有机化学(医学专业)熔点与沸点
熔点、沸点及其测定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熔点、沸点及其测定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测量和计算有机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了解影响熔点和沸点的因素,提高对纯度的要求。
实验原理:熔点:熔点是固体在荷热的条件下由固态向液态转变的温度。
物质的熔点与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有关。
沸点:沸点是液体在大气压下由液态向气态转变的温度。
物质的沸点与其分子间的静电力、范德华力有关,其中分子间的静电力越大,沸点越高;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越强,沸点越低。
测定熔点的方法:使用熔点管法或熔点仪法。
熔点管法是将一点实验样品装入一个熔点管中,逐渐加热,观察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是否熔化。
熔点仪法是将实验样品装入装有热筛板的熔点管中,将温度逐渐升高,直到样品熔化为止,读取温度计上的温度。
测定沸点的方法:使用沸点图,将表面温度计夹在冷凝管末端,用升降装置提高样品温度,当沸点达到时,冷凝管中形成冷凝水。
此时,表面温度计上的温度就是沸点的温度。
实验步骤:1.测定苯并气球素的熔点将苯并气球素样品放入熔点管中,缓慢加热,观察其是否熔化,记录熔点。
2.测定甲基红的熔点3.测定异丙基醇的沸点将异丙基醇样品装入锥形瓶中,插入升降装置中的温度计,直立加入少量铁钉,加入适量清水,用醇灯逐渐加热,记录沸点。
实验数据记录:加热速度约为1℃/min最终熔点为236℃实验分析:1.熔点的测定结果表明,苯并气球素和甲基红样品的熔点都符合其纯度范围,参考值2,5-2,7%和112-113℃。
2.异丙醇的沸点测定结果为82℃,与参考值82.5℃相近,表明样品纯度较高。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熔点、沸点的概念、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
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的熔点和沸点是判断纯度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熔点测定和沸点测定来推断样品的纯度和性质。
熔点,沸点的测定1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熔点、沸点及其测定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日期:一、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和应用;2、掌握熔点测定的操作方法;3、了解温度计的矫正方法。
二、实验原理1、纯物质有固定的,短程熔点;2、杂质对熔点的影响:降低熔点,扩大其熔点间隔。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四、仪器装置图1. Thiele管熔点测定装置提勒管(b形管)特点:在侧管处用酒精灯加热,受热浴液沿管作上升运动促使整个b形管内浴液循环对流,使温度均匀而不需要搅拌。
五、实验步骤及现象1、温度计的校正⑴0℃的测定校正:用100ml小烧杯装一定量混合均匀的冰水混合物,用温度计测其温度,直至温度恒定读数,该数据即为0℃的校正值。
⑵100℃的测定校正:取一定量的蒸馏水于电炉加热至沸腾,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直至温度恒定读数,该数据即为100℃的校正值。
2、毛细管熔点测定法⑴装样:取干燥、研细的待测样品放在称量纸上,将毛细管开口一端插入样品中,使少量样品挤入熔点管中。
取一支长玻璃管,垂直桌面,使毛细管在其中自由落下,将样品夯实。
重复操作使所装样品约有2~3mm高为止。
⑵安装:向b形管中加入石蜡油作为浴液,直到支管上沿。
将已装好的毛细管固定在温度计上,然后小心悬于b形管中,使温度计水银球处在b形管直管中部。
⑶测定:在b形管弯曲部分加热。
快速加热观察并记录样品刚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继续加热记录样品全部熔化时的温度;第二、三次测量时,减慢加热速度,每分钟升1℃左右,接近熔点时,每分钟约0.2℃,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六、实验结果12、测定熔点比理论值过低的原因:①样品未完全干燥,内有水分和其它溶剂,加热,溶剂气化,使样品松动熔化,使得所测熔点偏低。
②熔点管不洁净,等于样品中有杂质,致使测定熔点偏低。
③目测和读数的误差。
一、实验目的1、了解有机化合物沸点的概念及测定沸点的意义;2、掌握微量法测定液体有机化合物沸点的原理和方法。
有机化学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熔点和沸点的测定
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熔点和沸点的测定一、有机化合物熔点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有机化合物熔点、沸点的概念、测定的原理及意义。
2.掌握微量法测定熔点、沸点的操作技术。
物质熔点的测定是有机化学工作者经常用的一种技术,所得的数据可用来鉴定晶状的有机化合物,并作为该化合物纯度的一种指标。
测定的意义:可以鉴别未知的固态化合物和判断化合物的纯度。
(二)熔点测定原理什么叫熔点——用物质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理解。
熔点的定义:固、液两态在标准大气压下达到平衡状态,即固相蒸气压与液相蒸气压相等时的温度。
固态物质受热后,从开始熔化(初熔)至完全熔化(全熔)的温度范围就是该化合物的熔点(实际上是熔点范围。
称为熔程或熔距。
)测熔点时几个概念:始熔(初熔)、全熔、熔点距、物质纯度与熔点距关系。
始熔(初熔)——密切注意熔点管中样品变化情况。
当样品开始塌落,并有液相产生时(部分透明),表示开始熔化(初熔),即记录为初溶温度t1。
全熔——当固体刚好完全消失时(全部透明),则表示完全熔化(全熔)。
记录温度t2 。
熔距或熔程——从初熔到全熔的温度范围。
t1~t2为熔程。
纯净物一般不超过0.5~10C化合物的熔点是指在常压下该物质的固—液两相达到平衡时的温度。
但通常把晶体物质受热后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时的温度作为该化合物的熔点。
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
在一定的外压下,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称为熔程) 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转化为液态时的温度不超过0.5-1℃。
若混有杂质则熔点有明确变化,不但熔点距扩大,而且熔点也往往下降。
因此,熔点是晶体化合物纯度的重要标志。
有机化合物熔点一般不超过350℃,较易测定,故可借测定熔点来鉴别未知有机物和判断有机物的纯度。
(三)熔点测定方法:1)显微熔点测定仪《实验化学》第二版书上P1042)数字熔点测定仪《实验化学》第二版书上P1053)双浴式熔点测定器《实验化学》第二版书上P1024)毛细管法测熔点,用b形管测熔点装置(本实验使用)及其它测定方法。
化合物的熔点
化合物的熔点有机物的熔沸点比较1.烷烃、烯烃:随着烷烃相对分子量的增加,分子间作用力增加,沸点也相应增高。
支链化使沸点降低。
2.炔烃:沸点比同碳数的烯烃高10~20℃;叁键在链中比在末端时熔沸点高。
3.芳香烃:沸点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升高,每增加一个碳原子,沸点通常升高25~30℃。
含同数碳原子的各种异构体,其沸点相差不大,而结构对称的异构体具有更高的熔点(结构对称,晶体排列越紧密,晶格能越大,熔点越高)。
4.卤代烃:卤素原子的引入使密度增大,沸点升高;烃基相同时,氟/氯/溴/碘代烃,熔沸点增大。
(室温下,碳数1~3:氟代物、氯甲烷、溴甲烷为气体,其余均为液体。
)5.醇:醇含有羟基,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所以醇的沸点比分子量、结构相近的烃或卤代烃都要高。
醇分子中羟基数目增多,分子间能形成更多的氢键,沸点也就更高。
6.酚:邻硝基苯酚因形成分子内氢键而不发生分子间缔合,沸点相对较低。
7.醚:醚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与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因此沸点比相应分子量的醇低得多。
8.醛、酮:由于羰基具有极性,因此醛、酮的沸点比和它分子量相当的烃及醚高。
但由于羰基本身不能形成氢键,因此沸点比相应的醇低。
9.羧酸:液态脂肪酸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两个羧酸分子之间形成两对氢键,从而形成二聚体),所以羧酸的沸点比分子量相近的烷烃、醇高。
10.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和酯由于分子间不能通过氢键缔合,所以它们的沸点比分子量相近的羧酸低得多。
酰胺分子间能形成氢键,且缔合程度较大,故酰胺的沸点比相应的羧酸要高。
11.硝基化合物:由于硝基结构上具有正负电荷分离的特点,硝基化合物分子具有较大的极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强,因此硝基化合物的沸点比相应的卤代烃高。
12.胺:胺是极性分子,伯胺和仲胺能形成分子间氢键,其沸点比分子量相近的非极性化合物要高,但比相应的醇或羧酸的沸点低,这是由氨基形成氢键的能力所决定的。
总结: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形成氢键的能力越强,熔沸点越高。
有机化学(化合物对密度、熔沸点总结)
153
0.948
远离火源,避免皮肤接触,若发生事故或感不适,立即就医,避免接触,使用前须获得特别指示说明。
无水乙酸钠
324
400
1.528
对皮肤有轻微的刺激作用,对眼睛有轻微的刺激作用
饮用水
0
100
1.0
N/A
氢氧化钠
318.4
1390
2.13
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具有强腐蚀性。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其侵入途径为:吸入、食入。其健康危害为: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或烟雾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有机化学(化合物对密度、熔沸点总结)
物料名称
熔点(℃)
沸点(℃)
密度(g/cm3)
安全事项
轮环藤宁
110~113
292.6
1.042
不慎与眼睛接触后,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溴乙酸叔丁酯
44~47
50
1.338
有毒。有腐蚀性。受高热放出有毒气体,易燃,有毒,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
N,N-二甲基甲酰胺
二氯甲烷
-97
3பைடு நூலகம்.8
1.325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若不慎触及皮肤和眼睛,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迅速就医。
甲基叔丁基醚
-110
55.2
0.74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若不慎触及皮肤和眼睛,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迅速就医。
沸点的测定实验报告
沸点的测定实验报告(文章一):熔点及沸点的测定实验报告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熔点和沸点及其测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日期:熔点及其测定? 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和沸点测定的意义;(2)、掌握熔点和沸点测定的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晶体化合物的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该化合物的熔点。
纯粹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即在一定的压力下,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熔点范围称为熔程),温度不超过0.5—1oC。
如果该物质含有杂质,则其熔点往往较纯粹者为低,且熔程较长。
故测定熔点对于鉴定纯粹有机物和定性判断固体化合物的纯度具有很大的价值。
如果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某物质的固液两相置于同一容器中,将可能发生三种情况:固相迅速转化为液相;液相迅速转化为固相;固相液相同时并存,它所对应的温度TM即为该物质的熔点。
? 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萘:萘是光亮的片状晶体,具有特殊气味。
它的密度1.162,熔点80.5℃,沸点217.9℃,闪点78.89℃,折射率1.58212(100℃)。
甘油:甘油是有甜味的粘稠液体,沸点290 ℃,密度是1.260 苯甲酸:苯甲酸是白色单斜片状或针状结晶。
质轻,无气味或微有类似安息香或苯甲醛的气味。
它的熔点122.13℃,沸点249℃,相对密度1.2659。
? 试剂用量规格萘、苯甲酸和未知物:各取填装毛细管2—3mm的量。
? 仪器装置1.仪器:.b形熔点测定管测定管,玻璃棒,玻璃管,毛细管,酒精灯,温度计,缺口单孔软木塞,表面皿;2装置实验步骤及现象?1.试样的装入:取样品少量放在洁净的表面玻璃上研成粉末.将毛细管开口一端粉末中,再使开口一端向上反复通过一个长玻管,自由落下使粉末落入管底。
2装置准备:往b形管中加入甘油,用橡皮圈将毛细管和温度计系在一起用软木塞固定在b形管上。
3.熔点的测定:(1)开始时升温速度可以较快,到距离熔点10~15℃时,调整火焰使每分钟上升约1~2℃。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例熔沸点的测定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例熔沸点的测定实验题目:熔沸点的测定一、实验原理熔点是物质在常压条件下由固态向液态转化时的温度,其值可以反映物质的结构和纯度,同时用于鉴定物质。
熔点的测定分为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方法。
闭合式方法较为常用,即将被测物放入玻璃管中,在水或油浴中加热其温度,记录在升温过程中晶体开始熔化和熔化完成时的温度,正式熔沸点是晶体完全熔化后稳定的温度。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熔点仪、热水浴或油浴试剂:固体有机化合物三、实验步骤1. 将近似于0.1g的有机固体化合物加入玻璃熔点管内,把管口用石蜡密封。
2. 将密封好的熔点管置于熔点仪中,使其管底部悬浮于凹槽中间。
3. 调节熔点仪,根据所测固体有机化合物的相应熔点范围,选定合适的振荡幅度和加热速率。
将热水浴或油浴加热到实验温度范围内。
4. 开始升温,注意在熔体形成前缓慢升温,熔体出现后加快升温速度直至完全熔化为止。
应该避免过高的加热速率,以免热量传递不均匀导致假熔点的出现。
5. 记录下晶体开始熔化和熔化完成时的温度,其中熔化完成时的温度即为熔沸点。
进行三次实验并计算平均值。
四、实验过程描述本次实验选用苯甲酸晶体作为被测物,实验条件如下:振荡幅度2mm,加热速率3℃/min,实验开始前先将熔点仪预热30分钟,然后执行实验步骤。
取一小块苯甲酸晶体称量约0.1g,放入熔点管内,用石蜡密封管口并将管插入熔点仪,使其悬浮于凹槽中间。
将热水浴预热至90℃,待温度稳定后加入熔点仪并调节熔点仪到90℃左右,开始升温。
在晶体开始熔化时(约为81℃)记录下温度并继续加热,待晶体完全熔化后(约为84℃)停止记录温度。
将记录下的温度数据进行总结如下:实验次数 | 开始熔化温度(℃) | 完全熔化温度(℃)-------|-------------------|-------------------1 | 80.8 | 83.82 | 81.0 | 84.03 | 81.1 | 83.9平均值:开始熔化温度为80.97℃,完全熔化温度为83.9℃。
熔点及沸点的测定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熔点和沸点及其测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日期:2011年10月20日熔点及其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和沸点测定的意义;2、掌握熔点和沸点测定的操作方法;•实验原理晶体化合物的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该化合物的熔点。
纯粹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即在一定的压力下,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熔点范围称为熔程),温度不超过0.5—1o C。
如果该物质含有杂质,则其熔点往往较纯粹者为低,且熔程较长。
故测定熔点对于鉴定纯粹有机物和定性判断固体化合物的纯度具有很大的价值。
如果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某物质的固液两相置于同一容器中,将可能发生三种情况:固相迅速转化为液相;液相迅速转化为固相;固相液相同时并存,它即为该物质的熔点。
所对应的温度TM•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萘:萘是光亮的片状晶体,具有特殊气味。
它的密度1.162,熔点80.5℃,沸点217.9℃,闪点78.89℃,折射率1.58212(100℃)。
甘油:甘油是有甜味的粘稠液体,沸点290 ℃,密度是1.260苯甲酸:苯甲酸是白色单斜片状或针状结晶。
质轻,无气味或微有类似安息香或苯甲醛的气味。
它的熔点122.13℃,沸点249℃,相对密度1.2659。
•试剂用量规格萘、苯甲酸和未知物:各取填装毛细管2—3mm的量。
•仪器装置1.仪器:.b形熔点测定管测定管,玻璃棒,玻璃管,毛细管,酒精灯,温度计,缺口单孔软木塞,表面皿;2装置•实验步骤及现象1.试样的装入:取样品少量放在洁净的表面玻璃上研成粉末.将毛细管开口一端插入粉末中,再使开口一端向上反复通过一个长玻管,自由落下使粉末落入管底。
2装置准备:往b形管中加入甘油,用橡皮圈将毛细管和温度计系在一起用软木塞固定在b形管上。
3.熔点的测定:(1)开始时升温速度可以较快,到距离熔点10~15℃时,调整火焰使每分钟上升约1~2℃。
医学有机化学--第十章含氮有机化合物
NH2 9.40 NH 13.80
(CH3)2NH CH3NH2 (CH3)3N pKb 3.27 3.38 4.21
NH3 4.76
CH3NH2 + HCl
CH3NH3Cl
HCl 或 CH3NH2
甲胺盐酸盐,盐酸甲胺 或
? 想一想
NH2
由苯胺合成对硝基苯胺
O HNCCH3
HNO3, H2SO4 5~10C NO2 O HNCCH3
CH3C + CH3C
O O O
NH2
H2O H+
NO2
(3)磺化
NH2 浓H2SO4 NH3+HSO4180-1900C H2N SO3H
白色结晶 对氨基苯磺酸为白色结晶,是合成燃料的中间体,对氨基苯磺 酰胺是合成磺胺类药物的中间体
CH3NH3Cl 氯化甲铵
+
-
..
N H H H 。 107.3
..
N H3C H H 112.9。
H3C
..
N CH3
108。
CH3
N C2H5 H
CH3
H3C H
N C2H5
N N
N N
CH3
+
CH3
N+ N C6H5 C6H5 C2H5 C2H5 CH CH=CH CH =CHCH 2 2 2 2
基取代的化合物
NH4 X
R2
R1 N R4 X R3
季铵碱:氢氧化铵分子中铵根离子上的四个氢原 子被烃基取代的化合物
NH4OH
R2 R1 N R4 OH R3
有机化学实验指导
有机化学实验指导实验名称:熔点、沸点测定[实验预习]1、了解熔点及沸点测定的意义;2、掌握熔点及沸点测定的操作方法;3、了解利用对纯粹有机化合物的熔点测定校正温度计的方法。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1、拉制毛细管时,玻璃管必须均匀转动加热,并注意使端头封闭,以防影响测定。
2、样品的填装必须紧密结实,高度约2—3mm。
3、熔点测定时,注意使温度计水银球位于b形管上下两叉口之间。
4、控制升温速度,并记录样品熔点范围。
5、微量法测定沸点应注意加热不能过快,被测液体不宜太少,以防液体全部气化。
判断何时为样品的沸点,并正确记录。
[实验中应思考的问题]测定熔点时,若遇下列情况,将产生什么样结果?(a) 熔点管壁太厚。
(b) 熔点管底部未完全封闭,尚有一针孔。
(c) 熔点管不洁净。
(d) 样品未完全干燥或含有杂质。
(e) 样品研得不细或装得不紧密。
(f) 加热太快。
[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简述)3、药品:(填写药品的物理化学数据)4、实验装置图(画图):5、实验步骤:6、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计算产量及产率):7、简答题:实验名称:液体有机化合物的干燥及常压蒸馏[实验预习]1、熟悉蒸馏和有机化合物干燥的原理,了解蒸馏和测定沸点的意义;2、掌握蒸馏和测定沸点的操作要领和方法。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1、冷却水流速以能保证蒸汽充分冷凝为宜,通常只需保持缓缓水流即可。
2、蒸馏有机溶剂均应用小口接收器,如锥形瓶。
3、冷凝水从冷凝管支口的下端进,上端出。
4、切勿蒸干,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实验中应思考的问题]1、什么叫沸点?液体的沸点和大气压有什么关系?文献里记载的某物质的沸点是否即为你们那里的沸点温度?2、蒸馏时加入沸石的作用是什么?如果蒸馏前忘记加沸石,能否立即将沸石加至将近沸腾的液体中?当重新蒸馏时,用过的沸石能否继续使用?3、为什么蒸馏时最好控制馏出液的速度为1-2滴/S为宜?4、如果液体具有恒定的沸点,那么能否认为它是单纯物质?[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简述)3、药品:(填写药品的物理化学数据)4、实验装置图(画图):5、实验步骤:6、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计算产量及产率):7、简答题:实验名称重结晶及过滤[实验预习]1. 了解重结晶原理,初步学会用重结晶方法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熔沸点总结
有机化学熔沸点总结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结构、性质和反应规律的科学,而有机化学熔沸点则是有机化合物常见的物理性质之一。
熔沸点是指在一定的压力下,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或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熔沸点的测定对于有机化学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有机化学熔沸点的概念、测定方法和意义进行探讨。
一、有机化学熔沸点的概念熔沸点是描述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它与有机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内外的键合强度有关。
有机化合物的熔沸点一般较低,因为它们通常由非金属元素组成,分子间作用力较弱。
有机物的熔沸点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二、有机化学熔沸点的测定方法1. 熔点测定熔点是有机化合物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是测定熔点的主要方法。
测定熔点需要用到熔点仪或显微镜,将待测有机化合物样品装入半球形玻璃管中,加热后观察其熔化现象,记录下开始熔化和完全熔化的温度。
熔点的测定可以用来鉴定有机物的纯度和结构。
2. 沸点测定沸点是有机化合物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是测定沸点的主要方法。
测定沸点需要用到沸点仪和恒温水浴等设备,将待测有机化合物样品装入沸点管中,加热至开始沸腾时,记录下沸腾温度。
沸点的测定可以用来鉴定有机物的纯度和鉴别混合物中的成分。
三、有机化学熔沸点的意义1. 纯度鉴定熔沸点是判断有机化合物纯度的重要手段。
纯净的有机物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会有明确的熔沸点,而杂质或其他成分的存在会导致熔沸点的升高或降低。
因此,通过测定熔沸点可以判断有机化合物的纯度,并进行纯化。
2. 结构鉴定不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由于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不同,熔沸点也会有所差异。
通过测定熔沸点可以对有机物的结构进行初步的鉴定。
例如,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越大,通常熔沸点也会越高。
3. 反应条件选择有机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而有机化合物的熔沸点可以提供参考。
根据有机物的熔沸点,可以选择合适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条件,以确保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得到。
四、有机化学熔沸点的案例分析1. 乙酸乙酯的熔沸点乙酸乙酯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其熔沸点为-83℃。
有机化学4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习题
5.下列化合物沸点最高的为 (a)
a. 辛烷 b. 2,2,3,3四甲基丁烷 c. 2,3二甲基戊烷 d. 2甲基己烷
6. 理论上判断,下列化合物沸点从高到低的顺序应为 (1). 对苯二酚 (2) 甲苯 (3) 对氯苯酚 (4) 苯甲醚 A. (1)> (3)> (4)> (2) B. (1) >(3)>(2)> (4)
氯乙烷(12.3 C),正丁烷(-0.5 C) 3 如分子极性相同,分子量越大沸点越高;
正丁烷(-0.5C),正戊烷(36.1 C) 4 如分子极性相同,分子量也相近,则分子间接触面积越大沸点越高;
正戊烷(36.1 C),异戊烷(27.9 C),新戊烷(9.5 C) 5 能够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分子的沸点往往比相对应异构体的沸点低。
卤代烃
醇 醚 酚 醛酮 羧酸 羧酸衍生物 硝基化合物 胺
氯甲烷,氯乙 烷,溴甲烷
甲醚,甲乙醚
小于15个碳
1-12个碳 多数醚
甲醛
12个碳以下
1-9个碳
低级
脂肪族
甲胺,二甲胺, 丙胺 三甲胺,乙胺
15个碳以上
13个碳以上
多数酚 12个碳以上 10个碳以上 高级 多数芳香族 高级胺
4.2.4 有机化合物的溶解性
氢键对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的影响
醇羟基: 游离态
二聚体
3600~3640cm-1 3500~3600cm-1
多聚体 3200~3400cm-1
4.2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4.2.1 有机化合物的沸点
一. 沸点---在一定压力下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二. 分子间作用力对有机化合物沸点的影响:
1 分子如果通过氢键结合成缔合体,则沸点明显升高。 2 极性越大,沸点越高;
熔点和沸点的测定(qu)
三、实验装置图 1. 熔点测定装置图 2. 沸点测定装置图
四、实验步骤 ……………………………………………。 。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 测定项目 样品
尿素
未知物
混合物
粗测值 精测值 1 精测值 2 未知物可能为 CCl4 的沸点为
六、思考题
• • • •
灯熄灭时才可以添加酒精,酒精量不超过 灯熄灭时才可以添加酒精 酒精量不超过2/3 酒精量不超过 需用火柴引火 熄灭时用灯帽盖住灯芯, 熄灭时用灯帽盖住灯芯,切勿用口吹灭 不用时用灯帽盖好,防止挥发、浪费。 不用时用灯帽盖好,防止挥发、浪费。
酒精灯火焰温度为400~500oC
沸点的测定操作 每组取一支沸点管外管(用后放回原处 用后放回原处, ① 每组取一支沸点管外管 用后放回原处 勿用水 冲洗)。 冲洗 。滴加约半管 CCl4 ; 准备沸点管内管: ② 准备沸点管内管:取毛细管 1 支, 长度, 封口, 截成 3 ~ 4 cm 长度, 封口, 开口向下 插入 CCl 中; ③ 如测熔点法将外管固定在温度计 形管中; 上,然后装入 b 形管中; ④ 测定 按 p161 “(2) 沸点的测定” ( ) 沸点的测定” 方法进行。 方法进行。测定 2 次。
二、沸点的测定 1. 什么是沸点 当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 当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液体即 沸腾,此时的温度即沸点。 沸腾,此时的温度即沸点。 2. 测沸点的意义 因每一纯液体有机物都有一定的沸点、且 因每一纯液体有机物都有一定的沸点、 沸点距较小( 沸点距较小(一般为 0.5 ~ 1℃),混有杂 ℃),混有杂 质时, 有时升高, 质时,沸点会变化 ( 有时升高 有时降低 ), 故可利用测沸点来作为鉴定有机物或判断 因为恒沸物(混合物 其纯度的依据之一 [因为恒沸物 混合物 也 因为恒沸物 混合物)也 有恒定沸点, 故不能以此作为唯一的依据]。 有恒定沸点 故不能以此作为唯一的依据 。
有机化合物熔点
有机化合物熔点
有机化合物的熔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分子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量等。
因此,不同有机化合物的熔点范围和数值会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几种有机化合物的熔点范围示例:
1. 甲烷(CH₄): -18
2.5°C
2. 乙醇(C₂H₅OH): -114.1°C
3. 苯(C₆H₆): 5.5°C
4. 油酸(C₁₈H₃₆O₂): 13.4°C
5. 苯甲酸(C₆H₅COOH): 42.0°C
6. 蜡烛石蜡(C₂₅H₅₂): 62-66°C
7. 棕榈酸(C₁₆H₃₂O₂): 63.3°C
8. 辛酸(C₈H₁₆O₂): 16.7°C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值只是一些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熔点范围,具体数值可能会受到实验条件的影响。
对于具体的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文献、化学数据库或实验数据来获得其准确的熔点数值。
此外,有机化合物的熔点也可以受到杂质的影响,纯度较高的化合物通常具有更准确的熔点。
有机化学熔沸点总结
有机化学熔沸点总结熔沸点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种重要物理性质,它能够反映出有机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结构的稳定性。
熔沸点的测定是有机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手段之一,也是有机化学研究的基础。
熔沸点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密切相关。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等。
范德华力是分子间由于电子云的不均匀分布而引起的吸引力,它是最主要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氢键是指分子中氢原子与氮、氧、氟等电负性较大的原子之间的键,它比范德华力更强。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之间的静电作用力所引起的相互作用力,它的强度也比范德华力和氢键更大。
在分子结构相似的情况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熔沸点也会相应增加。
例如,分子量相同的两个有机化合物,如果它们的分子结构中存在氢键或离子键,那么它们的熔沸点就会比没有这些键的化合物更高。
分子内部的键型和键能也会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熔沸点。
通常来说,碳-碳单键的键能最小,碳-碳双键的键能较大,碳-碳三键的键能最大。
因此,分子中含有多个碳-碳三键的有机化合物,其熔沸点往往较高。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大小也会对熔沸点产生影响。
分子量较大的有机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熔沸点。
这是因为分子量较大的化合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力较强,而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较大。
有机化合物的熔沸点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条件和杂质的存在等。
环境条件包括气压和溶液中溶质浓度的影响。
气压的改变会影响物质的沸点,而溶液中溶质浓度的改变会影响物质的熔点。
此外,杂质的存在也会对有机化合物的熔沸点产生影响。
杂质的加入会改变有机化合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影响熔沸点的测定结果。
总结起来,有机化合物的熔沸点是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内部的键型和键能、分子大小、环境条件和杂质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熔沸点的测定是有机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手段,通过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熔沸点可以了解其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为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化学物质的沸点与熔点
化学物质的沸点与熔点化学物质的沸点与熔点是物质研究中的重要性质,它们直接反映了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转变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物质的沸点与熔点,并探讨对这些性质的影响因素。
一、沸点的概念与测定方法沸点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物质由液态转为气态所需的温度。
不同物质的沸点各不相同,这是由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强弱所决定的。
测定物质的沸点可以通过几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常压沸点法。
该方法是在大气压下加热物质,当其温度达到沸点时,开始出现气泡并持续冒出,此时记录的温度即为沸点。
二、熔点的概念与测定方法熔点是指物质由固态转为液态时的温度。
不同物质的熔点也因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不同。
测定物质的熔点通常采用差热分析法。
在该方法中,物质被加热到熔化的温度,同时测量所加热的热量变化,通过观察样品的温度变化曲线,可以确定物质的熔点。
三、影响沸点和熔点的因素沸点和熔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是影响物质沸点和熔点的主要因素。
相互作用力越强,物质的沸点和熔点通常也越高。
常见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包括氢键、范德华力等。
2. 分子量在相同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条件下,分子量越大,物质的沸点和熔点也越高。
这是因为分子量大的物质通常具有更多的原子或分子,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强,使得其状态转变所需的能量也相应增加。
3. 溶剂和杂质的影响溶剂和杂质对物质的沸点和熔点也有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溶剂或杂质的加入可以降低物质的沸点和熔点。
这是因为它们可以干扰物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形成和稳定,从而降低状态转变所需的能量。
四、应用和意义了解和研究物质的沸点和熔点对于许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药物研发中,通过测定药物的沸点和熔点可以确定其纯度和质量,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此外,沸点和熔点也可以用于物质的鉴定和分类。
许多化学物质可以通过测定其沸点和熔点来确定其组成和性质,从而进行精确的鉴定和分类。
有机化合物熔点测定
时间月日课实验三熔点的测定星期题教学目标1. 掌握熔点测定的操作方法;2. 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教学重点熔点测定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学难点熔点测定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课型实验课教学媒体教法选择讲授法教学过程板书要点【实验原理】熔点是固体有机化合物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达成平衡的温度,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称为熔程)温度不超过0.5-1℃。
加热纯有机化合物,当温度接近其熔点范围时,升温速度随时间变化约为恒定值,此时用加热时间对温度作图(如图1)。
图1 相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图2 物质蒸气压随温度变化曲线化合物温度不到熔点时以固相存在,加热使温度上升,达到熔点.开始有少量液体出现,而后固液相平衡.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变化,此时加热所提供的热量使固相不断转变为液相,两相间仍为平衡,标题及画图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变化,此时加热所提供的热量使固相不断转变为液相,两相间仍为平衡,最后的固体熔化后,继续加热则温度线性上升。
因此在接近熔点时,加热速度一定要慢,每分钟温度升高不能超过2℃,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熔化过程尽可能接近于两相平衡条件,测得的熔点也越精确。
当含杂质时(假定两者不形成固溶体),根据拉乌耳定律可知,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质,导致溶剂蒸气分压降低(图2中M´L´),固液两相交点M´即代表含有杂质化合物达到熔点时的固液相平衡共存点,T M´为含杂质时的熔点,显然,此时的熔点较纯粹者低。
【药品和仪器】药品:浓硫酸苯甲酸乙酰苯胺萘未知物仪器:温度计 B型管(Thiele管)【实验步骤】1.样品的装入将少许样品放于干净表面皿上,用玻璃棒将其研细并集成一堆。
把毛细管开口一端垂直插人堆集的样品中,使一些样品进入管内,然后,把该毛细管垂宜桌面轻轻上下振动,使样品进人管底,再用力在桌面上下振动,尽量使样品装得紧密。
有机物熔沸点的变化
有机物熔沸点的变化温建辉【摘要】摘要:在比较有机同系物的熔点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不仅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且还和分子的几何形状以及晶格中结点的空间排列有关.凡对称性高的分子必然紧密排列,导致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大.不同有机物的同系列,其熔点的变化情况各有特点,除了饱和一元醇以外,都呈现出锯齿状变化;在同分异构体中,支化可以使熔点降低,但支化的同时如果分子对称性增加则熔点升高;分子内氢键的出现,则使熔点降低.【期刊名称】晋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7)003【总页数】6【关键词】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熔点;沸点在许多教辅资料都有“在有机同系物中,随着C原子数的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分子式相同的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同分异构体的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的熔沸点,一般为邻位>间位>对位”[1-2]等说法,这些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它们不仅混淆了熔点与沸点变化规律之间本质的区别,而且没有认识到熔点变化的复杂性.本文以正烷烃、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醛、饱和一元羧酸和脂肪二元酸等典型的有机物为例讨论了有机同系物的熔沸点变化;以戊烷、丁醇、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讨论了同分异构体的熔、沸点变化.同时,发现并纠正于东北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有机化学》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数据.1 有机同系物的熔、沸点变化1.1 烷烃同系列的熔、沸点变化对于烷烃来讲,由于C4以上的烷烃有同分异构,熔、沸点的变化比较复杂,下面只将正烷烃熔、沸点变化予以讨论.对于沸点来讲,正烷烃的沸点的确是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升高.烷烃是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的沸点与分子间的色散力有关.分子量越大,越容易变形,色散力越大,所以正烷烃中,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沸点有规律地升高.对于熔点来看,即使是而正烷烃,也并不是有规律地升高,有的甚至是下降.如丙烷的熔点小于乙烷的,虽然分子的质量增加了,但是熔点却下降了.部分正烷烃的熔点[3]见图1所示.正烷烃同系列熔点的变化,头三个并不规则,C3以上基本上是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不过,含偶数C的升高多一些,以致含奇数C的和含偶数C的正烷烃各构成一条熔点曲线,偶数的在上,奇数的在下,或者说呈锯齿状变化.随着分子量的增加,两条曲线逐渐接近.这是因为固体正烷烃的碳链在晶体中伸长为锯齿状,含奇C原子的齿状链中两端的甲基同处一边,而含偶数碳的齿状链中两端的甲基处于相反的位置,从而使偶数碳链的正烷烃具有较高的对称性,凡对称性高的分子在晶体中的排列比较紧密,分子间的作用力加强,因此,含偶数碳的正烷烃熔点比含奇数的高一些.这种情况不仅在烷烃同系列中出现,在其他有机物的同系列中也有类似现象.1.2 饱和一元醇的熔、沸点变化直链饱和一元醇的沸点基本上是随着C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而熔点变化也不规则,部分饱和一元醇的熔点[3]如图2所示:同烷烃相似,从甲醇到丙醇,熔点也是随着C原子数的增加而下降;从正丙醇往后,熔点随着C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锯齿状变化不太明显.醇分子和水分子相似,可以产生分子间氢键.在分析熔点变化时,既要考虑由于烃基增大而引起分子量的增加,又要考虑由于烃基增大而引起分子间氢键在分子中所占的比例的相应降低.在低级醇如甲醇、乙醇、丙醇中,分子间氢键起主导作用,随着C原子数的增加烃基部分增大,羟基在分子中所占的比例就相应降低,因此熔点随着C原子数的增加而下降;从正丙醇往后,分子量的增加成为主导作用,分子间氢键退居其次,所以熔点随着C原子数的增加而有规律地升高.1.3 饱和一元醛的熔、沸点变化饱和一元醛的沸点随着C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而熔点[4]也随着C原子数的增加出现锯齿状变化,并且增加的幅度不大.如图3所示:1.4 饱和一元羧酸的熔、沸点变化直链饱和一元羧酸的沸点随着C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而熔点变化很不规则.部分直链饱和一元羧酸的熔点[5]如图4所示:从羧酸的结构可以看出,羧酸分子是极性的,并且像醇分子一样,存在分子间氢键.在低级羧酸中,分子间氢键、分子量大小和分子的对称性都在起作用,羟基在分子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分子对称性越高,熔点就越高.从甲酸到正戊酸,随着C原子数的增加烃基部分增大,羟基在分子中所占的比例下降,所以熔点总的趋势是下降的,曲线呈锯齿状;从正戊酸往后,分子量的增加成为主导作用,分子间氢键退居其次,曲线仍呈锯齿状.由熔点曲线可见,含偶数碳原子羧酸的熔点比相邻两个奇数碳原子羧酸的熔点高,这是因为在含偶数碳原子的链中,链端甲基和羧基分别在链的两侧;而奇数碳原子的链中,链端甲基和羧基则在碳链的同一侧,前者有较高的对称性,可使羧酸的晶格更紧密地排列,它们之间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熔点较高.1.5 脂肪二元羧酸的熔点变化最主要的脂肪二元羧酸都是不具有支链的,羧基在链的两端,常温下它们都是固态晶体,熔点比相对分子量相近的一元羧酸高得多.这是由于每个分子含有两个羧基,分子间氢键、分子量大小和分子的对称性都在起作用.具体表现为锯齿状,含偶数碳原子脂肪二元羧酸比相邻两个含奇数碳原子的羧酸熔点高.[4]如图5所示: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从丙二酸开始,奇数碳原子的二元羧酸的熔点构成一条曲线,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熔点逐渐下降;从丁二酸开始,偶数碳原子的二元羧酸的熔点也可以构成一条曲线,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熔点逐渐上升;这两条曲线最后趋于接近,高级脂肪族饱和二元羧酸的熔点在125℃左右.2 同分异构体的熔沸点变化2.1 戊烷同分异构体的熔、沸点比较戊烷的同分异构体有三种,它们的熔、沸点数据[4]如下:就沸点来讲,一般支链烷烃的沸点比直链的低,而且支链越多,沸点也越低.这是由于支链的障碍,使得分子间不能像正烷烃那样靠得很近,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弱,所以沸点较正烷烃低.就熔点来讲,并不是支链越多熔点越低.在C原子数相同的烷烃中,随着支链的出现其熔点也有降低的情况,如正戊烷的熔点比异戊烷的高.但支链继续增加,往往会引起分子由链状向球状过渡,分子对称性增高,进而使熔点升高.如新戊烷为高度对称性的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大,晶格能更高,故其熔点在同分异构体中最高.丁醇的同分异构体的熔沸点变化也有类似的情况.2.2 丁醇的同分异构体的熔、沸点丁醇的同分异构体有四种,他们的熔沸点数据[4]如表2:同戊烷一样,支链越多,沸点越低.熔点的变化却并非如此,先是由于支化而降低,而后又由于分子对称性的增加而升高,如2-甲基-2-丙醇的对称性较高,所以其熔点最高.2.3 顺反异构体的熔、沸点在顺反异构体中,一般来讲顺式异构体总比反式异构体有较高的沸点和较低的熔点.这是因为顺式异构体极性较大,所以沸点通常较反式高;而反式异构体具有较高的对称性,所以熔点比顺式高.一些顺反异构体的熔、沸点数据[4]如表3:3 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同分异构体的熔、沸点变化在许多教辅资料都有“同分异构体的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的熔沸点,一般为邻位>间位>对位”,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无论是芳香烃还是其衍生物,熔、沸点的变化非常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支配.一些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同分异构体的熔、沸点数据[4]如表4:由表可见,在二甲苯的同分异构体中,熔点为对位>邻位>间位,沸点为邻位>间位>对位,对位异构体有较高的对称性,在晶体中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大,熔点较高.在苯二酚和硝基苯胺的同分异构体中,熔、沸点顺序均为对位>间位>邻位,这是因为邻苯二酚和邻硝基苯胺都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削弱了分子间的作用力,故其熔、沸点最小;而对苯二酚、对硝基苯胺都能形成分子间氢键,缔合作用的结果,使得其熔、沸点最高;间苯二酚、间硝基苯胺不能形成分子内氢键,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但是缔合作用没有对苯二酚的大,所以熔、沸点均居中.在硝基苯酚的同分异构体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在二溴苯的同分异构体中,熔点为对位>邻位>间位,沸点为邻位>对位≈间位,在二氯苯的同分异构体中,也有相同的情况(数据略).类似的例子很多,根本不存在所谓“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的熔沸点,一般为邻位>间位>对位”的规律.4 需要纠正的一些数据东北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有机化学》是师范类院校普遍采用的教材,目前已经用到第四版,使用30年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不过,本文在撰写时发现该教材一些数据存在错误.尽管不同的资料来源,熔、沸点数据可能有些区别,但这些错误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并且由于差别较大,所以有必要加以纠正,下面以《有机化学》第四版为例加以说明.上册的表2-4中,乙烷的熔点数据与图2-13中烷烃的熔点曲线是不符的.表2-4中,乙烷的熔点小于甲烷的;而在图2-13中,乙烷的熔点是大于甲烷的,经考证乙烷的熔点数据应为-172℃,而不是-183.3℃.下册的表12-6中,辛二酸的熔点应为144℃,而不是105℃,105℃是庚二酸的熔点;反丁烯二酸的熔点为302℃,而不是287℃,287℃是在封闭毛细管中测得的值,应予注明.具体列表如下:5 讨论在比较有机物的熔、沸点时,首先要明确熔点和沸点的变化趋势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在非极性分子中,主要是色散力;极性分子之间主要是取向力,即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结果使得分子量相近的极性分子比非极性分子结合得更牢固.有一种特别强的分子间作用力便是氢键,尽管它比共价键要弱得多,但比其他分子间作用力要强得多,基本上属于静电吸引作用,并且能存在于晶态、液态甚至于气态中.[6]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差别反映在许多有关的物理性质中.熔点的变化较为复杂.在结晶固体中,作为结构单元的质点以某种非常有规律的、对称的方式,在晶体内部呈多次重复的几何排列.熔融就是晶格中的质点从高度有序的排列转变为较混乱的排列,后者是液体的特征.当温度达某一点时,即质点的热能大到足以克服把它们约束在晶体中的作用力时,熔融就发生了.在晶体中,分子间的作用力不仅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且还和分子的几何形状以及晶格中结点的空间排列有关,凡对称性高的分子必然紧密排列,导致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大.正烷烃、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醛、饱和一元羧酸、脂肪二元羧酸的同系列的熔点的变化情况各有特点,除了饱和一元醇以外,都呈现出锯齿状变化.在同分异构体中,支化可以使熔点降低,但支化的同时如果分子对称性增加则熔点升高;分子内氢键的出现,则使熔点降低.沸点的变化较为规则.在液体中的质点要比晶体中的质点排列的混乱,行动更自由,但每个质点仍被许多其他质点吸引着.在由共价化合物组成的液体中,沸腾就是个体分子从所组成的液体中脱离的过程,当温度达到某一点时,即质点的热能大到足以克服液体内束缚它们的内聚力时,沸腾就发生了.在同系列中,沸点一般是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升高,既没有出现锯齿状的情况,也没有出现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降低的情况;在同分异构体中,支化使沸点降低.[参考文献][1]曲一线.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化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马德高.全线突破(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3][美]R.T.莫里森,R.N.博伊德.有机化学(上册)[M].复旦大学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4]曾昭琼.有机化学上册(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Andrew L.Contemporary Organic Chemistry(second edition)[M].London:W.B.Saunders company,1979.[6]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教研室编.无机化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book=11,ebook=11(编辑杨乐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固点是物质的液相和固相建立平衡的温度。达到
凝固点时,液、固两相的蒸气压必定相等,否则两相 不能共存。
其原理与沸点升高的原理相同!
固体:熔点 液体:凝固点(冰点) 熔点和熔程熔点与
沸
点
沸点是指液体(纯液体或溶)的蒸气压与外界压力相等时的温度。如果
未指明外界压力,可认为外界压力为1个大气压。
因此:对于难挥发溶质的溶液,由于蒸气压下降,要使溶液蒸气压达到
外界压力,就得使其温度超过纯溶剂的沸点,所以这类溶液的沸点总是比 纯溶剂的沸点高,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沸点升高。
结论:
溶液的沸点是不断变动的! 在沸腾过程中,溶剂不断蒸发,溶液浓度逐渐增大, 其蒸汽压不断降低,沸点也越来越高,直至达到饱 和溶液为止。这是溶剂继续蒸发的结果,造成溶质 析出,溶液浓度不再变化,蒸汽压也不变,此时的 沸点才恒定。因此某一浓度溶液的沸点,是指此溶 液刚开始沸腾时的温度。《沸点距》
溶液沸点升高的根本原因是溶液的蒸汽压下降,而 蒸汽压下降的程度仅与溶液的浓度有关,因此溶液 的沸点升高程度也只与溶液的浓度有关,而与难挥 发非电解质溶质的本性无关。
过 热 液 体
水壶烧水的时候,壶壁或者壶底会出现一些小气泡,小气泡与 周围的液体进行汽化反应,以它为中心,会发生沸腾现象,我 们把这些气泡也可以称之为汽化核。水在对流传热中的沸点是 100℃,但如果拿进微波炉加热温度会远远大于100℃而水还没 蒸发。由于用微波炉加热的水中,缺少沸腾的第二个条件,气 化核,容易达到甚至超过沸点却不沸腾的过热液体,当这个时 候将小颗粒(咖啡粉等)投入到过热液体时,它们(咖啡粉等 小颗粒)诱导了气化核的产生,形成瞬间爆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