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为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贷款业务需求量,加强金融服务“三农”的力度,人民银行从1999年起开始实施支农再贷款这一新兴货币政策工具。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生力军,在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业务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遵循贷款管理原则,拓宽支农范围,探索创新支农再贷款运用方式,真正用足用好贷款资金,更有效地发挥支农再贷款的资金反哺、政策导向、助推经济的积极作用,成为农信社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业务问题对策

一、支农再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涉农信贷投放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对支持农村信用社提高资金实力、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近年来为不断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细则,明确了支农再贷款的范围、管理原则、限额、发放对象、条件、期限、利率等。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来的实际运用,再贷款业务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逐步走向了成熟和规范,但在有效发挥支农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二、支农再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对支农再贷款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矛盾、缺陷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支农再贷款利率偏高,加重了农信社和农民的经济负担。人民银行虽几次下调再贷款利率,但支农再贷款利率水平相比同档期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仍然偏高。

(二)支农扶持范围过窄,与农业多层次资金需求不相适应。目前,人民银行限定资金投向多数为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客观上抑制了农户和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三)支农再贷款期限设置过短,与现代农业生产周期不相匹配。按照目前的相关规定,支农再贷款期限客观上违背了农业生产周期规律,进而滋生了贷款“借新还旧”的种种现象,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及信贷风险。

(四)管理流程、方式存在一些风险隐患。人民银行对再贷款实行“限额控制、规定用途、设立台账、到期收回、周转使用、灵活调度”的管理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

(2)普遍存在不良贷款置换现象。因支农再贷款期限较短,在实际操作中会对农户收益造成一定的影响,形成呆账,给再贷款收回增加难度,影响业务正常、合规进行。

(3)资金运作存在交叉、混合现象。农信社无法将再贷款和自营资金完全分割使用,与“封闭运作”的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4)违规放贷屡禁不绝。部分农信社存在错误认识,超越使用范围,以支农再贷款名义,发放非涉农贷款,偏离支农方向,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三、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业务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人行的政策监管下,农村信用社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在改进工作方式、细化流程上下功夫,同时,加强与人民银行的工作沟通与协高,争取更多政策支持。

(一)积极发挥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建议人民银行适时调整支农再贷款投向、投量,完善支农再贷款的期限及利率设置,便于农信社根据农业生产周期来确定合理的贷款期限,从而满足特色农业和生产的资金需求,适时降低贷款成本,降低付息压力,真正让农户享受实惠,助力国家对农业经济结构政策调整,强化支农再贷款政策的传导效应。

(二)扩大支农再贷款的用途

针对三农贷款需求,在现有范围内,争取贷款投向多样性,不局限于现行范围。

(三)增强贷款定价能力

根据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及自身成本核算、效益等,制定以农业产业、行业、信用状况、期限、担保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贷款利率定价体系,对支农再贷款实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合理定价。

(四)规范管理流程,确保资金安全

进一步规范支农再贷款的审批、使用、检查三个关键环节的管理,在操作流程上逐步规范、合理、合规,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密切监控资金流动,确保资金运作链条畅通、安全,强化跟随踪检查,保证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

(五)逐步建立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

持续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通过建立信用档案、评定信用等级等一系列措施,为发放贷款提供准确、有效依据,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四、结语

支农再贷款是一项惠民政策,如何加大调控力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值得监管部门深入研究,而作为具体实施的农信社更需要主动作为,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因地制宜,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做细支农工作,更好地利用这一工具,提高使用效率,真正贷有所用、贷有所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