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合集下载

浅析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精选多篇)

浅析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精选多篇)

浅析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精选多篇)第一篇:浅析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为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贷款业务需求量,加强金融服务“三农”的力度,人民银行从1999年起开始实施支农再贷款这一新兴货币政策工具。

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生力军,在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业务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遵循贷款管理原则,拓宽支农范围,探索创新支农再贷款运用方式,真正用足用好贷款资金,更有效地发挥支农再贷款的资金反哺、政策导向、助推经济的积极作用,成为农信社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业务问题对策一、支农再贷款业务发展现状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涉农信贷投放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对支持农村信用社提高资金实力、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

近年来为不断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细则,明确了支农再贷款的范围、管理原则、限额、发放对象、条件、期限、利率等。

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来的实际运用,再贷款业务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逐步走向了成熟和规范,但在有效发挥支农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二、支农再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尽管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对支农再贷款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矛盾、缺陷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支农再贷款利率偏高,加重了农信社和农民的经济负担。

人民银行虽几次下调再贷款利率,但支农再贷款利率水平相比同档期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仍然偏高。

(二)支农扶持范围过窄,与农业多层次资金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人民银行限定资金投向多数为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客观上抑制了农户和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三)支农再贷款期限设置过短,与现代农业生产周期不相匹配。

按照目前的相关规定,支农再贷款期限客观上违背了农业生产周期规律,进而滋生了贷款“借新还旧”的种种现象,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及信贷风险。

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管理整改报告

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管理整改报告

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管理整改报告一、引言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是我国农村金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行整改和改进。

本报告将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管理进行整改分析和建议。

二、问题概述1. 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管理存在文件制度不规范的问题。

一些信用社没有建立完善的再贷款管理制度,导致操作流程模糊,难以实现监管和风险防范。

2. 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审批流程繁琐,耗时长。

由于审批流程不明确、环节繁多,导致再贷款审批速度缓慢,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3. 农村信用社对再贷款资金的监管不到位。

一些信用社未能建立有效的再贷款资金监管机制,资金流向不明确,容易产生风险。

4. 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风险评估不科学。

一些信用社对再贷款的风险评估不够全面和准确,容易产生不良借贷行为。

三、整改措施1. 建立健全再贷款管理制度。

农村信用社应制定详细的再贷款管理制度,明确再贷款的申请、审批、监管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责任人,确保操作流程规范、透明。

2. 精简再贷款审批流程。

农村信用社应通过整合审批环节、优化操作流程等方式,精简再贷款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3. 建立再贷款资金监管机制。

农村信用社应建立严格的再贷款资金监管制度,明确各类再贷款资金的用途和流向,加强对再贷款资金的监管和追踪,防止资金滥用和流失。

4. 加强再贷款风险评估。

农村信用社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再贷款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考虑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准确评估再贷款风险,防止不良借贷行为。

四、整改效果评估整改措施的实施无疑会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建立健全再贷款管理制度能够规范再贷款操作流程,提高操作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其次,精简再贷款审批流程将大大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审批时间,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此外,建立再贷款资金监管机制和加强再贷款风险评估能够有效防范再贷款风险,减少不良借贷行为的发生。

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的难点及建议

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的难点及建议

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的难点及建议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的难点及建建议基层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作为农村金融的主体,支持“三农”的主力军,肩负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的重任。

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基层农信社支农中存在诸多难难点,严重影响了支农工作的的正常开展。

一、贷前调查查实施难。

贷款农户没有账目目,信贷员不能对农户进行资资信量化评估。

有的农户生产产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多头贷贷款现象屡见不鲜。

如有的个个体户不但在户口所在地信用用社有贷款,而且在生产经营营所在地信用社也有贷款,甚甚至通过其他途径在其他信用用社有贷款。

又如不少贷款农农户既在本地有种养业基地,,又在外地从事种养业、工商商业、季节性劳务、农副产品品销售等,使得信用社对他们们的生产经营能力、经营效益益等基本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贷员贷贷前调查的准确性。

二、贷贷款风险规避难。

农信社贷款款发放范围主要是广大农村,,发放对象属于弱势群体的农农民,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而而支农贷款主要以传统种养业业为主,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性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弱,容易形成自然风险。

加之之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与农户生生产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对称,隐含着较大的市场风险险。

三、贷款担保落实难。

目前,信用社为提高信贷资资产质量,有效防范信贷风险险,办理大额贷款一般要求提提供担保或抵押,可这又与当当前农村现实不符,因为需要要小额支农贷款的家庭一般是是经济上相对较为困难家庭,,他们多数居于社会的底层,,要找一个有经济实力的担保保人或有效担保物并非易事。

同样对大多数农村私营企业业来说,他们实力较弱,厂房房简陋、机器设备落后,产品品科技含量低,可用于抵押的的有效资产微乎其微,即使有有,变现也相当困难;同时办办理抵押担保程序复杂,费用用较高,既浪费时间,又增加加了融资成本。

由于缺乏有效效担保人或抵押物,实际上是是将最需扶持的农户和最需帮帮助的农村私营企业排除在信信用社的大门之外,这样形成成了信用社面临"两难"选择择的尴尬局面。

支农再贷款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支农再贷款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支农再贷款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支农再贷款也是国家贷款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地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和管理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这些问题。

一、支农再贷款的使用问题1. 资金流向不清晰一些中间环节的存在使得贷款资金的流向变得不可控,不利于资金的监管和使用。

2. 重点项目的建设不到位很多地方对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过于泛滥,流于表面。

如一些支农再贷款被用于修建道路、买车等非重点项目,而农村建设、农产品加工等关键领域则缺乏资金支持,造成了浪费。

3. 资金使用效益较低部分农村地区若干年来接受了不少的支农再贷款,但是建设效益并不高,很多民生工程未得到妥善解决,而一些贷款用于无关口粮和种植,对当地经济效益贡献微不足道。

二、支农再贷款管理问题1. 贷款的审批和发放机制不健全。

现在贷款审批和财政部门的耗费时间都很长,农民对于长时间的等待过程束手无策,需要在保证申请程序合法的前提下简化手续,提高效率。

2. 贷款管理方式不规范。

农村贷款领域需要科学合理的监管及贷款使用跟踪及定向调查,以保障贷款的收回和监管数量及质量,减少贷款违规行为。

3. 收回机制不完善。

农民以房产或收获为抵押物贷款后,如果出现拖欠和贷款违约,当地的收回机制就需要优化。

目前收回机制不完善,导致资金流失和良好贷款政策无法顺利推进。

三、建议1. 贷款资金流向的透明化。

建立科学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对农村资金实行核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农村贷款资金的流失以及权力的滥用。

2. 强化贷款审批机制。

加强贷款的审批和发放机制,减少贷款过程中造成的影响,合理保护农民的利益。

3. 完善贷款管理方式。

建立规范的贷款管理方式,完善借款人的反欺诈机制,严防违法行为,加强贷款监管和稽查措施。

4. 改进收回机制。

制定完善的收回机制,明码标价收回老农民拖欠款项,严厉打击不当分配等贷款违规行为,为支农再贷款政策的顺利推动落实奠定良好基础。

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情况的整改报告

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情况的整改报告

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情况的整改报告一、背景介绍支农再贷款是银行向农村及农民发放的一种专用贷款,旨在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民经营。

然而,在支农再贷款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流向不明确、贷款使用监管不规范等,影响了支农再贷款的效益和管理效果,因此需要进行整改。

二、问题分析1. 资金流向不明确:由于资金流向不明确,导致资金往往难以追溯,无法确认是否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经营。

2. 贷款使用监管不规范:对贷款使用的监管不够严格,存在监管知晓不足、监管手段不完善等问题,无法有效控制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整改方案1. 加强资金流向监管(1)明确资金流向责任: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将资金流向责任明确到具体的个人和单位,并加强责任追究。

(2)建立资金流向备案制度:对每笔支农再贷款的资金流向进行备案,明确资金流向的具体路径和用途。

(3)加强资金流向监督检查: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支农再贷款的资金流向进行检查,确保资金的流向真实合法。

2. 完善贷款使用监管机制(1)加强贷款使用目标的确定:在贷款审批阶段,明确资金的使用目标和用途,确保贷款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经营。

(2)建立贷款使用监管体系:建立贷款使用监管体系,包括监管部门、监管人员、监管手段等,确保对贷款使用的全过程监管。

(3)加强贷款使用的监督检查:定期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罚。

四、整改效果评估通过以上整改方案的实施,可望达到以下效果:1. 资金流向明确:通过建立资金流向备案制度和加强监督检查,资金的流向将更加明确,确保资金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经营。

2. 贷款使用监管规范:通过建立监管机制,加强监管知晓和监管手段,贷款使用情况将得到更规范的管理,有效避免滥用或挪用贷款行为。

3. 提升支农再贷款管理效果:通过以上整改措施,支农再贷款的管理效果将得到明显提升,更好地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民经营。

五、结论及建议在支农再贷款管理过程中,为解决资金流向不明确和贷款使用监管不规范等问题,我们建议加强资金流向监管,包括明确责任、建立备案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完善贷款使用监管机制,明确目标、建立监管体系、加强监督检查。

支农再贷款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支农再贷款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支农再贷款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湖南六市实证谌争勇内容摘要:本文以湖南六市为实证,深入分析了支农再贷款管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支农再贷款问题对策支农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自1999年开办的为解决农村信用社在发放农户贷款过程中的资金不足而对其发放的贷款。

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实施,对引导扩大涉农信贷投放、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支农再贷款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日益显现,与全面加强“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

为研究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政策,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在引导扩大“三农”信贷投放中的杠杆作用,为上级提供决策参考,我们对湖南益阳、娄底、邵阳、怀化、常德、湘潭六市的资阳区、汉寿县、鹤城区、溆浦县、城步县等县(区)支农再贷款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湖南六市支农再贷款使用变化概况湖南地处中部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农村资金需求很大,农信社金融支农的任务十分艰巨。

但从2000年至2008年湖南六市支农再贷款余额趋势变化来看,六市支农再贷款限额呈上升趋势,但支农再贷款余额和累放额均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支农再贷款明显地表现为需求不足。

据统计,六市2000至2008年支农再贷款使用率分别为63.83%,69.12%,75.16%,78.06%,82.14%,42.24%,26.87%,19.31%,1.93%。

从下图可以看出,六市全辖支农再贷款的使用率除2004年达到了最高峰82.14%以外,其他年份都不同程度存在限额被闲置现象,尤以2008年为甚,支农再贷款的使用率仅为1.93%。

从全年累放也可以看出,除2003、2004两年外,其他年份的资金周转率也不高。

以邵阳市为例,该市2008年支农再贷款限额达到3.6亿元的最高峰,但支农再贷款余额均为“0”,仅在2008年初冰灾期间向邵东县农村信用联社发放过1笔3个月期限的再贷款5000万元。

支农再贷款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支农再贷款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支农再贷款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支农再贷款成为了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方式。

然而,在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贷款资金流向不明问题较为突出。

有些农村信用社在发放支农再贷款时,缺乏足够的审核和监管机制,导致贷款资金被滥用,用于个人消费或其他非农业用途,无法真正支持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其次,某些地区的支农再贷款利率过高,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一些地方的农村信用社或银行,将支农再贷款利率与商业贷款一样,导致贷款成本高昂,部分贫困农民难以承受。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
一是加强对支农再贷款的审核和监管,确保贷款资金流向合法、合理、透明,杜绝滥用贷款资金的情况发生。

二是推动建立支农再贷款利率政策,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贷款对象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利率标准,减轻农民的还款压力,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加强对农民的贷款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贷款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使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贷款支持自身的生产和生活。

总之,支农再贷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需要加强监管和推动政策的完善,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 1 -。

农业货款难点及建议

农业货款难点及建议

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发展过程中的信贷政策建议一、农信社金融服务中当前存在的问题中央两个“一号文件”下发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热情高涨,资金需求不断增大。

而农村金融部门目前的服务还难以满足农村贷款户的需要。

(一)资金流失制约支农实力。

农村信用社结算梗阻,国家下拨的涉农资金、城市低保资金、各家保险公司、政府部门一些账户等有关部门规定不能在信用社开户,信用社失去了存款源头。

(二)社会环境抑制有效需求。

信用担保机构不健全,担保额度小、费用高,中介收费环节过多,信用环境差等社会金融环境问题严重影响投资环境,抑制信贷需求。

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如何把握农村金融对现代农业的支持方向,有效配置农村信用社信贷资源,需要地方党政、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为农信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也需要农信社不断研究探索支农对策,创新管理服务机制。

(一)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缓解农业中长期贷款供求矛盾。

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农户存款,期限短、成本高,使用周期短。

因此,信用社要开拓存款市场,开发存款品种,拓展筹资渠道。

一是政府要帮助信用社解决涉农资金开户问题。

如财政预算外、社保、农业、水利、林业、国土、民政等部门的涉农专项资金数额大、成本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周转性,应归口信用社集中管理。

二是拓展代理业务面。

如为劳动保障部门代理发放城市低保资金,为民政部门代理发放农村优抚资金,为财政部门代发工资。

(二)转变支农观念。

面对现代农业和县级金融同业的特点,农信社要抢抓机遇,转变支农观念。

按萧山实际,农业信贷已从“小三农”小额农贷扶持一般农户,逐步转到“大三农”大额支持种养大户、民营企业方向上来。

而“大三农”就涉及到贷款金额大、期限长,贷款风险增大的特点。

为增强金融扶助的安全性,应由当地政府牵头,对50万元以上农业户贷款,成立农户贷款担保公司,贷款由担保公司担保,政府对担保公司进行投资,农户在担保公司入股。

另外应对农村专业大户、民企进行普查,拟定黄金客户条件,以便农信社评定信用等级,授信贷款额度。

关于支农再贷款政策的思考及建议

关于支农再贷款政策的思考及建议
政策应注重与国际金融机构和资金合作,吸引更多外资 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推动农业国际化进程。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支农再贷款政策通过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农业企业和农户引进新 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政策鼓励农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产业集聚效 应,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政策支持农业企业和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 的影响,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性。
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1 2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实施吸引了更多金融机构参与 农村金融市场,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便利性 。
降低农村融资成本
政策通过提供低息贷款,减轻了农业企业和农户 的融资成本压力,降低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
3
促进农村金融创新
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 和服务,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
支农再贷款政策在支持农业发 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 缓解了农村地区融资难、融资 贵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
稳定增长。
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关注贷款 投向的精准性和资金使用的合 规性,加强风险防控,确保政
策落地效果。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 同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应制 定差异化的贷款条件和优惠措 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 性。
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督检 查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 、调整政策,不断完善政策体 系。
对未来政策的展望
未来政策应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扩大贷款规模,满足 更多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政策应加强与其他农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 ,共同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支农再贷款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支农再贷款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支农再贷款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支农再贷款是指农村客户在已经取得农村信用社贷款后,再次申请贷款,以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然而,在支农再贷款的使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改善政策。

以下是本人对支农再贷款使用问题的一些建议:
问题一:贷款使用不规范
很多农村客户在使用支农再贷款时,缺乏合理的规划和计划,导致贷款用途不明确,甚至无目的地消费。

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客户的贷款指导和培训,引导他们合理使用贷款,保证资金流向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

建议:加强对农村客户的贷款指导和培训,鼓励他们建立科学的贷款使用计划,确保资金用途合理。

问题二:贷款管理不严格
在支农再贷款的使用中,一些农村信用社存在贷款审批过程不严格、贷款追踪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导致贷款流向低效、低质的项目,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议:加强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再贷款的审批、监管和管理,建立完善的贷款追踪机制,确保贷款流向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

问题三:贷款利率过高
支农再贷款的利率相对较高,对于一些小农户和贫困户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负担。

因此,需要通过完善政策,降低贷款利率,减轻
负担,鼓励更多农村客户使用支农再贷款。

建议:政府应加大对支农再贷款的财政支持,鼓励农村信用社降低贷款利率,帮助农村客户更好地融入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解决。

只有加强管理,改善政策,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支农再贷款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支农再贷款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支农再贷款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支农再贷款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贷款流向难以监管。

农村信用社或农商银行发放的支农再贷款,如果监管不到位,可能会被恶意挪用,导致贷款资金流向不明,难以追回。

二、贷款额度难以确定。

由于农村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的不同,支农再贷款的额度不好统一。

有些农户可能得到的贷款额度太高,导致贷款风险加大。

三、还款意识不强。

由于农民的收入不稳定,还款意识较差,导致贷款无法按时还清,影响到银行的资金流动。

因此,建议:
一、建立贷款监管机制。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贷款流向的监督,防止贷款资金的挪用和滥用。

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贷款额度。

农村信用社或农商银行应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和还款能力,合理确定贷款额度,避免过度放贷。

三、加强还款提醒。

银行应加强对农民的还款提醒,引导农民树立良好的还款意识,确保贷款及时还清。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加强还款提醒等措施,才能更好地推动支农再贷款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 1 -。

2023年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管理整改报告

2023年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管理整改报告

2023年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管理整改报告一、引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信用社在扶持农业发展、支持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农村信用社在支农再贷款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再贷款的有效实施,也损害了信用社的声誉和形象。

因此,为进一步规范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管理,特制定本整改报告,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和目标,以期提升支农再贷款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二、存在的问题1. 贷款风险评估不准确:存在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评估不全面、贷款用途核实不严格等问题,导致贷款风险未能有效控制。

2. 贷款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存在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跟踪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无法确保贷款资金被合规使用。

3. 贷后管理不完善:存在对借款人贷后经营情况的跟踪监管不到位、逾期贷款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导致贷后风险得不到有效化解。

三、整改措施1. 完善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健全贷款风险评估机制,包括对借款人资信状况、还款能力、贷款用途等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确保贷款风险的有效掌控。

2. 加强贷款资金使用监管:建立贷款资金使用监管机制,确保贷款资金合规使用。

对放款后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核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贷款资金流向合理、合规。

3. 完善贷后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贷后管理制度,包括对贷后经营情况的跟踪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建立逾期贷款处理机制,明确逾期贷款的处置措施,确保逾期风险得到及时化解。

4. 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开展员工培训,提升员工在支农再贷款管理方面的专业素养。

加强对员工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确保员工积极投身于支农再贷款管理工作中。

四、整改目标经过上述整改措施的落实,我们将力争实现以下目标:1. 贷款风险评估准确率提升到90%以上,有效控制贷款风险;2. 实现贷款资金使用情况的全面监管,确保合规使用率达到95%以上;3. 贷后管理工作全面落实,逾期贷款处理时效率达到90%以上;4. 提高员工在支农再贷款管理方面的专业素养,提升员工满意度达到80%以上。

剖析农村信用社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剖析农村信用社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剖析农村信用社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农村信用社为农村经济开展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形势下不仅背负着历史问题,而且面临着经营管理的现实问题。

针对存在问题,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提高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

关键词:支农资金;金融效劳意识;金融效劳技术;信贷;信用环境;防范体系农村信用社是是农村经济开展的催化剂、农村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开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支农效劳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开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但农信社支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各项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严重缺乏,支农资金难筹措。

另外长久以来农业地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

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效劳与现代农民农业生产开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工作成效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开展,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对策全面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一、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一〕宏观背景问题1.国家宏观上没有持续重视农业投入。

我国仍是农业人口大国,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开展,财政上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开展,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不稳定的变化,并有相对下降趋势,局部财政困难的贫困乡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缺乏,更加剧了政策上农业资金缺短的状况。

2.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

我国农业生成根本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长远开展意识薄弱,在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局限限制农业生产的回报。

同时,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可持续开展道路,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

3.投资的根本要求与农业投资的风险存在矛盾。

投资农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农业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

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贷款问题分析

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贷款问题分析

浅析博州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存在的问题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健康稳定发展,农民低成本顺利融资,对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存在问题(一)涉农贷款占比高,“三个高于”指标难实现。

目前,除中国农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网点已相继撤离,淡出农村金融体系。

而农业银行在农村的网点以及对农民的存贷业务也大幅缩减,涉农贷款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贷款总规模比重已不足20%。

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办理的主要业务也限于存单质押性贷款业务。

农村信用社成为支农贷款的最主要金融机构,“三农”贷款业务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承担,其贷款总额占全部农业贷款的95%左右。

(二)涉农贷款需求量日益加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贷款意识逐渐增强。

农民向农村信用社贷款主要用于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获得贷款就意味着取得当年的生产资金。

农民贷款需求加大,农信社支农贷款总额无法满足每年的贷款需要量,造成农民“想贷却贷不到款,求款无门”的现象。

在调查的100户农民中,有79户农民有贷款需求,获得贷款的农户为53户,占全体有贷款需求农户的67.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利率。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执行的利率是按照人民银行确定的5.31%基准利率,根据国家规定利率可以在0.9~2.3倍区间浮动,按照利率市场定价机制、自由浮动的原则,及省联社对各地利率定价进行指导制定的。

以黑龙江省五常市为例,2009年农村信用社一年期贷款执行利率为9厘725,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1.83倍。

农民贷款利率偏高。

自2008年以来,国家数次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但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仍然偏高,加大了“三农”的融资成本,不利于地方“三农”发展。

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的为缓解其财务状况而造成的趋利性以及其在农村信贷市场的垄断性所致。

趋利性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历史包袱沉重,自身积累资金能力弱,亟需通过自身存款贷款利差改善财务状况,并且农村信用社主营业务少,金融产品单一,主要靠贷款获得盈利,导致农村信用社在已规定的基本利率和其浮动区间内选择相对高的利率模式。

农村信用社支农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

农村信用社支农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

农村信用社支农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发展中的矛盾也日渐显现。

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面临的矛盾,如何克服,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进行一些探讨。

一、农村信用社当前支农工作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1、自有资金不足和农村、农业发展大量资金需求的矛盾。

农村信用社担负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但受政策因素、硬件设施、服务手段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的撤并和职能调整等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县域信贷不断萎缩,农村信用社已基本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资金融通渠道,而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和资金组织却明显失调,县域内的部分资金倒流至大中城市,严重制约了信用社支农服务力度。

2、支农服务需求与支农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不对称的矛盾。

“三农”要求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非常大,要全面满足“三农”的金融服务需求,就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及时掌握“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并及时足额的服务到位,解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问题。

而目前担负服务“三农”重担的农村金融机构实际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不对称无疑是我县支农服务的矛盾之一。

如我市信用社目前有510名从业人员,以全市平均计算,每位员工承担了324户城乡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每位信贷外勤人员要承担4个行政村1180户城乡居民户及2000多农业人口的信贷服务。

这还不包信贷人员的其他日常工作,工作量不言而喻,要全面深入满足支农服务需求,依然任重而道远。

3、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和农信社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矛盾。

目前我市农村尚未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经济的比重依然较大,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尚未形成,离产业化的要求还有差距。

这直接增加了贷款管理难度,造成农户贷款风险较高,回报率低。

而农村信用社按照“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性质,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以效益为目标,以效益为基础,并要讲求规模经营。

关于支农再贷款政策的思考及建议

关于支农再贷款政策的思考及建议

关于支农再贷款政策的思考及建议第一篇:关于支农再贷款政策的思考及建议关于支农再贷款政策的思考及建议【摘要】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落实国家惠农、扶农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项有效制度,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逐年增长的支农再贷款额度,对农村信用社壮大支农资金实力,改善经营财务状况,提高社会认知程度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从探讨支农再贷款实施意义出发,深入剖析这一政策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支农再贷款政策效益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政策是在我国推进金融改革、农村信用社资金匮乏、农民贷款困难背景下实施的一项重大金融政策,对缓解农村资金供需矛盾、促进“三农”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增强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提高农村信用社社会声誉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尚不成熟、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不牢固的发展环境下,支农再贷款政策仍然是推动金融改革、助推农村经济的有效政策工具,综合分析和评估其政策效益并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是最大限度发挥其资金支农效应的必要条件。

一、支农再贷款实施意义首先,支农再贷款是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的重要政策工具,在平衡城市和农村两大区域经济信贷供给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其次,支农再贷款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和金融机构多样化发展带来了强劲的推动力,使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在同一平台获得支农资金扶持并以此推动自身改革发展,从而使国家信贷支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二、新时期支农再贷款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制度性缺陷影响政策效果一是额度分配未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农业生产主导地区没有给予重点倾斜,导致区域性支农资金大量闲置、需求不足和挪作他用等诸多问题;二是农信社支农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不明确,随意上调用再贷款发放的农户贷款利率,增加农民贷款成本,同时支农贷款利率高于同业拆借利率,影响信用社申请再贷款积极性。

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及对策

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及对策

支农再贷款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及对策为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完善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管理,支持扩大“三农”小微贷款投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支持三农、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金融机构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却影响了此项政策实际效果的充分发挥。

一、人民银行总行“通知”执行中遇到的问题1、宏观经济下行趋势影响,造成涉农市场风险因素难以把控。

涉农小微企业正承受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剧烈变化带来的严重冲击,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能源、环境等制约因素增强,造成涉农小微企业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客观上增加了我行涉农小微贷款的投放风险。

2、“三农”融资抵押物及担保方式不落实,进一步增加了该项业务的经营风险。

目前我市农村承包土地及宅基地确权还未到位,以涉农土地抵押为主的“三农”贷款出现不良贷款率上升,执行中易受到政策性因素影响,造成相关抵押物债权无法落实。

此外,我市尚未建立完善的涉农贷款担保及风险补偿机制,完全依靠银行资本金来抵御风险,无疑增加了“三农”贷款的经营风险。

3、涉农小微企业及农户不良贷款执行难,难以有效化解信用风险。

由于“三农”、小微企业第一还款来源难以有效把控,而在抵押物、担保等保证方式下,我行对不良客户的法律清收执行难度较大,造成“三农”、小微企业融资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4、资金成本高,影响支农政策效果的充分发挥。

我行成立时间短,业务规模小,经营费用大,再加上专项低息资金不足,使我行涉农小微企业融资利率较高。

而“三农”及小微企业以微薄的利润,难以承担高额的融资成本,造成“三农”及小微企业融资推行困难。

5、惠农政策“时滞”效应,造成本次调整利率难以惠及“三农”及小微企业。

在涉农贷款未到期偿还之前,我行缺乏低息资金来源,只能继续按筹资成本执行相对较高的利率水平。

二、对人民银行总行“通知”的政策建议《通知》中严格限定涉农贷款利率标准,不利于利率市场化,对我行的经营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一、问题分析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民的金融服务机构,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经济发展迅速,小额贷款市场也越来越繁荣。

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信用评估不足很多农村信用社在发放农户小额贷款时缺乏科学的信用评估体系,往往仅依赖于农户的口头承诺,没有对农户的真实还款能力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这很容易造成风险的积累,不仅浪费了社会资金,还给银行和农户都带来很大的损失。

2.抵质押物价值低在发放农户小额贷款时,很多农村信用社主要借助的是农户的土地和房屋等抵押物。

但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的土地和房屋价值较低,抵押物的价值很难满足银行的抵债要求,这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范围和风险。

3.领导补贴标准过低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中很多都需要领导的财政支持,但由于扶持的标准过于低,补贴金额很难满足农户的需求,给农户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4.管理水平不足由于农村信用社的规模较小,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导致风险控制方面的资源不足。

特别是在小额贷款市场较为混乱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很难避免在业务管理过程中出现一些纷争和难题。

二、对策建议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1.加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农村信用社应该加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该体系可以通过对农户的信用、还款意愿、应经验的交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提高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控制水平。

2.加强抵押物价值评估农村信用社在发放农户小额贷款时应更加注重对抵押物价值的评估,应该加强对农村的土地和房屋的合法性核查,确保抵押物能够满足银行要求的抵债能力。

3.提高领导补贴标准领导应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支持力度,应提高对农户小额贷款的财政补贴标准,让更多的农户可以享受到小额贷款的便利。

4.加强管理水平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从业素质,强化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为了解决市场的混乱局面,应积极与其他同业机构加强沟通。

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内容提要:近两年来,面对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情况,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改进和解决。

文章通过对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的分析,就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存在的八个方面问题进行了重点论述,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六条建议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村经济信贷支农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近两年来,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信贷支农工作成效显著,而且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农村机构网点及对县域经济信贷功能的萎缩,其支农主力军作用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面对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情况,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改进和解决。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以及农民的收入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

绝大多数农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传统的农业已不再是农村经济中唯一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来源,一些新型的优质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含量高的特种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及工商业正在因地制宜地逐步兴起,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更产生了积极的催化剂效应。

农村信用社在支农信贷投放上如果仍然固守“春贷、秋收、冬不贷”的传统运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需求。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对资金的需求量增长迅速,而且对农村金融服务要求趋向多样化。

表现在一是传统的种植业在农业中的份额呈萎缩趋势,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的养殖业、特产业和庭院经济等非传统种植业所占份额逐年上升;二是以乡镇民营企业为代表的非农产业发展迅速,目前正处于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改造和扩张资金需求量加大;三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跟进;四是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急速下降,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飞速上升,农村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极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为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贷款业务需求量,加强金融服务“三农”的力度,人民银行从1999年起开始实施支农再贷款这一新兴货币政策工具。

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生力军,在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业务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遵循贷款管理原则,拓宽支农范围,探索创新支农再贷款运用方式,真正用足用好贷款资金,更有效地发挥支农再贷款的资金反哺、政策导向、助推经济的积极作用,成为农信社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业务问题对策
一、支农再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涉农信贷投放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对支持农村信用社提高资金实力、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

近年来为不断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细则,明确了支农再贷款的范围、管理原则、限额、发放对象、条件、期限、利率等。

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来的实际运用,再贷款业务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逐步走向了成熟和规范,但在有效发挥支农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二、支农再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对支农再贷款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矛盾、缺陷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支农再贷款利率偏高,加重了农信社和农民的经济负担。

人民银行虽几次下调再贷款利率,但支农再贷款利率水平相比同档期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仍然偏高。

(二)支农扶持范围过窄,与农业多层次资金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人民银行限定资金投向多数为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客观上抑制了农户和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三)支农再贷款期限设置过短,与现代农业生产周期不相匹配。

按照目前的相关规定,支农再贷款期限客观上违背了农业生产周期规律,进而滋生了贷款“借新还旧”的种种现象,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及信贷风险。

(四)管理流程、方式存在一些风险隐患。

人民银行对再贷款实行“限额控制、规定用途、设立台账、到期收回、周转使用、灵活调度”的管理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

(2)普遍存在不良贷款置换现象。

因支农再贷款期限较短,在实际操作中会对农户收益造成一定的影响,形成呆账,给再贷款收回增加难度,影响业务正常、合规进行。

(3)资金运作存在交叉、混合现象。

农信社无法将再贷款和自营资金完全分割使用,与“封闭运作”的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4)违规放贷屡禁不绝。

部分农信社存在错误认识,超越使用范围,以支农再贷款名义,发放非涉农贷款,偏离支农方向,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三、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业务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人行的政策监管下,农村信用社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在改进工作方式、细化流程上下功夫,同时,加强与人民银行的工作沟通与协高,争取更多政策支持。

(一)积极发挥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建议人民银行适时调整支农再贷款投向、投量,完善支农再贷款的期限及利率设置,便于农信社根据农业生产周期来确定合理的贷款期限,从而满足特色农业和生产的资金需求,适时降低贷款成本,降低付息压力,真正让农户享受实惠,助力国家对农业经济结构政策调整,强化支农再贷款政策的传导效应。

(二)扩大支农再贷款的用途
针对三农贷款需求,在现有范围内,争取贷款投向多样性,不局限于现行范围。

(三)增强贷款定价能力
根据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及自身成本核算、效益等,制定以农业产业、行业、信用状况、期限、担保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贷款利率定价体系,对支农再贷款实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合理定价。

(四)规范管理流程,确保资金安全
进一步规范支农再贷款的审批、使用、检查三个关键环节的管理,在操作流程上逐步规范、合理、合规,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密切监控资金流动,确保资金运作链条畅通、安全,强化跟随踪检查,保证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

(五)逐步建立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
持续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通过建立信用档案、评定信用等级等一系列措施,为发放贷款提供准确、有效依据,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四、结语
支农再贷款是一项惠民政策,如何加大调控力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值得监管部门深入研究,而作为具体实施的农信社更需要主动作为,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因地制宜,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做细支农工作,更好地利用这一工具,提高使用效率,真正贷有所用、贷有所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