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如何走向国际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公司如何走向国际化

在日前上海举行的首届全球基金峰会上,中国基金公司如何走向国际化,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什么是国际化?国际化是国内基金业大势所趋、是每个基金公司必经之路吗?应该什么时候、什么方式迈向国际化?对此,国内五大基金公司掌舵人给出了他们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战龙:不国际化就被国际化谈国际化,首先要定义什么是国际化?我认为,国际化先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再是走出去、迈向国际。

我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只是因为市场没有开放、人民币没有流通,所以在全球的指数里占的比例微乎其微。然而,一旦市场开放了、人民币全流通了,你不国际化也会被国际化,因为别人会来竞争,那个时候国际化对我们就意味着在本土有没有比较优势,能不能打败外来的竞争者。因此,国际化是知己知彼的过程,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国际化的第一步,至于是否要“走出去”则要看我们的需求而定。

其次要定义怎么样才是国际化。尽管我国基金业用10年多时间,跨越了别人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其实较发达国家资产管理业仍落后一大截,我们的发展阶段跟国外的现阶段是不同的,所以国外的很多先进经验直接拿过来未必好用,而是必须跟我们现在发展的阶段相匹配。我认为,并不是说国外的东西拿回来就叫国际化。

比如人才,因为国内基金业发展非常快,很多人可能做了没几年研究员,就已经当上基金经理了;而海外成熟市场培训的过程其实很长,可能要历经多个牛熊周期,才能做到基金经理的位置,这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个东西不能非常教条地照搬成熟市场经验,如果我们也学富达资产9年时间淘汰很多研究员,再培养一批基金经理,可能人都跑光了,公司也没法运转了。

投资亦然。比如美国70%的基金跑不赢指数,而且长期持有都会有很好的收益;但在中国,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是因为两个市场的市场周期不同,美国是牛熊都短,而我国是牛短熊长。这决定了在A股市场做主动投资,特别是仓位的配置,的确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因此我认为,国际化其实是要借鉴别人根本的道理,有批判式地吸纳。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总经理于华:国际化勿忘坚持本土优势我觉得国际化首要的原因就是能够给客户提供国际化的投资机会。由于整个全球化经济中,各个国家的经济有错峰期,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有着迥异的投资机会。通过国际化的投资,能够给客户带来国际化的投资机会,帮助他们实现投资风险的分散化。

其次是能够为客户提供国际化的服务。比如在海外评级机构进来前,我们的排名都是简单按照收益率来定先后;一直到晨星等海外评级机构来到国内,才逐渐开始有了风险调整后收益等更为科学的排名方法。

最后是能够通过国际化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我有幸参加了

QDII产品的设计,由于要在多个QDII投资市场的交易所开户,而每个交易所的开户流程又不尽相同,我们后台服务的局限性使当时在一步骤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也使我认识到后台服务国际化的重要性有多大。

尽管整体来看,国内基金业与国外同行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我觉得也要看到我们的优势所在。其一是后发优势,主要在基础设施方面。由于建立较晚,国内基金业建立伊始,就吸取了全球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的先进经验,从公司的治理结构、产品的开发设计,到销售渠道的使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始于1924年的开放式基金,其销售渠道的进化路径依次为敲门销售、证券公司销售到现在的银行销售;而国内基金业一开始就用了最大的渠道银行,随后再扩展到证券公司,再到现在开始发展直销,与国外发展恰恰相反,给国内基金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二是团队优势。尽管国内基金从业人员数量并不多,但是不少伴随行业一步步发展的“元老”,非常具有开拓性和进取性,善于把国际化的经验学过来,并取长补短,使之成为本土优势。

信诚基金总经理王俊锋:“三步走”实现国际化中国基金业到目前为止,仅公募基金规模就已经超过2.5万亿元,最高时甚至超过3万亿元。随之也开始面临一个风险,即投资市场过于单一。基金业是给投资人获取回报的行业,但现有基金产品却较难做到这一点。200 8年A股暴跌带来的整体市场系统性风险,使这一局限性暴露无遗,所以过去3年基金业的资产管理规模出现明显滞涨。基于此,我认为基金业确实到了“走出去”的阶段,具体来看,可分三个大步骤:一是产品的国际化。这个阶段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即使不具备到各个市场进行投资的能力,也可以请境外投顾,或是投资一些被动型的产品,获取行业平均收益。

二是业务能力的国际化,包括投资能力、管理能力、后台运营能力。这是获取超额收益的部分,不但要获取当地卖方的研究支持,还有我们自己的研究支持。此外,还有后台开户、法规等,这些能力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一个一个市场去拓展。

三是管理机制、用人机制、企业文化,尤其在投资理念和哲学上的国际化。我们的公司走出去后,可以用当地的人、当地的设备,但是有些核心的管理机制,能够在这个市场中生存下去,使我们真正成为全球资产管理业中具有竞争力的公司,这个阶段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

要特别指出的是,纵观很多国际化公司的发展经验,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还是公司本身有强大的本土市场作为支撑。如果本土市场很弱小也就没有这个能力、财力走出去。幸运的是,中国基金业经过快速发展,尤其大型基金公司已经具备这个能力、财力,包括在走出去之前先引进来,吸引海外人员加入。在此背景下,我觉得用人机制上的突破和创新反倒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把人用好,才能够真正把国际化的步子走得更扎实。

嘉实基金总经理赵学军:中国基金公司必须走出去谈到国际化,我想引用一组数字。如果看发达市场,过去20年大概的年化收益率在13%左右;如果看最近的10年,新兴市场国家大概的年化收益率在16%左右;如果看本土市场,过去10年来年复合增长只有3%。投资人追求最高最好回报的时候,发现我们的本土市场并不一定能够创造出最好的回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过去2年,日本市场发行的产品大体上是两类,即拉美债、巴西债。巴西债2009年债息部分收益达到15%左右,同期币值也涨了15%。当日本这样的社会进入老龄化后,你会发现本土产生的GDP已经不能养活自己的老人,这时就需要有资产管理机构,能够在全球为这些老人获取补充性的收益。这一点来讲,中国的资产管理机构需要有这样的使命感,在未来中国快速老龄化的时候,能够为我们的老人在全球寻找收入的来源。

上述两个方面都需要中国的资产管理机构走出去。当然,走出去的路径、国际化的执行都困难重重。在全球各个交易所开户还是最简单的步骤,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监管法规、税收体系,作为一个机构如何能够“入乡随俗”?除了建立起全球交易能力,更难的还在后续的发展。全球各个国家的资产管理业都已经非常拥挤了,别人在那里发展了几十年时间,能瓜分的客户几乎都已经被瓜分了,中国的资产管理机构作为一个后来者进入这样的市场,如何竞争?

尽管荆棘密布,但我也认为,国际化之路必须得走。

富国基金总经理窦玉明:国际化每家公司必经之路中国的基金业目前是处于受保护状态,无论是外资、内资进入,壁垒都较高。一旦这一状态发生改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基金公司就没有办法生存。事实上,目前全球资产管理业基本上被欧美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独掌天下,亚洲或者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管理公司即使在本土做得比较成功,但是目前为止没有哪一家能够突破欧美资产管理公司的竞争,在全球获得成功。我们走出去之后,怎么去突破过去日本、韩国走过的路?怎么去获取成功?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尽管困难重重,但我认为,国际化是国内每家基金公司都必须走的一条路。不过,我理解的国际化并不一定是将业务扩展到全球各地,在家门口打败对手,而是证明自己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有些公司作为行业的排头兵敢于先迈一步,这些公司冒的风险较大,可能初期投资回报不好。但是一旦成功,不但给自己争取到更大的舞台,也给行业探出一条发展的道路,为其他公司指出一条前进的方向。

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资产管理业一直以来都是欧美的优势产业。与我国基金业充满国企色彩截然不同,欧美资产管理业是由私人资本主导的,而金融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这对国企而言恰恰是它的弱势,以我们偏弱的地方跟别人优势的地方竞争,要如何胜出?我认为必须作出一些改变,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被对手消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