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现状

合集下载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

本文就整合客家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

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

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

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

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

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

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

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

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

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精神;客家文化与各民族、各民系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同时又融进了新时代的元素,从而具有多元性质。

第一讲 客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

第一讲  客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

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 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大 学出版社1991年 学出版社1991年 ; 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 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广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4年 出版社1994年 ; 谢重光主编《客家文化丛书》 谢重光主编《客家文化丛书》,福建教育 1995年。(《客家源流新探》 出版社 1995年。(《客家源流新探》 ) 陈支平教授《客家源流新论》 陈支平教授《客家源流新论》,广西教育 出版社1997年 出版社1997年。
•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1933年)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年 • 1931-1949年间的主要论著还有:古直 年间的主要论著还有: 年间的主要论著还有 客人对》 客人三先生诗选》 《客人对》、《客人三先生诗选》, 陈国桦《中国拓荒的功臣——客族》, 陈国桦《中国拓荒的功臣 客族》 客族 邹鲁《广东语言说略》 张资平《 邹鲁《广东语言说略》,张资平《粤 音与客音之比较》、日本人山口县造 音与客音之比较》 客家与中国革命》 罗香林《 《客家与中国革命》,罗香林《国父 家世源流考》 家世源流考》(1942年)等。 年
第一讲 客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发韧期(1808-1904) 一、发韧期(1808-1904)
徐旭曾 :《和平徐氏族谱·丰湖杂记》 和平徐氏族谱·丰湖杂记》 “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 今日之客人, 先后由中州山左, 族”,“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 而从之,寄居各地” 而从之,寄居各地”。 “客人语言,虽与内地各行政省小有 客人语言, 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行 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行 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 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 客人之风俗,俭勤朴厚, “客人之风俗,俭勤朴厚,故其人崇 礼让,重廉耻,习劳耐苦, 礼让,重廉耻,习劳耐苦,质而有 文。”

客家优良传统在东南亚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优良传统在东南亚的传承与发展

家 山歌对华 侨“ 过番 ” 因及其 在 番邦艰 苦 生活 的概 原 括 。客家谚 语也 说 “ 唔穷 唔 过 番 ” 如 丰顺 谚 语 :食 , “ 到无 , 罗 ( 国 ) ” 遵 宪 在 《己亥 杂 诗 》 云 : 过暹 泰 。黄 中 “ 国能 医山国贫 , 夫荷 锸转 金 轮。 海 万 ”自注 :州 为 山 “
南亚 的传承
由于生活 环 境 所 逼 , 家人 冒着 九 死 一 生 的危 客
家人往 往是历尽艰 辛才到达 目的地 的 。例 如 , 广东 梅 县石扇人 罗芳伯就是 一个例子 。清乾隆三 十七年 ( 公 元 17 )罗芳 伯抱 着 到南 洋 采 金谋 生 的希 望 , 72年 , 邀 集 了同乡青年 陈兰 、 江戊 、 四及 潮 州属 青 年宋 插 等 阙
九人 , 从东莞 虎 门驾独木 连体船 出发 。靠 一 片风帆 随
险, 克服人为与 天然 的恶 劣境 遇 , 出洋 过番 ” “ 。在 招
募华 工 , 又叫契约华 工 ( 家人 称 “ 猪仔 ” 时期 , 客 卖 ) 客
家人 开始大量移居 海外 。他们 发扬 自强不息 、 开拓 奋
斗 的优 良传统 , 于 在东 南亚 站 稳脚 跟 , 出一 番事 终 干
庄 。使 用这种方 言的人们 , 都是福建移 民的后裔 。 也
( 者 简介 : 作 黄英 湖 , 福建省社会科 学院华人 华侨
研 究所研 究员。 )
客 家优 良传 统在 东 南 亚 的传 承 与发 展
刘 加 洪
( 东嘉应 学院, 东 梅州 5 4 1 ) 广 广 10 5
客 家人 漂洋 过 海 , 着 悠 久 的历 史 。 早在 南 宋 有 末年 , 客家人 就 开 始 唱起 了 “ 番 谣 ” 把多 少 客 家 人 冒死 赴 不

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现状

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现状
• 在多元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客家文化作为 一个民系衍生的文化面临着威胁。首先是 客家方言的传承出现问题。 • 在海外华人社会中,方言的逐渐消亡是一 个普遍现象,《星洲日报》副刊就曾于 2006年做过一个名叫‚乡音变了调‛的系 列专题。
客家文化的未来
• • • • 客家人及爱护客家文化的人 正运用着一整套的现代化的传媒来 展示客家文化,宣扬客家文化, 试图以此来使这个古老的民系维系下去。
客家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
• 客家人移民海外,始于南宋的金兵南侵。 • 记载的更多的是在明末清初,以及清以后。 • 最初客家人迁往海外多数是迫于生活的窘 困,甚至有不少是作为劳动力被迫卖到国 外。 • 客家人散居海外,在空间和时间跨度 上都很大,但很快融入异质文化,又较好 地保存了本文化特色,更难得的是, • 客家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外国人的赞誉。

“文化论”
• “客家”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应该从文化的视角来认 识“客家”。 • 谢重光博士在他的《客家源流新探》中, • 从四个要素对客家民系进行了界定: • 共同的地域---在赣闽粤交界地区及桂东南地区 • 共同的语言---一种有别于相邻各民系语言系统 • 共同的经济生活---过着带有显著山区农耕特点 • 共同的社会心理素质---以团结、奋进、吃苦耐劳 和强烈的内部凝聚力及自我认同意识为主要特征的 群族心理素质
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
Suzy P
客家的界定
• 客家: • 不是少数民族, • 而是汉族内部的一支重要民系。
• 客家先民主要生活在北方, • 由于天灾和战乱被迫南迁而形成。
什么是“客家”?
• 客家研究的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观点,
• • • • “血统论”: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比较权威。 英国传教士康普尔认为, “客家是纯粹承袭了中国人血统的世族”,“客家并 非混血种,而是具有纯正血统的汉族,不仅比少 数民族优秀,而且,比土著汉族优秀,他们是有 来历的中原王朝的后裔”。

龙岩市武平县客家文化调查.

龙岩市武平县客家文化调查.

定光佛的根在大陆,源头在武平县岩前镇狮岩。

福州泉州僧人郑自严,法号“定光”,俗称定光大师、定光古佛。

从关于定光古佛的种种传说中可以了解到客家人追崇的定光古佛是褒扬诚实、惩戒谎言的神佛;是推崇扶老济幼、助人为乐的菩萨;是位褒奖好心人,却又不去满足贪心人的神佛。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多元化的侵入,汪毅夫研究员通过考证,把定光古佛的佛法归纳为六个方面:祷雨救旱、驯服野兽、活泉止水、治河护航、赐嗣送子、避免战祸。

如今的岩前狮岩供奉三尊定光古佛。

狮岩属石灰岩溶洞地貌,因形似狮得名。

狮岩古称南安岩,曾列入中国名胜词典。

狮岩丰姿奇特,有着迷人的景观,洞内正中供奉定光大师佛像,两侧列有十八罗汉和四大金刚。

佛像面前原有一个椭圆石块,形似狮口含珠。

内洞分东南两洞。

东洞稍狭,有石凳嵌于崖壁;南洞窈窕通明,石室天成,可容数十人。

两洞甬道纵横,清泉滴滴(如今听不到清泉滴水声了),乳柱直立,石钟悬吊,显得神奇美观。

两洞均有出口,南洞出口可仰望蓝天,称为“通天第一洞”。

洞外崖壁上横刻“人世蓬壶”四个楷体字,字面约0.3平方米,笔力苍劲,系明万历年间武平县知县成敦睦书刻,近处有天然泉水湖,名为“蛟湖”,湖面宽广,不管久晴暴雨,湖水保持原量,清澈可鉴,山岩倒映,显得格外美观。

当地还十分受人敬仰的还有何仙姑,她一生修道,传说能知过去、未来。

她是中国历史上享寿最长的人,身经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个朝代共十四个皇帝,实属罕见。

何仙姑卒后真身葬在岩前宁洋乾湖塘,龟形右片丁山缝针星宿五度。

乡人敬慕,于南岩石洞右边建仙姑亭,塑金身祭祀,有病烦热者,扫像上尘而饵之辄愈。

可惜此亭在上世纪“文革”时被毁。

上世纪八十年代,众多善男信女,自动募捐,在原址上再建仙姑亭一座,重塑金身,并将北宋年间用褐色花岗岩精美雕刻的“何大朗檀越主禄位”安放其中,父女同享鼎盛香火。

每年农历二月初九,为祭祀始祖大郎公、黄氏一娘太婆、何仙姑的日子。

除当地何姓人氏外,还有广东、江西、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的何氏后裔不远千里,驱车前来祭祀,热闹非凡。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历届客会
会务扼要
活动规模
历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举办时间、地点、主办单位、主题等各不相同,具体见下表:
★世界客属第1届恳亲大会
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总会为庆祝其成立五十周年暨崇正大厦落成,特邀世界各地47个客属团体250位代 表,于香港九龙弥敦道国际大酒楼及设在跑马地的香港崇正总会大礼堂举行庆祝活动。与会代表决议,将这次活 动定为“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并要求每隔两年轮流在世界各地有关城市召开一届。 会议决议通过第二 届恳亲大会由台北中原客家联谊会负责筹办。
社会影响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创办以来,得到各地世 界客属社团的积极响应与其它炎黄民系的和效仿,参加的社团和代表一届比一届增加和拓展。其规模由最初的几 百人扩大到数千人,内容也由原来侧重于联谊恳亲拓展到文化、经贸和学术等方面的交流,而且每届召开之际, 都受到承办社团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高度重视。
2011年12月03日,泰国客属总会在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主席团会议上提出,在举办世客会的同时,举办 “世界客属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以此延续客家文化,改变当前“新老不接”的状况。
让全世界的客属青年们同心协力,发扬客家美德,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为族群团结及中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是评选“世界客属杰出青年”的活动的宗旨,这一提案得到主席团代表的大力支持。
1971年9月28日,香港乃至亚太最具影响的客属组织——香港崇正总会为庆祝其成立五十周年暨“崇正大厦” 落成典礼,特邀请世界各地47个客属社团共250多位乡亲代表,于香港九龙弥敦道“国际大酒楼”及设在跑马地 的“香港崇正总会”大礼堂举行庆祝活动。
其间与会代表决议:将这次活动定为“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会议还决定以后每一至两年轮流在世界 各地有关城市召开一届。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 引言1.1 概述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之一,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语言、习俗和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

客家文化在许多地方逐渐失去了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其核心价值也受到了冲击和侵蚀。

因此,深入研究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1.2 背景介绍客家人作为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民系之一,其传统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网络以及特有的建筑风格等都构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影响等因素,客家人在当代社会中逐渐丧失传统身份认同感,并面临着日益减少的使用客家语言和遗忘传统习俗等问题。

同时,现代科技手段对社交媒体、电视节目以及流行音乐等新兴文化的普及,也使得年轻一代更加倾向于追求流行文化,进而对传统客家文化产生疏离感。

1.3 研究意义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其保护与传承关乎着整个民族的身份认同与完整性。

通过深入探讨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增强对该文化保护工作的认识,并有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同时,通过提出对策建议和解决方案,可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形成共识,并促进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篇长文将围绕以上大纲所列目录展开详细论述。

在"1. 引言"部分中,概述了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其背景情况,并指出了研究该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接下来,在"2.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部分将具体分析客家文化特点、面临的问题及现有保护措施的不足之处。

在"3. 问题根源分析"部分将深入剖析导致问题存在的社会背景因素影响、文化认同和转变困境以及教育与传承问题。

随后,在"4. 对策建议与解决方案提出"部分将提出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设立客家文化保护基金及建立多元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者:于景林来源:《餐饮世界》2024年第03期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菜肴是饮食文化的真实性载体,其文化底蕴比其他非物质文化更容易被人感知。

同时,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优秀的民俗旅游资源,因此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为重要,在促进和发展经济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梅州的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7%以上,是广东乃至全国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

梅州的客家人,源于中原,宋代南北分治,汉族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南移到长江流域,以秦岭为界;至清朝,移向珠江流域,到东南亚以及其他国家发展;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随迁徙而衍生。

客家先民历经5次大迁徙,来到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和广西等地,无论身在何处,仍坚守中原文化,特别是保留着中原的饮食习俗,传承中原饮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家菜在传承的基础上,又包容发展,不断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饮食文化,即中原传统饮食文化与本地饮食文化兼收并蓄、融合渗透、包容发展的结果,客家饮食文化根在中原,是对中原饮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祖居中原地区,经多次南迁,最后集中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相对当地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被称为“客家人”。

明清时期,以广东梅州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又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包括以菜肴(客家菜)、小吃、茶、酒为系列的客家饮食文化,并因地域因素被吸纳到粤菜系中,使客家菜成为粤菜中独特的一支。

其中又以东江菜最负盛名,因广东境内客家人一向以粤东山区的梅县(现梅州市)为基地,并主要居住在东江流域,东江向西南流入广东省境内,故广东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与潮汕菜(潮州菜)、广府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

明清時期,客家菜系基本定型。

其中东江盐焗鸡构成了客家菜的典型代表;此外,客家清炖鸡、汤泉蒸鱼嘴、东江酿豆腐、椒盐鸭下巴等都是客家菜的代表作。

广东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法分析

广东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法分析

广东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法分析摘要:客家山歌是中国独特的民间音乐,以其纯正的客家方言演绎,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梅州市的客家山歌以其简洁、真挚、自由的风格著称,不仅展示出客家人热情洋溢的个性,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音乐技巧以及对于精神信念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山歌正处于一种艰难的生存状况,它所面对的挑战包括:保护自客家山歌载体、加大客家山歌宣传等。

关键词:客家山歌;传承;文化保护引言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的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而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民间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它们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涌现,客家山歌的创作和传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它们无法再依靠原有的土壤和空间,而是被迫面对着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状态,从而陷入了一种生存与传承的困境。

一、客家山歌的文化背景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先民起源于黄河江淮流域,经过一千多年的迁徙,他们不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定居,还向南方各省和海外拓展,并与当地的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汲取了当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山歌。

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受了无数的磨难,他们勇敢地穿越险阻,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和传说,展现出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即使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他们仍然保持着中原民族的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完整性。

客家人以尊重传统、勤奋工作、传播文明礼仪为根基,致力于建设美好的家园。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传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民间歌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一)保护客家山歌载体要想让传统的客家山歌得到更多的发扬和传承,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开展全面的文化普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历史上的客家山歌,建立专业的山歌艺术工作室,并邀请著名的山歌大师来编辑和出版各种山歌,以便于创造更多的新的音乐。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情况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情况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情况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并非易事,因为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市场需求、国际竞争等因素会对传播造成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和民间组织举办展览、交流、演出等活动;二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例如汉字与动画的结合,传统乐器与电子音乐的结合等;三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文化创意产品、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

以下是关于这三种传播方式的分析:(一)政府和民间组织举办展览、交流、演出等活动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海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例如,2014年8月,中国国务院文化部、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和中国驻加拿大使领馆联合举办“情系中国,文脉相承——中国文化遗产加拿大展”;2016年12月,中国国家文化出版基金会联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在英国伦敦举办了“文化中国,新春伦敦”系列文化活动;2017年4月,中央文化宣传部联合泰国文化委员会在曼谷市共同举办了“文化中国,2017年泰国主题年”系列文化活动等。

此外,一些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推广。

例如,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戏曲学会等组织在海外举办音乐、戏曲等文艺表演和讲座,以及音乐会、画展等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新趋势。

通过这种方式,传统文化不仅得以传承,还能得到全新的生命力。

例如,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结合了被广泛使用的键盘输入法,让各地人民能够方便地了解和学习汉字书法;传统乐器音乐与电子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时尚感的古风音乐,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

这种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良的方式,在国际上经常获得好评,成为中国文化向国际化的有力突破口。

客家文化旅游_回顾_现状与展望_俞万源

客家文化旅游_回顾_现状与展望_俞万源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4-0710-04客家文化旅游:回顾、现状与展望¹俞万源,李海山(嘉应学院地理系,中国广东梅州514015)摘要:客家文化旅游在我国已悄然兴起,并在客家热的推动下顺应文化旅游的发展潮流而蓬勃发展。

通过对客家文化中心)))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旅游的观察,回顾我国客家文化旅游20多年的发展历史,总结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展望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化旅游;客家文化;发展;展望;闽粤赣边区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化旅游是当前世界旅游发展的一个新潮流。

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是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1]。

客家民系及其文化景观是近150多年来人文史学家们所瞩目的研究课题。

随着1980年代/客家热0与客家研究第二次高潮[2,3]的兴起,/中国客家文化(寻根)旅游0在中国大陆悄然兴起。

客家文化旅游是凭借客家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自然人文景观中所蕴含的客家文化内涵,开辟寓文化乡愁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文化继承与文化体验目的的旅游活动。

中原古汉民为避战乱和荒灾,自西晋至明清千余年间,历经大规模迁徙和不断零星的转移,先驻足于赣闽粤交界地区,后以闽粤赣边区为基地逐渐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4]。

客家先民南迁带来的中原汉文化在与土著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始于赣南、发展于汀州而成熟于梅州0[5],形成颇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客家文化。

闽粤赣边区汀州、梅州、赣州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确立了客家祖籍地的地位,以其完整的客家文化的综合特征,成为举世公认的客家文化中心,被誉为/客家三州0。

粤闽赣边客家地区赋存丰富的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客家文化景观和客家民俗风情,为客家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进入21世纪以来,客家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相对于如火如荼的旅游活动,理论研究显得较为薄弱。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讨[6-13],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作为异化产物的客家文化——以梅州佛教香花的非遗项目为例

作为异化产物的客家文化——以梅州佛教香花的非遗项目为例

2023第1期NO.1,2023客家研究辑刊The Periodical of Hakka Research作为异化产物的客家文化——以梅州佛教香花的非遗项目为例邢光大(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梅州514015)一、什么是客家文化?以往我们提及客家,第一印象多是居住在南方,讲客家话,重视祖先和风水,居住在土楼里的一群人们。

近年来,以“客家”为招牌的各类商品(如客家柚、客家娘酒等)和艺术形式(如客家山歌表演、河源的本土乐队“九连真人”)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下,甚至传播到了海外。

比如笔者曾在日本的超市中,看到了被冠以客家花布之名的红底绿花纹样的袋子,以及冲泡式的客家擂茶。

可见,客家文化的意象在不断更新的同时,也借由商品网络向世界范围扩张。

不仅如此,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的海外的华人借由网络族谱寻根溯源,也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客家人这一事实。

许多海外的第二代、第三代客家人,也在长年生活中和当地文化结合,发展出当地独特的客家文化模式,由此可见,客家文化正在不断地呈现多样化趋势。

另一方面,在笔者长年调查的,誉为“世界客都”的梅州市,经常能遇到来自江西的客家人在这边打工。

当笔者谈起梅州本土的生活习俗时,常常能够听到这些来自江西的人们说到:“我们江西那边的客家不是这样的”,“这不是客家文化”这一类的说法。

这些争论往往都以“每个地方客家不一样,但都是中原来的”这一结论而告终。

由此可见,客家文化一方面有着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而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不同群体对“什么是客家文化”又有着不一样的认知。

这两种现象都让我们难以以一个固定的标准,来明确地标识什么是客家文化。

那么,当我们讨论什么是客家,什么是非客家的时候——这不仅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讨论,更是在研讨会上学者们时常提及的问题——我们实际上是以什么样的立场来定义客家文化的?为了厘清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整理有关客家文化的相关论述。

众所周知,被誉为客家研究之父的罗香林在其著作《客家研究导论》中,系统地描绘了客家民系和其客家文化的内涵。

闽西客家文化的概说

闽西客家文化的概说

闽西客家文化的概说/h1今闽西龙岩市人口基本由客家和闽南(又称福佬)两个族群组成。

其中客家人口遍布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等五县全境,以及新罗区和漳平市的一些山区,占龙岩市总人口的80%以上。

所以,通行于闽西客家人中的闽西客家文化,在闽西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闽西客家文化生成与特质闽西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其创造者和传承者即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演进同步,同时又受闽西客家人生存空间制约,因此,认识闽西客家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它赖以成长的时空背景。

众所周知,客家是汉民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

其根在中原,所以分布于今日中国南方各省以至世界各地,成为一个人口近亿、个性鲜明并举世瞩目的族群,主要因其特殊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空间所决定。

客家文化--包括闽西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这种独特的时空背景息息相关。

据客家学有关成果和客家谱谍表明:中古以前,客家先民的主要居住地大约为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即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一带,由于战乱和饥馑等原因,才从这片曾被称为中原的广大地域不断往南迁徙,直至形成今日客家的分布。

客家先民南迁虽在晋前就己开始,但那时毕竟人数不多,真正大规模迁出中原并朝特立的客家族群演进,则在晋朝之后,而且期间尽管零星迁徙者不计其数,但形成移民浪潮者约计有五次。

第一次始于东晋,因受五胡乱华影响,中原大地群雄逐鹿,兵荒马乱,致使大批中原汉人纷纷南迁入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有的进入江西由九江至鄱阳湖或溯赣江而至赣南闽赣交界。

这批移民当时被称为”流人”,他们中的一部后来成了客家人的祖先。

第二次肇于唐末,主要因黄巢为首的农民运动横扫了河南至华南一线以东地区,其中最惨烈者又是河南及长江中下游等地。

这些地区正好是客家先民第一次徙居之地。

而战乱所及,唯有赣东南、闽西南和粤”比较堪称乐土”,于是不少客家先民又从中原大地特别是第一次徙居地往闽粤赣边一带迁徙。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10级工业工程2班叶洁冰 201041108220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

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所以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对于研究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保留这么一种无形的财产,是我们作为人类对历史的尊重跟保护。

为了了解梅州客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保留程度,也为了以后更好的保留我们客家的无形资产,所以做了以下的调查。

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形式。

为了使调查更具有说服力,我分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于90后的新生代,实地访问是对于老一代的访问,了解。

从而归纳总结客家文化的保留程度。

一、梅州客家的风俗文化的来源。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

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

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而对于客家而言,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启示——洛带文化旅游发展调查研究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启示——洛带文化旅游发展调查研究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启示——洛带文化旅游发展调查研究郭一丹【摘要】四川的洛带古镇自1999年开发客家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文通过对游客、商家、居民、官员的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等方法,对洛带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洛带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期刊名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030)002【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洛带;客家文化;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作者】郭一丹【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客家研究中心,成都,61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12四川客家地区主要集中在广大丘陵地区和山区,因此,农耕文化保留较为完整。

另一方面,客家文化在巴蜀大地上繁衍播迁的过程中,同强势的四川土著文化相交融,从而演绎出一些嬗变,最终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具有巴蜀文化气质的客家文化。

四川的客家文化“是连接四川客家的纽带,也是客家民系发展扩散后的一种形态。

当闽粤赣客家人随着西进的浪潮,再次移民四川,来到巴蜀这块陌生的土地时,为适应四川盆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他们也必然会又一次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当地的土著文化,从而整合为一种既含有闽粤赣客家文化定型化的本质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巴蜀文化色彩的新形态的客家文化。

”[1]从发展文化旅游的角度来看,这种兼具巴蜀文化古老神秘的魅力又有中原河洛文化和闽粤赣移民文化印痕的文化形态正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因此,挖掘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对促进客家地区的发展无疑是一条良好的发展路径。

一、客家文化品牌的打造洛带古镇处于成都平原和龙泉山脉的过渡带,位于成都市近郊17公里处,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好,基础设施条件好,适宜发展旅游业。

虽然这里的自然旅游资源相对较为贫乏,但人文旅游资源却很丰富,环境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并且存量较大:这里是客家文化事象保存较为完整的客家方言区,历史源流和演变脉络清晰,客家文化的物质形态(如客家会馆群落、民居、客家公园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客家方言、龙舞、广东小儿歌、民风民俗等)保存相对完好,因此是四川发展客家文化旅游的首善之区。

客家人在台湾

客家人在台湾

客家人在台湾/江梓明大凡客家人的同仁都熟悉这么一句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说客家人遍布海内外一点也不夸张。

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与客家大本营地区的闽、粤二省只一海相隔,自古以来就有割不断、理还乱的亲缘、情缘。

据众多资料表明,客家人在台湾遍布任何一个角落。

客家人在台湾不仅人口多,达400多万,而且力量大,有影响的人物多。

他们在台湾地区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其他族群无法代替的。

以下,便是笔者在学习中所得到的一些感性认识,结合实际,就客家人在台湾的有关情况作一粗略叙述。

一、客家人入台时间客家人入台最早是大约在1600年,400多年间都有成批成队的客家人入台,并在台湾的许多历史事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曾喜城《台湾的客家人》一文所述,1898年,德国历史学家魏斯出版了《台湾之历史》,这本书对客家人渡台有如下说法:“在1650年左右,台湾到处是有土人,一直到海边为止。

荷兰人的势力能及于西南部的土人及东北方的Kapsulan平原,大约从1600年起,客家人最早从中国来……“它告诉我们,客家人最早入台时间大约从1600年开始。

客家人入台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时期:(一)1684年清廷取消海禁和1696年施琅去世之后;(二)清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贵事件中客家人组织非正式军事组织“六堆”平乱有功之后;(三)太平天国时期(1851~1864);(四)1949年“国府”迁台湾,当时总共约200万人的国民政府公务员和军队到台湾,其中有许多是粤东、闽西、赣南的客家人。

二、客家人在台湾的分布概况客家人在台湾的分布情况虽无确切的说法,正如田野工作者刘还月先生记录的台湾西部移民到台湾东部的张老先生所言:“客家不定着会在哪位落地生根。

其实,客家人的命运,就像鸟仔同样,那位有好吃,系飞去那位,那位有好住,系停到那位,没好吃没好住了,又再飞去那位……”根据刘还月先生所提供的资料所知,客家人分布在台湾的19个县和120多个乡镇。

客家文化PPT课件

客家文化PPT课件

CATALOGUE
05
客家人重视家庭,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他们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团结,尊重长辈,关爱子女,维护家庭和睦。
客家人注重社会道德,强调诚实、守信、仁爱和正义。他们尊重传统,遵守社会规范,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社会道德
家庭观念
客家人认为团结互助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基础。他们注重家族和社区的利益,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在困难时期,客家人会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
政府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客家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客家文化的知识产权和文化遗产。
教育普及
将客家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编写客家文化教材,开展客家文化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文化多样性
客家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对于历史研究和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研究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体现,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民族团结
客家文化独特的建筑、饮食、民俗等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开发
THANKS
感谢观看
客家土楼
以土、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外观呈方形或长方形,具有家族聚居、团结互助的特点。
客家围屋
以土、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外观呈排状,具有整齐、美观、实用的特点。
客家排屋
以客家方言演唱,曲调高亢、激昂,内容多表现劳动、爱情等主题。
客家山歌
以民间舞蹈为主,动作优美、节奏明快,多表现劳动、生活场景。
客家话的语音特点
客家话的词汇特点

论文化统战意义下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客家山歌在新加坡

论文化统战意义下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客家山歌在新加坡

海外客家Overseas Hakka论文化统战意义下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客家山歌在新加坡姜莱陈菊芬【摘要】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是加强海外客家华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保护好海外客家山歌资源,运用山歌在海外客家族群中的情感纽带作用,对推进海外客家华侨华人的统战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立足新加坡,对新加坡客家山歌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围绕海外统战工作的目标,进一步探索了客家山歌在新加坡统战工作中的运用与保护策略,以期在实现海外统战发展的同时,客家山歌也能够得到良性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客家山歌海外统战新加坡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做好海外文化统战工作的核心和基础。

“作为文化群体共有的情感和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是民族形成、存在与发展的粘合剂和源动力,是民族融合的先决条件,甚至可以说,民族认同本质上就是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文化认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系统,为国家实现社会整合提供巨大的社会心理资源,为国家制度、政权的合法性提供支撑,激发和涵养爱国主义情怀,引导人们热爱和忠诚于国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外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本质上就是争取对海外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作为海外华人中的一个重要方言群体,客家人以其对自身族群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 【作者简介】姜莱,女,辽宁大连人,任职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艺术学。

陈菊芬,女,广东河源人,任职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为客家山歌演唱和教学。

本文系2017年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统战理论研究课题《统一战线工作与岭南文化传承研究---以客家山歌在新加坡的传播与传承为例》(项目编号1610605)、2017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统战课题“统一战线工作与岭南文化传承研究—以客家山歌在新加坡的传播与传承为例”(项目编号1610605)的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