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格律六要素
对联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要求1. 行数要对称,字数要匀称2. 韵脚要押对,节奏要和谐3. 意境要深远,情感要真切4. 言辞要优美,思想要明晰5. 意象要生动,比喻要恰当6. 短长要搭配,音调要协调7. 层次要分明,结构要合理8. 词语要精准,修辞要巧妙9. 篇幅要适中,内容要丰富10. 主题要鲜明,信息要有用对联格律要求是指对联创作中需要遵循的一些规则和要求,以保证对联的艺术效果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这些要求进行详细的解析。
对联的行数要对称,字数要匀称。
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通过行数和字数的对称和匀称,可以使对联在视觉上呈现一种平衡感和美感。
对联的韵脚要押对,节奏要和谐。
对联的韵脚是指对联中每行的末字要与另一行的末字押韵,通过押韵可以增加对联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对联的意境要深远,情感要真切。
对联的意境是指对联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深远的意境和真切的情感可以给人以思考和共鸣。
对联的言辞要优美,思想要明晰。
对联的言辞要求用词精准,语句通顺,通过优美的言辞和明晰的思想可以使对联更加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对联的意象要生动,比喻要恰当。
对联中的意象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来表达思想和情感,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对联更加形象和生动。
对联的短长要搭配,音调要协调。
对联中的短长是指对联的字数要适当搭配,通过短长的搭配可以使对联的节奏更加和谐,音调要协调是指对联的音调要统一和谐,使整个对联的韵律感更加突出。
还有,对联的层次要分明,结构要合理。
对联的层次是指对联中的各个部分要有明确的层次和结构,通过层次的分明和结构的合理可以使对联更加有层次感和结构感。
对联的词语要精准,修辞要巧妙。
对联的词语要求用词精准,通过精准的词语和巧妙的修辞可以使对联更加有表现力和文采。
再者,对联的篇幅要适中,内容要丰富。
对联的篇幅要求不宜过长或过短,通过适中的篇幅和丰富的内容可以使对联更加有吸引力和深度。
对联的主题要鲜明,信息要有用。
对联的主题是指对联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鲜明的主题和有用的信息可以使对联更加有价值和意义。
学点对联常识
学点对联常识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体形式,所谓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以及书写张贴时的格式。
我们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要对这些基本格律要求有所认识与了解。
对联的格律,一般可基本概括成六个要素,即:上下联之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相应、节奏要相合、文义要相关、平仄要相谐,其核心的问题是对仗。
下面,我们就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合,平仄相谐,文义相关这六个基本要素并对联的几个禁忌问题,做一下初步认识和了解。
一、对联的基本要素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一个上联,一个下联,联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要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也要相等。
例:上联:春来眼际下联:喜上眉梢喜对春、上对来、眉梢对眼际,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
多分句例:上联: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下联: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
上下联各两个分句,第一分句为四个字,第二分句为七个字,单边各十一个字。
“秀、和”为第一分句句脚,“老、春”为第二分句句脚,也是联的联脚。
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
对联短的有“四言联”或称“四字联”、“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长的有十几言、几十言、上百言乃至几百言,一般十几言的可称短联,几十言的可称中长联和长联,几百言称“超长联”(见第三节)。
2.词性相当上下两联相对应位置上的字词,词性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严格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下两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词性完全相同,“两”“一”都是数词,“个”“行”都是量词,“黄鹂”“白鹭”都是名词,而且都是飞禽名,其中“黄”“白”又都是颜色词,“鸣”和“上”都是动词,“翠柳”“青天”都是名词,其中“翠”“青”也都用来表颜色。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3.结构相称上下两联相对应的句法结构应尽可能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对联格律的六个禁忌
对联格律的六个禁忌对联的基本格律,首先是上述对联六要素。
除此之外,对联的基本格律,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它们是:忌同声落脚;忌同声收尾;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忌同义相对。
现分别简述如下:1.忌同声落脚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
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
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
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
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
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严格按规则的标准格式可称正格,相对正格有所变化者可称变格)。
当然,采用特殊手法的对联,其句脚安排可以不依常规。
如这副据称是已知最早的押韵联就是同声落脚: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2.忌同声收尾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那么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是什么?希望是下面的内容可以帮到大家~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
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
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
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1.字数相等对联可短可长。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是多少字,下联也应当是多少字。
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
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指句子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
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
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二三”式: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挥毫|列|锦绣;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3.词性相当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
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
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
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
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
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4.结构相应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对联基础
一、联律的定义首先说一下什么格律?格律=格+律,格律就是格加律。
对联也有对联的格律,我们简称--联律(一)对联格律的要求。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有六大要素,又叫“六相”。
1、字数相同。
上下联字数完全相同,不可多一字或少一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特殊的例子,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具体应用以后详细讲解)2、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实对实,虚对虚。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等等。
(具体应用以后详细讲解)3、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句子的结构或句型,要求上下联完全相似,即使长联,上下联的句子也都要做到,上下相对。
(具体应用以后详细讲解)4、节奏相应。
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
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
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
如:漏尽--飞身--去心空--及第--归可怜--鼠辈--偷酥--死堪羡--鸽王--绝食--生以--神通力--护持--正法设--孟兰盆--超度--慈亲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六禁忌对联基本格的六要素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上下相关。
(有的叫做五要素,节奏相应略去)。
一、字数相等字数相等,指的是,上联、下联必须字数相等,不论上下联各有多少个字。
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副对联。
(不举例了)二、词类相当(又称词性相当)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
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
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
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
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
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
对联格律六要素
对联格律六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密不可分,以下主要从平仄相谐规则的角度进行说明,平仄相谐规则中即包含了节奏相应的概念。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本站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相谐——相互谐调(协调),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平仄相谐规则包括三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二)句内平仄交替;(三)长联句脚规则。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的规则历史上曾有要求字字相反的严格规则,本站根据当代部分学者的建议,规定下述3条:1、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2、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
例:(以下○表示平声,●表示仄声)常见的格言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同治年间广东的何淡如为当地放焰火鞭炮的亭子所写的趣联:四面花果然好样○ ●一肚草格外大声● ○3、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句内平仄交替的规则以下3种规则,灵活掌握,允许只顾其一。
1、”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两平两仄交替,参见《马蹄韵》)。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意即”第1、3、5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第2、4、6位置上的字当平则平,当仄则仄".学界对此规则争议较多,本站暂不作更多解析例证。
对联的6个基本要素
您好!一、联律基本规则六要素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体裁。
其萌芽于西晋,成形于唐代,推广于五代宋元,繁荣于明清,而大盛于当代。
对联不似律诗绝句只五言、七言两种,它少则两言、三言,多则几十言、上百言。
联律有其基本规则,共包含六个要素: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六要素中每条都有一个“对”字,突出体现了对联的根本特征。
一副合格的对联,一定要符合这六条基本规则,缺一不可。
下面我们通过几副例联来认识与掌握基本规则: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这是清朝乾隆年间,一次科举殿试时,乾隆皇帝出的上联,甲科前三名进士之一刘凤浩对的下联。
这副联很有名气。
因为刘凤浩在县试、院试、乡试、京试中,一路走来都是第一名,本该被点为状元。
可是殿试时,皇帝将要提笔御点三鼎甲的时候,发现刘凤浩一目失明。
皇帝做了难,不想点他为状元,可又恐遭后人非议,说皇上以貌取人,不唯贤是举,于是出了这个上联。
这上联说的是四种星辰名称。
黎明日出前东方迟落的那颗叫启明星,傍晚日落后早出的那颗是长庚星,如箕形的南箕六星,如斗形的北斗七星。
用以示意皇帝要摘星点状元了。
下联刘凤浩用四时与四种花卉名称对句,说他自己是探花郎。
对的天衣无缝,可是被皇帝趁水活泥,利用他的话把他点成了探花郎。
现在,我们用联律基本规则六要素来逐条验证这则对联是否合格。
第一条,字句对等。
字句对等包涵两重含义,字要对等,句也要对等。
例联共有四个分句,分别为:三、三、四、五,共十五字,且上下联一致,符合字句对等。
这里我们再来看一例,是否符合字句对等原则。
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这是一副给袁世凯的挽联,其实是借对联要对等的形式,说他窃国称帝“对不住”中华民国。
“对不住”就是说少了一个字不对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词性就是词类。
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等。
对品就是在上下联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一定要词性相同。
对联格律六要素(2)
对联格律六要素(2)节拍相应平仄相谐节拍相应僻静仄相谐密不行分,以下主要从平仄相谐法则的角度举办说明,平仄相谐法则中即包括了节拍相应的观念。
一、平仄归类尺度在现代春联写作中,常以平凡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尺度。
可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别较大,为充实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把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拜见《平水韵部》。
答允用古四声创作春联,但应加以注明;假如出句注明“利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该在一副春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平凡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法则相谐――彼此谐调(协调),调和一致,共同适当。
平仄相谐法则包罗三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二)句内平仄瓜代;(三)长联句脚法则。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的法则汗青上曾有要求字字相反的严格法则,按照今世部门学者的发起,划定下述3条:1、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而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2、词组末字可能节拍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
例:常见的格言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3、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句内平仄瓜代的法则以下3种法则,机动把握,答允只顾其一。
1、“马蹄韵”法则。
简朴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拍(两平两仄瓜代,拜见《马蹄韵》)。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2、“一三五岂论,二四六理解”法则。
意即“第1、3、5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第2、4、6位置上的字当平则平,当仄则仄”。
学界对此法则争议较多,这里暂不作更多理会例证。
请接着看第3条法则。
3、词组或节拍点平仄瓜代法则。
此法则容易把握,且较为科学。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山、路、勤、径”瓜代)学海无涯苦作舟(“海、涯、苦、舟”瓜代)四面花公然好样(“花、样”瓜代即可)一肚草分外高声(“草、声”瓜代即可)与有肝胆人共事(“与、人、事”瓜代)从无字句处念书(“从、处、书”瓜代)此法则涵盖并拓展了第1、2种法则的内容。
对联六要素
对联六要素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楹联,俗称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创作楹联的规则就是《联律通则》,其中规定了六条基本原则,也就是六要素。
这是创作楹联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它们分别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一副楹联作品只要同时符合这六要素的要求,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第一要素:字句对等首先,对于单句联,如三字句称为三言联,五字句称为五言联,七字句称为七言联,等等,只要字数相等就行了。
例如,冯广鉴先生的五言联:逸情挥梦笔;泼墨写凌云。
上联五字,下联五字,上下联字数相等。
再如,付本信先生的七言联:篙逐一江巴蜀月;神驰五彩凤凰桥。
上联七字,下联七字,上下联字数相等。
但对于双句联和多句联,如果只满足字数相等是不行的,必须同时满足句数也相等。
例如,姜一白先生写泰山的一副楹联:问岳何奇,未到顶峰能揽月;沿途尽秀,才登半道便穿云。
上下联都是两分句。
再如赵志先生题毛主席画像的楹联:大浪滔天,中流击水,岂止魏王输气概;诗篇耀世,翰墨传神,更凭文字点江山。
上下联都是三分句。
当然,还有超过一定字数的长联,比如清代孙髯翁为昆明滇池大观楼所题长联,长达180字,称为180字联。
一般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居多。
一副对联,字数不限,短可仅二三字,长可至百千字,但上下联的字数、句数必须相等。
第二要素:词性对品所谓品,就是类。
就是要求在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要求词类属性相同。
词性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总体上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动、形、数、量、代词虚词包括:副、介、连、助、叹、拟声词。
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相同位置的文字词性必须相同。
即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例如:和风吹柳绿,细雨润花红。
诗句中“和”对“细”、“绿”对“红”两个形容词相对,“吹"对“润”是两个动词相对,“柳”对“花”是名词相对,两句诗构成了一副对联,描写了美丽的春景。
对联的基本格律和体裁
对联的基本格律和体裁对联的基本格律,通常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
一、字数要相应对联分上下两联,每一联的字数并无严格限制。
一般的对联,以五字至十几字为好。
最有名的长联是昆明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共180字。
另外也有一字联、无字联等,但这些联均很少见,亦是对联中的变体,在此就不多讲了。
二、节奏要分明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要合乎一定的规律。
节拍就是乐曲中的节奏序列,每一序列的包含两拍或三拍、四拍。
对联是短诗,要求有音乐性,这首先表现在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由于看的时候也是按照节奏进行的,如节奏和谐,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这节奏感在对联中是很重要的。
也可以说是创作对联的一个要素,不可忽视。
四字句的对联是两拍。
如,西湖湖心亭联:中央——宛在一半——勾留五字句的对联,一般是每句三拍。
如: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又如:喜——国家——兴旺唱——稻粟——丰登七字句的对联,一般是每句四拍。
如:山静——水流——开——画景鳶飞——鱼跃——悟——天机联语的字数没有固定数目,构成联语的节奏的方法和因素很多,运用起来变化多端,但重要的是音组等长、强弱等量、繁疏急缓和谐、轻重抑扬鲜明。
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其原则就可组织联语了。
有些联虽长,但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掌握住四、五、七言的节奏,也就能掌握长联的节奏了。
三字以下的短对少,在组成长联中却会用到。
一字句自成一拍,两字句也常是一拍,三字句的拍式一种是前一后二,另一种是前二后一,至于三字重叠者则是一字一顿。
三、对仗要工整(请参看〈声律启蒙〉)【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撰写对联的六要素和七忌
撰写对联的六要素和七忌姜毅对联是雅俗共赏的一门独特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实用性广。
目前积极参加创作对联的人越来越多。
为普及对联知识,这里特谈谈撰联六大要素和七忌。
六大要素是:一、字数相等。
对联分上联和下联,它具有整齐、对称、平衡的特点,上下联的字数一定要相等,不能有多有少。
否则不能称为对联。
二、节奏相称。
对联属诗词范畴之一:可吟咏而有音乐性。
对联多以一个字或两个字为一节奏。
如上联是二、二、一节奏,而下联也必须是二、二、一节奏。
使字数相同,节奏相称,具有整齐美。
三、平仄相谐。
平仄在汉字声调划分有两种:一种是有入四声;一种是无入四声。
前者分平、上、去、入四声;后者分阴平、阳平、上、去四声。
在联句中,严格要求在上下联相对应处的词,必须平仄相对,而且上联最后一字为仄声落脚,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落脚。
四、词类相当。
就是指上联与下联在相对位置上的词语种类一定要相当。
按总的词类划分为两大类:实词与虚词。
要求实词对实词(指有实在意义的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六种),虚词对虚词(指不具有实在意义,但能表示语法关系、表示句子的语气的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种)。
具体说来,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同时还应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五、结构相同。
是指互相对仗的词语在语法结构上必须做到相同或相似。
上联是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平行结构,下联必须相同或相似,不同不似者不能相对。
六、内容相关。
即上下联所写的内容应具有相关性。
如:“正对”应内容相关或相似;“反对”应内容相反;“串对”应一层意思分成两句来说,使上下联两句联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撰联在遵循以上六大要素的同时,还必须注意以下七忌:一、忌合掌。
就是出句与对句,写的是同一个意思。
如“广宇”对“长空”之类应该避免。
二、忌重字。
就是在同一副对联中,出边或对边或双边不规则地重复出现某一个字,这应该避免。
三、忌失替。
第二讲 对联六大要素
第二讲对联六大要素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
联律的基本格律,与格律诗相近,但比之更严格,只是没有押韵的限制。
概括起来有六大要素和六大禁忌。
对联的六大要素是: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相对,意境关联。
本次重点讲词性和结构两大要素。
1. 字数相等。
对联可短可长,不管长短,上联(出句)与下联(对句)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起码的要求。
2.句式一致。
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必须相同。
节奏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
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二三”式: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挥毫|列|锦绣;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3.词性相当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要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
现代汉语将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
其中名词,又细分为十几类,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
怎样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古人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
即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词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
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
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
例: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诗词微塾】对联的“六要素”与“九大忌”
【诗词微塾】对联的“六要素”与“九大忌”1对联的“六要素”与“九大忌”2008年10月1日颁布的《联律通则》第一章中,规定了对联的基本规则,共6条,即我们所称的“六要素”。
这六条分别是:第一,字句对等。
即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第二,词性对品。
即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第三,结构对应。
即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性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词的运用,合乎规律习惯,彼此对应平衡;第四,节率对拍。
即上下联语流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均在最后一字;第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反。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第六,形成意联。
即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联律通则》第十条明确提出的禁忌有三条,分别是:忌合掌。
忌不规则重字。
仄收句尽量避免三连仄,平收尾忌三连平。
关于对联九忌:一是忌合掌。
就是上下联中,忌词义相似、相近、相同的字和词。
如如五湖传喜讯,四海报佳音。
因为五湖与四海意近,传喜讯与报佳音意同。
二忌重字。
就是上联与下联中忌用不规则的相同的字。
三是忌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
四是忌失替。
失替是一种语病。
按联律,上联第二、四、六的位置的字应是仄、平、仄或者平、仄、平,下联的第二、四、六的位置的字应是平、仄、平或者仄、平、仄。
如果不是,那就可能是失替。
五恳乱脚。
按联律,上联最后一字为仄,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
六忌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外,与尾字不相邻的地方只有一个平声字。
如“三月景色新”。
七忌三平尾。
即联句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三仄尾也尽量避免)。
八忌上重下轻。
如果上联气势恢宏,而下联斯文秀气,就会让人感觉头重脚轻。
对联的基本要求和禁忌
对联的基本要求和禁忌对联的基本格律规则(一)对联有六大要素: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对应,节奏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一、字数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如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下联分句句数必须与上联相等,且对应分句句内字数也应相等。
二、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东、西、南、北、中等)、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红、黄、绿、紫等)、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有时候动词也可以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
三、结构对应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结构)应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等。
所谓偏正结构,前面的字往往是形容、修饰、限制后面的字的,如“春光”、“春风”、“秋雨”、“高山”等,并列结构就不同了,两个字是并列的,平等资格的,两者之间没有形容、修饰、限制的关系,如“风雨”、“江山”“日月”等,写联时常容易犯的毛病是用偏正结构与并列结构相对,如用“春风”对“日月”就不工整,“春风”对“秋雨”就可以,用“江山”对“日月”就可以。
四、节奏相同节奏是古代韵文的重要因素,借助正确的节奏,可以通过停顿和韵律变化造成和谐的音乐美,对联中的节奏也有这样的效力。
节奏对仗,即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这个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两个方面。
语意节奏是根据词语意义的停顿方式确定,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即第二个字,出现单字占一节,这个字即为节奏点。
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上下联在节奏点上的平仄须严格对仗。
声律节奏是利用和谐的音韵即平声和仄声交替与对立而产生的,一般以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每个声律结构的第二个字为节奏点,上下联在节奏点上的平仄须严格对仗。
写对联的六要素——简明扼要,一学就会!
写对联的六要素——简明扼要,一学就会!写对联的六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对(谐),逻辑相通,节奏相和。
一、字数相等“字数相等”包含三层意思: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比如:上联:春来眼际下联:喜上眉梢(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如果这个问题清楚了,节奏问题就不是问题了病例:上联:春来眼际下联:风光无限多分句例:上联: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下联: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
二、内容相关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否则,只是对,不是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如“春来眼际,喜上眉梢”,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病例:春来眼际悲上心头两句话表达的意义相隔甚远,这是不行的“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最基本的要素三、词性相当“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字、词的词性应属于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花草对花草,天文对天文自然对自然,人物对人物如:春来眼际名动名喜上眉梢名动名四、平仄相对(谐)“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衣(阴平)、咦(阳平)”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倚(上声)、义(去声)”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古音中的入声字归于仄声今音的轻声字,视语言环境,可平可仄“平仄相谐”,就是声调相互协调以便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律感所以,“平仄相谐”也是对联的声律要素对联不像格律诗词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
即所谓的“仄起平收”如:春来眼[际]平平仄[仄]喜上眉[梢]仄仄平[平]上例中,上下联除尾字平仄相反外,其他字的平仄也是相反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字字相对,对打好基础是有很大帮助的上下联平仄相反也是“对”的概念,即反向对应如果符合马蹄韵,对联声律并不要求每个字都平仄相反马蹄韵是对联的基本格式,也是没有争议的格式五、逻辑相通通俗地讲,就是符合人们所掌握和公认的常识通,就是能解释得通符合人们生活的常识性认知逻辑病句:家徒四壁千书柜家徒四壁,是指穷得除了墙壁外,别无他物了这么穷,又哪来的千书柜呢不符合常理又如:坦荡襟怀行厚道茫然尘世树平心既是茫然,又怎能树平心呢?若有平常心,便不会茫然了如改成:坦荡襟怀行厚道,坚贞气节铸忠心。
对 联 格 律 六 要 素
对联格律六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应、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
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联系。
上下联内容的关系大致分为两种: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觉行圆满功德庄严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另外,上下联内容之间还存在各种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连贯、递进、假设、条件、转折、选择、因果、目的等。
具体内容参见有关文献。
内容相关特例之一:无情对“无情对”的基本规则是: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有关“无情对”的更多知识,另见《关于无情对》,此处仅举数例,供联友玩味。
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相传“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
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萧何三策定安刘”。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纵”“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休”“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
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白日放歌须纵酒黑灯跳舞好揩油同观日月异想天开因春倦鸟独啼处宁夏回族自治区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可见,“无情对”几乎完全在内容相关的范围之外,因其诙谐有趣,且自古有之,早为大众喜闻乐见,姑且纳入“特例”。
对联格式
对联格式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
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
(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
(反对)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
节奏,在联律中,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
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
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平仄相谐,是指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
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
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表平声, △表仄声。
)。
十八字楹联的格韵
十八字楹联的格韵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
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
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格律的六要素1.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字句对等包含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意义。
从整体上来说,一副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联和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上下联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这是楹联格律的基础要素。
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楹联。
楹联出现早期一般多为五、七言单分句的短联,长者不过两个分句。
明末至入清后,楹联长度逐渐增加,楹联所包含的分句数也相应增加。
因此楹联又有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之分。
唯有字句对等的楹联,才能声韵和谐。
2.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品”有品性、品类、品格的意思,词性对品,即词的品格、品类要对等。
楹联要做到词性相对。
这里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来讲,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和词组,其词性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二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是传统的对偶辞格。
两层意思中满足任何一种均可成对。
对偶是对联文体最本质的要求,“词性对品”则是构成对偶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所以对联文体必须做到相对应词语的“词性对品”,这应该是对联文体最基本、最核心的形式要求。
用通俗的话来说,对联内部相对应位置的字词句,必须要做到“对得起”,“对得上”。
完全“对不上”的作品根本称不上是对联。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平仄音要怎么对
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平仄音要怎么对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格律六要素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
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密不可分,以下主要从平仄相谐规则的角度进行说明,平仄相谐规则中即包含了节奏相应的概念。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本站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
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
二、平仄相谐规则
相谐——相互谐调(协调),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平仄相谐规则包括三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二)句内平仄交替;(三)长联句脚规则。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的规则
历史上曾有要求字字相反的严格规则,本站根据当代部分学者的建议,规定下述3条:
1、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2、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
例:
(以下○表示平声,●表示仄声)
常见的格言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
○ ●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 ○
同治年间广东的何淡如为当地放焰火鞭炮的亭子所写的趣联:
四面花果然好样
○ ●
一肚草格外大声
● ○
3、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句内平仄交替的规则
以下3种规则,灵活掌握,允许只顾其一。
1、"马蹄韵"规则。
简单说就是"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两平两仄交替,参见《马蹄韵》)。
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意即"第1、3、5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第2、4、6位置上的字当平则平,当仄则仄"。
学界对此规则争议较多,本站暂不作更多解析例证。
请接着看第3条规则。
3、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规则。
此规则容易掌握,且较为
科学。
例:
书山/ 有路/ 勤/ 为径("山、路、勤、径"交替)
学海/ 无涯/ 苦/ 作舟("海、涯、苦、舟"交替)
四面花/ 果然好样("花、样"交替即可)
一肚草/ 格外大声("草、声"交替即可)
与/ 有肝胆人/ 共事("与、人、事"交替)
从/ 无字句处/ 读书("从、处、书"交替)
此规则涵盖并拓展了第1、2种规则的内容。
其一,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大部分,故大多数对联的节奏点是符合马蹄韵的。
其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正是注重了节奏点上的平仄搭配。
其三,"马蹄韵"规则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均无法处理三个字的固定词组、四个字的成语以及其他不宜拆分的词组入联后的平仄问题。
例如上述后两个例子,只能用"节奏点规则"来解析。
关于平仄交替规则的活用问题:"马蹄韵"规则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
分明"规则都有死板的一面;"节奏点规则"也必须灵活运用。
真正需要掌握的是原理,而不是规则本身!
什么是平仄交替的原理?本站理解:要让一幅对联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应使词组末字(或节奏点字眼)平仄有所交替。
"有所交替"就是活用规则,意即"允许部分不作交替"。
试读以下例子,并结合上述3种规则作体会:
(词义搭配不当,仅作体会节奏点音律用)
学海无涯苦为径
书山有路勤作舟
“学”字按入声来读,普通话可试读作去声
学海有路勤为径
书山无涯苦作舟
如此平仄搭配并没有失去整副对联的音韵美。
其中"学"字可照普通话读为阳平,再尝试将其读作普通话去声(即按古韵处理),整体音韵更具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美感!
(三)长联句脚规则,在参考"马蹄韵"规则的基础上,可将每个分句尾字(句脚)当作节奏点,灵活处理平仄
交替。
三、关于平仄相谐规则的例外
以上规则均允许有条件的例外。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特殊联格中允许例外,例如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例:
坐,请坐,请上坐;
茶,喝茶,请喝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因联意需要时可以例外。
例:
臧克家先生题李白纪念馆联: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
上联五字连仄而具矫健之美,下联四平一仄而有清朗之风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的一联:
花开三章清平调
叶落一曲长恨歌
上联前五字皆为高调(阴平),第六字为升调(阳平),末字为降调(去声),整句先直后曲,于后半句形成升降摇曳之变化,颇富韵味;下联前二字为降调,第三字"一"字变读后仍
为降调,第四字顺势变为低调字,第五字急转为升,接下去又转而先降后高,音调变化更见灵动;且上下联之全句调势一降一升,又构成明显对比,整副联语因此具备了音乐美。
最后说明一点:对于初学者,多写声律严格的对联有好处。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艺术家每有出格之作,往往是在精通该类艺术创作规则的基础上升华而成。
楹联艺术同样如此。
--------------------------------------------------------
附:天涯孤雁自我整理奇数字联的联律:(偶数字联较简单,只记住偶数
位字平仄交替即可)
1。
五七言(基本同律诗)
五字联格式一: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括号内为可平可仄,下同。
五字联格式二:
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
注意:此种格式的下联第一字不宜为仄(仄平仄仄平),这种格律句式称“孤平”,一般为行联之忌。
七字联格式一:由五字联第一式前面加两字衍生而来。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字联格式二:由五字联第二式前面加两字衍生而来。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2。
九言,十一言
a.格式一
由五字联第一式或七字联第一式前面加四字衍生而来。
所加四字格律
为:
上联加:(仄)仄(平)平,下联加:(平)平(仄)仄。
九字联格式一:
上联:(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十一字联格式一: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格式二
由五字联第一式或七字联第一式前面加四字衍生而来。
所加四字格律为:
上联加:(平)平(仄)仄,下联加:(仄)仄(平)平。
九字联格式二: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十一字联格式二:
上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式就是第一式的变通。
c.格式三
由五字联第一式或七字联第一式后面加四字衍生而来。
所加四字格律为:
上联加:(平)平(仄)仄,下联加:(仄)仄(平)平。
九字联格式三:
上联:(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一字联格式三: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d.格式四
由五字联第一式或七字联第一式上下联互换后再在后面加四字衍生而来。
所加四字格律为:
上联加:(平)平(仄)仄,下联加:(仄)仄(平)平。
九字联格式四:
上联:(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十一字联格式四:
上联:(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此式就是第三式的变通。
e.格式五六七八
九字联一二三四式中的五字联一式改为五字联二式,即为九字联五六七八式。
十一字联一二三四式中的七字联一式改为七字联二式,即为十一字联五
六七八式。
3。
提字情况
提字(也称领字)单处理,其余单处理。
比如:
问樵子何时下手
劝渔翁及早回头
此联问字和劝字属提字,因此提字后面格律当按六字联对待,而不能整体按七字联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