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一、人性论 二、“民本”思想 三、义利观 四、理想人格——对“圣人”的看法 五、孝道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述说:
一、人性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孔子对人性的阐述。“孔子这里所说 的‘性’与‘习’,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是他对人性的普遍性 的认识,人性即人类所具有的‘共’指人固有的也即是所谓“性’。 析言之,‘性人的自然属性;‘习’是后天的具体行为实践,也就 所谓的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人类的自然属性是‘相近’,即‘基 本相同’人类的社会属性是‘相远’,即‘迥然有别’。
五、孝道
孔子将“孝”纳入了仁的体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在孔子这里孝是仁的根本,孝敬自己的父母和尊敬自己的兄长。孝是 仁伦理价值的体现。就像之前我们说到的,孔子的爱是有亲疏远近的, 孝也是孔子仁爱的体现。关于孝如何实施,孔子是这样说的“今之孝 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首 先肯定了奉养父母是孝道,奉养父母便成为了儿女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孔子肯定了‘能养’是‘孝’的表现。孔子认为经济上奉养父母要提 高到孝道的高度上认识.既使父母无衣食之忧,又使父母真正在精神 上有享受之乐”。对父母的孝不能只是停留于物质上的满足,还要尊 敬父母。
孟子对孔子的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此孟子作出了论述“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孟子的仁的观念是紧 密相连的,仁爱是一种本能,没有亲疏远近之分。所以,“孟子认为 别人的父母也就是自己的父母,要像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样尊敬别人的 老人。
四种善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公孙丑》上)
二、“民本”思想
孔子与孟子都有重民的思想,孔子是周礼的倡导者与维护者,他 接受了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的思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孔子对统治者的告诫,“因民之所利 而利之,斯亦惠而不费乎?”。这都体现了孔子的重民思想。
孟子在继承古代“民本”思相的基础上,其观点比孔子更进 了一步。“不仅着重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爱民,而且论述得也更为深 刻。《孟子》一书中,约有将近200处提到‘民’。孟子对历史的和 现实的统治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光辉命题, 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孟子说:“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孔子的重民,是完全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的,他 强调在役使人民时要“用民以时”。孟子的宣布则要大胆了许多, “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明“民心的向背决定统治者的政治基础,从某 种意义让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拥有天 下。他要求统治者效法先王”。孟子看来,“天时”、“地利”和 “人和”三个要素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年9月 28日(农历八月廿 七)~前479年4月11 日(农历二月十一) 名丘,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陬邑人。孔 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世界十大历史名 人之一。
孟子的生平
孟子(前385年?-前304 年?)名轲,字子舆,一字子 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 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 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 一。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 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 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 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 孟”。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 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 政”、“王道”理论。
孟子在孔子人性理论的基上提出了的“性善论”,“他沿着孔 子指出的‘性相近’方向,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有关论点,在承 认人具有大致相同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进而论证了‘善’也是 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质属性。孟子在孔子人 性理论的基上提出了的“性善论”,“他沿着孔子指出的‘性相近’ 方向,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有关论点,在承认人具有大致相同的 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进而论证了‘善’也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 一”.。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三、义利观
在孔子看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与利是 孔子区分君子与小子的标准,孔子重义而轻利。孔子认为 义高于利,要重义轻利,但并不排斥利,只是要求以义帅 利取之以道。
孟子在孔子所奠定的义利观的基础上予以拓展,将 之推到了“贵义贱利”的颠峰。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认为,生命价值与道义相比,后者是高于前者的。不单单 是个人的利益,个人的生命与义二者不可兼得时,个人的 生命都是可以放弃的。当然孟子承认了人的生理欲望,也 承认了功名利禄等利益,“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 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侠也,性也,有命焉, 君子不谓性也”。他只是强调以义来决定利益的取舍。
四、理想人格——对“圣人”的看法
“理想人格具有一种典范作用。孔子眼中的理想人格有君 子、仁人、贤人、圣人。圣人在孔子看来是人格的极致,人们 难以达到,即便尧舜也未完全臻乎于此。至于孔子更是不以圣 人自许,甚或是以仁人自许,曾说‘若圣与仁,则我安 敢?’”。在孔子看来,圣人是其最高理想之人格。
在孟子看来,圣人与凡人有着同样的善心、善性,凡 人只要善于修心养性,同样可以超凡入圣,所发他大胆宣布: ‘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显然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并且也揭 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不过,孟子也承认‘物之不齐,物之情 也’。圣人与凡人之间存在着差别,圣人是人类中的佼佼者, 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杰出人物”。
wenku.baidu.com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 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 《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 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 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