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什么孟子主张“仁”;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主张什么思想1.总的来说,孟子是对孔子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把孔子的仁发展为性善论。

认为仁、意、礼、智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不过不曾切己反思罢了。

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就是“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又叫作良心和本心。

良心就是善心,本心就是原本具有之心。

2、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的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王道主义”。

就是要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3、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4、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继承。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然这里要明确的是,孟子的利,有两个不同的向度。

首先是治国方略意义上的。

“义”特指王道,“利”特指霸道,分别代表不同的治国方略,是对立的。

其次,是人畜之分意义上的。

在这里孟子不否定人必须有一定的利才能生存。

主要是一种选择:凡是只选择利,便与禽兽无异;凡事都选择义,便成为一个善人。

如何才是真正的善?用孔子的话说是:过犹不及。

就是所谓的“中庸”,切记这里的中庸有“时中”的意思,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考察事情的客观环境,随客观环境的变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总的来说,这些是重要的方面。

有兴趣可以详细研究一下,比如孟子性善论的可能性。

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继承和发展

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继承和发展

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孔子之仁本质是一种践行的理论,具有特定的社会约定型,但并没有说明践行仁的内在根据。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仁学的思想,最重要的是践行仁的内在根据。

了解孔子孟子仁的内在差别,有助于我们重振儒学理论,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价值,从而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标签:孔子;孟子;发展一、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孔子以仁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并一直影响中国以后的儒学发展方向。

孔子“仁”的内容是丰富的,思想是深邃的。

孔子的“仁”无形中塑造了理想人格。

这种人格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而且对我们今天重塑新的理想人格仍然有着重要作用。

从政治上讲,他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反映在民族意识上,个人应以维护民族利益为最高的人生价值,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陶冶了不少仁人志士,从而唤醒了中国人民思考中国民族意识感和民族精神。

从文化上讲,他的思想为中国以后的思想指明了方向,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从而开启了中华民族思想的新纪元,创造出人类新的思想灵魂。

但孔子的“仁”只是确定了仁的本质内涵,他的说法带有很强的约定性,只告诉人们应当以仁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但人为什么要履行仁道,以及在现实的生活中怎样履行仁道并没有充分说明,这主要是因为孔子没有将仁与心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这个任务主要是由孟子来完成的,孟子将仁与心联系起来,使仁学焕发出一种新的生命力,对孔子仁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孟子从性善论仁孟子性善论从理论上说明履行仁道的内在根据和履行仁道的可能性,使儒家内在性原则得以深化。

孟子性善论是心性论仁,肯定人心是仁的,因而人性就是善的。

性是指现在人性化的倾向即是善,不但圣人是性善,就是说现在倾向是善的,现在就是,故不是未然性善,是彻始彻终的没有人不是性善[1]12。

凡说性恶的人,都是从结果往上推,并未就发端起念处去说[1]131。

论孟子的礼学思想

论孟子的礼学思想

论孟子的礼学思想1、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要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其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就是“性善论”。

孟子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指出善性就是人类所独特的一种本性,也就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显然标志。

2、民本思想(1)经济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和减轻赋税,给人民以物质上的保障,明确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人民没有一定的产业,就不会有一定的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那么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就会不择手段,为所欲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指出必须“制民之产”,首先必须并使百姓存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不违农时地展开耕种。

“五亩之宅,一棵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善处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同时,直面当时艰巨的赋税,孟子主张“省刑罚,厚赋税”,指出统治者只有减低对民众的奴役和奴役,并使民众生活平衡,民众才可以顺从统治者,社会才可以安稳。

(2)政治①君民关系:主张“民贵君轻”,表示人民才就是最显然的。

他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重。

”并对此展开论证:“就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思想简介

孟子思想简介

孟⼦思想简介孟⼦思想简介转⾃:孟⼦传承⽹ 2012-10-3之⼀:仁政孟⼦,战国时期伟⼤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物之⼀。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的思想,提出⼀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了极⼤的影响,被尊奉为 “亚圣”。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盈天下”。

孟⼦站在儒家⽴场加以激烈抨击。

他曾以⼠的⾝份游说诸侯,以推⾏⾃⼰的政治主张,但当时各⼤国都致⼒于屯聚兵⼒,争取通过暴⼒的⼿段实现统⼀。

孟⼦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

后退居讲学,与其学⽣⼀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七篇”。

孟⼦的思想渗透于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社会⽣活的诸多⽅⾯,产⽣了陶冶情操、崇尚⼈格、尊⽼慈幼、安邦治国、顺应⾃然、天⼈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

“孟⼦思想体系的核⼼是追求个体⼈格完善、社会协调、天⼈和谐。

”孟⼦思想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之⼆:民本孟⼦将孔⼦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于政治,以缓和社会⽭盾;孟⼦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

”后来《⼤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的这种思想发展⽽来的。

孟⼦仁政的具体内容很⼴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的主线是民本思想。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来的。

孟⼦根据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民这⼀问题,对于国家的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主张,“亲亲⽽仁民”,“⽼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

民本思想⽆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具有⼗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思想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时引⽤了《孟⼦》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论孟子对孔子文艺思想的发展创新

论孟子对孔子文艺思想的发展创新

的愿 望 。雷 帕 特 代 表 着 高 度 工 业 文 明 , 而
飞 行 石 象 征 着 推 动 人 类 近 代 文 明 进 程 的 工 业 技术 。 也正 如 《 空 之城 》 汤姆 爷 但 天 中
森 林 里 。 巨大 的 绿 色 飞 行 石 依 旧 在 闪 烁 着 瑰 丽 的 光 芒 ,暗 示 人 类 对 于 理 想 的 希 望 , 待 着 善 良的 人 们 再 次 去 探 索 。 于 等 位 天 空 之 城 雷 帕特 下 层 的那 些 代 表 着 战 争 的 东 西 . 器 呀 、 堡 呀 , 纷 纷 掉 进 了 武 城 都 大海 : 代表人 类希望 与梦想的大树 , 而 没 有 了 战 争 、 恶 、 力 的 束 缚 , 旧 飞 翔 罪 暴 依 在 天 空 . 飞 得 更 高 更 快 。 男 孩 巴 斯 和 并 从
一Leabharlann 藏 。 阴谋 家 慕 斯 卡 的 存 在 , 实际 上 是 电影 所 隐 射 的 军 国 主 义 势 力 的 代表 , 他 们 的 在
眼 中 ,雷 帕 特 是 一个 拥 有 巨大 威 力 的 , 可
起 , 以知 道 它 们 的 特 性 , 时 候 它 们 所 有
会带 来 幸 福 , 会 带 来 祸 害 。更 何 况 这 个 也 石 头是 人 做 的 。 ” 日本 军 国 主 义 势 力 利 用
子 日 :诵 《 三 百 , 之 以政 , 达 ; 于 “ 诗》 授 不 使
四 方 , 能 专 对 ; 多 , 奚 以为 ? ” 次 , 不 虽 亦 其
礼何? 人而不仁 , 如乐何? (论语 ・ ”《 八佾》 )
所以 . 谓《 》“ 美矣 , 子 韶 :尽 又尽 善 也 。 ” 谓
《 》“ 美矣 ,未尽善也 。”《 语 ・ 武 :尽 (论 八 佾》 ) 第 三 ,指 出 文 艺 创 作 的 原 则 应 该 是

孟子与孔子教学思想之比较论文

孟子与孔子教学思想之比较论文

孟子与孔子教学思想之比较内容摘要:孟子的教学思想是对孔子的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教育目的培养君子与大丈夫的比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与自得深造、学思结合与独立思考等教学方法原则之比较,不仅是阐明了教学是围绕教育目的展开的,而且也展现了孟子在前人孔子的基础上的革新与创造。

两人的教学思想不仅对于当今的教学工作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也给予我们以新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孔子教学思想教育目的革新创造孔子与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教育家。

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与孟子的不教之教、深造自得、独立思考的教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即使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当今教育仍能从他们的思想中获得教益。

孟子不仅在思想上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也对其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展示了其独立人格和鲜明的个性。

虽然孟子与孔子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在教学思想上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两者在教学思想上还是有区别的,而从中也给予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思考与启示。

一教育目的:君子、治世贤才与大丈夫、明人伦教学往往是有教育目的而出发,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的。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当今社会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的是从学校教育出发,偏重于社会对人的制约性。

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孟子虽然是主观地表达了对所要培养的人的设想与规定,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要求,礼崩乐坏的乱世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哪?孔子与孟子都讲到要培养君子,但他们两人的教育目的还是较主观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思想观点。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治世的贤才。

在孔子看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是君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是君子,既能治千乘之国,也能长百乘之家的也是君子。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是君子进行自我修养,而修身则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孟子荀子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荀子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仁学思想传承刍议江苏省如皋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任树华 226511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

“仁”作为孔子儒学的基本范畴,一方面显示了孔子对于完善人格的追求,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于现实政治的见解。

“仁”的内涵极其丰富,从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显示了孔子对于道德行为规范和理想社会制度的建构。

孔子死后,儒分八家,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1)。

孟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2)。

他平生的最大愿望就是“学孔子也”(3)。

他在接受、继承孔子学说的同时,又对其加以发展、创新,极大丰富了儒家思想。

基于其在儒学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他本人也跻身于儒家“亚圣”的宝座,记述其言论的《孟子》被奉为经典。

下面简要论述其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春秋末期,社会动荡,周王室衰微,周天子不足轻重,各诸侯国争王称霸,擅自改变礼仪制,度“礼乐征伐自诸侯出”(4)。

即使在诸侯国内部,弑君杀父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孔子认为这是“天下无道”的表现。

因此,反对僭礼,要求恢复周初有条不紊的统治秩序,便成为孔子政治思想的出发点。

孔子在政治上是个保守主义者,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

他认为礼仪政治是植根于人的本性的,因此,他选择以仁释礼的方式。

在他看来,礼所规定的上下等级、尊老卑幼的秩序,并不是人为强制的,而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子之爱上的,是人性的内在欲求。

《论语·泰伯》篇中讲:“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所谓“笃于亲”,就是以深厚的感情对待亲人和亲族,即“亲亲”之道,也就是说要“入则孝,出则悌”(5)。

接着他又发挥说:“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6)由此引出了“尊尊”。

“尊尊”是“亲亲”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唤起人所共有的这种亲子之爱,并将其上升为人的自觉行动。

由此,犯上作乱的事情就会鲜有发生,社会就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异同点)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异同点)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教育功能孔子和孟子在人的个性形成上都肯定教育的功能,但论点不完全相同。

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不同而相差愈远。

孟子是根据他的性善论肯定教育的功能。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都是生来就有的。

不过孟子认为这些道德品质最初只是一种萌芽或端倪。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引证《孟子》只注章名)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告子上》)可见孟子所说的性善,并不是天生完成的仁德,而是形成仁德的先天素质,要想充分发挥天生素质,那就需要教育。

孟子就是这样以他的性善论来肯定教育的功能。

孟子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否则人就不能成为人,而与禽兽差不多了。

他说:“人之为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滕文公上》)人的天生善性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形成并完善起来。

孟子认为,教育可以超出禽兽范畴,提高人的价值,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孟子这个见解是很可贵的。

孟子和孔子同样认为教育对形成人的个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孟子在说理上或论证上,比孔子显得更深化了。

二、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根据孔子的“庶、富、教”思想,对人民实施教育,是在人民生活富裕之后的事情。

就是说,在人民经济有保障的条件下来进行教育。

孟子在教育与经济关系问题上谈得比孔子更详细、更深刻。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他把政与刑的作用和德与礼的作用加以比较,认为德礼对于治理国家是最有效的,因为政、刑只能使人民不犯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教来引导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从内心归服。

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实施教育。

孔子把政治和教育看成一回事,认为德政和教育实质相同。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进一步作了发挥。

他明确地区别了政治和教育的不同性质和作用。

孟子说过:“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论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

论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

论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一、孟子对孔子极力尊崇同先秦其他诸子一样,孟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圣人”。

《离娄》篇中孟子明言:“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史料中所知,孟子虽然把伯夷、伊尹皆称为“古之圣人”;然而,其一生中,最推崇的是孔子。

他说:“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1]公孙丑上,63意即从人类出现以来,还没有一个人能够与孔子相比;他把孔子看成是“圣之时者也”,是圣人品德的集大成者[1]万章下,233。

可见,孟子对孔子的推崇,确实达到了极致。

据不完全统计,在《孟子》一书中,孔子的事迹与言论凡八十一见。

这八十一处大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孔子的极力推崇;另一方面则是引用孔子的言论,作为其政治学说的理论依据。

试举一例。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

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

况为之强战?”[1]离娄上,175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从孔子那里寻找依据。

孟子当然有他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但他这样做的原因,一则是孔子的学说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再则在孟子的心目中,唯有孔子才是他倾心仰望的宗师。

二、孟子歌颂孔子的贡献作为儒家学派宗师的孔子,为行其道,栖栖惶惶,终生奔波,“知其不可而为之”,结果是四处碰壁而不见遇。

《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曰:“弗乎弗乎。

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约其文辞而指博……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2]。

就是说,孔子是在其主张行不通的条件下,才开始删定《春秋》的;而孟子则在其著述中盛赞孔子从古代历史中去寻找如何治理社会的方法。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一、人性论
二、“民本”思想
三、义利观
四、理想人格——对“圣人”的看法 五、孝道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述说: 一、人性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孔子对人性的阐述。“孔子这里所说 的‘性’与‘习’,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是他对人性的普遍性 的认识,人性即人类所具有的‘共’指人固有的也即是所谓“性’。 析言之,‘性人的自然属性;‘习’是后天的具体行为实践,也就 所谓的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人类的自然属性是‘相近’,即‘基 本相同’人类的社会属性是‘相远’,即‘迥然有别’。 孟子在孔子人性理论的基上提出了的“性善论”,“他沿着孔 子指出的‘性相近’方向,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有关论点,在承 认人具有大致相同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进而论证了‘善’也是 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质属性。孟子在孔子人 性理论的基上提出了的“性善论”,“他沿着孔子指出的‘性相近’ 方向,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有关论点,在承认人具有大致相同的 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进而论证了‘善’也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 一”.。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四种善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公孙丑》上)
四、理想人格——对“圣人”的看法
“理想人格具有一种典范作用。孔子眼中的理想人格有君 子、仁人、贤人、圣人。圣人在孔子看来是人格的极致,人们 难以达到,即便尧舜也未完全臻乎于此。至于孔子更是不以圣 人自许,甚或是以仁人自许,曾说‘若圣与仁,则我安 敢?’”。在孔子看来,圣人是其最高理想之人格。 在孟子看来,圣人与凡人有着同样的善心、善性,凡 人只要善于修心养性,同样可以超凡入圣,所发他大胆宣布: ‘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显然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并且也揭 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不过,孟子也承认‘物之不齐,物之情 也’。圣人与凡人之间存在着差别,圣人是人类中的佼佼者, 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杰出人物”。

论孟子对孔子文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论孟子对孔子文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用 望 文 生 义的 方 法 去损 害 诗 歌 的
精神 品质 ,是不会 随着外物和境
遇的改变而变更 的。
深 层 意 义 。 需 要 用 自己 的 领 会 和
感情 ,去探求 诗 歌的 真正 内涵 。 即所 谓 “ 以己 ‘ ’ 当 意 ,迎 取作 者之 ‘ ’ ” ( 熹 《 子 集 志 。 朱 孟
“ ,亦 我 所 欲 也 , 义 ,亦 生 我 所 欲 也 , 二者 不 可 得 兼 ,舍 生 而取 义 者 也 。 生 亦 我 所 欲 ,所 欲
在儒学传统 巾 , 《 涛经》 是

部 十 分 重 要 的 儒 学 典 籍 。 孔 子
将 《 诗经》 作 为教 学 巾的教 材 ,
以 此 来 培 养 学 生 的 人 格 修 养 。孔
势 ,建立起 新的诠释体 系。处 于 战同时代 的孟子 ,承担起 了发展 儒家思想 的重 任。孟 子对 于孑 子 L
的 儒 家 思 想 , 针 对 新 的 时 代 特 征 ,做 l 了新 的诠 释 。 在 遵 循 孑 叶 J L 子 著 述 思 想 的前 提 下 ,提 升 了儒
之 , 逊 以 出 之 , 信 以 成 之 。 ” ( 语・ 卫灵 公》 其 中 , “ ” ) 义 是 精 神 的 本 质 核 心 , 而 “ ” 的 义
注》 以 意 逆 志 的 解 经 方 法 , 从 ) 根 本 上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孑 子 的 将 L
孟 子继 承 了孔 子 的{ _义观 ,
并 进 一 步 将 这 种 人 格 品质 深 化 到

孟 子 解 诗 对 孔 子 解 诗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了生 命 价 值 的高 度 。 他 在 《 孟 子・ 告子J》 中这样论述 道 : 二

孟子荀子对孔子孝道观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荀子对孔子孝道观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还说了五不孝:“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 不顾父
敬其兄长也。亲亲, 仁也。敬长, 义也。无他, 达之天下也”(《孟子· 母 之 养 , 一 不 孝 也 ; 博 弈 好 饮 酒 , 不 顾 父 母 之 养 , 二 不 孝 也 ; 好 货
尽心上》) 。他主张孝应该来源于对“亲”的天然之爱, 而不是一种 财, 私妻子, 不顾父母之养, 三不孝也; 从耳目之欲, 以为父母戮,
者, 信此者也; 强者, 强此者也。”
万章上》) 。“色”“富”“贵”都不及在父母膝下尽孝能让人无忧, 在
孟子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孝道观, 也在某些方面对 最亲近最爱自己的人面前当然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多么真切朴
孔子的理论有所发展。孟子主要强调了在“亲亲”的自然感情的 实的感情表达。
基础上行“孝”。“孩提之童, 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道也, 父子
孟子和荀子的孝道观的特点是和他们各自的人性论主张相
责善, 贼恩之大者也”(《孟子·离娄下》) 等说有显然的不同。荀子 关联的。孟子主性善 , 人人天生就知道亲其亲, 长其长, 但“牛山
还说:“父子不得不亲, 兄弟不得不顺, 男女不得不欢。”(《荀子·富 之木尝美矣, 以其郊于大国也, 斧斤伐之, 可以为美乎? ”(《孟子·
然生发出来的矛盾心情, 爱亲之情愫! 没有半点强加于人之感。 近人情之处。
这 也 应 该 是 孟 子“亲 亲 ”孝 道 观 一 个 重 要 的 理 论 来 源 。
荀 子 也 在 许 多 方 面 继 承 了 孔 子 的 孝 道 观 , 比 如 要“敬 ”。 在
“亲亲, 仁也”, 孟子是不是降低了“仁”的要求了呢? 其实不 《荀子·子道》中, 荀子借孔子之口说:“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

高中语文 国学经典品读 孔孟思想素材

高中语文 国学经典品读 孔孟思想素材

国学经典品读:孔孟思想(一)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1、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2、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

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离娄上》)(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

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

”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

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D、孟子既肯定“事亲”,也肯定“守身”。

“孝”不仅是侍奉父母,子女立身行道,守节不改,以显父母,是“孝”的最高境界。

孟子这段话丰富了孝的新内容。

(2)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说说你对“事亲”和“守身”的理解。

(3分)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孟子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他坚定地坚持了孔子的核心理念,并扩展和丰富了其中的内涵。

下面将从孟子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孟子思想的主要特点1.“天性善”:孟子继承并深化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之初性善,一切恶行都源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不是人的本质。

他引用了孔子的话:“人之初性本善”,并将其发扬光大,强调人性善良的重要性。

2.“性与教”的关系:孟子进一步发展了“性与教”的关系。

他认为人性具备一种自然的道德感知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

他主张要善于引导和教育人的本性,培养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君子”理想:孟子提出了“君子”理想,他将君子视为人格的高度完善者。

君子具备高尚的德行和道德素质,他们追求仁义道德,奉行仁爱和正义的原则,并以此来修养自身,推动社会进步。

4.“仁爱”: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也就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他强调仁爱是人类关系中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以温柔和善意对待别人,并努力解决社会和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1.发扬孔子道德思想:孟子从孔子的思想基础出发,发扬了孔子对仁爱、孝敬等道德的重视。

他强调了人性善良的重要性,提出了“天性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善良之心,只需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展。

2.强调政治责任:孟子不仅关注个人修养,还强调了政治责任和社会关怀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责任不只是个体的修养,也要积极地改造社会,使社会和谐稳定。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仁爱之德,以善政治国,让百姓过上安宁和幸福的生活。

3.注重实践:孟子非常注重道德实践,他认为仁爱不是空洞的口号,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仁爱。

简论孟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简论孟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简论孟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孟子,嘿,这位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不仅是孔子的学生,还是孔子思想的忠实继承者,还在这个基础上,给了它一番新生。

说实话,提起孔子,大家心里都知道他是个道德楷模,强调仁义礼智信,教人做个好人,心里要有底线,生活得有滋有味。

可你看孟子,他可不是满足于老一套,他的脑袋里总是冒出各种新主意,把孔子的思想拿来,捏捏、揉揉,再捣腾出一些新花样来。

比如,孔子说“仁”这个词,孟子一听,觉得可以玩得更大。

他把仁定义得更加具体,像是“人之所以为人,恰恰在于他的仁心。

”他还强调,人人都有一颗仁心,只要你好好培养,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想想看,这跟孔子那种说教式的教导相比,是不是更容易让人接受呢?大家都希望能有一颗仁心,但有时候就像找不到钥匙,孟子给了我们一把钥匙,让我们打开那扇通往善良的大门。

再说说孟子对“性善论”的坚持。

孔子虽然说“人之初,性本善”,但其实没怎么深究。

孟子这小子就来劲了,非要跟人讲个明白。

他举了很多例子,像是说小孩看到牛掉进水里,自然会想去救,说明人性本善。

真的是,听了这话,谁不想掏心掏肺地做个好人呢?不过,话说回来,这也给了人们一种希望,毕竟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柔软的地方,像是被阳光照到的角落,总能发出点温暖的光。

再往下说,孟子对“义”的理解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他认为,义不仅是做事要正当,还得是符合人的良知。

他心里觉得,做事得讲究个“心安理得”,这才是真正的义。

别光想着眼前的小利益,要看到长远的发展。

这种思维就像是把“义”这个词从书本上搬到了生活中,让每个人都能用得上,真是让人佩服。

说到这里,咱们得提提孟子那张嘴,真是犀利得很。

他在辩论的时候,逻辑清晰得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比起孔子的温文尔雅,孟子可谓是直来直去,幽默又不失风趣。

常常一语道破,让人惊叹不已。

听说当时的齐国国君也被他怼得面红耳赤,最后不得不臣服于他那一套理论。

想想,那画面,简直像是一场智斗,悬念不断,令人捧腹。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主要思想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一、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孟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创始人,那么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

圣人孔子与亚圣孟子孔子对于“仁”,正是以往关于“仁”的思想的总结和发展。

首先他将“爱亲”作为是“仁”的源泉。

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将“仁”定为“爱人”。

孔子对于“仁”的伦理道德不仅仅指的是个人还指的是政治上的“仁”,尽管孔子对管仲在礼仪上的行为颇为不满,但是还是站在政治的立场对管仲进行批评。

这就说明孔子早就从自身做起将个人意义上的“小仁”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的“大仁”。

其次还追求“仁、智”统一的思想人格,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就是与“礼”统一的“仁”德,他认为作为一种完善的理想人格,除了“仁”还要具备“智”和“勇”。

而孟子“仁”的理论是以“仁义”为理论核心,并以仁政“得民心”作为道德作用论。

他在继承孔子“贵仁”的基础上提出以“仁义”为主体的仁、义、礼、智四德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

其次,孟子还主张“施仁政于民”希望能够给人民切以实际的利益。

从这一方面就体现了孟子注重人民的物质需求,相比于孔子,有一定的进步性。

孔子与孟子的异同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他们都推崇“仁政”思想,但在本质上两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是两人的性格上。

孔子幼年家里贫穷,他的满腹才华,基本都是靠自学。

他向长者请教学问的时候,都是彬彬有礼,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格。

他教育学生,总是不厌其烦。

甚至连性格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拜他为师。

而孟子则不同,孟子的性格较刚烈,愤世嫉俗。

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和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而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互相攻伐,早已把礼乐全部抛到了脑后。

孟子自视为救国救民的济世能人,他看到诸侯交战,百姓饿殍遍野,其愤怒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话。

其次,两人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义利观
在孔子看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与利是 孔子区分君子与小子的标准,孔子重义而轻利。孔子认为 义高于利,要重义轻利,但并不排斥利,只是要求以义帅 利取之以道。
孟子在孔子所奠定的义利观的基础上予以拓展,将 之推到了“贵义贱利”的颠峰。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认为,生命价值与道义相比,后者是高于前者的。不单单 是个人的利益,个人的生命与义二者不可兼得时,个人的 生命都是可以放弃的。当然孟子承认了人的生理欲望,也 承认了功名利禄等利益,“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 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侠也,性也,有命焉, 君子不谓性也”。他只是强调以义来决定利益的取舍。
孟子对孔子的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此孟子作出了论述“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孟子的仁的观念是紧 密相连的,仁爱是一种本能,没有亲疏远近之分。所以,“孟子认为 别人的父母也就是自己的父母,要像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样尊敬别人的 老人。
四种善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公孙丑》上)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一、人性论 二、“民本”思想 三、义利观 四、理想人格——对“圣人”的看法 五、孝道
孟子பைடு நூலகம்孔子思想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述说:
一、人性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孔子对人性的阐述。“孔子这里所说 的‘性’与‘习’,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是他对人性的普遍性 的认识,人性即人类所具有的‘共’指人固有的也即是所谓“性’。 析言之,‘性人的自然属性;‘习’是后天的具体行为实践,也就 所谓的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人类的自然属性是‘相近’,即‘基 本相同’人类的社会属性是‘相远’,即‘迥然有别’。
孟子在孔子人性理论的基上提出了的“性善论”,“他沿着孔 子指出的‘性相近’方向,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有关论点,在承 认人具有大致相同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进而论证了‘善’也是 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质属性。孟子在孔子人 性理论的基上提出了的“性善论”,“他沿着孔子指出的‘性相近’ 方向,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有关论点,在承认人具有大致相同的 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进而论证了‘善’也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 一”.。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五、孝道
孔子将“孝”纳入了仁的体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在孔子这里孝是仁的根本,孝敬自己的父母和尊敬自己的兄长。孝是 仁伦理价值的体现。就像之前我们说到的,孔子的爱是有亲疏远近的, 孝也是孔子仁爱的体现。关于孝如何实施,孔子是这样说的“今之孝 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首 先肯定了奉养父母是孝道,奉养父母便成为了儿女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孔子肯定了‘能养’是‘孝’的表现。孔子认为经济上奉养父母要提 高到孝道的高度上认识.既使父母无衣食之忧,又使父母真正在精神 上有享受之乐”。对父母的孝不能只是停留于物质上的满足,还要尊 敬父母。
四、理想人格——对“圣人”的看法
“理想人格具有一种典范作用。孔子眼中的理想人格有君 子、仁人、贤人、圣人。圣人在孔子看来是人格的极致,人们 难以达到,即便尧舜也未完全臻乎于此。至于孔子更是不以圣 人自许,甚或是以仁人自许,曾说‘若圣与仁,则我安 敢?’”。在孔子看来,圣人是其最高理想之人格。
在孟子看来,圣人与凡人有着同样的善心、善性,凡 人只要善于修心养性,同样可以超凡入圣,所发他大胆宣布: ‘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显然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并且也揭 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不过,孟子也承认‘物之不齐,物之情 也’。圣人与凡人之间存在着差别,圣人是人类中的佼佼者, 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杰出人物”。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年9月 28日(农历八月廿 七)~前479年4月11 日(农历二月十一) 名丘,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陬邑人。孔 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世界十大历史名 人之一。
孟子的生平
孟子(前385年?-前304 年?)名轲,字子舆,一字子 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 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 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 一。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 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 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 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 孟”。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 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 政”、“王道”理论。
二、“民本”思想
孔子与孟子都有重民的思想,孔子是周礼的倡导者与维护者,他 接受了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的思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孔子对统治者的告诫,“因民之所利 而利之,斯亦惠而不费乎?”。这都体现了孔子的重民思想。
孟子在继承古代“民本”思相的基础上,其观点比孔子更进 了一步。“不仅着重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爱民,而且论述得也更为深 刻。《孟子》一书中,约有将近200处提到‘民’。孟子对历史的和 现实的统治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光辉命题, 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孟子说:“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孔子的重民,是完全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的,他 强调在役使人民时要“用民以时”。孟子的宣布则要大胆了许多, “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明“民心的向背决定统治者的政治基础,从某 种意义让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拥有天 下。他要求统治者效法先王”。孟子看来,“天时”、“地利”和 “人和”三个要素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 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 《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 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 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