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公 形 象 与 文 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公形象与文化

陆卫理1, 焦惠园2 摘要: 流传千年的包公形象, 是不同时代人们的艺术创造, 它不是历史人物的再现, 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包公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已成为主持公理和正义的化身,升华成超越时光的一种理性精神。

自宋代以来,包拯的生平事迹一直为广大人民所传诵有关他的戏剧在舞台上长演不衰。尤其是文学艺术中所描述的清官包公,中国, 甚至是东南亚地区的人民,都对其有着极深的印象。包公的知名度,特别是他在民间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物之中是少有比肩的。我们研究宋代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包拯的生平与思想, 以及经过塑造、升华后的包公形象,探讨包公文化的由来与发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炎黄文化, 包容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包拯作为一个清官的典型人物, 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品德,又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包拯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包拯生平与思想包拯字希仁, 北宋庐州合肥人, 生于真宗咸平二年( 999年) , 卒于仁宗嘉七年( 1062 年) , 终年 64岁, 谥号孝肃。包拯出身于小官僚家庭, 年轻时在合肥城南一个叫香花墩的地方读书, 约 29 岁考中进士, 登上仕途。!仁宗实录∀包拯附传#记载他:

天圣五年( 1027 年)进士及第, 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 父母春秋高, 辞不赴, 得监和州税。和与庐虽邻郡,而其亲不欲去乡里, 遂解官归养。后数年, 亲继亡,墓下终丧,犹不思去, 里人数劝勉之,出知扬

州天长县。包拯以亲老待养, 十年亡宦 , 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因此, 他孝名闻天下。包拯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 由进士起家, 累官至枢密副使,实际出仕 26 年, 其政治活动全在仁宗时期。他大致做过五类有实职的官: 地方守臣和京师官、御史和谏官、三司官( 包括在度支、户部任上) 、监司官( 转运使之类) 和军政官(枢密副使) 。包拯去世时的全部官衔,!孝肃包公墓志铭#载为:

宋故枢密副使( 差遣)、朝散大夫(散官) 、给事中( 宦)、上轻车都尉(勋) 、东海郡开国侯( 爵) 、食邑一千八百户( 食邑)、食实封四百户( 食实封)、赐紫金鱼袋(赐) 、赠礼部尚书(赠官)。由此可知, 包拯从任县官起家, 最终当到执政∃∃∃枢密副使,是主管全国军政的副长官。由于仁宗的开明和赏识, 应该说包拯官运亨通, 仕途顺利。但他没有任过宰相, 枢密副使虽是宰执之一,但地位远低于宰相, 任相仅是小说家言而已。他任知开封府,仅一年半时间,也并非小说、戏剧所言的长期任开封府尹。包拯在 26 年的仕宦生涯中,做过地方长官, 当过中央的监察官员、财政官员,又在中央协助掌管全国军政,其中以在地方任长官时间最长, 约有 13年之久, 占其仕宦生涯的一半时间。

据史书记载, 他的主要事迹有:在地方长官任上, 以知开封府的一年半最为有名。!宋史#列传只载两事:一是诉讼造庭, 即整顿吏治, 直接接见诉者; 二是拆毁园林,即不畏权势, 拆毁妨碍惠民河通道的权势人家的建筑。吴奎的!孝肃包公墓志铭#, 还记载了包拯在开封府的两件事, 都是处理债务纠纷的, 其智破匿金案表现了包公断案

的能力。虽然, 见于史籍的包拯在开封府的事迹,只有上述四件,但反映了包拯为民做主, 不畏权贵, 断事明敏的鲜明特点。而包拯在开封时的声誉, 则远超上述四事反映的情况。!宋史#列传载: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在其他地方官任上, 主要有初次仕宦的知天长县期间,有显示办案能力的割牛舌案。在第一个知州∃∃∃知端州任上, 最有名的一件事, 是包拯不持一砚归。端砚是当地名贵的土特产, 文房四宝之一, 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以前有人往往借进贡名义, 多征数十倍, 以送权贵人。而包拯使工匠按进贡定额数制作, 不多做一个。他任满时,不持一砚归。廉洁作风,千古流传。包拯到端州还教民众开凿水井, 解决饮水问题。同时辟菊圃, 建米仓、嵩台驿、星岩书院及清心堂、枕书堂等, 造福端州。

包拯去世后, 神宗年间,端州即建起包公祠,春秋时祭之直到如今。在任台谏官期间,包拯多次上疏言事, 提出当时应奉行的政策; 还大胆地为新政时遭贬的官员鸣不平,请求甄别录用;他更在奏议中弹劾权幸大臣, 如宋庠、王逵、郭承佑、张尧佐等人,他们或为宰相, 或为转运使,或为皇亲国戚, 包拯均不畏其权势,反复上疏, 凛凛正气,溢于纸表。特别是对当时得宠的皇贵妃叔父张尧佐独揽大权, 身兼四个官职一事, 包拯三次上奏反对。甚至在朝中争议,言词激烈,沫飞仁宗脸上,遂使仁宗免了张尧佐两个官职, 并规定今后凡后妃家庭成员不得任国家军政要职,杜绝外戚窃权的通道。三司是当时主管财政的最

高机构。!孝肃包公墓志铭#记载,包拯在权三司使后,凡横敛无名之人, 多所蠲除。他特置场和市,以商场交易来满足官府所需, 免除向地方摊派,民得免其扰。包拯对拖欠官府钱币的官员, 都宽释之, 不再拘捕其本人或其妻,与之期以输,率如期至。包拯曾先后任三路转运使, 负责从地方向中央运送财赋,兼管地方财政, 有监察之责,更是边防大员。他为巩固边防,提出了应重视将帅, 充实军粮等四条好的对策。还力主范祥所建通商法 , 为宋廷所采纳, 解决了陕西盐运的大问题。[ 2] 嘉六年四月,包拯任枢密副使, 掌管国家军政。他依然强志尽瘁, 夙夜匪懈地工作。翌年五月,年已 64 岁的包拯,正处理政务, 突得重病,十几天后便去世了。包拯在仁宗朝从政 20 多年, 涉及民政、监察、理财及军政诸方面工作。他没有像范仲淹、王安石那样提出宏大而系统的改革理论和方案,但他所到之处, 注重实际,尽力兴利除弊。他对具体问题的处置体现了改革和实干的精神。他在政治中反对因循姑息, 主张澄清吏治, 选任贤才,裁抑特权。在经济上反对重率暴征,主张薄赋敛, 宽力役,救荒馑。在军事上反对松弛武备,主张精选帅臣, 训练士兵,广蓄粮草。总之,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和主张。包拯的著述主要是写给仁宗皇帝的奏议。

北宋张田所编包拯奏议分 30门、 10卷, 共 171 篇[ 3]。它集中反映了包拯治道经国、择官知人、监察去邪、宽恤仁民、安边御边诸方面的主张和要求。如在用人方面,他就反复强调帝王的根本职责或最高道德在于知人、官人, 由此群材尽力 ,达到天下治理的目的。进而对辨才用人上存在的资序、朋党、近名、形迹诸问题, 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