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项目名称新型原模图编码调制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完成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福州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方毅(副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对发现点1、2、3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点1、2、3分别占本人工作量的30%、40%、30%,是代表性论文1、5、6、8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及代表性论文10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2. 韩国军(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对发现点1、2、3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点1、3分别占本人工作量的60%、10%、30%),是代表性论文3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代表性论文10的通讯作者及代表性论文6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3. 陈平平(教授,福州大学,福州大学,对发现点2、3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发现点1作出了一定贡献,发现点1、2、3分别占本人工作量的20%、40%、40%,是代表性论文4、9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及代表性论文1、6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4. 刘重明(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对发现点1、2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点1、2分别占本人工作量的50%、50%,是代表性论文2、7的通讯作者及代表性论文1、4、6、8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5. 张军(副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对发现点3作出了一定贡献,发现点3占本人工作量的100%,是代表性论文10的第一作者)。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501126,61471131,61401099,61403085,61372095,61172076)、香港研究资助委基金(PolyU 521809,PolyU 5190/11E)及华为研究项目的支持。
高效的信道编码技术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物理层核心技术,也是历年国家重大专项的重点研究内容。
与传统LDPC码相比,原模图LDPC码拥有更简单的编码结构、更优越的码率兼容性及更稳定的最小距离特性,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项目名称多端直流输电的机电、电磁暂态精确建模技术及动态响应特性研究主要完成单位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洪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专利1/2/3/4/5/6/8;论文1/2/3/4/5/6/7.)2.姚文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专利2/3/4/11.)3.涂亮(高级工程师、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专利2/7/8.)4.张野(工程师、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专利7/8;论文1/3/4/5/6.)5.杨健(工程师、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论文1/3/4/5/6.)6.赵利刚(高级工程师、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专利5/9/10;论文7.)7.周挺辉(工程师、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论文7.)8.张帆(高级工程师、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专利5.)9.李俊杰(工程师、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专利8;论文5/6.)10.黄东启(高级工程师、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专利11.)项目简介直流输电技术在世界上已获得了广泛、成功的应用,但目前我国在主干电网中主要采用的是两端直流输电,仅能实现点对点的功率传送。
随着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多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满足多电源送电及多落点受电的多端直流输电技术在我国主干电网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在需求。
十二五南方电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时,已涉及到多端直流输电送贵州+广东及广西+广东远景的输电方案,但当时在多端直流技术方面基础薄弱。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项目名称微球/微透镜成像系列技术及其应用主要完成单位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黄耀熊(教授,工作单位:暨南大学;完成单位:暨南大学;对本项目贡献:项目观念的提出,技术方法理论与实验证明的思想策划,以及所有有关实验的设计并参与了部分实验的进行。
各个申请专利及论文的书写等)。
2.何江(讲师;现工作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完成单位:暨南大学;对本项目贡献:主要进行微透镜成像的理论研究以及在多聚体玻璃化转化温度,双波长检测等方面的实验研究等。
)3.岳粮跃(副教授;现工作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完成单位:暨南大学;对本项目贡献:主要从事微球成像技术研究,包括其理论方程的推导与有关微球与溶液折射率的测量)项目简介本成果为我们原创性发明的微球/微透镜成像技术,本技术通过将一微球或微透镜浸没于流体介质内,只需对微球/微透镜的简单成像便可快速精确测定微球/微透镜本身的折射率或其周边介质的折射率,精确度达10-6。
可将其用于测定不均匀介质内各个微区(可小到几微米)的局域折射率、溶质浓度、局部温度等。
并应用于实时原位测定多维热传导和热扩散,多聚体玻璃化转变温度,生物活体内生命过程的含量变化的测定,以及检测各种抗原抗体和配体-受体反应等。
具有实时原位即时测定,无须对样品进行事前制备修饰和事后染色标记与洗涤,并可一次对多个不同样品同时进行测定等特色优势,为世界领先的开拓性技术。
特别适合当前对人体各种体液包括血液、尿液、唾液等样本在人体之外进行“液体活检”(liquid biopsies),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is,IVD)和即时检验(Point of Care Test, POCT)的技术要求和发展前沿。
本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3项,并申请了国际专利和美国专利各2项。
发表SCI等论文20篇。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项目名称珠江口湾区地理国情重点专题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广州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地质测绘院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刘小丁、教授级高工、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主要贡献:项目总负责,主持珠江口湾区地理空间格局演变监测、广东省城镇化格局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监测、面向广东省碳汇能力评估的地理国情监测应用等专题的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对技术研究、成果质量全面负责。
2.史文中、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监测指标体系,利用基本时空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城市扩张分析,有利于将来对珠三角的城镇化发展质量与速度进行量化分析、比较,准确地掌握广东省城镇化发展总体变化趋势、空间布局,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城镇化进程差异性及原因。
通过对城镇化格局和土地规划实施的时空演化过程、特点及其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描述珠三角地区的城市扩张规律,发现城市发展现状的存在问题,促进城市区域协调发展。
3.赵耀龙、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主要贡献:提出了基于地理国情监测信息的植被碳汇评估技术体系的研究方法、原理设计方案,并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实施。
4.李少英、副教授、广州大学、主要贡献:提出了适宜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变迁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与应用框架;分析了海岸线与近岸土地利用/覆盖格局—过程演化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
5.刘光盛、讲师、华南农业大学、主要贡献:在学科带头人的帮助下,提出了一套由宏观到微观、由过程到结果、由指标到效益的三维的全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评估体系和方法模型,首次利用第一次地理国情调查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状况、动态过程以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时空分析,揭示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及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善对策,为规划实施的监测和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
项目名称
具有多尺度结构的功能材料化学品的结构优化设计和调控
主要完成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
1.章莉娟(教授,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采用计算机模拟构建了研究聚合物载药微颗粒的介观结构形成和演变的系统方法,建立了跨尺度定性和定量构效关系,提出了设计聚合物载药微颗粒多尺度结构的一般规则,设计和开发出系列新型智能响应型聚合物载体材料。代表性论文1、3、5、7、10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4、9的共同作者;专利1-3的发明人。)
和深入地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科学价值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纳米尺度的介观结构难以实验精确观察测量的瓶颈,本项目构建了研究多尺度结构化学品介观结构形成、演变和影响机制的计算机介观模拟技术和方法,为从介观尺度认识和揭示材料结构特点提供了新的手段。
(2)建立了功能材料化学品分子结构、介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跨尺度的定性或定量构效关系,揭示了微介观结构对宏观性能的影响机制,总结出根据性能需求设计多尺度结构的一般规则,为新型功能材料化学品设计和制备的科学化、系统化提供理论指导。
知识产权名称
专利1:<一种具有pH响应性的两亲性共聚物刷及其制法和应用>(ZL 2010 1 0215072.X)
专利2:<基于聚-β氨基酯的pH响应无规共聚物及其制法和应用>(ZL 2012 1 0087875.0)
专利3:<一种pH响应/疏水基团无规共聚聚合物及其制法和应用>(ZL 2011 1 0269496.9)
(3)根据目标性能需求设计和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智能响应型聚合物微颗粒药物载体材料、多级孔/介孔分子筛和MOFs气体吸附分离材料、特殊润湿性界面油水分离材料等功能材料化学品,并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制备技术发展。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The properties of AI203 coated fine-graintemperature stable BaTiO3-based ce
ramies sintered in reducing atmosphere >
论文8<大容量MLCC勺工艺设计〉
论文9:<水性粘合剂对Ni-MLCC流延成型的影响〉
7.李勃(研究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主要开发高性能介质材料后处理关键技 术,发展新型多层陶瓷技术与器件工艺)
8.沓世我(高级工程师、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项目所需陶瓷材料实验室与可 靠性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立,研究了片式兀件可靠性验证及失效分析技 术,提咼产品质量)
9.胡春兀(高级工程师、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导材料分析实验室和片式电子兀 器件产品可靠性分析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立,研究了片式电容器、片式电感器和片式电阻器产 品可靠性验证及失效分析技术)
国家标准8:<电子设备用固定电阻器第8部分:分规范表面安装固定电阻器〉(GB/T
9546. 8-2015)
行业标准9:<介电陶瓷材料皓钛酸领鉛、钛和领含量的测定X射线荧光光谱法〉
(JC/T 2213-2014)
专利10:<片式电感器的制备方法>QN104332299B)
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可控,成功实现了微型片式兀件和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替 代,发展了新一代无源兀器件,为我国电子制造业提供了基础兀件支撑,保障了我国信息产业 的健康发展。项目产品在国内移动通讯、5G物联网、消费电子
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6件,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发表SCI、El收录学 术论文42篇。获广东省高技术产品2项,科技成果评价3项。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 日用青花彩瓷制造新工艺与成套装备技术主要完成 单位广东皓明陶瓷科技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潮州市潮安区皓强瓷业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郑秋荣(职称:工程师;完成单位、工作单位:广东皓明陶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贡献:作为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创新点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项目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主持项目产业化。
在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27件。
作为2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的项目主持人,先后获2015年度潮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6年度潮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8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王世勇(职称:副教授;完成单位、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主要贡献:作为项目的核心主要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3、4有显著的贡献,攻克了全自动坯体直接转移多色印彩机、机器人自动施釉机中的关键控制问题,提出S型加减速控制与曲率适应速度规划、整线设计集成控制技术等关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有力地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
发表论文1-6。
)3.陈明(职称:工程师;完成单位、工作单位:广东皓明陶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贡献: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1、2、3有显著的贡献,攻克了机器人上下料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全自动转移多色印彩,和机器人代替人工施釉操作,有力地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
作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的“六轴工业机器人在日用陶瓷生产中的应用研发”项目第二完成人,获得2016年度潮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作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的“日用青花彩瓷制造新工艺与成套装备技术”项目第三完成人,获得2018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4.邢杰强(职称:工程师;完成单位、工作单位:潮州市潮安区皓强瓷业有限公司;主要贡献:作为项目主要参与者,负责对整个项目的经济分析,并对项目经费预算和实施费用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5.连成杰(副研究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代表性论文4,6的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
6.高文杰(中级职称-主治医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代表性论文3,6的第一作者/共同作者)
2019广东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
项目名称
上呼吸道炎症免疫机制及治疗策略
拟申报奖项及等级
拟申报201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
1.文卫平(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项目总负责人)
2.史剑波(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负责临床诊疗实施、诊疗指南的制定)
(二)创建适合中国人上呼吸道炎症疾病的诊断治疗新指南
1、率先在国内开展上呼吸道炎症疾病临床多中心项目,牵头完成国家卫计委行业重点基金项目“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规范化诊治”,7个城市9间医院参与,成果发布于权威免疫学杂志Allergy(2015)。2、牵头制定我国第一个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诊疗评定标准”:FESS-95广州标准;最终确定为全国执行标准,命名为海口标准。牵头制定2008、2012年昆明中国人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参与制定中国变应性鼻炎的诊治指南。3、最早在国内系统开展鼻内镜鼻窦开放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创新研制了中文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量表。
(四)开创上呼吸道炎症慢病健康管理新模式
1、创新建立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单病种疾病数据库和人群流行病学数据库。2、搭建的耳鼻咽喉疾病资源及随访健康管理平台,对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实行网络信息化健康管理。3、充分利用互联网+,将信息技术与临床诊疗技术向融合,开创慢病管理新模式。
共发表论文79篇,其中SCI 59篇,包括变态反应领域排名第一的杂志JACI等,总影响因子229.2,总他引次数达到817次。主持或参与制定包括《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规范化诊治》等指南3项。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项,广东省重点学科、广东省卫生厅重点专科等学术平台,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国内外具有强大学术影响力,建成了完善的人才梯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极大推动了我国上呼吸道炎症疾病的防治进程。
2019广东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项目名称野生动物多样性快速恢复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理工大学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长隆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大洲金丝燕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建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胡慧建,研究员,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整体设计与技术体系建立:成果登记1、2,代表性论文专著1、3、4、5、6,知识产权1、22.王瑞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调查与筛选:代表性论文专著1、2、7、83.牛晓君,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动物生境扩容:代表性论文专10,知识产权7、84.方晓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动物生境扩容:知识产权65.董贵信,高级兽医师,广州长隆集团有限公司,人工繁育:代表性论文专著56.吴坤林,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培育:代表性论文专著9,知识产权47.冯永军,助理研究员,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技术集成应用:成果登记1,代表性论文专著4,知识产权18.刘金成,助理研究员,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动物人工繁育:成果登记1、2,知识产权29.王飞,工程师,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动物生境扩容:知识产权1、910.张春兰,助理研究员,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群落组成规律:成果登记1、2,代表性论文专著1、411.李斌,高级工程师,广州建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动物生境扩容及技术集成应用:知识产权1012.谭之博,海南大洲金丝燕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金丝燕人工繁育:成果登记2,知识产权313.郭建梅,高级工程师,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动物生境扩容:知识产权1、914.张鹏,教授,广州长隆集团有限公司,动物适应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 7篇15.方小山,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技术集成应用与规划: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篇项目简介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目标,但直至到今天,野生动物多样性的全球性衰退仍未得到遏制。
2019广东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明确了我国除H3N2亚型为犬优势流行毒株外,还发现H9N2、H1N1、H10N8和H5N1四种亚型流感病毒能感染犬群,证明了我国犬群中存在着多种流感病毒感染,具有跨种传播的潜在危害性。
专利2:一株H3N2犬流感病毒株CGD1的应用(201310114762.X)
专利3:一种犬源单链抗体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201410263525.4)
推广应用情况
该成果先后在国际病毒学权威刊物上发表了SCI收录论文3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研究成果对流感的防控和公共卫生学具有重要意义。
代表性论文
专著目录
论文1:Avian-origin H3N2 canine influenza A viruses in Southern China
论文2:Transmission of avian-origin canine influenza viruses A (H3N2) in cats
3.周沛(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犬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
4.卢刚(讲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犬、猫流感病毒流行病学调查)
5.宁章勇(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犬、猫流感病毒受体分布研究)
6.师志海(副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犬流感病毒分离鉴定)
7.焦培荣(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犬流感病毒分离鉴定)
论文7:Epidemiology, Evolution, and Recent Outbreaks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 China
论文8:Cloning the Horse RNA Polymerase I Promoter andIts Application to Studying Influenza VirusPolymerase Activity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卫生洁具高效生产的机器人集成智能产线关键技术与应用主要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汇博机器人有限公司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佛山东鹏洁具股份有限公司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姓名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主要贡献1.秦磊高级工程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汇博机器人有限公司(1)对项目创新点1、2、3做出了突破性贡献;(2)国内率先提出机器人柔顺力控打磨和工具技术数字化实现的技术,长期为卫生洁具机器人集成应用技术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指导;(3)是本项目核心专利1-4的发明人。
2.卢清华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1)对项目创新点1、3做出了突破性贡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与项目第二完成单位共同组织协调项目进展;(2)提出基于机器视觉的零件毛坯模型重构图像处理算法;(3)是代表性论文8-9的通讯作者和专利8、10发明人。
3.郑振兴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1)对项目创新点1、2、3做出了创新性贡献;(2)进行了无动力关节臂的误差分析,为喷涂打磨等工匠技术数字化实现提供理论集成;(3)是专利1、3、4,9的发明人,论文7、10的作者。
4.吴磊讲师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1)对项目创新点1做出了创新性贡献;(2)提出了实现陶瓷素坯三维扫描重构,并快速实现机器人打磨程序生成和复用;(3)是本项目核心专利5-7的发明人和论文1-4,6的作者。
5.杨立鑫工程师佛山东鹏洁具股份有限公司佛山东鹏洁具股份有限公司(1)对项目创新点3做出了创新性贡献;(2)进行了卫生洁具行业机器人智能高效产线的示范应用;(3)所做示范应用获得国家工信部立项推广。
6.许礼进高级工程师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1)对项目创新点2、3做出了创新性贡献;(2)开发多工艺融合的机器人,并进行推广应用。
7.王志锋讲师广东汇博机器人有限公司广东汇博机器人有限公司(1)对项目创新点1、2做出了创新性贡献;(2)研发基于关节臂机器人数字化喷涂技术;(3)是本项目核心专利2的发明人。
2019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科技进步奖)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南海海洋环境保障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主要完成单位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北部湾大学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彭世球(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负责项目内容和技术方案的总设计,直接领导和协调各团队成员开展工作;建立了南海区域的海气界面动量通量参数化新方案、风浪混合与潮致混合参数化新方案和南海区域的四维变分资料同化系统,提出并发展了“选尺度资料同化”技术;科技创新点2、3、4和5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2.李毅能(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参与建立海气界面动量通量参数化新方案;建立南海区域风浪混合新方案;构建了准全球HYCOM预报系统、海气耦合模式、风暴潮模式,并完成预报系统整合与功能实现,是“新一代南海海洋环境实时预报系统”各功能脚本的主要编写人;科技创新点3、4和5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3.王东晓(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为“新一代南海海洋环境实时预报系统”提供大量的南海多年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对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对预报结果进行系统的检验和评估;科技创新点1和5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4.舒业强(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参与完成“新一代南海海洋环境实时预报系统”的海洋同化系统的构建,并对海洋模式预报与后报产品进行大量的评估与分析工作;科技创新点1和5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5.黄鹄(教授,工作单位:北部湾大学,完成单位:北部湾大学,主要贡献:利用北部湾区域的水文和台风观测资料进一步发展南海海区的海气界面通量参数化新方案,使新一代南海海洋环境实时预报系统的预报结果更加接近北部湾地区的实际观测,并对海洋预报分系统的预报/后报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科技创新点3和5的重要完成人之一。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基于演化学习与协同进化的高性能群体智能优化理论、机制与方法主要完成单位单位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单位2:国防科技大学单位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单位4:华南理工大学主要完成人1.郝志峰(职称:教授、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工作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具体贡献:代表作1)2.王锐(职称:副研究员、完成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工作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具体贡献:代表作6,7)3.邢立宁(职称:研究员、完成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工作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具体贡献:代表作3,4)4.程适(职称:讲师、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工作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具体贡献:代表作2,5)5.熊健(职称:副教授、完成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工作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具体贡献:代表作10)6.秦全德(职称:副教授、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工作单位:深圳大学、具体贡献:代表作2,5)7.路辉(职称:教授、完成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具体贡献:代表作8)8.刘群峰(职称:副教授、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工作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具体贡献:代表作9)9.黄翰(职称:教授、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具体贡献:代表作`1)项目简介针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重大需求,聚焦“求解复杂优化问题的高性能群体智能算法创新设计”,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
在群体智能优化方法稳定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演化学习视角创新设计了多种知识驱动的反馈学习型群体智能优化方法,有效提升了复杂优化问题的寻优效率;从协同进化的视角创新设计了多种群智能优化搜索新机制,有效解决了复杂大规模高维多目标优化问题;从融合实际工程问题特征知识的角度进行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的创新设计研究,提出了求解软件测试用例最优化生成的自适应差分智能优化算法、求解复杂任务调度的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以及求解柔性车间鲁棒调度问题的学习型群体智能优化方法。
2019广东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低质速生材制造高品质复合层积材关键技术及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单位1: 华南农业大学单位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单位3:南京林业大学单位4: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单位5:广州厚邦木业制造有限公司单位6: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单位7:广东联塑日利门业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胡传双(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主持/实验设计)2.周海宾(副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低质速生材实木化结构材利用技术体系开发)3.阙泽利(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低质速生材实木复合功能地热地板及正交胶合木关键技术开发)4.涂登云(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低质速生材干燥/实木复合地板关键技术开发)5.曹永建(研究员、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低质速生材干燥关键技术开发)6.章伟伟(讲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低质速生材制备正交胶合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7.古今(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低质速生材制备正交胶合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8.唐松波(总经理、广东联塑日利门业有限公司、广东联塑日利门业有限公司、低质速生材干燥及制备胶合木关键技术熟化及产业应用)9.倪竣(董事长、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锯材缺陷识别/强度评价/平行及正交胶合木等关键技术熟化和产业化应用)10.钟伟(总经理、广州厚邦木业制造有限公司、广州厚邦木业制造有限公司、速生材干燥/实木复合地板/实木复合功能地热地板等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11.潘彪(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低质速生材制造复合地板/实木复合功能地热地板关键技术开发)12.云虹(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低质速生材制造正交胶合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13.关丽涛(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薄板胶合高频弯曲成型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14.谢桂军(教授级高工、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低质速生材制造正交胶合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15.夏朝彦(副总经理、广州厚邦木业制造有限公司、广州厚邦木业制造有限公司、速生材干燥/实木复合地板/实木复合功能地热地板等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简介桉、杨、杉等为主的人工林速生材是我国主要的木材资源,但人工林速生材加工利用存在生长应力大、干燥胶合难、尺寸稳定性差和实木化结构材应用空白等技术瓶颈,亟需开展低质速生材实木化利用技术体系的研究工作。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智能塑壳断路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南冠电气有限公司广东佛电电器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王飞(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主要贡献:系统设计,软硬件设计)2.李先祥(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主要贡献:移动通信网络设计)3.苏彩红(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主要贡献:云平台管理服务程序设计与开发)4.王兰军(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佛电电器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佛电电器有限公司;主要贡献:软件编写、测试)5.杨兆华(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主要贡献:断路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6.张永文(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南冠电气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南冠电气有限公司;主要贡献:方案论证、产品测试)7.莫均全(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南冠电气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南冠电气有限公司;主要贡献:生产管理、市场推广)8.冼兴泉(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佛电电器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佛电电器有限公司;主要贡献:方案论证、市场推广)9.林梅金(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主要贡献:系统部分功能要求的设计,产品调试)10.田乐(职称:讲师;工作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主要贡献:部分功能方案的设计和软件设计。
)项目简介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对电器产品与系统提出了新要求。
为了保证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和了解配电网运行的状况,需要对配电网的各种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要求电力供应部门提供安全、经济、可靠和高质量的电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塑壳断路器作为配电系统中重要电器元件之一,承担电路正常电流的接通与分断,而且在发生过载、短路和接地等故障时能可靠迅速切断电路,保护电气配电网络和工业设备免受损坏。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格式)项目名称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的吸附性能调控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张杰鹏(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作为项目负责人提出本项目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思路、指导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是部分论文的实验完成人、负责全部科学论文的撰写、全部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2.陈小明(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参加者提出部分研究思想、参与全部科学论文的撰写、全部代表性论文的作者、1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3.廖培钦(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参加者、是部分研究成果的实验完成人、3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4.何纯挺(教授、江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参加者、是部分研究成果的实验完成人、2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5.章跃标(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参加者、是部分研究成果的实验完成人、1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6.林健斌(博士后、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中山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参加者、是部分研究成果的实验完成人、1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7.魏永生(博士后、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中山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参加者、是部分研究成果的实验完成人、1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项目简介传统多孔材料已在工业中获得广泛应用,但其有限的结构类型难以满足难度较大的节能分离等需求。
作为一类新型多孔材料,配位聚合物具有结构多样、可设计、易调控等优点,在吸附和分离等领域有潜在应用前景,但目前在结构设计、吸附性能和机理方面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该项目针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系列成果,主要发现点分为以下两点:一、发展了系列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的设计、合成与表征方法。
发展了拓扑网络几何分析法,用于预测和控制具有复杂孔道结构的配位聚合物多孔结构。
拓展了金属多氮唑框架体系,通过设计新型多氮唑配体、提出金属离子与配体配位不匹配策略和改进合成方法,获得了系列结构新颖、稳定性高而且具有优异吸附分离性能的新型多孔配位聚合物;发展了吸附过程的原位单晶衍射结构表征方法,并观察到主体框架和客体的特殊动态行为,解释了独特的构效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项目名称可再生能源灵活消纳的数字物理智能决策平台研发及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郭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单位: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总负责人,为创新点1、2、3做出主要贡献)2.郭海平(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单位: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贡献: 核心技术负责人,技术路线制定,为创新2、3做出主要贡献)3.朱益华(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单位: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贡献: 核心技术负责人,为创新点2、3做出主要贡献)4.卢洵(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贡献: 核心技术负责人,为创新点3做出主要贡献)5.胡云(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单位: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贡献: 核心技术负责人,为创新点1、2做出主要贡献)6.余浩(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贡献: 核心技术负责人,为创新点1、3做出主要贡献)7.蔡海青(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单位: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贡献: 核心技术负责人,为创新点3做出主要贡献)8.罗超(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单位: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贡献: 核心技术负责人,为创新点2做出主要贡献)9.欧开健(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单位: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贡献:核心技术负责人,为创新点1做出主要贡献)10.张树卿(职称:教授、工作单位:清华大学、完成单位: 清华大学、主要贡献:为创新点1做出主要贡献)项目简介“十三五期间”,广东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其中西电东送容量超过30%,主要为水电等可再生能源。
未来为了落实国家能源转型的战略部署,广东将加快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开发。
为此,广东一方面将进一步提升西电东送的输送能力,促进云南清洁水电输送广东。
目前西电东送已经形成“八条交流、十条直流”,未来随着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直流输电工程的建成投产,集中馈入广东电网的直流工程达到9条,交直流、多直流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系统连锁故障风险增加,输送通道安全稳定运行面临挑战。
另一方面,广东将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等新能源,2017年广东省发改委印发的《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修编》提出,到2030年,建成投产3000万千瓦。
然而,风电出力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等效转动惯量很小,调节能力有限,频率、电压耐受能力不足,在系统频率、电压大幅波动情况下容易脱网,将给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大规模消纳面临挑战。
因此,如何实现可再生能源灵活消纳,提升电网安全稳定性及可再生能源送出系统的输送能力,对于保障广东电力可靠供应、优化广东电源结构、实现多个省区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减轻广东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围绕可再生能源灵活消纳,立足建立安全、高效、可靠、绿色的智能型电网的实际需求,开展了数字物理多层融合决策平台研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1)可再生能源灵活消纳的数字物理智能决策平台研发。
研究和开发了数字系统和物理装置多层融合的决策平台(SMRT),实现了在同一进程中同时精确模拟交直流大电网微秒级电磁暂态与毫秒级机电暂稳过程。
平台具有灵活开放的对外一体化接口,实现了SMRT与特高压/高压直流/柔直输电控制保护系统、机网协调控制系统、多类型新能源储能控制系统、安稳控制系统、STATCOM等电力电子装置控制保护系统的多层融合,为可再生能源智能并网控制,可再生能源送出系统的稳定灵活控制、安全风险分析、调度优化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2)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智能并网控制技术。
研发了反映水电站发电过程的引水系统、水轮机、调速器的高精度数字仿真模型和算法,开发了能同时模拟多个电站水轮机调节系统的仿真装置,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水轮机运行控制参数与逻辑优化。
提出了风电、光伏多类型可新能源数字系统、物理控制系统与能量系统的实时交互技术,从而有效模拟了新能源并网控制特性及动态过程,进一步提出了大规模风电经直流送出的协调控制策略及稳定控制系统,成果应用于风电、光伏及储能等相关控制器的开发与测试,大大提高了控制器的研发效率和并网可靠性。
(3)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送出系统的柔性控制、安全稳定分析及协调优化技术。
建立了多类型(特)高压直流工程控制保护试验测试体系,提出了交直流跨区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基于广域信息的多直流协调控制技术、交直流运行协调控制技术,使西电送粤主通道平均直流综合能量可用率达到了96.5%的国际领先水平,保障了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可靠送出,广东地区交直电网的安全运行及可靠供电,有力支撑了广东地区经济和工业的发展。
本项目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送出系统的稳定灵活控制、安全风险分析、调度优化的决策支持,有力保障了西电东送主通道的安全稳定运行,十二五”期间西电送广东累计送电量为647.4Twh,比“十一五”提高47.3%,总计减少燃煤运输压力约3.57×10°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1×103t,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72×10°t,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消纳,提高了送端省份能源产业效益,满足了广东省内用电的需求发展。
获得授权专利30多项,发表论文20多篇,制定标准3项,主导了CIGRE B4.74实时仿真标准导则(18个国家领域内专家参与),填补了国际相关领域空白,推动了国内外行业电力系统数字物理仿真技术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论文1: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实时仿真试验研究平台 (一)架构与特征论文2: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实时仿真试验研究平台(二)应用实例论文3: Efficiency enhancement method without grid partitioning for hard real-time transient simulation of large power grids论文4: MMC-HVDC Simulation and Testing Based on Real-Time Digital Simulator and Physical Control System论文5:基于FPGA的柔性直流实时仿真技术及试验系统论文6:抑制云广特高压直流孤岛运行甩负荷过电压的控制逻辑优化研究论文7:直流孤岛运行方式下交流保护装置频率适应性仿真研究论文8:广东“十三五”电源调峰联合运行策略优化论文9:电网电压前馈对柔性直流输电在弱电网下的稳定性影响论文10: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友好控制技术研究知识产权名称发明专利1:基于RTDS的MMC柔性直流控制装置试验系统及方法201310147493.7发明专利2: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站级控制模式的无缝切换方法201310249236.4发明专利3:基于超前计算的电磁机电暂态混合实时仿真接口交互方法201210255230.3发明专利4:一种柔性直流输电控制器间的同步检测方法201310426266.8发明专利5:一种电磁机电混合实时仿真数字化接口的控制方法201310191087.0 发明专利6:直流整流站极控系统的直流低电压监视保护方法 201710643192.1发明专利7:一种发电设备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201610270754.8发明专利8:电力系统混合实时仿真中接口功率的初始自校正计算方法201310141369.X发明专利9:多套静止同步补偿器的兼容平台系统及其切换仲裁方法201410207687.6发明专利10:基于PM2.5形成贡献率确定火电厂建设空间的方法和装置DL201610319031.2推广应用情况本项目成果应用于电网运行、设备制造、科研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范围包括可再生能源并网控制、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送出系统运行风险的精确确定和稳控措施制定、安全稳定分析及协调优化新技术研发等,主要包括:(1)应用于风电、光伏及储能等新能源并网相关控制器的开发与测试,大大提高了控制器的研发效率和并网可靠性;进一步为了应对风电装机大规模接入对电网安全稳定的影响,研究了大容量风电与直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与稳定问题,设计了风电接入的稳定控制策略及实现方法,研发了相应的稳定控制系统。
成果应用于广东省多个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企业及风力发电并网工程,有力地促进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并网消纳,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应用于广东大规模海上风电规划发展出力特性分析、接纳能力评估、集中并网输送及大规模接入电网后系统稳定特性及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研究,和广东海上风电输电规划及具体工程项目接入系统设计,适应了广东海上风电高速发展情况下电力规划运行多场景网源协调与安全稳定要求,为广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消纳、安全可靠电力供应及海上风电工程顺利并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大规模海上风电集中并网技术发展,确保广东大规模海上风电健康快速发展,带动海上风电机组研发、制造及相关配件铸造、生产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广东“海上风电经济”新的增长点。
(2)2014至2018 年SMRT应用于南方电网重要运行方式的决策,完成了南网几十个个典型运行方式风险评估、百余次反事故措施的分析,实现对电网运行风险范围精确界定。
在南方电网2014年夏大极限方式研究中,通过SMRT精确仿真,将单相短路单相开关拒动故障引起系统失稳的站点数量由BPA计算的34个减少到10个;2015年夏大极限方式,由BPA计算的35个减少到10个,精准指导运行单位对重要场站特巡特维。
核算大容量直流双极闭锁、组合闭锁等故障对系统稳定的影响,准确验证重要站点失灵保护优化措施,提高了西电东送输电极限约1500MW,减少了弃水。
(3)成果应用于西电东送直流工程的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接收试验中,发现并解决了大量的控制保护系统潜在软硬件缺陷、设计不足(其中糯扎渡直流工程98项、溪洛渡直流工程145项、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350项、金中直流工程98项、异步联网背靠背直流工程350多项、滇西北直流工程304项),极大的提高西电东送主通道的可靠性,大幅提高了水电消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