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新青年》作为-部综合性的月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可以称其为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一代名刊。

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最重要的理论阵地,它的创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了很好的舆论宣传,它所开辟的“马克思研究号”发表了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以及苏联革命的文章。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易名《新青年》出版。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一、《新青年》产生之前的中国人革命思想《新青年》产生之前的新闻传播刊物,可以概括为以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炳麟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发表新思想、新文学的天下。

这些前一时代学人所鼓吹的进化论、变法、革命等源于西方的社会政治思想对国人革命的方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对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革命道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应同时看到,当代思想史进入到“五四”阶段时,这些老一辈人物的思想已成为旧时代的产物。

康有为与章炳麟两人可以说是占据清末民初思想界的中心地位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二人的文章著作、泼墨挥毫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随着历史的推进,以康有为、章炳麟为代表的思想策略已成为落在时代后面的陈旧思想,成为保守的象征。

康有为提倡孔教的至高无,上的价值,与当时“打倒孔家店”恰恰是针锋相对、不符合大众主流的内容;而章炳麟反对白话文的运用,主张习读古经,也是与时代脱节,违背时代大主流,和新思潮背道而驰的。

于他们二人之间只有少数人能够体会的津津有味的今古文问题的讨论,除了少数的专门学者之外,更是引不起一般青年知识分子的兴趣了,也因此逐渐远离了时代的大方向。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第4期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周建超(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办,江苏南京210023;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陈独秀十分关心和关注青年的成长发展,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青年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青年发展的目标模式与实现的途径选择等文章和演说,形成了独特的青年思想理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深入学习和研究陈独秀的这一思想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知识青年在近代中国民族危难时刻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情怀,进而揭示陈独秀青年思想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而且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好青年工作,推动青年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五四时期陈独秀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中国梦一、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动力陈独秀成长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内部政治社会衰败和外部面临帝国主义羞辱性掠夺的时代。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青年陈独秀从20世纪初开始就投身爱国革命活动,先后组织爱国演说、发动拒俄运动、主办《安徽俗话报》、创建岳王会,传播民权、自由与科学思想,鼓吹革命思潮。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陈独秀逐渐认识到“偌大的中国,只有少数青年学生是觉醒的”,大多数国人则沉睡不醒。

因此,要挽救中国,只有依靠青年,青年学生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动力”[1]。

首先,社会是属于青年的,青年是变革社会的生力军。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青年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是社会中最新鲜活泼、富有朝气的因素,其成长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发展。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2]因此,陈独秀把中国的前途、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希望青年通过自身的发展完善来承担不断改造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物质力量。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刊物,创刊于1915年,由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先驱陈独秀主编。

该刊物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新起点。

阅读《新青年》,我深深感受到了陈独秀的思想深度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先驱之一,他立志于改革中国传统文化,推进现代文化的发展。

他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各种弊端,比如封建思想的束缚,教育落后等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必须得到矫正,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因此,他在《新青年》中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在《新青年》中,他呼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指出中国传统的政治和文化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此,他提倡“民主与科学”这一口号,认为现代社会需要民主制度和科学知识的支持,才能达到新的目标。

他强调了知识分子的使命,应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他关注了女性解放的问题,在文章中提出女性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

陈独秀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的思想深刻,具有前瞻性,虽然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让他的观点并没有立即产生广泛的影响,但是,他的思想逐渐地被人们所认可,对后来的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相对应的是,阅读《新青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先驱们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热爱。

他们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努力,对社会问题深入思考,并探索着解决的方法。

《新青年》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是一份杂志,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是一种信仰的表达。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新青年》所表达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中国先贤们的努力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得到了回应和发扬,中国取得了许多的成就。

而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并继续发扬其精髓,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新青年》,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它让我从新的角度审视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体验了文化的深度和历史的厚重。

陈独秀的青年观及其当代价值

陈独秀的青年观及其当代价值

陈独秀的青年观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孔海棠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6期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的陈独秀,在党未成立之前,就已经认识到青年的巨大作用,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形成了他在德、智、体等方面大放异彩的青年观。

陈独秀的青年观对20世纪初期的青年成长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当今的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陈独秀;青年观;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22-03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精神导师、中国近代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领袖。

他时刻关注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较早深刻认识到青年的巨大作用,通过他本人的思考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他的青年观。

陈独秀的青年观包含了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

陈独秀在各个历史时期就青年健康成长、发展及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等问题的思考是其纵向维度的主要构成部分,有关对青年德智体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观点与指导是其横向维度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陈独秀青年观的发展脉络陈独秀青年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确立发展过程中,既有理论的积累、沉淀和创新,也有革命的实践总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时期。

(一)1901—1911:萌芽时期早在1897年,19岁的陈独秀接受康梁改良主义思想,本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撰写了《扬子江形势论略》向清政府献策,希望重视长江防务,防内乱御外敌。

这一时期陈独秀组织和参加一些青年团体,如成立“少年中国”(后来改名为“青年会”),参加和组织1901、1903年两次拒俄运动,1903年回到安庆,领导安徽的拒俄运动,并与全国各界取得了联系,特别是与学界的联系相当广泛和密切。

1902年组织“励志学社”,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宣传爱国。

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用最通俗的话语,让安徽人特别是安徽的青年“学点学问,通些时事”[1]18。

1905年开办“安徽公学”、组织“岳王会”,以及1906年创建“徽州初级师范学堂”,为革命培养青年骨干,培养锻炼了一批有志青年。

陈独秀的教育方针思想述论

陈独秀的教育方针思想述论

自由 , 是剥夺个人 法律上 平等之权 利 , 三 四是 养成 依 赖性和戕 贼个 人 之 生产 力 。 因而 , 孔 教定 为 将
国教 , 或是 “ L 之 为 修 身 大本 ” , 但 违反 以孑子 等 不 思想 自由之原则 , 而且违 反宗教 信仰 自由之原则 ,
民主 国家 祀孔 , 如专制 国家祀华盛 顿 、 正 卢梭 一样
损坏个人 独立 自尊 之人 格 , 是 窒碍个 人 意 识之 二
个发展 阶段 , 体现 了早期 共产党人 的教育 主张 , 为
建党初期教育纲 领的制定及其 实践 活动做 了很 好
的理论准备 。 一 Nhomakorabea、
陈 独 秀 的 反 复 古 主 义 教 育 方
针思 想
辛 亥革命 以后 , 民初 政 府 所 颁 布 的 “ 重道 注
陈独秀连发 檄 文 , 以孔 教为 核 心 的复 古教 对
育 要 旨进行 无情 的鞑 伐 和 抨击 , 提 出 了一 系列 并
资 产阶级 民主主义 的教育 主 张。在 《 驳康 有 为致 总统 总理 书》 《 、宪法与 孑教》 《 L 、 一九一六 年》 等文
中 , 出 , L 的根本 教义 是 “ 他指 孑教 三纲 ” 其 实质在 , 于维护 “ 尊卑 明贵贱 之阶级 制 度 ” 宣扬 封建 的 别 , 人 身依附 , 扼杀 “ 独立 自主之 人 格 ” 其 恶 果 一是 ,
创刊的《 新青年》 初名 《 ( 青年杂志》 为阵地, ) 倡 扬 民主与科学两杆 大 旗 , 开 了对 该 教 育宗 旨的 展
收穑日期 :00 0 —7 2 1 .32
基金项 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课题 (8 L B 2 Y )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 (7 3 ) 0 M Z 03 B ; oN4 作者简介 : 黄宝春(94 ) 女 , 江浦江人 , 17 一 , 浙 馆员 , 硕士 , 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

陈独秀的青年观论析

陈独秀的青年观论析

陈独秀的青年观论析摘要: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总的观点和看法。

陈独秀的青年观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风云变幻、救亡图存的时代。

他大声向青年疾呼要做新青年,号召青年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他的青年观对当今青年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他倡导的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理念,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依旧是当今青年行为的向导。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青年观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而形成的关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他密切关注着我国青年的现状,认识青年的特点,把握青年运动的规律,提出了培养教育青年以及推动青年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并以自己独具远见的思想和才华创办了《新青年》,吸引了一代青年并对其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陈独秀青年观形成的国内外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国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国力大大增强。

新兴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空前的活跃,这样的国际环境对陈独秀以及我国青年思想的启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国内方面,我国从鸦片战争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广大人民生活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

在中国风云变幻、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下,陈独秀产生了强烈的救国救民意识,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青年所特有的革命热情,在领导青年运动的过程中总结了青年运动的初步经验,形成了丰富的青年思想。

二、陈独秀青年观的主要内容首先,青年是人生最宝贵时期,是人类社会“新鲜活泼”之群体。

在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中不乏对青年的赞美和对青年存在价值的高度评价。

他在《敬告青年》中,用最生动的比喻来赞美朝气蓬勃的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不仅如此,他还从进化论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青年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指出青年对于社会就像是人身上新鲜活泼的细胞,“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忘”。

再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

再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

再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人物之一,陈独秀的思想和行动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在他所领导的“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扬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生活的理念,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先驱之一。

而其主要代表作品——《新青年》,更是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化史上一本“承前启后,绵延至今”的经典之作。

在《新青年》中,陈独秀主张“变旧生新”,不断推陈出新,振奋人心。

他认为,旧的文化传统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必须开展“维新”运动,以求文化的“独立”与“自由”。

同时,在这场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还着重强调年轻人应具备英才精神和文艺能力,发挥年轻人在时代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在思想方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靠什么,新文化就靠什么”。

他认为,新的文化必须要具有跨越时空的能力,既要以文化自觉和民族自尊为前提,又要汲取国外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成果,以推动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国进民进”的思想,成为了新时代的中国愿景,“新青年”们也开始抛弃旧有的中国文化,接纳新的文化理念。

在实践方面,陈独秀深信年轻人的力量。

他提倡年轻人要在观念上改变,尽情地表达自我,大胆地创造新事物,并且在行动上不断地挑战自我和现实,从而将自己的创意和人生价值体现出来。

他认为,年轻人不应该被束缚在旧有的观念和传统中,而应该坚持自我,敢于向传统文化发起冲击,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出民族和时代的华章。

然而,在陈独秀的“新青年”运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弊端。

首先,陈独秀在推崇新文化的同时,也对旧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对传统的家庭、道德和婚姻等进行了颠覆性的批评。

这种批评导致了当时传统文化阵营的反感和压力,陈独秀因此也遭遇了巨大的困境和抵制。

其次,在“新青年”运动中,陈独秀强调年轻人的独立自主和创新意识,却忽略了实际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在当时的社会中,中国社会并没有完全走向现代化,老旧的政治结构和封建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综述
关键词:陈独秀;青年观;青年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9)02-0012-08
陈独秀于 1879年 10月出生在安徽怀宁 (今安庆),1942年 5月 27日在四川江津去世。陈独 秀一生命途坎坷,去世时贫病交加,然死不改志。 《大公报》 评论道: “这一代人杰之死,此时此 地,在国家或个人,均不胜寂寞之感。”① 作为中共党史和中国近代史 上争议最大的 历史人物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陈独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史著新论迭出。看一位历史人物,要 回归其所属的时代,陈独秀早期便奔波劳走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新青年》 便是其回应那个 时代的有力武器。陈独秀在革命生涯中十分重视青年之于社会的作用,开展青年工作,运用马克 思主义思想教育引导青年,在实践中形成了先进的青年思想理论。也正是这样的思想,在 《新青 年》 读者群中产生强烈反响,积极引导青年一代投身革命,担负起社会责任。因此,研究陈独秀 青年思想,对于 “两个百年” 目标下进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新时代 青年观理论的建构同样具有深远启示意义。值此陈独秀诞辰 140周年之际,不揣浅陋,尝试对改 革开放 40年来陈独秀青年思想的研究概况进行梳理,以期能对今后陈独秀的思想研究有所裨益。
究迎来了春天,伴随着中共党史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日渐宽松的学术环境,研究陈独秀的相关机构 和著作一批批涌现,对陈独秀的研究从革命运动到政治文化思想,从生平记述到理论贡献,逐步 深入,取得可观成果,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一) 陈独秀研究机构与学术活动 1989年 5月,北京市党史学会召开陈独秀研讨会,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陈独秀研讨会, 由张静如教授主持,中国近现代史专家、国际共运史专家以及参加编撰 《陈独秀研究资料》 的一 些人都应邀出席。① 会议预期目标虽为后期风波所打断,但取得最大成果便是成立了陈独秀研究 会。这是第一次研讨会上所诞生的第一个陈独秀研究会,和李大钊研究会同附设于北京党史学会, 而李大钊研究会不久后便独立成全国性的一级学会。遗憾的是陈独秀研究会至今未曾实现这一 目标。 1995年在陈独秀的家乡安庆,安庆陈独秀学术研究会成立,在其代表们的研究热情催生下安 徽省陈独秀研究会于 1996年 6月成立。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作为陈独秀家乡的省级研究会,对于 陈独秀的研究做出了可观贡献;其主要从事陈独秀的思想研究,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 (1997年 10月的 “陈独秀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 和 2001年 10月的 “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三 次省内的学术讨论会,出版 《陈独秀研究》 第一辑;2008年 12月 29日,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在 安徽大学召开了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 学术研讨会,许多与会者对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关系问题进 行了广泛、热烈而求真务实的探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看法;② 2009年 11月,安徽省陈独秀研 究会和安徽北京大学校友会联合在合肥市安徽大学召开了 “陈独秀诞辰 13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17年,为使陈独秀研究更加深入,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在安徽合肥举办以 “ 《新青年》 和五四 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不同学者从哲学、文化、新闻传播以及数 据统计视角为陈独秀的研究提供了多元选择。 陈独秀研究室于 2003年 10月在黑龙江省成立,2005年 3月更名为陈独秀研究所。2008年扩 建成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在加强中国近代史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陈独秀专题 学术活动,学术专著、译著成果显著③。除上述研究机构外,上海、江苏、北京等省市也存在陈独 秀的研究基地。与此同时,关于陈独秀思想研究的学术活动也比较活跃。 1992年 5月由北京党史学会陈独秀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安庆师院政教系、黄 山文化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陈独秀研讨会在安庆召开,全国各地 50余名专家学者及陈独 秀的四位孙子孙女应邀出席,会议打破传统观念,对陈独秀 “五四” 前后的思想转变做了详细探 讨;④ 1994年 10月由陈独秀研究会、江津市政协主办,安庆市政协、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协办 的全国第三届陈独秀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江津举行,研讨会针对陈独秀晚年思想进行探讨,就陈独 秀的民主思想、爱国思想、社会主义思想、陈独秀思想出发点以及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等进行了

浅论陈独秀“新青年精神”

浅论陈独秀“新青年精神”

浅论陈独秀“新青年精神”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的领袖,是时代转型的代表人物;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当时思想界堪称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作为中共早期领导人,是党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作为社会工作者,在思想学术界影响最大的就是他于1915年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陈独秀的“新青年精神”不仅滋养了二十世纪青年的茁壮成长,对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引领功能依然强大。

标签:陈独秀;新青年;知识分子①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3页。

②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0页。

③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5页。

④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5页。

⑤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4页。

2014 — 09 — 20在读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中心议题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不懈努力,然而鲜有成果。

面对帝国主义瓜分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国难当头、民心涣散的国情,陈独秀提出通过办杂志的办法启发民智进而提高全民思想素质。

在“要救亡首先要启蒙”思想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办报生涯,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他于1915年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运动。

他将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定位在青年群体,同时给出新青年何以成为新青年的标准并对新青年殷切寄语。

(一)新旧青年之区别“新青年”是相对“旧青年”而言,“新青年” 的提出实则是对“旧青年”的摒弃和否定。

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明确提出新旧青年划分标准:“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不可不指其大别,以促吾青年之警觉,慎勿以年龄在青年时代,遂妄自以取得青年之资格也。

改革开放以来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综述
纪八十年代对陈独秀的研
作者简介:胡鑫,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① 《悼陈仲甫先生》,《大公报重庆版》1942年 5月 29日,第 3版。
·1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改革开放以来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综述★胡 鑫
究迎来了春天,伴随着中共党史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日渐宽松的学术环境,研究陈独秀的相关机构 和著作一批批涌现,对陈独秀的研究从革命运动到政治文化思想,从生平记述到理论贡献,逐步 深入,取得可观成果,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一) 陈独秀研究机构与学术活动 1989年 5月,北京市党史学会召开陈独秀研讨会,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陈独秀研讨会, 由张静如教授主持,中国近现代史专家、国际共运史专家以及参加编撰 《陈独秀研究资料》 的一 些人都应邀出席。① 会议预期目标虽为后期风波所打断,但取得最大成果便是成立了陈独秀研究 会。这是第一次研讨会上所诞生的第一个陈独秀研究会,和李大钊研究会同附设于北京党史学会, 而李大钊研究会不久后便独立成全国性的一级学会。遗憾的是陈独秀研究会至今未曾实现这一 目标。 1995年在陈独秀的家乡安庆,安庆陈独秀学术研究会成立,在其代表们的研究热情催生下安 徽省陈独秀研究会于 1996年 6月成立。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作为陈独秀家乡的省级研究会,对于 陈独秀的研究做出了可观贡献;其主要从事陈独秀的思想研究,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 (1997年 10月的 “陈独秀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 和 2001年 10月的 “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三 次省内的学术讨论会,出版 《陈独秀研究》 第一辑;2008年 12月 29日,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在 安徽大学召开了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 学术研讨会,许多与会者对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关系问题进 行了广泛、热烈而求真务实的探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看法;② 2009年 11月,安徽省陈独秀研 究会和安徽北京大学校友会联合在合肥市安徽大学召开了 “陈独秀诞辰 13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17年,为使陈独秀研究更加深入,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在安徽合肥举办以 “ 《新青年》 和五四 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不同学者从哲学、文化、新闻传播以及数 据统计视角为陈独秀的研究提供了多元选择。 陈独秀研究室于 2003年 10月在黑龙江省成立,2005年 3月更名为陈独秀研究所。2008年扩 建成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在加强中国近代史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陈独秀专题 学术活动,学术专著、译著成果显著③。除上述研究机构外,上海、江苏、北京等省市也存在陈独 秀的研究基地。与此同时,关于陈独秀思想研究的学术活动也比较活跃。 1992年 5月由北京党史学会陈独秀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安庆师院政教系、黄 山文化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陈独秀研讨会在安庆召开,全国各地 50余名专家学者及陈独 秀的四位孙子孙女应邀出席,会议打破传统观念,对陈独秀 “五四” 前后的思想转变做了详细探 讨;④ 1994年 10月由陈独秀研究会、江津市政协主办,安庆市政协、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协办 的全国第三届陈独秀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江津举行,研讨会针对陈独秀晚年思想进行探讨,就陈独 秀的民主思想、爱国思想、社会主义思想、陈独秀思想出发点以及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等进行了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敬告青年!!!白话版一、热血青年、盲目青年和投机青年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

我们民族的青年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他们有着怎样的思想和人格,未来就会有什么样的民族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比较而言,一方面,青年富有进取心,富有求知欲,朝气蓬勃,跃跃欲试,意图施展自己的能量,展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

优秀的青年往往有一种独特的理想主义,一种历史使命感。

他们敢于挑战传统,更愿意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原则,更愿意担当起“国家”和“民族”的“急先锋”角色。

一句话,青年的本性是“革命”的。

这就是为什么“革命家”总是很依赖青年。

陈独秀创办的刊物叫做《新青年》,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暂且把这样的青年称为“热血青年”。

另一方面,青年往往缺乏练达而显得冲动,往往容易被某种单一的思想倾向(尤其主流的思想倾向)所左右而难以全面洞悉事情的真相,因此,青年很有可能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控制和利用,在无法认清自己行为的实质意义的时候就开展某种行动,在无法辨别是非的情况下表达某些情绪性的判断而不是经过理性反思的判断。

我在十八岁的时候被学校组织去示/威游/行,喊得嗓子哑了,后来才知道上了“组织”的当。

我相信,“文/革”时期的许多“红/卫兵”就是在做类似的事情。

我暂且把这样的青年称为“盲目青年”。

还有一种青年,因为无知和利益的驱动,主动与某些当权者合作,以求得自己的“远大前途”。

这样的青年既不是热血青年,也不是盲目青年,而是“投机青年”。

这样的青年在刚满十八岁的时候就是党员了,野心勃勃。

他们从来都是“政治上正确的”,从来都是根红苗正的,从来都是“先进分子”。

他们习惯于向“领导”告密,定时向“组织”报告自己周围的人的“动态”,他们出卖自己的敢于直言不讳的老师,他们年纪轻轻就谙熟官腔官调,担任各种“书记”“部长”,暗自修炼自己的公众形象,不让别人看到自己有任何“作风问题”。

这样的青年在国民/党时期就有,他们是“三青团”(三民主义青年团?)。

这样的青年在我们这个时代为数也绝不在少,等到他们“成熟”了,成为了当权者,他们就努力复制一切凶恶的旧风俗旧习惯,甚至变本加厉,有“继承”、有“创新”、有“发展”,一边扛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旗,一边收回扣,修别墅,畜奴才,养情人,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陈独秀的青年观论析

陈独秀的青年观论析

陈独秀的青年观论析摘要: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总的观点和看法。

陈独秀的青年观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风云变幻、救亡图存的时代。

他大声向青年疾呼要做新青年,号召青年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他的青年观对当今青年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他倡导的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理念,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依旧是当今青年行为的向导。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青年观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而形成的关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他密切关注着我国青年的现状,认识青年的特点,把握青年运动的规律,提出了培养教育青年以及推动青年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并以自己独具远见的思想和才华创办了《新青年》,吸引了一代青年并对其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陈独秀青年观形成的国内外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国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国力大大增强。

新兴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空前的活跃,这样的国际环境对陈独秀以及我国青年思想的启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国内方面,我国从鸦片战争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广大人民生活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

在中国风云变幻、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下,陈独秀产生了强烈的救国救民意识,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青年所特有的革命热情,在领导青年运动的过程中总结了青年运动的初步经验,形成了丰富的青年思想。

二、陈独秀青年观的主要内容首先,青年是人生最宝贵时期,是人类社会“新鲜活泼”之群体。

在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中不乏对青年的赞美和对青年存在价值的高度评价。

他在《敬告青年》中,用最生动的比喻来赞美朝气蓬勃的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不仅如此,他还从进化论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青年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指出青年对于社会就像是人身上新鲜活泼的细胞,“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忘”。

新青年每一卷内容概括

新青年每一卷内容概括

新青年每一卷内容概括引言概述《新青年》是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奠基之作,由陈独秀创办于1915年。

它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思想解放、文学创新的平台。

本文将对《新青年》每一卷的内容进行概括,深入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思想内涵和影响。

正文内容1. 第一卷:综合阐释1.1 思想解放《新青年》第一卷主要围绕着思想解放展开,提倡个体解放,倡导自由思考。

陈独秀在第一卷中详细阐述了自由主义思想,强调思想不受束缚的重要性。

1.2 文学创新该卷强调文学的新思潮,提倡文学创新。

陈独秀在这一阶段不仅关注社会问题,还注重文学的表现形式,提出文学要服务于社会,通过文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1.3 青年责任第一卷中,陈独秀呼吁青年要有责任感,要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应当积极参与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 第二卷:思想深化与社会变革2.1 革命思想深化《新青年》第二卷在思想深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陈独秀在这一阶段提出了更为激进的革命思想,强调彻底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

2.2 批判封建制度第二卷中,陈独秀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主张废除封建思想和制度,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平等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2.3 社会主义倾向这一卷开始表现出社会主义的倾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并呼吁对于社会主义理念的深入思考。

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3. 第三卷:文学与政治3.1 文学为政治服务第三卷突出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服务。

陈独秀提出文学应当是服务于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的工具,推动社会进步。

3.2 民主制度倡导在这一卷中,陈独秀进一步倡导民主制度,主张建立起一个真正公平、民主的政治体制,实现政治权利的广泛分配。

3.3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第三卷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儒家思想是束缚社会发展的桎梏,需要通过彻底的思想解放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4. 第四卷:全面阐述革命理念4.1 革命的全面性《新青年》第四卷更加全面地阐述了革命的理念。

陈独秀:答易宗夔(论《新青年》之主张)

陈独秀:答易宗夔(论《新青年》之主张)

陈独秀答易宗夔(论《新青年》之主张)宗夔先生:承示深为感佩。

仆等主张以国语为文,意不独在普及教育;盖文字之用有二方面:一为应用之文,国语体自较古文体易解;一为文学之文,用今人语法,自较古人语法表情亲切也。

今世之人,用古代文体语法为文以应用,以表情者,恐只有我中国人耳。

尊意吾辈重在一意创造新文学,不必破坏旧文学,以免唇舌;鄙意却以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犹之欲兴学校,必废科举,否则才力聪明之士不肯出此途也。

方之虫鸟,新文学乃欲叫于春啼于秋者,旧文学不过啼叫于严冬之虫鸟耳,安得不取而代之耶?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欲谋改革,乃畏阻力而牵就之,此东方人之思想,此改革数十年而毫无进步之最大原因也。

先生以为如何?率复不备。

胡适之陈独秀一九一八,十,十五。

阻易宗夔书适之、独秀两位先生大鉴:我国数千年来,文化毫无进步,虽有种种的原因,而言文不能一致,却是一个最大的原因。

鄙人在十余年前,即有这个议论,主张言文一致的道理。

彼时寡调独弹,竟没有一个人能明白这个理由,鄙人也就不往下说了。

前月鄙人请蔡先生吃饭,席间偶然谈及此事,听蔡先生说两位极力提倡文学革新的道理,发行一种杂志,发挥的很透彻。

鄙人就破费几文,买《新青年》回家一看,才晓得两位见解的高超,实在佩服得很。

但是鄙人对于这个道理,所见微有不同的地方,不能不向两位上一个条陈。

独秀先生主张推翻孔学,改革伦理。

鄙人以为见解太高了,不适宜于现在社会的情形。

我们因为中国不懂文字的人太多,非以白话为文章,教育便不能普及,我们尽可用白话编国民小学的教科书,用白话写信,编成尺牍便览,发行几种白话报,廉价出售。

办事的时间惟恐不够,那里有闲工夫推翻什么孔学?改革什么伦理?惹起那班不三不四的乡学究村夫子,惟恐砸破他的饭碗,不得不起而反对之。

倒是我们主张言文一致的障碍物了。

适之先生谓“死文言决不能产出活文学。

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体系构成-青年价值观教育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体系构成-青年价值观教育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体系构成-青年价值观教育3.3.3 青年价值观教育有人曾经对青年的价值做过这样的描述:"青年的价值决不只是在于它拥有人类最富有生命力的物质条件,而是在于它有作为社会独立的创造主体的文化优势。

他们能够最早最快最敏捷地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秉赋,使得他们能够最轻松地完成社会智慧的价值转换";。

青年以自己的生命活力、青春朝气,象征着力量,代表着未来。

陈独秀坚信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生生不息的希望,因而他一直在不断地教育和鼓励青年在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一定要勇于担当历史重任。

陈独秀对青年价值的高度认同感和信任感以及他对青年们所寄予的无限希望则充分体现出他的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

那么,陈独秀对青年一代赋予了什么样的价值呢?在1915 年的《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便开宗明义地说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他认为,青年是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随后,陈独秀又以进化论的观点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手中掌握着未来社会的发展。

进而陈独秀说:"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于是,陈独秀"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之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

";由此看来,陈独秀把青年看成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同时他也认为青年始终是进行社会变革最有力量的生力军。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尤其是当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他对青年的价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也更加肯定了青年要在革命和社会改造中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第2 章: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每一种思想体系的产生都不是没有缘由的。

正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历史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成以及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亦是如此。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正是在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和历史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

同时,就一方面来说,它随着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就另一方面来说,它也随着陈独秀自身政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所以说,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就此来说,我们应当结合当时国内外的时代大背景来深入地研究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

2.1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是在战争和革命的背景下产生的17 世纪中叶,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系。

到18 世纪末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入到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了。

中国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然而,到19 世纪中期,处于清王朝统治之下的中国由于闭关锁国,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

此时,中国的政治极端腐败,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清王朝的统治面临着深刻的危机,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

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

1840 年,英国资产阶级统治者用鸦片和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接踵而来,中国便因此而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

随后,清政府又与其它西方列强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此时,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的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陈独秀新青年的标准材料作文800字

陈独秀新青年的标准材料作文800字

陈独秀新青年的标准材料作文800字早在百年之前,陈独秀就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定义新青年标准的铿锵之言。

跨越百年,这些声音仍在21世纪的中国上空回响。

循此引领,吾辈青年当强壮自体与心灵,内顾个性发展,外顾国家兴衰,于新时代担任好新青年之角色。

曾经有这样一种论调:中国已经走向新时代了,旧时的青年标准不再适合当代青年,而当代青年只需遵循现代思维方式而活。

此言谬矣!时光已飞逝百年,但青年的朝气,青年的韧性,青年的勇气何曾改变?时代可以变化,但青年的特性不会变化,那么青年的标准就有了跨越时代的意义。

难道智能机器取代繁重的劳动,新青年就无需体格强健以摆脱病痛?难道国家权力不断下放,新青年就可以以权谋私损人肥己?难道新时代个性张扬,新青年就“圈地自萌”,不再关注共同体之命运?难道人权保障不断进步,新青年就能够精致利己,难管洪水滔天?……既然这诸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我们即可由此总结:无论何时,新青年都不会变质,新青年的标准也不会变质。

在此回荡百年的标准之下,作为“青年”这一宏大团体的一份子,我们正应踔厉奋发,将青年之身份加以“新”的光荣头衔。

排挤对手的内卷达不到这个终点,消极放弃的躺平也难企及此等高度。

因为新青年的强健,不专靠学识,不取决于口号。

培养强健体魄的,只有适时而持久的锻炼;凝铸光明之心理的,只有对贪欲的摒弃;发展完善之个性的,只有多元的经历;贡献辽阔之国家的,只有心中的深情;自力创造幸福,只靠不依不附的日常品性培养;不使个人凌驾国家利益之上的,只为小我与大我关系认识。

在这样的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困难,会有放弃,会有一丝的不坚定闪过。

可一人达到那终点,便成就了一个城市可靠的人;一群人达到那终点,便成就了一个强盛屹立的国。

唯有更多青年完成向新青年的转变,中国的当下才能顺利过渡,中国的将来才熠熠生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摘要]新人教育就是教育的一切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分析人,关注人,发展人。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力主除旧布新,积极为打造新国民而努力。

他在救亡图存的思考中提出的新青年教育思想虽历近百年却依然熠熠生辉,对我国当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教育科学精神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奔走呼号,倡导从文化入手改造国民性以挽救危局,成为他早期文化革命的出发点。

为达此目的,他对新教育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从教育立论,提出了关于教育培育新青年的系列思想,主要涉及到教育的目的、方针和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等众多方面,为今天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一、教育宗旨:培养健全的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性改造成为当时新学人群为之奋斗的一个主要目标,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由此而发。

他在1915年的《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开宗明义,极力倡导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但不是旧青年而是新青年,对新青年的期盼溢于言表。

他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1]他尖锐指出,社会遵循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然其所见社会之青年难以恭维,心力智衰者不绝如缕,不能自觉也难以奋斗。

为此,他深刻指出,新青年要符合六大特征: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第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第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第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第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欲达到培养新青年之目标,陈独秀力陈教育之重要:“广义教育,非其力所能悉除,强毅之士,不为所挠,填海移山,行见教育精神,终有救国新民之一日。

”[2]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几个精英分子,不是培养几个白面书生,不是培养一群升官发财苟且偷安之徒,而是培养适应时世社会需要的健全的人、健康的人、理智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所谓:“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

盖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长于短即适与不适也。

”“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

”[3]为击退当时卑劣无耻苟安诡易圆滑之国民性,增强抵抗力,完成国民培养新形象,陈独秀注意借鉴西洋教育经验。

他认为,新国民教育应当多管齐下,从人格上追求独立自主人格而非依附型奴隶人格,从所学上要以科学人权并重,从思想上要与世界同流开放包容而非自国的,从社会经济角度则要经世实利于社会而非守退安隐于乱世,从生理上要锻炼身体坚强体魄,要向西洋教育学习“全身皆有训练,不单独注重脑部”。

[4]由此可见,陈独秀的人学教育宗旨基本轮廓已经成型。

当然,其间亦有时代和革命主题变迁之异。

新文化运动的早期,他更多注重于个人之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则更多侧重社会集体力量。

陈独秀在《新教育是什么?》一文中指出:“旧教育的主义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的理想,做成伟大的个人,为圣贤,为仙佛,为豪杰,为大学者,新教育不是这样,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

”[5]从《今日教育之方针》(1915年),到在天津南开大学的演讲《近代西洋教育》(1917年),再到广州高等师范学校的演讲《新教育是什么》(1921年),可以看到他所坚持的培养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健全人的理念一以贯之,这充分体现了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化新人担当道义的智慧义理与卓越眼光。

二、教育方针:举无一致,以人为本,求实勿虚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陈独秀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和《近代西洋教育》(1917年)两篇文章中。

新文化运动倡导打倒孔家店,废除旧学树立新学,以民主、科学为两大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和文化愚昧,极力主张人性之解放和人权之争取,这些都是可歌可泣的奋斗目标。

因要扫荡旧文化,就必须从新学开始,新学教育则必然为一根本之途径。

陈独秀此间数篇关于教育的论文中对此特别给予关注也是势所必然。

他关于教育方针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方针古今中外,几无一致。

不同时期的教育主体和客体、教育的方法、教学的内容以及教育的目的皆有巨大的差异,因而教育的方针理应有所区别。

陈独秀认为,历史上教育方针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在他看来,“欧洲中世纪,教育方针乃以养成近似神子之人物;近世政教分离,国民教育恒属于国家之经营;现今欧美各国之教育,罔不智德力三者并重而不偏倚,而各国特有之教育精神:英吉利所重者,个人自由之私权也;德意志所重者,军国主义也,举国一致之精神也;法兰西者,理想高尚,艺术优美之国也;亚美利加者,兴产殖业,金钱万能主义之国也”[6]。

第二,极力推崇西洋教育方针。

受制于时代背景,陈独秀对西洋的教育方针大为赞赏,尤其推崇法兰西教育之取人之自由、平等、博爱之人性理念(见《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

他说:“正因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就是中国居世界之大部分,西洋各国居世界之最小部分,这大部分的人也应当取法这一小部分。

所以我们中国教育必须取法西洋的缘故。

”[7]因此,与中国旧学教育方针相比,陈独秀将西洋的教育方针归纳成主要的三条。

第一,是自动的而非被动的,是启发的而非灌输的;第二,是世俗的而非神圣的,是直观的而非幻想的;第三,是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

陈独秀认为中国的教育多半是被动主义、灌输主义,这种教育不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所谓儿童心理和人类性灵一概抹杀,造成教师盲教,学生盲学。

东方的教育所重为无用的幻想而不重视科学的实证知识,是一种重神不重人的大而无当的教育。

由此,结合中国的特点,陈独秀为中国的新青年教育方针开出了自己的四点药方。

第一,现实主义。

教育要摆脱神秘主义和封建迷信,要通晓人生和社会世界之现实。

对于人生要做到既不怨生也不畏死。

他坦言:“现实世界之内有事功,现实世界之外无希望。

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姓焉,迷信斩焉也。

”[8]他认为一切思想行为无一不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上,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主义的基本倾向。

第二,惟民主义。

惟民主义在陈独秀看来类似于国家主义。

他指出:“国家主义者,乃民主的国家非民奴的国家。

民主国家乃真国家,国民之公产也;民奴国家,伪国家也,执政之私产也,以执政为主人,以国民为奴隶者也。

”[9]惟民主义论带有鲜明的政治启蒙教育色彩,对于久在专制政治文化浸淫之中的国民而言具有醍醐灌顶之功效,这正如他自己所言:“第衡之吾国吾情,国民犹在散沙时代,因时制宜,国家主义,实为吾人目前自救之良药。

”[10]第三,职业主义。

职业主义基于对社会基本状况的判断。

陈独秀认为,现实世界即经济世界,植产兴业,分工合力尊重个人劳动以谋求公共安宁幸福为社会本相。

他大声呼吁:“今之教育,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

盖个人以失其独立自营之美德,社会经济以此陷于不克自存之悲境也。

”[11]第四,兽性主义。

所谓兽性主义取自日本福泽谕吉”儿童教育,十岁以前,当以兽性主义;十岁以后,方以人性主义”。

“兽性”在陈独秀看来就是“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12],这对比于自己所观察到的既往受教育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柔弱如病,他更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全面培养人的德智体,培养学生成就为意志坚毅,身体健壮,学识博广之士。

只有饱学能博之士方能在世界弱肉强食的对抗中任重而致远。

这四个方针集中表达了陈独秀等那一代新文化学人关于塑造新国民、创造新国家的殷殷期盼和卓实洞见。

三、教育方法:兴启发废灌输中国学习西方的学校教育已经有数十年了,但终究成效甚微。

陈独秀以其敏锐的视角观察到中国教育较西洋教育而言,在于只学到了表象而没有真正学到其精髓,这在教育的方法上就见一斑。

陈独秀认为西洋教育在方法上多侧重于启发式教学。

“西洋近代教育,自幼稚园至大学,无一不取启发的教授法,处处体贴学生的心理作用,用种种方法启发他的性灵,养成他的自动能力,好叫人类的智能得到自由的发展。

”相反,“吾国的教育则多半是被动主义和灌输主义,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只管拼命去教,教出来的人物,好像人做的模型,能言的鹦鹉一般,依人作解,自家绝没有真实的见地,自动能力”[13]。

他在《新教育是什么?》中明确提到了是灌输教授还是启发教授也是新旧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旧教育中是灌输为主,是先生教学生;在新教育中则是启发为主,是学生教先生。

他说:“旧教育是先生教学生应当如何如何,不应当如何如何,采取教训的意味,不问学生理会不理会,总是这样教训下去;新教育则是要研究学生何以如何如何,何以不如何如何,怎样才能使学生如何如何,怎样才能使学生不如何如何,这完全是启发的意味,是很要虚心研究学生的心理,注重受教育者的反应。

”[14]教育方法的选择从大处讲是制度问题,从小处讲是人为问题,但也是是否尊重科学的问题。

教育作为一门社会实践性极强的社会科学,自然有基本的规律可循,有效的教育方法的采用会导致教育事半功倍,相反不仅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于南辕北辙,误人不浅。

陈独秀在教育方法论中大力批判中国传统的灌输法,提倡西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学人所主张严明的科学立场和取向。

四、教育内容:尊重科学,力求经世致用,不拘泥于教材在教育史中,选择什么内容教授给学生历来也是随历史变迁而异。

陈独秀所处时代于世界而言已经开启了工业化、现代化征程。

而古老中国在这一进程中在国门被迫打开以后也逐步推行起近代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在意识层面和经济层面尚有很大的不协调之处。

教育的现状就是陈独秀认为需要加以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古及今,他阐述了自己关于新教育内容的基本立场和看法。

这就是以塑造新国民为基点,向西方教育内容逐步靠拢的人学取向。

要将教育的对象培养成为在知识、修为、身体和意志都充沛发展的健全的人。

因此,选用什么内容来教授给学生,也就必然适应于新国民的需要。

大体来讲,陈独秀论及的教育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第一,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能脱离现实。

他在《近代西洋教育》中指出,在科学实证时代,一切政治、道德、教育、文学无一不包含着科学实证精神,欧美所教功课无非是日常生活的知识和技能,而东方教育依然停留于神圣的经典和幻想,“惟有把社会与教育打成一片,一切教育都建设在社会需要上面,不建设在个人的伟大上面”[15]。

第二,将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训练教学相结合。

学校教育光有理论教育不能成为完全的教育,还需要到社会中将自己所学应用于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求得真知识,增强真本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