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1978年以后的主要学术成果回顾

合集下载

白重恩简历

白重恩简历

白重恩简历中国北京电话:+86 10 62773183 清华大学传真:+86 10 62785876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电子邮箱:baichn@ 邮编:100084学术职务:2009年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

2008年起,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2008年起,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所长。

2005年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

2004年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ansfield 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

2002-2004,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1999-2004,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

1992-1999,美国波士顿学院,助理教授。

其他职务:2011年起,挂职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

学历:1988-1992,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于199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7-1988,美国斯坦佛大学统计系访问学生。

1985-1988,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数学系,获数学博士学位。

1983-1985,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没有读完学位)。

1979-198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获数学学士学位及郭沫若奖。

获奖情况:中国科技大学郭沫若奖学金哈佛大学哈佛奖学金哈佛大学Shaw Fellowship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首届浦山中银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最高奖(2008年)第十三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2008年度)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2008-2009学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师(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科研究报告二等奖“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使用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原产业政策司),使用时间:2006年6月(2009年)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第四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中国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份额研究》,钱震杰,200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第四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2012年)2005-2010连续五学年被清华大学研究生会评选为良师益友(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国大陆作者发表于所有Elsevier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期刊里的文章中在2004至2008年间被引用次数最多者社会兼职:联执主编:2005-,《经济学报》编委:2006-2008,2011-,《世界银行经济评论》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9-,《金融研究》2009-,《金融评论》2008-,《中国金融评论》2004-2006,《比较经济学杂志》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中国经济评论》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0-,《经济金融年刊》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学术顾问/学术委员:2010-,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2008-,《世界经济文汇》2003-,《中国金融学》2001-,《经济学(季刊)》2005-,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曾任《比较经济学杂志》客座编辑2012-,国家税务总局特邀税收评论员2011-,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2011-,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约监察员2009-,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2006-2007,布鲁金斯学会non-resident高级研究员其他:2003-2004,留美中国经济学会学术出版委员会成员。

金融学第五版黄达课件

金融学第五版黄达课件

07
国际金融与全球化趋势
国际金融体系概述
国际货币体系
包括国际储备货币、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等要素,是国际金 融体系的基础。
国际金融市场
包括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品市场等,为国际经 济交易提供融资、投资、风险管理等服务。
国际金融机构
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为成员国提供金融援助、政 策建议等支持。
适用场景和优缺点。
风险测量技术
阐述风险价值(VaR)、条件风险价 值(CVaR)等风险测量技术的原理 和应用。
风险管理流程
阐述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报告等 风险管理流程,强调全面风险管理的 理念和实践。
金融衍生品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01
金融衍生品基本概念
介绍金融衍生品的定义、分类和 功能。
03
期权合约
公司估值与投资决策
探讨如何基于公司估值结果进行投资决策。
案例分析:某公司并购重组过程剖析
1 2
案例背景介绍
介绍并购重组双方的基本情况、行业背景、并购 动机等。
并购重组方案设计
分析并购重组的交易结构、支付方式、融资安排 等方案设计。
3
并购重组实施与效果评估
探讨并购重组的实施过程、面临的挑战以及最终 效果评估。
介绍某投资组合的基本情况、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
投资组合构建与优化
分析投资组合的构建过程、优化方法和调整策略,探讨如何实现风险 与收益的平衡。
风险管理策略实施
阐述在投资组合管理中如何实施风险管理策略,包括对冲策略、分散 化策略和保险策略等。
业绩评价与持续改进
分析投资组合的业绩来源、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以及持续改进的方向和 措施。
马克维茨投资组合理论

教师档案

教师档案

教师档案:陈雨露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电子邮件工作时间1989年1月接待日教育背景1987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金融学专业,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国际金融专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金融学专业,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1月于荷兰提尔堡大学访问学者2000年12月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2008年3月美国艾森豪威尔高级访问学者工作经历1989年1月至1992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教师1992年7月至1993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系主任助理、讲师1993年2月至1997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副系主任、副教授1997年5月至2002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2002年1月至2005年9月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教授2005年5月至2010年3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2010年3月至今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2011年11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学术和社会兼职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国收购与兼并研究会(香港)理事北京经济学会总理事北京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讲授课程金融经典文献精读(博士生课程)国际收支研究(研究生课程)国际金融管理(研究生课程)国际金融(本科课程)国际融资(本科课程)教学成果和荣誉1998年,《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分析》(著作)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8年,获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8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1999年,获首届教育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1999年,获北京高校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一名;2000年,《欧元与国际货币竞争》(课题成果)获第八届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著作奖;2000年,《国际收支均衡分析》(著作)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2年,《国际金融》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2004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搭建现代金融学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本硕连读金融实验班”(课题成果)获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北京市一等奖;2005年,《国际金融》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任该课程首席主讲教师);2005年,“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共同完成课题成果)获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2007年,主编的《国际金融》(第二版)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08年,主持金融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2008年,《金融学文献通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9年,《金融学文献通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09年,主持申报的《财政金融专业国际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合作者郭庆旺、张杰、何平、汪昌云)获得第六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科研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和公司财务代表性学术成果主要论文:2010,《美国金融霸权的崛起(三)》,《金融博览》第4期2010,《美国金融霸权的崛起(二)》,《金融博览》第3期2010,《美国金融霸权的崛起(一)》,《金融博览》第2期2010,《金融危机中的信息机制:一个新的视角》,《金融研究》第3期2010,《中国金融学科60年:历程、逻辑与展望》,《中国大学教学》第1期2010,《作为“边际增量”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几个基本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第1期2009,《西方霸权与金融崛起(七):贫穷的大革命》,《金融博览》第11期2009,《西方霸权与金融崛起(六):约翰•劳的金融传奇》,《金融博览》第10期2009,《西方霸权与金融崛起(五)》,《金融博览》第9期2009,《西方霸权与金融崛起(四)》,《金融博览》第8期2009,《西方霸权与金融崛起(三)》,《金融博览》第7期2009,《西方霸权与金融崛起(二)》,《金融博览》第6期2009,《西方霸权与金融崛起(一)》,《金融博览》第5期2009,《经典并购案例的反思——评<炼狱之门: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新闻背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第19期2009,《后危机时期货币金融稳定的新框架》,《中国金融》第16期2009,《信贷扩张、监管错配与金融危机:跨国实证》,《经济研究》第12期2009,《从华盛顿峰会到伦敦峰会》,《求是》第10期2009,《中国农贷市场的利率决定:一个经济解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6期2009,《农户增收与农业发展:省际实证》,《农村金融研究》第6期2009,《后危机时期我国的金融开放度与国家控制力》,《理论动态》第5期2009,《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机遇》,《理论视野》第4期2009,《农户类型变迁中的资本机制:假说与实证》,《金融研究》第4期2009,《农村金融中的政府角色:理论阐释与中国的选择》,《经济体制改革》第4期2009,《金融自由化、国家控制力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3期2009,《关于农户信用和风险偏好的几个注释》,《财贸经济》第1期2008,《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调整》,《国际金融研究》第11期2008,《全球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同一性与差异性》,《现代商业银行》第8期2008,《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金融》第7期2008,《社会信用文化、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业组织形式》,《经济研究》第3期2008,《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中的开放保护与国家控制》,《财贸经济》第3期2008,《混业经营与金融体系稳定性:基于银行危机的全球实证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3期2007,《溯古论今以史明鉴——评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第二版)》,《中国金融》第14期2007,《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与金融学科的现代化》,《中国大学教学》第11期2007,《中国应当实施托宾税吗》,《税务研究》第11期2007,《转轨经济中的银行监管代理关系与监管者自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7期2007,《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做好农业保险工作》,《求是》第7期2007,《斯蒂格利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智慧大师——评<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中国金融》第6期2007,《国家农贷有效率吗》,《财贸经济》第6期2007,《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一个述评》,《管理世界》第4期2007,《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国大学教学》第1期2007,《科技风险与科技保险》,《中国科技投资》第1期2006,《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国金融》第20期2006,《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逻辑和对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7期2006,《对付储备货币危机的时刻来临了》,《金融博览》第5期2006,《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南开经济研究》第2期2005,《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控制与国家工具》,《现代商业银行》第7期2005,《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文献综述》,《当代经济科学》第5期2005,《业精德昭,一代宗师——贺黄达先生八十华诞》,《银行家》第2期2005,《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据——兼论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经济研究》第2期科研项目:2010,中国人民银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金融战略利益研究;200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问题研究;2008,北京市教委:21世纪全球金融竞争与危机控制战略研究;2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金融体系下银行混业经营的风险与监管体系;2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财政金融安全:预警机制与风险控制体系;2004,开发性金融研究;2004,中国企业信用管理专题研究;2004,信托与基金研究;2003,现代金融理论与实务;2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加入WTO后我国资本帐户放松管制的风险与开放风险;2001,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理论;2001,财金风险投资与中国金融;1999-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九五”课题:国际收支与财政政策;199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人民币汇率预测的数学模型;1996,国家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际游资的经济影响;1995-1998,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均衡与货币政策。

应用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商务翻译”“金融翻译”“财经翻译”为例

应用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商务翻译”“金融翻译”“财经翻译”为例

··2021of Hubei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年12月第18卷第12期Journ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8No.12Dec.2021“商务翻译”“金融翻译”“财经翻译”是应用翻译研究中的三个重要概念。

很多人把它们混为一谈,认为“财经翻译”就是“金融翻译”或“商务翻译”;另一些人虽然能感知三者之间存在差异,但差异究竟在哪里,却说不清楚。

当前,学界对“商务翻译”“金融翻译”“财经翻译”的单独研究比较多。

在中国知网(CNKI ),分别以三者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搜索(2019年6月9日),可得到论文598篇、216篇和131篇。

但把它们作为译学学科分支,针对其概念内涵与外延、关联与应用,进行系统对比研究的还相当少。

另外,学界对这三个概念的认识,还普遍存在定义缺乏(如“金融翻译”)(陈仕彬,2002)或不科学(如“财经翻译”)(周兆祥、范志伟,2003),概念模糊或分辨不清等问题(如“商务翻译”)(苏文超等,2016:27)。

国外学界对相关概念也未做严格区分。

van Doorslaer(2007:223)基于领域(field )把翻译分为七类,其中使用com ⁃mercial 指代所有与经济、商务有关的文本翻译。

而Jeremy Munday (2016)在《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四版)第一章,在论及译者类型与翻译类别时,分别使用了commercial (“professional commercial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pp.11)),business (“literary,business and technical translation ”(pp.19))与finance(“such as law,politics,medicine,finance,sci ⁃ence ”(pp.26))三个词语。

黄达 在金融海啸中思考金融学科建设

黄达 在金融海啸中思考金融学科建设

黄达:在金融海啸中思考金融学科建设这次金融海啸尚未完全过去。

已经显示的震裂强度仅仅小于八十年前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那次大危机以及其后的大萧条持续了多年,希望这次不要拖得那么久。

这不仅是愿望。

应该说,今天的人们较之那时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还是有很大提高的。

作为高等院校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回答金融海啸提出的问题?海啸爆发以来,国内外已有种种回答: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祸根;金融创新制造了灾难;曾被赞誉备至的格林斯潘成为罪魁祸首……这类论断总感觉失之于过分空泛。

但要提出“不空泛”的分析,笔者确实感到原来认为已经有深厚积淀的经济理论、金融理论,实际不少地方依旧朦朦胧胧,不足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既然有些朦胧,那么我们的任务就应该是认真加强金融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

这次金融海啸提出的诸多理论问题中,从基础理论建设的角度看,有一个问题最为突出,那就是:金融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之间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理论沟通。

笔者就从金融学科的演进历程谈谈这个问题,并对学科建设做些前瞻。

金融与金融学科“金融”这个词,以及与其对应的西方词Finance(法、德、俄等等同一意思的词都出于一个语根),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习惯使用方法。

在学术领域,沉溺于争论不同用法的谁是谁非,往往是空耗精力而无助于学科建设。

在金融海啸里,世界上人人讲金融。

从中外的政治家、官员、理论家、业者、传媒,乃至公众嘴里,大体可为“金融”勾画出一个轮廓,即采用的是较为广义的“金融”词义。

与中国习惯用法所覆盖的面类同。

要对这样使用的“金融”内涵,给出一个科学的、精确的界说,不那么容易。

或许可以依据大家所指,勾画出一个大体的“边界”:理论概括:“货币经济”、“信用经济”、“虚拟经济”等这些边界也不那么清楚的范畴,均属金融领域;具体形象:货币制度,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既包括国内,也包括国际);宏观视角:经济的均衡、市场的均衡、货币供需的均衡,属金融研究的对象(并无碍于这些问题是经济学的问题);微观视角: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监管,金融市场的运行和监管,一切经济行为主体筹资、投资等理财活动。

2024年黄达《金融学》课件(带目录)

2024年黄达《金融学》课件(带目录)

黄达《金融学》课件(带目录)黄达《金融学》课件解析与应用一、引言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货币、金融资产与市场运作的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黄达教授是我国金融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其所著《金融学》教材在学术界和业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黄达《金融学》课件进行解析,探讨其在我国金融教育中的应用。

二、黄达《金融学》课件特点1.系统性:黄达《金融学》课件涵盖了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市场运作、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完整的金融学知识体系。

2.实践性:课件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对金融市场的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金融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3.前瞻性:课件关注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如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体现了金融学研究的时代特征。

4.启发性:课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设置问题、案例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三、黄达《金融学》课件在我国金融教育中的应用1.教学内容安排:黄达《金融学》课件为我国金融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

2.教学方法创新:课件中的实例分析、问题讨论等环节,有助于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实践能力培养:课件关注金融市场的实际运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未来在金融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4.学术研究参考:课件涵盖了金融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教师和学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黄达《金融学》课件在实际教学中的注意事项1.结合我国实际:在讲解课件内容时,教师应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金融理论。

2.注重实践操作: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件中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思考:课件中的问题讨论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更新教学内容:金融领域发展迅速,教师应关注课件内容的更新,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

黄达:中国金融学发展的奠基人

黄达:中国金融学发展的奠基人

黄达:中国金融学发展的奠基人李成刚【期刊名称】《中国中小企业》【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4页(P62-65)【作者】李成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在中国金融学领域,无论在校学子还是研究者,都很难回避一个名字:黄达。

作为第一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他是高端决策者不可或缺的智库。

作为第一批博士学位指导教师,他在中国金融教育乃至财经教育领域所作的贡献令人仰止——新中国成立后每一次金融教材的编写,都有黄达的辛勤耕耘。

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首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黄达致力银行货币、金融学研究60年,对新中国金融学科的创建作出了卓越贡献。

有人称他为:“中国货币理论研究及开拓者”“中国金融学奠基人”,但自诩为“土法上马”、自学成才,从马克思主义转向货币金融研究的黄达更看重自己教书育人的成就,“要在中国的讲坛上,结合中国实际,面对中国学生,讲授先进的货币银行学”,是他最大的愿望。

黄达1925年2月22日出生于天津。

黄达的祖父黄文是清末民初典型的本土知识分子,极其重视对子侄的教育,传统文化底子深,但也不保守。

他将黄达父辈的四个子侄都送进洋学堂读书。

黄达的父亲黄树人是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工学院的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到现在河北省南部的峰峰煤矿当工程师。

黄达自认有个温暖的家庭、幸福的童年。

“有的是比较自然的行为约束,而并非举手投足处处受到严格管束;对孩子没有时时高调说教的精神压力,好像更相信孩子可以自我养成做一个好人的人生目标。

”1932年,黄达暑假插班进入天津私立第一小学二年级。

这年黄达七岁半,父亲已经教了他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和算术课本。

因为能静下心专注学习,除了刚插班的第一个学期外,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到四年级的第二学期,学期考试的成绩他都是全班第一名。

上小学高年级后,黄达曾在母亲处发现一满箱父亲的文具、纸张、书籍,还有一卷工程画。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当代意蕴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当代意蕴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当代意蕴作者:张勇来源:《求知》 2017年第7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自1939年在莫斯科首次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题出版和自1953年在德国柏林重印以来,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货币章”中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背景与意义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初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开始系统地研究经济学,在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失败后移居英国,1857年秋天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马克思认为革命高潮即将来临。

本着在“洪水之前”“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从1957年10月到1858年5月,马克思对他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所搜集的材料,创造性地加以概括和系统化,写下了篇幅为50多印张的手稿,即一般所讲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就是《资本论》终稿的雏形。

《手稿》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对劳动价值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趋势等问题都作了科学的论述。

《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三大社会形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三大社会形态”新论断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论思想萌芽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

他通过对西欧一些民族社会经济状况的考察与研究,勾勒了那些地区社会形式演进的大体轮廓: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与封建所有制共同构成的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后来,马克思超越了西欧社会的研究视阈,将东方社会纳入视野,这一思想日臻成熟,其标志就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提出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这12位学者获人文社科最高奖项 盘点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这12位学者获人文社科最高奖项  盘点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这12位学者获人文社科最高奖项盘点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壹学者编辑整理自中国人民大学官网等▽ 温馨提示:轻点右上角,Aa调整字体大小▽近日,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本届终身成就奖分别授予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和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

“终身成就”是学者学术生涯的写照,因此显得格外“厚重”。

考量它的标准也有很多,但无可争议的学术成就、坚韧不拔的学术品格、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是重中之重。

五年来,共有12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学者被授予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本期,让我们一同通过颁奖词走近这些学者,感受他们治学为人的深厚底蕴,学习他们求实问道的精神风骨。

第五届2016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陈先达点击查阅他的文章陈先达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孜孜不倦求真、求善、求美,在历史深处寻找现实规律。

从教一甲子,哲思十四卷。

他倡导哲学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关注民族和时代的命运。

他撰写的《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价值》等著作和文章发哲学新声,为时代立言。

他的论文和随笔具有“哲学的深沉、文学的优美、历史的丰富”,读之启人深思。

厉以宁点击查阅他的文章厉以宁先生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

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厉以宁教授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

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以及促进民营经济和低碳经济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厉以宁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教育事业,在北京大学从教六十年,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并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

第四届2015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卫兴华点击查阅他的文章卫兴华先生,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黄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电子邮件系统

黄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电子邮件系统

黄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

1925年2月生,天津市人。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

1946年就学于华北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政治学院财经系,1983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91年11月至1994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

作为中国金融学的主要奠基人,黄达教授从1950年起就开始讲授货币银行学及有关课程,其研究领域涉及货币银行理论、物价、财政及综合平衡等问题,主要论文收集在《黄达文集》以及《金融-词义、学科、形势、方法及其他》中,1990年以来先后参与主编《中国金融百科全书》、《中华金融词库》等大型辞书。

曾两度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黄达教授注重人才的培养,并特别倡导和推动中外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交流。

他曾以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中方主席的身份,推动中美之间经济学教育的交流,设立著名的“福特基金项目”。

2001年,与1999年度诺奖得主蒙代尔教授共同冠名设立“黄达-蒙代尔经济学讲座”,跟踪经济学尤其是财政金融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构筑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

2002年12月,又与蒙代尔教授共同冠名设立“黄达-蒙代尔优秀博士论文奖”,以激励更多的杰出青年学者为新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主编教材:《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流通与信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货币信用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财政学会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奖)《货币银行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国家教委审定全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教材”获: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货币银行学(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教育部国家级重点教材”《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9 《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金教园——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考研形势分析

金教园——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考研形势分析

金教园——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考研形势分析(一)学院简介1,学院概况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前身——财政信用借贷系,始建于1950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最早设立的八大院系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培养财政金融领域高级人才的基地,为新中国财政金融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1997年,财政金融系与投资系合并,组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著名财政学家安体富教授和金融学家陈雨露教授分别担任首任和第二任院长,现任院长为财政学家郭庆旺教授,党委书记为王宏伟副教授。

早在20世纪50年代,财政金融学院教师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金融学教材《货币信用学》和第一部财政学教材《财政学讲义》,以及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货币银行体系的教材《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财政的参考书《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论文选集》,奠定了新中国财政金融高等教育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活跃在中国财政金融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多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这一时期的毕业生。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以后,财政金融学院获得了空前发展,编写了被誉为中国财政金融理论建设里程碑的著作《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和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核心课程教材《货币银行学》和《财政学》,奠定了其在财政金融高等教育领域领头雁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财政金融学院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金融学、财政学于1988年、2001年、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蝉联国家级重点学科。

依托于此,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财政金融领域的教学科研重镇。

财政金融学院汇集了我国财政金融学科领域的一大批著名学者,他们中既有黄达、陈共、王传纶、周升业等享誉海内外的学术泰斗,又有陈雨露、吴晓求、郭庆旺、张杰、赵锡军、任淮秀、汪昌云、朱青、岳树民、岳希明、张顺明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还有以张成思、郑志刚、吕冰洋、魏丽、贾俊雪、汤珂、何青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一支老中青均衡组合、具有强大发展后劲和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

金融学黄达读书笔记

金融学黄达读书笔记

金融学黄达读书笔记在金融领域的探索之旅中,黄达先生的著作无疑是一座灯塔。

通过阅读他的相关作品,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金融世界奥秘的大门,收获了丰富而深刻的知识与见解。

黄达先生的金融学著作,首先给人的深刻印象是其系统性和全面性。

他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入手,逐步深入到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政策等多个重要领域,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金融知识框架。

在货币的章节中,我了解到货币的本质并非仅仅是一种交易媒介,它更是经济运行中的重要调节器。

货币的供应量、流通速度等因素都会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达先生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明白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背后的货币因素,以及货币政策在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金融市场这一部分让我大开眼界。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每个市场都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和风险特征。

黄达先生指出,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

一个高效的金融市场能够迅速反映各种信息,引导资金流向最有价值的项目和企业,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然而,金融市场也并非完美无缺,市场的波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常常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和挑战。

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它们的业务范围和经营模式各有不同,但都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并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求平衡。

黄达先生强调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良资产的处置、资本充足率的监管等都是保障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关键环节。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黄达先生详细阐述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以及传导机制。

央行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等目标。

然而,货币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政策的时滞性、预期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政策的效果。

除了专业知识,黄达先生在书中还传递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精华]世界近代史各章参考文献

[精华]世界近代史各章参考文献

世界近代史各章参考书目导论理论方法和通史1、《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资产阶级和反革命》《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4、夏诚著:《近代世界整体观》,成都出版社1990年。

5、彭树智主编:《世界近代史基本问题》,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

6、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前言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7、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上卷、前言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8、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9、(美)帕尔默等著,孙福生、陈敦全等译:《近现代世界史》(全3册),商务印书馆1988年。

10、(英)克拉克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已出各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起。

1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1月。

12、(英)佩里·安德森著,刘北成等译:《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12、(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张晓华、贾士蘅等译:《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13、(法)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3卷),三联书店1992-1993年。

14、(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尤来寅等译:《现代世界体系》(12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15、(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吴琼译:《西方的没落》(一、二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

16、(德)马克斯·韦伯著,姚曾廙译:《经济通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1月。

17、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20世纪以来重大的理论成果

20世纪以来重大的理论成果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孙中山领导的主民革命屡遭挫折; (2)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 (3)孙中山思想的转变; (4)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 (5)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内容: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 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
著作:《井--》《星星之火--》《红色--》
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 命道路”
3、成熟:抗日战争时期
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1938
1940
1945
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共七大:1945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1949《论人民民主专政》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1956《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三)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深远影响: 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 4.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九、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2、首次提出: 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3、初步形成: 中共“十三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 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 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意义: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5、体系的完整: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的 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写进党章。

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导师介绍:黄达教授

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导师介绍:黄达教授

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导师介绍:黄达教授教师档案:黄达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电子邮件hd@工作时间1946月5月接待日教育背景天津市立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华北联合大学政治学院财经系本科华北联合大学政治学院研究室研究生工作经历1951年至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教研室主任1954年至文革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财贸系系副主任1978年至1983年夏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系主任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学科评议组第一届邀请成员1983年夏至1985年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83年1月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1985年3月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学科评议组第二届成员1985年夏至1991年底中国人民大学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1987年11月至1995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委员1987年3月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底至199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1991年至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学科评议组第三届召集人1991年9月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八五”规划经济学学科规划小组成员和经济学学科组、应用经济学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九五”规划应用经济学学科规划小组和学科评审组成员1993年至1998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日本友好小组成员、中国新加坡友好小组成员1993年9月至1997年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经济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994年9月起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1995年4月至1999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委员1997年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97年7月13日至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届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1997年至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999年9月至2001年9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学术和社会兼职1979年10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1979年12月中国金融学会理事1980年10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1月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12月中国价格学会常务理事1983年1月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1983年6月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1984年6月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1986年1月中国价格学会副会长现为顾问1982年至1997年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1985年9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1985年夏开始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主席1986年10月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1999年4月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更名为中国企业联合会,任顾问1988年11月第一届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1990年7月起中国物资流通学会副会长1991年8月至1999年第一届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1991年12月-2000年7月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93年3月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1993年6月中韩友好协会副会长1994年3月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1994年7月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委员会评奖委员会委员1995年4月中国金融学会会长1998年7月10日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特邀顾问1999年2月中国经济学术基金学术委员会委员1999年10月中国财政学会顾问2000年7月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第三届、第四届顾问中国老教授事业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常委、顾问讲授课程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教学成果和荣誉1981,《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1999,《货币银行学》(修订版)获国家教委审定全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教材,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科研方向金融财政宏观经济学代表性学术成果2012,《通货膨胀与物价目标》,《新华文摘》第5期(转自《金融评论》2011年第5期)。

2024版人大黄达《金融学》课件

2024版人大黄达《金融学》课件

06
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货币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货币制度的演变
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 货币,货币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过程。
货币制度的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交易范围的 扩大,货币制度逐渐从简单到复杂, 从不规范到规范,从地区性到全球 性发展。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分类
按交易期限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 场;按交易工具可分为债券市场、股 票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黄金 市场等;按交割期限可分为现货市场 和期货市场。
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
融资功能
金融市场为资金需求者提供筹集资金 的渠道,为资金供应者提供投资渠道。
价格发现功能
金融市场中的交易价格反映了资金供 求关系,为金融资产定价提供了重要 依据。
人大黄达《金融学》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课件背景与目标 • 金融市场概述 • 货币与货币政策 • 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 • 金融市场投资与风险管理 • 国际金融与全球化趋势
01
课件背景与目标
黄达教授与《金融学》
黄达教授简介
黄达,中国著名金融学家,中国人民 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人 民大学校长。
03
02
投资风险提示
向投资者充分揭示投资的风险和潜 在损失。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确保投资者购买适合自身风险承受 能力和投资目标的产品。
04
06
国际金融与全球化趋势
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 2
国际金融市场的起源 早期贸易与货币兑换需求催生了国际金融市场的 雏形。
发展历程 从金本位制度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现代浮动 汇率制度,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多次变革。

简要叙述现代派钱七十七四代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

简要叙述现代派钱七十七四代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

简要叙述现代派钱七十七四代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现代派艺术大师毕加索毕加索这个名字,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他是20世纪最杰出,最令人信服,最具独创性最变幻无常,最有影响,最富诱惑力,最神圣的艺术家。

他的绘画、素描、雕塑、版画和陶塑等艺术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神奇,充满魅力的纷纭世界。

他的作品浸透思考,包容着力量,而他本人则被誉为魔术师和巫师,他创造了人类匪夷所思的文化奇迹。

蓝色忧郁追寻自我1881年10月25日,帕伯罗毕加索诞生在西班牙的马加拉。

他的父亲唐霍塞是位画家,就职于当地的小美术馆。

1887年,毕加索家迁到科鲁那。

唐霍塞在加尔德学院教绘画。

毕加索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把全部的时间用于素描、描绘和学习。

1895年,毕加索随同家人来到了巴塞罗那。

他的父亲在美术学校工作。

毕加索迷恋于素描和绘画,他轻而易举地就达到了一个完全成熟的艺术学生在学业上应当达到的水平。

唐霍塞一直很关心儿子的进步,为他专门找了一间画室。

帕伯罗在这间画室内完成了他的第一幅重要作品——《科学和博爱》。

画幅上所表现出来的娴熟技巧令人惊叹不已。

1887年,该画送展马德里,赢得了赞扬。

在马加拉,又获得了金质奖章。

1897年,毕加索来到了首都马德里,他以卓越的才能进入了圣费尔纳多皇家学院,当时,他才十六岁。

但是毕加索讨厌这个阴森传统的学府,他经常逃课。

1899年春天,帕伯罗得了猩红热,离开了马德里,回到巴塞罗那。

毕加索在此期间勤奋作画,他的速写涉猎了各种街头景色,他的绘画常常取材于他的速写,但也有不少古典风格的构图习作。

在此期间,他还没有完全脱离学习阶段,他的画稿表明了那个时代流行的感伤色彩。

十九岁时,毕加索作了一次巴黎之行。

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的作品,从而形成了他对印象派画家及其继承者的看法。

他迫不及待地研究德加、凡洛、高更和劳特累克的绘画。

虽然他的这次游历为期短暂,但对他影响颇大。

1901年春,毕加索又重新来到了巴黎。

论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现实价值——《资本论》终篇研究之十二

论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现实价值——《资本论》终篇研究之十二

论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现实价值——《资本论》终篇研究之十

陈俊明
【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5(000)002
【摘要】无
【总页数】7页(P8-13,122)
【作者】陈俊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资本理论的活力——《资本论》终篇研究之十三 [J], 陈俊明
2.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资本论》终篇研究之四 [J], 陈俊明
3.科学的资本理论的完成——《资本论》终篇研究之三 [J], 陈俊明
4.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完成——《资本论》终篇研究之二 [J], 陈俊明
5.理论与现实:重温马克思《资本论》劳动价值理论 [J], 袁晓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达1978年以后的主要学术成果回顾大体有四个方面:1.物价和通货膨胀问题;2.财政信贷综合平衡亦即宏观均衡问题;3.如实体会金融范畴本性,树立正确的金融决策理念;4.金融学科体系的论证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㈠物价和通货膨胀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首先关注并从事研究的问题之一是物价走势与经济改革。

最初的一篇文章是1979年3月提交给在无锡召开的“计划与市场讨论会”的文章:《谈谈我们的物价方针兼及通货膨胀问题》(由于涉及“通货膨胀”这个在当时敏感的提法,后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6期以《试论物价的若干问题》为题发表,获1998年第一届“薛暮桥价格研究奖”)文章的基本思路是论证:经济体制改革必将使物价水平出现提高的趋势。

多少年来的主流观点,即价格水平的理想状态是长期保持不变的观点应予突破。

在改革开放前的经济生活中实际地存在着以货币投放过多为特征的经济现象。

因而在调整物价的同时又必须全力控制货币投放过多的矛盾。

但没有矛盾的路,如先把货币流通完全稳定下来再开始改革物价的路,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关于这个题目,1992年的一篇偏重理论探讨的文章《长期宏观决策必须考虑的一个必然趋势——从不完全的工资、成本、价格向比较接近完全的工资、成本、价格的转化》(发表于《财贸经济》1992年4期)可视为对这一论题研究的基本收尾。

有关这方面的主要著述目录:1. 1979《谈谈我们的物价方针兼及通货膨胀问题》,提交给无锡计划和市场会议的论文,后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 6期以《试论物价的若干问题》为题发表,获1998年第一届“薛暮桥价格研究奖”2. 1980《积累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财贸经济》1980 4期3. 1980《谈谈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内部刊物《金融研究动态》1980 71期(总87期)4. 1984 《中国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和通货物价控制问题》,载《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获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5. 1985《坚决地、不拖延地把价格改革付诸实施》,《价格理论与实践》1985 3期6. 1989《需要的是长期韧战》,《价格理论与实践》1989 2期7. 1992《长期宏观决策必须考虑的一个必然趋势——从不完全的工资、成本、价格向比较接近完全的工资、成本、价格的转化》,《财贸经济》1992 4期8. 1993《关于当前宏观调控的一些想法》,《光明日报》1993 8 249. 199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问题》,《财贸经济》1995 6期,并编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50位专家献策治理通货膨胀》㈡财政信贷综合平衡也即宏观均衡问题在我国,对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的研究应该说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已开始。

“十年动乱”结束后的1978年,结合主编《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一书,重新拾起这一课题。

其集中成果凝结为1984年出版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1986 年度著作奖和1995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这本专著:从总量分析角度探索再生产过程中财政和信贷这两个紧密联系的范畴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共同反作用于再生产的规律。

把财政信贷综合平衡问题归结为货币流通问题——综合平衡的中心任务是控制货币供给,以协调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从而与宏观均衡理论衔接起来。

虽然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全书没有出现“宏观”等字样。

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并按系统论的要求,建立了关于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的分析方法系统,设计了理论分析模型。

对任何分析和推导所做出的论断,均以在中国曾经发生的或者就是现存的事实为支撑。

武汉大学曾启贤教授(已故)在当时的书评中所作的评价是:这本书“立足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历史发展过程分析了传统的理论概念和经济政策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在适当继承原有的理论概念和提出新看法时,力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阐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为建立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控制理论进行了慎重的探索”。

在这本书之后,一方面沿着货币供求问题探索,成果有1990-1993作为项目主持人主编的《货币供求问题研究系列专著》;另方面则较多地注意货币政策问题,成果有1997和1999出版的《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及其修订版。

1995年的发表在《经济研究》的《议财政、金融和国有企业资金的宏观配置格局》一文是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有关这方面的著述目录:1. 1981《什么是信用膨胀。

它是怎样引起的?》,《经济研究》1981 11期2. 1981《财政收支与信贷收支相互配合中的接合部问题》《财贸经济》1981 4期,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9-1984年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3. 1981《论银行聚集资金数量的客观界限》内部刊物《安徽金融研究》1981 4期,选入《黄达文集》4. 1984《中国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和通货物价控制问题》载《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获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5. 1984《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获孙冶方经济科学1986 年度著作奖和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 126. 1990《〈货币供求问题研究系列专著〉总序》,选入《黄达文集》7. 1990~1993《货币供求问题研究系列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系列专著包括:《中国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实证的考察》邓乐平;《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机制》周慕冰;《货币政策与经济成长》王松奇;《银行信用管理与货币供应》尚明吴晓灵罗兰波;《中国货币流通的回顾与展望》王庆彬周升业)8. 1993《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中国社会科学》1993 5期,《中国金融》1993 12期,并收入《改革、增长、宏观调控》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9. 1993《宏观经济观念辨析》载《我的市场经济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0. 1994《“九五”期间必须扭转国家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不断下降的局面》八届人大二次全体会议议案稿,新华社以之为据发了通稿11. 1994《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漫议》《财贸经济》1994 8期并编入《改革·增长·商业银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12. 1995《议财政、金融和国有企业资金的宏观配置格局》《经济研究》1995年第12期13. 1998《要学会用好实施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访著名财政金融专家黄达教授》,《前线》1998 2㈢如实体会金融范畴本性树立正确的金融决策理念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金融的估价越来越高。

同时,金融领域的问题,如银行的不良资产,如资本市场的暗箱违规操作等等,也越来越使人牵肠挂肚。

能否最大地发挥金融的积极作用而抑制其消极面,取决于是否具备正确的金融决策理念。

而正确的决策理念,则导源于对金融基本性质的如实把握。

然而,要深刻而全面地认识金融的固有特性,就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还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大课题,更何况在我们这个经济转轨的国度。

不过,在生活中,对金融并不完全理解却自我感觉已经理解的思想状态极为普遍。

在我们这里,从论证和处理金融问题的理论论述到决策实践,反映出来的金融决策理念,其值得注意的倾向如:一切交给市场,市场自会调节;只懂得一切仿效外国,特别是美国的模式;自觉不自觉地以计划经济思路管理和干预金融。

其中特别是以计划经济思路加之于金融,轻车熟路,其影响和后果更为直接。

具体说来,例如如何设计和调整金融体系;如何设计银行体系改革,如何对待民间金融,如何利用和管理资本市场;如何认识金融风险和管理风险;如何切断金融动荡链;如何安排利率、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如何安排金融对外开放的步调;如何确定金融监管的目标和掌握监管的火候,如何正确解决紧与缓,集中与分散,从上而下与从下而上等等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有不同理念的反映。

然而,对于金融的核心特征,对于怎样才是正确的金融决策理念,极难给出经典的、规范的论证。

在这一阶段研究的努力,主要是提醒,在极其重视金融的作用及其可能的破坏力的时候,应力求加深对这个范畴的全面、本质的理解;而在针对具体问题决策时,应多做冷静的思考,留有回旋余地。

如果说概括的想法,主要是两点:其一,效率是金融的灵魂,漠视效率论金融,不是正确的思路;其二,面对迷雾重重的金融,重要的是哲学思考,或者说,金融领域处处呼唤哲理。

有关这方面的著述目录:1. 1997《经济形势和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党政领导学习班上的讲演稿,选入《黄达文集》2. 1997《改革开放中走向市场机制的中国金融事业》,《第九届太平洋盆地国家、地区财政金融会议》上的主题发言,《中国金融》1997 10期3. 1997《能否多视角地观察和思考》,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讲演,选入《黄达文集》4. 1998《完善中国金融体制的目标和思路》, 收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政策法规司编的《奔向2020》,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 115. 1998《中国的金融改革及其前景》,《宏观经济研究》98 11月创刊号6. 1999《分点精力思考一些基本思路问题》,为1999年5月上海金融学会年会准备的讲演稿,收入《金融—词义、学科、形势、方法及其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7. 1999《冷静思考经济紧缩带来的启示重新审视我们对待经济、金融问题的思路》, 《财贸经济》1999 8期,获财贸经济研究所、《财贸经济》编辑部优秀论文二等奖,并收入《中国通货紧缩1998-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转轨时期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8. 1999《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中国金融改革》, 《证券时报》1999/07/24,《中国行政管理》1999 11期㈣金融学科体系的论证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作为教师,根本职责是教学。

因而,论证金融学科体系和进行金融教材的改革和建设,20多年来,始终是科研任务的中心,是主项。

上列的几项研究方向也都是环绕这个主项,这个中心。

大体可分4个阶段:(1)改革开放之初力图依据对马克思经典的学习心得和苏联有关教材所包括和曲折反映的现代货币银行财政的理论,总结建国之后的中国实践,论证自己对学科体系的体会并编出自己的、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教材。

作者:黄达、陈共、侯梦蟾、周升业、韩英杰;黄达统编定稿。

其成果是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

这本教材首次建立了一个把货币、资金(企业财务)、财政、金融连结为一体的学科体系,并从经济生活货币层面的宏观均衡(综合平衡)论证了对这些范畴进行综合研究和教学的必要性。

这样的思路在改革开放20余年的今天依然成立。

这本教材获①1987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②1988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③1989中国财政学会全国优秀理论研究成果荣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