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的解剖生理
颅脑解剖
1、脑的动脉来源
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供应端脑前2/3与 间脑的前部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供应端脑后1/3、脑干、 小脑和间脑后部
脑动脉分类
(1) 皮质支: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营养脑皮质及其深面 的髓质
(2) 中央支: 从大脑前、中、后 动脉的起始处发出
四、定性征象
• 特征性钙化:少枝胶质 细胞瘤-油条样钙化; 鞍上池颅咽管瘤-蛋壳 状钙化;脑血管畸形的 -点状钙化;脊索瘤-多 发点状钙化 • 特定部位:分水岭区脑 梗塞;鞍内垂体瘤;松 果体区:松果体瘤;桥 小脑角区:听神经瘤 • 形态和边缘:形态规则、 边缘清楚多为良性;形 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楚 多为恶性。 • 强化后改变:均匀强化 多为良性肿瘤;不均匀 强化多为恶性肿瘤或梗 塞;环形强化多为脓肿、 转移、原发肿瘤、囊虫 病。
营养深部脑髓质、基 底核、内囊和间脑等
大脑前A
颈内动 脉分支
前交通A
大脑中A
脉络丛前A
后交通A
左椎动脉 右椎动脉
脊髓前、后A 小脑下后A
基底动脉
大脑后A 小脑上A 脑桥A 迷路A 小脑下前A
中央动脉
由大脑前、中、后动脉起始处向上呈直角发 出主要分布于基底核、内囊和间脑。
豆纹动脉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二、间接征象
• 正常结构移位:中线结 • 脑水肿:弥漫性、局限性。 构移位,脑干、脑沟、 • 脑积水:梗阻性、交通性。 脑池移位 意义:病灶大、移位改变 • 脑疝:大脑镰疝(扣带回 疝)、小脑幕疝(海马钩 小、多为良性、慢性病 回疝)、枕骨大孔疝(小 灶小;移位改变明显多 脑扁桃体疝)。 为恶性、急性,脑血管 畸形改变较轻 • 变形: • 充盈缺损或填充:
医学影像-颅脑断层解剖
之间,呈五角形,其后外侧可
齿状核 蚓垂
见齿状核。
鞍上池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六角星形,当后界为桥脑时, 则呈五角星形。
鞍上池 脑桥
1.7 第四脑室层面
在横断层中,大致可将第四脑室分为上、中、 下三部。第四脑室的上部横断面大致呈五角形,前 方为脑桥,后外侧为小脑上脚和齿状核;中部横断 面,主要呈五角形,亦有呈三角形或新月形者,于 CT图像上常表现为凹面朝后的新月形或马蹄形的低 密度区;下部横断面常显著呈菱形或三角形,其前 方为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颅脑断层解剖
横断面: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纵切面 矢状面: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冠状面: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
颅脑 CT检查方法
颅脑CT检查一般用横 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 (眼外眦与外耳道中心的连 线)或上眶耳线(眦耳线向 后倾20°角),层后 8~10mm,连续8~10个层面。
颅脑 MRI检查方法
半卵圆中心
CT
中央沟 顶枕沟
半卵圆中心
MRI
1.2 胼胝体干层面
胼胝体干出现于断面的中央。其前 部纤维伸向额叶,称额钳;后部纤维弯 入枕叶,称枕钳。其前角向前伸入额叶, 外侧可见尾状核;后角较长,突向枕叶。
34
31 29 26
大脑半球内侧面胼胝 体以后的部分由前至后依次 为扣带回峡、顶枕沟、楔叶、 矩状沟和舌回。大脑半球外 侧面最突出的变化是出现了 外侧沟后支,它均与侧脑室 16 同时出现,有的还高于侧脑 16 室。因此,侧脑室首次出现 20 层面是识别外侧沟后支的标 2221 志,而后者又是识别缘上回 和角回的标志。
14
CT
第三脑室 松果体
1.5 上丘层面
前连合 大脑脚
颅脑解剖学
大脑上静脉 大脑中静脉 大脑下静脉
深组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谢谢!
胼胝体
边缘支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穹隆
钩
嗅沟
海马沟
侧副舌回 视区
沟
海马旁回 枕颞沟
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4、6区)。
躯体运动区
(2)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3、1、2区)。
躯体感觉区
(3) 听觉中枢:颞横回(41、42区)。
颞横回
(4)视觉中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 (5)嗅觉中枢: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
前脚 膝
后脚
(3) 各部的重要纤维束
前脚: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膝: 后脚 :
皮质核束 丘
皮质脊髓束 脑 皮质红核束
丘脑中央辐射 顶枕颞桥束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听辐射 视辐射
脑室
侧脑室
侧脑室上面观
前角 体部 后角
下角 三角区
间脑 diencephalon
间脑的外形和分部
1.背侧丘脑 Thalamus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循环
脑室系统
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侧脑室 中央部 前角 后角 下角
尾状核
丘脑 后角
前角
中央部 第3脑室
脑脊液循环途径
侧脑室 室间孔 第3脑室中脑水管 第4脑室 正中孔和外侧孔
上矢状窦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颗粒
脑的血液供应 脑的血管
1.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 大脑前动脉 Anterior cerebral a. 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 脉络丛前动脉 Anterior choroidal a. 后交通动脉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
颅脑断面解剖
背侧脑池
小脑延髓池(枕大池) 由正中、外侧孔通脑室
小脑上池:小脑幕下方 四叠体池(大脑大静脉池) 上→胼胝体池 后→小脑小池 前→帆间池 两侧→环池 帆间池(第Ⅲ脑室上池、
中间帆腔):Ⅳ室顶部 胼胝体池:大脑前动脉,前连终板池 纵裂池:大脑纵裂内、大脑镰二侧
颅后窝的桥池、桥小脑角池及Ⅴ、Ⅵ、Ⅶ、Ⅷ对脑神经的池段。在CSF的 衬托下都能清楚显示颅后窝的脑组织,包 括小脑和脑干。
(二) 头中部的水平断面(其特点是均可见到脑室) 头部第 3水平断面 (经 Reid 基线上方 1 cm)
鼻中隔
颞叶 垂体柄
垂体 基底动脉 脑桥基底部
筛窦 视神经
颞肌 前床突 颈内动脉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展神经 三叉神经 小脑幕
经组织是终动脉 血脑屏障的特殊性 (物质交换选择性,而不是组织液弥散) 毛细血管床与神经元关系密切,而易被病原侵害
6.大脑的内部结构
基底核 尾状核 豆状核 杏仁核 屏状核
丘脑
尾状核
豆状核 壳 杏仁核
苍白球
屏状核
丘脑
尾状核 内囊
豆状核
投射纤维: 内囊 尾状核
内囊前肢 豆状核
内囊膝 内囊后肢
1. 脑外形
2. 胼胝体 中央沟
中央旁小叶
扣带回
顶枕沟
外侧沟
胼胝体
海马旁回
3. 连合纤维:胼胝体、前连合、穹窿和穹窿连合
穹窿体 胼胝体胼胝体干
胼胝体膝
胼 穹胝 窿体 连压 合部 穹窿脚
胼胝体嘴
前连合 前连合
海马伞 海马穹窿
4. 脑室
侧脑室 第室四间脑孔室
侧脑室
前 角
27张高清解剖图带你认识头、面、颈部骨骼及肌肉名称!
27张高清解剖图带你认识头、面、颈部骨骼及肌肉名称!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头部由颅和面部两部分组成。
颅内包含脑,面部有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和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嘴。
了解头部的结构与功能,让我们更加清楚身体的状态和状况。
头部1、头部的骨骼(分为两大部分)(1)脑颅骨(8块,位于后上部)脑颅由1块额骨、1块枕骨、2块顶骨、2块颞骨和隐形于内部的1块蝶骨、1块筛骨构成。
(2)面颅骨(15块,位于前下部)面颅由2块鼻骨、2块上颌骨、2块颧骨、2块下颌骨和隐形于内部的2块犁骨、2块泪骨、2块腭骨、2块下鼻甲骨构成。
2、骨点所谓“骨点”,是指头部骨骼中比较突出显露的部分,“骨点”具有对称性。
头部主要骨点:(1)额结节(2)眉弓(3)眶上缘(4)额骨颧突(5)鼻骨(6)颧结节(7)颧弓(8)下颌角(9)颏结节(10)颏隆凸(11)犬齿隆凸(12)斜线(13)颞线(14)乳突(15)顶丘(16)顶结节(17)上项线(18)枕外隆凸颈部颈部介于头部、胸部和上肢之间。
颈部后方以颈椎为界,与项部分隔。
颈部由前方的舌骨上、下肌群,外侧的胸锁乳突肌,后方(即颈椎的前方)的椎前肌和斜角肌群围成。
颈腔内容纳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颈段及其两侧的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
颈根部还有胸膜顶及肺尖等自胸廓上口突入。
这些结构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填充,并于肌肉、器官与血管、神经周围形成筋膜和筋膜间隙。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报告表明,头痛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发生疼痛的第二大常见原因,,仅次于背痛,颈部疼痛排在第三位。
临床观察证实,许多紧张型头痛往往是由压力引发的,并且许多起源于颈部肌肉的触发点。
通过解决这些触发点,即便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头痛,也可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头、面和颈部的肌肉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头皮肌肉,主要是枕部和额部肌肉(或把它们视为一块肌肉,即枕额肌),这些肌肉能控制头皮和前额的动作。
第二,面部肌肉,主要参与面部表情控制。
第三,下颌肌,通过移动下颌肌打开和合上下颌。
颅脑解剖及颅脑横断面解剖汇总
三、间脑
间脑位于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被两侧大 脑半球所掩盖。其外侧部与半球的实质融 合,因此,间脑与两半球的境界不如其它 脑部之间那样明显。间脑从形态上分位上 丘脑、背侧丘脑(或丘脑)、后丘脑、底 丘脑和下丘脑。后者只能从切面上看到。 间脑的室腔为第三脑室,即两侧间脑之间 的扁腔裂隙。下接中脑导水管,上经两侧 室间孔通向两侧大脑半球的侧脑室。
(二)大脑的பைடு நூலகம்部结构
1、基底神经节:为大脑半球基底壁内的厚灰质团 块,位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 核。
–⑴ 纹状体:由尾状核及豆状核组成。此二核并不完全 分隔,其前端和腹侧面是互相连结的。
尾状核:呈弯羊角形。全长伴随着侧脑室,尾端达下角的前部。 尾状核前端膨大,称尾状核头,其中部沿丘脑的背侧缘伸延, 并逐渐变细,到丘脑后端,尾状核变得更细,由此折由转向腹 侧延为核尾,沿着侧脑室下角的顶部前行,终端连结杏仁核。 豆状核:完全包藏在内囊外侧的白质里,核的前下方与尾状核 头相连,其余部分借内囊与尾状核和丘脑隔开。切面呈三角形, 核内被两个白质的板层分隔成三部,外侧部量大,名壳核,其 余两部叫苍白球。
四、小脑
小脑位于颅后窝,上面平坦,被大脑半球遮盖, 下面中间部凹陷,容纳延髓。中间缩窄的部叫小 脑蚓,卷曲如环;两侧膨隆,叫做小脑半球。小 脑表面有许多大的平行浅沟,两沟间是一个叶片。 表面被覆一层灰质,称为小脑皮质。内部为白质, 是小脑髓质。在髓质内部埋藏有灰质核团,称中 央核。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部有一突出部分,称 小脑扁桃体,它的位置靠近枕骨大孔。当颅脑外 伤或颅内肿瘤体积增大导致颅内压增高时,小脑 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产生小脑扁桃体疝,又 称枕大孔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颅脑解剖及颅脑CT横断面解剖
脑部详细解剖图解
(二)小脑
1.小脑的位置:小脑连于脑干背侧,位于颅后窝 内,上面为大脑后部掩盖。 2.小脑的外形及功能:小脑中部狭窄,称小脑蚓, 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小脑两侧膨大,称 小脑半球,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 中各肌群的协同活动。半球腹面,蚓部两侧有一 对隆起,称小脑扁桃体,紧靠枕骨大孔,可因颅 内压骤增而疝入孔内,压迫延髓。 3.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表面覆盖一层灰质,称 小脑皮质。皮质深面为白质;藏于其中的几对灰 质团块,统称小脑核(如图11、12(小脑水平切 面)所示)。
2)传导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沿脑干腹外侧部上 升,行于内侧丘系的外侧。 3)锥体束:传导随意运动冲动的锥体束,下行经 过脑干腹侧,一部分纤维至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另一部分纤维集中于延髓锥体,继续下行时大部 分纤维走向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下行入脊髓遂 成皮质脊髓侧束,不交叉的纤维将入脊髓称皮质 脊髓前束。
脑
脑位于颅腔内。全脑约重1400g。大脑约占颅腔容积的 3/4,覆盖间脑及小脑,并借脑干续连于脊髓。脑由神经 管前部发育而来,管腔在脑的各部形成脑室(如图所示)。
(一) 脑干
脑干为一短干,由上而下依次为中脑、脑桥、延 髓。中脑紧连间脑,延髓在枕骨大孔处续连脊髓。 脑干腹面贴于枕骨;背面与小脑相连,其间的腔 隙称第四脑室。中脑的内腔保持原始状态,称为 中脑水管。脑干表面附有10对神经根。 1. 脑干的外形 ⑴中脑:中脑腹面为一对柱状结构,称大脑脚, 两脚间的凹陷称脚间窝,第Ⅲ对脑神经沿大脑脚 出脚间窝;中脑背面为两对小丘状隆起,分别称 上丘和下丘,是视、听觉反射中枢。下丘下方有 第Ⅳ对脑神经穿出(如图6所示)。
⑵脑桥
⑵脑桥:脑桥腹面膨隆,正中有沟,容纳基底动 脉;两侧渐窄,伸向小脑;在腹外侧份有粗大的 第Ⅴ对脑神经根,脑桥腹面与延髓借延髓脑桥沟 相隔,在沟内从内侧向外侧有Ⅵ、Ⅶ、Ⅷ脑神经 根出入。脑桥背面构成菱形窝的上部(如图7沟、裂与脊 髓者相同并延续。前正中裂两侧隆起的一对锥体, 由锥体纤维(皮质脊髓束)构成,其下部可见锥 体纤维越过中线走向对侧,称为锥体交叉。前外 侧沟中有第Ⅻ对脑神经穿出,后外侧沟附有Ⅸ、 Ⅹ、Ⅺ三对脑神经根。延髓背侧,上部与脑桥共 成菱形窝;窝下由两对结节构成,后正中沟侧为 薄束结节,其外侧为楔束结节,分别延续脊髓的 薄束与楔束。
头颅影像解剖(共94张PPT)
2、颈内动脉在颅内的分支主要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和眼动脉
(1)大脑前动脉
1)走行: 进入大脑纵裂,走行于大脑半
球内侧面,贴胼胝体上方向后行。 入大脑纵裂前,与对侧的
同名A间借前交通动脉相连。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侧脑室脉络膜丛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MRA,3D TOF模式图
(3)后交通动脉
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是颈内动脉系与椎-
基底动脉系的吻合 支。
后 交 通 动 脉
(二)椎动脉
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穿第6—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进入 颅腔,入颅后,左、右椎动脉逐渐靠拢,在延髓脑桥沟处合成 一条基底动脉。其主要分支为小脑下后动脉。
椎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的分段
大脑后动脉的走行和分支
颅底各孔、裂、管内穿行的重要神经、血管
这些特定的中枢在整个大脑皮层上只占1/5的面积,其余面积属于联合机能区。
V1 横突孔段; V2 横段;
筛孔---嗅神经 • 视神经孔---视神经、眼动脉
• 眶上裂---动眼、滑车、外展、眼诸神经及眼上静脉 • 圆孔---上颌神经 • 卵圆孔---下颌神经,连接翼丛和海绵窦的导血管
顶枕沟动脉
距状沟动脉
颞下前动脉
颞下中动脉 颞下后动脉
中央旁动脉 楔前动脉
顶枕动脉 距状沟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颞下后动脉 大脑中动脉 颞下前动脉 颞下中间动脉
大脑后动脉的走行和分支
二、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分为浅、深两组。 (一)脑的浅静脉 浅静脉收集脑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直接注入静脉窦。
浅静脉以外侧沟为界 分三组:
人体解剖颅脑知识点总结
人体解剖颅脑知识点总结一、颅脑的组成和结构颅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由头骨和脑组织构成。
头骨是由颅骨和面骨组成,颅骨由顶骨、枕骨、颞骨和颅底组成。
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脑干连接大脑与脊髓,小脑位于脑干下方。
二、头颅的解剖结构1.头皮: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富含神经末梢和血管。
2.颅骨:大多数成年人由22块头颅骨组成,包括8块颅骨和14块面骨3.脑膜: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硬脑膜厚实坚韧,与颅骨内侧相连;蛛网膜与软脑膜密切联系,为脑提供支持和保护。
4.颅骨内的突起和凹陷:颅骨内侧有多个突起和凹陷,如颅腔、颅底、鼻腔等,供给大脑、小脑和脑干空间,并连接颅内外结构三、大脑的结构及其功能1. 大脑的结构:大脑由大脑皮层负责思维、记忆、情绪控制;大脑白质传递神经冲动、形成感觉和运动功能;基底神经节使运动协调和调节情绪。
2. 大脑的功能:大脑皮层功能:包括感知、意识、记忆、思维、语言、情绪、判断、决策等。
大脑白质功能:传导神经冲动,实现感觉和运动功能基底神经节的功能:调节人体运动和情绪四、脑干的结构和功能1.脑干的结构: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一个区域,分为中脑、桥脑和延髓三部分。
中脑:负责控制眼睛的运动和瞳孔的收缩桥脑:负责传导上下运动信息,调节呼吸和心血管功能延髓:负责控制身体的许多自主神经系统,如血压、呼吸和消化等。
2.脑干的功能:脑干是人体控制基本功能的中枢,对呼吸、心跳、血压、水平和睡眠等生理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五、小脑的结构和功能1.小脑的结构:小脑位于脑干后方,由大脑半球形成两侧,与脑干及其他部分连接。
小脑有脑叶、蚓部和小脑蚓。
2.小脑的功能:小脑主要参与平衡、协调运动和姿势调节,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同时通过与大脑交流,协调各肢体运动的过程。
六、脑脊液的结构和功能1.脑脊液的结构:脑脊液主要由脉络 plexus choroideus 分泌,脑室由右、左侧脉络丰茂的红组织分泌,大多数脑脊液通过鞏膜孔直接流入第四脑室。
颅脑解剖
颅 底
内面
外面
颅 腔 分幕上区和幕下区
幕上区:端脑 间脑
幕下区:小脑 脑干
脑 brain
分为: 端脑 间脑 小脑 脑干
端脑由前脑泡两侧 高度发育形成。
端 脑
位于颅腔内,分为左、右大脑半球。
端脑的外形与分叶
大脑纵裂cerebral longitudinal fissure 大脑横裂cerebral transverse fissure 每个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3条沟
• 中央沟 central sulcus • 外侧沟 lateral sulcus • 顶枕沟 parietooccipital sulcus
中央沟 顶枕沟
外侧沟
5个叶
• • • • • 额叶 frontal lobe 顶叶 parietal lobe 颞叶 temporal lobe 枕叶 occipital lobe 岛叶 insular lobe
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
包括:穹隆、内囊 、外囊 、最外囊
内囊 internal capsule
位置:豆状核与尾状核、背侧丘脑之间 构成:上、下行的投射纤维集中形成的髓质板构成。
内囊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内囊在横断面上呈“><”形
分部:前肢、 膝部、 后肢
前肢
膝
后肢
丘脑前辐射 尾状核头 额桥束
大脑皮质中枢
大脑皮质上具有管理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最高中枢。 不同的功能相对集中在某些特定的皮质区,从事对一定机 能的分析综合。
中枢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大脑皮质区,是执行某种功能的核
颅脑基本解剖医学PPT课件.ppt
28
29
30
松果体
31
正常解剖 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
凹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
不同的标准,称之为“6, 8, 10, 12”(mm)原
则
后叶较小,通常为T1WI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仍 为高信号),反应正常抗利尿激素功能的完整
性(下丘脑、漏斗及垂体后叶轴)
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外侧面
61
正常解剖 脑池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蚓前 缘之间
62
正常解剖 脑池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前界为额叶直回, 后界为桥脑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回 钩。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基底动脉环、颈 内动脉、垂体蒂、动眼神经、鞍背等。
63
64
正常解剖 脑池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位 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中回
和颞下回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回等
6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半球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位于 中线的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正常解剖
端脑(大脑) 间脑 中脑 桥脑 延脑 小脑
脑的组成
1
2
端脑(大脑)
3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中央沟: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 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外侧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额下
回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源版】颅脑的解剖生理
大脑镰下疝:一侧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 孔被挤入对侧分腔
分叶
小脑
1.绒球小结叶:后外侧裂是小脑后叶与绒球小
结叶的分界(前庭小脑)
2.前叶 :原裂以前的半球和小脑蚓(脊髓小
脑)
3.后叶:原裂以后和小脑下面的大部分(大脑
鼻中隔;外侧壁:上、中、下鼻甲及
鼻道;
鼻旁窦:额窦位于额骨眉弓深面,开口于中鼻道
前部(筛漏斗)。筛窦位于筛骨迷路内,
分前、中、后三群,前中群:开口于中
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
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位
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
脑的被膜
脑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 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有支持、保 护脑的作用。
顶枕沟
枕叶
岛叶
端脑
端脑的内部结构
包括:
Hale Waihona Puke 侧脑室基底核
大脑皮质
髓质
端脑
(一)侧脑室
中央部
前角
后角
下角
端脑
(二)基底核
尾状核
豆状核:壳核、苍白球
室旁核——分泌催产素
3.功能:
下丘脑是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参与对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 活动等的调节;
参与对情绪活动的调节;
调节人体的昼夜规律。
端脑
端脑又称大脑,是由两侧大脑半球借 胼胝体相连。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头(颅脑)冠状位解剖示意图 (1)
(31)额鳞(32)蝶轭 (33)前床突(34)蝶 骨大翼(35)额叶(36) 颞叶(37)岛叶(38) 胼胝体膝(39)大脑前 动脉(40)胼胝体沟 (41)额内侧回(42) 外侧沟(43)眶回(44) 尾状核头(45)侧脑室 前角(46)内囊(47) 大脑中动脉(48)视神 经和眼动脉(49)蝶窦 (50)后筛窦小房(51) 颈内动脉(52)颞肌 (53)冠突(54)翼腭 窝(55)眶下裂(56) 颞下窝(57)下颌体 (58)下颌管(59)下 颌舌骨肌(60)咬肌
(1)上矢状窦(2)大脑镰(3)胼 胝体压部(4)侧脑室三角区(5) 松果体(6)四叠体池(7)下丘(8) 中脑水管(9)被盖(10)脑桥(11) 延髓(12)小脑前叶(13)小脑幕 (14)幕切迹(15)海马旁回(16) 海马(17)海马伞(18)尾状核尾 (19)侧副隆起(20)视辐射(21) 侧脑室下角(22)丘脑枕(23)内 囊豆核后部(24)胼胝体沟(25) 扣带回、峡(26)扣带沟(27)中 央旁小叶(28)中央沟(29)中央 前回(30)中央后回(31)缘上回 (32)外侧沟(33)颞上回(34) 颞中回(35)颞下回(36)枕颞回 (37)侧副沟(38)大脑后动脉 (39)椎动脉(40)寰椎侧块(41) 寰枢外侧关节(42)颈内静脉(43) 茎突(44)茎突咽肌(45)茎突舌 骨肌(46)咽(47)腮腺(48)耳 廓(49)软骨性外耳道(50)穹窿 脚(51)顶下沟(52)楔前叶(53) 顶上小叶(54)角回(55)小脑上 池(56)小脑延髓池(57)小舌 (58)小髓帆(59)第四脑室(60) 小脑上脚(61)小脑中脚(62)小 脑下脚(63)小脑半球(64)舌咽 神经(65)乙状窦沟(66)乳突(67) 乳突小房(68)枢椎齿突(69)寰 枕关节(70)小脑水平裂(71)小脑 后叶(72)延髓锥体(73)直窦 (74)大脑大静脉(75)二腹肌后 腹(76)颞肌(77)侧脑室脉络丛 (78)舌回
《颅脑影像解剖》ppt课件
83
脑MRI常见的异常信号
• T1WI高信号----脑血管病 –脑出血:亚急性期(3-14天),由于正铁血红蛋 白的强顺磁性表现为 T1WI 高信号 –脑梗塞:多在亚急性期,为不规则脑回状。由 于缺血使小动脉壁破坏,梗塞后血管再通或侧枝 循环建立,产生出血性变化,导致T1WI高信号 –窦栓塞:上矢状窦局部血管流空影消失呈等或 高信号
15
16
经 胼 胝 体 膝 部 断 面
31穹窿 51胼胝体膝部 53松果体 34背侧丘脑(间脑)
17
脑的正常解剖
• 额叶 –外侧裂上方和中央沟前方 • 顶叶 –外侧裂上方、中央沟后方与顶枕沟之间 • 颞叶 –外侧裂下方 • 枕叶 –半球后部、顶枕沟以后
18
主要解剖标志
• 中央沟:脑凸面中部 最深的脑沟,分隔额 、顶叶。 中央前回:宽而厚,躯体 运动中枢
• 钙化 –T1WI的信号强度与钙化颗粒的大小有关。当微 小的钙结晶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且钙的重 量百分比浓度不超过30%时,即可表现高信号( 部分胆结石T1呈高信号) –钙化颗粒表面积对T1弛豫的影响类似于大分子 蛋白,呈高信号 • 慢性肝病:基底节高信号,推测为顺磁性物质脑 内沉积 • 碘油:椎管造影,肿瘤碘油沉积。T1WI高T2WI低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二、颅脑MRI断层解剖
58
MRI常用的序列
59
1
2
3
1.额叶
2.中央沟 3.顶叶
60
1 2 3
4
1.额叶 2.半卵圆中心 3.中央沟 4.顶叶
61
1
2
史上最详细最基础的颅脑MRI解剖
脑沟
直回
眶回
中央沟:额、顶叶的分界线, 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 回、额中回、额下回
脑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中央沟:额、顶叶的分界线, 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 回、额中回、额下回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脑沟
中央沟
中央沟:额、顶叶的分界线, 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脑沟
中央沟
中央沟:额、顶叶的分界线, 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 眶回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构成侧脑室 体部和额角的顶。
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构成侧脑室 体部和额角的顶。
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构成侧脑室 体部和额角的顶。
膝部
体部 压部
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构成侧脑室 体部和额角的顶。
第三脑室 中脑导水管 第四脑室
脑池
脑池
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 或脑池。
1. 小脑延髓池 2. 桥池(桥前池) 3. 脑桥小脑脚池 4. 环池 5. 四叠体池 6. 鞍上池 7. 大脑大静脉池 8. 大脑外侧裂池
颅脑应用解剖学(1)
浅筋膜:所含脂肪组织和纤维 小隔较少。耳廓前有颞浅血管 和耳颞神经,耳廓后有耳后血 管和枕小神经,沿颞区自下而 上呈放射状向额顶枕区走行。 经此区进行开颅术时,皮瓣的 基部应在下方,即包括上述的 血管和神经,以保证皮瓣的存 活和感觉。
医学PPT
9
顶枕沟:从人字点上方约 1.25cm处向外侧引一条长 1.25~2.25 cm的线,此线即 为顶枕沟的体表投影。
中央前回:位于中央沟投影 线的前1.5 cm的范围内。左 中央前回的前下方为运动性 语言中枢,其投影位于前垂 直线与上横线相交点的稍上 方。
中央后回:位于中央沟投影 线的后1.5 cm的范围内。
外侧沟:相当于中央沟投影线与上 横线交角的等分线。临床手术中, 确定大脑外侧沟和中央沟的体表投 影线最为简单实用的方法:定眉间 至枕外隆凸为矢状线,在颧弓中点 上方4 cm处(约2横指)即为翼点, 从翼点至矢状线中点(50%)后2 cm 处的连线即为大脑中央沟投影线, 从翼点至矢状线前四分之三处(75%) 的连线即为大脑外侧沟投影线。
医学PPT
2
眉弓superciliary arch: 是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 形隆起,此处皮肤表面 长有眉毛。眉弓适对大 脑额叶的下缘。
眉间glaballa: 位于两眉弓之间的中点。
额结节frontal tuber: 为 额骨外面最突出部。深 面适对大脑额中回。
医学PPT
3
颧弓zygomatic arch: 由颧骨的颞突和颞骨的 颧突共同构成,平颧弓 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 颞叶前端的下缘。颧弓 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的 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 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 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基底核 尾状核
豆状核:壳核、苍白球
杏仁核
屏状核
病变症状: 震颤麻痹(运动过少——僵直综合征) 舞蹈病(运动过多——低张力综合征)
端
脑
(三)大脑半球的髓质 1.联络纤维 2.连合纤维 3.投射纤维
内囊:内囊为上下行纤维束积聚而形成的宽厚 白质,位于大脑基底部,在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 核之间,在脑的水平切面上呈“><”状 。 内囊损伤时,可出现两歪、 “三偏”症。
间
脑
位于中脑的前上方,两大脑半球之间。 可分为5个部分: 背侧丘脑 上丘脑 下丘脑 后丘脑 底丘脑
间
脑
(一)背侧丘脑
两侧背侧丘脑之间为第三脑室
背侧丘脑是皮质下感觉的最后中继站,并
可能感知粗略的痛觉,当背侧丘脑受损时,可
引起感觉功能障碍和痛觉过敏、自发性疼痛等
颅
骨
(四)前面观:
眶:眶上孔(眶上切迹);眶下孔/裂/沟/管;泪囊 窝、泪腺窝。 骨性鼻腔:前:梨状孔;后:鼻后孔;中:骨性 鼻中隔;外侧壁:上、中、下鼻甲及 鼻道; 鼻旁窦:额窦位于额骨眉弓深面,开口于中鼻道 前部(筛漏斗)。筛窦位于筛骨迷路内, 分前、中、后三群,前中群:开口于中 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 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位 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
端
脑
端脑又称大脑,是由两侧大脑半球借 胼胝体相连。
端
脑
五叶 额叶
三沟
中央沟
顶叶
外侧沟 分5个叶 颞叶 顶枕沟 枕叶
岛叶
端
脑
端脑的内部结构
包括:
侧脑室 基底核 大脑皮质 髓质
端
脑
(一)侧脑室 中央部
前角
后角 下角
端
脑
成对的:鼻骨、泪骨、颧骨、上颌骨、 下鼻甲、腭骨;
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舌骨。
颅
骨
(一)顶面观:
冠状缝、
矢状缝、 人字缝、 顶孔
颅
骨
(二)颅底面观
颅底外面观:由前向后:骨腭、鼻后孔、
犁骨、切牙孔、卵圆孔、棘孔、下颌窝、关节结 节、破裂孔、颈静脉窝及孔、枕骨大孔、枕髁、 茎突、乳突、枕外隆突、茎乳孔。
调节躯体运动
间
脑
(二)后丘脑
位于丘脑枕后下方,包括: 内侧膝状体(传导听觉) 外侧膝状体(传导视觉)
间
脑
(三)下丘脑
1.组成:视交叉、终板、灰结节、漏斗、垂体 2主要神经核:视上核——分泌加压素 室旁核——分泌催产素 3.功能: 下丘脑是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参与对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 活动等的调节; 参与对情绪活动的调节; 调节人体的昼夜规律。
端
脑
(四)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1.第Ⅰ躯体运动区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
特点:①身体各部位代表区倒置,头部正立
②左右交叉支配 ③与功能的重要性及复杂程度有关, 与靶区的大小无关
端
脑
2.第Ⅰ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
特点:①身体各部位代表区倒置,头面部正立
②左右交叉管理
③代表区的大小与感觉敏感程度有关,
与形体大小无关
端
脑
3.视觉区
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皮质
特点:对侧同向偏盲
4.听区
颞横回 特点:每侧听觉区都接受来自两耳的冲 动。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致引起 全聋
端
脑
5.语言区
①说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运动性失语 ②听话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感觉性失语 ③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失写症 ④阅读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
——角回——失读症
端
脑
功能 ⒈个体保存——寻食、防御、种族保 存—— 生殖;
⒉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中枢;
⒊调节情绪活动; ⒋参与学习与记忆活动。
脑神经核之分。
脑
干
1.脑神经核
躯体运动核:支配骨骼肌
一般内脏运动核: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特殊内脏运动核:支配鳃弓演化来的骨骼肌 内脏感觉核:接受脏器、心血管的感觉纤 维,接受味觉纤维 一般躯体感觉核:接受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 膜的感觉纤维 特殊躯体感觉核:接受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
脑
干
脑干的生理 中脑:刺激性病变: 去皮质强直 损毁性病变 脑桥、延髓:去中脑强直 重要中枢均在脑桥和延髓内
姿态反射
小
脑
位于颅后窝(延髓脑桥背侧,端脑
枕叶下方),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脑幕 相隔。
小
脑
小脑扁桃体
枕骨大孔外上方
临床意义:颅内压过高时,小脑扁桃体 可能被挤压而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 桃体疝(枕骨大孔疝) 小脑幕切迹疝:位于小脑幕切迹缘的颞 叶的海马回、沟回疝入小脑幕裂孔下方 大脑镰下疝:一侧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 孔被挤入对侧分腔
颅
骨
(二)颅底面观 颅底内面观:
颅前窝:鸡冠、筛孔、筛板 颅中窝:眶上裂、视神经管、圆孔、卵圆孔、
破裂孔、垂体窝、颈动脉沟、棘孔、 三叉神经压迹
枕内隆突
颅
骨
(三)颅侧面观: 翼点、颧弓、颞窝(颧弓上方)、颞下窝 (颧弓下方)、外耳门、翼腭窝(上颌骨体、 蝶骨翼突、腭骨间)。 翼点:在颞窝前下部,额、顶、颞、蝶 骨会合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 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骨质薄弱, 易骨折。
颅脑的解剖生理
隆昌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罗晓洁
颅
骨
颅骨组成:共23块。以眶上缘、外耳门 上缘和枕外隆凸连线为界限将颅分为上 部的脑颅和下部的面颅。 脑颅:8块,构成颅腔;
面颅:15块,构成面部支架。
颅 骨
脑颅骨:
成对的:顶骨、颞骨; 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面颅骨:
折,按其发生部位分为:
颅前窝骨折
颅中窝骨折 颅后窝骨折
颅脑损伤
骨折部位
颅前窝
脑脊液漏
鼻漏
瘀斑部位
眶周、球结膜下 (“熊猫眼”征) 乳突区(Battle征)
可能累及的脑神经
嗅神经、视神经
颅中窝
鼻漏或耳漏
面神经、听神经
颅后窝
无
乳突部、咽后壁
舌咽、迷走和 舌下神经
脑
位于颅腔内,成人脑的平均重量1400g。 一般将脑分为4个部分: 端脑 间脑 脑干(中脑、脑桥、延髓) 小脑
小
脑
分叶
1.绒球小结叶:后外侧裂是小脑后叶与绒球小
结叶的分界(前庭小脑)
2.前叶 :原裂以前的半球和小脑蚓(脊髓小
脑)
3.后叶:原裂以后和小脑下面的大部分(大脑
小脑)
损伤表现:醉酒步态
小
脑
功能
1.前庭小脑(原小脑):平衡
2.脊髓小脑(旧小脑):调节肌张力 3.大脑小脑(新小脑):协调肌肉运动
脑的被膜
脑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
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有支持、保
护脑的作用。
硬脑膜: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鞍膈
颅脑损伤
头皮损伤: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头皮撕 脱伤 颅骨骨折:
脑损伤: 脑震荡
脑挫裂伤
颅内血肿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颅脑损伤
颅底骨折多为线性骨折,个别为凹陷骨
脑
解剖结构(一)
干
脑干位于脊髓与间脑之间,由下而上包括:
延髓 脑桥 中脑 第四脑室:是延髓和脑桥的背面经小脑脚与小
脑相连,它们之间的室腔。
脑神经:十二对(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
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神经全)
脑
干
解剖结构(二) 脑干的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 和网状结构,其中灰质有脑神经核和非
脑
干
2.脑干的传导束
锥体束: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内侧丘系:传导躯干、四肢的深感觉 脊髓丘系:传导痛、温觉 三叉神经系:传导面部浅感觉 外侧丘系:传导听觉
脑
干
3.脑干的网状结构
生命中枢: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中间神经元:各种反射 上行激活系统:醒觉作用 下行调节系统:调节肌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