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及解剖
颅脑CT层面解剖
通过颅脑CT层面解剖,医生可以在手术过程中使用导 航系统,精确找到病变位置,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 性。
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脑血管疾病
颅脑CT层面解剖可以清晰显示脑部血管的形态和 结构,有助于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 和脑出血。
颅内感染
颅脑CT层面解剖能够发现颅内感染的迹象,如脑 膜增厚、脑实质病变等,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 据。
03 脑沟
大脑表面呈沟状凹陷,CT图像上可观察到脑沟的 形态和深度,对判断脑实质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脑室及脑池CT解剖
侧脑室
脑池
位于大脑两侧的空腔,CT图像上可观 察到侧脑室的形态和大小,对判断脑 室扩大或脑积水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大脑表面或深部的间隙,CT图像 上可观察到脑池的形态和位置,对判 断脑实质病变或占位性病变具有重要 意义。
颅脑CT层面解剖
目录
• 颅脑CT解剖基础 • 颅脑CT层面解剖技术 • 颅脑常见病变的CT表现 • 颅脑CT层面解剖的临床应用 • 颅脑CT层面解剖的局限性
01
颅脑CT解剖基础
颅骨CT解剖
01 颅盖骨
包括额骨、顶骨、枕骨等,CT图像上呈现为连续 的骨性结构,对颅内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02 面骨
包括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CT图像上可观察 到面骨的形态和位置,对面部美观和功能具有重 要意义。
第三脑室
位于大脑中央的空腔,CT图像上可观 察到第三脑室的形态和位置,对判断 脑室扩大或脑积水等病变具有重要意 义。
02
颅脑CT层面解剖技术
轴位(横断面)CT解剖
横断面CT解剖是颅脑CT检查中最常用的层面,能 01 够清晰显示大脑的左右两侧结构,如大脑半球、
颅脑CT、MRI解剖学
椎-基底动脉系统
❖ 基底动脉主要分支: ❖ 小脑下前动脉 ❖ 小脑上动脉 ❖ 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系统
❖ 大脑后动脉主要分支: ❖ 颞下前、中、后动脉及
距状沟动脉、顶枕动脉。
脑静脉系统
❖ 脑静脉系统由脑深部的引流静 脉和脑表面的浅静脉组成。
❖ 脑深部的引流静脉: ❖ 大脑大静脉 ❖ 基底静脉 ❖ 大脑内静脉
体池、枕大池、桥前池、大 脑大静脉池等。 ❖ 脑沟:中央沟、外侧裂沟、 矩状沟、扣带沟等。
六、颅脑血管解剖
❖ 颅脑动脉由颈动脉系统和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
❖ 颈动脉系统:颈内动脉为脑 的主要供血动脉,颈外动脉 主要为颈面部供血,为颅骨 和脑膜的供血动脉。
❖ 椎-基底动脉:供应后颅窝 结构和部分大脑。
❖ 颅底骨因部位而表现不同。 ❖ 颅缝有解剖分布,斜行线
状、边缘增白。 ❖ 颅骨区分以颅缝为参照。
❖ 颅盖骨分高密度的外板和内板、 较低密度的板障。
❖ 颅底骨因部位而表现不同。 ❖ 颅缝有解剖分布,斜行线状、
边缘增白。
❖ 颅骨区分以颅缝为参照。
颅骨的MRI解剖
❖ 致密的颅骨呈低信 号,含骨髓的板障 呈较高信号。
❖ 腱膜和肌肉呈等T1短T2信号,T2WI不 易与骨区分,T1WI容易区分,不同部位 厚薄有别,但两侧对称。
❖ 以部位命名头皮软组织。
二、颅骨的CT、MRI解剖
❖ 颅骨由颅盖骨和颅底骨构成
❖ 颅盖骨:额骨(1)、顶骨(2)、枕骨的 部分(1)、颞骨的部分(2)。
❖ 颅底骨:蝶骨(1)、筛骨(1)、枕骨的 部分(1)、颞骨的部分(2)。
❖ 考考你脑的分叶?
脑的CT、MRI解剖
❖ 2)小脑:
❖ 位于后颅窝、天幕 下,分左右两侧小 脑半球、蚓部、齿 状核、小脑扁桃体 等。
颅脑解剖
脑干背侧面
延髓可分为上、下两 段。下段称为闭合部, 其室腔为脊髓中央管 的延续,正中沟的两 侧为薄束结节和楔束 结节,其中分别隐有 薄束核与楔束核。脑 桥的背面构成第四脑 室底的上半部。在第 四脑室底具有横行的 髓纹,是延髓和脑桥 的分界标志。
延髓腹侧面
锥体 锥体交叉 橄榄 舌下神经根 舌咽神经根 迷走神经根 副神经根 延髓脑桥沟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 颈动脉窦 颈总动脉 椎动脉
椎-基底动脉
椎动脉为椎基底动脉系的主干动脉,左右各一。其 主要动脉干和分支如下:(1)小脑后下动脉:发 出的主要分支有延髓支、小脑支和脉络膜支;(2) 小脑前下动脉;(3)内听动脉;(4)脑桥支; (5)小脑上动脉;(6)大脑后动脉:它分为枕 支和颞支。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
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
骨膜层: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颅骨组成
脑颅(8快): 成对:顶骨、颞骨 不成对:筛骨、蝶骨、额骨、枕骨
面颅(15块): 成对:上颌骨、颧骨、下鼻甲、鼻骨、
腭骨、 泪骨 不成对:犁骨、舌骨、下颌骨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系颈内动脉自颈总动脉发出,在颈部上升 至颅底,前行至破裂孔出入颅。临床上将颈内动 脉分为四段:(1)颈段:位于颈部;(2)颈内 动脉管段:又称岩骨段;(3)海面窦段:位于海 面窦内;(4)床突上段:位于前后床突上方;颈 内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1)眼动脉:供应视网 膜和眼球的血液;(2)后交通动脉;(3)脉络 膜前动脉;(4)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5) 大脑中动脉:它是颈内动脉的延续。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干包括延髓、
颅脑解剖 (1)
*颅盖的年龄特征
*板障及其血管
•颅顶的软组织
*颅顶的层次结构
※额顶枕区: ※颞区
^皮肤: ^浅筋膜: ^颅顶肌和帽状腱膜 ^腱膜下疏松组织
^皮肤 ^浅筋膜 ^耳外肌和帽状
腱膜的延续
^颅骨外膜
^颞筋膜、
^颞肌
^颅骨外膜
*颅顶的血管和神经
第三节 颅前窝
临床意义
•它位于眼眶和鼻腔的上方,其前方与额窦相邻,其下方 与筛窦相邻,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密切,有些疾患可相 互波及;
颅脑解剖
第一节 表面解剖
颅脑部重要的骨性标志
鼻额点 眉间 眉弓 额结节 冠矢点 顶结节 颅顶 枕外隆凸
顶枕点 上项线 额骨颧突 颧弓 乳突 外耳道上三角 翼点
第二节
•颅顶骨
*颅盖的组成及特征 *颅盖的结构
颅顶
*颅盖的年龄特征 *板障及其血管
硬脑膜静脉窦
► 蝶顶窦 ► 上矢状窦 ► 下矢状窦 ► 岩鳞窦 ► Kelch副窦 ► Hyrti眼岩窦 ► Verga副窦
颅中窝硬脑膜的血管
脑膜中动脉 脑膜中静脉
颅中窝的蛛网膜下池
大脑纵裂底部及胼胝体周围,此间隙称胼胝体周池,它向前与终板前方的终板 池相续。 大脑横裂内的间隙称横裂池
颅中窝的脑部
第四节 颅中窝
颅中窝的构成
颅中窝由蝶骨体 的上面和侧面、 蝶骨大翼的大脑 面、颞骨岩部前 面及颞骨鳞部构 成。
两侧深窝的前界 为蝶骨小翼后缘, 后界为颞骨岩部 上缘,底为蝶骨 大翼、颞骨岩部 前面及颞骨鳞部。
颅中窝的骨性结构:眶上裂 、圆孔、
卵圆孔、棘孔、破裂孔、蝶导静脉孔、三叉 神经压迹、弓状隆起、岩大神经管裂孔、岩 大小神经沟及脑膜中动脉沟
《颅脑断面解剖》
穹窿
穹窿连合
海马伞
穹窿脚
穹窿体
胼胝体
穹窿脑室
5. 脑血管
脑动脉壁很薄(平滑肌少) 脑静脉壁很薄(无平滑肌) 静脉和静脉窦无瓣膜 动、静脉不伴行 硬脑膜窦为特殊结构 动脉分支在脑表面有丰富吻合分支,且进入神 经组织是终动脉 血脑屏障的特殊性 (物质交换选择性, 而不是组织液弥散) 毛细血管床与神经元关系密切, 而易被病原侵害
间位帆池 (第三脑室上池)
大脑大静脉池
小脑上池
脑桥小脑三角池
大脑外侧裂池
7. 脑池 半球表面的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间的间隙)相当狭窄, 而在脑底某些部位或大的沟裂内则较宽畅或扩大, 这些区域被命名为“脑池”。它实际上是蛛网膜下腔的一部分, 脑池绝大部分位于大脑半球底面或巨大脑沟附近。
枕窦
小脑半球
横窦
桥池
筛窦
鼻中隔
颞肌
头部第 3 水平层面 CT
影像正常解剖结构 前方: 眼眶、额窦 颅中窝: 前界: 蝶骨小翼后缘→(内后)延伸的尖突(前床突),二突间为鞍结 节;前有视交叉沟,后与鞍背间的低密度影为垂体窝;
晶体
眼球
视神经
颞中回
脑脑半球
横窦
桥池
脑池分腹、背侧组 , 有成对与不成对 。
小脑延髓池
四叠体池
间位帆池 (第三脑室上池)
大脑大静脉池
小脑上池
背侧脑池 小脑延髓池(枕大池) 由正中、外侧孔通脑室 小脑上池: 小脑幕下方 四叠体池(大脑大静脉池) 上→胼胝体池 后→小脑小池 前→帆间池 两侧→环池 帆间池(第Ⅲ脑室上池、 中间帆腔):Ⅳ室顶部 胼胝体池:大脑前动脉,前连终板池 纵裂池:大脑纵裂内、大脑镰二侧 旁正中: 环池:本部(环池) 翼部(丘脑后池):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脉络膜前、后动脉、 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 侧裂池(大脑外侧窝池):大脑中动脉
(医学课件)颅脑正常解剖
第7对脑神经
面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和味 觉。
第8对脑神经
位听神经,主要负责听觉和平衡 感觉功能。
脑神经
第9对脑神经
舌咽神经,主要支配咽喉部感 觉和部分肌肉运动。
第10对脑神经
迷走神经,主要支配内脏器官 的感觉和运动。
第11对脑神经
副神经,主要支配胸锁乳突肌 和斜方肌。
第12对脑神经
舌下神经,主要支配舌肌运动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神经连接
小脑与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都有神经连接。这些连接允 许小脑接收来自身体各部分的信息,并调节身体的运动。
结构
小脑由两个半球组成,每个半球又分为三个叶:绒球叶、 小结叶和蚓叶。这些叶由许多小脑纤维束连接,形成一个 复杂的网络。
损伤影响
如果小脑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身体协调性、平衡感和运 动控制出现问题。这可能导致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和语 言障碍等症状。
功能
大脑髓质主要负责传递信 息,将大脑皮质和其他脑 区连接起来,形成复杂的 神经网络。
结构特点
大脑髓质由大量的神经纤 维组成,这些纤维交织在 一起,形成了复杂的髓鞘 结构。
大脑白质与灰质
定义
结构特点
大脑白质是指大脑半球内部的白色区 域,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大脑灰质 是指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色区域,主要 由神经元细胞体组成。
第2对脑神经:视神 经,主要负责视觉功 能。
第1对脑神经:嗅神 经,主要负责嗅觉功 能。
脑神经
第3对脑神经
动眼神经,主要支配眼球运动和 瞳孔括约肌。
第4对脑神经
滑车神经,主要支配眼球上半部分 的运动。
第5对脑神经
三叉神经,主要支配面部感觉和咀 嚼肌运动。
颅脑基本解剖医学PPT课件.ppt
28
29
30
松果体
31
正常解剖 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
凹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
不同的标准,称之为“6, 8, 10, 12”(mm)原
则
后叶较小,通常为T1WI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仍 为高信号),反应正常抗利尿激素功能的完整
性(下丘脑、漏斗及垂体后叶轴)
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外侧面
61
正常解剖 脑池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蚓前 缘之间
62
正常解剖 脑池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前界为额叶直回, 后界为桥脑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回 钩。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基底动脉环、颈 内动脉、垂体蒂、动眼神经、鞍背等。
63
64
正常解剖 脑池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位 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中回
和颞下回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回等
6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半球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位于 中线的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正常解剖
端脑(大脑) 间脑 中脑 桥脑 延脑 小脑
脑的组成
1
2
端脑(大脑)
3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中央沟: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 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外侧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额下
回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颅脑正常解剖》课件
小脑损伤的症状
小脑损伤可能导致共济失 调、协调障碍、平衡失调 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 日常生活。
脑干
脑干的解剖结构
脑干位于大脑的底部,是 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部 分,包括延髓、桥脑和中 脑。
脑干的功能
脑干负责许多重要的生命 维持功能,如呼吸、心跳 、觉醒等,还参与感觉和 运动的传导。
脑干损伤的症状
椎基底动脉是脑的另一主要供血动脉,负责供应大脑后2/5部分和小脑的 血液。
它起始于锁骨下动脉,在颅内分支为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脑 桥动脉和基底动脉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负责维持平衡和协调功能。
脑底动脉环
脑底动脉环是由多条脑底动脉组成的环 状结构,主要位于颅底下方。
它包括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 后动脉、眼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基底动
脑池
脑池是脑表面和颅骨之间的间隙,内 有脑脊液充盈。
常见的脑池有侧脑室、第三脑室、第 四脑室等,它们是脑脊液循环的重要 部分。
脑池的存在使得脑组织具有一定的活 动度和缓冲作用,减少外界对脑组织 的冲击。
01
大脑半球
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是大脑半球最外层的灰质结 构,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 个主要区域。
脑干损伤可能导致意识障 碍、瘫痪、感觉丧失等症 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
01
脑血液循环
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是脑的主要 供血动脉之一,负责 供应大脑前3/5部分 的血液。
颈内动脉系统主要负 责处理感觉、运动和 认知功能。
它起始于颈总动脉, 在颅内分支为大脑前 动脉、大脑中动脉和 眼动脉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
同的功能区域。
沟回的形成和个体差异与人类的 认知和行为能力密切相关,如语 言、运动和空间能力等方面的表
脑部详细解剖图解
.
2)传导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沿脑干腹外侧部上 升,行于内侧丘系的外侧。 3)锥体束:传导随意运动冲动的锥体束,下行经 过脑干腹侧,一部分纤维至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另一部分纤维集中于延髓锥体,继续下行时大部 分纤维走向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下行入脊髓遂 成皮质脊髓侧束,不交叉的纤维将入脊髓称皮质 脊髓前束。 ⑶网状结构:占据脑干中轴部分,并与间脑和脊 髓网状结构相延续(如图10所示)。
.
.
3.脑干的主要功能: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神经纤 维束,是大、小脑与脊髓相互联系的通道。有的 脑神经核是参与反射活动的中枢,如中脑的瞳孔 对光反射中枢,脑桥的角膜反射中枢,延髓中调 节心、血管及呼吸活动的"生命中枢"等。脑干网 状结构对锥体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调节骨骼肌 张力及内脏活动等具有重要作用。
.
.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室底即 菱形窝。室盖呈帐篷状凸向小脑,其后部有一正 中孔和一对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如图13、14所 示)。
.
(三)间脑
人类大脑的高度发展将间脑大部掩盖,间脑主要部分为背 侧丘脑(丘脑)和下丘脑。正中的矢状裂隙即第三脑室, 该室前方有一对室间孔通大脑半球内腔(侧脑室),向后 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1.背侧丘脑:占据间脑背侧份,为一对卵圆灰质块,内部 被"Y"形纤维板分隔为前、内侧、外侧三组核群。外侧核 群的腹面后部,称腹后核,是躯体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 中继核,内侧核群对维持大脑皮层兴奋状态有重要作用; 前核群与嗅觉及内脏活动有关。 背侧丘脑的后下方,左、右各有一对隆起,即内、外侧膝 状体。内侧膝状体是听觉传导路的中继核,外侧膝状体是 视觉传导路的中继核(如图15所示)。......
(二)小脑
颅脑解剖PPT
脑脊液循环
谢谢
(一)位置 颅后窝内小
脑幕下方,脑 干的背侧。
重约150g
小脑下面观
小脑扁桃体
小脑的功能:是运动调节中枢,调 节同侧骨骼肌运动。
1)调节肌张力 2)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3)协调随意运动
受损后,同侧肌张力降低; 平衡失调; 共济运动失调; 运动性震颤。
(一)脑干外形:
1.腹侧面: 动眼神经
大脑脚 三叉神经
后 交 通 动 脉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
眼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椎
基
底
动
脉
的 迷主
脑
路要
桥 动
动分
脉
脉支
脊髓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前大 交 脑大 通 前脑 动 动中 脉 脉动
脉
大
后
脑
交
后
通
动
动
脉
脉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三、大脑的静脉
大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分为浅、深两群, 浅静脉直接注入硬脑膜窦深静脉汇合成大脑大静 脉注入直窦.
颅中窝
颅骨
颅后窝
颅前窝 枕骨大孔
脑的被膜
硬脑膜 脑蛛网膜 软脑膜
脑
端脑
端脑
间脑 间脑
小脑
脑干
{脑干} 中脑
脑桥
小脑
延髓
端脑的外形
大 脑 纵 裂
每个半球分为上外侧 面、内侧面和下面。
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 大脑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皮质 髓质
岛 叶
侧脑室
髓质
基底核
小脑 Cerebellum
颅脑解剖
头部(颅脑断层解剖基础)-断层
下颌角:下颌支后缘与下颌骨下缘 相交处。
颏孔:位于下颌体的外侧面,正对 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下颌 体上、下缘连线中点略上,距正中线 约2.5CM,内有颏神经和血管通过。
眉弓:眶上缘上方的弓状隆起,男性明显,正对大脑额叶的 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位于眉毛的底下。
颧弓:位于外耳门前方的水平线上,全长约三横指(56cm),于皮下可触及。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颞叶前端下缘。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2横指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通过。
乳突: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耳后骨隆起处,其根部前内方有面神经从茎乳孔 穿出,其后颅底内面有乙状窦。
枕外隆凸:为头后正中最凸的隆起, 其内面是窦汇。
乳突囟
前囟 后囟
第三部分
脑及其被膜
一、脑的应用解剖(熟悉)
1、端脑 Telencephalon
概述: 左右半球胼胝连, 两裂三面又三端; 三沟五叶藏脑室, 基底内囊半卵圆。 中枢皮质运动感, 视听说写四语言。
端脑外形:
(1)端脑外侧面的脑沟、脑回和功能定位
(2)端脑内侧面的脑沟、脑回和边缘系统
1.新生儿由于脑和感觉器官比咀嚼器官发育早而快, 故脑颅远大于面颅(8:1)。 2.顶结节、额结节和枕鳞都是骨化的中心部位,故 发育较明显,使颅顶呈五角形。 3.新生儿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的间隙较 大,由膜弥补,形成前囟(生后1-2岁闭合)、后 囟、蝶囟、乳突囟(生后半年闭合)。
颅囟
蝶囟
C. 下角:最大,呈弓形裂隙状,冠状层面上呈半月形。经背 侧丘脑后下方弯向前下方,伸入颞叶。
顶壁为胼胝体、尾状核尾、终纹和杏仁体; 外侧壁为胼胝体; 底壁为海马、海马伞和侧副隆起。
史上最详细最基础的颅脑MRI解剖
脑沟
直回
眶回
中央沟:额、顶叶的分界线, 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 回、额中回、额下回
脑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中央沟:额、顶叶的分界线, 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 回、额中回、额下回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脑沟
中央沟
中央沟:额、顶叶的分界线, 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脑沟
中央沟
中央沟:额、顶叶的分界线, 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 眶回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构成侧脑室 体部和额角的顶。
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构成侧脑室 体部和额角的顶。
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构成侧脑室 体部和额角的顶。
膝部
体部 压部
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构成侧脑室 体部和额角的顶。
第三脑室 中脑导水管 第四脑室
脑池
脑池
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 或脑池。
1. 小脑延髓池 2. 桥池(桥前池) 3. 脑桥小脑脚池 4. 环池 5. 四叠体池 6. 鞍上池 7. 大脑大静脉池 8. 大脑外侧裂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马PPT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陈燕萍张雪林第一节检查方法一、颅脑(一)头颅平片(Plain Film of Skull)头颅平片方法简单、经济,对头颅外伤、先天性畸形和颅骨疾病等的诊断最适用,但对脑肿瘤等病变仅能提示病变存在,大多数不能确诊。
一般用正、侧位,根据诊断需要,再考虑其它位置或用体层摄影。
临床症状明显但常无异常发现是平片诊断的限度。
(二)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脑血管造影是将含碘水对比剂注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使脑血管显影,根据脑血管的分布、形态、位置等变化来判断颅内疾病,并可经导管行介入治疗。
常用数字减影技术。
主要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疾病,并可了解脑瘤的供血情况。
CT、MRI的发展使脑血管造影应用减少,但对颅内血管性疾病的诊断,特别是进行介入治疗,则离不开脑血管造影。
有严重出血倾向、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对对比剂过敏者为脑血管造影的禁忌证。
(三)CT颅脑CT检查一般用横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道中心连线)或上眶耳线(眦耳线向后倾20°角),层厚8~10mm,连续8~10个层面,如遇小病变可行薄层扫描。
垂体区病变常用冠状面,方法是病人仰卧或俯卧,头部尽量后仰,扫描线尽量垂直于鞍底。
(图2-1)图2-1图2-1 头部CT扫描基线头颅CT对颅内病变有很好的诊断效果,颅脑外伤、脑梗塞、脑出血、脑积水等平扫即可明确诊断,颅内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需做增强扫描。
CTA可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CT 灌注成像可观察病变血流灌注情况。
(四)MRI1.切层方向颅脑常规行横断面扫描,根据病变部位辅以冠状或矢状面,一般中线结构(三脑室、脑干、四脑室)、后颅窝病变辅以矢状面;颅底、桥小脑角及天幕附近病变辅以冠状面。
垂体及鞍区结构病变需冠状及矢状面扫描。
2.层厚一般横断面层厚8~10mm,间隔1~2mm;矢状及冠状面层厚4~5mm,垂体微腺瘤或微小听神经瘤需采用薄层扫描,层厚小于等于3mm。
3.扫描序列常规采用SE序列T1WI及T2WI,T1WI显示解剖结构较清晰,而T2WI显示病变较敏感。
高档MR机多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可减少成像时间,常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urbo-SE,FSE)及梯度回波序列(FLASH),其中水抑制成像(FLAIR)较常在颅脑应用。
EPI序列一般用于小儿、昏迷等不配合病人或危重病人的检查。
4.MR血管造影(MRA)头颅MRA已常规应用。
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窦血栓形成等的诊断,也可用于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主要技术有TOF 法和PC法。
5.MR增强扫描MR增强扫描可增加病变与正常脑组织的对比,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在颅脑疾病的应用有:①鉴别肿瘤和水肿,为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②有助于微小病变的显示,如垂体微腺瘤、微小听神经瘤及小转移灶。
③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④显示多发病灶中未显示的病灶。
6.MR弥散加权(DWI)及灌注加权(PWI)成像前者主要用于急性脑缺血的研究,特别是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后者用来反映脑组织微循环的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主要用于脑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7.脑功能成像(fMRI)及MR波谱(MRS)的研究fMRI是通过检测病人接受刺激(包括视觉、触觉等)后的脑灌注变化来研究皮层活动的功能定位,是目前神经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颅脑MRS近年来才从实验研究过渡到临床应用,最常用于颅脑1H-MRS 的方法有SE-单体素波谱法(single volume spectroscopy,SVS)和化学位移成像(CSI)与SVS联合应用的混合(hybrid)技术,可检测外伤、肿瘤或癫痫病人脑组织的代谢情况。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来自:【影像园】)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1.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器官和尸体不同方位的断面标本及其对应的影像图的一门科学。
2.断层:是根据研究目的的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标本或图像。
3.断面:是指断层标本的表面。
4.横断面:又称水平面,是指平行于水平面的断面,断层标本和CT、MRI等图像观察其下表面。
5.矢状断面:是按人体的矢状轴沿上下方向移动切割所制成的左右侧断面。
通过人体正中线的断面为正中矢状面。
断层标本和MRI等图像观察其左侧面,但超声一般观察其右侧面。
6.眶耳线(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7.Reid基线(下眶耳线):眼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冠状面标本的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8.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与外耳门重点的连线,以此为基线的断面与颅底平面相一致,临床影像按此基线扫描,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和减少颅骨伪影。
9.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呈弓形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胼胝体嘴、膝、干和压部,胼胝体嘴向下连于终板。
10.穹窿:是自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束,分为穹窿脚、体柱三个部分。
11.内囊: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的宽阔致密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膝和后肢三个部分。
12,外囊: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称为外囊。
13.最外囊:评传和外侧的波纹状的突起与岛叶皮质之间的的髓质称为最外囊。
14.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为新纹状体。
15.旧纹状体: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
16. 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纹状体。
维持骨骼肌的张力,协调集群运动。
17.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髓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18.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形状不规则,可分为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角四个部分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19.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为侧脑室三角区。
20.第三脑室:是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的腔隙,有顶、底前壁、后壁和左、右侧壁。
21.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22.硬脑膜窦:为颅内静脉的一部分,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难于止血易形成颅内血肿。
23.脑蛛网膜下隙:位于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内充满脑脊液,此间隙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连通。
24.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又称脑池。
25.小脑延髓池:又称枕大池,位于颅后窝下部的小脑与延髓之间,被小脑镰分为左、右侧部,向前连同第四脑室,向下连通脊髓蛛网膜下隙,内有小脑后动脉经过。
26.桥池:又称脑桥前池,位于脑桥腹侧面与枕骨之间,扁且宽阔,向上连通脚间池,向后连通小脑延髓池,内有基底动脉通过。
27.脑桥小脑角池:又称桥池侧突,为桥池向外侧的延续。
28.脚尖池:为桥池向上的延续,位于鞍背与中脑的脚间窝之间,两侧经环池与中脑后方的四叠体池相通,内有动眼神经和基底动脉延续形成的大脑后动脉通过,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前动脉经过该池的外侧部。
29.环池:包括环池本部和环池翼部。
环池本部围绕中脑的大脑脚两侧,连于四叠体池与脚间池之间;环池翼部向外侧伸向背侧丘脑枕的后方又称丘脑后池。
30.四叠体池:位于中脑顶盖与小脑蚓上部前缘之间,两端向外侧连于环池翼部,向前外侧连通于环池本部,向上延续为大脑大静脉池。
31.帆间池:又称中间帆腔,位于第三脑室顶的上方、穹窿体和穹窿连合的下方,两侧为穹窿内侧缘,后界为胼胝体压部,呈尖伸向前的三角形腔隙;向下连通大脑大静脉,内有大脑内静脉通过。
32.大脑大静脉池:位于第三脑室的后方,向上至胼胝体压部,内有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等。
33.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前部组成。
34.交叉池:位于是交叉周围。
35.大脑动脉环:是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依次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连接而成的动脉环。
36.纵膈:是两侧纵膈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37.CT的纵膈间隙:是纵膈气管之间的结缔组织间隙(非筋膜间隙),含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结等,是CT图像上所见的由脂肪、淋巴结等组织所形成的低CT值的非筋膜间隙,包括气管前间隙、气管后间隙、血管前间隙、主动脉肺动脉窗、气管杈下间隙、后纵膈间隙和膈脚后间隙。
38.第一肺门:在肺的内侧面(纵膈面)中部的凹陷称第一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之处。
39.第二肺门:是肺叶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肺叶之处。
40.第三肺门:肺段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肺段之处。
41.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是每一个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域肺组织的总称,无论是形态上或是功能上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
42.肝裸区:冠状韧带前、后层之间没有腹膜覆盖的部分称为肝裸区。
43.第二肝门:是肝左静脉、肝中间静脉、肝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称为第二肝门。
44.第一肝门:位于肝的横沟处,有肝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内脏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之处称为第一肝门。
45.格利森系统(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肝管的各级分支在肝内走行,分支和配布基本一致,并被结缔组织鞘包裹构成格利森系统。
46.肾前间隙:位于壁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的间隙,内有十二指肠、胰、升结肠、降结肠、肠系膜血管、淋巴结以及脂肪组织。
47.肾周间隙:位于肾浅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内有肾、肾上腺、肾血管、肾盂、输尿管和肾脂肪囊等。
48.肾周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侧锥筋膜与腹内筋膜之间,内无任何器官,仅有脂肪组织、血管和淋巴结等。
49.膀胱精囊角:膀胱底与精囊之间常有一呈锐角区域充满脂肪组织,正常值为28.5°+-4.5°。
50.直肠膀胱陷凹: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是男性站立时的最低点。
51.直肠子宫陷凹:位于直肠与子宫之间,是女性站立时的最低点。
52.膀胱子宫陷凹:位于膀胱与子宫之间。
53.肝肾隐窝:在肝右叶与右肾和结肠之间,平卧时是腹膜腔的最低点。
54.胸膜腔: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围成的完全封闭的胸膜间隙,左、右各互不相通,呈负压,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壁之间的摩擦。
55.胸膜隐窝:不同部分的壁胸膜相互返折移行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呼吸时,肺缘也不能伸入其内,故称为胸膜隐窝。
56.椎孔:由椎体和椎弓围成。
57.椎间孔:由相邻的椎骨上、下切迹围成。
58.椎管:有椎骨的锥孔、骶骨的骶管和椎骨之间的骨连接共同构成的骨纤维管道,起自枕骨大孔,终于骶管裂孔,其弯曲度与脊柱的弯曲一致,内有脊髓、脊髓被膜、神经根、血管和结缔组织等结构。
59.肝门静脉窦:肝门静脉一般分为左、右两支入肝,在分支前其管径稍膨大称为肝门静脉窦。
60.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的学习方法:①欲学断层,先修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