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文化原因
第6章 犯罪的宏观社会原因
第六章社会宏观环境与犯罪※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社会环境则是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根据社会环境的规模,可将其分为宏观社会环境与微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教育、人口、社会变迁等因素。
后者是指个体直接生活于其中的小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法律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变化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
犯罪率的高低,也是衡量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致罪的政治因素在现代国家,政治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成了滋生犯罪的重要场所和诱发犯罪的重要原因!!!由政治因素所导致的犯罪多是普通刑事犯罪。
(一)政局动荡政局动荡——国家控制力量减弱——犯罪分子肆无忌惮——政变、凶杀、暴力犯罪。
(二)政策失当政策失误——执法粗暴——群体性事件;执法犯法(三)体制弊端1. 权力监督机制弊端——权力失控权力失控——权力成一己之私——滥用权力、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奢侈腐化(1)监督体制漏洞(2)监督机关虚设(3)监督人员素质堪忧(4)舆论监督受到压制2. 官吏任用制度弊端——昏官当权昏官当权——实施犯罪昏官当权——纵容犯罪昏官当权——诱发犯罪(1)任人唯亲民主权力受到限制,易产生对立情绪,走上犯罪道路。
(2)带病提拔(3)官多为患能上不能下——机构臃肿,官多为患——增加纳税人负担,造成办事效率低下能上不能下——待提拔队列越拉越长,可升迁职位越来越少——跑官要官,买官卖官(4)买官成风3. 权商关系机制弊端——官商勾结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官员腐败,徇私舞弊(四)官员腐败1.腐败构成犯罪如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滥用职权等。
※当前腐败犯罪呈现出犯罪率高、范围广、数额大、“前腐后继”等特征。
2.腐败导致犯罪(1)国家职能削弱——社会控制力减弱——助长犯罪发生(2)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心理失衡——滋生违法犯罪(五)官僚主义1. 具体表现(1)不干正事(2)不干实事(3)脱离原则(4)脱离群众2. 官僚主义与犯罪(1)构成渎职犯罪(2)间接导致犯罪犯罪分子利用领导干部在组织、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官僚主义作掩护而作案。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个人主观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这里谈的“自身原因”是内因,后面要谈的家庭、学校、社会原因,是外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教育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
”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人们总结的一句话:“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前文谈到的我所曾承办的三名未成年人强奸案,三个被告人的家庭都是离异家庭,其共性是对孩子缺乏关爱。
法庭教育时,这三个父母都痛哭流涕,说对不住孩子,表示以后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三、学校教育原因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
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但现在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学校领导的政绩如何,一个教师的水平怎么样,都要由“升学率”来衡量,来体现。
学校有快、慢班之分,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青睐,可以吃小灶,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和排挤,结果是差距越拉越大。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一、引言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预防犯罪形势分析是了解和应对犯罪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当前的犯罪形势进行分析,旨在为制定有效的预防犯罪策略提供参考。
二、犯罪形势概述1.犯罪类型分布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社会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犯罪类型:盗窃、抢劫、诈骗、贩毒、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
其中,盗窃和抢劫是最为普遍且频发的犯罪类型,而诈骗犯罪则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
2.犯罪地域分布犯罪地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是犯罪高发区,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社会治理薄弱地区。
同时,一些偏远地区也存在一定的犯罪问题,但数量相对较少。
三、犯罪原因分析1.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经济因素是犯罪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个体或团体出于经济利益的追求,选择了非法手段获取财富。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是犯罪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价值观念的淡漠、道德观念的缺失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完善,都会导致一些人产生犯罪行为的倾向。
3.法律法规因素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力也是犯罪问题的原因之一。
一些犯罪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和执法的不严格,逃避了法律的制裁,从而形成一定的犯罪动机。
四、犯罪形势分析1.犯罪趋势预测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犯罪形势的分析,预计未来犯罪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犯罪类型将更加多样化,新型犯罪方式的出现将给打击犯罪带来新的挑战;二是犯罪地域将呈现出分化的态势,一些地区的犯罪率可能会上升,而一些地区则可能会下降;三是犯罪手段将更加隐蔽,网络犯罪、金融犯罪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将增加。
2.犯罪预警指标为了更好地预防犯罪,我们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犯罪趋势分析,提出一些犯罪预警指标。
例如,盗窃和抢劫犯罪的预警指标可以包括人口密集区、商业区、交通枢纽等;诈骗犯罪的预警指标可以包括网络犯罪的高发地区、老年人口密集地区等。
五、预防犯罪策略1.加强社会教育通过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预防犯罪的发生。
对犯罪原因的认识描述
对犯罪原因的认识描述
犯罪是一种违反法律规定,危害了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的利益,依照法律规定应受到法律惩罚的行为。
对犯罪原因的认识,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犯罪原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
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等。
例如,贫穷可能导致犯罪率的增加,因为贫穷的人可能面临更多的经济压力和缺乏机会,从而增加了他们犯罪的可能性。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因素包括个人性格、心
理状态、情绪稳定性等。
例如,一些人可能因为情绪不稳定或存在心理障碍而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或犯罪行为。
3.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也可以影响犯罪的发生。
生理因素包括遗传、生物化学
因素、药物滥用等。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可能增加一个人犯罪的风险,而药物滥用也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犯罪的发生。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
环境、社交环境等。
例如,家庭暴力或虐待可能导致儿童长大后更容易发生暴力犯罪,而学校环境的不良也可能增加学生发生欺凌或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认识和预防。
为了减少犯罪的发生,我们需要从社会、心理、生理和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加强教育和培训,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第十二章 犯罪的文化原因
“文化准则的冲突必然导致行为规范的冲突”,“犯 罪就是行为规范之间的冲突”。进而指出,当某个 文化集团的成员迁移到另一个不同文化的区域时, 或是当某个文化集团的法律规范扩张到另一个文化 集团的区域时,这些不同文化区域的各种规范之间 的矛盾,就可能在相邻的文化领域的结合处引起激 烈的冲突。赛林举例: 赛林的理论对于我们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冲突与 犯罪的关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造成留学生矛盾与冲突的一个重要原 因。例如,一名第三世界的男学生喜欢上了同班的一名第二 世界的女同学。这名男学生多次对女同学说:我爱你。女同 学也回答道:我爱你。班里同学常看到他俩卿卿我我和搂搂 抱抱的现象。男同学按照他国家的习惯,认为女同学这样做, 就是已答应了他的求婚要求。有一天,男同学在这个女同学 的宿舍里,对她提出了非理要求。女同学予于拒绝后,立即 找到留管老师,说按照他们国家的法律,这名同学犯了性骚 扰罪。留管老师在调查清楚了事实的基础上,向他俩介绍了 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最后把问题归到了两国文 化冲突上。老师批评女同学时说:“你平时所说的爱他的话 和那些亲热的表现, 按男同学国家的习惯,你是答应了他的 求婚要求。你如果以前明确告诉他──你不爱他,也许男同 学就不会提出这次非理要求了。”女同学听后,恍然大悟, 收回了对男同学的控告。老师批评男同学时说:“交朋友前, 你必须了解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你在和她作任何事之前, 必须要征得对方的同意,才可以行事。否则,按女同学国家 的法律,你就是违法和对她的非理。”男同学听后,主动向 女同学承认了错误。事后,俩人虽不是恋人,但仍然是好朋 友。
例如:持中、调和、谦抑是中国文化设计的理想人 格品质,但对于这些品质的过分强调却压抑和排斥 了进取、竞争和个人的权利主张等等构成理想人格 的要素,其结果使得“持中”、“调和”成为和稀 泥的遁词,而“谦抑”在某些情况下亦竟蜕变为以 退为进、后发制人的张略战术,而并非真实的与人 为善。 这种人格取向,特别是淡于权利主张、不讲原则诸 项,显然不利于形成一种制约侵权行为,特别是制 约滥用权力的犯罪行为的舆论和现实的气氛于格局。 “孝”是中国理想人格的必备要素,但“孝”的义 务性的无限扩延,却为无生气的“长老统治”、干 涉婚姻自由等提供了伦理上的支持,而这种深层文 化观念中干涉的合理性与当今中国现代型的法律所 赋予的违法性之间的冲突,正是这种取向与犯罪关 系的活生生写照。
论犯罪的人性根源与社会根源
论犯罪的人性根源与社会根源
犯罪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对社会秩序、安全和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犯罪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个体的心理、行为和人性因素,也有社会的制度、结构和文化因素。
一方面,犯罪与个体的人性密切相关。
人性的阴暗面可能会导致恶意行为的出现。
比如,人类天生具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如果无法正确控制和表达这些情绪,就容易产生暴
力行为。
此外,一些心理障碍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导致人们犯罪。
比如,酗酒、
吸毒等会改变人的行为特点和社会关系,从而刺激他们采取非法行动。
另一方面,犯罪也与社会根源密切相关。
社会的制度、结构和文化环境对人的生存方
式和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在权利和机会的分配上存在不平等、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会导致一些人因为失去机会而对社会产生敌意和不满。
此外,社会上的教育、家庭和工作
环境也可能影响着人的犯罪倾向。
比如,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暴力和负面影响,就更容易
产生暴力倾向。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
犯罪的个体、社会根源的存在,证明了犯罪难以单纯以个体的行为看待,必须结合社
会根源来分析。
治理犯罪,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对个体的教育和引导,提
高个体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改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促进社会公正和民主,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平等。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预防和遏制犯罪行为的产生。
社会文化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犯罪行为是社会问题,其发展受到社会文化的广泛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价值观念、法律制度、社会秩序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社会文化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
首先,价值观念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
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的核心,锚定人们的行为准则和判断标准。
当社会重视法律文明、道德伦理和公共秩序时,犯罪行为会相应受到压制。
然而,当社会价值观念出现扭曲、利益观念膨胀时,犯罪行为趋于增加。
以腐败为例,当社会价值观念对腐败行为趋于麻木,不再认为腐败违法、不道德时,腐败现象会愈演愈烈。
其次,法律制度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法律制度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体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节社会发展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当法律规章严明并得到切实执行时,犯罪行为难以获得容忍与逃避。
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对于重大犯罪行为的惩处严厉,犯罪行为的发生率相对低下。
而当法律制度存在滞后、执法不力等问题,犯罪行为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因此,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是预防、抑制犯罪行为的必然选择。
此外,社会秩序也对犯罪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当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时,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愿与强制的双重约束。
一方面,自愿约束是指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内在动力,包括内心的道德约束与社群精神的塑造。
另一方面,强制约束是指依靠法律制度以及社会控制机制来维持秩序的手段,如警察、法庭等。
当社会秩序稳定,法律与道德约束相互协调时,犯罪行为受到极大的制约。
然而,当社会秩序出现混乱或者法律执行力度不够时,犯罪行为的发展得以滋生。
最后,经济发展也对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整体的秩序和个人收入水平。
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时,犯罪行为的动机相对减少。
然而,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贫富差距扩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时,犯罪行为可能因利益诱惑而增加。
因此,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追求数量增长,更需要追求社会公正和财富分配的合理化。
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犯罪行为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犯罪行为不仅会危害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还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直接损害。
因此,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犯罪行为的原因社会学家认为,犯罪行为的出现与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首先,社会结构是犯罪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组织的形式和方式,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等。
在某些社会结构上,会导致一些人出于利益或者情感需要而选择违法犯罪。
比如在一些社会结构不完善的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并不发达,教育水平较低,缺乏机会平等和法治保障,这就会造成一些人出于贫困、无助、挫折等原因而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社会文化也是犯罪行为的原因之一。
社会文化指的是一种包括思想、信仰、价值观、艺术、语言、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体系。
在一些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一些持续不断的犯罪行为。
比如,在一些崇尚权力、暴力和财富的文化背景下,犯罪行为往往更加普遍。
还有一种原因是个体因素。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会受到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影响。
人们的家庭背景、性格、行为和社会经验等都是影响个体犯罪的因素。
比如一个家庭不和谐、家庭教育不好的孩子很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
二、犯罪行为的影响犯罪行为不仅会损害个人利益,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利益。
比如,犯罪行为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社会风气的恶化,引起人们的恐慌和忧虑。
此外,犯罪还会对受害者造成痛苦和精神伤害,甚至危及受害者的生命安全。
犯罪行为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公共安全,造成大量的经济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应对措施为了防止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社会应该出台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社会建设。
通过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文化的推广、公民的法制教育等手段,有效地提高全社会的素质,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另外,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也是防范犯罪的必要流程。
为什么人们要犯罪?
为什么人们要犯罪?犯罪是社会问题之一,也是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
究竟为什么人们会犯罪呢?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经济因素1.收入低、贫困失业人们经济水平低下是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收入低、贫困失业人群由于经济压力大,可能要为了生计去选择犯罪行为,例如抢劫、盗窃等。
2.缺少经济保障一些人生活无着落,没有任何积蓄和保障,常常要采取违法手段去生存,例如偷盗、欺诈等。
3.挣扎于财务困境之中一些人生活在经济边缘,缺少必需权益。
例如饥饿、无家可归等,他们可能转而犯罪以生存。
二、社会因素1.法律不公平社会中存在不少不正义的现象,一些人得不到公正的对待,对政府制度产生不信任,可能会误以为违法是唯一的选择。
2.文化水平低、教育水平不高文化水平低、教育水平不高的人财产视角相对单薄,有时不理解其行为有害之处。
这些人可能不知道很多行为的性质是犯罪行为。
3.社会价值观降低社会中价值观念的现在变化也会引发犯罪,例如一些人会为了物质上的欲望,去采取犯罪的行为。
三、人类性的因素1.自我行为的权衡个体经过适当的权衡之后,认为自己的行为完全可以通过违法的行为来实现。
2.个体间的维系个体生活在群体中,但是在决定使用哪种手段来实现或者达成目标时,他会更多地考虑自己利益,而不是群体的利益。
3.缺乏悔改意识在犯罪之后,大多数犯罪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和异常性,长期积累,所以最终形成犯罪习惯,导致再次犯罪。
结论:犯罪具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为了降低犯罪率,应该根据犯罪的原因,同时归纳各种预防方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例如,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惩罚力度,增加教育投入等。
让大家认识到犯罪问题的严重性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共同维护我们的社会治安。
第十二章 犯罪的文化原因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6
二、犯罪文化原因的特性
❖ 概念: ❖ 所谓犯罪文化原因的特性,是指为其内部诸
因素所同构,而表现其质的规定性的一般共 性,是指特质的静止的分割状态。
2020/12/10
7
❖ 特性:
❖ 1.人文性
❖ 犯罪的文化原因的人文性,是指构成该原因的诸因 素均具有人类精神文明结果的品格。
2020/12/10
4
❖ 犯罪的文化原因不同于犯罪的社会原因。作 为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的社会原因,是指且 仅指操作或工具层面的制度的运作及其缺陷。 诸如“社会风气”、和作为社会制度的婚姻、 家庭、就业、教育等社会单元,在犯罪学意 义上只是社会现象而非文化现象。
❖ 犯罪的社会原因范畴指涉的诸因素多涉及 社会的病态或缺陷,而犯罪的文化原因更多 地是从揭示具有文化悖论或文化负面性质的 因素着手,状述其与一般或特定犯罪现象的 因果关系。
2020/12/10
3
❖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文化,既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应,又对一定 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 从一定意义上说,犯罪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特定 社会各种消极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研究犯罪行为 的发生机制,必须对犯罪与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的 探讨。
例如,不同文化的彼此对流有利于人类精神 文明成果的普遍共享与共同进步,但却导致 了文化冲突,并进而造成因冲突而无所适从 情景下行为的失范与犯罪的发生。
2020/12/10
10
❖ 又如,现代化是近代人类进步史上最为辉煌 的飞跃,但在工业革命时期的欧美诸国,生 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却一度使得剥削加剧,劳资关系紧张,甚至 于失业率上升,造成劳工阶级生活状况的恶 化,从而导致犯罪率的上升。
犯罪原因分析
犯罪原因分析四川大学法学院盛玉国【内容提要】犯罪原因在犯罪学的研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有人认为,犯罪学主要是对犯罪原因的探讨和研究,这当然是一种狭隘的犯罪学观点,但由此可体现出犯罪原因在整个犯罪研究和犯罪学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犯罪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统而言之大概由自然原因、社会原因、个体原因和文化原因。
各种犯罪原因类型呈现出系统性、层次性、复杂性、动态性、综合性。
各种原因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发展变化,最终导致犯罪的产生。
【关键字】犯罪原因层次性动态性自然原因社会原因个体原因文化原因引言:有学者曾说:"战争可以停止,犯罪却不止。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产生国家和法律以来,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病态一直伴随人类左右,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
犯罪的存在和危害迫使人们去探索犯罪的原因。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就在《国家论》中提出:“人们为了金钱常常是许多犯罪的原因。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贫穷导致造反和犯罪。
”我国古代对犯罪原因也有很多朴素的理论,管仲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⑴,董仲舒当时对社会的犯罪原因进行过论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民愁之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白居易有“贫困思邪而多罪”的犯罪理论。
犯罪原因一直是众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议题。
一、犯罪和犯罪原因含义:关于犯罪的概念有刑法学和犯罪学两种意义上的理解。
在刑法学上对犯罪的定义是以刑事实体法规范为出发点,即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
按照我国的刑法理论,刑法学上的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是一种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具有刑罚当罚性。
而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是以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为标准,将犯罪定义为与现行行为规范相冲突的行为。
犯罪学第三章犯罪原因
犯罪学第三章犯罪原因犯罪原因一直以来都是犯罪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犯罪原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犯罪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还为预防和控制犯罪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犯罪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因素是引起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这些因素会对个体的价值观、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结构不均衡、社会剥夺感、社会失范等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和挫折感,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此外,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也是重要的,例如新闻媒体的犯罪报道会引起模仿效应,过度强调物质追求的社会文化也会导致一些人选择犯罪。
其次,心理因素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等。
人格特征与犯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例如缺乏责任感、冲动性、叛逆性等人格特征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心理健康问题也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例如精神病患者可能因为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犯罪。
最后,生物因素也会对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
遗传因素可能会对个体的智力发育、反社会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一些犯罪行为可能与个体的基因有关。
生理因素也会对犯罪产生一定影响,例如躯体虐待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犯罪原因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心理和生物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犯罪行为。
犯罪原因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控制犯罪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入了解犯罪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犯罪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犯罪原因,犯罪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有关犯罪原因的理论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控制理论等。
社会结构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和社会剥夺会导致一些人选择犯罪。
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个体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社会文化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自我控制理论则认为,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会影响其是否选择犯罪,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更容易选择犯罪行为。
社会文化背景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
社会文化背景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犯罪行为是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方面,犯罪行为是个人选择和行为的结果,但另一方面,社会文化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从而对犯罪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
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社会不平等是犯罪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差距会导致一部分人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他们缺乏机会和资源,从而选择了犯罪作为实现自身目标的途径。
这种情况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例如贫富分化严重的国家,贫困人口的犯罪率往往会更高一些。
同时,文化价值观也是犯罪行为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例如,在一些游牧民族中,盗窃被视为一种勇敢和聪明的表现,致富的途径之一,这与其他文化中对于财产权保护的看法存在差异。
因此,社会文化背景是塑造人们对犯罪行为的态度和行为倾向的重要因素。
另外,家庭环境也是社会文化背景对犯罪行为影响的重要方面。
一个充满暴力和冲突的家庭往往会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儿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容易受到认知和情绪上的伤害,进而增加了犯罪行为的风险。
这一点在研究中得到了大量支持,许多犯罪分析师发现,罪犯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家庭环境中经历了虐待、忽视和家庭冲突等不利因素。
因此,为了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改善家庭环境的稳定性和和谐性至关重要。
此外,教育对于犯罪行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教育是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递知识,还提供了个体发展的机会。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接触到丰富的知识内容,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具备更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选择。
教育在犯罪预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青少年的教育尤为重要。
针对青少年罪犯,有研究表明,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变不良行为,重新回归社会。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及预防对策
是突 出, 因为青少年抵抗力更弱, 模仿力则更强 。 三、 预 防青少年犯罪 的对策
( 一)自身 预 防
提 高青少年知识水 平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 是预防犯罪的基础 , 青少年尽 管处于识别能力和 自控 能力都 比较差的阶段 ,但对于真善美 与假恶丑还是 有一定 的分辨能力的。 我们应 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 、 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 范的观念 ,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 以及 自 尊、 自律、 自强的意识 , 增 强辨 别是非和 自我保护的能力 , 自觉抵制各种不 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 的引诱 和侵害 , 才 能使他们用理智控制 自己的情绪 , 用法规 规范、 道德规范和约束 言行 。
生。
成长极其重要 。 不 正确的家教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 用, 会造成青少年形成不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会造成青少年性格缺 陷。 养成 不 良习性 。具体表现在 : 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 不会管, 出了问题 , 不是耐
心细致 的说服教育, 而是开 口就骂、 动手就打 ; 二是父母对 子女失 去信心 , 也 不愿管 , 便顺其 自然 , 放 任 自流 ; 三 是 由于父母 的离异, 导致有些孩 子被抛 弃, 从而流浪街头, 无家可归, 久而久之, 使他们孤独、 自卑、 怨恨 、 狂 妄, 极 易 被坏人所利用从而走上犯罪 的道路。四是有些父母 自身行为不端直接 影响 孩子去效仿父母, 小偷小摸 , 打架斗殴。正所谓“ 上梁不正, 下梁歪 。” ( 三) 学校因素 1 、 缺乏长期规范的法制教育 。部分学校存在注重文化教育 忽视 德育教
害人连捅 四刀而致人死亡。 二、 青少年犯罪 的原 因 ( 一)自身因素 青 少年 自 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 的关键。 由于青 少年 正 处于人生观 、 价值观、 世 界观形成时期, 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 , 往往缺 乏辨别 是非和真伪 的能力, 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由于 自身素质不高, 抵 御能力差。又 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整天游手好闲、 无所事 事, 有 时连 最起码的生活需要和人格尊严都得不到满足, 再加上缺乏正确的法 制观念, 旦受到外界 因素的影响、 刺激 , 便很容易走 向犯罪道路。
社会学角度解析犯罪行为
社会学角度解析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在社会中始终存在,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析犯罪行为,我们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社会结构和犯罪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组织、机构、角色和地位的结构化组合。
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和组织形式,常常对犯罪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贫困、失业和社会边缘化现象,会导致人们的不安定和心理压力,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此外,在一些贫困和冲突频繁的社区,犯罪行为往往更加突出。
二、文化和犯罪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共享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等。
文化的不同有助于解释犯罪行为的多样性。
例如,一些社会中的文化认为男性应当具有暴力、支配和竞争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被用来证明身份和地位。
这就会导致男性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比如虐待和杀人等暴力行为。
三、社会化和犯罪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学习和应用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这个过程从婴儿期就开始,持续到个体成年。
社会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某些人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
例如,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缺乏家庭支持、暴力、孤立和沮丧等情况,这些都有助于造成犯罪行为的倾向。
四、社会化机构和犯罪社会化机构包括家庭、学校、朋友圈和宗教机构等。
这些机构中的各种规范、角色和权力注定了在其中的个体可能被赋予特定的身份或者被剥夺特定的身份。
例如,头脑不健全或遭受暴力或性侵犯的儿童可能不会得到足够的照顾和支持,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和伤害。
五、制度和犯罪制度是指一些特定的组织、规范和流程,用于控制社会行为。
例如,警察、法院和监狱等系统就是典型的制度。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控制了犯罪行为,但也可能形成“犯罪连续”和“刑事惯例”等问题。
综上所述,在社会学角度看待犯罪行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造成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对于社会治理和犯罪控制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死者、伤者和犯罪者的家属以及幸存者等各种主体也可以通过社会学研究,理解和排除他们遭受的不幸。
犯罪行为的成因是什么?如何减少犯罪率?
犯罪行为的成因是什么?如何减少犯罪率?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威胁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问题。
犯罪行为的成因是复杂的,涉及社会、心理、生物等多方面因素。
如何减少犯罪率是每个社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犯罪行为成因和减少犯罪率进行阐述。
一、社会因素社会是犯罪发生的主要背景和土壤。
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家庭矛盾、文化教育不足等都是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社会因素。
诸如贫困、失业、无法获得享受基本权利等因素都会让人们倾向于通过非法的方式来获取生存所需。
政府应该加强教育和劳动力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生产能力,降低社会不公,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
这有助于减少犯罪率。
二、心理因素犯罪者的心理因素也是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一个原因。
一些人由于心理问题,如恐惧、忧郁等,或偏执精神等原因导致犯罪行为。
心理问题也导致犯罪者长期处于焦虑、压力、自卑等负面情绪中,进而容易忽视法律规则和道德标准。
为了减少犯罪率,需要加强对公众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医疗设施的建设,尽可能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三、生物因素犯罪者的生理因素也是犯罪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犯罪者存在基因缺陷和神经系统异常,从而导致其行为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且易发生犯罪行为。
对于这些人,可采取药物治疗、环境治疗、个体辅导等方法,帮助他们控制情感和行为,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加强法律监管强化法律监管是整个社会减少犯罪率的基础。
只有严格执法、加大打击犯罪力度、制定科学的刑法体系等措施,才能加强犯罪惩罚,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另外,建立公正、透明的司法制度,在整个执法过程中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提高执法公正性和可预见性也是很重要的。
五、教育教育是预防犯罪的重要途径。
不仅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还需要关注性别教育、道德伦理等方面,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指导。
这有助于培养正常的心理和价值观,提高社会公民素质,降低犯罪率。
总之,减少犯罪率是一个大家要付出努力的事情。
刑法中的犯罪与文化背景的关联
刑法中的犯罪与文化背景的关联犯罪作为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与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关联。
文化是一种共同的认知和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因此,研究犯罪与文化的关系对于加深对犯罪现象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刑法中的犯罪与文化背景的关联。
一、文化的定义与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信仰、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的总和。
它包括语言、宗教、道德理念、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
文化对于个体和群体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在刑法领域中,文化背景可以为犯罪行为提供复杂的背景因素。
二、文化对犯罪行为的影响1. 观念与价值观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道德和价值观的认同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对犯罪行为的判断和态度。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某些犯罪行为可能被视为正当或合理,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道德或违法。
2. 社会认同与集体心理文化背景形成了人们的社会认同和集体心理,这种认同和心理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社会普遍认同暴力或歧视行为,那么在这个文化背景下,犯罪行为就更容易被接受和合理化。
3. 法律意识与法治文化文化背景还会影响人们对法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在法治文化薄弱的社会中,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程度可能会降低,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增多。
三、刑法中的文化因素考量1. 文化相对主义刑法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犯罪行为时,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对于犯罪行为的认知和态度。
在法律适用和判决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避免将一种文化观念强加给其他文化。
2. 文化冲突与调解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可能导致冲突和犯罪。
刑法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文化冲突的调解,以缓解冲突和减少犯罪发生。
3. 文化教育与预防犯罪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可以防止一些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刑法中,应该注重文化教育和预防犯罪的措施,促进全社会的文化素养提升。
社会文化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犯罪行为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文化被认为是重要的一环。
社会文化的不同体现在价值观、道德观念、教育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这些因素对犯罪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文化是如何塑造和影响犯罪行为的,以及如何通过改善社会文化来减少犯罪行为。
首先,社会文化对犯罪行为的塑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个体的行为习惯和判断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社会文化倡导尊重法律、尊重他人的权益,那么人们在面临道义困境时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减少触犯法律的可能性。
然而,如果一个社会文化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以权势为导向的价值观念,那么人们可能更容易违法犯罪,因为他们缺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法律的约束。
其次,社会文化通过塑造行为规范和社会规则来影响犯罪行为。
社会文化中存在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规则对个体行为产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果一个社会文化强调公正、道义和互助,那么人们在遵守法律和社会规则方面会更加自觉,犯罪行为会相对减少。
相反,如果社会文化中存在以利益为中心、以权谋私的行为规范,那么人们可能更容易触犯法律,因为他们往往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对他人权益和社会规则缺乏尊重和认同。
此外,教育方式也是社会文化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社会文化传承和塑造的重要机制,通过教育,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被传递给后代,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社会文化注重培养公民素质、强调法治精神和道德教育,那么人们在面临道德选择时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反,如果一个社会文化存在忽视道德教育、追求功利性教育的倾向,那么人们可能更容易违法犯罪,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指导。
对于如何改善社会文化以减少犯罪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培养公民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
犯罪现象与社会原因分析
犯罪现象与社会原因分析近年来,犯罪现象在社会中呈现出日趋严重的态势,给社会安宁和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犯罪不仅仅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各种类型的犯罪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那么,犯罪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首先,经济压力是犯罪现象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经济的不稳定性与不公平性导致了大量人民生活质量的下降。
贫困和失业使得一些人无法维持基本生活,并被迫寻求其他非法的途径来获取生计。
贫困和失业不仅导致违法行为的增加,也使得犯罪分子拥有更多机会实施犯罪活动。
经济压力加大了人们的紧张和挫折感,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犯罪活动的影响和诱惑。
其次,社会教育体系的弱化也是犯罪现象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在塑造一个人的道德观和行为模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社会教育体系在面临财政压力、资源缺乏和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开始走向质量下降的道路。
这种情况下,一些被忽视的年轻人无法得到正规的教育培养,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使得他们易受犯罪的引诱和影响,陷入不良环境中,逐渐沦为犯罪的一部分。
另外,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也是犯罪现象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个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渐模糊。
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中蔓延,许多人开始仅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
这种价值扭曲使得人们更容易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从而引发各种犯罪行为。
此外,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也对犯罪现象产生一定影响。
文化的相对性使得不同地区和国家对于犯罪行为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或文化传统认为某些行为正常,而在其他地区则可能被视为犯罪。
这种文化差异以及对犯罪行为的容忍度不同,也导致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或社群中更加猖獗。
综上所述,犯罪现象的加剧是由多种社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压力、社会教育体系的弱化、道德沦丧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因素都贡献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
社会文化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犯罪行为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领域,许多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是否从事犯罪活动。
在这些因素中,社会文化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文化因素是指由社会和文化环境所决定的行为模式、规范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讨论社会文化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一些与此相关的研究。
首先,家庭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一个人的犯罪倾向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暴力、缺乏父母管教和不良的家庭情感关系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家庭中的不良关系和缺乏正面的家庭支持可能导致青少年从事犯罪活动,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改善家庭环境,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支持,是减少犯罪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教育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研究显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有可能遵守社会规范,而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更容易从事犯罪活动。
良好的教育能够提供良好的职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和社会地位,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诱因。
因此,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是预防犯罪行为的一项重要措施。
另外,社会价值观也会对犯罪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反映了一个社会对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普遍共识。
研究表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往往伴随着犯罪率的上升或下降。
例如,当社会对道德和伦理价值的重视程度下降时,犯罪行为通常会呈上升趋势。
另一方面,强调正直、公正和道德行为的文化可能会减少犯罪活动的发生。
因此,加强道德教育,塑造社会积极的价值观,是预防犯罪行为的关键。
此外,社会经济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犯罪行为。
社会经济不平等和贫困常常是犯罪率上升的根源之一。
研究发现,贫困地区的犯罪率往往更高。
这是因为贫困带来的社会压力和物质匮乏导致人们更容易寻求非法的途径获取财富或满足需求。
因此,减少社会经济不平等,提供经济机会和资源平等分配,是减少犯罪的关键措施之一。
总结而言,社会文化因素对犯罪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的文化原因不同于犯罪的社会原因。作为犯罪 学意义上的犯罪的社会原因,是指且仅指操作或工 具层面的制度的运作及其缺陷。诸如“社会风气”、 “社区环境”等社会生态因素,和作为社会制度的 婚姻、家庭、就业、教育等社会单元,在犯罪学意 义上只是社会现象而非文化现象。 犯罪的社会原因范畴指涉的诸因素多涉及社会的病 态或缺陷,而犯罪的文化原因更多地是从揭示具有 文化悖论或文化负面性质的因素着手,状述其与一 般或特定犯罪现象的因果关系。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就有许多犯罪
学家运用各种文化理论或现代化理论来 解释其他文化类型的犯罪现象。 例如美国的特拉维斯· 赫希尔(Travis Hirschl)和迈克尔· 戈特弗里逊于1987年 发表《跨民族犯罪学的一般犯罪理论》; 谢利1981年出版的《犯罪与现代化》; 马歇尔· 克林纳达(Mashall Clinard) 1978年出版,对于六种文化类型下的犯 罪概念研究的《无罪之城》(Cities with little Crime)等都属于此种类型。
第一节 概述
一、犯罪的文化原因的概念
所谓犯罪的文化原因,是指触引、促发主体 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 作为构成主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文化背景的 诸因素及其过程。 例如文化传统、文化传播及其所造成的文化 冲突、犯罪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移 民、现代化等等因素,就常常是一定情景下 引致主体实施犯罪的原因。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侠义上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制度与组织机构。 文化,既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应,又对一定 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犯罪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特定 社会各种消极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研究犯罪行为 的发生机制,必须对犯罪与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的 探讨。
(二)负面影响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封建意识、旧 的习惯势力等负面因素,对现代社会犯罪的 发生也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如忽视法治、强调人治,强调特权,并由此 而发展为以言代法、法制观念淡薄; 封建宗法势力、宗法系统凌驾于国家法律之 上;பைடு நூலகம்建迷信,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等,都 是引发违法、犯罪的重要文化因素。
3.悖逆性 犯罪的文化原因的悖逆性,是指构成该原因 的诸因素本为人类精神的创造物或创造活动, 却反过来变成促发危害人类健康精神成果的 犯罪原因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状态。
又如,现代化是近代人类进步史上最为辉 例如,不同文化的彼此对流有利于人类精神 煌的飞跃,但在工业革命时期的欧美诸国, 文明成果的普遍共享与共同进步,但却导致 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和生产力的大幅度 了文化冲突,并进而造成因冲突而无所适从 提高,却一度使得剥削加剧,劳资关系紧 情景下行为的失范与犯罪的发生。 张,甚至于失业率上升,造成劳工阶级生 活状况的恶化,从而导致犯罪率的上升。
二、西方文化对犯罪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中一些进步的思想使人们 的观念为之一新。追求民主,强调个人作为社会主 体的权利等等都会对社会的进步起促进作用。 但西方不良文化也通过其无所不在的触角渗透到中 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极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动摇着中 国几千年的社会本位系统。与此相应而产生的个人 金钱欲、物质欲也如潮水一般汹涌而来,当用正常 的手段无法得到金钱、物质的个人享受时,一些人 不惜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取。
相对另一些犯罪学家则认为,犯罪文化理论 总是具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超越该特定时 空,原本正确的理论就可能变成谬误。因此 犯罪学家在运用文化理论解释犯罪时必须如 履薄冰,切不可将原本林林总总的犯罪文化 因素,约化为一种文化类型或几种文化类型 的解说。其中,尤应注意的是强势文化应对 弱势文化抱持理解与尊重的态度,否则,难 免落入“后殖民主义”犯罪文化理论窠臼。
2.民族性 所谓犯罪的文化原因的民族性,是指构成该 原因的诸因素源于并作用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而表现出的特定的民族烙印,亦即特定文化 类型的内在个性之于该类因素的表现。 犯罪原因的民族性,还涵指同一民族文化或 同一文化类型中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形诸于 犯罪原因时的各种现象。就中国境内来说, “南北异俗”,”东西殊风“,民情风俗大 有差别,世态人心亦有不同,因而出现了北 方多暴力犯罪,南方多智能犯罪的犯罪分布 图景。
二、犯罪文化原因的特性
概念: 所谓犯罪文化原因的特性,是指为其内部诸 因素所同构,而表现其质的规定性的一般共 性,是指特质的静止的分割状态。
特性:
1.人文性
犯罪的文化原因的人文性,是指构成该原因的诸因 素均具有人类精神文明结果的品格。 构成犯罪文化原因的诸因素均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结 果形态的诸现象,人类精神所具有的发展的连续性 及其在发展中应对新的挑战不断更新选择的特性, 决定了犯罪的文化原因的人文性,必然派生出其传 承、传播、变异与自我调适的特点及其时代差异, 而赋予现实的犯罪原因以丰富与多元的历史蕴涵, 犯罪预防亦因此进而成为一种文化调适与文化整合 手段。
第二节 犯罪的文 化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犯罪的影响
(一)预防犯罪的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讲协调,讲合一。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讲认同,讲守常。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凝合,讲依存。 儒家学说开创的“仁、义、理、智”的思想 体系,主张“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独具中华民族特征的伦理文化,讲究群体、 互助、和睦相处,与人为善等等,与西方的 “个人本位”形成鲜明的对照,对于预防犯 罪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早在19世纪,随着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社 会学的社会调查方法的兴起,人们即开始尝试对于 犯罪现象作出文化解释。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著名犯罪学家索而斯坦· 赛 林教授的《文化冲突与犯罪》(Culture Conflict and Crime)一书出版,引起巨大反响,使人们看到 了运用文化理论解释犯罪问题的可能前景与实际说 服力,并由此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犯罪文化理论。 在运用文化理论解释犯罪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 “文化普适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的矛盾。不 少西方犯罪学家坚认,建立一种普遍而“放之四海 皆准”的犯罪文化理论,并非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