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无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导语】《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初中语⽂⼈教版⼋年级下册(2018年春季修订版)第18课的课⽂,本⽂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原的壮美景⾊,展现了⼤⾃然伟⼤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的情感。

【过程与⽅法】 朗读课⽂,抓住重点,学习⽂中写景的顺序和⽅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好河⼭,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态做出⾃⼰的努⼒。

  【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 在写景的过程中,融⼊⾃⼰的情感。

  【教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 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长江如黄河⼀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地,⽤她的⽢醇(江⽔)哺育着中华⼉⼥。

这条美丽⽽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原上,去领略那⾥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东西宽30千⽶,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以上的⼭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积790.4平⽅千⽶,有冰川130条。

雪线⾼度北坡5570⽶。

南北坡侧各有⼀条弧形冰川,南⽀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宽1.6千⽶,尾部有5千⽶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冰川长10.1千⽶,宽1.3千⽶,尾部有2千⽶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资源丰富,还蕴藏着⼤量的黄铜、黄铁、⽔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候条件下,⾼⼭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唇⿅、野驴、雪豹、⾼峰雪鸡等20多种野⽣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野驴、藏羚⽺等国家保护动物。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第二集了解各拉丹冬知识。

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冰川130条。

2.作者简介马丽华,生于山东济南。

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

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17部。

目标导学一:自主学习检查【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词注音裸露()黧黑( ) 冻疮( ) 霹雳( ) 砾石( ) 虔诚( ) 蠕动( ) 眩晕( ) 蜷卧( ) 腈纶( ) 皱褶( ) 挪动( )气喘吁吁( ) 接踵而至( ) 熠熠烁烁( )2.解释下列词语爱莫能助:接踵而至:风云变幻:漫不经心:大煞风景:川流不息:历历在目:目标导学二: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一、游记知识补充讲解学游记要学什么(1)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2)理清游踪游踪:游记文章里面作者记叙游览的行踪表达游踪的词语:时间、地名、方位名词。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走进生命之源感受壮美河山——《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游记的特点,体会文章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特征和巧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体会课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有感情地品读课文,感受绘景状物情景交融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壮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创意说明]本课是一篇游记散文,是以平实、自由、随性的笔调,生动、精巧的描述,记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壮美之景和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途中的见闻感受。

针对文体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教学:一是勾画游踪路线,找立足点和观察视角,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特点。

二是品读“冰塔林”,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感受“奇美”,体会作者情感。

三是总结写法,现场进行片段训练。

写作时,抓特点融想象,虚实结合,神形具绘。

[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即播放图片),快读课文,初识各拉丹冬播放一组长江源头的图片,营造情景。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组图片,同学们猜猜这是哪里?(长江源头)长江源头在哪里呢?(“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峰西南侧)“各拉丹东”,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马丽华去长江的源头探险!(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情境,快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做铺垫。

)板块二:自主学习(即圈点勾画),默读课文,游走各拉丹东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作者的行踪以及她在不同立足点和观察角度下的所见,并旁批你感受到的各拉丹东的特点。

2.班级交流,理清作者的行踪,感受各拉丹东特点。

(1)请同学们根据屏幕提示,口头填写体现作者行踪的思维导图。

(空间转换顺序:草坝子营地——车停在冰河上——踏进冰雪世界——从砾石堆上——接近冰山——置身冰窟——重返冰塔林)(2)作者在这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它们有怎样的特点?预设:句子1: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重点难点】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展示视频:《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海拔5400米的冰雪世界》师:看完这个纪录片,同学们是否对格拉丹东既有感叹,又有向往呢?那么请随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的女作家马丽华走进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这座雪山的神秘面纱,来感受各拉丹冬给我们带来的独特体验。

(板书: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走近作者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1976年进藏,多年间访遍西藏各地,写作出版了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等。

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代表作品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有删改。

《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

马丽华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高原反应”、骨折等种种磨难。

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一等奖

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一等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过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二作者介绍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追你到高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终极风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西藏之旅》,长篇散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藏北游历》、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西行阿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灵魂像风》,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如意高地》获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情境导入导语:播放导入视频,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女作家马丽华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疏通字词,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画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者是不懂的词语,待会儿我们互相交流一下;还有一个阅读任务,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内容。

(生读概括全文师评价总结)明确: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能够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理解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个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合。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实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导学案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作者、主题和背景;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并理解其中的文字描写、概括归纳等修辞手法;4. 思考课文涉及的环境保护与体育锻炼的意义。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这篇课文。

若有学生了解,可提问作品的作者、主题和背景。

若学生不了解,则进行下一步内容。

二、预习导入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带领学生了解长江的起源和流经的经历,引发学生对长江的感知和兴趣。

如有可能,还可展示一些长江源头的独特景色。

三、阅读导引1. 给学生展示课文的标题,引导学生思考标题中的关键词。

2. 请学生看第一段概括性表达的重要信息。

3. 根据学生回答,重点引导学生读第4段至第7段,了解游泳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4. 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每段的重点信息和情节发展。

四、重点词汇及短语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并标注以下的重要词汇和短语:1. 蜿蜒:形容河流弯曲曲折。

2. 欢呼雀跃:形容人们高兴的表情和动作。

3. 密集:形容事物紧紧挤在一起。

4. 手舞足蹈:形容舞蹈时手和脚的动作非常活跃。

5. 苦苦:形容非常辛苦,或经历痛苦挣扎的样子。

6. 陡峭:形容地势陡直。

7. 动弹:形容人或动物的行动。

8. 晶莹:形容透明亮光闪闪的样子。

五、深入探究1. 探究作者及背景请学生作品后的图片中找到作者的名字,并在互动中询问学生所了解的有关作者的信息。

介绍作者的背景、创作特点等。

2. 课文结构及语言特点请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关键词,思考课文的结构以及语言特点。

结合学生们的回答,指导学生分析课文开篇即给出游泳的时间和地点,接着展开游泳情节的描写,最后用“太祖唾手画长江”点明毛泽东与长江的奇妙关系。

同时,介绍作者描写的思维导图,指导学生理解学习思维导图的意义和作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18《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1.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2.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1.查找资料,了解格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朗读课文,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2.文体知识---游记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是游记的线索,是骨骼。

(2)“ 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

是游记的主体,是着力描写的对象,是血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是游记的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二、预习任务 1.默读全文,积累好词佳句。

在文中标划出作者到过的地点,理清游踪。

2.根据游踪,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棱.角( ) 虔.诚( ) 恭.顺( ) 蠕.动( ) 懈怠.( ) 敦.实( ) 吁⎩⎪⎨⎪⎧ (气喘吁吁) (吁求) 煞⎩⎪⎨⎪⎧ (煞风景) (煞费苦心) 2.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 )然 蜿yán( ) qu án( )卧 端xiánɡ( )⎩⎪⎨⎪⎧帐pen ɡ( )pénɡ( )勃 ⎩⎪⎨⎪⎧瓦lì( )闪shuò( ) 3.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拉丹东》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总体上达到了预期效果。他们对于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自然景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来丰富自己的写作。
课堂上,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例如,在分析课文结构时,他们能够准确地找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各拉丹东的描绘来表达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示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描述方法和修辞手法:课文运用了丰富的描述方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生需学会识别并模仿运用,以提高写作能力。
-文化背景知识: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举例:
- “各拉丹东”是长江的发源地,教师可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其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加深学生的印象。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和运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字词,如“各拉丹东”、“冰川”、“溯源”等,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词汇,教师应通过实例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并学会运用。
-文章结构与主题: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主题思想,即对长江源头的赞美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发源地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江源头的奥秘。
-文化内涵的挖掘: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意义,需要教师引导探讨。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长江源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学生在欣赏课文描绘的自然美景中,提升审美情趣,激发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长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长江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包括: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的自然景观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描述手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讲授课文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描述手法的掌握程度不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尝试通过举例和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描述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但实际效果仍有待提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方法。
3.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本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操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从实际操作来看,部分学生对讨论主题的把握不够准确,实验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我将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明确讨论主题,提高实验操作的有效性。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这篇课文所蕴含的魅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我发现了以下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1.学生对长江源头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长江源头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导致他们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理解游记特点,理清文章脉络。

3、体会文中表现出的自然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培养敬畏、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感受蚤危高原景色的壮、奇、美,把握冰塔林的特点。

2、抓住关键句,品味并学习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S,品味并学习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所在的昆山属于江南地区,那么江南是以那一条江为界呢?对,就是长江。

作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长河,长江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说。

有一个词叫追溯,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总结,追溯现在多用作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本意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马丽华的步履,去追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源头一一各拉丹冬,学习她的这篇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冬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明确:“各拉丹冬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复习《愚公移山》里,阳:山南阴:山北的知识,景色的区别是因为阳光,“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

”)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面呢?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明确:严寒时间长,天气阴阳变化快,总是云遮雾障的。

3、请同学浏览全文,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即“我”的游踪为线索)。

词语有:草坝子一一冰河砾石堆上一一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一一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蜷卧冰山脚下(蜷卧冰窟)4、作者在文中描写最主要的景观是什么?明确:冰塔林三、细析文意: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2018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最新整理)

2018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最新整理)

部编最新版八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第二部分(4-14段)写我在冰塔林的经历和所见到的奇观。

第三部分(15段)感受到各拉丹东所孕育的生命。

次。

走近作者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选择性笔记。

积累文学常识。

资料链接各拉丹冬突耸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由一大片南北长达50余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攒聚约50余条巨龙般的山岳冰川群所组成,位于东经9l°,北纬33.5°,海拔6 621米。

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

同时,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

了解。

了解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积累1、生字积累黧黑(lí) 棱角(léng) 虔诚(qián)蠕动(rú) 豁然(huò) 懈怠(dài)演绎(yì) 明媚(mèi) 酝酿(yùn niàng)砾石(lì) 眩晕(xuàn) 蜷卧(quán)腈纶(jīng) 皱褶(zhě) 熠熠(yì)烁烁(shuò) 骤然(zhòu)磅礴(páng bó)笔记。

积累字词。

煞风景(shā)挪动(nuó)接踵而至(zhǒng)2、生词积累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黧黑:形容黑。

懈怠:松散怠慢。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无答案)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默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根据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相关链接】1、地理位置:各拉丹东冰川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0 米,姜根迪如海拔6548 米,有南北两条呈半孤形的大冰川,南支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冰川尾部有两公里的冰塔林。

这高耸入云的冰雪山体和晶宝皎洁的大冰川,是万里长江的源泉。

冰塔林中,有玲珑剔透的冰笋,有高高耸起的冰柱,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冰清玉洁,是一座奇美无比的艺术长廊,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有藏野驴、藏野牛、藏羚、雪鸡等珍禽异兽,是探险旅游、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2、气候特点:高寒是这个地区的基本特点。

全州气候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全年冷季7─8个月,全年暖季4─5个月,没有绝对无霜期,气候寒冷而干湿不均,年平均气温-0.8℃,年最低气温-42℃,最高气温28℃。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扛〔〕棱角〔〕虔诚〔〕蠕动〔〕凄凉〔〕懈怠〔〕蜿蜒〔〕〔2〕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安营扎寨:风云变幻:接踵而至:历历在目:漫不经心:2、再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的句子,复述作者在各拉丹东的所见所感。

导航:重点关注描写雪域高原美景的段落。

3、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对学,群学,小组质疑解难2、作者在各拉丹东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概括。

3、在课文中圈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语句,以此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伴随这些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拓展提升】文本阅读: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长江和黄河同属中国的母亲河。

长江全长6380公里,流域面积180.7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一大河,是世界第三大河。

长江支流纵多,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新人教版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游记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和品味本文精彩的语言。

3.把握作者写景的角度,学习写景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2.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学习从多角度品析语言的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

各拉丹东是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主峰海拔6621米。

“各拉丹冬”为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有哪些壮观的景象呢?作者在各拉丹冬有哪些经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篇课文。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黧黑(lí)裸露(luǒ)棱角(lénɡ)掀起(xiān)磅礴(pánɡ)虔诚(qián)砾石(lì)腈纶(jīnɡ)蠕动(rú)懈怠(dài)敦实(dūn)蜿蜒(wān yán)演绎(yì)接踵而至(zhǒnɡ)2.重点词语释义①黧黑:形容黑。

②恭顺:恭敬顺从。

③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指信仰)。

④懈怠:松懈懒惰。

⑤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⑥风云变幻:忽然刮起风,生起云,变化不定。

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

⑦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⑧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⑨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⑩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3.作者介绍马丽华,出生于山东济南市。

1976、1990年分别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

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解析版)

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一、填空1.根据拼音写汉字。

lí( )黑rú( )动qián( )诚dūn( )实wān( )蜒演yì( )安营zhā( )寨接zhǒng( )而至léng( )角帐péng( )霹lì( )大shā( )风景jīng( )纶mú( )样2.文学常识填空《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________①肃敬而有诚意。

________①松懈懒惰。

________①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________二、选择题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A.切割停歇蜿蜒而立垂挂B.冲刷懈怠傲然挺立坠落C.切割懈怠傲然挺立坠落D.切割停歇蜿蜒而立垂挂5.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

B.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C.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D.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6.下列对《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写各拉丹冬常年严寒,气候变化多端,从侧面突出了登山的困难。

B.文中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写冰塔林,先写了冰洞内部景色;然后写冰山山壁上的图案。

C.文中“我”对雪峰行“跪拜大礼”,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冰雪世界的神秘气氛和大自然的深不可测,心中虔诚之意油然而生。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

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一、文题解读“各拉丹冬”指的是唐古拉山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长江源头”对“各拉丹冬”做修饰,突出了各拉丹冬在中国地理上的独特位置。

课文标题揭示了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二、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

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黧lí黑:形容黑。

气势磅páng礴bó: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尊容:尊贵的容貌,特指佛像、神像;也称他人的容貌(常含讽刺意味)。

草坝子:平坦的草地。

接踵zhǒng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虔qián诚: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腈jīng纶:合成纤维的一种,从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二、主题概述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雪域高原,礼赞、敬畏自然的感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第3—11段):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12—15段):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四、思考探究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有何作用?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1段的结尾句“短短几年,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有什么含义?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

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无答案)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编写者:黄琼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默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根据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相关链接】1、地理位置:各拉丹东冰川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0 米,姜根迪如海拔6548 米,有南北两条呈半孤形的大冰川,南支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冰川尾部有两公里的冰塔林。

这高耸入云的冰雪山体和晶宝皎洁的大冰川,是万里长江的源泉。

冰塔林中,有玲珑剔透的冰笋,有高高耸起的冰柱,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冰清玉洁,是一座奇美无比的艺术长廊,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有藏野驴、藏野牛、藏羚、雪鸡等珍禽异兽,是探险旅游、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2、气候特点:高寒是这个地区的基本特点。

全州气候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全年冷季7─8个月,全年暖季4─5个月,没有绝对无霜期,气候寒冷而干湿不均,年平均气温-0.8℃,年最低气温-42℃,最高气温28℃。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扛()棱角()虔诚()蠕动()凄凉()懈怠()蜿蜒()(2)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安营扎寨:风云变幻:接踵而至:历历在目:漫不经心:2、再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的句子,复述作者在各拉丹东的所见所感。

导航:重点关注描写雪域高原美景的段落。

3、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对学,群学,小组质疑解难2、作者在各拉丹东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概括。

3、在课文中圈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语句,以此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伴随这些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拓展提升】文本阅读: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长江和黄河同属中国的母亲河。

长江全长6380公里,流域面积180.7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一大河,是世界第三大河。

长江支流纵多,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

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有48条;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砻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9条。

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超过10万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积最大,约16万平方公里。

长江流域湖泊也很多,中国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较大的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那么,长江发源在哪里呢?长江发源于中国西部唐古拉山脉,它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大冰峰。

“各拉丹东”是藏语里“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地理坐标为91.0°E,33.5°N,南北长达5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终年积雪,雪线高度5800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130条。

各拉丹冬峰周边地区有藏野驴、藏羚羊等野生动物。

1986年8月,日本登山队首次登上各拉丹冬峰。

各拉丹冬峰西南侧的两道姜根迪如弧形冰川,像两把大钳子夹住了江根迪如雪峰。

北支冰川长10.1公里,宽1.3公里。

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厘米,宽1.6厘米,尾部有5公里,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

这里孕育出了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此名来源于蒙古语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意为缓慢的红江)。

长江源头,明代以前一般皆沿用了2000年前战国时代的一部地理书籍《禹贡》,说“岷山导江”,这所说的岷山,不是四川的岷山,而是指甘肃省天水县境内的一座山,当然这个说法跟实际情况差之千里,因为这个地方只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源头而已。

明代徐霞客写下“江源考”,指出江源应属金沙江,但按照「河源唯远,水流顺直」的原则,沱沱河才是真正的源头。

除正源外,长江还有一个北源,一个南源。

长江北源——楚玛尔河,又那木齐图乌兰木伦(蒙古语意为红叶江),又称曲麻莱河、曲玛河。

源出昆仑山南支的可可西里山黑脊山南麓,海拔5432米,流经多尔改错(藏语意为石头湖,蒙语称叶鲁苏湖,意为沙湖)在曲麻莱县以西的楚拉地区注入通天河。

长江南源——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山麓的沼泽地,是一片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沼泽地。

【当堂检测】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棱角虔诚儒动风云变幻B.恭顺豁然凄凉厉厉在目C.懈怠敦实蜿蜒穿流不息 D.演绎磅礴褶皱漫不经心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的到来。

()(2)指部队驻扎下来。

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3)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楚的呈现在眼前。

3、分别写三句描写长江和黄河的诗句。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语言,重点理解冰塔林的描写,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

2、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

【相关链接】1、修辞句的赏析:比喻:……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富有感染力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人的情感与性格,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2、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

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

【自主学习】1、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和壮美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2、各拉丹东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并思考相关部分的语言特点。

3、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面对在各拉丹东遇到的困难,作者的情绪反应时怎样的?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2、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风声一刻不停得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琢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4)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想象着在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腿,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学习建议】:参照相关链接3、文章最后一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该怎样理解?你可以说出多少长江的故事?【拓展提升】泰山之恩蔡家园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

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

”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

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

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

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

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

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

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

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

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

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

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

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

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

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

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

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

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

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

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

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

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

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

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

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

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

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

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

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

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本文略有删改)1、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1) (2)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3、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