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之思考

合集下载

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导师团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导师团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创新教育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导师团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方薇1石立君2(1.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04;2.湖南宏尚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36)摘要:当前学徒制度之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受到单一学科的限制,往往缺乏进行跨专业实践和多学科研究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团队导师制度即是一种有效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新模式。

本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导师团队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于导师团队的内部分工与外部支持等如团队职责分配、院校保障体系、校企合作机制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团队导师制度协作保障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1)10(b)-0152-04Some Problems in 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andTutor Team ConstructionFANG Wei1SHI Lijun2(1.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Hunan Province,410004China;2.Hunan HongShang Testing Technology Co.,Ltd.,Changsha,Hunan Province,410036China)Abstract: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thinking mode of graduate students trained under the current apprenticeship system are limited by a single discipline,which often lack the ability to carry out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e and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and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The team mentor system that came into being is a new model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postgraduates'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stgraduates'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role of tutor team.At the same time,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sponsibility division and external support means of tutor team,such as team responsibility distribution,college guarantee system,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Key Words:Postgraduate student;Innovation ability;Team mentor system;Cooperation;Guarantee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因素,也是最为重要的人为因素,不管是哪一种培养模式,导师制度都将融入并影响着每个研究生从入学直至毕业的整个学术培养过程[1-3]。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多层次全方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多层次全方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多层次全方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工科建设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

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各大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新工科建设的背景新工科建设是指以工程为核心的学科,融合信息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体系。

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新工科建设是响应国家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产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需要更多具备工程技术能力的人才来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3. 教育改革需求: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新工科建设就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新工科建设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升级和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 培养创新精神: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搭建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

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

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本文将从团队组建、目标制定、资源支持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

一、团队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成员应来自不同专业背景,既有理工科的专业人才,也有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学生。

多样性的团队成员可以为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跨学科的交流平台。

此外,团队应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分工和职责,确保团队成员在项目中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专长。

二、目标制定在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时,应明确团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目标可以是完成某一具体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提高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无论目标如何,都需要明确规划,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时间表。

这样可以激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团队建设中。

三、资源支持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经费和资源支持。

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建立专门的资助机制,为优秀的创新团队提供资金和场地等支持。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来指导和促进团队的科研工作。

这些资源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团队创造更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四、成果转化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更要注重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团队成员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和竞赛活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学校和相关部门也应为创新团队提供转化成果的平台和机会,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渠道,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和推广。

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团队合作和跨学科的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为社会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因此,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为其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发展空间。

大学生团队的建设也需要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付出,只有共同合作,才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成果。

基于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建设的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基于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建设的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具有 创新精神 临的重要任务 , 也是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 养的一项紧迫 任务I 1 1 。 由于科技和教育发 展的基础 比较 薄弱 , 我 国的拔尖创新 人才培养 与发达 国家还有很 大的差距 , 这 已成为 我国科技发展 赶超世界 发达 国家的重要制约 因素 。因此 , 培养造就一 大批 拔 尖创新人 才是我 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 展 , 缩小与世界 发达 国家 差距 的关键 因素[ 2 1 。 直以来 , 高校注 重课 堂教学 , 鼓励本科生 参与科研 的有 效机制 比较薄弱 , 不利 于创新 人才的培养 。我 国每年有数 百万

观念。组建师生科技创新创业 团队后 , 以学生 为主体 , 把课堂传 授间接知识为 主的学校 教育环境 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 、 能力为 主的实践教育有机地结 合。 ( 2 ) 有利 于增 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经 过学生直接参 与研 究并最终实现 问题 的解 决 ,这一亲身经历的科学研究过程 , 实 际上使学生在各 门课程 学习中所 获得的知识储备被激活 。 并通 过对解决实际 问题 的探 索性 活动 ,学到许 多科学研究的方法 , 从而提高 了学生 的综合 能力 。大学生的科 研实践 , 有利 于理论 联系实际 . 提高学 生未来从 事科研工作 的素质 和能力 . 缩短适 应社 会和工作 的周期 , 增强 自身的竞争力 。 ( 3 )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激 活创 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的培 养是创造性人 才培养的核心。 科学 研究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创造性 思维的训练过程 . 其 目的不 仅在 于面对实际 中的问题 。 而且可 以通过对实际 问题 的分析和 处理来 锻炼学生 的思维能力 。对科研参 与者而言 , 整个科研工 作的过程就是质疑 、 解疑 、 析 疑的过程 . 也是运用诸多研究 与工 作方法对人才进行综合训练 、 提高创造性思维 的过程[ 3 1 。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探索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探索


管理实验教学应以学生能力提升为 中心 , 坚持综合素 质为先 、 专业知识领先、 整体能力优先的全方位 、 立体化的 三维实验教学体系, 在长度 、 深度 、 宽度上下功夫_ 1 _ 。 传统教 育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 , 重理论轻实验 。实验课上往
实验室开放后 , 学生可随时到实验室 , 结合 课堂上所 学理 论边学 习边实践 , 并有机会熟悉各种实验仪 器 , 掌握各 种 实验方法 , 这有利于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主动性和进
基金 项 目: “ 农 科 生 态学 系列课 程 ” 国家级 教 学 团 队建 设 项 目( 教高函[ 2 0 0 7 ] 2 3 号) ; “ 农 业 生 态学 ” 国 家级 精 品课
76 -7 8.
4 . 探索多元化 的毕业论文模式。 毕业论文工作属于大 学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教学部分 ,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然而 , 目前本科毕业论 文 工 作 形 式较 为 单 一 , 基 本上 是 “ 导0 R + 若干学生” 的 指 导 模 式 。实 际上 , 大学 生 在大 学期 间 已经具 备 了一 定 的专业 素质和工作能力 , 如果能提供机会 , 让大学 生能够 自主地 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工作 , 完全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创 造潜能。为此 , 本系大力鼓励生态学专业 的本科生积极申 请各个层 次的科技创新课题或者积极参加 大学生 挑战杯 竞赛活动 , 通过各种不同类型 的科研实践 活动 , 可使学生
1 . 做 好 实验 室 开 放 教学 工 作 。实 验 室是 高校 进 行 教 学、 科研 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在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 成果 转 化 中 的作 用 已越来 越 突 出 。 然而 实 验教 学 计划 上 的 有 限时 间 已制 约学 生 实验 技 能 的提 高 。 实 验教 学应 适 用 形 势发 展 的需 要 , 大 力改 革 。 推 陈 出新 , 实现“ 开放 型 ” 教学 。

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建设思路——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

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建设思路——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

盛志琴1 梁中魁2(1.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2.中国地质大学)摘 要: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传统专业进行转型升级以及对现有专业进行交叉融合是各高校进行学科建设的主要工作。

从课程内容建设入手,通过课堂授课方式变革,辅以学科竞赛与科研锻炼的路径,探索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形势下的建设与改革思路,以培养具有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新工科优秀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1)07-0064-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1.07.031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 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在国家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的同时,以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开展实施新工科的研究和实践。

新工科建设计划实施以来,各个高校优化课程结构、更新知识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培养了一批多样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笔者结合多学科工科院系现状,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试图探索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工科如机械、能动等专业如何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构建新工科专业体系与人才培养结构。

一、优化课程内容,夯实学生专业知识(一)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打破专业建设壁垒从顶层设计打通专业建设壁垒、搭建交流平台,将学科基础相同的教师进行组合,比如将物理、化学等与材料相结合,推出跨院(系)优质基础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及课程改革创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让学生既学好基础知识,又能掌握学习其他学科文化的方法。

科研导师带动下本科生创新团队建设与实践论文

科研导师带动下本科生创新团队建设与实践论文

科研导师带动下本科生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大学生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新团队的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分析了创新团队建立的意义及必要性,结合江苏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团队培养成果实例,对创新团队的师资组成,团队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科研导师创新团队实践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78-01创新与创造的良性互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在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长期培养实践中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的本科生创新团队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有益探索。

通过在本科生教学中贯穿独立的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匪夷所思的创造力的培养,逐步完善高等教育在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江苏科技大学生化学院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几年来在各专业里陆续构建了多个本科生创新团队。

其中环境工程专业是以本科生自发组织的创新小团队为主体框架,聘请具有科研基础和专业理论涵养的专业导师为指导,项目经费由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进行资助。

科研导师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主要指导团队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上的正确度。

这种“亚科研”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几年来已初具规模和成效。

1 本科生创新团队的内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具有一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氛围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

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学术和智力环境的健康发展。

显然,创新型人才培养更注重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因此,理工科人才培养应给予本科生更多的科研训练机会,使学生尽早、尽多地感受科研氛围、树立科学的创新意识、接受科研方法及实践技能等多方面的严格培训,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专业个性的自主发展。

自从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以来,在如何把理科人才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以及如何更为有效地实施学生科研能力培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许多高校依据自身特色的学生培养思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切实的行动,已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成效并摸索到一定规律。

基于创新团队建设视角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以辽宁工业大学“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为例

基于创新团队建设视角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以辽宁工业大学“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为例

第7卷第2期Vol.7No.22016年4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Apr.2016基于创新团队建设视角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以辽宁工业大学“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为例王冰,唐立丹,齐锦刚,刘伟东,刘亮(辽宁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创新能力、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简述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发展,以辽宁工业大学“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为例,讲述大学生创新团队的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和评价激励机制等,为材料类专业及相关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团队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6)02−0029−02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国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力,取决于我们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1]。

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大国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要成为一个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则必须成为一个教育大国和教育强国。

同时,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已不适应社会需求,“团队协作”正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团队合力所展现出的强大威力和魅力正感染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2]。

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加强具备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是其适应我国经济、科学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戈利特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UROP),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这应该是“大学生创新团队”最早的雏形。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方法——以淮阴工学院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方法——以淮阴工学院为例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
Vol. 34. No. 12( Gen. No. 298) Jun. ( last half)2021
新工科致力于培养的学生必须是具有持续自主学习能力、创 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综合 性和交叉性问题的学生。
向发达国家那样积极推动新经济发展,领先占领产业和科技 革命的制高点。
新经济、新产 业 下, 传 统 的 工 科 人 才 培 养 已 经 跟 不 上 新 技术、新经济、新产业更新迭代的速度,行业新的研发和迭代 的速度已经远超过了学术研究领域,走在发展的最前列,已 经明显是产带动学,高校需要与产业紧密合作,如何把先进 的行业技术、方法、师资、实验室、数据等前置到现有的教学 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培养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高素质专 业人才,培养具备通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拼 搏奋斗精神的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急需考虑解决的问题。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 第 34 卷第 12 期 总第 298 期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方法
———以淮阴工学院为例
李春波
( 淮阴工学院数理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摘 要]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国家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形势以及新经济产业的发展诉求迫切要求我
国实行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的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设离不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如何实现新工科建设? 本文以淮阴工
三、淮阴工学院探索新工科建设的实现路径 不同类型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新工 科建设如何分层次有序推进? 现有工科专业发展方向在哪 里? 淮阴工学院响应号召,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的理论研究 与实践探索,聚焦当前经济发展亟需的工程技术人才类型, 主动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布局好新工科专业建设, 加快培养引领未来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型工程人 才。 通过多学科交叉、跨专业融合,加快传统工科专业的转 型升级,强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能力。 具体举措如下: ( 一) 完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当前与创新创业思维、态度、技能和知识相关的内容,在 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尚未充分体现。 研究指 出,被排除在传统工科课程和教学大纲以外的识别和利用新 的市场机会、理解市场或消费者需求、创新商业模式、进行市 场研究等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才是新工科建 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必需的核心内容。 淮阴工学院突破学科壁垒,打破专业藩篱的制约,培养 目标培养方案编写和制订上不断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路 径,重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编写和制订 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广泛调研校友、雇主、学生、教 师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社会需要, 关注产业发展与趋势,掌握科技前沿,与校外建立了深层次 的互动,摒弃跟不上时代的老旧知识,更新多学科交叉融合 的新知识;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上不断探索新方法以实现学 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创 新创业意识,开发创造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师每年为学生设 置若干开放 型 实 验 项 目, 这 些 实 验 项 目 结 合 教 师 的 科 研 课 题,多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更加重视面向产业、面向 行业、甚至面向岗位实施人才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创新 创业能力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各个高校存在着学科建设和科研活动与产业需 求不能有效对接更不能反哺到人才培养的现象,教师的职称 晋升或岗位聘任才是科研和产出的驱动力,国家发展战略和 区域产业升级不在考虑的范围内,甚至连最重要人才培养也 不能受益。 高校存在职称评审重学历重论文重课题的现象, 造成大学教师为职称评审更多的是关注对自己的培养,致力 于自身学历提升,注重论文、专利、课题项目的质量和数量, 反而对教 学 和 指 导 学 生 等 教 学 成 果 没 用 心 或 者 用 心 很 少。 淮阴工学院看到了这种弊端,在职称评审时制订更加注重教 学成果和指导学生各种竞赛获奖方面的分值占比,在制度上 有效地遏制了不良现象。 在评审制度和奖励制度上支持鼓

科技创新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科技创新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科技创新活动学习心得体会科技创新活动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1实施基础研究夯基行动,提升创新引领力。

深圳坚持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先导,持续加大投入,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十三五”时期市级科研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比重从12%提高到30%以上。

如今,深圳已通过特区立法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

完善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深圳的目标是未来5年研发投入强度跻身世界一流,不断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提升创新硬实力。

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提出开展50个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为推动技术攻关,深圳着力创新组织模式,支持头部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一技一策”解决创新升级问题……今年入驻龙华区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由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组建,重点布局的五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已投入运行。

“我们正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郑海荣介绍,目前已实现多种共性技术的转移扩散,并与相关领域多家龙头企业开展合作。

科技创新活动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2__月我很荣幸的参加了__培训班。

在这短暂的10天学习和生活中,让我学到了很多有关创业的专业知识,通过这次学习也给我的人生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新篇章。

在此,我特别感谢三都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感谢县人劳局给予的这个平台,感谢给予灌输知识的讲师们,深情的对你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转眼间10天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在这10天中,有开心、有快乐、有兴奋、有郁闷、也有伤心。

开心的是我和讲师相处得特别愉快,也让我懂得了创办企业的很多程序。

郁闷的是由于本人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在几次作业当中都没能让老师满意,成绩不是很理想。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路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路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路径思考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应该紧跟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新工科的理念和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下面我们从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科研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对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路径进行思考。

一、课程建设在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应该注重工程实践和跨学科融合。

除了传统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外,还应该增设工程设计、创新创业、信息技术、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注重跨学科融合,可以设置与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交叉课程,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参与设计、制造、测试等环节,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工程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满足新工科的培养目标。

三、科研创新在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科研创新应该注重产学研结合,突破学科壁垒,促进学术与产业融合发展。

学校可以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具有现实意义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平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潜力。

通过科研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能力,为新工科的需求提供人才支持。

四、国际合作在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国际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校还可以与国外优秀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更高水平的科研资源。

在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1)

在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1)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他们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科技强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首先应该树立坚定的科技强国信念。

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追求。

只有内心深处坚定了这一信念,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激励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是新时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学习资源,扎实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无论是理工科还是人文社科专业,都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理工科专业直接与科技创新相关,而人文社科专业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支持。

只有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深入学习,才能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大学生不应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还应该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大学通常会提供各种科研项目和实践机会,大学生应该主动争取参与这些活动。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研实践中,还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此外,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在竞赛中,大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竞争,互相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的进步。

大学生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发现问题中的创新点。

对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的思考

对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的思考
管 理跨 专 业 实验 教 学 团 队 的 多科 性 、 多源 性 和 多 层 性特 点 , 教学 团队人员 需由不 同教学系部或单位的教师组成,也就是 说 常 规 办 法 人 员 是 分 散 在 不 同单 位 进 行 管 理 的 ; 但是 ,作 为 个教学 团队要能发挥其作用 ,必须进行相对集 中管理 ,队 伍 相 对 稳 定 才 行 。 如 何 在 现 行 的 高校 管理 体 制 解 决 人 员 弓 进 I 与管理问题,建立 适应 经济与管理跨 专业 实验教学的人才管
而 在 实验 教学 的建 设 中 ,最 重 要 最 核 心 的 任 务 是 实验 教 学 团 队 的 建 设 ,实 验 教 学 团 队的 的专 业 素 质 和 业 务 水 平 决 定着 实 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决定着实验室建设管理和 利用水平 , 决定着实验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决定着 学生实践 能力和创新 能力 的 培 养 效果 。
21 0 1年 第HoNG KEJ
No3。 0 1 . 2 1
( 第 1 9期 ) 总 3
( u lt e o1 9 C muai lN .3 ) vy
对经 济 与管 理跨 专业 综合 实验教 学 团 队建设 问题 的思 考 、
李静敏
( 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0 0 广 30 3)
【 中图 分 类号 】G 2. 4 41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 10 - 1 1 0 1 3 0 0 - 2 文 08 15 ( 1) - 10 0 2 0
( ) 济与 管理 跨专 业综合 实验教 学团 队建 设 一 经
的必要性
1 实验教学最核心 的任务是实验教学 团队 的建设。实验 . 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永恒主题,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情况汇报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情况汇报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情况汇报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工作,涉及到团队成
员的选拔、培训、团队目标的设定、资源的分配等方方面面。

首先,团队的建设需要根据研究方向和目标确定团队成员的选拔标准,包
括专业背景、研究经验、团队合作能力等。

其次,团队成员之间需
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团队领导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
和领导力,能够有效地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团队的目
标和任务也需要明确,包括研究方向、科研项目的规划和进度安排等。

此外,团队的资源分配也是团队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包括经费、设备、实验室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综上所述,科
研创新团队建设需要全面考虑团队成员、团队目标、团队协作和资
源管理等方面,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科研创新工作的开展。

搭建科技实践平台,建设教学科研团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成都大学为例

搭建科技实践平台,建设教学科研团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成都大学为例
高 等学 校 理 工 科 教 学 和科 研 发 展 的必 备和 最 重要 的条 件 是高 质量 的科 技 实践 平 台 。为此 , 院集 中设 备和 资 源 , 集 各学 学 汇 科 的 优 势 , 立 高 质量 的 科 技 实 践 平 台 。 建 20 年到 20 年, 02 0 7 学院 相 继获 准 建立 了成 都 大 学 中 药化 学 实验 室 、成 都 大学 药 用微 生 物 资源 重 点 实验 室 、 肉类 加 工四 川省 重 点 实 验 室等 三 个 省级 重 点 实验 室。 依 托 三 个 省 级 重 点 实 验 室 和 其 它 教 学 科 研 实 验 室 , 院 建 立 了 5支 以 核 心 人 才 或 者 学 术 学 带头 人为 主 、跨 学 科和 专 业 方 向 、老 中 青 相 结 合 、优 势互 补 的新 型 科 研 团队 。 科 研 团 队 的全 体 成 员都 既 从事 科 学研 究 、又 承 担 本 科教 学 , 此也 被 称 为教 学科 研 团 队 。 因 教 学 科 研 团 队在 利 用 重 点 实验 室进 行 教 学 的过 程 中 , 积极 创 新 实验 教学 方 法 , 努 力 培 养学 生 的实 践 创新 能 力 。 传统 实 验教 学 内容 上 , 验 证 性 、 示 教 性 为 主 , 新 以 创 性 、设计 性 、综合 性实验 不 足 , 学科前 沿的 实 验 就 更 少 。 实 验 枯燥 无味 , 以培 养 学 难 生 的 创新思 维 和 独立 解 决 问题 的 能 力 。我 院 教 师 团 队 在 教 学 实践 过程 中 , 组 实验 重 教 学 体系 和 优 化 课 程 结 构 , 变 以 往 验 证 改 性 、示 教性 实 验 为主 的状 况 , 加 设计 性 、 增 创新 性 、综 合性 实 验 项 目。在 教 师 的指 导 下 , 生 自选 实 验 项 目 , 己 查 阅 文 献 资 学 自 料, 自己设 计 实验 内容 、 实验 方 法 和步 骤 , 经 教 师审 阅后 , 生 自己动手 做 实 验 , 种 学 这 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 实 验过 程 中 , 生 们还 对 实 验 仪 器 的 功 师

在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大学生该做作文

在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大学生该做作文

在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大学生该做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新时代到来了,国家正在大力建设科技强国,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宝贵的机会和重要的责任。

我们要努力学习,把科技知识学好,将来为国家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

大学是学习专业知识的黄金时期,只有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将来才能在科研和工作中游刃有余。

我们不但要认真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多读一些专业书籍和期刊,跟上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偶尔也可以找老师请教问题,多向前辈学习。

其次,我们要勤加练习,将知识学以致用。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实际作用。

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专业的同学就要多动手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工科专业同学要多参加实习实训,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文科生也不能落后,要勤于动笔写作,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再次,我们要勇于创新求新。

科学无止境,任何领域都还有待开拓的空间。

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重复祖宗的层次上,而要勇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

这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作支撑,更需要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我们要像钱学森、暴涛那样,立志扎根科研一线,为国家建设出一片新天地。

最后,我们要锲而不舍地钻研。

科学道路是曲折的,充满了艰难困阻。

我们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哪怕遇到挫折也不气馁。

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定能终有所获。

著名科学家曾国藩就是靠着"苟日日纳四句,有年年可作家"的决心,最终成为了杰出学者。

我们年纪虽小,理想却是宏大的。

只要我们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坚韧不拔,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科技强国梦想添砖加瓦,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篇2标题:在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我们大学生该怎么做?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在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新时期,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要从小做起,热爱科学知识,多多学习。

小时候爸爸妈妈就培养我对科学的兴趣,买了很多科普读物给我看。

后来上学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我可喜欢这些科目了!我们大学生要有渊博的科学知识,这是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啊。

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创新与协作意识教育

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创新与协作意识教育

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创新与协作意识教育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工科背景下,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转型,研究生需要具备更多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研究生创新与协作意识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传统上,研究生教育主要注重学术研究和理论学习,忽视了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在新工科背景下,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已经不再适用,需要更多地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研究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解决复杂问题。

研究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研究生创新与协作意识教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研究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新工科背景下的特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协作意识的培养、教育方法探讨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与协作意识,推动研究生教育的转型升级。

1.2 研究意义研究生创新与协作意识教育的研究意义在于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随着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专业技能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和协作意识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创新意识培养能够激发研究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使其能够在未来的职业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问题。

而协作意识培养则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技巧,使其能够在团队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共同完成任务。

研究生创新与协作意识教育还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其在科研领域和社会实践中的竞争力。

通过培养创新和协作意识,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融入到新工科的发展环境中,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研究生创新与协作意识教育不仅是研究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机电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团队建设研究

机电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团队建设研究

Re s e a r c h o n s c i . t e c h t e a m c o ns t r u c t i o n o f i n n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t r a i n i n g f o r t h e e l e c t r o me c h a n i c a l s t u d e nt s
培 养 大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是 我 国 经 济 实 现 跨 越 式 发
的要 求 。
展 ,缩 小与世 界发达 国家差距的关键因素 。经济与社 会 的可 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 的数量 和结构,更 取 决于人才 的创 新精 神与创 新能力 。2 l 世纪作为科学 技术 高速发展 的知识 经济时代,不断要求提 高国 民素 质和加快各类专 门人才培养 ,尤其 需要具有创造 和开
拓 新 思 想 、新 成 果 、 新领 域 并对 社 会 能够 发挥 重 要 作 用 的创 新 人 才 。 当前 我 国经 济 、科 学技 术 有 了很 大 的 发 展 ,但 与 发 达 国家 相 比还 比较 落 后 , 为彻 底 改变 这

1 科 技团队培养方式发展现状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 《 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 》中指 出: “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 大学生 的创新 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 大学生 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创新素质 已成为大
摘 要 :高等 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 生的创新能力 、实 践能力和 团队合作精神 ,作为理工科 的机 电类专业对 这方面的要求尤 为突 出。对创新科 技团队建设培养方式进行 研究 ,分析 了科技 团队培养方式 的发 展现状 ,提 出了科技 团队建 设的思路,并 给 出了可行的建设方法 。

工科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之思考

工科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之思考
行 列 提 供 强 有 力 的 支 撑 。 温 家 宝 总 理 在 ”
2 0 年 3月 2 05 8日在 国家 科 学技 术 奖 励 大 会 上 的讲 话 中指 出 : 只有 拥 有 强 大 的 科技 创 “
新 能 力 , 有 自主 的知 识 产 权 , 能 提 高 我 拥 才
国 的 国 际 竞 争 力 , 能 享 有 受 人 尊 重 的 国 才 际 地位 和 尊 严 。 ”因此 , 何 强 化 自主 知 识 如 产 权 的 科 技 创 新 , 高 校 工 科 创新 团 队 的 是
焦 点这 一 。

程 实践 ” 结 合 的 创 新 理 念 , 仅 提 出 “ 现 不 以
上 覆 岩 层 为 中 心 的 ” 用矿 压理 论 体 系 , 实 而 且 研 发 了相 应 煤 矿 顶 板 支 护 技 术 和 系 列 顶
为 鼓 励 对 国 家 和 教 育 部 中 长期 科学 和 技 术发 板 安 全 监 测 仪 器 , 解 决 我 国许 多 煤 矿 顶 成 展规 划 的 重 点 领 域 或 国 际重 大 科 技 前 沿 热 板 安 全 问 题 作 出 了 重 大 贡 献 , 为 行 业 的
点问题进行研究 的 , 年资助6 每 0个 左 右 创 新 团 队 , 个 团 队给 予 3 O 元 的 资 助 。 每 O万 这 项 举 措 为 高校 创新 团队 建 设 起 到 积 极 促 进 作用 , 高校 纷 纷 启 动 科 研 创新 梯 队 建 设 。
典范 。
1 4 与企 业 的发 展 同呼吸 共命 运 .
技 术 创 新 的 本 质 是 将 科 学 技 术 尽 快 转
化 为生产 力 , 转化 的主体 就是 企业 。 而 因
1. 多学 科人 才 的协 作成 为 必然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科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之思考摘要:工科大学科技团队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多大影响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剖析工科大学科技团队五个基本特征出发,讨论了团队内协作精神当先、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是目标、积极延拓的发展精神是支撑的三个工科大学科技团队应具备的内涵,提出了团队运行中因遵循的帅才遴选、梯队建设和考核三大机制,对我国工科大学科技团队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科大学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团队与创新成为近些年来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的两个时髦的关键词。

当我们从“嫦娥奔月”又一次激动不已并引以自豪的时候,不得不感叹如此庞大的团队内部进行协作创新的伟大。

目前,企业界把拥有了团队精神认为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具备了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无往而不胜的战略优势,就可以弥补诸如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因为团队精神可以产生正的协同效应,促进团队的协作。

教育部出台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鼓励对国家和教育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研究的,每年资助60个左右创新团队,每个团队给予300万元的资助。

这项举措为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高校纷纷启动科研创新梯队建设。

与其它类型的院校相比较,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具有以下特点:肩负着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两重任务;其创造的成果必须直接应用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在创造科技成果的同时,还同时为企业培养大量应用研发与应用型科技人才。

因此,工科院校创新团队建设,不仅具有与其他类型团队共性问题,而且还具有其特殊性。

这就需要从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基本特征、内涵、运行及保障机制进行探讨。

1 工科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基本特征对于一个工业化国家,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而工科高校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责无旁贷,在工科高校内的科技创新团队又是核心单元。

就一个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而言,具备以下特征:1.1 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并举科学的根本目的是认识、解释自然,并在此基础上预见自然现象,提高人类洞察自然的能力,从而使人类能够消除对自然的恐惧和迷惘,驱除人类的愚昧无知。

而技术根本目的是改造自然,以提高社会物质财富。

与科学相比,技术本身无法离开了社会需要,否则就失去了光泽。

当然,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因此,在一个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团队中,技术与科学创新并举,成为一个基本趋势。

例如,在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宋振骐院士所带领的山东科技大学矿压创新团队便是一个典范。

这个团队从1985年成立我国第一个矿压研究所起,就本着“理论-技术-工程实践”现结合的创新理念,不仅提出“以上覆岩层为中心的”实用矿压理论体系,而且研发了相应煤矿顶板支护技术和系列顶板安全监测仪器,为解决我国许多煤矿顶板安全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行业的典范。

1.2 多学科人才的协作成为必然科学与技术发展到今天,学科间大交叉越来越明显,多学科人才的汇集与协作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创新团队的象征。

例如,由宋振骐院士带领的山东科技大学矿压创新团队,不仅聚集了采矿专业的人才,而且还团结仪器仪表研发、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人才。

这三部分科技人员成为统一的协作研发关系:采矿专业的人员根据煤矿遇到的重大生产与安全难题,首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提出技术上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再由仪器仪表研发人员,设计并研制相关的仪器及装备;最后由计算机软件设计人员,根据采矿与仪器仪表研发人员提出的目标及硬件性能,研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力求智能化,便于在煤矿企业中推广应用。

这一多学科人才的集成与协作模式,已经彰显出巨大优势。

1.3 自主的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团队创新的焦点之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已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

例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这一情形,已经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5月26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增强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2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因此,如何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是高校工科创新团队的焦点这一。

1.4 与企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而转化的主体就是企业。

因此,一个富有活力的技术创新团队,必须是以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为宗旨的。

离开了企业、离开了社会的需求,所谓的技术创新将黯然失色、无价值可言。

从这一点上讲,具有科学与技术创新特点工科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必须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团队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创新成果越来越多、其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1.5 人才的培养是团队发展不竭动力在一个富有生机的科技创新团队里面,技术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一项不容忽视功能。

在高校内工科创新团队,所具有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身边有大批的优秀学子。

他们加入团队得到培养和锻炼后,在以后长期的团队发展中,具有两个方面的贡献:他们中一部分人慢慢成为本团队的骨干和栋梁,成为接班人;另一部分人到企业中去后,因受到所在团队创新理念的熏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企业创新的实施者乃至决策者,更容易与培养所在团队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对团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因此,在工科高校内创新团队建设中,绝不可忽视对人才的培养。

2 工科大学科技团队应具备的内涵工科大学科技团队创新的科技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科技创新问题,而是寄宿于一个团队下科技创新。

因为创新需要团队合作,无论是科学技术创新还是项目创新,无不依靠团队合作。

创新是团队合作下的创新,团队是创新目标下的合力运作,团队协作是创新的轴心,创新是团队凝聚的巨大动力。

创新成就团队,团队造就人才。

工科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应有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团队内协作精神当先在一个工科大学科技创新团队里面,由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聚在一起,需要由大学精神来统领,需要和谐的协作,需要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协作。

因为,没有最优化的协作氛围,就没法统一思想,就没法统一步调进行大的创新活动。

试想一下,我们的嫦娥本月工程聚集了由飞行器、火箭、测试等巨型团队,若没有各路科学家的相互协作,不可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2.2 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是目标工科大学科技团队创新,应瞄准国内外前沿型科学技术难题,从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重大问题出发,开展创新研发。

因为高校科技团队具有如下优势:一是优良的人力资源,在高校中人才济济,特别是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是一股不可忽视创新团队的生力军;二是拥有先进的试验条件和前卫的学术思想;三是因人才培养关系,高校与企业有着友善而自然的合作平台。

2.3 积极延拓的发展精神是支撑大学是智慧的摇篮,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基地。

大学中的创新团队,不仅把最先进的创新理念灌输给学生,而且通过把创新性人才向社会不断输送,一方面使得大学创新团队在社会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大学所具备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使命,要求大学中的科技创新团队必须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延拓、发展。

3 工科大学科技团队创新运行及保障机制3.1 帅才遴选机制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带头人。

这个带头的核心人物必须是帅才,他既要有很强的科技素质和超前创新意识,又要善于团结与组织团队成员进行联合攻关;他既是团队内部创新工作组织的总协调人,又是对外联系的决策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团队带头人综合水平的高与低,将极大影响团队创新发展的走势。

因此,帅才的遴选,是团队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必须建立起科学、规范、民主机制,遴选出团队成员拥护、认可的帅才。

只有这样,这个团队才能减少内耗,快速健康发展。

3.2 梯队建设机制一个科技创新团队发展是否久远,取决于是否后继有人。

因此,科技创新团队组成必须呈梯队状。

既要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又要有精力充沛的中年骨干栋梁,还要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助手。

这样的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不仅在有经验老专家指导下少走弯路,避免冒进;又能够因中青年专家活跃的学术思想和敢于探索的精神,使得团队保持着进去精神;还能够保证这个团队优秀的科技品质保持下去,星火相传。

3.3 考核机制考核机制是一个团队发展与进取的制度保障。

一个科技创新团队,如果没有考核机制,团队成员贡献大小不分,那么久而久之,整个团队变成了“懒人群体”,这个团队就失去了进取精神。

因此,需要建立起科学而又规范的考核机制。

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要体现出不同岗位、不同学科属性差异,不要一刀切。

例如,对团队领导的考核,应以整个团队发展情况、取得的成就作为主要指标;对于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应该把新理论、新方法探索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及其影响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从事技术研究的专家应当把发明专利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作为重点考核指标;而推广应用技术人员,应当把技术推广应用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其次,对于提出的考核标准,要严格执行,对于未完成指标的团队成员,进行一定的处罚,甚至进行按一定比例进行淘汰。

4 结语工科大学科技团队已经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生力军之一。

考究其创新基本特征,提升其创新的基本内涵,建立与健全团队建设运行机制,以保障工科大学科技团队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1]李慧波.团队精神.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钱兆华,姜华.从哲学、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看科学技术创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48-51.[3]刘鲁萍.构筑和谐校园文化中大学精神之思考.理论探讨.2005(6):163-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