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上海第一百货商店的故事(补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店名称呼的历史渊源

(原书第33-34页)

不知你是否留意到,“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这块招牌迄今已挂了半个多世纪,很多人习惯地称它为“市百一店”,还有人叫它为“中百公司”。当你走在南京路步行街上,往往会听到“请问中百公司在哪里?”这样的问询声。一家商店有不同的称呼,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

1953年9月28日,第一百货商店从“七重天”迁至新址大新公司大楼时,经营规模扩大了,同时也有了一个字数长、涵义广的全称——“中国百货公司上海市公司第一百货商店”,并在大楼九层屋顶檐沿安装上“国营中国百货公司”八个霓虹灯大字,商店临街面的招牌仍为“国营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

上海虽然被称为“不夜城”,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上海南京路从外滩到跑马厅没有一家大楼屋顶亮出霓虹灯店招的。而当夜幕降临,“国营中国百货公司”八个霓虹灯大字照耀在南京路上空,几里路外都看得见,这就给广大市民带来了惊喜和期望。于是,广大市民知道这家大商店叫中国百货公司。消费者脱口而出称呼它“中百公司”。也有一些市民看到商店门面上挂着“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的招牌,又叫它“中百一店”,“市百一店”。从此,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有了三个简称:“中百公司”、“中百一店”、“市百一店”。

上海国营商业单位名称上的“轮资排辈”早在1950年就已开始。1950年5月上海市百货公司成立后,位于南京路“七重天”的日用品公司连同门市部归并市百货公司领导,“公营上海市日用品公司门市部”改名为“中国百货公司上海市公司门市部”。1951年,又改名为“中国百货公司上海市公司第一门市部”,不久在淮海路上开设了第二门市部。1952年12月10日第一门市部易名为“国营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同时,第二门市部也改名为“上海市第二百货商店”。“上海市第三百货商店”最初在南京东路98号原惠罗公司旧址,后来“三店”併入“一店”,“上海市第三百货商店”这个序号给了杨浦区,开在平凉路上。此后,各区先后开出号码店如普陀区在长寿路上开出“上海市第四百货商店”,南市区在小东门、老西门分别开出“上海市第五百货商店”和“上海市第八百货商店”,徐汇区在徐家汇开设了“上海市第六百货商店”,虹口区在四川北路开设“上海市第七百货商店”,静安区在延安中路开设“上海市第九百货商店”,后迁华山路。永安公司也曾改称“第十百货商店”。在号码店最为兴旺的年代,第一百货无形中被认为是号码店的领头羊。这些号码店的涌现和发展成为上海商业的顶梁柱。

在号码店的命名历史上曾发生过一个趣闻。上世纪八十年代,闸北区共和新路旱桥北面

的地块要改建,在中华新路口新盖了一幢商业楼准备也开一家百货号码店,但此时十一店、十二店已在徐汇区开出,闸北区再以百货号码店命名,只能叫“上海市第十三百货商店”,因为简称“十三店”太难听了,于是考虑再三,还是利用大楼所处的两条交叉马路的路名中都有一个“新”字,将该店冠名为“新新百货商店”。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众多的号码店已在改革大潮中重新进行了洗牌,而“第一百货商店”的“一”字当仁不让。在广大新老消费者的心目中,不管叫“中百公司”还是叫“中百一店”、“市百一店”甚至叫“第一百货”都是同一张名片。在这张名片上,承载着一个个故事,既有传统商业发展的座标,也有现代商业雄起的信息。

首创邮寄服务

(原书第38页)

开办商品邮寄服务也是第一百货的一项创举,通过与顾客的信件往来和商品最后邮寄到达他们指定的地址,使商店声名远播,享誉天下,真如一位身处边区的消费者写来的信中所说,“我在欢庆翻身解放的同时,真想到大上海来看看,也到你们商店来买东西,只是目前还没这个机会,感谢你们的邮寄服务,满足了我的愿望……”

商店首创邮寄服务,缘于1953年商店迁入南京路西藏路口新址后,那时正值国家实施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商店领导在要求营业员接待好每一个前来购买商品的顾客外,也不断收到外地消费者的来信。一天,商店领导看到商店办公室的专职人员拆开一封封顾客来信,便下意识地问:“是要购物的吗?”专职人员同答:“是啊,每看到这样的信,我心里也会感受到暖烘烘的呢!”

为人民服务是国营大商店的宗旨,如何来满足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一个课题摆在了商店领导面前。开始,处理顾客邮购要求由经理办公室人员兼做,但很快这类信件的量出现几何级的递增,这就必须要由一个专门部门来处理和应对了。不久,作为商店业务科的一个下属独立部门——“顾客邮购服务部”终于诞生。

在这个服务部的运行过程中,运行程序和规定逐步得到了改进和不断完善。不管哪个商场、哪个部门凡收到顾客要求邮购的信件,一律转到邮购服务部。每一笔业务由一个业务员负责到底,经办人员把来信中包括“询问事项、购物要求、联系地址、联系方式”等登记在册,然后去相关的商品柜看样。对一时无货可供应的也作好记录,同时与顾客沟通。对于顾客按服务部账号汇进的钱,除去商品货款与邮寄费,则采取多退少补。根据多年担任过邮购

业务的一位女员工说,邮购服务最忙时一天要上下反复跑五个楼面、几十只柜台。在商品供应相对紧缺的时期,由B购业务人员的辛勤工作为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开辟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购物通道。

一位当年通过邮购在上海一百买了一只上海牌手表的顾客说:手表的指针分分秒秒地走着,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但这只表本身却印证着一个时代,记录了邮购服务发生在一家国营大商店中的分分秒秒……

十大推销法凝聚员工智慧

(原书第40-41页)

一位家住老西门的年轻妈妈,想在女儿周岁生日前,编结一套好看的绒线衣裤。她在中华路的一家商店买了一斤蜜色绒线,10多天过去了,因为她编结的是凹凸样花纹,用料要比一股的多,眼看绒线不够了,必须得补配。这位年轻妈妈急急地跑到原来购买这种绒线的商店,营业员一看她手中的零料,连忙说:“这一号绒线早巳卖完了。”于是她在老西门、小南门、小东门周边的马路绕了几圈。连问六、七家绒线商店,不是因为有色差,就是回答说不拆零。

年轻妈妈想起了第一百货商店也有绒线柜台,便从十六铺乘上电车,到西藏路下,匆匆步行到商店,进了铺面商场,只见绒线柜台前挤满了顾客,其中也有来要求零配的。抱着些许希望,年轻妈妈将一段蜜色绒线递给一位营业员,营业员问:“需要配多少?”“只要一小绞。”年轻妈妈回答。营业员返身在货架对着号码仔细比对了一下,就分出一小绞拿到柜面上,颜色与原来的一模一样。“到底是大商店,下次买东西就是要到中百公司来。”年轻妈妈满意而归。

这个故事说的是第一百货根据商品特点,适应不同消费需求,推行了十种推销法,“拆零供应”是其中的一种推销法。

1953年商店搬迁进大新大楼后,国营商业贯彻为生产、为消费、为积累“三为方针”,全体员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让进店看客、游客转化成为买客,并以创新服务赢得更多回头客。在1953年到1959年这五、六年时间内前前后后创造了许多推销方法,归纳起来有“十大推销法”。

“货卖一大堆”。将库存充足、挑选性强的日用商品,大量地堆放在柜台或货架的最佳部位,让顾客看得清售价、摸得到实物,适应顾客购买商品时喜欢挑选比较的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