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朱熹的读书六法
介绍几位名人读书的方法

介绍几位名人读书的方法一、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一共有六条:①循序渐进。
首先要按一定的次序去读书。
比如先读四书,然后再读史,这样胸中才有权衡,容易理解。
其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
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
其三,要打好基础,不要急于求成。
②熟读精思。
熟读也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精思就是“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
③虚心涵泳。
虚心是说读书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涵泳是说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④切己体察。
这里是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要多实践、身体力行。
⑤着紧用力。
这里说的是读书的积极性,读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有紧迫感,要勇往直前。
⑥居敬持志。
居敬强调的是读书时要精神专一,集中注意力。
持志强调的是在读书这件事上要坚定志向。
二、八面受敌法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
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
苏东坡就给他写了封回信,信中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
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
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问题。
又如,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理,其他以此类推。
这种“八面受敌”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
“八面受敌”受到后人推崇,因为它是一种高明的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八个方面,然后各个击破,对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再得出结论,既深刻又全面!苏东坡在谈到他读《汉书》的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
朱熹的读书法则观书有感劝学

朱熹的读书法则观书有感劝学
读书法则:
1、循序渐进。
即从基础知识读起,一本本读通,读时对文献中字、词、句、篇等要逐一弄通,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有系统、有步骤地从低向高、从浅入深的进行阅读。
2、虚心涵泳。
即要仔细认真的阅读,反复自我切磋、研磨、体会、切忌马虎从事,或自以为是。
(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
3、切己体察。
即要结合思想、经验、阅历、需要,去体验文献中的意味,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4、熟读精思。
即要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领会其要旨,使书中之话好象出于自己口中,其思想似如自思。
5、著紧用力。
即要聚精会神、下苦功、花大力。
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毫不松懈,刻苦用功。
6、须教有疑。
即要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学会“质疑”,阅读要从“有疑”到“无疑”之后,才算真懂,才算掌握其实质。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劝学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读书六法

朱熹读书六法1、循序渐进在《朱子读书法》中朱熹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循序渐进,是朱熹反复强调且始终坚持的治学之方。
朱熹认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所以”。
⑴小学只能教学生识一些字,做一些具体的事,从识字做事当中获得简单的基本的知识。
到了大学,就要领悟道理。
就是大学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四书》,也严格规定阅读次序:先《大学》,次《论语》、《孟子》,最后《中庸》。
文章,按一定顺序,一篇一篇地读;书,也按一定的顺序,就其内容上说,必然有其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
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也是认知应当而且必然要遵循的。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这是在告之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我们从中可分析出朱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
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
⑵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
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
⑶是说学习的进步或退步,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自觉性、持之以恒的精神。
其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读书上,就是读通了一本书后再去读另一本书;体现在读一本书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来读。
总而言之,“未明于前,勿求于后”。
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原则,主要是强调学习要有踏实的作风,追求扎扎实实的效果。
2、熟读精思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读书的遍数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不能偷工减料。
门生吴伯英初见朱熹问如何读书。
朱熹的回答再简单不过:“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例如——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这里,朱熹告诫门生吴伯英:书,要熟读;不可浅尝辄止。
朱熹手把手教你如何读书

朱熹手把手教你如何读书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先后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和建阳考亭聚徒讲学,并主持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他一生编纂了许多教材,最著名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作为师者和学者的朱熹非常重视读书,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于读书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其弟子总结为朱子读书法,内容共有六条。
循序渐进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意思就是读书要有一定的次序,不可以随意颠倒。
“读书之法,循序而有常”。
他推荐的读书顺序是,“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权衡,多为所惑。
”不仅是书的次序,句与句之间也要按照顺序读。
“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以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上句了然后及下句,前段了然后及下段,乃能真实该读,无所不通。
”这样扎扎实实地读懂每一句,才不至于囫囵吞枣,读而不通。
推及教育,孩童的学习也是阶段性的。
“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清洁,次及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皆当所知”然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熟读精思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背的烂熟,接近于感性认识;所谓精思,就是要反复思考书中蕴含的意味,接近于理性认识。
朱熹说:“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
若读而不思,必不知其意味,若读的熟而又思的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两者相结合,书就算读通透了。
朱熹要求熟读书本,“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久不忘”,他强调读书要读够遍数,“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以至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在他看来,熟读有助于理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宋朝朱熹生平简介他是南宋时期的人,出生于1130年,享年70岁,是福建尤溪县人。
他的父亲在没有生他之前去卜卦算前程,算命的是这样回复他的:你啊,贫富都这样,但是你生的儿子堪比孔子。
他的父亲就回去了,第二年生他的前一天家门前的两座大山起火反而呈现祥瑞之兆,便给他取名熹,意为喜火的意思。
朱熹从小就有过人之处,作学问总会问到根处。
四岁时指着天上的星星问他父亲星星属于哪里的?他父亲说是属于天。
他又问那么天属于哪里?他父亲蒙住了。
儿童时期有他父亲悉心教学,不过朱熹的父亲在他十岁时就过世了,把他托付给自己的朋友照顾。
他父亲的朋友对他们一家人很好,还在自己的住处旁特意为他们一家人盖了一座房子,方便照顾。
朱熹父亲朋友对他的影响不少,他接触了佛、道、儒学。
成年以后考中进士做了官,当了几年官发现目前朝廷推崇的文化使人懒惰,朱熹就弃官拜名人为师寻找超脱之道。
他办了很多的学校,同时专研学问,是第一个把四书结为一体的人。
他还创造了理学,他的理又可以解释为太极。
他还写了很多警示后人如何读书的金玉良言,这些在他的诗词中都可以看出。
朱熹有圣人之风,被称为另一个孔子。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发明的二十四字朱子读书法是最有影响力的古代读书方法,这内容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二十四字对后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只要照着朱子的这几条方法严格要求自己,就能很快的掌握书中的知识。
循序渐进是朱熹特别强调的一条,读书一定要从基础开始由浅入深,切不可马马虎虎、急于求成。
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符合自己的认知规律,逐字逐句反复研究。
只有扎扎实实的掌握了书中的基础知识,才会对书中的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熟读精思,即读书不仅要通读,还要熟练,熟练之后还要会思考,达到眼、脑、心的结合,才会领略书中的要旨,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差不多一个意思。
虚心涵泳,即读书要仔细揣摩书中所表达的意思,遇到不懂得问题,不要随波逐流,认真思考后,再得出结论,接着对这些问题和答案认真专研,反复咀嚼。
朱熹教你“二十四字”读书法

朱熹教你“二十四字”读书法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他在读书方法上,总结归纳“二十四字”阅读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
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
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字字堪称经典,爱读书的你不妨多学学!朱熹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夜合花图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见于《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六条的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朱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梅竹双雀图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
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
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
▲瓦雀栖枝图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朱熹读书法

朱熹读书法中国古代学者对如何读书有不少论述,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朱熹读书法。
朱熹一生读书万卷,学识广博。
他的读书方法有六条:1 循序渐进;2 熟读精思;3 虚心涵泳(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杜撰前人的学说);4 切已体察;5 着紧用力(发愤努力、抓紧时间);6 居敬持志(专心、沉静)。
后人把这六条称为“朱熹读书法”。
苏轼读书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人介绍了一条读书经验:“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意思是每一次读书只带着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去研究,不要涉及旁的问题。
他读《汉书》时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等若干方面,每读一遍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几遍读下来,对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解。
苏轼的这种读书方法,得到了不少后人的赞同,人们称之为“八面受敌”的读书法。
语文味的限度与超越语文味,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高频用词,体现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其的钟爱。
但语文味的教学理论,存在怎样的局限,以及如何超越它却缺少关注,有加以探讨的必要。
一、语文课程标准视野下“语文味”限度的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课标中的“还”字的使用可以看出,假如要分清语文课程的轻重主次的话,语文课程目标是以语文能力为重,以审美情趣为轻;以语文能力为重,以审美能力为轻。
以课标视野观照“语文味”,可以看出“语文味”的局限是明显的。
㈠从“语文味”的探索与实践看限度在当代,较早以“味”解语文的,据笔者所知,是陈本源先生,1991其发表在《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的《谁解其中味——谈古代语文教育中关于“味”的理论》一文,明确把“味”和语文联系起来:“古人使用的‘味’这个范畴,在语文教育的领域里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基本含义。
朱熹“二十四字”读书法

朱熹“⼆⼗四字”读书法朱熹“⼆⼗四字”读书法宋朝著名学者朱熹,⼀⽣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学、乐律以及⾃然科学,均有研究。
他在读书⽅法上,总结归纳出⼆⼗四字阅读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涵泳、切⼰体察、着紧⽤⼒、须教有疑”。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学、乐律以及⾃然科学,均有研究。
他在读书⽅法上,总结归纳出⼆⼗四字阅读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涵泳、切⼰体察、着紧⽤⼒、须教有疑”。
朱熹的这“⼆⼗四字”阅读法,实质上谈的是⼀种精读⽅法。
◎循序渐进︰从基础知识读起,⼀本本读通,读时对⽂献中字、词、句、篇等要逐⼀弄通,有系统、有步骤,从浅⼊深进⾏阅读。
◎熟读精思︰要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领会其要旨,使书中的话好像出于⾃⼰⼝中,其思想似如⾃思。
◎虚⼼涵泳︰要仔细认真的阅读,反复⾃我切磋、研磨、体会、切忌马虎从事,或⾃以为是。
◎切⼰体察︰要结合思想、经验、阅历、需要,去体验⽂献中的意味,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的道理。
◎着紧⽤⼒︰要聚精会神、下苦功、花⼤⼒。
如逆⽔⾏⾈,不进则退。
◎须教有疑︰要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学会“质疑”,阅读要从“有疑”到“⽆疑”之后,才算真懂,才算掌握其实质。
要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学会“质疑”,阅读要从“有疑”到“⽆疑”之后,才算真懂,才算掌握其实质。
朱熹特别强调“循序⽽渐进”。
打开书本,切不可狼吞虎咽,否则,只能是⾷⽽不知其味。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
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疏易凌躐之患矣。
”也就是说要⼀个字⼀个字地弄明⽩它们的涵义,⼀句话⼀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
前⾯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的。
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
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
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才可以获得扎实的学问。
读书六法

读书六法:朱熹读书方法演绎*杨天宏中国古人将学习分为“耳学”和“眼学”,“耳学”是听,“眼学”是看。
贬义地说,“耳学”乃拾人牙慧,是低级阶段的学习方法,善学者应注重“眼学”而非“耳学”。
现在大学攻读学位是“耳学”和“眼学”并重,听老师授课,是为“耳学”,自己读书思考,是为“眼学”。
我们所强调的,是以“眼学”即自己读书为主。
但读书是有讲究的,并非所有人都会读书。
当初朱熹门人荟萃朱子平日训导,节序其要,得“读书六法”:一曰循序渐进;二曰熟读精思;三曰虚心涵咏;四曰切己体察;五曰着紧用力;六曰居敬持志。
朱熹将读书与修身养性相结合,所授读书六法,前三法基本上是“读法”,后三法偏重心性修养方面的功夫,有类“用法”。
今略仿朱子,演绎六法。
然演绎亦有不同路数,朱熹说:“汉儒解经,依经演绎;晋人则不然,舍经而自作文。
”我做演绎,依违汉晋,未必伦类,但于各位同学读书学习有所助益,非所忌也。
一、出入法。
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语》一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入”是寻求客观知识,了解作者表达的事实和见解,“出”是表现读书人的主观看法,读书应出入结合,主客观交互作用,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从程序上看,“入”是读书学习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读书的要求是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说的“无成执”。
所谓“无成执”就是虚心,虚心即心要空,就是无成见。
器物惟其空才能装东西,人要虚心才能接受新知识。
朱熹说:“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朱熹用“虚心涵咏”四个字对这段话作了概括,意思是读书时要虚怀若谷,反复咀嚼,忌穿凿附会,不能想当然,就像用秤去称东西一样,是多少就是多少。
余英时解释说,读书“虚心”,首先是要“无我”。
可见,读书没有想法不行,想法太多有时也会成为掌握旧学新知的障碍。
但对已进入第二阶段的读书人来说,要求就不同了,就应有主见有自我,就要讲究“出”了。
朱子读书六法读书心得

朱子读书六法读书心得朱子读书六法是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提出的读书方法论,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结合个人的学习经验,分享一些关于朱子读书六法的心得体会。
"格物致知"是朱子读书六法的第一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和实践的结果。
通过实际实践,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例如,在学习科学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观察现象等方式来验证知识的真实性,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
"致知明理"是朱子读书六法的第二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在逻辑。
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含义和意义。
例如,在学习哲学或逻辑学等课程时,我们需要通过思考和分析来理解和把握概念、原理和推理过程。
第三,"诚意正心"是朱子读书六法的第三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真诚和正直的态度。
只有真诚对待学习,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我们要保持严谨和正直的态度,不能偷懒或敷衍了事,以免产生错误的结果。
第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朱子读书六法的第四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家庭责任感。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和家庭观念,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例如,在学习社会科学时,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和国家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五,"治学修身"是朱子读书六法的第五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学术修养和学习方法。
只有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习方法,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文学时,我们要注重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诗书礼乐"是朱子读书六法的第六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只有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朱熹的读书方法有哪些简要介绍

朱熹的读书方法有哪些简要介绍
朱熹的《四书》和《五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学术精华”,他的读书方法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读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精读原文朱熹认为,读书要以精读为主,要深入理解原文,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理解,要挖掘原文中的深层含义。
他认为,只有精读才能达到“以书为师、见微知著”的目的,只有精读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二、深入研究朱熹认为,读书不仅要精读,而且要深入研究。
他认为,要把一本书看的十分清楚,必须要多方考察,多方佐证,多方研究,多方比较,多方讨论,才能透彻理解。
三、提炼思想朱熹认为,读书要把文章中的思想提炼出来,把主要思想突出,把次要思想放到后面,把要点抓住,把细节放到后面。
他还说,把书中的思想提炼出来,要把它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消化,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提炼出来,加以实践,从而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发展。
四、结合实际朱熹认为,要正确理解书中的思想,要把它结合自己的实际,结合实际把书中的思想运用起来,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他还说,把书中的思想应用于实践,要充分考虑实际因素,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妥善处理,从而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
朱熹的读书方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读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精读、深入研究、提炼思想、结合实际”结合在一起,使得读书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能够真正洞悉书中的思想,并能够有效地将书中的思想应用于实践当中。
朱熹的读书方法,既丰富了中国古代读书的内容,又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对今天的读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朱熹读书六法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熹读书六法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中国古代教育家朱熹(1130-1200)曾提出了六大读书原则,也就是“心法六法”,那就是读书时要善于“认真”、“耐心”、“模仿”、“反复”、“把细枝末节加以总结”、“通达”。
朱熹的读书六法,不仅对古代教育留下了重要精神,而且对当今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朱熹提出的“认真”这一原则提醒我们,在读书时要做到心无旁骛,仔细认真,这能提高记忆效率,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要安静认真,仔细阅读,多花时间思考,不要着急跳过,不要把书本看得草草了事。
其次,朱熹提出的“耐心”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有耐心读书,不要想一下就放弃,要以一颗宽广的心态去面对。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有耐心地去读书,使他们更有耐心和恒心地读书,努力习得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三,朱熹提出的“模仿”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参照先人的学习效果和成果,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生们要引以为戒,多模仿先人,吸取他们的优点,如有必要,可以教会学生参观学习先进的阅读者,从中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如快速有效阅读技巧等。
第四,朱熹提出的“反复”这一原则提醒我们,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形成知识的积累。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让他们细心阅读,要求他们做到“反复阅读,思考断句”。
第五,朱熹提出的“把细枝末节加以总结”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对读到的文章内容做出总结,以便于形成知识。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要仔细思考,做出总结,把文中的细枝末节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例如,从著名的某篇小说中归纳整理出若干主题,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文内容。
最后,朱熹提出的“通达”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针对文章做出全面的分析,从而形成自己更深一步的理解。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从文章作者的思想观点出发,把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和拓展,并多做概括,使课文中的要点更清楚。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四单元优秀作文:朱熹是怎样读书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四单元优秀作文:朱熹是怎样读书的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着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第一,循序渐进。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
”什么是循序渐进?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
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
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
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
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
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
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
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
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
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
”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
“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
朱子六步读书法

朱子六步读书法《读书法》六条如左。
宏谋按:朱子自定读书之法,一曰循序渐进,一曰熟读精思,二者固尽其要。
而此六条者,则后人集其说而推明之者也。
考庆源辅氏,先以居敬持志,次及循序渐进,而江东书院讲义,则先之循序渐进,而以居敬持志终焉。
夫居敬持志,固循序致精之本,但在初学,似难遽责之使然。
莫若先引以朱子之所自定,然后进之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而终之以居敬持志,则由是以渐进于大学,于为学之序似较顺。
故是编采程氏所辑,而辅氏之说,则俟善学者参观而自喻之。
循序渐进。
朱子曰:“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篇章字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
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
如是则志定理明,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
若奔程趁限,一向趱著了,则看犹不看也。
”近方覺此病痛不是小事,元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
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
熟读精思朱子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徧数。
”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徧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
徧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徧数。
但百徧时,自是强五十徧。
二百徧时,自是强一百徧,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
所以不如古人。
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
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已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处。
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虚心涵泳。
朱子曰:“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去。
”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著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豪杜譔。
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箇意思,卻将圣贤言语来凑。
有不合,便穿鉴之使合,如何能见得圣贤本意。
其虚心涵泳之说如此。
切已体察。
朱子曰:“入道之门,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已为一。
”而今人道在这里,自家在外,元不相干。
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
朱熹提出的读书方法

朱熹提出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循序渐进: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读书要遵循记忆与思维结合的原则,不仅要读通,还要深入思考。
虚心涵泳: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不以自己的成见解读文本。
切己体察: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著紧用力:读书要抖搂精神,下苦功夫,化大力气,努力刻苦。
居敬持志:读节要有专静纯一的心境和坚定久远的志向,保持心态平和,持之以恒。
以上是朱熹提出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参考。
朱熹的读书方法

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年),是公认的理学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成为元、明、清三代官方的意识形态,其思想也传播到日、韩等国,在东亚文明的发展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一生讲学、著述、编撰不辍,学术活动十分丰富,门人弟子遍布天下。
在向弟子传道授业的同时,朱熹也十分重视将读书治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朱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朱子语类》中收录有《读书法》《总论为学之方》等篇目。
朱熹说:“所谓读书者,只要理会这个道理,治家有治家道理,居官有居官道理,虽然头面不同,然只是一理。
如水遇圆处圆,遇方处方,小处小,大处大,然只是一水尔。
”朱熹读书,总结过六则读书方法,后人谓之“朱子读书六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此读书六法因为其简易适用,故成为了历代许多读书人屡试不爽的读书妙法,流传甚广。
1、循序渐进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读书要讲究次序,读一本书如此,读一个合集或了解一段时期的历史也应如此。
而且,这个“序”,还不完全是书本目录的顺序,更多的是知识层级和理解程度之“序”,由浅入深、由易入难。
2、熟读精思所谓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语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书若不反复读,难免浮光掠影,理解肤浅,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但熟读而不在气定神闲之时细细玩味和思索,则读过的内容,即便字字珠玑、微言大义,也会如风过耳。
熟读停留于了解,精思则至于理解。
读书止于了解而不能理解,如同掘井至半,每每无功而返。
3、虚心涵泳“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所谓“虚心”,是朱子鼓励人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对待读书,对于其中的内容和观点,不要先入为主,以己度人,甚至穿凿附会。
对于某一问题,即便众说纷纭,也要虚心以待。
朱熹解释说:“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也。
”“涵泳”是“虚心”的落脚点,即读书要反复咀嚼,细细玩味,天长日久,必有真知。
学习心得:朱熹的读书方法(精选五篇)

学习心得:朱熹的读书方法(精选五篇)第一篇:学习心得:朱熹的读书方法朱熹的读书方法朱熹的学生归纳朱熹的读书方法:1、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首先必须按照先后顺序来读,其次,读书还要注意先易后难,从“浅近平易处入手”。
2、熟读精思朱熹说读书要读熟读透,读的遍数越多越好,继而还要精细思索,不能一知半解就停止。
3、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务必要客观虚心,不先带框框,不先下结论,不可固执己见,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应顺着书中的思想脉络钻研,如此方能彻底理解书中的本义,反之则是主观揣测。
4、切己体察在朱熹看来,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而必须反过来在自家身上探究、体验,把自己的感受和所穷之理结合起来同时这种体验应是经常性的,应该是/ 2学一句体验一句。
5、著紧用力朱熹认为,读书在时间的安排上要“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须知“用一日之功,便有一日之效”。
6、居敬持志朱熹将它视为学习的首要问题,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2他第二篇:朱熹读书朱熹读书法2011-01-29 21:41:24朱熹读书的总原则是:“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他认为,只有这样读书,才会“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才会使书上所言、心中所想、口中欲述融为一体;才会读有所得,“记了无去处”。
朱熹谈其读书经验时曾指出:“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东,亦奚益于学哉”(《文集·答陈师德》)。
这是教诲人们,读书既要循序渐进,又要从不间断,专心于一;经过潜心玩味,体察其理,方为善学。
朱熹还强调,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一病忌;泛观泛从,贪多而不化,不是读书的好方法。
他比喻说:“所读书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众医杂进,百药交下,决无见效之理。
”有效的方法应是:“只且立下一个简易或常的课程,日日依此积累工夫”(《文集·答吕子约》),知序而进,熟读精思,勤奋刻苦,方是为学之真功夫。
文学欣赏——朱熹读书法

文学欣赏——朱熹读书法俞晓群南宋朱熹,世人公认的一代大儒。
何言公认呢?自南宋以降,他就被称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教育家;他还被列在孔子文庙十二哲之中,其他十一位先哲都是孔子的亲传弟子。
还有何言其大呢?近年整理出版的《朱子全书》,竟然有1436万字之巨。
面对如此伟人,如此巨著,我们了解他,学习他,该从哪里入手呢?我们的兴趣点又在哪里呢?朱熹的故事很多,也很传奇。
《尧山堂外纪》有记,他的父亲朱韦斋,酷信地理,尝招山人择地,问富贵何如?其人久之,答曰:“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后来生下朱熹,果然成为一代大儒。
《宋史·朱熹传》有记,朱熹刚会说话时,父亲向上指说:“这是天。
”朱熹问:“天的上面是什么呢?”朱熹开蒙时读《孝经》,他在书上题写:“不若是,非人也。
”还有一次,朱熹与群童玩沙土,独自在那里画沙,人们一看,他画的是八卦图。
不过此时,我对朱熹的兴趣,却是他的学生辅广编纂、张洪等增补的《朱子读书法》。
此书以“纲领”一节开篇,接着给出朱熹“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与居敬持志。
编者在深入研究朱子理论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摘抄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言论。
其内容与《朱子语类》比照,相同之处不足1/5。
后世学者对这部“摘录”评价极高,《四库提要》称“而条分缕析,纲目井然,于朱子一家之学亦可云覃思研究矣”。
钱穆《学籥》称:“朱子教人读书法,其实人人尽能,真是平易,而其陈义之深美,却可使人终身研玩不尽,即做人道理亦然,最美好处,亦总是最平易处也。
”徐复观称赞朱熹“真是投出他的全生命来读书的人,所以他读书的经验,对人们有永恒的启发作用”。
余英时在《我们今天怎样读中国书》中称:“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径。
”一册薄薄的摘抄之书,竟能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它究竟高明在哪里呢?在这里,我们不妨按照章节,摘取朱熹的语录如下:纲领: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弄明白做人的道理。
简述朱熹的读书方法

简述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读书方法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述朱熹的读书方法及其影响。
朱熹的读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熟读原文
朱熹强调读书首先要熟读原文,这是理解书籍内容的基础。
他提倡逐字逐句地阅读,做到对每个字、每个句子都有透彻的理解。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意图,从而深入理解书籍的内容。
2. 圈点批注
朱熹提倡在阅读书籍时进行圈点批注,这是他对读书方法的一个独特贡献。
他认为,通过圈点批注可以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并且可以帮助记忆。
批注可以是对书籍内容的解释、发挥、质疑等,形式可以多样化。
3. 融会贯通
朱熹强调读书要融会贯通,即将书籍内容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他认为,只有将书籍内容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 切己体察
朱熹提倡切己体察,即将书籍内容与自己的实际行动相结合,做到身体力行。
他认为,只有将书籍内容与自己的实际行动相结合,才
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朱熹的读书方法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读书方法强调熟读原文、圈点批注、融会贯通和切己体察,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阅读经典,也适用于阅读其他各类书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大儒朱熹的读书六法,你掌握了吗?
本文原标题为《朱熹的读书六法》
中国历史上,因勤学苦读而成名成家者多如繁星,而将读书作系统研究并形成著述的,则凤毛麟角,朱熹是其中的佼佼者。
朱熹一生,勤奋好学,著作等身,据对《朱子全书》的统计,他流传至今的作品字数多达1400多万字。
关于如何读书的著述,在朱熹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所占比例甚少,但他总结的读书方法,经过弟子和后人的整理,却成为了一本厚厚的《朱子读书法》。
朱熹“读书破万卷”,他的读书法来源于他丰富的读书经验,却又浅白易懂,正如钱穆先生在《学龠》一书中所说:“朱子教人读书法,其实人人尽能,真实平易,而其陈义之深美,却可使人终身研玩不尽。
”平易到什么程度?此书开篇一段话充分说明问题。
学生陈希周问朱熹读书修学之门,朱熹说:“所谓读书者,只要理会这个道理,治家有治家道理,居官有居官道理,虽然头面不同,然只是一理。
如水遇圆处圆,遇方处方,小处小,大处大,然只是一水尔。
”多么浅近而通俗易懂的话语。
朱熹读书,总结过六则读书方法,后人谓之“朱子读书六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此读书六法因为其简易适用,故成为了历代许多读书人屡试不爽的读书妙法,流传甚广。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读书要讲究次序,读一本书如此,读一个合集或了解一段时期的历史也应如此。
而且,这个“序”,还不完全是书本目录的顺序,更多的是知识层级和理解程度之“序”,由浅入深、由易入难。
所谓“熟读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语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书若不反复读,难免浮光掠影,理解肤浅,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但熟读而不在气定神闲之时细细玩味和思索,则读过的内容,即便字字珠玑、微言大义,也会如风过耳。
熟读停留于了解,精思则至于理解。
读书止于了解而不能理解,如同掘井至半,每每无功而返。
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
所谓“虚心”,是朱子鼓励人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对待读书,对于其中的内容和观点,不要先入为主,以己度人,甚至穿凿附会。
对于某一问题,即便众说纷纭,也要虚心以待。
朱熹解释说:“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也。
”“涵泳”是“虚心”的落脚点,即读书要反复咀嚼,细细玩味,天长日久,必有真知。
对于“切己体察”,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意思是,读书不能一味地在纸上寻求义理,需要联系自身来推寻探究。
自己还不能理解的,圣人早就阐述过,我们只有在圣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去推究,才能日益精进,有
所收获。
否则,哪怕“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不过一台“复读机”,终无法融会贯通。
“着紧用力”,自然是指读书当下功夫、花力气,但朱熹所谓下功夫,并非稍作努力的层次,而是超乎常情的努力、超乎常人的功夫。
他说:“读书时当将此心葬在此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
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一心在书上。
”又说:“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骨筋?直要抖擞精神,莫要昏钝,如救火、治病然,岂可悠悠岁月?”读书要紧迫到什么程度?如救火,如治病,一刻也不能耽搁。
对于“居敬持志”,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真正要把书读好,达到至精的上乘境界,便须居敬持志。
“居敬”,有恭敬之意,亦有安静之意(敬又通静),就是读书要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心静则诚,心诚则灵。
学生问朱熹“敬如何地持”,朱熹回答:“只是要收敛此心,莫令走作(放逸)而已。
”
至于“持志”,便是对待读书要如其他大事业、大学问一样,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向,迈着朝圣者坚定的脚步,十年如一日地朝着目标奋进,才能有所成就。
对此,朱熹说得极为简单:“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又说:“看文字须此心在上面,若心不在,便是不曾看相似。
所谓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
”
其实,无论“持志”也好,朱熹总结的“读书六法”也罢,方法浅近,贵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