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革兰氏染色法》课件

快速鉴定
可以快速鉴定临床样本中细菌 的种类,帮助医生开出正确的 用药方案。
菌落鉴定
对于未知菌落的鉴定,革兰氏 染色法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之 一。
监测传染病
在监测传染病方面,革兰氏染 色法可以定位不同类型的病原 细菌,并帮助实现区域或全球 性疫情监测。
革兰氏染色法的优缺点
优点
快速1、简单方便2、准确性高3
《革兰氏染色法》PPT课 件
本课程将深入介绍革兰氏染色法,并探讨其在现代细菌学中的应用。您将会 了解到该技术的历史、原理以及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比较。
革兰氏染色蒂安·革兰于1884年 发明。
2 改进
3 应用
后来,该方法被不断改进, 特别是发展了一种逆转染 色的方法,可以检测兼性 杆菌等细菌。
缺点
一次只能染色一种菌2、对某些细菌检测效果差 3、需要显微镜等专业处理设备1
革兰氏染色法与其他细菌检测方法的比 较
1
PCR法
可以检测DNA序列比革兰氏染色法更具特异性1,但需要高昂的设备和消耗品,以及专 业的操作技能3。
2
荧光显微镜观察法
可用于活菌的鉴定3,但不能谈及细胞壁结构,也较为耗时2。
3
革兰氏染色法成为一项必 备技术,并促进了细菌检 测、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 的发展。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原理 步骤
基于细胞壁的结构差异,将菌落分为革兰阳性和 革兰阴性两类。
准备细菌涂片,使用紫色染料固定,用酒精漂洗 去除过量染料,再用红色染料染色。经过显微镜 观察,可以分辨细菌类型。
革兰氏染色法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ELISA法
对于临床诊断中需要检测抗原和抗体的病种2,效果较好。但由于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 结果,不能作为最终的诊断依据1。
《革兰氏染色原理》课件

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染色后呈红色。
3 抗生素耐药性
革兰氏阴性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
革兰氏染色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实验室检测
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室中 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临床诊断
革兰氏染色可用于诊断感染性疾 病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水质检测
革兰氏染色可用于水质检测,判 断是否存在细菌污染。
革兰氏染色的优点和局限
优点
• 简单、快速 • 可判断细菌类型 • 适用于大多数细菌
局限
• 不适用于非细菌微生物 • 无法判断细菌代谢活性 • 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总结和展望
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中重要的染色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5
5. 染色
滴上红粉碱,静置片上约30秒,然后冲 洗干净。
革兰氏阳性细菌特点
密集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富含 胞壁多糖和肽聚糖。
染色结果
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呈 紫色。
抗生素敏感性
革兰氏阳性细菌通常对青霉 素等抗生素敏感。
革兰氏阴性细菌特点
1 薄细胞壁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相对较薄。
2 染色结果
《革兰氏染色原理》PPT 课件
革兰氏染色原理简介:介绍革兰氏染色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背景。
革兰氏染色步骤
1
1. 涂片
在载玻片上涂抹细菌样品。
2. 固定
2
用热空气固定细菌样品,使其附着在玻
片上。
3
3. 静置涂染剂
将紫晶染钟。
使用酒精或乙醚脱色涂片,直到紫色不
再溢出为止。
3 抗生素耐药性
革兰氏阴性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
革兰氏染色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实验室检测
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室中 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临床诊断
革兰氏染色可用于诊断感染性疾 病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水质检测
革兰氏染色可用于水质检测,判 断是否存在细菌污染。
革兰氏染色的优点和局限
优点
• 简单、快速 • 可判断细菌类型 • 适用于大多数细菌
局限
• 不适用于非细菌微生物 • 无法判断细菌代谢活性 • 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总结和展望
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中重要的染色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5
5. 染色
滴上红粉碱,静置片上约30秒,然后冲 洗干净。
革兰氏阳性细菌特点
密集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富含 胞壁多糖和肽聚糖。
染色结果
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呈 紫色。
抗生素敏感性
革兰氏阳性细菌通常对青霉 素等抗生素敏感。
革兰氏阴性细菌特点
1 薄细胞壁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相对较薄。
2 染色结果
《革兰氏染色原理》PPT 课件
革兰氏染色原理简介:介绍革兰氏染色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背景。
革兰氏染色步骤
1
1. 涂片
在载玻片上涂抹细菌样品。
2. 固定
2
用热空气固定细菌样品,使其附着在玻
片上。
3
3. 静置涂染剂
将紫晶染钟。
使用酒精或乙醚脱色涂片,直到紫色不
再溢出为止。
细菌革兰氏染色PPT课件

实验二 细菌革兰氏染色
1
一、实验目的
学习微生物制片、染色的基本技术 掌握细菌革兰氏染色及无菌操作技术 进一步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
2
二、实验原理
C.Gram(革兰)于1884年 发明的一种鉴别不同类型 细菌的染色方法。
3
革兰氏染色
1、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2、用碘溶液进行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 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二者结合得更牢固。
17
1、根霉——菌丝特化形成假根等特化菌丝
18
1、根霉——孢囊孢子(无性繁殖)
19
2、曲霉、青霉——分生孢子(无性繁殖)
20
3、犁头霉——接合孢子(有性繁殖)
21圆柱形,
但有时某些酵母菌可形成假菌丝。酵母菌无性繁殖以出芽 方式生殖。
22
微生物的菌落形态
占细胞壁干重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
革兰氏阴性细菌
含量很高(50~90)
含量很低(~10)
含量较高(<50)
无
一般无(<2)
含量较高(~20)
无
含量较高
5
三、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E.C)、枯草杆菌(B.S) 2、染料:结晶紫、复红、碘液等 3、材料:95%酒精等
6
四、实验方法
(一)革兰氏染色 涂片—风干—固定—初染—水洗—媒染—水洗—
菌落:单个菌体在固体平面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的肉 眼可见的群体。
区分和识别各类微生物可从菌落形态(群体形态)和细 胞形态(个体形态)两方面进行,菌落形态是无数细胞形态 的集中反映,因此每一大类微生物都有其一定的菌落特征, 可通过这些特征差异区分和识别。
特征描述:形状、大小、颜色、边缘、隆起、光泽、质 地等。
1
一、实验目的
学习微生物制片、染色的基本技术 掌握细菌革兰氏染色及无菌操作技术 进一步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
2
二、实验原理
C.Gram(革兰)于1884年 发明的一种鉴别不同类型 细菌的染色方法。
3
革兰氏染色
1、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2、用碘溶液进行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 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二者结合得更牢固。
17
1、根霉——菌丝特化形成假根等特化菌丝
18
1、根霉——孢囊孢子(无性繁殖)
19
2、曲霉、青霉——分生孢子(无性繁殖)
20
3、犁头霉——接合孢子(有性繁殖)
21圆柱形,
但有时某些酵母菌可形成假菌丝。酵母菌无性繁殖以出芽 方式生殖。
22
微生物的菌落形态
占细胞壁干重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
革兰氏阴性细菌
含量很高(50~90)
含量很低(~10)
含量较高(<50)
无
一般无(<2)
含量较高(~20)
无
含量较高
5
三、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E.C)、枯草杆菌(B.S) 2、染料:结晶紫、复红、碘液等 3、材料:95%酒精等
6
四、实验方法
(一)革兰氏染色 涂片—风干—固定—初染—水洗—媒染—水洗—
菌落:单个菌体在固体平面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的肉 眼可见的群体。
区分和识别各类微生物可从菌落形态(群体形态)和细 胞形态(个体形态)两方面进行,菌落形态是无数细胞形态 的集中反映,因此每一大类微生物都有其一定的菌落特征, 可通过这些特征差异区分和识别。
特征描述:形状、大小、颜色、边缘、隆起、光泽、质 地等。
《革兰氏染色法》课件

将脱色后的涂片用番红染液复染,时间约为1-2分钟。番红是 一种酸性染料,可以和蛋白质结合,使菌体或细胞呈现红色 。
番红复染的作用是使菌体或细胞呈现红色,使其更加明显, 有助于观察和鉴别。同时,番红还可以与结晶紫形成鲜明的 对比,使观察更加准确。
冲洗与干燥
• 将染色完成的涂片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水分。冲洗的目的是去除染色过程中残留的染料和媒染剂等物 质,以免对观察造成干扰。干燥的目的是使涂片固定,以便于 保存和观察。
背景
革兰氏染色法的发明对于细菌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 用,为后续的细菌分类、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染色原理
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原理主要是通过 一系列的脱色处理和复染,使细菌着 色,从而根据颜色差异将细菌分为革 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操作流程
革兰氏染色法通常包括涂片、脱色、 媒染、染色和复染等步骤,通过这些 步骤的组合和调整,可以实现对不同 类型细菌的准确鉴别。
革兰氏染色法的结
03
果与意义
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的染色特性
革兰氏阳性菌
被染成紫色或蓝紫色,不易被酒 精脱色,有厚重的革兰氏染色反 应。
革兰氏阴性菌
被染成红色或淡红色,易被酒精 脱色,有较弱的革兰氏染色反应 。
染色结果的分析与解读
根据染色结果判断细菌的种类和特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和 治疗。
通过观察染色后细菌的形态和排列,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 致病性。
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法对于临床医学、生物技术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 帮助科学家和医生快速准确地鉴别不同类型的细菌,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 防措施。
发展历程与背景
发展历程
革兰氏染色法由丹麦细菌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于1884 年发明,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该方法在操作流程和染料选择等方面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
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法PPT课件

23
▪ 3.结核杆菌易发生变异,在陈旧培养基或临 床治疗后标本材料中,结核杆菌往往菌体断 裂,或形成非抗酸性革兰氏阳性的短杆状、 球状颗粒,亦称Much颗粒。
▪ 4.标本经高压灭菌处理,不影响染色结果, 也保证操作者的安全。
24
2020/3/21
25
红色。
11
四、注意事项
12
2020/3/21
13
1、注意涂片不宜过于浓厚。 2、火焰固定温度要适宜。 3、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如脱色 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菌;如 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染成革兰氏阳 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厚薄及乙醇用量多 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 4、染色过程中应吸去玻片上的残水,以免染色 液被稀释而影响染色效果。 5、选择幼龄的细菌。G+菌培养12-16h, E.coli培养24h。若菌龄太老,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 常使G+菌转呈阴性反应。
4
一、实验原理
(一)基本步骤:
1、初染:草酸胺结晶紫染色 2、媒染:碘液媒染 3、脱色:乙醇脱色 4、复染:石炭酸复红复染
5
(二)原理:
▪ 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 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 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蓝 紫色。
▪ 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 晶紫—碘的复合物,增强染料与细菌的 结合力。
14
五、革兰染色的临床意义
▪ 1.对细菌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 2.指导临床选择用药 ▪ 3.研究细菌与致病性的关系
15
思考题: 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染色时,
怎样能确证你的染色技术操作正确, 结果可靠?
16
抗酸染色法
▪ 3.结核杆菌易发生变异,在陈旧培养基或临 床治疗后标本材料中,结核杆菌往往菌体断 裂,或形成非抗酸性革兰氏阳性的短杆状、 球状颗粒,亦称Much颗粒。
▪ 4.标本经高压灭菌处理,不影响染色结果, 也保证操作者的安全。
24
2020/3/21
25
红色。
11
四、注意事项
12
2020/3/21
13
1、注意涂片不宜过于浓厚。 2、火焰固定温度要适宜。 3、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如脱色 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菌;如 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染成革兰氏阳 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厚薄及乙醇用量多 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 4、染色过程中应吸去玻片上的残水,以免染色 液被稀释而影响染色效果。 5、选择幼龄的细菌。G+菌培养12-16h, E.coli培养24h。若菌龄太老,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 常使G+菌转呈阴性反应。
4
一、实验原理
(一)基本步骤:
1、初染:草酸胺结晶紫染色 2、媒染:碘液媒染 3、脱色:乙醇脱色 4、复染:石炭酸复红复染
5
(二)原理:
▪ 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 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 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蓝 紫色。
▪ 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 晶紫—碘的复合物,增强染料与细菌的 结合力。
14
五、革兰染色的临床意义
▪ 1.对细菌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 2.指导临床选择用药 ▪ 3.研究细菌与致病性的关系
15
思考题: 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染色时,
怎样能确证你的染色技术操作正确, 结果可靠?
16
抗酸染色法
实验一 革兰染色法PPT课件

葡萄球菌属主要是釐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等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其中釐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为临床重要等病原菌革兰氏阳性菌通常对青霉素类第一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等高度敏感青霉素可为化脓性细菌感染可首选药物
微生物实验课注意事项
• 禁止不穿白大衣进入实验室; • 禁止在实验室内吃东西、吸烟;不得高声喧哗,随
2020/3/26
P3
9
9
注意事项
1.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 如果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菌。 如果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染成革兰氏阳性菌。
脱色时间的长短受涂片厚薄及乙醇用量多少等因素的影响, 难以严格界定。 2. 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稀释。用水冲洗后,应吸去玻片上的
2.镜检后的染色玻片直接扔到专装废弃玻片的盒子。
2020/3/26
11
11
染色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10×100)
2020/3/26
大肠杆菌(10×100)
12
12
染色结果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2020/3/26
13
13
革兰染色意义
★鉴别细菌 ★选择抗菌药物 ★研究细菌的致病性
2020/3/26
2020/3/26
15
15
选择抗菌药物
•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痢疾 杆菌等)、嗜血杆菌属(杜克雷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 菌等)、霍乱弧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在院内感染中的细 菌感染中占了大约65%,且大多菌株容易对抗菌药物耐 药
• 革兰氏阴性菌对第三代头孢、氨基糖苷类、抗假单胞菌 属的青霉素类、多粘菌素等高度敏感,对头霉素类和第 二代头孢菌素也较敏感。例如氟哌酸对革兰染色阴性杆 菌有效,如肠道病、腹泻为常用药 。
微生物实验课注意事项
• 禁止不穿白大衣进入实验室; • 禁止在实验室内吃东西、吸烟;不得高声喧哗,随
2020/3/26
P3
9
9
注意事项
1.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 如果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菌。 如果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染成革兰氏阳性菌。
脱色时间的长短受涂片厚薄及乙醇用量多少等因素的影响, 难以严格界定。 2. 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稀释。用水冲洗后,应吸去玻片上的
2.镜检后的染色玻片直接扔到专装废弃玻片的盒子。
2020/3/26
11
11
染色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10×100)
2020/3/26
大肠杆菌(10×100)
12
12
染色结果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2020/3/26
13
13
革兰染色意义
★鉴别细菌 ★选择抗菌药物 ★研究细菌的致病性
2020/3/26
2020/3/26
15
15
选择抗菌药物
•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痢疾 杆菌等)、嗜血杆菌属(杜克雷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 菌等)、霍乱弧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在院内感染中的细 菌感染中占了大约65%,且大多菌株容易对抗菌药物耐 药
• 革兰氏阴性菌对第三代头孢、氨基糖苷类、抗假单胞菌 属的青霉素类、多粘菌素等高度敏感,对头霉素类和第 二代头孢菌素也较敏感。例如氟哌酸对革兰染色阴性杆 菌有效,如肠道病、腹泻为常用药 。
实验九抗酸染色.ppt.ppt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 响
(1)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 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 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 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 会生活。
1.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
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
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解析:李鸿章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转化为民族资本家; 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不是具体以某个企业 的创办为标志;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 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C、D 三项表述都有错误。 答案:A
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
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
[答案] A
[题组冲关]
3.假如某爱国实业家在20世纪初需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
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
时
代潮流
图说历史
主旨句归纳
(1)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
民生”三民主义,成为以后辛亥革命
的
指导思想。
(2)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
革兰氏染色课件PPT

复染
复染:将脱色后的涂片用复染液进行复染处理,以便更好地观察菌体或组织的形态和结构。
复染时应注意控制复染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冲洗和干燥
冲洗
将染色和脱色处理后的涂片用清 水冲洗干净,以便观察菌体或组 织的染色效果。
干燥
将冲洗干净的涂片放在干净的纸 巾上自然干燥,以便后续观察。
Part
固定时应注意控制火焰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以免影响 染色效果。
染色
染色:将涂片浸入革兰氏染色液中, 染色一定时间后取出晾干。
染色时应注意控制染色时间,避免过 长或过短,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脱色
脱色:将染色后的涂片用脱色液进行脱色处理,以去除菌体或组织表面的色素。
脱色时应注意控制脱色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复染与初次染色要匹配
复染的颜色要与初次染色相匹配,以 便更好地观察染色效果。
其他注意事项
染色液要新鲜
染色液使用前要确保新鲜,过期 或变质的染色液会影响染色效果
。
避免交叉污染
在染色过程中要避免不同染色液之 间的交叉污染,以免影响染色结果 。
注意安全
染色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染色 液溅到皮肤或眼睛上,如不慎溅到 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 。
革兰氏染色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菌的生 物学特性和分类学研究,有助于深入 了解细菌的生态学和进化关系。
Part
03
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
涂片
涂片:将待染色的菌体或组织薄而均匀地涂在洁净的玻片上,然后晾干或烘干, 以便后续染色。
涂片时应注意避免涂层过厚,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固定
固定:将涂片在火焰上快速通过两次,使菌体或组织固定 在玻片上,以便后续染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一、实验原理
(一)基本步骤:
1、初染:草酸胺结晶紫染色 2、媒染:碘液媒染 3、脱色:乙醇脱色 4、复染:石炭酸复红复染
5
(二)原理:
▪ 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 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 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蓝 紫色。
▪ 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 晶紫—碘的复合物,增强染料与细菌的 结合力。
6
▪ 当用脱色剂处理时,G+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 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质含量低, 用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 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 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 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
▪ G-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 质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乙醇溶 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 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 上复染剂的红色。
(1)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
水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一分
钟,水洗
(3)脱色:将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
95%乙醇滴洗至刚刚无紫色为止,约20—30秒,
立即用水冲净乙醇
(4)复染:用番红液染1--2分钟,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
7
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G+菌; 细胞中初染剂被脱色剂洗脱而染上复染剂的颜色 (红色)的细菌为G-菌。
G+
G8
二、实验器材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 兰氏染色液,生理盐水,载玻片,接 种环,显微镜等。
9
三、操作步骤
10
1、涂片: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涂
片、干燥、固定。
2、染色:
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 ▪抗酸染色法
1
革兰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 理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 (Hans Christain Gran )创立的。
2
实验目的和要求
▪ 1. 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的操作步骤及 注意事项。
▪ 2. 了解革兰氏染色的临床意义。
3
▪ 一、实验原理 ▪ 二、实验器材 ▪ 三、操作步骤 ▪ 四、注意事项 ▪ 五、革兰染色的临床意义
23
▪ 3.结核杆菌易发生变异,在陈旧培养基或临 床治疗后标本材料中,结核杆菌往往菌体断 裂,或形成非抗酸性革兰氏阳性的短杆状、 球状颗粒,亦称Much颗粒。
▪ 4.标本经高压灭菌处理,不影响染色结果, 也保证操作者的安全。
24
2020/3/21
25
21
▪ 【结果观察】 ▪ 1.结核杆菌染成红色,细长,直的或为微
弯曲,有的可表现出分枝特征,偶而有着 色不匀,成颗粒状者。亦可以见到有纵行 条索状排列。标本的其余部分及非抗酸性 细菌染成蓝色。必须逐一观察各个视野, 直待全部涂片找不到结核杆菌时,才可报 告阴性。
22
▪ 2.涂片染色能查到结核杆菌者,一般需要 每ml痰液内含菌量至少应有500个以上, 甚至需达到5万以上。故材料多进行浓缩集 菌处理,以提高检出阳性率,也造成在染 色标本片观察中,不一定每个视野都能看 到结核杆菌。
14
五、革兰染色的临床意义
▪ 1.对细菌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 2.指导临床选择用药 ▪ 3.研究细菌与致病性的关系
15
思考题: 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染色时,
怎样能确证你的染色技术操作正确, 结果可靠?
16
抗酸染色法
17
▪ 【原理】 ▪ 结核杆菌对苯胺染料不易着色,若加温或
延长染色时间使其着色后,再用3%盐酸酒 精处理也不易脱色,再经美兰复染,结核 杆菌及其它分枝杆菌仍呈红色,而非抗酸 菌和细胞杂质等呈蓝色。
18
▪ 【材料】 ▪ ①结核病人的咳痰液:采取清晨第一口粘
痰,或浓缩集落菌法处理过的痰标本。 ▪ ②石炭酸复红染色液,3%盐酸酒精,碱性
美蓝染液 ▪ ③生理盐水 ▪ ④载物玻片,滤纸片、接种环、玻片夹、
酒精灯、蜡笔等
19
▪ 【方法】 ▪ 1.涂膜
痰的涂片:用灭菌的接种环采取痰中干酪 坏死的小块或带血的痰液,在载玻片上涂 成薄而均匀的膜(在烧接种环时为防止痰 中的细菌溅出,可先将接种环在内焰烧干, 然后再于外焰中灭菌)。
20
▪ 2.染色 ▪ (1)在已固定好的涂片上放置滤纸片(滤纸的作用是
滤去染液中的沉渣,使标本清晰),滴加石炭酸变红染色 液于滤纸片上(应滴满滤纸片)。 ▪ (2)将加有染液的涂片加温,在火焰上保持一定的高 度,直到出现蒸汽(不得沸腾)如此反复2—3次(约5分 钟)。在加温过程中防止将染液烘干(应及时添加染液)。 ▪ (3)去掉滤纸片,使涂片冷却,水洗。 ▪ (4)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到流下的脱色剂无色为 止,水洗。 ▪ (5)用碱性美蓝染液复染30秒,水洗、干燥、镜检。
红色。
11
四、注意事项
12
2020/3/21
13
1、注意涂片不宜过于浓厚。 2、火焰固定温度要适宜。 3、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如脱色 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菌;如 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染成革兰氏阳 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厚薄及乙醇用量多 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 4、染色过程中应吸去玻片上的残水,以免染色 液被稀释而影响染色效果。 5、选择幼龄的细菌。G+菌培养12-16h, E.coli培养24h。若菌龄太老,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 常使G+菌转呈阴性反应。
一、实验原理
(一)基本步骤:
1、初染:草酸胺结晶紫染色 2、媒染:碘液媒染 3、脱色:乙醇脱色 4、复染:石炭酸复红复染
5
(二)原理:
▪ 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 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 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蓝 紫色。
▪ 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 晶紫—碘的复合物,增强染料与细菌的 结合力。
6
▪ 当用脱色剂处理时,G+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 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质含量低, 用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 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 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 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
▪ G-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 质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乙醇溶 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 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 上复染剂的红色。
(1)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
水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一分
钟,水洗
(3)脱色:将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
95%乙醇滴洗至刚刚无紫色为止,约20—30秒,
立即用水冲净乙醇
(4)复染:用番红液染1--2分钟,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
7
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G+菌; 细胞中初染剂被脱色剂洗脱而染上复染剂的颜色 (红色)的细菌为G-菌。
G+
G8
二、实验器材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 兰氏染色液,生理盐水,载玻片,接 种环,显微镜等。
9
三、操作步骤
10
1、涂片: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涂
片、干燥、固定。
2、染色:
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 ▪抗酸染色法
1
革兰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 理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 (Hans Christain Gran )创立的。
2
实验目的和要求
▪ 1. 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的操作步骤及 注意事项。
▪ 2. 了解革兰氏染色的临床意义。
3
▪ 一、实验原理 ▪ 二、实验器材 ▪ 三、操作步骤 ▪ 四、注意事项 ▪ 五、革兰染色的临床意义
23
▪ 3.结核杆菌易发生变异,在陈旧培养基或临 床治疗后标本材料中,结核杆菌往往菌体断 裂,或形成非抗酸性革兰氏阳性的短杆状、 球状颗粒,亦称Much颗粒。
▪ 4.标本经高压灭菌处理,不影响染色结果, 也保证操作者的安全。
24
2020/3/21
25
21
▪ 【结果观察】 ▪ 1.结核杆菌染成红色,细长,直的或为微
弯曲,有的可表现出分枝特征,偶而有着 色不匀,成颗粒状者。亦可以见到有纵行 条索状排列。标本的其余部分及非抗酸性 细菌染成蓝色。必须逐一观察各个视野, 直待全部涂片找不到结核杆菌时,才可报 告阴性。
22
▪ 2.涂片染色能查到结核杆菌者,一般需要 每ml痰液内含菌量至少应有500个以上, 甚至需达到5万以上。故材料多进行浓缩集 菌处理,以提高检出阳性率,也造成在染 色标本片观察中,不一定每个视野都能看 到结核杆菌。
14
五、革兰染色的临床意义
▪ 1.对细菌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 2.指导临床选择用药 ▪ 3.研究细菌与致病性的关系
15
思考题: 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染色时,
怎样能确证你的染色技术操作正确, 结果可靠?
16
抗酸染色法
17
▪ 【原理】 ▪ 结核杆菌对苯胺染料不易着色,若加温或
延长染色时间使其着色后,再用3%盐酸酒 精处理也不易脱色,再经美兰复染,结核 杆菌及其它分枝杆菌仍呈红色,而非抗酸 菌和细胞杂质等呈蓝色。
18
▪ 【材料】 ▪ ①结核病人的咳痰液:采取清晨第一口粘
痰,或浓缩集落菌法处理过的痰标本。 ▪ ②石炭酸复红染色液,3%盐酸酒精,碱性
美蓝染液 ▪ ③生理盐水 ▪ ④载物玻片,滤纸片、接种环、玻片夹、
酒精灯、蜡笔等
19
▪ 【方法】 ▪ 1.涂膜
痰的涂片:用灭菌的接种环采取痰中干酪 坏死的小块或带血的痰液,在载玻片上涂 成薄而均匀的膜(在烧接种环时为防止痰 中的细菌溅出,可先将接种环在内焰烧干, 然后再于外焰中灭菌)。
20
▪ 2.染色 ▪ (1)在已固定好的涂片上放置滤纸片(滤纸的作用是
滤去染液中的沉渣,使标本清晰),滴加石炭酸变红染色 液于滤纸片上(应滴满滤纸片)。 ▪ (2)将加有染液的涂片加温,在火焰上保持一定的高 度,直到出现蒸汽(不得沸腾)如此反复2—3次(约5分 钟)。在加温过程中防止将染液烘干(应及时添加染液)。 ▪ (3)去掉滤纸片,使涂片冷却,水洗。 ▪ (4)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到流下的脱色剂无色为 止,水洗。 ▪ (5)用碱性美蓝染液复染30秒,水洗、干燥、镜检。
红色。
11
四、注意事项
12
2020/3/21
13
1、注意涂片不宜过于浓厚。 2、火焰固定温度要适宜。 3、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如脱色 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菌;如 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染成革兰氏阳 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厚薄及乙醇用量多 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 4、染色过程中应吸去玻片上的残水,以免染色 液被稀释而影响染色效果。 5、选择幼龄的细菌。G+菌培养12-16h, E.coli培养24h。若菌龄太老,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 常使G+菌转呈阴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