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马说教案语文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关于《马说》教案5篇《马说》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增强文言阅读能力。
(重点)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重点、难点)3.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4.诵读训练,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伯乐相马: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二、简介作者: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贞元19年(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
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
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九年级语文《马说》教案设计_马说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马说》教案设计_马说教案设计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马说》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一、动画导入在所有的动物中,我最钟情的是马。
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梦想,有一天能够在草原纵马驰骋,听着风声在我耳边呼啸而过,一切的不快都随风而逝。
现在我就请大家欣赏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flash)。
伯乐可谓相马高手,仅凭一双慧眼,就能识别一匹貌不惊人的良驹。
伯乐相马究竟是否可信,是否所有的千里马都能得到伯乐的赏识呢?我国唐朝的著名散文家韩愈写了一篇《马说》来诉说这一切,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幻灯)二、释题,介绍作者(幻灯)1、“说”,是古代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我们学过类似的文章吗?“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更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2、作者简介:作者韩愈,大家了解多少呢?请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
那么这篇文章是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做的呢?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首先要读通,读准,读熟。
现在请大家来欣赏此文的朗读,请注意字音,节奏和重音。
(幻灯)2、大家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记得文中的先生是怎么读书的吗?确实,古文读起来要摇头晃脑,韵味十足。
现在就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朗读。
并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难字难句,如果有不能解决的请举手,我乐于为大家效劳。
等会请同学起来朗读并翻译文章。
3、朗读。
⑴先推荐男女生代表朗读,并评价。
⑵再放朗读录音,跟读。
⑶然后分男女生齐读课文。
九年级语文课本马说教案
九年级语文课本马说教案教师们要如何预备教案呢?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语文〕课本马说教案,盼望会给大家带来关怀。
〔九年级语文〕课本马说教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出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n)死于槽(co)枥(l)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一石(dn)。
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xin),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
学问教学点1.把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理解本文寓意和思想感情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美育渗透点商量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教学过程一.导入。
介绍、文体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示)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洁讲故事)2.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有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敏捷,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像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二.正音(学生听,注音划出通假字)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洁讲(先展示要留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根据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听录音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四.疏通文意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关怀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1《马说》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议论文。
全文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论点,从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
请仔细品味——1.__篇幅较短,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相关知识。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__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
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1.仔细阅读__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
从__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__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__的寓意是什么?__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案:24 马说
24马说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并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珍惜当下。
目标1、2、3。
指导法、诵读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马说》这篇文章。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韩昌黎集》。
(2)背景链接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2.生难字词(1)字音伯乐.(lè) 骈.(pián) 槽枥..(cáolì)食.马者(sì) 食.不饱(shí) 外见.(xiàn)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之:虽有千里之.能:用在定语或中心词之间,表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执策而临之.:代词,代指千里马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朗读划节奏,自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段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马说教案 语文版
《马说》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述的深刻道理。
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建设祖国事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2.理解文章寓意,体会作者感悟。
3.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我们国家正在加快建设的步伐,建设离不开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呢?这不是只看表面的,要真正有眼光的人才能识别出来。
近年来我们把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称为“伯乐”。
其实,真的伯乐倒不是能识人,而是能识马。
伯乐的名字是孙阳,春秋时人。
那么“伯乐”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呢?相传,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座,掌管天马。
而孙阳因为善相马,就世称伯乐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有一个叫王良的也善相马,是伯乐。
那么,“伯乐”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和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昌黎先生集·杂说》)。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教案:《马说》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读诗歌《马说》的意境和主题。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围绕“马”这个词汇进行讨论,并了解学生对马的印象。
2. 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对马感到好奇和敬畏?引出该诗的主题。
呈现:3. 教师朗读《马说》,并让学生跟读。
强调诗歌朗读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情感表达,引发学生的共鸣。
解读:4. 师生共同解读《马说》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观察诗歌中使用的具体语言和形象描绘,分析诗歌的内涵。
探究:5.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尸山血海”、“马背上的风”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
拓展:6.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马”是否只指代马匹,还是代表着其他意义?让学生举例解释。
表达:7.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巩固:8. 师生共同讨论,难点与疑惑,确保所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该诗的主题和理解方法。
评价:9. 设计一项小练习或问答活动,检验学生对《马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延伸:10.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诗歌或文学作品,通过类似的分析方法,理解和解读其中的意境和主题。
总结:11.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并引导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能够带来的思考和启迪。
展望:12. 提醒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要注意多角度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的美与智慧。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在刚才的课堂中,我们一起学习了现代诗人余秋雨先生的《马说》这首诗。
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和讨论,我们深入探究了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并分析了其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接下来,我将继续为大家展开《马说》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聚焦于《马说》的意境和主题。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马说教案语文版.docx
语文版 2018 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4马说1.知与技能目:掌握重要的文言、虚并能正确翻文言句。
2.程与方法目:学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度与价目:了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珍惜当下。
目 1、 2、 3。
指法、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多媒体、相关件。
一、情景入生成同学有关的成, ( 一当先、鞭、天行空、千万、到成功、不停蹄、老途、水⋯⋯ ) 从些成中,我不看出,从古至今,人都喜,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愈就写一篇有关的文章,今天我就一起来学《》篇文章。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一知梳理夯基1.文学常(1)作者介愈 (768 —824) ,字退之,河南河阳( 今河南省孟州市) 人,世称“ 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愈与柳宗元同唐代“古文运”的倡者,被后人尊“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集》。
(2)背景接篇《》大作于元十一年至十六年。
,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 天下之心”的他,未被采。
后来又相依附于一些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奸佞当,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所以他有“伯不常有”之。
2.生字(1) 字音伯 (l è)(pi án)槽(cáo lì)....食者 (s ì)食不(shí)外(xiàn)...一食或尽粟一石 (sh í).1之:虽有千里之能:用在定语或中心词之间,表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执策而临之:代词,代指千里马.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朗读划节奏,自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段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
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讽刺“不知马”。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交流展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马说》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马说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匹马对于自己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的思考。
教案的设计旨在通过讲述马说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等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意识。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背景是学生在学习中华文化和经典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意识。
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马说》这个故事的寓意和主题;2.培养学生通过故事中马的思考来思考自身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3.引导学生探讨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等主题,培养思辨能力和价值观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1. 马说的故事情节和寓意;2. 马说对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的思考;3. 学生对于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展示马的图片和引发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阅读故事:学生阅读《马说》这个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马说的观点和对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的思考;4. 总结归纳:学生代表分组进行总结和归纳,对故事的寓意和主题进行讨论;5.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展示一张马的图片,引发问题:“你认为马是什么样的动物?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 阅读故事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马说》的故事小册子,让学生有一定时间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做一些标记,帮助理解故事。
3.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马说对自己的认识和角色有哪些思考?b) 对自我认知、社会角色和价值观的思考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4. 总结归纳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总结和归纳,将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和观点汇总。
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报告或写在黑板上的方式进行。
5.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重点总结马说的寓意和主题,引导学生对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等主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马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马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3、指导背诵教学过程一、由“马”字成语导入(老马识途、驷马难追、马到成功、悬崖勒马、马革裹尸、指鹿为马、快马加鞭、车水马龙、害群之马、一马平川、千军万马、万马奔腾、厉兵秣马、马失前蹄、蛛丝马迹、鞍前马后、走马观花、兵荒马乱、马首是瞻、心猿意马、走马上任、五马分尸、塞翁失马,青梅竹马等)二、检查预习作业、存疑问讨论(一)又说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夸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唐宋八大家之首,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
幼年早孤、由嫂抚养,二十五岁中进士,仕途坎坷,有才不受重用,痛感明主难遇,在这种心情下写下这篇《马说》。
晚年曾任京兆尹。
(二)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注音一食(shí)食(sì)马槽枥(cáo lì)骈(pián)死外见(xiàn)祇(zhǐ)(三)根据也学知识和注释思考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四)用注释理解实词、虚词(1)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比喻人才)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骈(一同)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不以千里称也(著称)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食---通饲,喂)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策之(用鞭子打)执策(马鞭子)道(规律,方法,正确的方法)尽其材(竭尽,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拿着)临(面对)其真不知马也(识别)(2)虚词:而伯乐(表转折,但是)故(因此)虽(即使)之手(助词,的)或(有时)安求其能(代词,千里马)是马也(这种)其能(能够)千里之能(能力)安(怎么)(五)读顺文1、师范读课文、学生试读、多读,尽可能流畅,说句读,至少读三遍2、边读课文、边结合生活、用自己的话,说句子意思3、再读课文,利用课堂主作业,说感受(1)第一段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第一句话强调伯乐能识马。
《马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马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马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1《马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文的教学内容为《马说》,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课文。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说的一天”,主要描述了马的一天活动;第二部分是“马说和比赛马”,主要讲述了马与其他马的比赛;第三部分是“马迹”,主要介绍了马的蹄印;第四部分是“骏马”,主要表现了骏马的飒爽英姿。
本文的主要内容为描述马的生活和活动,同时反映出了马的力量、美丽、自由和不屈不挠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马说》的内容和结构。
(2)掌握马的生活习性及其形象描写。
(3)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写作能力。
2.思想与情感(1)感受马的力量、美丽、自由和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保护和爱护动物的意识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整体感知法:先让学生读完《马说》,整体领会文本的主旨和大意。
2.细节理解法:再让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课文,通过注释解释、学习生字积累及语法语义剖析,强化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体验法:通过老师的情感感染和呈现,以及音乐、影像等方式,营造出体验马的力量、美丽、自由和坚韧不拔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4.多元互动法:结合对话、讨论、答题、写作等方式,建立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交流,推动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马的图片和相关音效,引出课文中马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2.整体认知(15分钟)让学生在课间时间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
3.详细阅读(20分钟)教师讲解生字词语、语法结构及文本表达等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逐句理解。
4.情感体验(20分钟)通过音乐、声音效果、图片等方式,结合课文情节,体验马的生活、活动、精神特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与马之间的情感交流。
5.多元互动(30分钟)(1)讨论环节: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小组对马的描述和感受。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精选】《马说》教案4篇《马说》教案篇1【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意思。
2、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教学建议】1、教学指津:作为一篇文言文,教学时宜通过自主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疏通全文,落实重要词句的意思,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
作为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处境,寄托了作者愤愤不平和穷愁潦倒之感,观点鲜明,讽喻深刻。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发掘文章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关注现实,增强人文素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问题导航:⑴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明确:“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⑵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封建社会,许多有识之士怀才不遇,屡遭贬斥。
作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不幸,来表现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⑶ 说说古今中外“千里马”巧遇“伯乐”尽显才能、成就作为的故事。
提示:可以收集资料,课件展示典型例子,如有些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还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听过的故事中收集素材,如诸葛亮、陈伊玲的故事。
旨在进一步明确伯乐的重要。
⑷ 这是一篇“说”,读完后你认为它属于哪一种文体?明确:议论文。
【资料链接】1、背景资料:⑴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
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著有《昌黎先生集》。
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其诗力求新奇,摒弃陈言。
今存散文380余篇,诗400余首。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贞元11~16年(公元795~公元800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贞元19年(公元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卒于824年,57岁病逝。
马说教案(最新7篇)
马说教案(最新7篇)《马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
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
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
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
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pián槽cáo枥lì才美不外见xiàn邪yé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精品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马说教案语文版
24 马说【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一、欣赏图片并导入:二、了解文体及作者:明确: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或“论马”。
2.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三、课文阅读及翻译:1.全班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2.教师范读。
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
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
4.指导翻译:1)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
2)讨论:共同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
3)班级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
5.试译全文:四、课文分析: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千里马”:寓指人才。
“伯乐”:寓指赏识才的人。
“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讨论2: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B.千里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马说教案语文版20180801164
24 马说【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一、欣赏图片并导入:二、了解文体及作者:明确: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或“论马”。
2.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三、课文阅读及翻译:1.全班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2.教师范读。
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
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
4.指导翻译:1)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
2)讨论:共同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
3)班级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
5.试译全文:四、课文分析: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千里马”:寓指人才。
“伯乐”:寓指赏识才的人。
“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讨论2: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B.千里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精品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马说教案 语文版
《马说》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述的深刻道理。
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建设祖国事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2.理解文章寓意,体会作者感悟。
3.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我们国家正在加快建设的步伐,建设离不开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呢?这不是只看表面的,要真正有眼光的人才能识别出来。
近年来我们把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称为“伯乐”。
其实,真的伯乐倒不是能识人,而是能识马。
伯乐的名字是孙阳,春秋时人。
那么“伯乐”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呢?相传,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座,掌管天马。
而孙阳因为善相马,就世称伯乐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有一个叫王良的也善相马,是伯乐。
那么,“伯乐”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和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昌黎先生集·杂说》)。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马说教案语文版(2021年整理)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 马说教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 马说教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 马说教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24 马说【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一、欣赏图片并导入:二、了解文体及作者:明确: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或“论马”。
2.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三、课文阅读及翻译:1.全班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2.教师范读。
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
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
【文库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马说》教案 语文版
24 马说【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一、欣赏图片并导入:二、了解文体及作者:明确: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或“论马”。
2.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三、课文阅读及翻译:1.全班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2.教师范读。
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
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
4.指导翻译:1)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
2)讨论:共同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
3)班级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
5.试译全文:四、课文分析: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千里马”:寓指人才。
“伯乐”:寓指赏识才的人。
“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讨论2: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B.千里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马说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并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珍惜当下。
目标1、2、3。
指导法、诵读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马说》这篇文章。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韩昌黎集》。
(2)背景链接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2.生难字词
(1)字音
(cáo lì)
伯乐.(lè)骈.(pián)槽枥
..
食.马者(sì) 食.不饱(shí) 外见.(xi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之:
虽有千里之.能:用在定语或中心词之间,表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执策而临之.:代词,代指千里马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朗读划节奏,自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段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
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讽刺“不知马”。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交流展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交流展示: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展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文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交流展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交流展示: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交流展示: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7.读完本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交流展示: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的?
交流展示:第一句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
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讽刺,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壮语。
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2.拓展延伸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地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交流展示: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太过绝对。
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交流展示: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
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3.布置作业
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交流展示:千里马有如人才,这世上有才的人有很多,但可以慧眼识英才,从人海中发现人才的伯乐,却少之又少。
倘若人才没有被伯乐赏识,那么人才就会一直被埋没,那么他即使有才华也不能算作人才了。
千里马亦是如此。
因此,是先有伯乐,之后才有千里马。
4.完成《名师测控》本课内容。
马说
提出论点——千里马的遭遇——讽刺食马者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马说》这篇课文的教学,从教学的全程来看,全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步骤比较明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充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感觉到不足的是: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让学生比较自己和朗读录音不同的时候,没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字词方面的比较。
这是这节课留下的遗憾。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