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四)强大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最早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利—纽曼(Elsabeth Noelle-Neumann)在《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中提出。
它不是枪弹论的恢复,而是在适度效果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从受众角度出发探讨媒介间接的、潜在的、长期的影响,同时将传播过程置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进行多元化的宏观分析。
1.“沉默的螺旋”:最早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利—纽曼在《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中提出。
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它的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
(共鸣指对一个事件或议题的一致反映,共鸣的作用是克服选择性接触,因为共鸣的存在使得人们不能选择其他的消息,并且共鸣会造成一种印象,即大多数人看待议题的方式与媒介表现议题的方式是一样的。
)大众传媒利用这些因素,形成潜移默化的累积渗透,与受众的从众心理、适宜的传播环境等相配合,便可能让大多数人依照大众传媒所表现或指引的方向来认识事物、形成意见和采取行动。
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不同的态度和信念而陷入孤立,因而会对自己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是站在少数人意见的这一边,便会倾向于对该议题保持沉默,或者放弃原有的看法,转而与主导意见趋同;如果他们觉得舆论在远离他们的意见,他们也会倾向于保持沉默;相反,如果他们感觉自己属于主流意见群体,则会比较愿意表达。
结果,被认为属于“主流”的意见就越来越强势,而被认为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越来越弱势,从而形成所谓的“螺旋”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人们寻找、获得舆论信息的来源。
大众媒介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在社会上占有优势,对受众造成压力;同时又日益缺乏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最终使他们放弃表达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态度,形成一个沉默的螺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712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精确新闻报道2.中国新闻奖3.哈瓦斯通讯社4.约翰•弥尔顿5.社会责任理论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简评《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
3.简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与要求。
4.简要评述“知识沟”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简论新兴媒体的发展对政治传播带来的影响。
2.“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是什么?该报是否始终贯彻了这一方针?参考答案: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712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精确新闻报道答:精确新闻报道又称精确新闻学、精确新闻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的一种报道方式。
精确新闻的概念由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这一新闻报道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美国新闻界,后传遍世界各国新闻界。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界开始运用这种新闻报道理论和方法报道新闻信息。
2.中国新闻奖答: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选一次。
中国新闻奖共设四大类,29个评选项目,其中报纸、通讯社设消息、言论、通讯、系列报道、新闻摄影、报纸版面、新闻漫画和报纸副刊8项,广播、电视设消息、评论、新闻专题、系列报道、新闻性节目编排和新闻现场直播各5项。
中国新闻奖采取无记名投票评选。
每届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特别情况下还设个别荣誉奖、特别奖。
3.哈瓦斯通讯社答:哈瓦斯通讯社是法国也是世界最早的通讯社,1835年诞生于巴黎,创办人是查·哈瓦斯。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历年真题
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1.《新华日报》2.《纽约时报》3.伯明翰学派4.社交媒体5.沉默的螺旋二、简答题1.简述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2.简述史量才的报刊从业活动。
3.简述英国BBC的体制。
4.简评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理论。
三、论述题1.试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2.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
3.论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的变化,并论述主流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艺术。
新闻实务公共部分一、名词解释1.解释性报道2.新闻敏感3.编辑方针4.提要题5.金字塔式结构6.社论二、简答题1.简述新闻报道中选择角度的意义2.简述新闻采访中现场观察的重要性3.简述传统报刊编辑与网络新闻编辑的异同三、论述题请谈谈,我们目前传统报纸中言论版的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言论版改进的看法。
指定选作一一、综合应用题请根据下列材料(新闻发布会内容6日),改写一篇用于7日“早间中国”广播《新闻与新闻摘要》节目的广播稿,时间不超过2分钟。
二、应用写作题全国各地陆续出现雾霾现象,有专家表示,这与特定的地理位置,气候有关,但根本原因,是人们的过度开发破坏导致。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新闻评论,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1200字。
新闻理论一、名词解释(5 分/个)1.民生新闻2.新闻出版自由二、简答(10 分/道)1.简述新闻批评的原则;2.简述新闻媒介开展受众调查工作的意义。
三、论述题(20 分)结合现实,如“窃听门”事件、英国凯特王妃事件等,谈谈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新闻史一、名词解释(5 分/个)1.进奏院状2.《大清报律》3.“红色中华通讯社”二、简答(10 分/道)1.谈谈黄远生的记者“四能说”的意义;2.说说美国政党报业的特点。
三、论述(15 分/道)材料内容:主要是关于“范长江新闻奖”,“邹韬奋新闻奖”与两奖合并成的“长江韬奋奖”的简介。
问题:结合范长江和邹韬奋的新闻实践,谈谈评定“长江韬奋奖”的意义。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真题
传播学一)传播学的建立与发展传播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于四五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
(一)社会基础: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2、报业加上电影、广播、电视业,初步形成了传播业;3、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两次科技革命,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学说日益多样化。
(二)学科基础:主要是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
1、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随着新闻实践的深化,新闻事业扩大到大众传播业,大众传播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便是“传播学”,即从大众传播这一个别传播规律上升到普遍的传播规律。
因此,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新闻学以实务为导向,大众传播学注重理论建设,而传播学则是对传播本质的研究,讨论其核心问题。
2、社会学:(1)传播学借用许多社会学研究范例,如孔德的集体有机体观念;斯宾塞的有机体及社会进化范例;滕尼斯的社会契约理论;库利、米德的象征互动理论:(帕森斯等人的结构功能论范例;达伦多夫等人的冲突论范例;大众社会,社会分化范例)(2)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大部分来自社会学,如(3)早期的传播学先驱也大多是社会学家,如拉扎斯菲尔德、韦弗、赖特等3、心理学:(1)传播学借用了许多心理学研究范例,如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和模仿理论;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论范例、实验图式范例、知行不和范例;实验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范例(2)传播学借鉴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霍夫兰和勒温—实验法)4、“三论”【见传播内容—信息】传播学的七种传统立场:1、修辞学传统:把传播学看作一门实用艺术。
传播者设计一些策略来达到感动受众的目的。
典型特征是充分利用逻辑和情感的力量。
根据这一传统,传播者的工作成效取决于技巧和方法的运用。
基本信条有:言辞具有相当大的力量;信息有益于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对传播进行评估,并逐步改进它。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717电影艺术基础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717电影艺术基础考研真题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电影艺术基础试题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第一部分:共同题(共90分,各方向均必答)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913年华美影片公司出品的《庄子试妻》的编导是______。
2.1921年新亚影片公司出品的《红粉骷髅》的编导是______。
3.1937年联华影业出品的有声片《王老五》的编导是______。
4.样板戏《红灯记》是根据黑白故事片______改编而来。
5.影片《小花》的女主演是______。
6.韩国影片《雪国列车》的导演是______。
7.路易·阿尔都塞是______电影理论的代表人物。
8.伊朗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导演是______。
9.圣丹斯电影节的创办人物是著名演员兼导演______。
10.1919年创建的全世界第一个电影学院是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天一”公司2.吴永刚3.《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4.雷诺阿三、简答:(每题15分,共30分)1.简述“昆仑”公司战后的创作。
2.简述苏联五十年代“解冻电影”。
第二部分:方向选做题一、01电影艺术史论方向选做(60分)论述“十七年”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关系。
二、02电影创作理论方向选做(60分)谈谈你对“文革”电影的看法、三、03影视制片方向选做(60分)今年许多视频网站开始投资自制网络剧,你认为这种现象对于传统电视剧产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717电影艺术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电影艺术基础试题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第一部分:共同题(共90分,各方向均必答)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913年华美影片公司出品的《庄子试妻》的编导是______。
2015年湖南大学714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湖南大学714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新闻生产的场域2.文化霸权理论3.内省式思考4.群体压力5.林白水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新闻产品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
2.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3.如何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三、论述题1.结合21世纪报沈灏事件,谈谈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法制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2.对大众传播基于乐观态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3.结合大众传播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
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新闻生产的场域答: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
新闻场域从来都不是静态存在的,而始终在与政治场、经济场、文学场等其他场域的互动中。
新闻生产场域的权力分布、空间位置既由其与外部其它场域的关系决定,同时也是在其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被逐步建构而成的。
布尔迪厄强调,始终要从实践逻辑的出发来理解社会现象。
对知识场域的研究首先需要对知识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分析,要求对知识场域与其他场域(尤其权力场域)的关系做出历史性的把握;其次,辨析知识场域的内部规则与资本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的构成,并勘定不同的知识分子在知识场域中的成员资格与位置,对其惯习引导下的特定行动做出解释。
有三组关系在媒体日常的新闻生产中产生决定性影响:政府、社会与媒体;资本、公众与传媒;政府、传媒与记者、编辑。
2.文化霸权理论答:“文化霸权”理论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
它给文化研究包括大众文化研究带来了崭新的启示意义,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大众文化要么褒扬要么贬抑的看法,使得人们以新的视角去反思大众文化,重新界定大众文化。
葛兰西的“霸权论”分析了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体制和政治变革的重要性,因此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必须颠覆它的“文化霸权”,即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成为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工具和场所之一。
【2024版】2015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15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2015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科目一: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卡尔·霍夫兰2.社会顺从理论3.KDKA4.时间偏向的媒介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作用机制。
2.简述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观点的异同。
3.简述书面文化的社会影响。
4.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和原则。
5.简述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谈谈第三人效果的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
2.有人认为,是广播而不是报纸和电视开启了大众传播时代并促成了大众传播学的诞生。
谈谈你的看法。
3.试论全球化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与媒介的关系。
4.20世纪70年代,受斯图亚特·霍尔的影响,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理论出现转型,你如何理解这一转型,哪些理论促使此转型。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卡尔·霍夫兰答:卡尔·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
霍夫兰于二战期间担任美国陆战心理实验室主任,研究宣传电影对士兵士气的影响,通过对传播者、传播技巧、传播内容、受传者等进行实验研究,提出影响传播效果的一系列因素。
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耶鲁学派”。
其传播研究的成果集结于著作《传播与说服》一书中。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他在彼得森、瑟斯顿等学者的基础上,首次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试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②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不仅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坎特里尔的观点,而且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③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者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2015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与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与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清华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618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10选9,每题5分,共45分)1.数字鸿沟2.真理电影3.人机界面4.标题党5.印花税6.时务报7.无知之幕8.新闻客户端9.数据挖掘10.《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二、简答题(4选3,每题15分,共45分)1.网络媒介的演变和不同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
2.大数据作为研究方法的特点,对新闻传播研究的影响。
3.危机传播的理论范式。
4.写出你看过的印象最深的有关新闻“客观性”的三个《文献》,它们的观点都是什么,你对“客观性”有何看法?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分类标准和依据是什么?其中是怎样论述新闻传播体制与国家体制的关系的?对此你有何评价?2.古斯塔夫·勒庞所描述的群体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适用于网络时代吗?技术对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参考答案:清华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618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10选9,每题5分,共45分)1.数字鸿沟答: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
数字鸿沟的概念起源于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发表的一篇题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此后这一鸿沟更多地体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
它的产生,从世界范围看,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从发展中国家看,就是由于地区、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差异,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
2.真理电影答:真理电影又称真实电影,是指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法国出现的一个电影流派。
该流派主张纪录片和艺术性纪录片用采访报道和观察的方式来对现实和人为诱发出的情势进行拍摄。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总分:150.00,做题时间:180分钟)一、材料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75.00)材料:7月10日下午5时许,湖南湘潭市雨湖区响塘乡金桥村乐乐旺幼儿园所属园车,在送幼儿回家途中,途径湘潭市交界的长沙市岳麓区干子村时,翻入水库。
此事故共致11人遇难,包括8名幼儿和3位成人。
事故发生地位于一山坳中,需经过一段长约2公里的水泥村路,再徒步行走一条小山路方可进入。
11日凌晨1点30分许,中新网记者在通往事发地途中看到,道路两旁停满了警车和其他车辆,每隔几百米的距离都有一名交警。
逾百名警察和特警手持警棍与盾牌,快速徒步前往校车落水所在地。
不少村民亦骑摩托车前往。
记者抵达事故地点时,水库周围挤满了围观的村民,一位潜水员正在水库中搜救,水库旁停着一辆起重机,现场不断传来嚎哭声。
一位伤心欲绝的中年妇女欲进入内场,但被警察拦下。
据当地村民介绍,校车落入的水库面积约10余亩,水深7~8米,平时用来养鱼和灌溉农田。
10日傍晚时分,这辆平时在干子村接送村中幼儿上下学的校车,在送完一个村的孩童后折返到另一个村的途中突发事故。
一位垂钓者发现水塘中若隐闪现灯光后报警。
一位周姓村民告诉记者,校车内共有8个孩子、3个大人,包括2名幼教和1名50余岁的司机。
凌晨4时许,起重机将落水校车打捞出水,11名遇难者遗体全部找到,其中幼儿8名,成人3名。
记者看到,该水库一面环山,四周长满了杂草和小树,无任何护栏。
旁边则是一条可允许两车通行的石子路。
从远处观望,这台落水的黄色校车挡风玻璃已碎,可明显看见一条静止弯曲的大腿。
在起重机即将离开现场时,记者多次听到鞭炮声不间断响起。
参与救援的消防官兵表示,因通往事故现场的山路狭窄且崎岖,救援车难以进入。
事故发生后,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市有关领导立即赶赴现场指挥救援。
目前,事故勘察、善后处置工作仍在进行。
(分数:75)(1).根据上述材料策划一则深度报道,写出报道主题、拟采访对象、拟提出的问题、报道形式以及该报道适合的媒体。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713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713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713传播历史与理论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伊丽莎白•诺丽•纽曼2.舆论3.大数据4.第三者效果5.焦点小组座谈法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电视的出现带来的媒介情景的变化。
2.印刷术带来的社会变革。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谈谈社会弱势群体的媒介形象问题。
2.近年来国家在广播电视领域发布了哪些政策?代表了什么趋势?请用传播学原理分析。
3.如何建立互联网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713传播历史与理论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伊丽莎白·诺丽·纽曼答: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德国政治学家,她在1935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历史及新闻学。
先后在柏林洪堡大学、柯尼斯堡大学以及密苏里大学等学术机构进行研究,并于1940年获得了公众意见领域研究的哲学博士学位。
著有《民意—沉默螺旋的发现之旅》一书,提出了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解释了大众舆论如何影响个别意见及行为,并阐明了大众传媒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2.舆论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
3.大数据答: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真题及答案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真题(总分:100.00,做题时间:180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2,分数:10.00)1.新闻敲诈(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新闻敲诈是指借用媒体采访报道权力来获取利益的行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介绍
4.3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简答(15*3)1、简述网络媒介的传播特征2、建设媒介制度的类型3、简述媒介产业的特点二、论述(30*2)1、论述媒介伦理失范的表现和原因2、论述你对广播电视频道化发展前景的看法(广播或电视)三、案例分析(45)结合犀利哥走红,利用新闻传播学知识分析原因。
4.4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一、简答(15*3)1、简述网络媒介的传播特征时效性和全时性海量性和开放性互动性和个人性化多媒体化2、简述媒介制度的类型集权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自由主义和社会责任)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和我国公有制)3、简述媒介产业的特点双重属性社会性:公益性、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
产业型:信息产业、媒介产品、市场竞争二、论述(30*2)1、论述媒介伦理失范的表现和原因表现:虚假新闻泛滥有偿新闻现象低俗新闻增多人文关怀缺失原因:媒体在市场经济中体制和法规不健全媒介产业竞争激烈,过度重视商业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2、论述你对广播电视频道化发展前景的看法(广播或电视)(解释核心词)电视频道化是指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定位划分,是节目内容较为集中。
(现状)目前,我国电视专业频道节目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有所上升(前景)体现出电视产业化发展、体制创新的趋势。
是受众对电视节目多元化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
(看法)符合媒体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服务意识的体现是电视发展的必然之路存在一定的壁垒,如技术、人员等。
三、案例分析(45)结合犀利哥走红,利用新闻传播学知识分析原因。
(解释核心词)犀利哥走红事件概述(分析)作为一个热点网络事件,成因包括:多种传播类型相结合:(人际、大众、群体等),二次传播,多次传播。
议程设置:议题的广泛设置意见领袖:二次设置热点问题,提出观点舆论走向:个人报道——网民舆论——媒体报道——舆论高潮——公共话题——舆论消退网络炒作:网络文化符号,符合网民心理期待(总结)多方面成因,作为网络“走红”,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也反映出网民的窥探心理等,网民提升媒介素养,正确对待。
《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
《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解析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1中国传媒大学713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传媒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传播历史与理论试题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釋(每题6分,共30分)1.英尼斯2.数字鸿沟3.拟态环境4 •潜网5.内容分析法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符号的结构和特性。
2•简述"麻醉精神"。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 .受众的概念在web2.0时代是否还能使用?2•大众媒介的基本运营模式是什么?新媒介又有什么样的变化?3•写出至少三个国际知名媒介的机构,并评述之。
参考答案: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全国硕士硏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传播历史与理论试题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釋(每题6分,共30分)1.英尼斯答:英尼斯是最有影响的媒介决走论者之一,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
20世纪40年代他从加拿大经济史逐渐转向了对人类文明史的硏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
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媒介偏向论,他认为,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他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黏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
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
然而这种媒介的时间性使得它无法及于远方,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均衡。
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以及更早期的纸莎草等。
这些东西作为媒介的共同特点是,虽然经不起时间的销蚀,但是非常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
这种媒介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
中国传媒大学近10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2011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也叫“新闻”。
它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内容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信息较灵通,时效性较强,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朝廷政事和各方面信息的需求。
小报出现后,一直被统治者看作是一种非法出版物而受到查禁。
2、媒介权力指的是新闻传媒通过新闻传播行为对社会所起的支配作用。
这种支配作用,一是通过新闻报道的内容安排,形成人们的注意中心;二是通过选择和评价事实,表达和引导舆论;三是对政府和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4、“有偿新闻”是我国当前新闻行业风气不正的突出表现。
其特征是谁给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
5、第四媒体,也叫国际互联网,英文名称为INTERNET,简称为“互联网”或“因特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把互联网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二、简答1、简述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责任新闻理论是西方新闻学者对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
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绝对新闻自由不存在;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
2、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双重涵义。
新闻真实是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
对单篇新闻作品来说,不仅要确保个别事实的准确无误,做到微观真实,还要求在事实的总体和相互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际,力求宏观真实。
对新闻媒体来说,首先要做到每篇新闻真实可信,但每篇新闻真实未必等于真实地反映了整个现实世界。
所以还必须对实际情况做全面、客观的正确估计,通过控制报道量和连续报道等方式,做到宏观真实。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考研真题 精选
中国传媒大学专硕: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简述传播仪式观2.媒介素养理论3.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结合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的特点2.谈谈你对批判学派关于“传播与大众文化”的观点的看法三、案例分析题(每题45分,共45分)材料,扎克伯格即将对Facebook规制采取新的举措,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删帖。
材料的大致内容是: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对外宣布明年会聘请3000名员工处理网络上的不良内容,光靠自动软件是不够的,公司必须聘请员工才能提高内容的监管水平。
目前已有500名员工在参与此项工作,团队还需要继续扩大。
请你就些谈谈对社交媒体的媒介规制的看法。
专硕: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名词解释题1.新闻批评2.新闻职业道德3.中央广播电台4.新生事件5.马拉的《人民之友》报二、简答题1.简述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2.简述普利策对美国现代新闻事业的贡献三、论述题1.论述我国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2.论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新闻事业的斗争3.论述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应用的新变化四、材料题材料关于厕所革命材料一十九大报告材料二至四关于厕所革命1.写一个140字的微评论2.一个1000字的评论员评论(1000字左右)学硕:712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题(6*5)1.史量才2.客里空3.洋葱新闻4.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5.政治传播二、简述题(30*2)1.时务报的创办和梁启超的政论特色2.美国政党报刊黑暗时代特点3.发展新闻学的理论主张和评析4.简析第三人效果理论三、论述题(30*2)1.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特征,功能2.危机传播中的理论范式和管理原则学硕:713传播历史与理论一、名词解释1.乌合之众2.首属群体3.文化工业4.舆情监测5.假新闻二、简述1.简述近代报刊诞生2.简述文化研究的重要学者和代表作三、论述1.举例分析国际传播中如何达到精准效果2.以差序格局理论分析社交媒体3.AI对传媒产业未来的影响新闻实务一、名词解释1.新闻价值2.新闻的第二落点3.组合报道4.互动式直播5.数据新闻二、简答题1.简述深度报道的核心要素2.结合实例简述网络与新媒体的作用和核心3.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如何报道突发事件三、论述题人工智能未来哪些措施影响新闻传播行业选作一1.请将通讯改写为一篇300字的消息。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试题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培养理论”又称“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
它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
美国传播学者G.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理论。
(2)“培养分析”以议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
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3)“培养”理论认为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各异质部分的矛盾与冲突的“熔炉”。
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社会教育和宗教的作用。
(4)“培养”理论的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
“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5)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
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涵化”的过程。
2.简述媒介为逐利而出现的违背伦理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传媒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712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廉价报刊
2.新新闻学
3.成舍我
4.媒体公信力
5.《循环日报》
二、简答题
1.简述邹韬奋的办报活动与特点。
2.简述媒介素养的定义和内涵。
3.简述CNN的创办情况及其特点。
4.评价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三、论述题
1.试述五四运动时期新闻业务的改革。
2.论述两个舆论场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712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廉价报刊
答:廉价报刊是指19世纪30年代前后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种报刊类型,其基本特征是大众化、商品化和机器化,一些新闻史学家们为此将它称为“机器的、群众的”报刊样式。
廉价报刊以普通读者为对象,并极力满足公众求知、猎奇、娱乐、争论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注重报道内容的趣味性,售价便宜,着眼于盈利。
廉价报刊是第一种真正建筑于资本主义市场体制之上的近代报刊,是资本主义现代商业化大众报刊的雏形,它奠定了当代西方新闻传播事业的许多原则和基础。
2.新新闻学
答:新新闻学,又称新集纳主义,新新闻体。
简而言之,新新闻学是指用小说的笔法来写新闻故事。
这种报道方式融合小说的创造想象力及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一反新闻界过分依赖新闻来源提供消息的传统,由记者对现场一件事情深入观察,并作详尽分析。
新新闻学
强调的是写作的风格及描述的品质。
在这种新闻报道方式里,洋溢着浓郁的小说化气息和主观性色彩,甚至走着由事实转向虚构的道路。
3.成舍我
答:成舍我是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24年起,他先后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形成著名的“世界”报系,还创办了《民生报》、《立报》等报纸,最终创下资产达数亿美元的成氏“新闻帝国”,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报人”之一。
成舍我的报业生涯虽然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闻事业起步未久的阶段,但他在许多方面吸收了西方的办报经验,其报业经营主张和新闻思想与现代传播理论不谋而合。
尽管成舍我办报也有局限和过失之处,但其办报经验不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对繁荣中国新闻报刊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媒体公信力
答: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
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
对于媒体来说,媒体公信力就是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保持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
5.《循环日报》
答:《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
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
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
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二、简答题
1.简述邹韬奋的办报活动与特点。
答:邹韬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他一生主办过6刊1报,撰写了几百万字的文章,出版了几十本译著。
(1)邹韬奋的办报活动
①1926年10月接办《生活》周刊,正式开始了他的新闻出版生涯。
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主编后,对周刊的内容和形式均作了重大改革。
在内容上,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并开辟“读者信箱”一栏,为读者解答各种问题。
在编排形式
方面,由4开小报改为16开册子形式,配制精美的照片和插图。
邹韬奋接办后早期所创办的《生活》周刊是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出发的,但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他在《生活》上发表了《我们最近的思想与态度》和《我们最近的趋向》两篇文章,标志着邹韬奋已从一个改良主义者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爱国者。
②《生活》的抗日救亡宣传,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仇视,邹韬奋被迫流亡,《生活》周刊被迫查封。
但邹韬奋不怕艰难显著,又继续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生活日报》《抗战》、《全民抗战》这五个杂志或报纸,无一例外都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张。
邹韬奋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
在发刊词里,韬奋提出要把实现民族解放、铲除封建残余、克服个人主义作为三大目标。
1936年2月,《大众生活》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1936年3月邹韬奋被迫再次流亡到香港。
不久,他又在香港创办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
1937年8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办《抗战》3日刊,次年和李公朴办的《全民》周刊合并,改名为《全民抗战》。
1941年5月在香港复刊《大众生活》。
同年12月,香港沦陷,《大众生活》停刊。
(2)邹韬奋在长期的报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刊的经验,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见解:
①关于新闻言论自由问题。
邹韬奋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和资本帝国主义所侵略的殖民地,只有少数人享到言论自由的权利,因为强有力的言论都在这少数人的掌握中”,“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却有多数人享到言论自由的权利”,这表明他对新闻自由的本质已有了深刻的认识。
②密切联系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
这是韬奋报刊活动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和经验。
他称读者来信为“本刊真正的维他命”,热心为读者解答各种疑难问题。
对读者来信,邹韬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