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化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创设与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
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以下是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一、案例背景钠的性质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之一。
通过钠的性质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知识,并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为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镁、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二、情境描述学习钠与水反应内容时,我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好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灭火,怎么能生火?然后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金属钠” 。
学生很想知道钠是一种什么物质,接下来我让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1.为什么钠需要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2.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3.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拿钠?4.从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可以得出钠的哪些物理性质?5.“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6.如果钠燃烧起来,能否用水扑灭?7、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用相关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转载于: :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本节我采用了先引入“滴水生火”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由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胆大心细,注意观察每一个操作细节,以便为后面的问题打好基础。
从而真正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常用理念,为下节学习镁、铝、铁的性质做好铺垫。
创新高中生化学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创新高中生化学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引言化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生化学课堂教学形式往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对该科目的兴趣下降。
因此,在开展创新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颖且有效的方法来改善高中生化学课堂教学。
案例一: 科技应用与探索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引入了科技应用与探索元素进入生化学教室。
通过使用新型设备如虚拟实境眼镜或化学模拟软件等进行实践操作,使得抽象的概念在视觉上更加具体可见。
同时,结合相应的实验或活动设计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增强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案例二: 探索性讨论与合作研究本案例强调了探索性讨论和合作研究在高中生化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老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并进行集体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 实践与应用结合本案例突出了实践与应用在高中生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将实验室实验和日常生活等现象相结合,使得抽象原理更加具体可感,并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实际用途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该案例还鼓励学生主动创造并设计实验项目,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方法。
结论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可见,创新高中生化学课堂教学至关重要。
引入科技应用与探索、探索性讨论与合作研究以及实践与应用结合等方法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成绩。
这些方法不仅使得化学知识更加有趣易懂,也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创新的兴趣,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界应该重视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推广,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以上是关于创新高中生化学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通过引入科技应用、探索性讨论和实践与应用结合等方法,可以使得高中生对生化学更感兴趣,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新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新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实验已过去三年多了。
从对三年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情况调查看,广大教师对课改实验工作的热情日趋高涨,他们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但是,由于此次课程改革变化大,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精神理解不深刻,在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在今后教学改革中加以克服与解决。
一、对新课程教学缺乏整体认识,教学存在盲目性1、对新课程结构缺乏整体认识有些教师既没参加各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又没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的结构缺乏整体认识,匆匆忙忙登上了讲台,对教学既没短期目标,又没长远规划,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我们曾作过调查,发现很多教师没有高中教学计划,有的高一年级的教师甚至不知道新课程有几个“模块”,何谈新课程教学的整体计划呢?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想而知。
2、必修课教学超标过难,脱离学生学习实际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课(化学1、化学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材内容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既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
特别是教材内容比较广泛,但知识都很浅显,更加强调和突出了基础性,突出了基础知识的作用,并且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然而,从对新课程教学调研情况看,很多教师对这些要求认识肤浅,教学中普遍存在严重的超标、超前、贪多、过难等现象。
如一是无限拓宽。
有的教师看到必修教材内容太简单,就把老教材相关内容加以补充拓宽。
还有的教师把三种版本的教材(人教、鲁科、苏教版)进行比较,一看本地使用的教材缺少的内容,就盲目的加以补充,不仅使教材内容不系统,显得很不连贯,而且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二是无限的加深拔高。
如对必修课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有关计算、原电池原理、常见的有机物等,讲的过深过难,超出了课标要求范围,学生接受不了;三是超前。
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共5则范文)
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共5则范文)第一篇: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共)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海南省东方市铁路中学张聪572600从高中新课程开始到现在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我们逐步走进了新课程,它带给教师和学生的好处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社会各界的反响也很大。
但是在对广大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的调查中,却发现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尝试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希望能对同行们有所帮助。
一、实验室的仪器配备难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充分体现了“通过实验学化学”的思路,不仅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而且单独设置了《实验化学》选修课程,期望通过实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得以提高,同时积极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之前,应该首先考虑到了课程资源问题,在配置实验室的同时,组织人员建设化学新课程资源库,为新课程的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众多学校对于实验室的投入很少,甚至还有些学校仍然使用原有的实验配备。
在新课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有机物的结构、化工合成塔等模型,实验室里根本就没有配备。
导致教师演示实验也难以全部开出,学生的分组实验更是难以进行。
还有些学校在人员配备上,根本不重视实验室工作,甚至有些学校没有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
对策1.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投入,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新课程实验经费投入机制,集中力量解决新课程实验急需的设施建设和配备添置问题。
对策2.第一线的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例如,启谱发生器是价格较高、体积较大的仪器,大多数学校配备数量很少,只能够教师演示使用。
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使用它,我们可以将启谱发生器的使用原理和优点告诉学生,让学生去模仿地组装出自己的启谱发生器。
有的利用一次性输液器和安装瓶组装起来,有的利用无底的塑料瓶和饮料瓶组装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为实验创造条件,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一、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客观性知识: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很难直接感受到知识的客观性,因此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很难形成深刻的理解。
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高中化学新课程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很多学校的实验条件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3. 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缺乏趣味性,缺乏挑战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情境创设,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情境创设,可以设计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3.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通过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索,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中化学新课程情境创设策略1. 设计真实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化学理论知识,设计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实际操作和探究。
可以设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化学知识。
2. 引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设计一些化学反应的趣味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
3. 提供挑战性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
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化学实验任务。
4. 创设合作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和发现。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实验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目前,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目标片面化,探究教学追求形式,教学反馈缺乏针对性,忽视教学评价的重要功能等问题,需要我们努力克服与改进。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精神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在新课程实施中,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场空。
这是广大教师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的共识。
然而,从四年多新课程实施情况看,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缺失,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研究,并不断克服和解决,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理念有待于更新从对新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看,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主要存在:一是对新课程精神认识不足,“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无法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二是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认识不足,甚至还比较陌生,加上教师自身的观念落后,未能发现新教材的潜在价值,更无法体现其改革精神;三是教法陈旧单一,重教轻学,包办代替,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四是偏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特别是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等等。
显然,这样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
而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做到:一是端正教学思想,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创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堂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升;二是建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机制。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引导作用,学生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是主体参与的最重要行为。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实验探究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六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探究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
专题简介: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运用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对每个模块的每一个主题都给出了丰富的活动与探究建议。
不同版本教材中也都安排了明确具体的探究活动栏目。
无论是从现代的科学教育理念还是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材内容呈现都要求我们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实验探究教学。
(上部)
本讲主题:通过对探究教学本质及特点的分析,理解在科学教育中为什么要实施探究教学,实施探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通过专家讨论、教学设计分析等活动明确探究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本讲还将针对教师开展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的常见困惑展开讨论。
一、为什么要倡导实验探究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具有怎样的功能和价值?
1 实验探究教学的成功案例例举
田玉凤老师:关于《原电池原理》教学,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节课。
首先演示铜、锌、稀硫酸可以构成原电池,然后提出问题“是否只有铜、锌、稀硫酸才能构成原电池,铜、锌在原电池中的作用是什么,是否一定要使用稀硫酸?”教师为学生提供如下材料和试剂:电极材料:碳棒、锌板、铜板、铁钉、塑料片;溶液:硫酸、硫酸铜、氯化钠、蒸馏水、酒精。
不同的组提供的材料和试剂是不同的。
学生用本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探讨,回答上述问题,最终要总结 1。
高一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高一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高一阶段是学生接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学生对于化学理论的理解尚不深入,对于实践操作的经验也较为欠缺。
因此,针对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以某一典型案例为例,通过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提供相应解决方案的具体措施,来讲解高一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金属腐蚀的原因及解决方案问题描述:某学校化学实验室的金属器皿经常出现腐蚀现象,导致使用寿命缩短和实验数据的不准确。
经过观察发现,金属腐蚀主要集中在盐酸等酸性溶液的浸泡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分析金属腐蚀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分析:金属腐蚀原因的分析金属腐蚀的本质是金属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破坏性结果的过程。
通过分析金属腐蚀的原因,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金属腐蚀与酸性环境密切相关。
在酸性溶液中,金属表面的金属离子会与酸性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反应,形成新的物质,从而导致金属器皿出现腐蚀现象。
此外,温度、湿度以及金属本身的材质也会对金属腐蚀起到影响。
高温、高湿度环境下,金属腐蚀的速度会加快。
而不同材质的金属对于腐蚀的抵抗能力也不同,有的金属更容易被酸性溶液腐蚀。
解决方案:金属腐蚀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金属腐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1. 选择合适的金属材质:在酸性溶液中,使用具有较强抗腐蚀性能的金属材质,可以有效减缓金属腐蚀速度。
例如,不锈钢等合金材质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
2. 腐蚀防护:对于使用的金属器皿,可以通过涂层或其他方式进行腐蚀防护,增加金属的耐腐蚀性能。
例如,在金属器皿表面进行涂层处理,可以有效防止金属与酸性溶液接触。
3. 控制环境条件:通过控制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尽量避免高温、高湿度环境对金属器皿的腐蚀影响。
合理的环境条件可以减缓金属腐蚀的速度。
4. 定期检查和维护:对于长期使用的金属器皿,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腐蚀现象并进行修复或更换。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新课程带来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材打破了原来的知识体系,不仅关注给学生提供多少知识,更重视过程与方法。
它不仅在专题内容选择与编排顺序上贴近生活,结合实际,而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改进存在的问题?本文浅谈个人浅见。
一、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1.教学观念未能尽快转变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持观望态度,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深入的了解,仍然在以往课程的框架下进行思维,难以避免以往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对新课程的不利影响。
2.教学目标不能全面落实对“三维目标”的厚此薄彼甚至顾此失彼的情况屡屡发生。
因为有些教师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刚性的,是可以检测的,是必须达到的硬任务;是与高考直接相关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柔性的,而且难以检测,因此不太重视。
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缺乏从整体上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显性的目标能够把握,对隐性的目标认识不清。
3.教学要求没有准确把握新课程中的必修课程的目标定位最重要的特点是基础性,这是区别于选修课程模块多样性、选择性的一个标志。
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必须“固守”基础性的“阵地”,认识到它的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拔高”、“加深”和“扩展”必修要求的现象普遍存在。
4.练习测验不配套、不科学针对“教什么”、“怎么教”“怎么练”等问题,教师不是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而按以往的思维路线去设想若干年后高考的可能情形,以此来考察今天的教学。
而高考如何考大家都说不准,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教师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过去考过的或以后有可能考的内容,必须要教给学生。
因此,课程设计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验证“考”的假设上,教学中出现了“一步到位”的现象,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混合使用,各类习题和测试的标准偏离了正常“轨道”。
学生普遍感觉听讲很简单,看书都懂,但遇到课外练习,却无从下手,动手就错(二)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不足1.教学方式依然陈旧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试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论文(通用7篇)
试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论文试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论文(通用7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试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试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论文篇1摘要:新课标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再是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习要求, 另外对于学生的个人能力比较注重,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近两年,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中教学面临着高考和新课改带来的双重压力, 其中教师不仅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还要应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带来的高考题型变化。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学校的教学虽然差强人意, 但相信今后高中教学一定可以寻求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育改革; 创新与实践;根据目前高中化学教育的现状来看, 高中化学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还不完全符合, 高中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学习还是比较死板, 对所学的化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在这一方面, 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做出相应的改变,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的化学学习逐渐与新课改的标准相符合, 让学生有良好的化学基础, 确保在新的化学学习阶段, 学生可以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化学教学现状(一) 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传统的化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 学生对于化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 也不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中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 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能力比较差, 而且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比较严重,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分析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分析发表时间:2020-12-16T11:50:21.3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作者:万继余[导读] 伴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的消亡,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形式变革万继余贵州省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贵州湄潭 564100摘要:伴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的消亡,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形式变革。
尤其是在现如今的新课程教学背景之下,众多教育从事者对于高中的教学实用性越来越关注和重视。
高中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决胜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化学学习所占有的教学地位正在逐渐的上升。
因此,这也就意味着,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教育者更加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而以问题情境创设这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去丰富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激发其学习潜能。
关键字: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对于化学这门学科而言,它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且又充满大量实验的教学科目之一。
尤其是在高中化学的教育过程中,这种由学科本身所持有的教学难度只会只增不减的增加。
因此,这就需要高中的化学教师在课堂授课之时,及时的跟紧教育的新潮流,进而积极的以问题情境创设这种优质的教学模式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使得高中生可以在问题的情境中由浅入深的进行化学知识的深入探究和思考,继而以此培养其化学的理性逻辑思维。
一、在当下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运行问题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1、在问题情境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在当前教学体制的不断优化变革之中,许多的教学从事者已经逐渐意识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硬式化”,已经不再是十分的满足社会发展的进一步需求。
因而,许多的教学者也逐渐开始以不同形式来丰富教学的环节设置。
但是事实上,在目前的高中化学教育过程中,即使老师已经开始意识到顺应时代趋势运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化学教学的质量。
但是由于巨大多数教师长时间处于传统的教学思维影响之下,所以导致他们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时,总会不自觉的去“干扰和把控”学生的想法,继而导致大多数高中生在问题情境的探究过程中,常常缺少自主的探究发散机会。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一、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在过去的教学中,化学教学更多地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对于化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充分。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2. 教学方法单一以往的化学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而忽视了实验和实践的重要性。
缺乏足够的实验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3.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难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问题情境创设策略1. 设计生活化学问题情境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相关,通过设计生活化学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比如在生活中发现的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应用、分析等问题,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知识的学习。
2. 建立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3.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等,可以使化学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网络实验、网络讨论等教学活动,拓展化学教学的方式和手段。
4. 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为不同水平和兴趣的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学习支持,如拓展阅读、研究性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学习帮助。
5. 注重跨学科整合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跨学科整合可以丰富化学教学的内涵,使化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教学中引入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内容,拓展化学知识的应用范畴,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1.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师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实施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高中化学备课参考:新课程化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创设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化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创设与案例分析萧山六中王乐尧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之一:强调问题性、启发性,引导教学方式的变革。
指出遵循认知规律,以问题引导学习,体现化学知识、学生认知的过程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引导教、学方式的改进。
在新课程教材中中你处处可见问题:章导言中的问题,“观察”“思考”“探究”中的问题,实习作业中的问题,小结中的问题等等。
新教材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化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新教材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化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现在许多化学课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仔细一听,发现大多是“Yes”或“No”式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大多算不上有效问题。
那么,该怎样创设化学有效问题呢?那我们首先了解有效问题的有关知识。
二、有效问题的相关知识1.创设有效问题的必要性我们了解,化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并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化学思想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化学素养。
这当中教师不可能替代学生去接受化学知识,而只能起到一个主要引导者的作用。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呢?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不断创设化学问题,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并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有效实施这种引导的最重要的途径。
是不是任何化学问题都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由于教师的备课不充分,不注意知识和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不考虑提问的艺术和方式方法,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互动的严重开展,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反而误导学生,甚至严重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化学教学中必须创设有效的化学问题。
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论文
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论文一、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也提出了响应的要求,教学时需要先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对某一课程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投入进去,积极性也会随之高涨起来。
比如说,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实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元素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背默比赛。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需要时刻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以兴趣为基础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会学习,帮助他们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开展高效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进行分享、交流,让不同的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将他们各自优势发挥出来,以便为他们都能够完成一些更为复杂的任务奠定好基础。
二、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于锻炼学生知识的使用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指引学生就特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积极配合与协作的过程中,既能够保障任务顺利完成,也能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了对相关化学问题的理解。
此外,教师也可以创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思考、辩论,这样的教学也是能够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的。
学生都能够在交流探究当中激发出思维火花,同时其他的学生也能够从其他学生的思维中受到启发,感受看问题的不同视角与方法。
这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在探究“氯水的漂白性质”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演示实验:在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氯水,这个时候红色会慢慢褪去。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验证褪色是由一些微粒引起的,又是哪种微粒呢?问题一出,学生开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争论的着眼点集中在了氯水中存在的'微粒。
高中化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在看到它对提升教师、发展学生、活跃课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看到随之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和问题。
为此,我们对引起广大同行共同关注和焦虑的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反思与探索,以期化学新课程改革更加健康地向前推进。
1 新课改中存在的异化现象1.1 教材“1+1”现象普遍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无论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还是从经济成本考虑一名学生以一套教科书为宜。
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情况并非如此,如笔者所在的地区各校所选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修订本·九年级》均是上教版,但超过三分之二的教师要求学生借阅人教版全一册教科书;甚至有的学校发给学生的是新教材,却完全按照全一册上的内容和章节顺序进行授课。
在高中,化学1和化学2是必修教材,但在没有分文理倾向之前,80%以上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借阅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和第二册;约60%的学校将在化学1和化学2中提及但没有原人教版教材上深化的知识一并补上。
这就形成了表面上实施新课程,操作上一套新教材加一套旧教材的异化现象。
1.2 课时增加现象风行新课改规定: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
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
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学分,即在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再从选修课程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学分,即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
根据这一规定选择报考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的化学课程,即学习化学课程所用时间不超过108课时。
事实上他们学习化学的时间远远超过这一计划课时,拿江苏2008年报考人文学科的应届考生为例,在高一年级各校安排的化学周课时为3~5不等,学年总课时为120~200之间,为迎接2007年4月的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在高二时各校还要为他们设置每周2~3课时的化学课。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分析论文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分析论文摘要: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高中生解决问题以提高成绩的积极心理动机,教师利用教学内容有效设疑与激发质疑的方式,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生成知识和学习能力,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觉成长。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学习与实验生成学习为内容的,高中化学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创设和运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教改探索之一。
本文以鲁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展开研究。
一、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策略根据化学的应用性与学生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针对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策略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1.合作突破策略。
由于高中生的时间紧、任务重,教师选择和组织学习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之间以合作学习的模式形成知识和智力的合力,去推动他们自主地学习和高效突破。
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在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后,指导学生开展关于“元素化合价升降、元素电子得失”的“问题解决”活动。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基础可以相互帮扶的小组,组织学生运用“双线桥”的方法,去表达元素化合价的决定因素及其发生变化的要件,与同一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的数目之间的关系,以及元素得失电子数之间的关系等。
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一定难度,但学生能自主处理的重点、难点等类型的知识,既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成长中培育学习的信心,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思考习惯和难度知识挑战意识。
2.探究生成策略。
根据学生相对平均的学习基础,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的探究活动,让他们在自主地探索、研究、实验与总结中,去生成某种原理、定理或化学性质等,让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复习、消化和运用结合起来。
如在学习“硝酸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直接指导学生开展关于硝酸的实验探究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
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
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
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
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
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
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法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法研究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案例,这些案例既可以是实验操作中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本文将从实验案例和学习案例两个方面,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法。
一、实验案例的分析与解决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常常会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不符的情况。
例如,当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发现实验结果的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与理论预期不一致。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首先,学生需要回顾酸碱指示剂的工作原理,了解其颜色变化与酸碱溶液浓度的关系。
然后,学生可以回顾实验操作过程,检查是否有操作失误,例如加入的溶液量是否准确等。
最后,学生可以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的原因。
可能是实验中酸碱溶液的浓度与理论预期不一致,也可能是酸碱指示剂的质量存在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对实验操作和化学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调整实验条件或更换酸碱指示剂。
二、学习案例的分析与解决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或问题。
例如,当学习化学键时,学生可能会困惑于为什么某些元素能够形成多种化学键。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案例分析。
首先,学生需要回顾化学键的定义和分类,了解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然后,学生可以回顾相应元素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分析为什么该元素能够形成多种化学键。
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实例分析,例如氯气和氢气反应生成盐酸,而氯气和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来进一步理解多种化学键的形成原因。
通过学习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化学概念,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除了案例分析,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解决方法来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化学问题。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例如设计和进行小型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化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创设与案例分析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之一:强调问题性、启发性,引导教学方式的变革。
指出遵循认知规律,以问题引导学习,体现化学知识、学生认知的过程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引导教、学方式的改进。
在新课程教材中中你处处可见问题:章导言中的问题,“观察”“思考”“探究”中的问题,实习作业中的问题,小结中的问题等等。
新教材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化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新教材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化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现在许多化学课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仔细一听,发现大多是“Yes”或“No”式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大多算不上有效问题。
那么,该怎样创设化学有效问题呢?那我们首先了解有效问题的有关知识。
二、有效问题的相关知识1.创设有效问题的必要性我们了解,化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并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化学思想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化学素养。
这当中教师不可能替代学生去接受化学知识,而只能起到一个主要引导者的作用。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呢?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不断创设化学问题,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并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有效实施这种引导的最重要的途径。
是不是任何化学问题都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由于教师的备课不充分,不注意知识和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不考虑提问的艺术和方式方法,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互动的严重开展,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反而误导学生,甚至严重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化学教学中必须创设有效的化学问题。
2.有效问题的标准和特征化学问题可以指化学课堂教学的提问,也可以指化学教学全过程中所提出的化学问题,比如课后留给学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课后的实习作业中所提出的问题,每章章节后的问题,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等等。
一个好问题的标准应是“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果子”;能反映当前化学知识的本质;学生经过适度努力能够解决。
有效有三层含义:(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比值;(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从操作层面来说,有没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学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
什么样的“化学问题”才算“有效”?按照前面的论述,一个好的“问题”,除了依照问题设计规律及教育教学目的、化学学科特点,具有化学因素与必要的形式外,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特征:(1)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历及环境,个性、爱好及基本心理情况等;(2)启发性:问题应对所研究的课题具有提示作用,符合化学学科特点,使学生借助于这种启发,领悟化学实质,提炼化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化学;(3)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入手较易,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4)挑战性:“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5)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经验,学生能够感受、体验化学,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6)激励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要求教师所创设的问题要很好起到这种引导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知识性,同时还应注意问题的艺术性,尽可能多一点幽默感和趣味性。
三、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首先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其次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
问题的价值和讨论的深度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形式和技巧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老师会掌握调控和处理课堂“活”与“乱”的技巧和策略。
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普斯塔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善问“十字诀”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具体地说:假: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例:即多举例;比:比较知识与知识间的异同;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四、有效化学问题的案例分析新课程强调高中化学课程应返璞归真,努力揭示化学基本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对于课堂提问,尝试着用上述方法来设计问题;对于学生课外的学习,尝试着能创设以揭示化学知识本原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下从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基础知识新课、课堂训练、化学实验教学、化学高三复习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几个案例谈谈本人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
(1)化学基础知识新课有效问题案例分析教师应做充分的准备,深层次挖掘教材,发挥教材的“源”功能,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以及这节课的重难点在哪里。
教师只有把这些搞得一清二楚,才能从根本上去创设问题,并做到心中有数,曾曾推进,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既能通过自己独立思考适度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到一些化学知识,同时又能适度地暴露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又通过新的问题来吸引或提醒学生去主动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不断反复,最终达到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并在这种不断反复中,让学生自觉地去体验其中蕴涵的化学思想方法.案例一:苏教版新课程化学1专题2第一章《氯、溴、碘及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片段一:挖掘新课程的化学史话创设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
情境1:舍勒是瑞典著名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
1774年他用浓盐酸与软锰矿(MnO2)反应制得一种气体。
老师实验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并收集一瓶气体。
问题1:观察制得的气体具有什么颜色,其气味如何?闻气体气味有什么样方法?情境2:这时法国化学家贝托雷继续研究氯气。
他想:制得的气体物质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呢?他发现氯气能溶于水中形成溶液。
老师展示一瓶氯水溶液问题2: 氯水溶液呈什么颜色?说明有什么微粒?情境3:1809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和泰纳用金属钾和铁等与盐酸气(HCl)反应,结果分别得到氯化钾与氢和氯化铁与氢气。
这些实验证明,不是氯气分解成盐酸和氧,而是盐酸分解成氯和氢。
把同量的氢气和氯气混合在一起,静置数日,或稍微加热,或露置日光中,都能化合成盐酸气,证明了盐酸的组成。
问题3: 氢气在氯气中可以燃烧吗?并用实验加以论证。
情境4:181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进行了研究,,他重做盖·吕萨克和泰纳合成盐酸的实验,并证实氯和氢化合成盐酸的结论是正确的,除了稍有水的痕迹外,没有其它杂质。
他又想尽了一切办法也不能从氧化盐酸中把氧夺取出来。
他正式提出氯是一种元素。
他将这种元素命名为Chlorine(中译名为氯),意为黄绿色的,简写为Cl。
问题4:写出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两个原子共用一对电子对就都达到了8e稳定结构,所以氯分子式为Cl2。
请写出氯气的电子式?教学反思: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
这些情景和问题以化学史话为入口,思想深,直击化学发展的本质和研究的规律,可以发展学生深层次的知识理解。
课堂上学生反映热烈,兴趣盎然,人人都能参与,从而对氯气的知识入目三分,从问题的解决中领悟化学的本质。
教学片段二:问题逐层深入并注重操作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问题4:既然氯气是一种单质,那么氯水溶液是什么物质能见光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问题5:从元素组成看,氯水中含有Cl、H、O元素,可能有什么离子?问题6: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分组实验:①向氯水溶液中加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②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氯水溶液。
问题7:从实验①中看到了什么现象?那说明溶液中有什么微粒?实验②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氯水溶液中有H+吗?问题8:有一新问题出来了,石蕊试液为什么又褪色了?一定有物质与石蕊发生了反应。
是什么物质呢?溶液中有H+和Cl-,可认为是盐酸,盐酸能否使石蕊试液褪色?问题9: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褪色呢?我们先推测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H2O= HCl+___________。
问题10:请同学们分析氯水溶液中有哪些微粒?从组成氯水的微粒看,使石蕊褪色的物质可能是Cl2或HClO,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分组实验取干燥与湿润的有色纸条分别放入二个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问题11: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中HCl和HClO都是酸,若向氯水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反思:化学的知识形成是一个有层次的递进过程。
这些问题分层次驱动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抽象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运用概念时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避开了学生的错误,使得部分学生还不是很理解。
事实上,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独特的解决方式,也许这种理解在教师看来是不全面、不合理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有意义的。
教学片段三:注重课堂练习设计探究问题,有利学生巩固和延伸化学基础知识问题探究1:若自来水中的杀菌消毒试剂是氯气,如何证明?问题探究2:为什么用自来水养金鱼时,不能直接将水注入金鱼缸?怎样处理就可以了?其目的是什么?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探究3:向NaOH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的,溶液呈红色,若向其中加入氯水溶液,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问题探究4:溶液褪色了,对褪色的原因有二种解释:(1)氯水溶液呈酸性,它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最终溶液呈酸性后,酚酞就变为无色;(2)氯水溶液中存在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它把酚酞给氧化成无色物质,所以褪色了。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原因使溶液褪色的?教学反思:在课堂练习中,因为设计了问题探究,这个环节上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但对实验的设计和创新能力不强,往往需要教师的提示和帮助,说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提高解决的,还需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培养,给学生多创造创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