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双机通信及PCB设计
双机通信实验报告
双机通信实验报告双机通信实验报告引言:双机通信是一种重要的通信方式,它可以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双机通信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互联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双机通信系统,探究其原理和应用。
一、实验设备与步骤1. 实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了两台计算机,一台作为发送端,另一台作为接收端。
另外,还需要一个网络连接设备,如交换机或路由器。
2. 实验步骤:首先,将两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设备连接起来,确保网络连接正常。
然后,在发送端计算机上打开通信软件,并进行相应的设置。
接下来,在接收端计算机上也打开相同的通信软件,并进行设置。
最后,通过发送端计算机向接收端计算机发送消息,观察消息是否能够成功传输。
二、实验原理1. 双机通信的基本原理:双机通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的。
计算机网络由多台计算机和网络连接设备组成,通过网络连接设备将这些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在双机通信中,发送端计算机将要传输的数据打包成数据包,并通过网络连接设备发送给接收端计算机。
接收端计算机接收到数据包后,将其解包并还原成原始数据。
这样,发送端计算机和接收端计算机之间就实现了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2. 实验中使用的通信软件: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款常见的通信软件来实现双机通信。
该软件提供了用户界面,可以方便地设置通信参数和进行通信操作。
通过该软件,我们可以设置发送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端口号等参数,以及发送和接收消息的内容。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双机通信系统,并进行了通信测试。
通过发送端计算机向接收端计算机发送消息,我们观察到消息能够成功传输,并在接收端计算机上显示出来。
这表明我们的双机通信系统正常工作。
双机通信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互联网上,双机通信被广泛应用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服务中。
通过双机通信,人们可以迅速方便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电子商务领域,双机通信也被用于在线支付、订单处理等环节,保证了交易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实验六 双机通信
系别
计算机系
班级
B110507
学号
姓名
课程名称
பைடு நூலகம்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日期
2013-10-28
实验名称
双机通信
成绩
实验目的:
掌握串行口通信工作原理。
实验原理:
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图中1#机的发送线与2#机的接收线相连,1#机的接收线与2#机的发送线相连,共阴极BCD数码管BCD_LED1和BCD_LED2分别接各机的P2口,两机共地(默认),晶振为11.0592MHz,波特率为2400bps,串口方式1。(实验电路所用元件见表1)
(3)在uVision3中进行C51串行通信程序的编写、编译及调试;
(4)启动ISIS的仿真运行,并进行联机调试。
仿真结果:
图3仿真结果
1#机发送程序:(查询法)
#include <reg51.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void delay(unsigned int time) //定义延时函数
if(RI==1)
{
RI=0; //若接收完成,清RI标志位
receiv=SBUF; //取得接收值
SBUF=receiv; //结果返回1#机
P2=receiv; //显示接收值
}
}
实验小结:
经过这次的上机实验,我掌握了串行口通信的工作原理,熟悉C51单片机的编程与调试方法,掌握Proteus ISIS模块的原理图绘图方法及及单片机系统仿真运行方法。同时在实现串行通信功能时提高了程序的编写及调试能力,在1#机中用了查询RI和TI标志位的软件查询结果完成发送程序功能,在2#机中根据RI和TI的中断请求,在中断函数中完成接收程序功能,两种方法结合实现实验要求程序功能,灵活的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双机通讯实验报告
双机通讯实验报告双机通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目的在于掌握双机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并学习使用标准通信协议。
二、实验原理1.双机通信的基本原理双机通信是指两台独立工作的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流的过程。
双机通信可以通过物理连接(如串口、并口等)或网络连接(如以太网、局域网等)进行。
2.串口通信原理串口通信是最常见的双机通信方式之一、串口通信是指通过串行接口进行数据传输。
在串口通信中,数据位、波特率、校验位等参数需要进行设置。
通过使用串口线将两台计算机的串口连接,可以实现数据的互传和通信。
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在两台计算机上安装串口驱动程序。
(2)将两台计算机通过串口线连接。
2.设置参数(1)打开计算机的设备管理器,找到串口的端口号。
(2)在串口通信软件上,根据设备管理器上的端口号设置串口的属性,包括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等。
3.建立连接(1)在发送端的计算机上,打开串口通信软件。
(2)在接收端的计算机上,也打开串口通信软件,并设置与发送端相同的参数。
4.进行通信(1)在发送端的计算机上,输入要发送的数据。
(2)点击发送按钮,数据会通过串口线发送到接收端的计算机。
(3)接收端的计算机会接收到数据,并在串口通信软件中显示。
四、实验数据与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实现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双机通信。
在发送端的计算机上,我们输入了字符串“Hello, World!”并通过串口发送到接收端的计算机。
在接收端的计算机上,我们成功收到了发送的数据,并在串口通信软件中显示出来。
五、实验分析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会了使用串口通信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双机通信。
串口通信具有轻量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适用于小型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但是串口通信的距离受限,通信距离较短。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双机通信的实现原理和方法,并了解了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设置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串口通信的步骤和技巧。
双机通信
洛阳理工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总结:
这次的实验分两部分,首先是仿真图和实验箱的操作,这个不是很难,但是这次是两个实验箱一起用,实现的是两个显示同样的数字,所以只要将两段程序分别烧进实验箱里面就可以。
还有一部分是PCB板的模型制作,这是第一次做这个,有点生疏,边看书边做的PCB板,但是后来我们做到后来,将所有元器件放到板上的时候,没有出现LED数码管的封装工具,后来是随便找到放上去,没有自动连线,线也是自己连上去的,应该有很大的问题。
双机通信设置实验报告
双机通信设置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双机通信设置实验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掌握双机通信设置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包括网络连接、IP地址设置、端口设置和通信代码编写等内容。
2. 实验器材- 两台计算机- 网线- 交换机(可选,用于扩展网络数量)3. 实验步骤步骤一:网络连接1. 将两台计算机连接到同一个局域网中,可以通过交换机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到同一个局域网中。
步骤二:确定IP地址1.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点击“开始”按钮,选择“控制面板”。
2. 在控制面板中,选择“网络和Internet”。
3. 在“网络和Internet”页面中,选择“网络和共享中心”。
4. 在“网络和共享中心”页面中,选择“更改适配器设置”。
5. 在“更改适配器设置”页面中,找到当前使用的网络连接,右键点击,选择“属性”。
6. 在网络连接属性页面中,选择“Internet协议版本4(TCP/IPv4)”,然后点击“属性”按钮。
7. 在Internet协议版本4(TCP/IPv4)属性页面中,选择“使用下面的IP地址”选项,然后输入IP地址和子网掩码。
8. 重复以上步骤,将第二台计算机的IP地址设置为与第一台计算机相同的子网下的其他IP地址。
步骤三:端口设置1. 在每台计算机上选择一个空闲端口作为通信端口。
2. 确保两台计算机上选择的端口相同。
步骤四:通信代码编写1. 在每台计算机上编写程序,通过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库来实现双机通信。
2. 编写程序时,需要指定对方计算机的IP地址和端口号。
3. 编写程序时,需要指定通信协议,如TCP或UDP等。
4.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成功实现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双机通信。
可以在程序中发送和接收数据,实现数据交换和通信功能。
5.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双机通信设置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包括网络连接、IP 地址设置、端口设置和通信代码的编写等内容。
双机通信是实现计算机之间数据交换和通信的重要手段,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对于进行网络通信和应用开发非常有帮助。
双机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七双机通信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单片机串口通信程序的设计。
2.了接RS232接口通信的特点。
3.双机通信:分别把接收到的对方通过逻辑开关输入的信息在本地数码管上显示,如下图甲机的逻辑开关数据为81H,乙机通过串口接收该数据并数码关管显示,而甲机显示乙机发送的数据88H。
二、PROTEUS电路设计:三、实验仪器和设备PC机、PROTEUS软件或W-A-51综合开发学习板四、源程序设计:1.程序(甲、乙机用相同的程序)ORG 0000HAJMP MAINORG 0030HMAIN:MOV TMOD,#20H ;定时器工作方式2MOV TH1,#0FDH ;设置波特率MOV TL1,#0FDHMOV PCON,#00H ;波特率不乘2SETB TR1MOV SCON,#50H ;串行口工作方式1并启动接收JX:MOV A,P1MOV SBUF,AW1:JNB TI,W1CLR TIW2:JNB RI,W2CLR RIMOV A,SBUFMOV P0,ALJMP JXEND六、总结、心得这是的实验中我遇到了很多的难题,也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
刚开始的时候在循环比较的时候老是出错,对变量的寻址方式不熟悉,不会使用指针变量使程序简化。
后来经过老师的提醒跟自己的摸索,终于把程序写正确了。
所以是这么简单的一个程序,但是我还是要花很长的一断时间才可以把它完成,这说明了我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还是很不熟练,虽然读程序的时候可以读懂,但是到自己写的时候就感觉无从下手。
单片机双机通信实验报告
单片机双机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了解单片机之间的串口通信原理;
2. 掌握单片机之间的双机通信方法;
3. 实现单片机之间的数据互相传输。
实验器材:
1. 单片机开发板(两块);
2. USB转串口模块(两个);
3. 杜邦线若干;
4. 电脑。
实验步骤:
首先,将单片机开发板和USB转串口模块进行连接,具体的连接方法如下:
1. 将USB转串口模块的TXD引脚连接到单片机开发板的RXD引脚上;
2. 将USB转串口模块的RXD引脚连接到单片机开发板的TXD引脚上;
3. 将USB转串口模块的GND引脚连接到单片机开发板的GND引脚上;
4. 将USB转串口模块的VCC引脚连接到单片机开发板的VCC引脚上。
接下来的步骤如下:
1. 打开两台电脑上的串口调试助手软件,并分别将波特率设置为相同的数值(例如9600);
2. 在一台电脑上,发送数据给另一台电脑。
具体的操作是在串口调试助手软件上输入要发送的数据,然后点击发送按钮;
3. 在另一台电脑上,接收来自第一台电脑发送的数据。
具体的操作是在串口调试助手软件上点击接收按钮,然后可以看到接收到的数据。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单片机之间成功地实现了数据的双向传输。
一台单片机发送的数据可以被另一台单片机接收到。
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串口通信的方式实现了单片机之间的双机通信。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方便地实现单片机之间的数据互相传输,可以用于各种应用场景,如传感器与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等。
同时要注意,串口通信的波特率要设置一致,否则数据将无法正确接收。
双机通讯实验报告
.单片机实验报告(自动化15级)实验名称:串行通讯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单片机串行口工作方式;2.掌握双机通讯的接口电路设计及程序设计。
二、实验设备1. PC机;2.单片机最小系统教学实验模块;3. 数码管显示模块三、实验内容1.双机通信由两套单片机试验装置(两个实验小组)共同完成该实验。
我们U1为甲机,U2为乙机。
甲机发送本机(学生本人)学号后8位给乙机,乙机接收该8位数据,并显示在8位数码管上。
电路如图1所示。
要求串行通信方式为方式1,波特率为2400bit/s,不加倍,单片机外部晶振频率为11.0592M。
图1 双机通信原理示意图附加要求:乙机接收完毕后,将本机(乙机)的学号后8位发送回甲机,甲机显示在数码管上。
2.单片机与PC机通信单片机向PC机发送数据。
单片机向PC机重复发送本机(学生本人)学号,发送波特率为1200,采用方式1,单片机外部晶振频率为11.0592M。
四、实验原理4.1 串行通讯的方式在串行通讯中,有两种基本的通讯方式:异步通讯,同步通讯。
异步串行通讯规定了字符数据的传送格式,既每个数据以相同的帧格式发送。
每个帧信息由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组成。
本实验主要学习异步通讯的实现方法。
在异步通讯中,每一个字符要用起始位和停止位作为字符开始和结束的标志,以至占用了时间。
所以在数据块传送时,为了提高通讯速度,常去掉这些标志,而采用同步通讯。
同步通讯不像异步通讯那样,靠起始位在每个字符数据开始时发送和接受同步。
而是通过同步字符在每个数据块传送开始时使收/发双方同步。
按照通讯方式,又可将数据传输线路分成三种:单工方式、半双工方式、全双工方式。
(1)单工方式在单工方式下,通讯线的一端联接发送器,另一端联接接收器,它们形成单向联接,只允许数据按照一个固定的方向传送。
(2)半双工方式在半双工方式下,系统中的每个通讯设备都由一个发送器和一个接收器组成,通过收发开关接到通讯线路上,如图33-1所示。
双机串行通讯设计实验报告
双机串行通讯设计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双机串行通讯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双机串行通讯设计,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掌握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讯是指信息逐位地按顺序传送的通信方式。
串行通讯的优点是只需一对逻辑线路即可完成数据传输,可以减少硬件成本和物理排布空间。
而并行通讯需要多对逻辑线路,更加复杂。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两台计算机分别作为发送端和接收端。
数据通过串行通讯线路逐位传输,接收端按照发送端发送的顺序恢复数据。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双机串行通讯的物理连接方式,例如通过串口线连接两台计算机的串行端口。
2.在发送端,将待传输的数据进行串行化处理,即将数据逐位拆分成一个个比特,按照一定的传输格式进行编码。
3.将编码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速率逐位地通过串行线路发送到接收端。
4.在接收端,根据发送端的传输格式,逐位地接收并解码数据。
5.接收端将解码后的数据进行处理,恢复为原始数据。
三、实验步骤和结果1.硬件连接:使用串口线将两台计算机的串行端口连接起来。
2.软件设置:在两台计算机上分别进行串口的设置,确定串口的参数(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一致。
3.发送端设计:编写发送端的程序,将待传输的数据进行串行化处理,并按照约定的传输格式进行编码。
4.接收端设计:编写接收端的程序,根据发送端的传输格式,逐位接收和解码数据,并进行恢复处理。
5.实验测试:分别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运行程序,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测试。
通过观察接收端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与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一致来验证通讯是否成功。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双机串行通讯设计,发送端的数据能够成功传输到接收端,并且接收端能够正确解码和恢复数据,实现了双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四、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双机串行通讯的设计,实现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实验结果表明串行通讯的设计和实现是可行的。
串行通讯具有硬件成本低、占用空间少等优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使用。
实验六——双机串行通信电路与PCB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名称:实验六——双机串行通信电路与PCB设计一、实验目的掌握串口通信工作原理及程序开发方法,熟悉ARES软件PCB设计过程。
二、实验内容1、按照第7章实例2绘制电路原理图,学习双机工程文件建立方法,验证实例6的通信功能;2、按照图1和表1改画电路接线图,添加接线端子,并定义电源端口;3、采用ARES软件完成电路接线图的PCB设计,并形成光绘(Gerber)输出文件,其中BCD数码管需按照图2所示尺寸进行PCB自定义封装;4、完成实验报告。
三、实验要求提交的实验报告中应包括:电路原理图和接线图,串口方式1工作原理阐述,双机通信仿真效果图,PCB设计图(3D排版图、光绘文件分层图)及实验小结。
提交实验报告的电子邮件主题及存盘文件名格式如,2005041220马晓明实验六。
1、电路原理图和接线图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一所示,其中左机的RXD,TXD端口分别与右机的TXD,RXD端口相连,两机按共地考虑。
该电路实现串行功能,使发送的数据传入接受的单片机中,反馈,使两个晶体显示管显示相同的数据。
甲机循环发送数字0~F,乙机接收后返回接收值。
若发送值与返回值相等,继续发送下一数字,否则重复发送当前数字。
采用查询法检查收发是否完成。
发送值和接收值分别显示在双方LED数码管上,两机的程序分别按图三和图四的发送程序和接受程序编写,然后建立两个工程文件存入同一个文件夹中,生成的两个hex文件分别加载在两个80C51单片机上,之后执行程序。
图一电路原理图表一元器件图二发送程序图三接受程序2、串口方式1工作原理阐述串口控制寄存器,SCON(98H)接线关系:接线关系:利用RS-232C进行电平转换——(1:-5~-15V, 0:+5~ +15V)3、双机通信仿真效果图下面的图四和图五为仿真的效果图,发送值和接收值分别显示在双方LED数码管上。
4、PCB设计图(3D排版图、光绘文件分层图)图七布线铺铜后的电路图图八 3D仿真电路图图八光绘文件分层图5、实验小结在本次试验中,串行通信电路实现:甲机循环发送数字0~F,乙机接收后返回接收值。
双机通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双机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2. 熟悉串行通信的硬件接口和软件编程。
3. 通过实验,加深对单片机串行通信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双机通信是指两台计算机或单片机之间的数据交换。
串行通信是双机通信中常用的一种通信方式,它将数据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送,适合于远距离通信。
本实验采用单片机串行通信,通过串行口实现数据传输。
三、实验设备1. 两套单片机实验装置(如AT89S51单片机最小系统)2. 串行通信线(如RS-232线)3. 串口调试工具(如串口助手)4. 连接线和电源四、实验内容1. 硬件连接将两套单片机实验装置通过串行通信线连接起来,确保连接线正确无误。
2. 软件编程(1)单片机编程编写单片机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程序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初始化串行口:设置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
- 发送数据:将数据写入发送缓冲区,启动发送。
- 接收数据:检测接收缓冲区是否有数据,读取数据。
(2)PC端编程编写PC端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程序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串口配置:设置串口号、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
- 发送数据:将数据写入串口缓冲区,启动发送。
- 接收数据:从串口缓冲区读取数据,显示或处理。
3. 调试与测试(1)单片机端调试- 使用串口调试工具,发送数据到单片机。
- 检查单片机接收到的数据是否正确。
(2)PC端调试- 使用串口调试工具,发送数据到PC。
- 检查PC接收到的数据是否正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硬件连接硬件连接正确,两套单片机实验装置通过串行通信线连接。
2. 软件编程(1)单片机程序```c// 单片机程序示例(AT89S51)#include <reg51.h>#define BAUDRATE 9600sbit TXD = P3^1; // 发送引脚sbit RXD = P3^0; // 接收引脚void Serial_Init() {TMOD = 0x20; // 定时器1工作在模式2TH1 = 0xFD; // 设置波特率TL1 = 0xFD;TR1 = 1; // 启动定时器1SCON = 0x50; // 设置串行口工作在模式1 }void main() {Serial_Init();while (1) {// 发送数据TXD = 1; // 发送起始位while (!TXD); // 等待发送完成// 发送数据字节for (char i = 0; i < 8; i++) {TXD = 1; // 发送数据位while (!TXD);TXD = 0; // 发送停止位while (!TXD);}// 接收数据RXD = 1; // 接收起始位while (!RXD); // 等待接收完成// 接收数据字节for (char i = 0; i < 8; i++) {RXD = 1; // 接收数据位while (!RXD);RXD = 0; // 接收停止位while (!RXD);}}}```(2)PC端程序```c// PC端程序示例(C#)using System;using System.IO.Ports;class Program {static void Main() {SerialPort serialPort = new SerialPort("COM1", 9600, Parity.None, 8, StopBits.One);serialPort.Open();while (true) {// 发送数据serialPort.WriteLine("Hello, world!");// 接收数据string receivedData = serialPort.ReadLine();Console.WriteLine("Received: " + receivedData);}serialPort.Close();}}```3. 调试与测试通过串口调试工具,发送数据到单片机和PC,检查接收到的数据是否正确。
单片机双机之间的串行通信设计
单片机双机串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单片机双机串行通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单片机实现双机间的串行通信,包括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并利用这种通信方式完成一定的任务。
二、实验原理1.串行通信:串行通信是将数据一个个位发送或接收的方式。
数据通过一个线路逐位发送或接收,可以减少通信所需的线路数目。
2. UART串口通信:UART是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的简称,是一种最常用的串口通信方式,通常用于单片机与计算机、单片机与单片机之间的通信。
3.串口模块:串口模块是负责将数据转变为串行传输的硬件模块,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
通过设置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可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4.单片机串口通信:单片机内部集成了UART串口通信接口,只需要通过相应的寄存器配置,可以实现串口通信功能。
5.双机串行通信:双机串行通信是通过串口将两台单片机进行连接,一台单片机作为发送端,负责将数据发送出去;另一台单片机作为接收端,负责接收并处理发送的数据。
三、实验器材与软件1.实验器材:两台单片机、USB转TTL模块、杜邦线若干。
2. 实验软件: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配置发送端单片机(1)连接单片机和USB转TTL模块,将USB转TTL模块的TXD端连接到单片机的P3口,将GND端连接到单片机的地线。
(2)在Keil C51环境下创建新工程,编写发送端程序。
(3)配置串口通信的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并打开串口发送中断。
(4)循环发送指定的数据。
2.配置接收端单片机(1)连接单片机和USB转TTL模块,将USB转TTL模块的RXD端连接到单片机的P3口,将GND端连接到单片机的地线。
(2)在Keil C51环境下创建新工程,编写接收端程序。
(3)配置串口通信的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并打开串口接收中断。
单片机串行通信实验报告
{
uchari,dm,wx;
//m1:m000=标准; 01=推挽;10=输入;11=开漏输出
ﻩP1M1 = 0X00;
P1M0 =0Xff;
P2M1 = 0X00;
ﻩP2M0 =0Xff;//设定P1,P2推挽输出
while(1)
{
ﻩﻩfor(i=1;i<9;i++)
}
乙机(U2)代码:
#include<STC12C5A60s2.h>
#define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uintunsignedint
void init(void);
void delay(uchar t);
voidxianshi(void);
ucharcodedistable[]={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
单片机串行通信实验报告
———————————————————————————————— 作者:
———————————————————————————————— 日期:
实验六串行通信
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一、双机通信
由两套单片机试验装置(两个实验小组)共同完成该实验。我们U1为甲机,U2为乙机。甲机发送本机(学生本人)学号后8位给乙机,乙机接收该8位数据,并显示在8位数码管上。电路如图1所示。
void init(void)
{
ﻩSCON=0x40;//串口模式1ﻩ只发送不接收
TMOD=0x20;//T1工作模式2
TH1=0xf4;//波特率2400
实验六——双机通信及PCB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名称:实验六——双机通信与PCB设计一、实验目的掌握串口通信工作原理及程序开发方法,熟悉ARES软件PCB设计过程。
二、实验内容1、按照P241图A.72绘制电路原理图1,将第6章实例2中2#机的查询法收发程序改为中断法(1#机发送过程不变)并实现原有功能;2、按照图A7.3和表A7.3绘制电路原理图2,并定义电源端口;3、采用ARES软件完成电路原理图2的PCB设计,形成光绘(Gerber)输出文件,其中BCD数码管需按照图A.74所示尺寸进行PCB自定义封装;4、完成实验报告。
三、实验要求提交的实验报告中应包括:电路原理图1,2#机的C51源程序,双机通信仿真效果及讨论*,PCB设计图(电路原理图2、排版图、3D效果图、光绘文件分层图3-4幅)以及实验小结。
提交实验报告的电子邮件主题及存盘文件名格式如,2005041220马晓明实验六。
*讨论:中断法与查询法的程序结构差异及优缺点。
1、电路原理图1图1 电路原理图2、2#机的C51源程序图2 2#机源程序3、双机通信仿真效果及讨论图3 仿真运行一说明:利用KEIL编写1#机和2#机的源程序并生成“.HEX”文件,分别加载在两个单片机上。
1#机循环发送0-F数据,2#机实时接收数据,两机数据通过各自的BCD数码管显示出来。
图4仿真运行二说明:1#机循环发送“0—F”数据,如图1#机发送数据“F”,2#机接收数据后在数码管上输出,1#机接收2#机返回的数据对比无误后在数码管上同时输出“F”。
图5 仿真运行三说明:输出“0—F”后,1#机循环发送“0—F”的数据,2#机实时接收数据,两机数据通过各自的BCD数码管显示出来。
讨论:从单片机仿真的结果上看,2#机采用中断法编程并生成HEX文件后加载到单片机上后进行仿真运行的效果与采用查询法编程的效果一致。
从源程序上看,采用查询法时,CPU需要不断等待单片机发送和接收完数据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单片机实验报告六
实验报告单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院(系)计算机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姓名学号同组人实验室 S4306 组号日期课程单片机技术指导教师成绩实验项目编号 8103201206 实验项目名称双机通信一、实验目的掌握串行口通信电路工作原理,熟悉ARES软件的PCB设计方法。
二、实验环境(仪器设备、软件)Win XP、Keil uVision4、Proteus ISIS 7 Professional三、实验原理(或要求)甲乙两机RXD和TXD交叉相连,两机共地。
其中甲机发送数据,乙机接收。
四、实验步骤1、按照教材图7.20,绘制实验六基本电路原理图,仿真验证P149 双机串行通信源程序的功能;2、按照图A.69和表A.8改画通信系统接线图,其中BCD数码管的PCB封装采用CONN-H4接线端子(J2)代替。
3、采用手工布局与自动布局相结合,自动布线与手工修线相结合的办法,完成通信系统接线图的PCB设计,生成模版(Gerber)文件。
4、观察仿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1)在Proteus中绘制电路原理图,将元件添加到编辑环境中;(2)在Keil下调试程序,并进行编译(3)连接Proteus 软件和Keil软件,并观察仿真结果五、记录与处理(实验数据、误差分析、结果分析)1. 电路原理图如下:2.源程序如下:3.仿真运行。
六、思考题比较分析串行口4种波特率的异同。
在串行通信中,收发双方对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速率要有约定。
通过软件可对单片机串行口编程为四种工作方式,其中方式0和方式2的波特率是固定的,而方式1和方式3的波特率是可变的,由定时器T1的溢出率来决定。
串行口的四种工作方式对应三种波特率。
由于输入的移位时钟的来源不同,所以,各种方式的波特率计算公式也不相同。
方式0的波特率= fosc/12方式2的波特率=(2SMOD/64)·fosc方式1的波特率=(2SMOD/32)·(T1溢出率)方式3的波特率=(2SMOD/32)·(T1溢出率)其中,T1 溢出率= fosc /{12×[256 -(TH1)]}七、实验小结本次实验的实现采用的是两块AT89C51型号的单片机来完成双机串口通信的。
单片机双机通信实验报告
单片机双机通信实验报告《单片机双机通信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使用两台单片机,利用串口通信实现双机之间的信息传输。
在实验过程中,先分别对两台单片机进行初始化设置,并分别确定了波特率和通信协议。
随后,通过串口线连接两台单片机,并编写发送和接收程序,实现了双机之间的信息传输。
实验结果表明,双机通信实验成功,信息传输准确可靠。
关键词:单片机、双机通信、串口通信、波特率、信息传输1.引言: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内包含了处理器、存储器和各种外设,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
双机通信是指两个单片机之间通过一定的通信方式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换。
利用双机通信,可以实现多个单片机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串口通信方式,实现双机之间的信息传输。
2.实验原理:串口通信是一种常用的通信方式,将信息按照一定的协议格式转换成串行的数据,通过串口线传输。
串口通信需要设置波特率和通信协议。
波特率是指每秒钟传输的位数,通信协议是指发送和接收的数据格式和规则。
本实验使用两台单片机,每台单片机通过串口线连接。
其中一台单片机作为发送机,另一台单片机作为接收机。
发送机将要传输的信息按照通信协议和波特率发送出去,接收机按照相同的通信协议和波特率接收信息。
接收机接收到信息后,进行处理。
3.实验步骤:(1)初始化设置:分别对发送机和接收机进行初始化设置,包括引脚的设置和串口通信设置。
设置引脚为串口通信模式,并确定波特率和通信协议。
(2)连接单片机:将两台单片机通过串口线连接,发送机的发送引脚连接到接收机的接收引脚,接收机的接收引脚连接到发送机的发送引脚。
(3)编写发送程序:在发送机上编写发送程序,将要发送的信息按照通信协议和波特率发送出去。
(4)编写接收程序:在接收机上编写接收程序,按照相同的通信协议和波特率接收信息,并进行处理。
(5)测试实验:将发送机和接收机分别接入电源,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试,发送机成功将信息发送给接收机,并在接收机上进行了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实
验
报
告
实验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实验名称:实验六——双机通信与PCB设计
一、实验目的
掌握串口通信工作原理及程序开发方法,熟悉ARES软件PCB设计过程。
二、实验内容
1、按照P241图绘制电路原理图1,将第6章实例2中2#机的查询法收发程序改为中断法(1#机发送过程不变)并实现原有功能;
2、按照图和表绘制电路原理图2,并定义电源端口;
3、采用ARES软件完成电路原理图2的PCB设计,形成光绘(Gerber)输出文件,其中BCD数码管需按照图所示尺寸进行PCB自定义封装;
4、完成实验报告。
三、实验要求
提交的实验报告中应包括:电路原理图1,2#机的C51源程序,双机通信仿真效果及讨论*,PCB设计图(电路原理图2、排版图、3D效果图、光绘文件分层图3-4幅)以及实验小结。
提交实验报告的电子邮件主题及存盘文件名格式如,20马晓明实验六。
*讨论:中断法与查询法的程序结构差异及优缺点。
1、电路原理图1
图1 电路原理图
2、2#机的C51源程序
图2 2#机源程序
3、双机通信仿真效果及讨论
图3 仿真运行一
说明:利用KEIL编写1#机和2#机的源程序并生成“.HEX”文件,分别加载
在两个单片机上。
1#机循环发送0-F数据,2#机实时接收数据,两机数据通过各自的BCD数码管显示出来。
图4仿真运行二
说明:1#机循环发送“0—F”数据,如图1#机发送数据“F”,2#机接收数据后在数码管上输出,1#机接收2#机返回的数据对比无误后在数码管上同时输出“F”。
图5 仿真运行三
说明:输出“0—F”后,1#机循环发送“0—F”的数据,2#机实时接收数据,两机数据通过各自的BCD数码管显示出来。
讨论:从单片机仿真的结果上看,2#机采用中断法编程并生成HEX文件后加载到单片机上后进行仿真运行的效果与采用查询法编程的效果一致。
从源程序上看,采用查询法时, CPU需要不断等待单片机发送和接收完数据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采用中断法时,CPU可以依照主函数进行操作,当出现中断请求标志时,CPU保存程序断点后开始执行中断函数。
由于本次2#机源程序中的主函数采用的是空运行并没能直观地反映出采用中断法与查询法的区别。
但从理论上看,采用中断法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CPU的空间。
4、PCB设计图
(1)PCB原理图
图6 PCB封装原理图
(2)PCB_LED封装
(3)
电路图封装
(4)光绘文件分层图形
5、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试验,我顺利完成了单片机的异步通信功能,实现了1#
机循环发图7 PCB_LED封装尺寸图图8 PCB_LED封装图
图9 PCB布线图10 3D效果图
底部铜箔层顶部丝印层顶部铜箔层
送0-F数据,2#机实时接收数据,两机数据通过各自的BCD数码管显示出来。
对2#机采用中断法进行编程,生成“.hex”文件加载在单片机上后,成功实现了仿真运行。
通过与同学讨论,我们简单分析出了查询法与中断法的区别,即中断法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CPU的内存空间。
除此之外,本次试验过程中,我们初步学习和操作了proteus软件中ARES 模块的功能,熟悉了单片机从开发到制成成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