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第9章 2010.9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第二版-课后习题标准答案-第九章

《大学物理》第二版-课后习题标准答案-第九章

《大学物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九章————————————————————————————————作者:————————————————————————————————日期:习题精解9-1.在气垫导轨上质量为m 的物体由两个轻弹簧分别固定在气垫导轨的两端,如图9-1所示,试证明物体m 的左右运动为简谐振动,并求其振动周期。

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1和k 2. 解:取物体在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则物体在任意位置时受的力为 12()F k k x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2122()d xF k k x ma m dt=-+==化简得21220k k d x x dt m++= 令212k k mω+=则2220d x x dt ω+=所以物体做简谐振动,其周期1222mT k k ππω==+9-2 如图9.2所示在电场强度为E 的匀强电场中,放置一电偶极矩P=ql 的电偶极子,+q 和-q 相距l ,且l 不变。

若有一外界扰动使这对电荷偏过一微小角度,扰动消息后,这对电荷会以垂直与电场并通过l 的中心点o 的直线为轴来回摆动。

试证明这种摆动是近似的简谐振动,并求其振动周期。

设电荷的质量皆为m ,重力忽略不计。

解 取逆时针的力矩方向为正方向,当电偶极子在如图9.2所示位置时,电偶极子所受力矩为sin sin sin 22l lM qE qE qEl θθθ=--=- 电偶极子对中心O 点的转动惯量为2221222l l J m m ml ⎛⎫⎛⎫=+= ⎪ ⎪⎝⎭⎝⎭由转动定律知2221sin 2d M qEl J ml dtθθβ=-==•化简得222sin 0d qEdt mlθθ+= 当角度很小时有sin 0θ≈,若令22qEmlω=,则上式变为222sin 0d dtθωθ+= 所以电偶极子的微小摆动是简谐振动。

而且其周期为222mlT qEππω== 9-3 汽车的质量一般支承在固定与轴承的若干根弹簧上,成为一倒置的弹簧振子。

大学物理第九章振动学基础习题答案

大学物理第九章振动学基础习题答案

第九章 振动学习题9-1 一小球与轻弹簧组成的振动系统,按(m) 3ππ8cos 05.0⎪⎭⎫ ⎝⎛+=t x ,的规律做自由振动,试求(1)振动的角频率、周期、振幅、初相、速度最大值和加速度最大值;(2)t=1s ,2s ,10s 等时刻的相位;(3)分别画出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

解:(1)ω=8πs -1,T=2π/ω=0.25s ,A=0.05m ,ϕ0=π/3,m A ω=v ,2m a A ω=(2)π=8π3t φ+ (3)略 9-2 一远洋货轮质量为m ,浮在水面时其水平截面积为S 。

设在水面附近货轮的水平截面积近似相等,水的密度为ρ,且不计水的粘滞阻力。

(1)证明货轮在水中做振幅较小的竖直自由运动是谐振动;(2)求振动周期。

解:(1)船处于静止状态时gSh mg ρ=,船振动的一瞬间()F gS h y mg ρ=-++ 得F gSy ρ=-,令k gS ρ=,即F ky =-,货轮竖直自由运动是谐振动。

(2)ω==,2π2T ω==9-3 设地球是一个密度为ρ的均匀球体。

现假定沿直径凿通一条隧道,一质点在隧道内做无摩擦运动。

(1)证明此质点的运动是谐振动;(2)计算其振动周期。

解:以球心为原点建立坐标轴Ox 。

质点距球心x 时所受力为324433x m F G G mx x πρπρ=-=- 令43k G m πρ=,则有F kx =-,即质点做谐振动。

(2)ω==2πT ω== 9-4 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弹簧振子,振幅A =2.0 ×10-2 m ,周期T =0.50s 。

当t =0时,(1)物体在正方向端点;(2)物体在平衡位置,向负方向运动;(3)物体在x =1.0×10-2m 处,向负方向运动;(4)物体在x =-1.0×10-2 m 处,向正方向运动。

求以上各种情况的振动方程。

解:ω=2π/T=4πs -1(1)ϕ0=0,0.02cos4(m)x t π=(2)ϕ0=π/2,0.02cos 4(m)2x t ππ⎛⎫=+ ⎪⎝⎭ (3)ϕ0=π/3,0.02cos 4(m)3x t ππ⎛⎫=+ ⎪⎝⎭ (4)ϕ0=4π/3,40.02cos 4(m)3x t ππ⎛⎫=+ ⎪⎝⎭9-5 有一弹簧,当其下端挂一质量为m 的物体时,伸长量为9.8 ×10-2 m 。

大学物理标准答案第9章

大学物理标准答案第9章

第九章静电场9- 1电荷面密度均为+ 的两块"无限大”均匀带电的平行平板如图(A)放置,其周围空间各点电场强度E(设电场强度方向向右为正、向左为负)随位置坐标x变化的关系曲线为图(B)中的()题9-1 图分析与解“无限大”均匀带电平板激发的电场强度为—,方向沿带电平2 @板法向向外,依照电场叠加原理可以求得各区域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因而正确答案为(B).9-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闭合曲面上各点电场强度都为零时,曲面内一定没有电荷(B)闭合曲面上各点电场强度都为零时,曲面内电荷的代数和必定为零(C)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为零时,曲面上各点的电场强度必定为零(D)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不为零时,曲面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都不可能为零分析与解依照静电场中的高斯定理,闭合曲面上各点电场强度都为零时,曲面内电荷的代数和必定为零,但不能肯定曲面内一定没有电荷;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为零时,表示穿入闭合曲面的电场线数等于穿出闭合曲面的电场线数或没有电场线穿过闭合曲面,不能确定曲面上各点的电场强度必定为零;同理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不为零,也不能推断曲面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都不可能为零,因而正确答案为(B).9-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场强度为零的点,电势也一定为零(B)电场强度不为零的点,电势也一定不为零(C) 电势为零的点,电场强度也一定为零(D) 电势在某一区域内为常量,则电场强度在该区域内必定为零分析与解 电场强度与电势是描述电场的两个不同物理量, 电场强度为零表示试验电荷在该点受到的电场力为零, 电势为零表示将试验电荷从该点移到参考零电势点时,电场力作功为零•电场中一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从该点沿任意路径到参考零电势点电场力所作的功; 电场强度等于负电势梯度•因而正确答案为(D).*9 — 4在一个带负电的带电棒附近有一个电偶极子,其电偶极矩 p 的方向如图所示•当电偶极子被释放后,该电偶极子将 ( )题9-4图分析与解 电偶极子在非均匀外电场中, 除了受到力矩作用使得电偶极子指 向电场方向外,还将受到一个指向电场强度增强方向的合力作用, 因而正确 答案为(B).9— 5精密实验表明,电子与质子电量差值的最大范围不会超过土10—21 e ,,, _ 21而中子电量与零差值的最大范围也不会超过土 10—e ,由最极端的情况考虑,一个有8个电子,8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的氧原子所带的最大可能净电 荷是多少? 若将原子视作质点,试比较两个氧原子间的库仑力和万有引力 的大小.21分析 考虑到极限情况, 假设电子与质子电量差值的最大范围为2X10—e ,21中子电量为10—e ,则由一个氧原子所包含的 8个电子、8个质子和8个中子 可求原子所带的最大可能净电荷 •由库仑定律可以估算两个带电氧原子间的库仑力,并与万有引力作比较 •(A)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直到电偶极矩 (B)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至电偶极矩 朝着棒尖端移动(C)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至电偶极矩 朝远离棒尖端移动(D)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至电偶极矩线方向朝着棒尖端移动p 水平指向棒尖端而停止p 水平指向棒尖端,同时沿电场线方向p 水平指向棒尖端,同时逆电场线方向p 水平方向沿棒尖端朝外,同时沿电场解一个氧原子所带的最大可能净电荷为2 2.8 10 61 Fg 4no )Gm显然即使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带电量存在差异,其差异在土范围内时,对于像天体一类电中性物体的运动, 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万有引力.9-6 1964年,盖尔曼等人提出基本粒子是由更基本的夸克构成, 中子就是21由一个带一 e 的上夸克和两个带e 的下夸克构成.若将夸克作为经典粒 33—20— 15子处理(夸克线度约为10「m ),中子内的两个下夸克之间相距 2.60 10 m . 求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解 由于夸克可视为经典点电荷,由库仑定律F ^^卑巳3.78 N 巳4 n 0 r4 n 0 rF 与径向单位矢量e r 方向相同表明它们之间为斥力 . 9-7 点电荷如图分布,试求 P 点的电场强度.分析 依照电场叠加原理,P 点的电场强度等于各点电荷单独存在时在 P 点激发电场强度的矢量和.由于电荷量为q 的一对点电荷在P 点激发的电场强 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 点电荷在该点单独激发的场强度解根据上述分析且离棒中心为r 处的电场强度为1 Q “4r2 L 221q max 1 28 10 e二个氧原子间的库仑力与万有引力之比为2qmaxF e-2110 eP 点的电场强度就等于电荷量为 2.0 q 的E P9-8若电荷Q 均匀地分布在长为 L 的细棒上.求证:(1)在棒的延长线,12q题9-7 图4n o (a/ 2)22 n% r x 4r 2 L 2若棒为无限长(即L * ),试将结果与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的电场强度相比较•能将棒当作点电荷处理•但带电细棒上的电荷可看作均匀分布在一维的长直 线上.如图所示,在长直线上任意取一线元 dx ,其电荷为dq = Qdx/L ,它在点P 的电场强度为dE -1-卑e r 4 n% r整个带电体在点P 的电场强度E dE接着针对具体问题来处理这个矢量积分•(1) 若点P 在棒的延长线上,带电棒上各电荷元在点 P 的电场强度方向相同,E dE iL(2) 若点P 在棒的垂直平分线上,如图 (a)所示,则电场强度E 沿x 轴方向 的分量因对称性叠加为零,因此,点P 的电场强度就是E dE y j L sin dE j证(1)延长线上一点P 的电场强度E,利用几何关系 r 'L2n o r 2=r — x 统一积分变量,则(2)在棒的垂直平分线上,离棒为 r 处的电场强度为E 1Q此结果与无限长带电直线周围的电场强度分布相同 [图(b):.这说明只要满 足r 2/ L 2 vv 1,带电长直细棒可视为无限长带电直线.9- 9 一半径为R 的半球壳,均匀地带有电荷,电荷面密度为 o;求球心处电场强度的大小.分析 这仍是一个连续带电体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如何取电荷元.现将半球壳分割为一组平行的细圆环, 如图所示,从教材第9- 3节的例2可以看出, 所有平行圆环在轴线上 P 处的电场强度方向都相同,将所有带电圆环的电场 强度积分,即可求得球心 O 处的电场强度.解 将半球壳分割为一组平行细圆环,任一个圆环所带电荷元L/21 QdX2-L/24 n 右 L r x电场强度的方向沿x 轴. (2)根据以上分析,中垂线上一点E P1 1 Q2 2r L/2 n 右 4r LE 的方向沿y 轴,大小为利用几何关系 sin a= r/r rL/21E丄/ 2 4刁.2 24n 0 L x r当棒长L is 时,若棒单位长度所带电荷Elim2:rj _X2 n 电rP 的电场强度 sin a dq -------- d E L4 n^r.r 2 x 2统一积分变量,则rQdxQ 13/22 n o r . 4r 2 L 2X 为常量,则P 点电场强度Q/L 4r 2/L 2题9-9图22 n R si nd ,在点O 激发的电场强度为由于平行细圆环在点 O 激发的电场强度方向相同,利用几何关系Rcos 0, r Rsin B 统一积分变量,有9- 10 水分子H 2O 中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等效电荷中心如图所示, 假设氧原子和氢原子等效电荷中心间距为 r 0 .试计算在分子的对称轴线上,距分子较 远处的电场强度.分析水分子的电荷模型等效于两个电偶极子,它们的电偶极矩大小均为F 0 er °,而夹角为2 0叠加后水分子的电偶极矩大小为 p 2er 0cos ,方 向沿对称轴线,如图所示.由于点0到场点A 的距离x >> r o ,利用教材第 5 - 3节中电偶极子在延长线上的电场强度匚1 2p匸34 n% x可求得电场的分布.也可由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叠加,求电场分布 解1水分子的电偶极矩p 2 p 0cos2er o cos在电偶极矩延长线上dq dSdE 1 xdq2 3/2r积分得dE1 xdq22/3r1 Rcos4n oR 3o2 n R sin d-sinocos dn /2-sin ocos d,将上式化简并略去微小量后,1 r 0ecos 09- 11两条无限长平行直导线相距为r o ,均匀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电荷线密度为入(1)求两导线构成的平面上任一点的电场强度(设该点到其中一线的垂直距离为x ) ;2)求每一根导线上单位长度导线受到另一根导线上电 荷作用的电场力.分析 (1)在两导线构成的平面上任一点的电场强度为两导线单独在此所E 1 2p4 n % x 31 4er 0cos 01 er o cos 0解2在对称轴线上任取一点A ,则该点的电场强度E E E2ercos 0 2e2n x2E cos B E由于2 2r 2 x 2cos 卩 4 n^r 2 4rf 2xr 0cos 0x r 0cos 0代入得测量分子的电场时,2e 4 n o总有x x r o cos 2 2xr o>> r ox 2r o 22xr o cos3/23/22xr o cos,因此,式中3/22r o cos激发的电场的叠加(2)由F = qE ,单位长度导线所受的电场力等于另一根导线在该导线处的电场强度乘以单位长度导线所带电量,即: F =疋.应该注意:式中的电场强度E是另一根带电导线激发的电场强度,电荷自身建立的电场不会对自身电荷产生作用力•解(1)设点P在导线构成的平面上,E +、E-分别表示正、负带电导线在P点的电场强度,则有11E E E i2 n o xr。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习题一1-1 |r ∆|与r ∆有无不同?td d r 和td d r 有无不同? td d v 和td d v 有无不同?其不同在哪里?试举例说明.解:(1)r ∆是位移的模,∆r 是位矢的模的增量,即r ∆12r r -=,12r r r-=∆;(2)td d r 是速度的模,即t d d r ==v ts d d .tr d d 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有r r ˆr =(式中r ˆ叫做单位矢),则t ˆrˆt r t d d d d d d r r r += 式中trd d 就是速度径向上的分量,∴t r t d d d d 与r 不同如题1-1图所示.题1-1图(3)td d v 表示加速度的模,即t v a d d=,t vd d 是加速度a 在切向上的分量.∵有ττ (v =v 表轨道节线方向单位矢),所以tv t v t v d d d d d d ττ+=式中dt dv就是加速度的切向分量.(t t r d ˆd d ˆd τ 与的运算较复杂,超出教材规定,故不予讨论)1-2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x =x (t ),y =y (t ),在计算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时,有人先求出r =22y x +,然后根据v =trd d ,及a =22d d t r而求得结果;又有人先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的分量,再合成求得结果,即v =22d d d d ⎪⎭⎫⎝⎛+⎪⎭⎫ ⎝⎛t y t x 及a =222222d d d d ⎪⎪⎭⎫ ⎝⎛+⎪⎪⎭⎫ ⎝⎛t y t x你认为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为什么?两者差别何在?解:后一种方法正确.因为速度与加速度都是矢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j y i x r +=, jt y i t x t r a jt y i t x t r v222222d d d d d d d d d d d d +==+==∴故它们的模即为222222222222d d d d d d d d ⎪⎪⎭⎫ ⎝⎛+⎪⎪⎭⎫ ⎝⎛=+=⎪⎭⎫⎝⎛+⎪⎭⎫ ⎝⎛=+=t y t x a a a t y t x v v v y x yx而前一种方法的错误可能有两点,其一是概念上的错误,即误把速度、加速度定义作22d d d d tr a tr v ==其二,可能是将22d d d d t r t r 与误作速度与加速度的模。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第8章 2010.9(1)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第8章 2010.9(1)

第8章 变化的电场和磁场8-1 变化的磁场中有一电阻R =1.9Ω的闭合回路,通过回路的磁通量与时间的关系为 Wb 10)(32-⨯++=c bt at Φ,式中t 以秒计,a =5.0 1/s 2,b =8.0 1/s ,c =2,求:(1)t =2s时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2)t 从2s 到3s时通过回路截面的电量。

解 (1)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tΦd d i -=εV 10)810()d(32-⨯+-=++-=t dtc bt at当t =2s 时V 108.22i -⨯-=ε,负号表示方向为顺时针。

(2)2s 到3s 间通过回路截面的电量 ⎰⎰⎰-⨯+===323d 9.110)810(d d t t t R t I Q εC 107.12-⨯=8-2 通过一导线回路的磁通量为t k t Φωsin )(=,式中常量 Wb 105.93-⨯=k ,rad/s 377=ω。

求:在s 100.33-⨯=t 时刻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解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 tΦd d i -=ε在s 100.33-⨯=t 时刻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V52.1cos )sin d(d d i ===-=t k dttk tΦωωωε8-3 一段导线长20.0cm ,在b 处弯折成30︒角,且ab 与bc 长度相同。

若使导线置于页面内。

在均匀磁场中以匀速度v =1.50m/s 运动,方向如图。

磁场方向垂直页面向内,磁感应强度B =2.50⨯10-2T 。

问ac 间的电势差是多少?哪一点电势高?解 弯折导线切割磁感应线的有效长度m 187.030cos =︒+=bc ab ac l l l 导线ac 的动生电动势的大小 V 1000.73i -⨯==ac Bl v εac 间电势差的绝对值与动生电动势大小相等,即V 1000.73-⨯=-c a U U 。

a 点电势高于c 点。

8-4 如图所示,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有一根金属棒在顶角为θ 的导线架上滑动,它们组成的回路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第9章 2010.9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第9章 2010.9

第9章 波动光学9-1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两缝中心距离为0.60mm ,紧靠双缝的凸透镜的焦距为2.50m ,屏幕置于焦平面上。

(1)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测得屏上条纹的间距为2.30mm 。

求入射光的波长。

(2)当用波长为480nm 和600nm 的两种光垂直照射时,问它们的第三级明条纹相距多远。

解 (1)杨氏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λd Dx =Δ, 故入射光的波长nm 550m 1050.5Δ7=⨯==-x Ddλ (2)当光线垂直照射时,明纹中心位置 ,2,1,0=±=k k dD x λ1λ和2λ两种光的第三级明纹相距mm 1.50m 1050.1)(331233=⨯=-='--λλdDx x9-2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若用折射率分别为1.5和1.7的二块透明薄膜覆盖双缝(膜厚相同),则观察到第7级明纹移到了屏幕的中心位置,即原来零级明纹的位置。

已知入射光的波长为500nm ,求透明薄膜的厚度。

解 当厚度为e ,折射率为1n 和2n 的薄膜分别覆盖双缝后,两束相干光到达屏幕上任一位置的光程差为λδ7)()(121122+-=+--+-=r r e n e r e n e r对于屏幕中心位置有12r r =,两束相干光到达屏幕中心位置的光程差为 λδ7)(12=-=e n n 故薄膜厚度nm 5.17m 1075.17512=⨯=-=-n n e λ第零级明纹移动到了第七级明纹的位置 λδ70)()(121122=-=+--+-=r r e n e r e n e r9-3 一束波长为600nm 的光波与一束波长未知的光波同时照射到双缝上(缝间距未知)。

观察到波长已知的光波在屏上的第四级干涉明纹,恰与波长未知光波的第五级干涉暗纹重合。

求未知的波长。

解 屏上明暗纹重合处同时满足双缝干涉的明纹条件11λδk =和暗纹条件2)12(22λδ-=k式中,41=k ,52=k ,故2)152(421λλ-⨯=题9-2图解得nm 5339812==λλ9-4 楔形玻璃片夹角θ=1.0×10-4 rad ,在单色光垂直照射下观察反射光的干涉,测得相邻条纹的间距为0.20cm 。

1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第12章2010.9

1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第12章2010.9

1⼤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第12章2010.9第12章量⼦物理学12-1 氦氖激光器发射波长632.8nm 的激光。

若激光器的功率为1.0mW ,试求每秒钟所发射的光⼦数。

解⼀个光⼦的能量λνhch E ==,激光器功率P 数值上等于每秒钟发射光⼦的总能量,故每秒钟所发射的光⼦数1/s 1018.315?===hcP E P N λ 12-2 某种材料的逸出功为3.00eV ,试计算能使这种材料发射光电⼦的⼊射光的最⼤波长。

解光⼦的能量λhcE =,要使这种材料发射光电⼦,⼊射光⼦的能量不能⼩于逸出功W ,即有W hcE ==min λ解得⼊射光的最⼤波长为nm 4141014.470=?==-Whcλ 12-3 从铝中移去⼀个电⼦需要能量4.20eV 。

⽤波长为200nm 的光投射到铝表⾯上,求:(1)由此发射出来的最快光电⼦和最慢光电⼦的动能;(2)遏⽌电势差;(3)铝的红限波长。

解(1)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程 W E h km +=ν最快光电⼦的动能W hc W h m E -=-==λν2m max k 21v eV 2.02J 1023.319=?=-最慢光电⼦逸出铝表⾯后不再有多余的动能,故0min k =E(2)因最快光电⼦反抗遏⽌电场⼒所做的功应等于光电⼦最⼤初动能,即max k E eU a =,故遏⽌电势差V 02.2maxk ==eE U a (3)波长为红限波长λ0的光⼦,具有恰好能激发光电⼦的能量,由λ0与逸出功的关系W hc=0λ得铝的红限波长nm 296m 1096.270=?==-Whcλ 12-4 在⼀个光电效应实验中测得,能够使钾发射电⼦的红限波长为562.0nm 。

(1)求钾的逸出功;(2)若⽤波长为250.0nm 的紫外光照射钾⾦属表⾯,求发射出的电⼦的最⼤初动能。

解(1)波长为红限波长λ0的光⼦具有恰能激发光电⼦的能量,即光⼦能量等于逸出功由W hc =0λ,得钾的逸出功 eV 2.21J 1054.3190=?==-λhc W(2)根据光电效应⽅程 W E ch+=km λ光电⼦的最⼤初动能为W hc W h m E -=-==λν2m km 21v eV 76.2J 1042.419=?=-12-5(1)试⽤上述数据在坐标纸上作U a ~ν图线;(2)利⽤图线求出⾦属锂的光电效应红限波长;(3)从这些数据求普朗克常数。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习题一1-1 |r ∆|与r ∆有无不同?td d r 和td d r 有无不同? td d v 和td d v 有无不同?其不同在哪里?试举例说明.解:(1)r ∆是位移的模,∆r 是位矢的模的增量,即r ∆12r r -=,12r r r-=∆;(2)td d r 是速度的模,即t d d r ==v ts d d .tr d d 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有r r ˆr =(式中r ˆ叫做单位矢),则t ˆrˆt r t d d d d d d r r r += 式中trd d 就是速度径向上的分量,∴t r t d d d d 与r 不同如题1-1图所示.题1-1图(3)td d v 表示加速度的模,即t v a d d=,t vd d 是加速度a 在切向上的分量.∵有ττ (v =v 表轨道节线方向单位矢),所以tv t v t v d d d d d d ττ+=式中dt dv就是加速度的切向分量.(t t r d ˆd d ˆd τ 与的运算较复杂,超出教材规定,故不予讨论)1-2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x =x (t ),y =y (t ),在计算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时,有人先求出r =22y x +,然后根据v =trd d ,及a =22d d t r而求得结果;又有人先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的分量,再合成求得结果,即v =22d d d d ⎪⎭⎫⎝⎛+⎪⎭⎫ ⎝⎛t y t x 及a =222222d d d d ⎪⎪⎭⎫ ⎝⎛+⎪⎪⎭⎫ ⎝⎛t y t x你认为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为什么?两者差别何在?解:后一种方法正确.因为速度与加速度都是矢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j y i x r +=, jt y i t x t r a jt y i t x t r v222222d d d d d d d d d d d d +==+==∴故它们的模即为222222222222d d d d d d d d ⎪⎪⎭⎫ ⎝⎛+⎪⎪⎭⎫ ⎝⎛=+=⎪⎭⎫⎝⎛+⎪⎭⎫ ⎝⎛=+=t y t x a a a t y t x v v v y x yx而前一种方法的错误可能有两点,其一是概念上的错误,即误把速度、加速度定义作22d d d d tr a tr v ==其二,可能是将22d d d d t r t r 与误作速度与加速度的模。

《物理学简明教程》课后习题及答案

《物理学简明教程》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1 -1 质点作曲线运动,在时刻t 质点的位矢为r ,速度为v ,速率为v ,t 至(t +Δt )时间内的位移为Δr , 路程为Δs , 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为Δr ( 或称Δ|r |),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 .(1)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Δr |= Δs = Δr(B)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s ≠ d r(C) |Δr |≠ Δr ≠ Δs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D)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2)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v |= v ,|v |= v (B) |v |≠v ,|v |≠ v(C) |v |= v ,|v |≠ v (D) |v |≠v ,|v |= v分析与解 (1) 质点在t 至(t +Δt )时间内沿曲线从P 点运动到P′点,各量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路程Δs =PP′, 位移大小|Δr |=PP ′,而Δr =|r |-|r |表示质点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三个量的物理含义不同,在曲线运动中大小也不相等(注:在直线运动中有相等的可能).但当Δt →0 时,点P ′无限趋近P 点,则有|d r |=d s ,但却不等于d r .故选(B).(2) 由于|Δr |≠Δs ,故ts t ΔΔΔΔ≠r ,即|v |≠v . 但由于|d r |=d s ,故ts t d d d d =r ,即|v |=v .由此可见,应选(C). 1 -2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位矢r (x,y )的端点处,对其速度的大小有四种意见,即 (1)t r d d ; (2)t d d r ; (3)t s d d ; (4)22d d d d ⎪⎭⎫ ⎝⎛+⎪⎭⎫ ⎝⎛t y t x .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 只有(1)(2)正确 (B) 只有(2)正确(C) 只有(2)(3)正确 (D) 只有(3)(4)正确分析与解 tr d d 表示质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率,在极坐标系中叫径向速率.通常用符号v r 表示,这是速度矢量在位矢方向上的一个分量;td d r 表示速度矢量;在自然坐标系中速度大小可用公式t s d d =v 计算,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可由公式22d d d d ⎪⎭⎫ ⎝⎛+⎪⎭⎫ ⎝⎛=t y t x v 求解.故选(D).1 -3 一个质点在做圆周运动时,则有( )(A)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也改变(B)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一定改变(C)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不变(D)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不变分析与解 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 t起改变速度大小的作用,而法向分量a n 起改变速度方向的作用.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相应法向加速度的方向也在不断改变,因而法向加速度是一定改变的.至于a t是否改变,则要视质点的速率情况而定.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恒为零;质点作匀变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为一不为零的恒量,当a t改变时,质点则作一般的变速率圆周运动.由此可见,应选(B).1 -4 质点的运动方程为式中x ,y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s.试求:(1) 初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析 由运动方程的分量式可分别求出速度、加速度的分量,再由运动合成算出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解 (1) 速度的分量式为当t =0 时, v 0x =-10 m·s-1 , v 0y =15 m·s-1 ,则初速度大小为设v 0与x 轴的夹角为α,则α=123°41′(2) 加速度的分量式为2s m 60d d -⋅==ta x x v , 2s m 40d d -⋅-==t a y y v 则加速度的大小为设a 与x 轴的夹角为β,则β=-33°41′(或326°19′)1 -5 质点沿直线运动,加速度a =4 -t2 ,式中a 的单位为m·s-2 ,t 的单位为s.如果当t =3s时,x =9 m,v =2 m·s-1 ,求质点的运动方程.分析 本题属于运动学第二类问题,即已知加速度求速度和运动方程,必须在给定条件下用积分方法解决.由t a d d v =和tx d d =v 可得t a d d =v 和t x d d v =.如a =a (t )或v =v (t ),则可两边直接积分.如果a 或v 不是时间t 的显函数,则应经过诸如分离变量或变量代换等数学操作后再做积分.解 由分析知,应有得 03314v v +-=t t (1) 由 ⎰⎰=txx t x 0d d 0v 得 00421212x t t t x ++-=v (2) 将t =3s时,x =9 m,v =2 m·s-1代入(1)、(2)得v 0=-1 m·s-1, x 0=0.75 m于是可得质点运动方程为1 -6 飞机以100 m·s-1 的速度沿水平直线飞行,在离地面高为100 m 时,驾驶员要把物品空投到前方某一地面目标处,问:(1) 此时目标在飞机正下方位置的前面多远? (2) 投放物品时,驾驶员看目标的视线和水平线成何角度?(3) 物品投出2.0s后,它的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各为多少?题 1-13 图分析 物品空投后作平抛运动.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下,由运动独立性原理知,物品在空中沿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作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目标时,两方向上运动时间是相同的.因此,分别列出其运动方程,运用时间相等的条件,即可求解.此外,平抛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只存在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为求特定时刻t 时物体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只需求出该时刻它们与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夹角α或β.由图可知,在特定时刻t ,物体的切向加速度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可由此时刻的两速度分量v x 、v y 求出,这样,也就可将重力加速度g 的切向和法向分量求得.解 (1) 取如图所示的坐标,物品下落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运动方程分别为x =v t , y =1/2 gt 2飞机水平飞行速度v =100 m·s -1 ,飞机离地面的高度y =100 m,由上述两式可得目标在飞机正下方前的距离(2) 视线和水平线的夹角为(3) 在任意时刻物品的速度与水平轴的夹角为取自然坐标,物品在抛出2s 时,重力加速度的切向分量与法向分量分别为1 -7 一质点沿半径为R 的圆周按规律2021bt t s -=v 运动,v 0 、b 都是常量.(1) 求t 时刻质点的总加速度;(2) t 为何值时总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b ?(3) 当加速度达到b 时,质点已沿圆周运行了多少圈?分析 在自然坐标中,s 表示圆周上从某一点开始的曲线坐标.由给定的运动方程s =s (t ),对时间t 求一阶、二阶导数,即是沿曲线运动的速度v 和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 t,而加速度的法向分量为a n =v 2 /R .这样,总加速度为a =a te t+a n e n .至于质点在t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为曲线坐标的改变量Δs =s t -s 0.因圆周长为2πR,质点所转过的圈数自然可求得.解 (1) 质点作圆周运动的速率为其加速度的切向分量和法向分量分别为b t s a t -==22d d , Rbt R a n 202)(-==v v 故加速度的大小为其方向与切线之间的夹角为(2) 要使|a |=b ,由b bt b R R=-+4022)(1v 可得 (3) 从t =0 开始到t =v 0 /b 时,质点经过的路程为因此质点运行的圈数为1 -8 一升降机以加速度1.22 m·s-2上升,当上升速度为2.44 m·s-1时,有一螺丝自升降机的天花板上松脱,天花板与升降机的底面相距2.74 m .计算:(1)螺丝从天花板落到底面所需要的时间;(2)螺丝相对升降机外固定柱子的下降距离.分析 在升降机与螺丝之间有相对运动的情况下,一种处理方法是取地面为参考系,分别讨论升降机竖直向上的匀加速度运动和初速不为零的螺丝的自由落体运动,列出这两种运动在同一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y 1 =y 1(t )和y 2 =y 2(t ),并考虑它们相遇,即位矢相同这一条件,问题即可解;另一种方法是取升降机(或螺丝)为参考系,这时,螺丝(或升降机)相对它作匀加速运动,但是,此加速度应该是相对加速度.升降机厢的高度就是螺丝(或升降机)运动的路程. 解1 (1) 以地面为参考系,取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升降机与螺丝的运动方程分别为 当螺丝落至底面时,有y 1 =y 2 ,即(2) 螺丝相对升降机外固定柱子下降的距离为解2 (1)以升降机为参考系,此时,螺丝相对它的加速度大小a ′=g +a ,螺丝落至底面时,有(2) 由于升降机在t 时间内上升的高度为则 m 716.0='-=h h d题 1-8 图1 -9 一无风的下雨天,一列火车以v 1=20.0 m·s-1 的速度匀速前进,在车内的旅客看见玻璃窗外的雨滴和垂线成75°角下降.求雨滴下落的速度v2 .(设下降的雨滴作匀速运动)题 1-19 图分析 这是一个相对运动的问题.设雨滴为研究对象,地面为静止参考系S,火车为动参考系S′.v 1 为S′相对S 的速度,v 2 为雨滴相对S的速度,利用相对运动速度的关系即可解.解 以地面为参考系,火车相对地面运动的速度为v 1 ,雨滴相对地面竖直下落的速度为v 2 ,旅客看到雨滴下落的速度v 2′为相对速度,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22v v v += (如图所示),于是可得1 -10 如图(a)所示,一汽车在雨中沿直线行驶,其速率为v 1 ,下落雨滴的速度方向偏于竖直方向之前θ 角,速率为v 2′,若车后有一长方形物体,问车速v 1为多大时,此物体正好不会被雨水淋湿?分析 这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问题.可视雨点为研究对象,地面为静参考系S,汽车为动参考系S′.如图(a)所示,要使物体不被淋湿,在车上观察雨点下落的方向(即雨点相对于汽车的运动速度v 2′的方向)应满足hl αarctan ≥.再由相对速度的矢量关系122v v v -=',即可求出所需车速v 1.题 1-20 图解 由122v v v -='[图(b)],有 而要使hl αarctan ≥,则 1 -11 用水平力F N 把一个物体压着靠在粗糙的竖直墙面上保持静止.当F N 逐渐增大时,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F f 的大小( )(A) 不为零,但保持不变(B) 随F N 成正比地增大(C) 开始随F N 增大,达到某一最大值后,就保持不变(D) 无法确定分析与解 与滑动摩擦力不同的是,静摩擦力可在零与最大值μF N 范围内取值.当F N 增加时,静摩擦力可取的最大值成正比增加,但具体大小则取决于被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由题意知,物体一直保持静止状态,故静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保持不变,故选(A).1 -12 一段路面水平的公路,转弯处轨道半径为R ,汽车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因数为μ,要使汽车不至于发生侧向打滑,汽车在该处的行驶速率( )(A) 不得小于gR μ (B) 必须等于gR μ(C) 不得大于gR μ (D) 还应由汽车的质量m 决定分析与解 由题意知,汽车应在水平面内作匀速率圆周运动,为保证汽车转弯时不侧向打滑,所需向心力只能由路面与轮胎间的静摩擦力提供,能够提供的最大向心力应为μF N .由此可算得汽车转弯的最大速率应为v =μRg .因此只要汽车转弯时的实际速率不大于此值,均能保证不侧向打滑.应选(C).1-13 一物体沿固定圆弧形光滑轨道由静止下滑,在下滑过程中,则( )(A) 它的加速度方向永远指向圆心,其速率保持不变(B) 它受到的轨道的作用力的大小不断增加(C) 它受到的合外力大小变化,方向永远指向圆心(D) 它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不变,其速率不断增加分析与解 由图可知,物体在下滑过程中受到大小和方向不变的重力以及时刻指向圆轨道中心的轨道支持力F N 作用,其合外力方向并非指向圆心,其大小和方向均与物体所在位置有关.重力的切向分量(m g cos θ) 使物体的速率将会不断增加(由机械能守恒亦可判断),则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又称法向力)将不断增大,由轨道法向方向上的动力学方程Rm θmg F N 2sin v =-可判断,随θ 角的不断增大过程,轨道支持力F N 也将不断增大,由此可见应选(B).*1 -14 图(a)示系统置于以a =1/4 g 的加速度上升的升降机内,A 、B 两物体质量相同均为m ,A 所在的桌面是水平的,绳子和定滑轮质量均不计,若忽略滑轮轴上和桌面上的摩擦,并不计空气阻力,则绳中张力为( )(A) 5/8 mg (B) 1/2 mg (C) mg (D) 2mg分析与解 本题可考虑对A 、B 两物体加上惯性力后,以电梯这个非惯性参考系进行求解.此时A 、B 两物体受力情况如图(b)所示,图中a ′为A 、B 两物体相对电梯的加速度,m a 为惯性力.对A 、B 两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可解得F T =5/8 mg .故选(A).讨论 对于习题2 -5 这种类型的物理问题,往往从非惯性参考系(本题为电梯)观察到的运动图像较为明确,但由于牛顿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故从非惯性参考系求解力学问题时,必须对物体加上一个虚拟的惯性力.如以地面为惯性参考系求解,则两物体的加速度a A 和a B 均应对地而言,本题中a A 和a B 的大小与方向均不相同.其中a A 应斜向上.对a A 、a B 、a 和a ′之间还要用到相对运动规律,求解过程较繁琐.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己尝试一下.1 -15 在如图(a )所示的轻滑轮上跨有一轻绳,绳的两端连接着质量分别为1 kg 和2 kg 的物体A 和B ,现以50 N 的恒力F 向上提滑轮的轴,不计滑轮质量及滑轮与绳间摩擦,求A 和B 的加速度各为多少?题 1-15 图分析 在上提物体过程中,由于滑轮可以转动,所以A 、B 两物体对地加速度并不相同,故应将A 、B 和滑轮分别隔离后,运用牛顿定律求解,本题中因滑轮质量可以不计,故两边绳子张力相等,且有T 2F F =.解 隔离后,各物体受力如图(b )所示,有滑轮 02T =-F FA A A A T a m g m F =-B B B B T a m g m F =-联立三式,得 2.15A =a 7.2s m B 2=⋅-a ,2s m -⋅讨论 如由式a m m g m m F )()(B A B A +=+-求解,所得a 是A 、B 两物体构成的质点系的质心加速度,并不是A 、B 两物体的加速度.上式叫质心运动定理. 1 -16 一质量为m 的小球最初位于如图(a)所示的A 点,然后沿半径为r 的光滑圆轨道ADCB 下滑.试求小球到达点C 时的角速度和对圆轨道的作用力.题 1-16 图分析 该题可由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在取自然坐标的情况下,沿圆弧方向的加速度就是切向加速度a t,与其相对应的外力F t是重力的切向分量mg sin α,而与法向加速度a n 相对应的外力是支持力F N 和重力的法向分量mg cos α.由此,可分别列出切向和法向的动力学方程F t=m d v /d t 和F n =ma n .由于小球在滑动过程中加速度不是恒定的,因此,需应用积分求解,为使运算简便,可转换积分变量.该题也能应用以小球、圆弧与地球为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小球的速度和角速度,方法比较简便.但它不能直接给出小球与圆弧表面之间的作用力.解 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P 和圆轨道对它的支持力F N .取图(b)所示的自然坐标系,由牛顿定律得tm αmg F t d d sin v =-= (1) Rm m αmg F F N n 2cos v =-= (2) 由tαr t s d d d d ==v ,得v αr t d d =,代入式(1),并根据小球从点A 运动到点C 的始末条件,进行积分,有得 αrg cos 2=v则小球在点C 的角速度为由式(2)得 αmg αmg rm m F N cos 3cos 2=+=v 由此可得小球对圆轨道的作用力为负号表示F ′N 与e n 反向.1 -17 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半径为R 的固定圆环,物体紧贴环的内侧作圆周运动,其摩擦因数为μ,开始时物体的速率为v 0 ,求:(1) t 时刻物体的速率;(2) 当物体速率从v 0减少2/0v 时,物体所经历的时间及经过的路程.题 1-17 图分析 运动学与动力学之间的联系是以加速度为桥梁的,因而,可先分析动力学问题.物体在作圆周运动的过程中,促使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是圆环内侧对物体的支持力F N 和环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F f ,而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F N ′成正比,且F N 与F N ′又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样,就可通过它们把切向和法向两个加速度联系起来了,从而可用运动学的积分关系式求解速率和路程.解(1) 设物体质量为m,取图中所示的自然坐标,按牛顿定律,有=μF N ,由上述各式可得由分析中可知,摩擦力的大小Ff取初始条件t =0 时v=v0 ,并对上式进行积分,有(2) 当物体的速率从v0减少到2/v时,由上式可得所需的时间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第二章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2 -1对质点系有以下几种说法:(1) 质点组总动量的改变与内力无关;(2) 质点组总动能的改变与内力无关;(3) 质点组机械能的改变与保守内力无关.下列对上述说法判断正确的是()(A) 只有(1)是正确的(B) (1)、(2)是正确的(C) (1)、(3)是正确的(D) (2)、(3)是正确的分析与解在质点组中内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于一对内力的冲量恒为零,故内力不会改变质点组的总动量.但由于相互有作用力的两个质点的位移大小以及位移与力的夹角一般不同,故一对内力所作功之和不一定为零,应作具体分析,如一对弹性内力的功的代数和一般为零,一对摩擦内力的功代数和一般不为零,对于保守内力来说,所作功能使质点组动能与势能相互转换,因此保守内力即使有可能改变质点组的动能,但也不可能改变质点组的机械能.综上所述(1)(3)说法是正确的.故选(C).2 -2有两个倾角不同、高度相同、质量一样的斜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斜面是光滑的,有两个一样的物块分别从这两个斜面的顶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则()(A) 物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动量相等(B) 物块到达斜面底端时动能相等(C) 物块和斜面(以及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D) 物块和斜面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分析与解对题述系统来说,由题意知并无外力和非保守内力作功,故系统机械能守恒.物体在下滑过程中,一方面通过重力作功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另一方面通过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弹性内力作功将一部分能量转化为斜面的动能,其大小取决其中一个内力所作功.由于斜面倾角不同,故物体沿不同倾角斜面滑至底端时动能大小不等.动量自然也就不等(动量方向也不同).故(A)(B)(C)三种说法均不正确.至于说法(D)正确,是因为该系统动量虽不守恒(下滑前系统动量为零,下滑后物体与斜面动量的矢量和不可能为零.由此可知,此时向上的地面支持力并不等于物体与斜面向下的重力),但在水平方向上并无外力,故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分动量守恒.2 -3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A和B,置于光滑桌面上,A和B之间连有一轻弹簧.另有质量为m1和m2的物体C和D分别置于物体A与B 之上,且物体A和C、B和D 之间的摩擦因数均不为零.首先用外力沿水平方向相向推压A和B,使弹簧被压缩,然后撤掉外力,则在A和B弹开的过程中,对A、B、C、D 以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有()(A) 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C)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D) 动量守恒,机械能不一定守恒分析与解 由题意知,作用在题述系统上的合外力为零,故系统动量守恒,但机械能未必守恒,这取决于在A 、B 弹开过程中C 与A 或D 与B 之间有无相对滑动,如有则必然会因摩擦内力作功,而使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故选(D).2 -4 如图所示,子弹射入放在水平光滑地面上静止的木块后而穿出.以地面为参考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A) 子弹减少的动能转变为木块的动能(B) 子弹-木块系统的机械能守恒(C) 子弹动能的减少等于子弹克服木块阻力所作的功(D) 子弹克服木块阻力所作的功等于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热分析与解 子弹-木块系统在子弹射入过程中,作用于系统的合外力为零,故系统动量守恒,但机械能并不守恒.这是因为子弹与木块作用的一对内力所作功的代数和不为零(这是因为子弹对地位移大于木块对地位移所致),子弹动能的减少等于子弹克服阻力所作功,子弹减少的动能中,一部分通过其反作用力对木块作正功而转移为木块的动能,另一部分则转化为热能(大小就等于这一对内力所作功的代数和).综上所述,只有说法(C)的表述是完全正确的. 2 -5 质量为m 的物体,由水平面上点O 以初速为v 0 抛出,v 0与水平面成仰角α.若不计空气阻力,求:(1) 物体从发射点O 到最高点的过程中,重力的冲量;(2) 物体从发射点到落回至同一水平面的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分析 重力是恒力,因此,求其在一段时间内的冲量时,只需求出时间间隔即可.由抛体运动规律可知,物体到达最高点的时间gαt sin Δ01v ,物体从出发到落回至同一水平面所需的时间是到达最高点时间的两倍.这样,按冲量的定义即可求得结果.另一种解的方法是根据过程的始、末动量,由动量定理求出.解1 物体从出发到达最高点所需的时间为则物体落回地面的时间为于是,在相应的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分别为解2 根据动量定理,物体由发射点O 运动到点A 、B 的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分别为2 -6 高空作业时系安全带是非常必要的.假如一质量为51.0 kg 的人,在操作时不慎从高空竖直跌落下来,由于安全带的保护,最终使他被悬挂起来.已知此时人离原处的距离为2.0 m ,安全带弹性缓冲作用时间为0.50 s .求安全带对人的平均冲力.分析 从人受力的情况来看,可分两个阶段:在开始下落的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人体可看成是作自由落体运动;在安全带保护的缓冲过程中,则人体同时受重力和安全带冲力的作用,其合力是一变力,且作用时间很短.为求安全带的冲力,可以从缓冲时间内,人体运动状态(动量)的改变来分析,即运用动量定理来讨论.事实上,动量定理也可应用于整个过程.但是,这时必须分清重力和安全带冲力作用的时间是不同的;而在过程的初态和末态,人体的速度均为零.这样,运用动量定理仍可得到相同的结果.解1 以人为研究对象,按分析中的两个阶段进行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人跌落至2 m 处时的速度为gh 21=v (1)在缓冲过程中,人受重力和安全带冲力的作用,根据动量定理,有()12Δv v m m t -=+P F (2)由式(1)、(2)可得安全带对人的平均冲力大小为解2 从整个过程来讨论.根据动量定理有2 -7 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一横截面S =0.20 m 2 的直角弯管,管中有流速为v =3.0 m·s-1 的水通过,求弯管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题 3-12 图分析 对于弯曲部分AB 段内的水而言,由于流速一定,在时间Δt 内,从其一端流入的水量等于从另一端流出的水量.因此,对这部分水来说,在时间Δt 内动量的增量也就是流入与流出水的动量的增量Δp =Δm (v B -v A );此动量的变化是管壁在Δt 时间内对其作用冲量I 的结果.依据动量定理可求得该段水受到管壁的冲力F ;由牛顿第三定律,自然就得到水流对管壁的作用力F′=-F .解 在Δt 时间内,从管一端流入(或流出) 水的质量为Δm =ρυS Δt ,弯曲部分AB 的水的动量的增量则为Δp =Δm (v B -v A ) =ρυS Δt (v B -v A )依据动量定理I =Δp ,得到管壁对这部分水的平均冲力从而可得水流对管壁作用力的大小为作用力的方向则沿直角平分线指向弯管外侧.2 -8 质量为m′ 的人手里拿着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此人用与水平面成α角的速率v 0 向前跳去.当他达到最高点时,他将物体以相对于人为u 的水平速率向后抛出.问:由于人抛出物体,他跳跃的距离增加了多少? (假设人可视为质点)分析 人跳跃距离的增加是由于他在最高点处向后抛出物体所致.在抛物的过程中,人与物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冲量,使他们各自的动量发生了变化.如果把人与物视为一系统,因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故外力的冲量为零,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但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注意系统是相对地面(惯性系)而言的,因此,在处理人与物的速度时,要根据相对运动的关系来确定.至于,人因跳跃而增加的距离,可根据人在水平方向速率的增量Δv 来计算. 解 取如图所示坐标.把人与物视为一系统,当人跳跃到最高点处,在向左抛物的过程中,满足动量守恒,故有式中v 为人抛物后相对地面的水平速率, v -u 为抛出物对地面的水平速率.得人的水平速率的增量为而人从最高点到地面的运动时间为所以,人跳跃后增加的距离2 -9 一质量为0.20 kg 的球,系在长为2.00 m 的细绳上,细绳的另一端系在天花板上.把小球移至使细绳与竖直方向成30°角的位置,然后从静止放开.求:(1) 在绳索从30°角到0°角的过程中,重力和张力所作的功;(2) 物体在最低位置时的动能和速率;(3) 在最低位置时的张力.题 2-9 图分析 (1) 在计算功时,首先应明确是什么力作功.小球摆动过程中同时受到重力和张力作用.重力是保守力,根据小球下落的距离,它的功很易求得;至于张力虽是一变力,但是,它的方向始终与小球运动方向垂直,根据功的矢量式⎰⋅=s d F W ,即能得出结果来.(2) 在计算功的基础上,由动能定理直接能求出动能和速率.(3) 在求最低点的张力时,可根据小球作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加速度由重力和张力提供来确定.解 (1) 如图所示,重力对小球所作的功只与始末位置有关,即在小球摆动过程中,张力F T 的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垂直,所以,张力的功(2) 根据动能定理,小球摆动过程中,其动能的增量是由于重力对它作功的结果.初始时动能为零,因而,在最低位置时的动能为小球在最低位置的速率为(3) 当小球在最低位置时,由牛顿定律可得2 -10 一质量为m 的质点,系在细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平面上.此质点在粗糙水平面上作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设质点的最初速率是v 0 .当它运动一周时,其速率为v 0 /2.求:(1) 摩擦力作的功;(2) 动摩擦因数;(3) 在静止以前质点运动了多少圈?分析 质点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减缓,意味着其动能减少;而减少的这部分动能则消耗在运动中克服摩擦力作功上.由此,可依据动能定理列式解之.解 (1) 摩擦力作功为20202k 0k 832121v v v m m m E E W -=-=-= (1) (2) 由于摩擦力是一恒力,且F f =μmg ,故有mg r s F W μπ2180cos o f -== (2)由式(1)、(2)可得动摩擦因数为(3) 由于一周中损失的动能为2083v m ,则在静止前可运行的圈数为 34k 0==W E n 圈 2 -11 如图(a)所示,A 和B 两块板用一轻弹簧连接起来,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 1 和m 2 .问在A 板上需加多大的压力,方可在力停止作用后,恰能使A 在跳起来时B 稍被提起.(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题 2-11 图分析 运用守恒定律求解是解决力学问题最简捷的途径之一.因为它与过程的细节无关,也常常与特定力的细节无关.“守恒”则意味着在条件满足的前提下,过程中任何时刻守恒量不变.在具体应用时,必须恰当地选取研究对象(系统),注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该题可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来解决.选取两块板、弹簧和地球为系统,该系统在外界所施压力撤除后(取作状态1),直到B 板刚被提起(取作状态2),在这一过程中,系统不受外力作用,而内力中又只有保守力(重力和弹力)作功,支持力不作功,因此,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只需取状态1 和状态2,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出方程,并结合这两状态下受力的平衡,便可将所需压力求出.解 选取如图(b)所示坐标,取原点O 处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零点.作各状态下物体的受力图.对A 板而言,当施以外力F 时,根据受力平衡有F 1 =P 1 +F (1)。

物理学简明教程第九章课后习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学简明教程第九章课后习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学简明教程第九章课后习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九章近代物理简介9-1有下列几种说法:(1) 两个相互作用的粒子系统对某一惯性系满足动量守恒,对另一个惯性系来说,其动量不一定守恒;(2) 在真空中,光的速度与光的频率、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3) 在任何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沿任何方向的传播速率都相同.其中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 只有(1)、(2)是正确的(B) 只有(1)、(3)是正确的(C) 只有(2)、(3)是正确的 (D) 三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分析与解物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是相对论的基础.前者是理论基础,后者是实验基础.按照这两个原理,任何物理规律(含题述动量守恒定律)对某一惯性系成立,对另一惯性系也同样成立.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与光源频率和运动状态无关,从任何惯性系(相对光源静止还是运动)测得光速均为3×108 m·s-1 .迄今为止,还没有实验能推翻这一事实.由此可见,(2)(3)说法是正确的,故选(C).9-2 按照相对论的时空观,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的事件,在另一惯性系中一定是同时事件(B)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的事件,在另一惯性系中一定是不同时事件(C)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又同地的事件,在另一惯性系中一定是同时同地事件(D)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不同地的事件,在另一惯性系中只可能同时不同地(E)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不同地事件,在另一惯性系中只可能同地不同时分析与解设在惯性系S中发生两个事件,其时间和空间间隔分别为Δt和Δx,按照洛伦兹坐标变换,在S′系中测得两事件时间和空间间隔分别为221ΔΔΔβx c t t --='v 和 21ΔΔΔβt x x --='v 讨论上述两式,可对题述几种说法的正确性予以判断:说法(A)(B)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在一个惯性系(如S系)发生的同时(Δt =0)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如S′系)中是否同时有两种可能,这取决于那两个事件在S 系中发生的地点是同地(Δx =0)还是不同地(Δx ≠0).说法(D)(E)也是不正确的,由上述两式可知:在S系发生两个同时(Δt =0)不同地(Δx ≠0)事件,在S′系中一定是既不同时(Δt ′≠0)也不同地(Δx ′≠0),但是在S 系中的两个同时同地事件,在S′系中一定是同时同地的,故只有说法(C)正确.有兴趣的读者,可对上述两式详加讨论,以增加对相对论时空观的深入理解.9-3 有一细棒固定在S′系中,它与Ox ′轴的夹角θ′=60°,如果S′系以速度u 沿Ox 方向相对于S系运动,S系中观察者测得细棒与Ox 轴的夹角( )(A) 等于60° (B) 大于60° (C) 小于60°(D) 当S′系沿Ox 正方向运动时大于60°,而当S′系沿Ox 负方向运动时小于60°分析与解 按照相对论的长度收缩效应,静止于S′系的细棒在运动方向的分量(即Ox 轴方向)相对S系观察者来说将会缩短,而在垂直于运动方向上的分量不变,因此S系中观察者测得细棒与Ox 轴夹角将会大于60°,此结论与S′系相对S系沿Ox 轴正向还是负向运动无关.由此可见应选(C).9-4 一飞船的固有长度为L ,相对于地面以速度v 1 作匀速直线运动,从飞船中的后端向飞船中的前端的一个靶子发射一颗相对于飞船的速度为v 2 的子弹.在飞船上测得子弹从射出到击中靶的时间间隔是( ) (c 表示真空中光速) (A) 21v v +L (B) 12v -v L (C) 2v L (D) ()211/1c L v v - 分析与解 固有长度是指相对测量对象静止的观察者所测,则题中L 、v 2 以及所求时间间隔均为同一参考系(此处指飞船)中的三个相关物理量,求解时与相对论的时空观无关.故选(C).讨论 从地面测得的上述时间间隔为多少? 建议读者自己求解.注意此处要用到相对论时空观方面的规律了.9-5 设S′系以速率v =0.60c 相对于S系沿xx ′轴运动,且在t =t ′=0时,x =x ′=0.(1)若有一事件,在S系中发生于t =2.0×10-7s,x =50m 处,该事件在S′系中发生于何时刻?(2)如有另一事件发生于S系中t =3.0×10-7 s,x =10m 处,在S′系中测得这两个事件的时间间隔为多少?分析 在相对论中,可用一组时空坐标(x ,y ,z ,t )表示一个事件.因此,本题可直接利用洛伦兹变换把两事件从S系变换到S′系中.解 (1) 由洛伦兹变换可得S′系的观察者测得第一事件发生的时刻为s 1025.1/1721211-⨯=--='c x c t t 2v v (2) 同理,第二个事件发生的时刻为s 105.3/1722222-⨯=--='c x c t t 2v v 所以,在S′系中两事件的时间间隔为s 1025.2Δ712-⨯='-'='t t t 9-6 设有两个参考系S 和S′,它们的原点在t =0和t ′=0时重合在一起.有一事件,在S′系中发生在t ′=8.0×10-8 s ,x ′=60m ,y ′=0,z ′=0处,若S′系相对于S系以速率v =0.6c 沿xx ′轴运动,问该事件在S系中的时空坐标各为多少?分析 本题可直接由洛伦兹逆变换将该事件从S′系转换到S系.解 由洛伦兹逆变换得该事件在S 系的时空坐标分别为m 93/12=-'+'=c t x x 2v vy =y ′=0z =z ′=0s 105.2/1722-⨯=-'+'=c x c t t 2v v 9-7 以速度v 沿x 方向运动的粒子,在y 方向上发射一光子,求地面观察者所测得光子的速度.分析 设地面为S系,运动粒子为S′系.与上题不同之处在于,光子的运动方向与粒子运动方向不一致,因此应先求出光子相对S系速度u 的分量u x 、u y 和u z ,然后才能求u 的大小和方向.根据所设参考系,光子相对S′系的速度分量分别为u ′x =0,u ′y =c ,u ′z =0.解 由洛伦兹速度的逆变换式可得光子相对S系的速度分量分别为v v v ='++'=x x x u cu u 21 222/11/1c c u cc u u x y y 22v v v -='+-'= 0=z u所以,光子相对S系速度u 的大小为c u u u u z y x =++=222速度u 与x 轴的夹角为vv 22arctan arctan -==c u u θx y 讨论 地面观察者所测得光子的速度仍为c ,这也是光速不变原理的必然结果.但在不同惯性参考系中其速度的方向却发生了变化.9-8 在惯性系S 中观察到有两个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其时间间隔为4.0 s ,从另一惯性系S′中观察到这两个事件的时间间隔为6.0 s ,试问从S′系测量到这两个事件的空间间隔是多少? 设S′系以恒定速率相对S系沿xx ′轴运动.分析 这是相对论中同地不同时的两事件的时空转换问题.可以根据时间延缓效应的关系式先求出S′系相对S 系的运动速度v ,进而得到两事件在S′系中的空间间隔Δx ′=v Δt ′(由洛伦兹时空变换同样可得到此结果).解 由题意知在S系中的时间间隔为固有的,即Δt =4.0s,而Δt ′=6.0 s.根据时间延缓效应的关系式2/1ΔΔc tt 2v -=',可得S′系相对S系的速度为c t t c 35ΔΔ12=⎥⎦⎤⎢⎣⎡⎪⎭⎫ ⎝⎛'-=v两事件在S′系中的空间间隔为m 1034.1ΔΔ9⨯='='t x v9-9 若从一惯性系中测得宇宙飞船的长度为其固有长度的一半,试问宇宙飞船相对此惯性系的速度为多少? (以光速c 表示)解 设宇宙飞船的固有长度为l 0 ,它相对于惯性系的速率为v ,而从此惯性系测得宇宙飞船的长度为2/0l ,根据洛伦兹长度收缩公式,有200/12/c l l 2v -=可解得v =0.866 c9-10 一固有长度为4.0 m 的物体,若以速率0.60c 沿x 轴相对某惯性系运动,试问从该惯性系来测量,此物体的长度为多少?解 由洛伦兹长度收缩公式m 2.3/120=-=c l l 2v9-11 下列物体哪个是绝对黑体( )(A) 不辐射可见光的物体 (B) 不辐射任何光线的物体(C) 不能反射可见光的物体 (D) 不能反射任何光线的物体分析与解 一般来说,任何物体对外来辐射同时会有三种反应:反射、透射和吸收,各部分的比例与材料、温度、波长有关.同时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会同时对外辐射,实验和理解证明:一个物体辐射能力正比于其吸收能力.做为一种极端情况,绝对黑体(一种理想模型)能将外来辐射(可见光或不可见光)全部吸收,自然也就不会反射任何光线,同时其对外辐射能力最强.综上所述应选(D).9-12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是光子和物质原子中的电子相互作用过程,其区别何在? 在下面几种理解中,正确的是( )(A) 两种效应中电子与光子组成的系统都服从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B) 光电效应是由于电子吸收光子能量而产生的,而康普顿效应则是由于电子与光子的弹性碰撞过程(C) 两种效应都相当于电子与光子的弹性碰撞过程(D) 两种效应都属于电子吸收光子的过程分析与解 两种效应都属于电子与光子的作用过程,不同之处在于:光电效应是由于电子吸收光子而产生的,光子的能量和动量会在电子以及束缚电子的原子、分子或固体之间按照适当的比例分配,但仅就电子和光子而言,两者之间并不是一个弹性碰撞过程,也不满足能量和动量守恒.而康普顿效应中的电子属于“自由”电子,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弹性碰撞过程,作用后的光子并未消失,两者之间满足能量和动量守恒.综上所述,应选(B).9-13 钨的逸出功是4.52 eV ,钡的逸出功是2.50 eV ,分别计算钨和钡的截止频率.哪一种金属可以用作可见光范围内的光电管阴极材料?分析 由光电效应方程W m h +=2v 21v 可知,当入射光频率ν =ν0 (式中ν0=W/h )时,电子刚能逸出金属表面,其初动能02=v 21m .因此ν0 是能产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的最低频率(即截止频率),它与材料的种类有关.由于可见光频率处在0.395 ×1015 ~0.75 ×1015Hz 的狭小范围内,因此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作为可见光范围内的光电管材料的(指光电管中发射电子用的阴极材料).解 钨的截止频率 Hz 1009.115101⨯==hW v 钡的截止频率 Hz 10603.015202⨯==h W v 对照可见光的频率范围可知,钡的截止频率02v 正好处于该范围内,而钨的截止频率01v 大于可见光的最大频率,因而钡可以用于可见光范围内的光电管材料.9-14 钾的截止频率为4.62 ×1014Hz ,今以波长为435.8 nm 的光照射,求钾放出的光电子的初速度.解 根据光电效应的爱因斯坦方程W m h +=2v 21v 其中 W =h ν0 , ν=c/λ可得电子的初速度1-50s m 1074.52⋅⨯=⎥⎦⎤⎢⎣⎡⎪⎭⎫ ⎝⎛-=v v λc m h 由于逸出金属的电子的速度v <<c ,故式中m 取电子的静止质量.9-15 试求波长为下列数值的光子的能量、动量及质量:(1)波长为1 500 nm 的红外线;(2) 波长为500 nm 的可见光;(3) 波长为20 nm 的紫外线;(4) 波长为0.15 nm 的X 射线;(5) 波长为1.0 ×10-3nm 的γ 射线.解 由能量v h E =,动量λh p =以及质能关系式2c E m =,可得 (1) 当λ1 =1 500 nm 时,J 1033.1191-⨯===1hc v λh E 1-281s m kg 1042.4⋅⋅⨯==-1h λp kg 1047.1361211-⨯===λc h c m E (2) 当λ 2 =500 nm 时,因λ2 =31λ1 ,故有 J 1099.331912-⨯==E E-12712s m kg 1033.13⋅⋅⨯==-p pkg 1041.433612-⨯==m m(3) 当λ3 =20 nm 时,因λ3=751λ1 ,故有 J 1097.9751813-⨯==E E-12613s m kg 1031.375⋅⋅⨯==-p pkg 1010.1753413-⨯==m m(4) 当λ4=0.15 nm 时,因λ4 =10-4λ1 ,故有 J 1013.11041514-⨯==E E-12414s m kg 1042.4104⋅⋅⨯==-p pkg 1047.11043214-⨯==m m(5) 当λ5 =1×10-3 nm 时,J 1099.11355-⨯==λhc E 1-2255s m kg 1063.6⋅⋅⨯==-λh p kg 1021.23055-⨯==λc h m 9-16 计算氢原子光谱中莱曼系的最短和最长波长,并指出是否为可见光. 分析 氢原子光谱规律为⎥⎥⎦⎤⎢⎢⎣⎡-=22111i f n n R λ 式中n f =1,2,3,…,n i =n f +1,n f +2,….若把氢原子的众多谱线按n f =1,2,3,…归纳为若干谱线系,其中n f =1 为莱曼系,n f =2 就是最早被发现的巴耳末系,所谓莱曼系的最长波长是指n i =2,所对应的光谱线的波长,最短波长是指n i →∞所对应的光谱线的波长,莱曼系的其他谱线均分布在上述波长范围内.式中R 的实验值常取1.097×107m -1.此外本题也可由频率条件h ν =E f -E i 计算.解 莱曼系的谱线满足 ⎪⎪⎭⎫ ⎝⎛-=221111i n R λ,n i =2,3,4,… 令n i =2,得该谱系中最长的波长 λmax =121.5 nm 令n i →∞,得该谱系中最短的波长 λmin=91.2 nm 对照可见光波长范围(400 ~760 nm),可知莱曼系中所有的谱线均不是可见光,它们处在紫外线部分.9-17 在玻尔氢原子理论中,当电子由量子数n i =5 的轨道跃迁到n f =2的轨道上时,对外辐射光的波长为多少? 若再将该电子从n f =2 的轨道跃迁到游离状态,外界需要提供多少能量?分析 当原子中的电子在高能量E i 的轨道与低能量E f 的轨道之间跃迁时,原子对外辐射或吸收外界的能量,可用公式ΔE =E i -E f 或ΔE =E f -E i 计算.对氢原子来说,21nE E n =,其中E 1 为氢原子中基态(n =1)的能量,即E 1 =-Rhc =-13.6 eV ,电子从n f =2 的轨道到达游离状态时所需的能量,就是指电子由轨道n f =2 跃迁到游离态n i →∞时所需能量,它与电子由基态(n f =1)跃迁到游离态n i =∞时所需的能量(称电离能)是有区别的,后者恰为13.6 eV.解 根据氢原子辐射的波长公式,电子从n i =5 跃迁到n f =2 轨道状态时对外辐射光的波长满足⎪⎭⎫ ⎝⎛-=2251211R λ 则 λ=4.34 ×10-7m =434 nm而电子从n f =2 跃迁到游离态n i →∞所需的能量为eV 4.32Δ1212-=∞-=-=∞E E E E E 负号表示电子吸收能量.9-18 已知α粒子的静质量为6.68×10-27 kg ,求速率为5 000 km ·s -1的α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分析 在本题及以后几题求解的过程中,如实物粒子运动速率远小于光速(即v <<c )或动能远小于静能(即E k <<E 0 ),均可利用非相对论方法处理,即认为0m m ≈和k E m p 022=.解 由于α粒子运动速率v <<c ,故有0m m = ,则其德布罗意波长为nm 1099.150-⨯===v m h p h λ 9-19 求动能为 1.0 eV 的电子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解 由于电子的静能MeV 512.0200==c m E ,而电子动能0E E k <<,故有()2/102k E m p =,则其德布罗意波长为 ()nm 23.120===k E m h p h λ 9-20 若电子和光子的波长均为0.20 nm ,则它们的动量和动能各为多少? 分析 光子的静止质量m 0 =0,静能E 0 =0,其动能、动量均可由德布罗意关系式E =h ν,λh p =求得.而对电子来说,动能pc c m c m c p E E E k <-+=-=20420220.本题中因电子的()()M e V 512.0keV 22.60E pc <<,所以0E E k << ,因而可以不考虑相对论效应,电子的动能可用公式022m p E k =计算. 解 由于光子与电子的波长相同,它们的动量均为1-24s m kg 1022.3⋅⋅⨯==-λh p 光子的动能 eV 22.6===pc E E k电子的动能 eV 8.37202==m p E k 讨论 用电子束代替可见光做成的显微镜叫电子显微镜.由上述计算可知,对于波长相同的光子与电子来说,电子的动能小于光子的动能.很显然,在分辨率相同的情况下(分辨率∝ 1/λ ),电子束对样品损害较小,这也是电子显微镜优于光学显微镜的一个方面.9-21 电子位置的不确定量为5.0×10-2 nm 时,其速率的不确定量为多少? 分析 量子论改变了我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传统认识,即我们不可能对粒子的行为做出绝对性的断言.不确定关系式h p x x ≥ΔΔ(严格的表述应为π4ΔΔh p x x ≥)就是关于不确定性的一种量子规律.由上述基本关系式还可引出其他的不确定关系式,如h L ≥ϕϕΔΔ (Δφ为粒子角位置的不确定量,ΔL φ为粒子角动量的不确定量),h t E ≥ΔΔ(Δt 为粒子在能量状态E 附近停留的时间,又称平均寿命,11 / 11ΔE 为粒子能量的不确定量,又称能级的宽度)等等,不论是对粒子行为做定性分析,还是定量估计(一般指数量级),不确定关系式都很有用.解 因电子位置的不确定量Δx =5 ×10-2nm ,由不确定关系式以及x v ΔΔm p x =可得电子速率的不确定量1-7s m 1046.1ΔΔ⋅⨯==xm h x v9-22 一质量为40 g 的子弹以1.0 ×103 m ·s -1的速率飞行,求:(1)其德布罗意波的波长;(2) 若子弹位置的不确定量为0.10 mm ,求其速率的不确定量.解 (1) 子弹的德布罗意波长为v m h λ==1.66 ×10-35m (2) 由不确定关系式以及x v ΔΔm p x =可得子弹速率的不确定量为xm h m p x ΔΔΔ==v =1.66 ×10-28 m ·s -1 讨论 由于h 值极小,其数量级为10-34 ,故不确定关系式只对微观粒子才有实际意义,对于宏观物体,其行为可以精确地预言.。

大学物理_第九章_课后答案

大学物理_第九章_课后答案

µ0 I , r 为管外一点到螺线管轴 2πr
题 9-4 图 9-5 如果一个电子在通过空间某一区域时不偏转, 能否肯定这个区域中没有磁场?如果它发 生偏转能否肯定那个区域中存在着磁场? 解:如果一个电子在通过空间某一区域时不偏转,不能肯定这个区域中没有磁场,也可能存 在互相垂直的电场和磁场, 电子受的电场力与磁场力抵消所致. 如果它发生偏转也不能肯定 那个区域存在着磁场,因为仅有电场也可以使电子偏转. 9-6 已知磁感应强度 B = 2.0 Wb· m 的均匀磁场, 方向沿 x 轴正方向, 如题 9-6 图所示. 试求:(1)通过图中 abcd 面的磁通量;(2)通过图中 befc 面的磁通量;(3)通过图中 aefd 面 的磁通量. 解: 如题 9-6 图所示
题 9-7 图 9-7 如题9-7图所示, AB 、 CD 为长直导线, BC 为圆心在 O 点的一段圆弧形导线,其半 径为 R .若通以电流 I ,求 O 点的磁感应强度. 解:如题 9-7 图所示, O 点磁场由 AB 、 BC 、 CD 三部分电流产生.其中


AB 产生
� B1 = 0
CD 产生 B2 =
9-13 一根很长的铜导线载有电流10A,设电流均匀分布.在导线内部作一平面 S ,如题9-13 图所示.试计算通过S平面的磁通量(沿导线长度方向取长为1m的一段作计算).铜的磁导率
µ = µ0 .
解:由安培环路定律求距圆导线轴为 r 处的磁感应强度
� B ∫ ⋅ dl = µ 0 ∑ I
l
B 2πr = µ 0
B0 =

µ 0 ev = 13 T 4πa 2
电子磁矩 Pm 在图中也是垂直向里,大小为
Pm =
e 2 eva πa = = 9.2 × 10 − 24 A ⋅ m 2 T 2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第10章 2010.9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第10章 2010.9

第10章 几何光学10-1 一发散薄透镜的焦距为015.cm ,在距光心030.cm 处放置一高012.cm 的物体。

求像距及横向放大率,并作光线图。

解 根据薄透镜的物像关系式 f S S 111='+,按照符号法则,其中物距取正值cm 030.=S ,焦距取负值cm 0.15-=f 解得像距 cm 0.10-=-='fS SfS 横向放大率31='-='=S S y y m成像为正立缩小的虚像。

光线图:10-2 一会聚薄透镜的焦距为010.cm ,将物分别置于离光心(1)030. m ,(2)010.m 处。

求像距及描述成像情况,并作光线图。

解 根据薄透镜的物像关系式 fS S 111='+(1)按题意和符号法则,物距和焦距均为正值,即有cm 30=S ,cm 10=f 解得像距 cm 0.15=-='fS SfS 横向放大率21-='-='=S S y y m 成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2)按题意,cm 0.10==f S ,解得像距∞→'S当物体置于会聚薄透镜焦平面时,通过透镜的光线互相平行,不能成像。

作光线图:题10-2(2)光线图题10-2(1)光线图题10-1光线图10-3 一会聚薄透镜两球面的曲率半径相同,其绝对值为10.0cm ,透镜玻璃的折射率为1.52。

求该透镜的焦距。

如果该透镜为发散透镜,则焦距又是多少? 解 设透镜外空气折射率11=n 。

已知透镜玻璃的折射率52.12==n n 。

对两球面分别应用单球面折射成像公式,得 ⎪⎪⎩⎪⎪⎨⎧-='+-='+2221111111R n S S n R n S n S因为第一个球面成的像作为第二个球面的虚物,此物距应取负值,有12S S '-=;又因为两球面的曲率半径相同,且第二个球面的曲率中心与出射光分处界面两侧,故有R R R =-=21。

大学物理第九章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物理第九章课后习题答案
-1-
自治区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学
题库
3. 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分别为 2q 和 q,相距 L. 将第三个点电荷放在何处时,它 所受的合力为零?此处由 2q 和 q 产生的合场强是多少? 4. 三个电荷量均为 q 的点电荷放在等边三角形的各顶点上.在三角形中心放置怎 样的点电荷,才能使作用在每一点电荷上的合力为零? 5. 两等量同号点电荷相距为 a,在其连线的中垂面上放一点电荷.根据对称性可 知,该点电荷在中垂面上受力的极大值的轨迹是一个圆.求该圆的半径. 6. 两个点电荷, q1 = 8.0µC , q 2 = −1.60 µC ,相距 20cm. 求离它们都是 20cm 处 的电场强度. 7. 如图所示,半径为 R 的均匀带电圆环,带电荷为 q. (1) 求轴线上离环心 O 为 x 处的场强 E . (2) 画出 E-x 曲线. (3) 轴线上何处的场强最大?其值是多少? 8. 求均匀带电半圆环的圆心 O 处的场强 E.已知圆环的半径为 R ,带电荷为 q. 9. 计算线电荷密度为η的无限长均匀带电 线弯成如图所示形状时,半圆圆心 O 处的 场强 E.半径为 R ,直线 Aa 和 Bb 平行.
dE y = − dE sinθ = −
∴ E y = ∫ dE y = ∫ −
0
ηR sin θdθ 4πε 0 R 2
π
ηR sin θdθ 4πε 0 R 2
=−
η ηπR q =− 2 =− 2 2 2πε0 R 2π ε 0 R 2π ε 0 R 2
-8-
自治区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学
题库
� � 矢量式: E = E y j = − 9.
10. 半径为 R 的圆平面均匀带电.电荷面密度为σ,求轴线上离圆心 x 处的场强. 11. (1) 一点电荷 q 位于一立方体中心,立方体边长为 a.试问通过立方体一面的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九章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九章

第9章 电稳感应和电磁场 习题及答案1. 通过某回路的磁场与线圈平面垂直指向纸面内,磁通量按以下关系变化:23(65)10t t Wb -Φ=++⨯。

求2t s =时,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解:310)62(-⨯+-=Φ-=t dtd ε 当s t 2=时,V 01.0-=ε由楞次定律知,感应电动势方向为逆时针方向2. 长度为l 的金属杆ab 以速率υ在导电轨道abcd 上平行移动。

已知导轨处于均匀磁场B 中,B 的方向与回路的法线成60°角,如图所示,B 的大小为B =kt (k 为正常数)。

设0=t 时杆位于cd 处,求:任一时刻t 导线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解:任意时刻通过通过回路面积的磁通量为202160cos t kl t Bl S d B m υυ==⋅=Φ导线回路中感应电动势为 t kl tmυε-=Φ-=d d 方向沿abcda 方向。

3. 如图所示,一边长为a ,总电阻为R 的正方形导体框固定于一空间非均匀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其大小沿x 方向变化,且)1(x k B +=,0>k 。

求: (1)穿过正方形线框的磁通量;(2)当k 随时间t 按t k t k 0)(=(0k 为正值常量)变化时,线框中感生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解:(1)通过正方形线框的磁通量为⎰⎰=⋅=Φa S Badx S d B 0 ⎰+=a dx x ak 0)1()211(2a k a +=(2)当t k k 0=时,通过正方形线框的磁通量为)211(02a t k a +=Φ 正方形线框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dt d Φ=ε)211(02a k a += 正方形线框线框中电流大小为)211(02a R k a R I +==ε,方向:顺时针方向4.如图所示,一矩形线圈与载有电流t I I ωcos 0=长直导线共面。

设线圈的长为b ,宽为a ;0=t 时,线圈的AD 边与长直导线重合;线圈以匀速度υ垂直离开导线。

物理学简明教程1-9章课后习题答案

物理学简明教程1-9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1 -1质点作曲线运动,在时刻t 质点的位矢为r ,速度为v ,速率为v,t 至(t + A t)时间内的位移 为A r ,路程为A s,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为 A r (或称A 丨r | ),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 .(1)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 A | =A s = A r(B) | A | 工& MA r,当A t T 0时有| d r | = =ds M d (C) | A | 工& M s,当 A t TO 时有| d r | = =dr M d (D) | A |MA s MA r,当 A t T 0 时有1 d r | : =dr = ds⑵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 v | =v , | v | = v(B) | v | M v , | v | M A (C) | v | =v , | v | M A(D)| v | M v ,| v | = v分析与解 (1)质点在t 至(t + A t)时间内沿曲线从P 点运动到P 点,各量关系如图所示,其 中路程A s = PP ,位移大小| A r |= PP '而A r =| r | - | r |表示质点位矢大小的变化量 ,三 个量的物理含义不同,在曲线运动中大小也不相等 (注:在直线运动中有相等的可能 ).但当 A t T 0时,点P 无限趋近P 点,则有| d r | = ds,但却不等于dr .故选(B). ⑵由于| A r |咼s,故空=空,即| V |训.A t A t)(B) 只有(2)正确 (D)只有(3)(4)正确X但由于| d r |= ds,故一dtds百,即V .由此可见,应选(C).1 -2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位矢r (x,y)的端点处,对其速度的大小有四种意见,即dr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只有(1)(2)正确 (C)只有(2)(3)正确⑵丄;dt分析与解 dr 表示质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率,在极坐标系中叫径向速率. 通常dt用符号V r 表示,这是速度矢量在位矢方向上的一个分量; d r 表示速度矢量;在自然坐标系中dt1 -3 一个质点在做圆周运动时,则有( )分析与解 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 t 起改变速度大小的作用用.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相应法向加速度的方向也在不断改变,因而法向加速度是一定改变的•至于 a t 是否改变,则要视质点的速率情况而定•质点作匀速率圆周 运动时,a t 恒为零;质点作匀变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 为一不为零的恒量,当a t 改变时,质点则作一般的变速率圆周运动•由此可见 ,应选(B).1 -4质点的运动方程为x - -10t 30t 22y =15t -20t式中x ,y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试求:(1)初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分析 由运动方程的分量式可分别求出速度、加速度的分量 ,再由运动合成算出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解(1)速度的分量式为设V o 与X 轴的夹角为a 则V 0 y 3tan a :V 0x2a= 123° 41(2)加速度的分量式为速度大小可用公式八詈计算,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可由公式(A)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 ,法向加速度也改变 (B)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 ,法向加速度一定改变 (C)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不变(D)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 ,法向加速度不变,而法向分量a n 起改变速度方向的作当t = 0 时,v ox = -10 m-1s 』一10 60tdt二叢=15-40tdt_1V xv y,V 0y = 15 m s,则初速度大小为V 0 二■. V0x 2V 0y 2= 18.0 m s'叫=60 m s' , a y =竺=-40 m s*dt dt设a 与x 轴的夹角为3则tan 3 二色=-2a x 33= -33 ° 41或 326 ° 19 ')1 -5质点沿直线运动,加速度a = 4 -t 2式中a 的单位为m ・s -2,t 的单位为s.如果当t = 3 s 时,x = 9 m ,v =2 m s -1,求质点的运动方程.分析本题属于运动学第二类问题,即已知加速度求速度和运动方程,必须在给定条件下用积 分方法解决.由a =巴和v =逖可得dv = adt 和dx = vdt .如a = a (t )或v = v (t ),则可两边 dtdt直接积分•如果a 或v 不是时间t 的显函数,则应经过诸如分离变量或变量代换等数学操作后 再做积分.解由分析知,应有v =4t —h 3 v 03xdx二x)1x = 2t 2t 4v 0t x 0 12于是可得质点运动方程为4- 0.751 -6飞机以100 m s -1的速度沿水平直线飞行,在离地面高为100 m 时,驾驶员要把物品空投 到前方某一地面目标处,问:(1)此时目标在飞机正下方位置的前面多远? (2)投放物品时,驾驶员看目标的视线和水平线成何角度? (3)物品投出2.0 s 后,它的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各为多少?a x 则加速度的大小为-72.1 m s 2vdvv 0t oadtt°vdt将t = 3 s 时,x = 9 m ,v = 2 m - s-1代入⑴、⑵得 V 0= -1 m -s -1x o = 0.75 ma二4yX1题1-13图分析物品空投后作平抛运动•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下,由运动独立性原理知,物品在空中沿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作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目标时,两方向上运动时间是相同的•因此,分别列出其运动方程,运用时间相等的条件,即可求解.此外,平抛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只存在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为求特定时刻t时物体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只需求出该时刻它们与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夹角碱3-由图可知,在特定时刻t,物体的切向加速度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a可由此时刻的两速度分量v x、v y求出,这样也就可将重力加速度g的切向和法向分量求得.解(1)取如图所示的坐标,物品下落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运动方程分别为2x = vt, y = 1/2 gt飞机水平飞行速度v= 100 m-s"1,飞机离地面的高度y= 100 m,由上述两式可得目标在飞机正下方前的距离(2) 视线和水平线的夹角为0 = arctan ' =12.5°x(3) 在任意时刻物品的速度与水平轴的夹角为a 二 arctan^ 二arctan型V x v取自然坐标,物品在抛出2s时,重力加速度的切向分量与法向分量分别为1 21 -7 一质点沿半径为R的圆周按规律S=V o t bt运动,V0、b都是常量.(1)求t时刻2质点的总加速度;(2) t为何值时总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b? (3)当加速度达到b时,质点已沿圆周运行了多少圈?a t = gsin a = gsin arctan 述"88 m s'va n = geo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 波动光学9-1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两缝中心距离为0.60mm ,紧靠双缝的凸透镜的焦距为2.50m ,屏幕置于焦平面上。

(1)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测得屏上条纹的间距为2.30mm 。

求入射光的波长。

(2)当用波长为480nm 和600nm 的两种光垂直照射时,问它们的第三级明条纹相距多远。

解 (1)杨氏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λd Dx =Δ, 故入射光的波长nm 550m 1050.5Δ7=⨯==-x Ddλ (2)当光线垂直照射时,明纹中心位置 ,2,1,0=±=k k dD x λ1λ和2λ两种光的第三级明纹相距mm 1.50m 1050.1)(331233=⨯=-='--λλdDx x9-2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若用折射率分别为1.5和1.7的二块透明薄膜覆盖双缝(膜厚相同),则观察到第7级明纹移到了屏幕的中心位置,即原来零级明纹的位置。

已知入射光的波长为500nm ,求透明薄膜的厚度。

解 当厚度为e ,折射率为1n 和2n 的薄膜分别覆盖双缝后,两束相干光到达屏幕上任一位置的光程差为λδ7)()(121122+-=+--+-=r r e n e r e n e r对于屏幕中心位置有12r r =,两束相干光到达屏幕中心位置的光程差为 λδ7)(12=-=e n n 故薄膜厚度nm 5.17m 1075.17512=⨯=-=-n n e λ第零级明纹移动到了第七级明纹的位置 λδ70)()(121122=-=+--+-=r r e n e r e n e r9-3 一束波长为600nm 的光波与一束波长未知的光波同时照射到双缝上(缝间距未知)。

观察到波长已知的光波在屏上的第四级干涉明纹,恰与波长未知光波的第五级干涉暗纹重合。

求未知的波长。

解 屏上明暗纹重合处同时满足双缝干涉的明纹条件11λδk =和暗纹条件2)12(22λδ-=k式中,41=k ,52=k ,故2)152(421λλ-⨯=题9-2图解得nm 5339812==λλ9-4 楔形玻璃片夹角θ=1.0×10-4 rad ,在单色光垂直照射下观察反射光的干涉,测得相邻条纹的间距为0.20cm 。

已知玻璃折射率为1.50,试求入射光的波长。

解 相邻明纹(或暗纹)对应的薄膜厚度差为 ne e l k k 2sin Δ1λθ=-=⋅+ 解得nm 600Δ2sin Δ2=⋅=⋅=θθλl n l n9-5 在半导体元件生产中,为测定硅(Si )片上二氧化硅(SiO 2)薄膜的厚度,将该膜削成劈尖形。

已知SiO 2折射率为1.46,Si 的折射率为3.42。

用波长λ=546.1nm 的绿光照明,观察到SiO 2劈尖薄膜上出现7条暗纹,且第7条在斜坡的起点P ,问SiO 2薄膜厚度是多少? 解 光线在SiO 2劈尖薄膜上、下表面反射时均存在半波损失,因此两反射光线光程差ne 2=δ, 其暗纹条件为,2,1,02)12(2=+==k k ne λδ第7条暗纹对应的6=k ,解得 m 1022.146.14134)12(6-⨯=⨯=+=λλnk e9-6 波长为624nm 的光波垂直入射到一个张在竖直环上的肥皂膜(n =1.33)上,求使反射光干涉加强的薄膜的最薄处的厚度。

解 光在空气与肥皂膜界面上反射时有半波损失,在肥皂膜与空气界面上反射时无半波损失,因此两反射光线的光程差 22λδ+=ne反射光干涉加强的条件是 ,3,2,122==+=k k ne λλδ要使膜厚最薄,k 应取1,则肥皂膜厚度最小值nm 1174)2(21==-=nn e λλλ9-7 用干涉计量术测量细丝直径是将待测细丝放在两块光学平的玻璃板一端,两板间形成劈尖状空气薄膜。

已知玻璃板长度L =28.88mm 。

现用波长λ=589.3nm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用读数显微镜测得31条明纹间的距离是4.443mm 。

求细丝直径d 。

解 已知31条明纹的间距=l Δ 4.443mm 31条明纹对应的薄膜厚度差λλ15230Δ30=⋅=-=+ne e e k k根据几何关系有 L d =θtan ,leΔΔsin =θ 因θ很小,故θθtan sin ≈,于 是有Ld le =ΔΔ题9-5图题9-7图解得细丝直径mm 10746.5Δ15ΔΔ2-⨯===lLl e L d λ9-8 利用劈尖空气薄层所形成的等厚干涉条纹,可以检测精密加工工件表面的质量。

将标准平面A 放在待测平面B 上,如图9.8所示,形成劈尖薄膜。

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干涉条纹如图所示。

试说明工件表面缺陷情况,并证明凹凸纹深度h 和条纹的偏离距离b (题9.8图)有关系式2λ⋅=l b h ,式中l 为相邻明纹(或暗纹)的间距。

解 同一条等厚干涉的条纹对应相同的空气薄膜厚度。

按题图,越靠左的条纹对应的薄膜厚度越薄,所以当条纹凸向左侧时,意味着与凸纹对应的位置的膜层厚度比原先(无缺陷时)该位置的膜层厚度厚了,即工件表面出现凹槽。

已知相邻明纹(或暗纹)的间距为l ,对应的薄膜厚度差2Δλ=e 。

若条纹左偏距离为b ,则对应的凹槽深度为h 。

存在比例关系 b hl e =Δ 证得2λ⋅=l b h9-9 将一滴油(n 2=1.20)放在平玻璃片(n 1=1.52)上,以波长λ=600nm 的黄光垂直照射,如图所示。

求从边缘向中心数,第5个亮环处油层的厚度。

解 (1)入射光线在油膜上、下两个表面反射时均存在半波损失, 两反射光线的光程差 e n 22=δ,其明纹公式 ,2,1,022==k k e n ,λ 边缘处e =0,是明环,因此从边缘向中心数,第5个明环对应的k =4,故 )m (100.1262-⨯==n k e λ9-10 如图所示,一半径1.0m 的凸透镜(n 1=1.50)放在由火石玻璃(n 3=1.75)和冕牌玻璃(n 4=1.50)拼接的玻璃平板上。

在透镜和玻璃平面间充以折射率n 2=1.65的二硫化碳液体。

当用波长589nm 的钠黄光垂直照射时,(1)试定性画出干涉图样;(2)求出中心点除外,向外数第10个暗环对应的膜厚。

解 (1)干涉条纹是一组同心圆环(如右图),内疏外密,明暗相间且左右相反,中心处左侧为暗斑,右侧为亮斑。

(2)在透镜左半边,入射光线在液膜上表面反射时存在半波损失,在下表面反射时不存在半波损失。

题9-8图题9-9图题9-10图(1)两反射光线的光程差 222λδ+=e n ,其暗纹公式 ,2,1,0 2)12(222=+=+k k e n λλ 在中心点e =0处为暗斑,向外第10个暗环的k =10,对应的膜厚 m 1078.12106210-⨯==n e λ左在透镜右半边,入射光在液体膜上、下表面反射时均存在半波损失, 两反射光线的光程差 e n 22=δ,其暗纹公式 ,2,1,0 2)12(22=+=k k e n λ在中心点e =0处为亮斑,故第10个暗环的k =9,对应的膜厚 m 1070.14196210-⨯==n e λ右9-11 如图所示,在折射率为1.50的平晶玻璃上刻有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浅槽,内装肥皂液,折射率为1.33。

当用波长为600nm 的黄光垂直照射时,从反射光中观察到液面上共有15条暗纹。

(1)试定性描述条纹的形状;(2)求液体最深处的厚度。

解 (1)干涉条纹是明暗相间等间距的平行直条纹。

(2)入射光线在液膜上、下表面反射时均存在半波损失, 暗纹条件为,2,1,02)12(2=+==k k ne λδ由于共有15条暗条纹,正中央液体最深处必为暗条纹,对应的k =7,其厚度 m 1069.14)12(6max -⨯=+=nk e λ9-12 在牛顿环实验中,透镜的曲率半径为5.0m ,而透镜的直径为2.0cm 。

假设入射光波长λ=589nm ,试问:(1)可以观察到多少个环形干涉亮纹?(2)如果把整个装置浸没在液体中(n =1.33),又能观察到多少个干涉条纹? 解 (1)牛顿环亮环半径为 ,2,1)21(=-=k R k r λ亮环的最高级次345.3421max 2max==+≤k R r k ,λ 所以可以观察到34个环形干涉亮纹。

(2)如果把整个装置浸没在液体中,波长变为nλ 亮环的最高级次457.4521max 2max==+≤k R nr k ,λ 此时可以观察到45个环形干涉亮纹。

9-13 一牛顿环实验装置,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为120cm ,波长为653nm 的红光垂直入射。

请计算第三级明圆环的直径。

题9-11图解 第三级亮环半径为 m 1040.1)213(3-⨯=-=λR r直径为m 1080.223-⨯==r d9-14 在照相机镜头表面镀一层折射率为1.38的增透膜,使太阳光的中心波长550nm 的透射光增强。

已知镜头玻璃的折射率为1.52,问膜的厚度最薄是多少?解 入射光在增透膜上、下表面反射时均有半波损失,两反射光线的光程差ne 2=δ。

为使透射增强,必须使反射光满足干涉极小的条件 ,2,1,02)12(2=+=k k ne λ当0=k 时膜层最薄,解得 nm 6.99m 1096.948min =⨯==-ne λ9-15 在玻璃(n =1.50)表面镀一层折射率n =1.29的透明介质膜,为使波长λ=600nm 的入射光反射最小,试计算膜层的最小厚度。

解 入射光在介质膜上、下表面反射时均有半波损失。

两反射光线的光程差 ne 2=δ, 反射光干涉极小的条件是,2,1,02)12(2=+=k k ne λ0=k 时薄膜最薄,解得nm 116m 1016.147min =⨯==-ne λ9-16 平板玻璃上有一层厚度均匀的肥皂膜。

在阳光垂直照射下,在波长700nm 处有一干涉极大,而在600nm 处有一干涉极小,而且在这两极大和极小间没有出现其他的极值情况。

已知肥皂液折射率为1.33,玻璃折射率为1.50,求此膜的厚度。

解 入射光在肥皂膜上、下表面反射时均有半波损失,两反射光线的光程差ne 2=δ。

由于在已知的两个极大和极小间没有其他的极值情况,因此两者k 值相同, 对λ1干涉极大,有 12λk ne = 对λ2干涉极小,有 2)12(22λ+=k ne解得条纹级次 3)600700(2600)(2212=-⨯=-=λλλk所以肥皂膜的厚度nm 79033.12700321=⨯⨯==n k e λ9-17 迈克耳孙干涉仪可用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当将一个反射镜平移距离∆e =0.3220mm 时,测得干涉条纹移过1024条,试求该单色光的波长。

解 对反射镜平移距离∆e 前后两光路的光程差进行比较,变化量为λδN e ==Δ2Δ 解得波长nm 9.628m 10289.6Δ27=⨯==-Neλ9-18 用波长λ=500nm 的平行光垂直入射单缝,若第一级暗纹的衍射角为30︒,求单缝的缝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