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 二轮: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隋唐至宋元(专题卷)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 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湖南郴州一模]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将品评与选官权力收归中央,由朝廷委任中正官对地方人才根据德才、门第评定品级推荐朝廷使用。
中正官一般由皇帝信任的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员担任,但是后来中正官评级时往往背离“不计门第”的原则,偏袒士族,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录用,以此网罗人才,并彰显公平与公正。
唐太宗曾以“天下英雄尽人吾彀中”而自夸。
材料表明()A.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B.地方官员选人失察,徇私枉法C.选贤与能是人们对正义与公平的愿望与追求D.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选人更科学更公平更客观解析:材料“由朝廷委任中正官对地方人才根据德才、门第评定品级推荐朝廷使用”“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录用,以此网罗人才”,表明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故选A项;材料科举制没有反映出地方官员选人的腐败,排除B项;材料只有科举制“彰显公平与公正”,排除C项;材料体现“公平与公正”,没有体现选人中的“更科学”,排除D项。
答案:A2.[2019·湖南株洲一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推行“大索貌阅”,按户籍登记的年龄和本人真实外貌进行核对,以防止诈老诈小,此种政策被唐代继承并完善。
据此可知,“大索貌阅”的主要影响是()A.导致了隋朝速亡B.削弱了豪强地主C.提高了政府效率D.增加了政府税收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初年,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大索貌阅”政策颁布之后,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故选D项;“大索貌阅的目的在于政府查索隐匿人口,因此,不会导致隋朝灭亡,导致隋朝灭亡的是隋炀帝的暴政”,排除A 项;“大索貌阅”主要目的在于检索隐匿的劳动力以增加政府收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豪强地主,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大索貌阅”与提高政府效率无关,排除C项。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隋唐至宋元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一一隋唐至宋元通史知识概览体系A 构建®线索一政治文明的成熟与鼎盛中央集权制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 举制)。
宋元在继承隋唐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的同时,君主专制也进一步 加强。
线索二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线索三思想文化的繁荣适应社会战乱及统一的时代需求,儒学复兴,经过融合产生新的儒学思想,即理学体系的产生。
三大发明 领先世界.文学艺术体现出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
线索A 提炼酒主干知识提炼精练基础""考点一隋唐至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1. 隋唐(1) 中央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起草、审核和执行 诏令。
三省长官在政义堂集中理政,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提高行 政效率。
(2) 选官制度: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善。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 系起来,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
(3) 地方行政:实行道一州一县三级制度;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导致了 “蓬 镇割据”的局面。
2. 宋代⑴中央制度: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实行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枢蜜 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制度: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收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元朝(1)中央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归入中书省。
(2)地方制度: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020届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解析:根据材料“按照‘家世、道德、才能’三条 标准,选拔‘俊秀之士’”可知,当九品中正制选拔官 员要求德才并举,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九品中正 制选官标准的变化,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未 体现,均排除。
答案:D 点拨 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 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
(5)绘画:代表作有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 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6)书法: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等。
纠错练3 三教合一并非佛教、道教、儒教合为一个 整体
(2019·洛阳、许昌二模)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 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 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 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 )
答案:D
2.(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 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 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 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根据材料“门第之在当时,无论南北,不啻 如乱流中岛屿散列,黑夜中灯炬闪耀。北方之同化胡 族,南方之宏扩斯文,斯皆当时门第之功”可知门第对 于当时传统文化之保存有其贡献,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故选B项;材料主旨强调南北朝时期的门第,未涉及选 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南北朝时期的门第, 未涉及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门第之在当时,无 论南北,不啻如乱流中岛屿散列,黑夜中灯炬闪耀”可 知人才选拔以门第为依据,有封闭性,排除D项。
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 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 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 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标准,到西晋时 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2020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 步发展。
10
通史知识重组
高频考向研判
突破压轴大题
@《创新设计》
(2)地方行政制度 ①唐代: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唐朝采用了“道州县” 三级制,“道”的基础往往使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后期逐渐趋向藩镇割据的分裂 状态。 ②宋代:宋代设知州、通判,相互监督;“强干弱枝”,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导 致了地方无权、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 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宋元时期基本完成了对地方管理制度的变革,为明清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17
通史知识重组
高频考向研判
突破压轴大题
@《创新设计》
命题点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1.(2018·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
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 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1)思想 ①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 “理”是万物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 求“格物致知”。 ②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 “发明本心”。 (2)科技: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宋朝在军 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 (3)文学:宋代以词为代表,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 放派;元代以散曲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本。 (4)书法:北宋苏轼、元朝赵孟 的行书备受世人 喜爱。 (5)绘画: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 河图》,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是王冕的《墨梅图》。 (6)戏曲: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教育版广西专用专题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1. 生 活 在 新 时代的 我们, 除了认 真学习 ,提高 自己的 知识水 平之外 ,社会 上的一 些热点 问题也 不容忽 视,这 是我们 应该思 考探究 的。 2. 在 钓 鱼 岛 问题上 ,中国 政府一 直奉行 尽量和 平交谈 ,但不 放弃武 力保护 的主张 ,表现 出了对 历史遗 留问题 有理有 利有节 的策略 。
练模拟
-14-
123456
3.(2019广西桂林模拟)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是科举出身,高
宗朝41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
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这
反映出唐朝 ( C )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
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
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
解析:由材料可知,唐朝时期,科举出身的宰相不断增多,高级官员和
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说明唐朝通过科举制选拔官员大大提
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因而呈现出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故选C项;
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而无法得出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
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皇权专制体制的内容,因而无法得出皇(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①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 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 督。 (2)元朝的政治制度 ①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中国省制的 开端。
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 )
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2020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第02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讲魏晋至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1.(2017·全国卷Ⅰ)阿凡题1086306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材料“唐武德元年”,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说明此时李世民尚未称帝,故A 项错误;据材料“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可知,泾州战役的主帅是李世民并非刘文静,故B项错误;综合分析材料“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薛举寇泾州……不利而旋”“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薛举寇泾州……诸将为举所败”可知,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只能说明李世民患病对战役失败有一定影响,但不足以说明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阿凡题1086307()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官修史书与私家史书可谓是各有千秋,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或翔实或虚伪的史料,故A项错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点,与私家还是官修无关,故B 项错误;作为官方统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参与编修史书,实际上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政治意味增强,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是建立在史学家对历史事实不断探究之上的,无论私家还是官修史书都能使解释历史具有客观性,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阿凡题1086308()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据材料看不出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饮茶,而B 项是“饮食习惯”属于偷换概念,故错误;D项错误,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南宋时期;材料中从北方嘲笑南方人饮茶到认可,这种变化说明了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
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拓展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拓展案一、隋唐时期政治、军事制度的创新二、古代政治思想由“礼治”到“以礼入法”的演变1.过程(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以礼入法”便成为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传统法律渗透的萌芽。
主要表现是用儒家的观点来解释法律,改变法律条文的意义和内容。
(2)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礼入法继续深化。
这一时期的法典为儒家所制订,他们尽量将儒家思想的核心“礼”渗入法典,改变了法家所制订的法律内容、精神,使法律儒家化。
(3)以礼入法在隋唐时期成为中国法律的正统,一直沿用到清末。
《唐律》在以礼注释经典、完善司法原则与制度方面将法律儒家化巩固了下来,由此唐律亦被称为“一准乎礼”。
2.以礼入法的核心思想(1)礼不仅是立法的指导思想,也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2)法律重视身份的差别。
主张人与人之间有贵贱之别,将贵族及官吏划为特权阶层,将庶人划分为非特权阶层。
(3)强调义务与责任,维护君权、父权、夫权。
三纲五常是古代法律的指导原则。
(4)以刑法为主。
儒家认为“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征其未也”。
法律以刑法为主,重在惩罚和报应,兼有警告预防的作用。
三、唐宋政治变革1.贵族政治衰落,君主专制加强2.中枢权力体系:由三省制到一省制。
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的独相制度被群相代替,形成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
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军权与财权被枢密院和三司分割。
元代中书省下设六部,掌握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
3.文官制度的完善(“士人政治”):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武人在政治上的权重削弱,宋太祖开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隋唐统治者大多为门阀士族出身,宋代大多为士大夫出身,文人政治特点明显。
宋代文官制度的完善扭转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促使宋代经济、教育、文化出现繁盛局面。
2020届二轮: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隋唐至宋元(专题卷)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隋唐至宋元一、选择题1.(2019·山东聊城二模)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针对这一状况,唐统治者设政事堂()A.加强中书省权力B.协调三省关系C.强化对三省监督D.增加文官人数答案 B2.(2019·北京海淀区高二质检)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
擢才而居,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段话表明太宗意图通过三省体制()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独裁B.集体决策,减少皇权失误C.纳谏进言,维护皇权至上D.分工明确,限制皇权专制答案 B3.(2019·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诗人白居易不到而立之年就一举登第,他自豪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促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因素是()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 D4.(2019·山东青岛二模)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长期结合在一起的,有学者认为隋唐两宋时期属于“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其特征是“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
这种体制实质上() A.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导致了国家机构的分裂C.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矛盾D.保证了君主权力的独尊答案 D5.(2019·山东沂水期末)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废除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
改革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
这说明()A.看到科举制存在的弊端B.改革只注重品行和学识C.否定了科举制度的存在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发展解析根据“改革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推知王安石已经看到了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面僵化死板的弊端,故A选项正确;根据“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推知选拔更重视真才实学,故B选项错误;根据“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推知王安石只是改革科举而非否定科举制度,故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的内容,并未涉及地方教育,故D选项错误。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第3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
2.文学艺术 (1)文学:先后出现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 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艺术: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 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东晋开始出现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专职画 家。北魏云冈石窟等艺术宝库闻名世界。
3.科技 (1)南朝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北朝贾思勰的农书《齐民要术》及西晋 的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素抗疟的记载。 4.中外文化交流 (1)东晋高僧法显到天竺取经求法。 (2)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3)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 得到发展。
3.法治与教化 (1)法治: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 律》,即《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 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2)教化:唐朝提倡礼治。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是 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重视家训 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5.教育: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 政机构。
认知 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 1.形成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特点(特殊地位)
政治上
第一部分
两大板块 纵横贯通 优势互补 珠联璧合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一 通史横向整合——让认知更全面 第三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
期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一步 通史体系•重组—— 学“通”历史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附解答: 中华文明的鼎盛和变革:隋唐、宋元
专题中华文明的鼎盛和变革:隋唐、宋元1.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
这()A.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B.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D.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解析:选B由材料“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参谋禁密,权任独重”可知不是行政机关的翰林院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出唐朝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B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行政决策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决策,材料表明中枢决策权转移到翰林院,这冲击了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唐后期政局动荡的直接原因是地方藩镇割据,排除D项。
2.某学者指出:三省六部制度,并不首创于唐太宗时期,然而,唐太宗最大限度地贯彻了分权的原则,发挥了中央决策、审议、执行机构之间互为弥补、互为制约的功能。
这正是“贞观”各项政策能够得以全面推广和普遍落实的重要保证。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唐太宗()A.充分认识前代制度的弊端B.以制度创新推进治国安邦C.具有推进民主政治的倾向D.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解析:选B唐太宗最大限度地借鉴前代制度并充分发挥三省六部制的效应,故A项错误;唐太宗在继承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贯彻了分权的原则,发挥了中央决策、审议、执行机构之间互为弥补、互为制约的功能,保障了政策的实行,体现了对制度的创新,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维护封建君主权威,故C项错误;该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互相制衡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正确性,故D项错误。
3.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抑商政策的松动B.生产方式的革新C.田庄经济的兴起D.社会经济的转型解析:选A据材料“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导致阶级的流动性增强,故选A项;依所学可知,明中叶以后生产方式有所改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B项;依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兴起,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依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开始转型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
2020高考历史二轮课件: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宋元时期
命题命研题究研究
知识重组
史料实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武则天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由材料可知,武 则天增加了行使宰相权力的官员的数量,这实际上降低了原来中书、 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武则天,她的主要 目的是加强自身的统治,并非为官员提供晋升的机会,故B项错误; 武则天增加宰相数量的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 题干只反映出宰相数量的变化,或者说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并不能 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强化,故D项错误。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 宋元时期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宋元时期
时空纵览·宏观概要 时空坐标
命题研究
知识重组
史料实证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宋元时期
命题研究
知识重组
史料实证
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政治 了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和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宋元时期
命题命研题究研究
知识重组
史料实证
解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选官制度。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两宋时期 出身于“无官职记录”(即平民)家庭的宰相数量所占比重最大,且从 北宋到南宋人数增加,这说明宋代科举制促使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 治的趋势加速,故B项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出身于高、中级官 员家庭的宰相数量在减少,这说明世家大族的影响在减弱,故A项错 误;题干中未涉及宰相的权力,故C项错误;题干表格中数据的变化 是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结果,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功能在增强,故D项错 误。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宋元时期
命题命研题究研究
知识重组
史料实证
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梳理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梳理案专题涉及到的教材章节与内容政治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经济史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与重心南移;第4、5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与城市文化史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第5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第二单元书法、绘画、诗歌与小说、戏剧改革史王安石变法第1讲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一、隋唐时期的政治(一)三省六部制1.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确三省六部制,唐朝进一步完善。
2.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三省职责:中书省掌管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执行。
吏部掌管官吏考核、任免、升降、调动,位列六部之首;户部掌土地、户箱、赋税、财政等,最为富有;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最为清贫;兵部掌兵籍、军械、军令和武官任免;刑部掌法律、刑狱;工部掌工程营建、工匠管理、农田水利、交通建设等。
4.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5.作用:(1)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各部职责有明确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4)扩大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5)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注意: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军国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时已迁至中书省)。
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
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如遇需集思广益的重大问题,则由宰相主持百官集议,以形成决策。
(二)科举制1.背景: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社会经济发展,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力量壮大,打破门阀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隋唐至宋元一、选择题1.(2019·山东聊城二模)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针对这一状况,唐统治者设政事堂( )A.加强中书省权力B.协调三省关系C.强化对三省监督D.增加文官人数答案 B2.(2019·北京海淀区高二质检)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
擢才而居,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段话表明太宗意图通过三省体制(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独裁B.集体决策,减少皇权失误C.纳谏进言,维护皇权至上D.分工明确,限制皇权专制答案 B3.(2019·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诗人白居易不到而立之年就一举登第,他自豪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促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 D4.(2019·山东青岛二模)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长期结合在一起的,有学者认为隋唐两宋时期属于“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其特征是“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
这种体制实质上( ) A.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导致了国家机构的分裂C.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矛盾D.保证了君主权力的独尊答案 D5.(2019·山东沂水期末)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废除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
改革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
这说明( )A.看到科举制存在的弊端B.改革只注重品行和学识C.否定了科举制度的存在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发展解析根据“改革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推知王安石已经看到了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面僵化死板的弊端,故A选项正确;根据“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推知选拔更重视真才实学,故B选项错误;根据“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推知王安石只是改革科举而非否定科举制度,故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的内容,并未涉及地方教育,故D选项错误。
答案 A6.(2019·江苏南通模拟)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
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在唐朝仍然以直辕犁为主,故A表述错误,排除A;通过材料无法看出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排除B;通过材料看出,唐代有一牛牵引,有二牛抬杠,有曲辕犁,有直辕犁,说明唐朝犁耕形式多样,故C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唐朝犁耕形式的推广情况,排除D。
答案 C7.(2019·山东德州模拟)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
这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酒户、渔户等。
这说明当时( )A.粮食生产出现下降B.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在宋代某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粮食作物,其商品化程度已然大大提升,故选D项。
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并不代表粮食产量的降低,A项错误;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是农民自发的经济行为,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项错误。
答案 D8.(2019·山东临沂期末)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用人力抑制土地兼并B.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答案 D9.(2019·山东潍坊期末)唐宪宗曾将法门寺佛骨迎入宫中供养,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义”,要求皇帝“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同时他认为道教“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材料反映了韩愈( )A.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B.迎合君主专制集权需求C.主张重振儒学正统地位D.论证伦理秩序的合法性答案 C10.(2019·山东泰安期末)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理学的“反动”表现为( )A.用“理”“天理”规范伦理道德B.摈弃了儒佛道三教的合理成分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D.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解析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也是天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因此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故答案为A项。
理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排除B项;理学强调道德规范,排除C项;D项不是对汉唐儒学的“反动”,排除。
答案 A11.(2019·山东滨州期末)李清照是宋代少有的女作家,靖康之难后,其诗词情感转为惆怅,并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作佳句。
这表明宋代( )A.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B.政治局势影响诗词创作C.李清照词由婉约转向豪放D.程朱理学逐渐深入人心解析根据“靖康之难后,其诗词情感转为惆怅”可知北宋的灭亡影响到了李清照的诗词情感,故选B项;李清照诗词情感的转变并不能说明社会地位的提升,并且随着理学的产生,女性日益受到束缚,排除A项;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少数豪放诗词并不能说明由婉约转向豪放,排除C项;李清照诗词情感的转变与程朱理学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答案 B12.(2019·海南单科,5)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
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A.南北朝B.唐朝C.北宋D.元朝解析宋词是可以配乐演唱的,结合材料中“曲者,词之变”基本可以判断“曲”应该是元曲;而且“词不快北耳”是因为元朝占领北方后,“词”的演唱不被接受,才会产生“北曲”,“北曲”同样也不适合“南方”,故又有“南曲”,综合起来分析,本题选D项。
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2019·山东菏泽模拟)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
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
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材料二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如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
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政区域划界依据的原则及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表现:行省制建立。
特点:二重性。
原因:疆域辽阔;沿袭传统做法;加强统治需要。
(2)原则:犬牙交错(打破自然地理界限)。
作用:加强军事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3)启示:制度创新要符合国情;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14.(2018·山东聊城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
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
(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论述: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清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
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上: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
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
观点二:“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弱枝”的思想。
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
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决策。
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尚武精神遭到削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