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常识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和治疗儿童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儿童被视为“稚阴稚阳”之体,即儿童的阴阳气血尚未完全成熟和稳定,因此,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疾病治疗都需要特别注意。

中医儿科学认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主要体现在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等方面。

由于儿童的脏腑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儿童疾病时,中医儿科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儿童的具体体质、病因、病机和病情,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儿科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目的。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通过刺激儿童的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治疗在儿童中应用时,需要特别注意手法的轻柔和穴位的选择。

3.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是通过手法按摩儿童的特定部位,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增强儿童的体质。

推拿治疗适用于多种儿童疾病,如消化不良、感冒、咳嗽等。

4. 食疗治疗:食疗治疗是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具有特定食疗作用的食物,通过饮食调理来辅助治疗。

食疗治疗在中医儿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既能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又能辅助治疗疾病。

中医儿科学在预防儿童疾病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可以有效地增强儿童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合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也在不断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期为儿童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医疗服务。

中医儿科知识

中医儿科知识

小知识点:1.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2.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记载(“小儿医”)。

3.隋唐朝时期拥有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高等医学校)设有(小儿科)。

4.(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

5.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

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

6.(脐风)的病因是断脐不慎所致,和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病源提出了(烧灼法断脐)的预防方法。

7.宋以后称儿科为(小方脉)科。

8.(《颅囟经》)是最早论述儿科的名著。

9.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活幼口议》。

10.《明●会典》中有记载痘疹科和小方脉科。

11.多选:面呈白色,多为寒症、虚证。

面呈红色,多为热证。

面呈黄色,多为脾虚证或有湿浊。

面呈青色,多为寒症(白、青、黑)、痛证、瘀证、惊痫。

面呈黑色,多为寒症、痛证、瘀证、水饮证。

12.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13.正常小儿的指纹大多(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

14.浮(表)沉(里)分表里,红(红)紫(热)辨寒热,淡(虚)滞(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15.啼哭声是儿科特有的内容。

16.问年龄要询问(实足年龄),新生儿应问明出生天数;2岁以内的小儿应文明实足月龄;2岁以上的小儿,应问明实足岁数及月数。

17.问个人史:胎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

18.小儿脉象较成人软而稍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19.小儿脉象,主要分浮、沉、迟、数、有力、无力等六种。

【以辨表里、寒热、虚实】20.儿科医案记载最早始于西汉《诊籍》21.1119年《小儿药证直诀》问世后,儿科学即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22.按头囟为儿科特有内容,腹诊在儿科广泛应用。

23.疳:就病因而言:“疳者甘也”;就病机及主证而言:“疳者干也”;就主症而言:“疳者干而瘦也”24.问诊(儿科特点)问诊内容基本与成人相同,问诊方药指标与成人有异。

25.为方便计算,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用成人量的1/2,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用量.26.胎怯是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症,又称“胎弱”。

中医儿科科普小常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常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常识
1. 儿童的体质特点: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机蓬勃,脏气清灵,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因此,儿童在调理身体时需要注意保护脾胃,饮食要适量、有规律,避免食用过多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儿童的情志特点:儿童的情志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容易波动。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环境,避免给孩子过多的精神压力。

3. 儿童常见病症的防治:感冒、咳嗽、腹泻等是儿童常见的病症。

中医在防治这些病症时,注重调整儿童的整体体质,通过中药、推拿、艾灸等方法来增强儿童的免疫力。

4. 儿童的膳食调养:中医认为,饮食是调养儿童身体的重要途径。

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益胃、滋阴润肺、养心安神等作用的食物,如粳米、薏苡仁、莲子、百合、山药等。

5. 儿童的起居调养: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儿童的体质。

这些中医儿科科普小常识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身体特点和调养方法,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如果孩子有任何健康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中医儿科医生。

中医儿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儿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儿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儿童生长发育:1.高矮肥瘦:根据中医理论,儿童的生长发育应当符合其个体基因和先天禀赋。

通过观察儿童的身长、体重发育可以了解其生长状态。

在医疗实践中,中医医生会根据儿童的生长曲线图来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2.牙齿生长:中医认为,儿童的牙齿生长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经常发生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问题的儿童,容易出现牙齿发育异常的情况。

3.性发育:中医注重通过脉诊、舌诊等方法,评估儿童的性发育情况。

中医认为,儿童性发育的提前或延缓与脾胃功能、腰肾功能等有关。

二、儿童常见疾病与治疗:1.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

中医认为,这些疾病与儿童的肺经、脾胃功能紊乱有关,常使用中药调理肺气、健脾胃来治疗。

2.儿童肠胃道疾病:如腹泻、便秘、胃炎等。

中医强调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治疗这些疾病,常使用中药来调理消化系统。

3.儿童皮肤病:如湿疹、疹子等。

中医认为这些疾病与儿童体内湿气过重,经络功能不畅有关,常使用中药调理体内湿气。

4.儿童免疫系统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中医认为这些疾病与儿童体质虚弱、脾胃功能不足有关,常使用中药调理机体的免疫功能。

5.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如小儿脑瘫、癫痫等。

中医注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治疗这些疾病,常使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

三、儿童饮食调养:1.合理膳食:中医认为,儿童应当根据自身体质、发育情况合理选择食物,通过平衡膳食摄取各种营养物质。

2.调养脾胃:儿童脾胃功能弱,容易出现消化问题。

中医强调通过舌诊、脉诊等方法,调理脾胃功能,科学安排饮食。

3.避免过食寒凉食物:中医认为,儿童的脾胃功能尚未充分发育,不宜过食寒凉食物,容易导致体内寒湿。

四、中草药应用:1.中医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出许多适合儿童的中药方剂,如六月酒、小柴胡汤、小儿宽中消食汤等。

2.儿童对中草药的耐受性较强,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脾胃功能,提高体质免疫力。

总之,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儿科重点

中医儿科重点

1.北宋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3.年龄分期:①胎儿期:受孕-分娩断脐②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满28天③婴儿期(乳儿期):出生28天后-1周岁④幼儿期:1周岁-3周岁。

4.体重:①<6个月:出生时体重+0.7×月龄。

②7~12个月:7+0.5×(月龄-6)。

③1岁以上:8+2×年龄。

5.身高:出生身高约50cm,前三月增长12cm,第一年共长25cm,第二年长10cm。

2岁后每年7cm。

2~12岁身高=70+7×年龄。

6.囟门的临床意义:反映小儿颅骨间隙闭合情况,对某些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

7.牙齿:2岁以内乳牙数=月龄-4(或6)。

8.血压(mmHg):收缩压=80+2×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2/3。

9.头围:自双眉弓上缘处,经过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

10.粗动作-1月睡醒伸欠动作,2月开始抬头;4月撑起上半身;6月独坐;8月会爬、10月能扶走;1岁能独走,1岁半会跑步,倒走。

2岁双足并路。

精细运动:3,4月玩手;5月眼手协调;5-7月换手与捏,敲;9-10月拾东西;12-15月乱画;18月搭积木;2岁翻书。

11.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病因特点:外感、食伤、先天因素居多。

12.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

问诊—问个人史:胎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

13.掌握用药剂量:新生儿用成人量1/6,婴儿用成人量1/3,幼儿1/3—1/2,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量。

《中医儿科学》重点知识!

《中医儿科学》重点知识!

心肝疾病第一节夜啼概念:夜啼是指婴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

第二节汗证一. 概念: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

二.分类自汗:气虚、阳虚盗汗:阴虚、血虚肺卫不固:自汗为主,以头颈胸背为主。

营卫失调:自汗为主,汗出遍身而不温气阴亏虚:盗汗为主,汗出而虚热湿热迫蒸:自汗或盗汗,汗出而肤热第三节病毒性心肌炎一.概念: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

临床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特征。

二、※病因病机本病以外感风热、湿热邪毒为发病主因。

瘀血、痰浊为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

耗气伤阴、血脉阻滞为主要病理变化。

气阴亏虚证型,证候心悸不宁,活动后尤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舌光红少苔,脉细数或促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

临床诊断依据(1)心功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

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Ⅱ、avF、V5导联中2个或2个以上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及其他严重心律失常。

(4)CK-MB升高,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具备2项,临床诊断心肌炎。

西医疗法——综合性治疗一. (1)卧床休息(2)营养心肌:大剂量维生素C(100—200mg/kg·次能量合剂第四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一. 概念: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特征。

二、分证论治.1.肝肾阴虚证候多动难静,急躁易怒,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五心烦热,睡眠欠宁,或学习成绩低下,记忆力欠佳,或有遗尿,腰酸乏力,舌红苔薄,脉细软。

治法滋养肝肾,平肝潜阳。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2.心脾两虚证候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涣散,多动而不暴躁,做事有头无尾,神疲肢倦,少寐多言,食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虚弱。

中医儿科知识科普大全

中医儿科知识科普大全

中医儿科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包括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儿科知识:
1.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长迅速,发育迅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因此,小儿在生理上具有脏腑功能不成熟、生长发育迅速、脾胃虚弱等特点。

在病理上,小儿容易受到外邪侵袭,且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传变和转归。

2.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

例如,婴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需要注意合理的喂养和睡眠;幼儿期是小儿语言、运动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注意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儿童期是小儿身体和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需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小儿病因病机:小儿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

外感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内伤包括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

小儿病机主要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方面。

4. 小儿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小儿疾病注重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

5. 小儿预防保健:中医认为,预防保健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对于小儿来说,合理的饮食、良好的睡眠习惯、适当的运动和心理调适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也是预防保健的重要措施。

总之,中医儿科知识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对于保障小儿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和医生应该根据小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保健。

中医儿科基本知识

中医儿科基本知识

中医儿科基本知识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中医儿科与西医儿科相辅相成,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提供服务。

中医儿科注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中医认为,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营养等因素的影响。

中医儿科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分析儿童的体格发育、精神状态、饮食习惯等,确定儿童的体质类型,从而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生长发育指导。

中医儿科重视儿童疾病的预防。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

中医儿科医生会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对儿童进行体质辨识,找出其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等问题,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调理,增强儿童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儿科研究儿童疾病的治疗。

中医儿科医生会根据儿童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中药药方或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中医儿科注重整体调理,强调“治未病”,通过整体调理,增强儿童的自愈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还注重儿童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儿童的饮食对其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儿科医生会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指导儿童的饮食习惯,保证其获得充足的营养,促进身体健康发育。

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中医儿科通过综合分析儿童的体格发育、精神状态、饮食习惯等,提供个性化的生长发育指导;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调理儿童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中药药方或针灸疗法进行治疗,强调整体调理,提高治疗效果;通过饮食调理,保证儿童获得充足的营养,促进身体健康发育。

中医儿科与西医儿科相辅相成,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提供服务。

中医儿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儿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儿科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儿科基本理论1. 中医儿科基本理论包括“风、寒、暑、湿、火、毒”六淫和“气、血、津液、脏腑”等基本概念。

2. 儿科疾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儿童生长发育、阳气充盈、阴精不足等有关,中医治疗着重于调整体质、激发自身抵抗力。

3. 中医儿科强调顺应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积极预防、提高免疫力,注重体质调理。

二、儿科常见疾病及中医治疗1. 儿科发热病:中医认为儿童的发热常与外感邪气入侵有关,可采取辛温解表、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

2. 小儿感冒:常见病因有风邪侵袭、痰湿内阻等,治疗可选用辛温解表、祛痰化饮的中药进行调理。

3. 儿科腹泻:中医将腹泻分为寒泻、湿泻、热泻等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可采取温中止泻、祛湿化痰、清热止泻等治疗。

4. 小儿哮喘:中医认为哮喘病因是肺气失宣,可采用祛风化痰、宽中止嗽的方法进行治疗。

5. 儿科消化道疾病:如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胃痛等,可采用调整脾胃、泻火解毒的中药治疗方法。

6. 小儿肺炎:针对不同类型的肺炎,中医将采用清热化痰、疏风散寒等中药进行治疗。

7. 儿科皮肤病:如湿疹、疹疮、痱子等,可采用祛湿、清热、润燥等治疗方法。

8. 小儿疳积:中医认为疳积病因主要有肠胃积滞、脾胃虚弱等,可采用健脾化积、疏肝理气等方法进行治疗。

10. 儿科外感病:如水肿、水痘、麻疹等,中医将采用清热解毒、疏风利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养生保健1. 儿童饮食养生:中医强调儿童饮食应强调多样性搭配、轻好混合,适当添加营养,遵循养肝健脾、益气补血、滋液温肾的原则。

2. 幼儿安全保健:中医提倡儿童安全意识培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冒、腹泻等疾病。

3. 儿童情志养生:中医认为儿童情志应保持愉快、稳定的状态,避免过度激动、情绪波动等。

4. 儿童运动保健:中医提倡儿童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锻炼身体。

5. 中医按摩保健:中医提倡通过中医按摩手法进行脾胃保健、免疫调理等。

6. 儿童气功保健:中医认为气功可以调和气血、益筋骨、强身健体。

中医儿科学基础内容

中医儿科学基础内容

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部分:生理、病因、病理特点•重点: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32个字、“纯阳”学说、“稚阴稚阳”理论及“三不足两有余”观点。

难点:对“纯阳”学说、“稚阴稚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理论及“三不足两有余”观点的理解。

一、生理特点:(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是指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发育不全和脆弱。

•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态和功能均未臻完善。

•具体表现: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不充,神气怯弱,肺脾娇弱,肾气未固,筋骨未坚。

经脉如丝,脉息如毫等等。

•小儿这种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揭示了小儿“稚阴未充,稚阳未长”的生理现象,故可以归纳成“稚阴稚阳”一说,即小儿无论从阴和阳的两个方面,都处于幼稚阶段。

[稚阴稚阳]:指小儿无论物质基础与功能活动上,均处于幼稚阶段,也就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概括。

如何理解?•五脏功能的不足与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致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

•肺常不足:肺与脾为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卫自固,“脾常不足”,故肺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

•肾常虚: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其余四脏之阴阳均有赖于肾阴之滋润及肾阳之温养,但小儿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这就是“肾常虚”之意。

肝常有余:有两个含义:•其一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能,且其升发疏泄之功是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

•其二,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

•心常有余:二个含义:①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并非指心火亢盛。

②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指小儿时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是处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

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又易于传变,病情变化迅速。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高。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

此期小儿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智能发育较快,但易发生意外事故。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减慢,但智力发育更趋完善。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 青春期:女孩从11 - 12岁开始到17 - 18岁,男孩从13 - 14岁开始到18 - 20岁。

此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也明显加速。

二、儿科诊法概要。

1. 望诊。

- 望神色:- 神:小儿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反映病情的轻重。

有神表现为精神振作,目光有神,反应灵敏等;无神则表现为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等。

- 色:主要观察面部气色。

正常小儿面色红润光泽。

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苍白多为虚寒证或失血证;面色萎黄多为脾虚证;面色青灰多为惊风或寒证;面色晦暗多为病重。

中医宣教内容儿科知识

中医宣教内容儿科知识

中医宣教内容儿科知识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儿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家长和社会大众对中医药在儿科保健和治疗中的认知,以下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儿科的中医宣教内容。

一、儿童保健1. 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紧密关系。

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营养的平衡,避免偏食,多摄取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物等有益身体健康的食物。

根据孩子的不同体质和需求,适当调整膳食。

2.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儿童饮食规律与睡眠作息要按照季节变化和个体差异来调整。

家长应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分配学习、游戏和睡眠时间。

3. 锻炼身体:中医强调养生需从运动开始。

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免疫力。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和身体情况的运动方式,例如游泳、球类运动等。

二、儿童常见疾病1. 儿童感冒:儿童感冒是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有许多有效的方法用于预防和治疗感冒。

家长在孩子感冒时,可以采用中医的温化方法,如温水泡脚、使用草药熏蒸等,帮助孩子排除寒湿,恢复健康。

2. 儿童腹泻:腹泻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中医认为其原因主要为脾胃虚寒、湿邪侵袭。

家长可以采用中医的调理方法,如饮用热汤、适量服用腹泻止泻的药物等,帮助孩子恢复肠道功能。

3. 儿童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对儿童的正常生活有较大影响。

中医有多种方法用于缓解哮喘症状,如针灸、中药调理等,可以通过调理体内气机平衡,减轻哮喘发作的频率和程度。

三、疫苗接种1. 家长必读:中医注重疫苗的接种和监测,帮助孩子建立免疫屏障。

家长在孩子接种疫苗前,需要了解疫苗的类型、接种时机以及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同时,还需注意儿童接种过程中的疫苗反应和并发症,及时就医。

2. 中医调理:接种疫苗后,中医方法可以辅助加强儿童体质,提高免疫力。

根据中医理论,家长可以通过合理调理孩子的脾胃,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中医儿科健康宣教内容

中医儿科健康宣教内容

中医儿科健康宣教内容一、基本知识普及中医儿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注重儿童体质特点与生长发育规律。

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外邪侵袭,因此,日常养护尤为重要。

中医倡导通过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增强体质等方法,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二、常见疾病预防1. 感冒与咳嗽: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应根据体质辨证施治,如风寒感冒可用葱白姜汤驱寒,风热感冒则宜清淡饮食,多喝水。

咳嗽则需分清寒咳、热咳,对应调理。

2. 积食与腹泻:儿童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易积食。

建议饮食有度,避免过饱,多食用易消化食物。

腹泻时,可采用推拿、艾灸等中医外治法,配合健脾止泻的中药进行调理。

3.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湿疹等,中医强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通过调理气血,增强免疫力,减少过敏发作。

三、健康饮食指导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合理膳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

建议儿童饮食应多样化,均衡摄入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等,避免过多食用生冷、油腻、辛辣之物。

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体质,可适当食用具有保健作用的食物,如春季食菠菜养肝,夏季饮绿豆汤清热解暑。

四、日常保健方法1. 推拿按摩:定期为儿童进行推拿按摩,如捏脊、揉腹等,可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2. 穴位贴敷:利用中药贴敷特定穴位,如三伏贴、三九贴,可温阳散寒、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疾病。

3. 适当锻炼:鼓励儿童参与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如跑步、跳绳、游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五、心理与情绪管理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

家长应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及时沟通疏导,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责罚,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六、疾病预防与早期干预中医提倡“治未病”,即通过观察儿童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如发现儿童有体质偏颇或亚健康状态,应及时咨询中医医师,进行个性化调理。

中医宣教内容儿科知识

中医宣教内容儿科知识

一、儿科概述儿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0-18岁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与预防。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掌握儿科知识对于家长和医生来说都非常重要。

二、儿童生长发育1. 儿童生长的基本规律儿童的生长发育经历了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等不同阶段。

不同阶段的儿童生长发育速度和特点不同,家长和医生应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关注和照顾。

2. 儿童的喂养母乳喂养是婴儿期最好的喂养方式,有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的提高。

对于辅食添加、断奶和儿童饮食均衡等方面,家长需要了解科学的喂养方法,为儿童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

三、儿童常见疾病与预防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由病毒感染引起。

家长可以通过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合理补充营养等方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2. 发热儿童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可能是由感染、过敏等引起。

家长应及时测量儿童体温,并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就医。

3. 预防接种儿童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

家长需要了解儿童疫苗接种的时间表及注意事项,合理给予儿童接种。

四、儿童心理健康1.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对其整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和教师需要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行为表现等方面,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2. 儿童焦虑与抑郁儿童面临的诸多问题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

家长和教师应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关心儿童的内心世界,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五、儿童常见意外伤害与防护1. 交通意外交通事故是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长应教育儿童遵守交通规则,尽量减少因交通意外造成的伤害。

2. 溺水事故溺水是儿童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家长应保证儿童游泳安全,不让儿童单独接触水域,注意家中安全。

六、总结儿科知识对于保障儿童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家长和医生应加强对儿科知识的学习和宣教,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保障。

中医儿科学习知识学复习材料

中医儿科学习知识学复习材料

中医儿科学习知识学复习材料一、中医理论1.《黄帝内经》的相关内容,包括《灵枢》、《素问》等。

2.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的原理及应用。

3.中医八纲辨证的基本理论和分类方法,包括寒热、虚实、表里、气血津液等的辨证要点。

4.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的相关内容。

二、中医诊断方法1.望诊:掌握儿童相关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观察要点。

2.问诊:了解儿童病史、症状、发病时间等详细信息。

3.切诊:掌握儿童相关的脉象特点,如脉搏形态、速度、力度等。

三、中医诊疗技术1.掌握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如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等。

2.了解儿童针灸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3.掌握中药治疗儿童病症的常用方剂,如小儿感冒、脾胃虚弱等。

四、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治1.小儿发热:掌握中医辨证要点和相应的中药方剂。

2.儿童腹痛:了解脏腑学说在儿科腹痛中的应用。

3.小儿哮喘:掌握相关的中医原因和治疗方法。

4.小儿脾胃虚弱:了解脾胃虚弱的中医病因和治疗方法。

5.小儿湿疹:掌握中医辨证要点和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法。

五、中药学知识1.了解儿童相关的常用中药材和药方,如黄芩、黄连、柴胡等。

2.掌握中药煎煮方法和用药注意事项。

六、养生保健1.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中医的养生保健方法。

2.了解儿童饮食的宜忌,掌握调理脾胃的养生方法。

以上是中医儿科学习的一些复习材料,学习者可以结合教材和参考书籍进行深入学习。

此外,实践和临床经验也是学习中医儿科的重要途径,建议学习者多参加临床实习和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诊疗水平。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一、名词解释1.哮喘: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音气喘性肺系疾病。

(82)2.猩红热(烂喉痧,丹痧):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达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

(195)3.五软: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179)4.鹅口疮:鹅口疮是以口腔黏膜、舌上散在或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呈白屑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又因其屑色白如雪片,名雪口。

(92)5.积滞(食积):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

(118)6.风疹(风痧):风疹是由感受风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轻度发热,咳嗽,全身皮肤出现淡红色细小斑丘疹,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为特征。

(192)7.纯阳: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生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正说明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生理特点。

(16)8.厌食:厌食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14)9.口疮:口疮是小儿较为常见,以口腔黏膜、舌体及齿龈等出出现大小不等淡黄色或灰白色溃疡,局部灼热疼痛,或伴发热、流涎为特征的口腔疾病。

(94)10.夏季热:夏季热又称暑热症,是婴幼儿在暑天发生的特有的季节性疾病。

(228)11.水痘:水痘是由水痘时邪引起的一种以皮肤出疹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且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

(198)12.“疳”:“疳”之含义,自古有两种解释:其一曰:“疳者甘也”,言其病因,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其二曰“疳者干也”,言其病机、主症,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

(121)13.母乳喂养:以母乳为主要食物,喂哺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称为母乳喂养。

(46)14.奶麻:幼儿急疹是外感幼儿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全身出现玫瑰红色斑丘疹,疹退后无痕迹遗留为特征。

中医儿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儿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中医儿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儿科的定义:中医儿科是指中医学在治疗儿童疾病方面的应用。

即中医学根据儿童的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对儿童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专科。

2. 儿科的特点:儿科属于儿童内外科的范畴,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室。

儿科有许多特殊的诊断、治疗方法,所以儿科也是中医学的一个独特方面。

二、中医儿科的基本理论1. 中医五脏观:中医儿科发病的理论依据是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根据五脏的功能状态和个体经络气血的状况来诊断病人的病情。

2. 气血津液:儿童的气血津液数量较多,而对外界刺激的能力要弱于成人,因此儿科的治疗方法是要根据气血津液的情况来进行辨证施治。

3. 本虚扶实: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为生理功能较弱,抵抗力差,所以在治疗儿童疾病时要注重本虚扶实,辩证施治。

三、常见的儿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1. 鼻炎:鼻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医儿科治疗鼻炎注重辨证施治,可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理气祛痰等。

2. 咳嗽:儿童咳嗽多见,中医儿科治疗咳嗽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可根据儿童体质、病情的表现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常用中药治疗。

3. 消化道疾病:儿童消化道疾病主要包括腹泻、便秘、呕吐等,中医儿科治疗这些疾病主要是通过调整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来治疗。

4. 发热:儿童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中医儿科治疗发热主要是根据患儿的病情特点来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儿的实证或虚证来进行治疗。

四、中医儿科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儿科治疗的主要方法,中医儿科根据患儿的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儿科的常用治疗方法,适用于一些慢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适用于一些急性疾病和外伤等。

4. 饮食疗法:饮食疗法在中医儿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和体质虚弱的儿童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中医儿科知识 知识科普 宣传讲座PPT课件

中医儿科知识 知识科普 宣传讲座PPT课件
误事毒物;烫伤;溺水、触电、外伤事故; 窒息。
情志因素
惊 恐;忧 思;精神行为障碍。 外因为病,实证多见;禀赋不足,脏腑多虚
其他因素
环境或食品污染,或农药、激素超标;放射性物质污 染;医源性损害—治疗护理不当、院内感染
第三部分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生长 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肝受邪侵,则其升发疏泄受阻, 邪郁肝经,则易化热化火,扰动肝 风, 引发惊搐等证。 小儿心经受邪,易化热化火,扰乱神明,出现烦躁、惊乱、神昏、 惊厥等症。
03 儿 科 望 诊
感冒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支气管肺炎。或出现心阳虚衰的危疾。
小儿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脱水,酸中毒,从而致循环衰竭而死亡。
可能并发急性心衰,急性肾衰和高血压脑病这三大危证。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对 各种治疗反应灵敏;并且小儿宿疾较少,病因相对单纯
第四部分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生长 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04 中 医 治 疗
一、肺系疾病-----葛根汤加减 二、消化道疾病----小建中汤加减 三、泌尿系疾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四、中医特色治疗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 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气血、营 卫来源,肌肉丰富、肢体健壮等 皆与脾的关系密切。由于小儿生 机蓬勃、发育迅速,生长旺盛, 对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较 成人相对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 饮食稍增,则易引致运化功能失 常,故谓“脾常不足”。
01 生 理 特 点
肾常不足

中医儿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儿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儿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在儿科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童疾病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疾病表现,总结出一系列与儿科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中医儿科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儿科疾病的分类中医儿科学将儿科疾病分为内科、外科和五官科三个方面。

其中内科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外科主要包括创伤性损伤、手术后伤口愈合等;五官科主要包括眼科、耳鼻喉科等。

二、中医儿科的特点中医儿科学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强调整体观念,认为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功能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各个脏器和组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其次,它注重辨证施治,根据儿童病情、体质和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个体化的中医治疗方法。

此外,中医儿科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保护儿童的正气,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中医儿科的常见疾病1. 儿童风寒感冒儿童风寒感冒是指受到寒邪入侵导致的感冒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鼻涕等。

治疗上,可以采用温中散寒的中药方剂,如葛根汤。

2. 儿童腹泻儿童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病因多样,如饮食不洁、感冒后肠道感染等。

中医治疗可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如黄连上清丸。

3. 儿童支气管哮喘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喘、咳嗽等症状为主。

中医治疗可选用平喘化痰的方法,如加味透骨草汤。

4. 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是一种注意力不集中、过动和冲动的行为障碍。

中医治疗可采用平肝息风的方法,如柴胡疏肝散。

四、中医儿科的诊疗方法中医儿科学在诊疗方法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般诊断包括观察、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儿童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

五、中医儿科的注意事项中医儿科的治疗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强调患儿的饮食调养,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平衡。

其次,家长在治疗中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中医儿科护理知识

中医儿科护理知识

中医儿科护理知识前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儿科是中医学在儿童疾病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它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强调预防优先。

本文将介绍中医儿科的基本知识,包括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法、养育儿童的中医养生方法以及中医儿科的预防保健知识。

一、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法1.发热:中医认为发热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有助于排出病邪。

常用中药治疗发热,如银翘散、板蓝根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药熏洗、拔罐等传统疗法,起到疏解风寒之邪的作用。

2.感冒:中医认为感冒是由于外邪侵袭所致,常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等。

中药治疗感冒有很好的效果,常用的中药包括葛根汤、大青龙汤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脾胃,提高机体免疫力。

3.咳嗽: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根据病因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中药有川贝母合剂、百部止咳糖浆等。

另外,中医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调节气机,缓解咳嗽症状。

4.腹泻:中医认为腹泻是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治疗时要先调理脾胃。

常用的中药包括止泻散、养中汤等。

此外,中医还可以采用艾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帮助消化吸收,改善腹泻症状。

二、养育儿童的中医养生方法1.合理饮食: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合理安排膳食结构。

中医认为饮食应充分考虑食物的性味,采用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和适量的动物性食物,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保持适当运动:中医强调要避免长时间的静坐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加阳气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免疫力的提高。

3.起居调理:中医讲究生活的规律性,要求儿童在固定的时间完成睡眠和休息。

此外,中医还注重室内空气的流通,保持宜人的环境温度和湿度,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4.情志调节: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对儿童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三、中医儿科的预防保健知识1.预防感冒:中医认为预防感冒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患顽固性咳嗽的根源就是脾胃不好。

眼下首先要治孩子的感冒,感冒好了,再好好调理孩子的脾胃。

孩子老生病,原因之一就是乱吃东西。

孩子的第一特点:脏腑娇嫩。

生日蛋糕是孩子感冒的根源。

因为孩子脏腑娇嫩,还不能完全吸收这些美味,所以导致生病。

小孩子的很多与肺有关的问题,都是吃东西引起的。

在中医看来,脾胃是属土的,肺是属金的,土生金,简单的说,脾胃就是肺的母亲。

现在的奶油蛋糕大多数是反式脂肪做的,反式脂肪本来就不是人体可以正常吸收的,再加上孩子的消化道黏膜还在形成当中,脾胃功能还很弱。

中医认为,肺系统出了问题,可以用调理脾胃的办法来治疗,就是常说的“培土生金”,这也是中医治理肺系疾病的重要思路之一。

很多孩子肺的病变,其实某程度就是和脾胃受损有莫大关系。

孩子咳嗽通常是从一次感冒开始的,然后就隔三差五的咳嗽,尤其晚上咳嗽更为厉害。

当时孩子是被寒入侵了身体,但是用了清热解毒的凉药,寒就被憋在身体里面出不去,给孩子用了一些止咳的药物,不断的收敛,这样寒邪总是没有办法排出,这意味着药物阻止了孩子身体的排邪过程。

孩子咳嗽不能强制的压制,而是要使用一些向外透发的药物,让体内的寒散发出来。

只要保护好肺和脾的健康,基本就能解决大部分健康问题了。

所以肺和脾这两个脏器对孩子的身体来说太重要了,尤其是容易引发孩子感冒发烧的肺。

生活中为什么有些孩子的咳嗽老治不好,有些孩子喝了两三副中药就搞定?差别在于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强大不强大。

凡是热的就往上走,凉的就往下去。

很多大人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熬夜到很晚,喝冷饮,并带给孩子,就导致孩子有水湿重的毛病。

舌头伸出来,舌边有齿痕,舌苔满布,舌头肥大,唾液多就是水湿重。

正气不足孩子容易感冒。

感冒病毒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里有,鼻腔粘膜里面有,但为啥有人不会感染上?因为身体里的正气挡住了。

在影响经络通畅的各种因素里,温度降低占了大多数。

孩子感冒的第一阶段症状表现:(外寒阶段)皮毛最先感觉到本来孩子的手是温暖的,一摸变的冰凉,脚也冰凉,就是寒犯到皮毛了。

如果寒邪再往里面走,会全部化热,人会出现高热、痰黄、胸部痛等症状。

这个阶段时间有长有短,冬天会长一些,可能会连续数天。

夏天会短一些,短的甚至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刚受寒的时候,鼻涕是像水一样请浠的,一旦发现清鼻涕,要迅速暖身体。

孩子感冒的第一阶段症状用药:苏叶熬水喝或泡脚马上好。

苏叶水:苏叶茶3g,加入两茶杯水,盖上锅盖,开大火煮,开锅后改小火。

等开锅后三分钟后,闭火闷7-8分钟可以饮用。

注意:苏叶熬煮的时间不能太长。

服用苏叶茶前,让孩子先吃点东西,空腹服用,元气不足,无法发汗。

喝完苏叶水没多久,孩子感觉身上热了,微微出汗之后,就停止服用,感冒的症状开始消失。

泡脚:苏叶3g,荆芥3g,三分钟后闭火,闷7-8分钟。

让孩子的背部暖起来,感冒很快就好。

热水袋暖背法。

风寒感冒: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去皮)、五味子、半夏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外感风寒适用。

孩子感冒的第二阶段症状表现:俗称“寒包火”(外寒里热阶段),如果在感冒的第一阶段,外寒阶段,没有及时控制,外寒就会深入渗透内部,与里面的正气激烈战斗,表现出很多热症,而体表的外寒依然存在,形成了一个”外寒里热“的状态,中医称其为”寒包火“。

第一个外寒阶段,因为症状不明显,大家一般不重视,所以我们通常见到的感冒,大多都到了”外寒里热“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会流清鼻涕、吐黄痰。

在这个阶段,外寒的症状和里热的症状并存,流的是清鼻涕,不是黄鼻涕。

咳嗽出来的痰是黄色,或者鼻涕和痰是黄白相间的,说明我们体内的寒热是错杂的,一般情况下是外寒里热。

如果非要分出到底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恐怕是分不清的。

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人昨天还是身体冷的发抖,直打喷嚏,第二天发烧、高热,鼻涕和痰都变黄色的了。

实际上很多朋友感冒痊愈了,都搞不清楚患的到底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

寒与热是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更多时候,是寒热并存的。

孩子感冒的时候,如果发现有发冷、打喷嚏、手脚冷等症状,就是外寒的表现。

还伴有痰黄、舌红、嗓子疼痛、鼻涕黄白相间的里热症状,一般是外寒里热的干嘛。

就是第二阶段的感冒。

孩子感冒的第二阶段症状用药:“麻杏石甘汤“:麻黄、生石膏、杏仁、炙甘草家长去药店挑选药物的时候,药盒上的药物成分必须带有散外寒的麻黄、苏叶等,同时也必须有清里热的生石膏、连翘、双花等。

散外寒的药包括有:麻黄、苏叶、白芷、荆芥、防风等辛温发散的药物。

清里热的药包括有:生石膏、金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芦根、地丁等。

孩子流绿鼻涕、白鼻涕是怎么回事?流绿鼻涕是比较厉害的热象,说明外寒与正气的交战地点在呼吸系统。

白鼻涕有点像乳白胶,是在感冒快痊愈的时候,外寒又回到体表残留,聚液为痰而形成的,注意的是:这个与感冒初期,风寒在表的清鼻涕不同。

孩子流白鼻涕,要用化痰的药往外清。

在感冒的初期,一定要留意孩子的鼻涕,看是白还是清,病是在表还是在内,只要发现了清鼻涕,就可以确定寒邪还在体表,正确用药。

鼻涕的颜色从清、黄、绿、白、清,到最终消失,代表感冒的外邪从体外侵入,到身体里,再退回体表,最终被驱赶出去的过程。

风寒:发热轻、流清涕、白痰、舌淡苔白风热:发热重、流黄绿涕、黄绿痰、舌红苔黄给孩子用药一定要轻,有经验的儿科中医开的剂量都是3,6,9克,绝不过多。

治肺的中药,先泡二十分钟,开锅后十分钟,药味一出来就闭火。

不可久熬。

孩子嗓子痛是咽痛,还是喉痛?感冒到了比较严重的阶段,很多孩子都会嗓子痛,这表明热毒已经聚集在咽喉部了。

咽和喉是两个不同的部位。

喉痛多为急症如果孩子喉结部位痛,尤其吞咽口水痛,此时多为急症。

这情况往往发生在冬天,一般是受冷风后,寒邪入里化热造成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快,刚开始觉得痛,很快就严重了,甚至感觉吞咽困难。

丹栀射郁汤,用的是散火去毒的思路,方子有:牡丹皮、栀子、射干、郁金、赤茯苓、枇杷叶、甘草。

大人一般用9g,孩子五六岁用6g即可。

咽痛,通常叫做扁桃体发炎,部位在两腮之下,如果在医院检查,多为细菌感染。

辅助治疗:金银花6g,薄荷3g。

孩子感冒很重的第三阶段(表里俱热)有什么特征特征一:高烧发热特征二:痰变黄色,甚至绿色。

特征三:咳嗽声音非常剧烈。

一般清浅的感冒也会导致咳嗽,但都是咽喉部的刺痒引起,而在表里俱热的阶段,咳嗽是非常剧烈的。

从呼吸道深处发出,声音很深。

孩子感冒的第四阶段(反复阶段)有什么特征感冒的第三个阶段:表里俱热阶段平安度过后,孩子不再发烧,各种剧烈的反映也消失了,家长认为战斗结束了其实不然,外邪从体内被清除出去,但会重新回到体表,重返外寒的阶段。

这是感冒的第四个阶段。

这个阶段,虽然孩子不发烧了,但是鼻音很重,流清鼻涕,还打几个鼻涕。

孩子感冒的第四阶段症状用药:熏鼻法防风、荆芥、白芷、辛夷、苏叶三克,煮3分钟后闭火,让孩子闻蒸汽。

孩子受湿会得寒湿和暑湿两种感冒很多人在生活中也会患上热邪、湿邪导致的感冒,后者在生活中比较多见。

问题最大的就是空调了。

夏天体内的一些湿气本来可以通过汗液排出,如果此时直接进入开着冷气的房间,毛孔会被寒气闭住,湿气就被阻滞在了体内。

于是体内寒湿的格局就形成了。

实际上,在夏天遇到的感冒患者基本都是因为空调引起的。

如果是热必须用空调,先缓一缓,把身上的汗散掉,在一个过渡的环境先停留下。

全国很多地方湿气偏重,湿气重容易患上寒湿和暑湿两种感冒,天冷是寒湿,天热是暑湿,患寒湿的比暑湿的要多;。

如果你的孩子长期处在雾霾重,阳光少的湿气候环境中,最容易得的就是感冒、发烧。

而这种由寒湿引起的感冒,叫做胃肠型感冒,主要症状就是上吐下泻,还伴有发烧。

在对付寒湿感冒的时候,中医会用到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可以治疗寒湿感冒引起的头痛身重、呕吐恶心、泄泻肠鸣等症状。

藿香正气散是治疗寒湿引起的病症的,而暑热的天气也是人容易感受寒湿的时候。

在过去很多医生对这个现象没有细想过,说此房是治疗暑湿病症,其实是不对的,此方是治疗寒湿的。

最大的特点就是见效快。

普通的胃肠型感冒,孩子服用后,一天如果没有任何改善,就要立刻去医院求诊。

因为有可能不是这个证型的,否则一般一到两天内有明显的效果。

呕吐、头痛症状明显,服用藿香正气水比较好。

服用时,先将药水倒入杯子里冲入30毫升的热水趁热服用,服后要避风,让孩子身体微微发汗。

腹泻明显,服用藿香正气丸比较好,尤其是水丸。

寒湿引起的感冒,可以用藿香正气丸来治。

孩子感冒老不好,请给孩子调补脾胃为什么每次感冒流行的时候,有的孩子生病,有的没事,其实这与孩子的脾胃好不好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的每次感冒都能找到脾胃失调的影子。

每次在孩子感冒之后,家长要加入最后一个阶段,补脾胃。

除了吃药之外,在孩子感冒的间歇期,孩子感冒快好的补脾方,怀山药15克,炒鸡内金3克,熬水,每天喝两小杯即可。

连用三天。

在普通感冒的这几个阶段里面,第一阶段和最后一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两个阶段都很少有人重视,如果能够上心,孩子能避免大多数的感冒。

1、小兒發燒,如果耳朵不熱,就不是病,是“蒸”。

2、小兒受了風寒發熱,沒有汗出,可以適當讓小兒喝稍熱牛奶,洗溫度稍高的澡(可以加點點酒),引發小兒出汗,汗出燒退。

3、小兒發燒,一陣陣的,下午晚上比較嚴重,通常是大便不通內熱引起的。

讓小兒多喝水,拉大便。

大便不出,可以用削成鉛筆狀的肥皂塞到寶寶的屁股,幾分鐘後就可以拉出大便啦!但千萬別給小兒喝蜂蜜,蜂蜜裏含有一種微量病毒必須用開水煮10分鐘才能死掉,大人抵抗力強,是不會有問題的,但是小孩抵抗力弱,腸胃等功能發育還不完善,喝蜂蜜會中毒的。

4、變蒸過程會產生很多類似疾病的現象,比如:發燒(虛熱);幾天甚至10來天不大便;嘔吐;不吃東西,不喝奶;愛哭鬧等等。

如何分辨是變蒸還是疾病呢,通常變蒸的症狀比較單一,比較輕微,而且小兒的精神比較好,還有就是看看時間,是不是上述的變蒸時間附近。

比如小兒多日不大便,但不發燒,不哭鬧,除了食欲稍減,精神很好,這就是變蒸,只要注意給他多喝水,太長時間不大便,適當通通便就可以啦,沒什麼好擔心的。

5、小兒大便發硬發黑,發紅,很臭,就是內熱。

小兒大便發青,很稀,有不消化的東西就是內寒。

再谈小儿肺部保养(2010-04-05 11:54:22)转载▼分类:各类疾病的调理方法标签:小儿咳嗽感冒中医健康现在小孩子肺部的问题比较多,我甚至觉得,怎么找我调理的,绝大多数都是孩子的肺部有问题啊。

后来我想了想,觉得这和现在的空气质量有关,无论大小城市,污染都是很严重了,我们呼吸的空气不如以前,所以孩子的呼吸系统受到的考验也大。

另外,一些家长喂养不当,导致小儿脾胃受伤,脾胃在五行里面属土,肺属金,土生金,也就是说:脾是肺的母亲,脾受伤了,当然肺也不会好过,这是中医里面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