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理论知识:小儿急惊风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小儿惊风

小儿惊风
汤药治疗使用贝母瓜楼散合清膈煎加减: 辰砂1克(用手沾辰砂,再点于舌头上) 九节菖蒲4.5克 竹茹6克 胆南星4.5克 天竺黄3克 陈皮4.5克 木通3克 川贝母3克 白芥子3克 甘草4.5克,水煎服一日一贴.。(初起牙关紧闭用通关散:细辛9克 皂角9克 冰片1克研成细粉用吸管吹入鼻孔中。有喷嚏者愈后良好,无嚏者多凶险)
西医学中因高热、脑膜炎、脑炎、血钙过低、大脑发育不全、癫痫等所致的抽搐属此范畴。
儿科常见病证。唐以前将本病归入痫证,至宋《太平圣惠方》始定名惊风。即惊厥。临床以四肢抽搐或意识不清为主要特征。引起惊风的原因较多,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如小儿肺炎、中毒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如持续高烧不退,均可出现惊风。这与有些慢性病在后期因虚损而出现的慢惊风,有虚实之分。古代有的医书如《寓意草》、《温病条辨·解儿难》、《幼幼集成》等则称痉病。近代习惯上将痉厥出现于成人的称痉病,出现于幼儿的称惊风。治疗以镇惊化痰、安神定志为大法。
[编辑本段]病因病机
急惊风的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内蕴痰热积滞、暴受惊恐。外感时邪,从热化火,热极生风;饮食不节,食滞痰郁,化火动风;暴受惊恐,气机逆乱,而发惊厥。其主要病机为热闭心窍、热盛动风、痰盛发搐。热、痰、风、惊四证是急惊风的主要病理表现。病变部位在于心脏、肝脏。
慢惊风由于禀赋不足、久病正虚而致,以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为其主要发病原因。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温热病后正气亏损,脾肾亏虚,化源不足;或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其病变部位在脾、肾、肝三脏。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交感、神门、皮质下、心、肝、脾。急惊风毫针刺用强刺激,慢惊风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编辑本段]按语

中医医案——小儿急惊风(三)

中医医案——小儿急惊风(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涤痰、疏风定惊法治愈小儿急惊风病案:梁某,女,5岁初诊:1971年2月2日。

代诉及病史:发热咳嗽,呕吐痰涎已1天。

今晨突然神志呆滞,发热达40℃,四肢抽搐,口流涎沫,双手握固而收治进儿科,请余会诊。

诊查:面色潮红,神志不清。

瞳孔等大,然偏右凝视,表情辛苦,呼之不应,喉中痰鸣。

舌质红干,苔薄黄,脉弦滑数有力。

辨证:此属小儿急惊痉厥。

为热入心包络,肝风内动,风痰热结证。

治法:涤痰镇痉、疏风清热。

处方:钩藤12g 神曲10g 胆南星10g 连翘12g 竹茹12g 蝉花9g 菊花9g 黄芩10g 薄荷4.5g(后下)1剂即煎。

二诊:上午服药,下午神志渐清,已能说话,痰渐减少。

然发热未退,嘱照上方再加金丝草15g,竹叶9g、地骨皮12g连服药2剂热退神清痰消面愈。

1按语急惊风属儿科重证。

小儿稚阳之体,肝常有余,脾常不足。

感受温热之邪,外风引动肝风,闭塞经络心窍,极易神昏痉厥。

风火相煽,炼液为痰,阻于咽喉,气道而闻痰声辘辘,表现为热、痰、风、惊四大证候。

方中胆南星、竹茹化痰开窍而止呕,连翘、菊花、黄芩以清里热,钩藤、蝉花息风定惊,神由、薄荷透邪达表。

本方似觉平淡,然选用轻清之药,按法治疗,取轻可去实之意,况小儿稚嫩之体,亦不能大清大泻。

次剂用金丝草配淡竹叶、地骨皮以退小儿发热,效果较好,此亦吴老中医儿科用药的经验。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687-688,吴灼燊医案。

吴灼燊(1901—1971),广东省顺德县麻冲乡人,出生于中医世家。

少入塾读书,聪敏勤奋,常习岐黄古著。

16岁随父习医,自学成才。

1921年起在广州悬壶行医。

1957年应聘到市传染病院工作,1959年奉调市中医医院一直工作到逝世。

吴灼燊为民盟成员,广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广州市中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962年获广州市名老中医荣誉称号,是医院及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中医儿科课件:小儿惊风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中医儿科课件:小儿惊风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平热型小儿惊风的辨证和中药治疗
辨证要点
平素肢体疼痛、发热惊悸等症状。
药物推荐
黄芪、熟地、枸杞、牛膝等益气扶正、养血安 神的药物。
外感邪气侵袭型小儿惊风的辨证要点 和中药治疗
辨证要点
病程发展较急,因感受外邪而突然发生,口渴、嗜睡、汗出等数小时以内可死亡。
药物推荐
黄芩、石膏、甘草、道草根等解毒祛邪药物。
风热为主型小儿惊风辨证要点和中药治 疗
去热平肝汤
有清热平肝、安神益智作用。
白虎汤
清热解毒、利尿除湿。
小儿安宫牛黄丸
清热解毒、安神止惊。
风寒为主型小儿惊风的辨证要点和中药 治疗
1 辨证要点
2 药物推荐
表现为宿食积累、消化功能减退、腹胀腹 痛等。
人参、苓芡、白术等化湿健脾药物以及板 蓝根、防风等祛风祛寒药物。
神志不清
表现为意识模糊或昏迷,常与惊厥同时发生。
发病原因
多与先天不足、外邪入侵、环境变化不适等 因素有关。
辨证论治小儿惊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
证候分析
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证候进行分析。
2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点刺疗法、推拿按摩,以及营养和饮食调理等传统中医方法。
3
药物配伍
针对不同症状、不同类型的小儿惊风,中医有针对性的药物组合以及配合用药的 方法。
中医儿科课件:小儿惊风 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婴儿和幼儿时期,惊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深入了解和掌握小儿惊风的 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对于中医儿科医师至关重要。
小儿惊风症状表现及发病原因
惊厥
突然发生,呈强直-阵挛性抽搐,伴有意识丧 失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高热

惊 风

惊   风
热甚者应先清热,痰壅者给予豁痰, 惊重者治以镇惊,风盛者急施熄风。
急惊风—辨证论治
三、分型论治 1.风热动风(高热惊厥)
证候特点 风热表证+惊风
证候 起病急骤,发热,头痛,鼻塞,流浊涕 或黄涕,咳嗽,咽痛,随即出现烦躁、神昏、 惊厥,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在风关。
治法 疏风清热,熄风定惊。
急惊风—西医治疗
三、对症治疗 1.降温 物理降温、退热剂。 2.脱水降颅压 甘露醇、速尿,肾上
腺皮质激素。
急惊风—西医治疗
四、病因治疗 尽快找出病因,采取相应治疗
对原因不明的新生儿惊厥、抽血留作 需要的检查后立即静注25%葡萄糖10~ 15ml,以纠正可能存在的低血糖。无效时 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2ml/kg(稀释后)。 仍无效时再静注维生素B650mg,如系维生 素B6依赖症,则发作立即停止。
急惊风—辨证论治
三、分型论治 5.惊恐惊风 证候特点 暴受惊恐病史+神昏抽搐 证候 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颤栗,喜投
母怀,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风,神志不 清,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治法 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方药 琥珀抱龙丸加减。常用药:琥珀粉、远志、
石菖蒲、胆南星、天竺黄、人参、茯苓、全蝎、钩 藤、石决明。
颅外
急惊风—病因病机
1.外感时邪,内陷厥阴 时邪包括六淫和疫疠之气。 (1)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邪,易于传
变, 郁而化热,热扰神明,热极生风(高热惊厥)
(2)小儿元气薄弱,真阴不足,易感暑邪,暑为阳 邪,化火最速,传变急骤,内陷厥阴,入营入血; 暑多夹湿,湿蕴热蒸,化为痰浊,蒙蔽心窍,痰动 则风生(乙脑)
急惊风—西医治疗
二、控制惊厥

钱乙辨治小儿急惊风初探

钱乙辨治小儿急惊风初探
儿药证直诀》 一 书 是 我 国现存 第 一 部 儿科 专 著 , 他 大惊 而 发搐 , ” 所 以然 者 , 以“ 小 儿热 痰 客 于心 胃 , 因
的 学 术 思 想 至 今 仍 有 效 地 指 导 儿 科 临床 。惊 风 为 闻声 非常 , 则 动而惊 搐矣 ” 。此 外 , 郁 热之 极 , 热极 而
儿 科 常 见 病 证 ,亦 为 儿 科 四大 难 症 之 一 。惊 是 惊 生 风 , 亦发为急惊 , 即钱 乙所 谓 “ 若热极 , 虽 不 因 闻
厥 .风 是 抽 风 .凡 病 而 出现 惊 厥 抽 搐 者 统 称 为 惊 声 及惊 , 亦 自发 搐 。” 由此 可见 , “ 痰” 、 “ 热 ” 为急 惊 风 发作 的 重要 病 理 因素 , 乍 闻异 声 或暴 受 惊恐 为 其 发作 的诱 因 。若 现 将 钱 乙辨 治 小 儿 急 惊 风 之 要 略 浅 析 如 下 , 以飨
钱 乙对 急 惊 风发 作 的 描述 为 “ 身热 面赤 引饮 ,
肝 常有 余 , 易于生热 , 热 甚则 生 痰 , 小儿神气怯弱 ,
口中气热 . 大 小 便 黄赤 , 剧 则 搐也 。” 即急 惊 风 以发
宿 有 热 痰停 积 于 心 胃之 间 ,乍 闻异 声 或 暴受 惊 恐 , 病迅速 , 高热 面 红 、 口渴 引 饮 . 呼 出气 热 , 神 昏抽 搐 、
抑 郁 的治 疗 中亦应 重 视 脾脏 枢 机 之能 , 健脾 、 运脾 、 醒脾 , 开 发 气 机升 降运 动 , 使 机 枢通 利 , 气机 升 降 正
常, 则 气血 调 和 . 情 绪活 动趋 于正 常 。诚 如李 东垣 强
调 : “ 凡 怒忿 , 悲思 , 恐惧, 皆损 元 气 …… 善 治 斯 疾

中医治疗小儿惊风的典型病例

中医治疗小儿惊风的典型病例

分钟后 自行 缓解 ; 院十余 天 , 每天 发 住 从 作 3~4次 发 展 到 每天 抽 搐 1 5次左 右 。
全血检查及脑 电图未见有异常 , 即按t J JL , 癫痫治疗 , 用安定 、 鲁米 那等镇 静药 物 治 疗无效 , 医院建议 转上 级 医院治疗 , 该 由
治疗共计三 十余 E, 巴结炎 好转 , 无 t淋 余
14 0 3 10吉林省通化县人 民医院 例 2 患者 , , : 男 3个月 ,94年 8月 1 19 日, 患左 侧淋 巴结炎 , 院 。颈后 淋 巴结 人 6m× c c 3 m大小 , 稍硬 , 界清 楚 , 神如 边 精 “ 惊风” 又称 “ 惊厥 ” “ 风 ” 、抽 。临床 以抽痉伴 神 昏为主要 特征 。祖 国医学 将 常, 其他各项 检查 均正 常 , 医者 给予抗 炎 治疗 , 静滴青 霉 素 10万 单位 , 2 即出 现液
翘; 兼里热加 木香 、 连 ; 黄 兼食 积加神 曲、
麦芽 ; 啼加 竹 叶、 珀。前后 共 治疗月 夜 琥
余 而愈 , 至今健康 , 无后 遗症 。
讨 论
始 惊厥 、 哭啼 , 医者视为早期佝 偻病 , 给予 葡 萄糖 酸钙 每 日 lml O 静推 5天 。住 院 8
天淋 巴结炎未见好转 , 改用氨苄青霉素静 滴观察 , 结合 激 光 照射 治疗 , 8月 2 日, 0 d J 频繁抽搐 , ,L 注射冬眼灵 、 安定后缓 解 , 反复发作 1 , 0天 日抽 搐 5次发展 到 日抽 搐2 0次 , 查血钙 2 4 m o L 属正常 , .5 m l , / 脑 电图示慢波 病灶 , 目光 呆滞 , 瞳孔 对光 反
中 医 治 疗 / J 惊 风 的 典 型 病 例 J L  ̄

惊风诊治

惊风诊治

治法—— 清热凉营,熄风开窍。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水牛角、生地黄、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玄 参、丹皮、赤芍、生石膏、知母等。
加减——
反复抽痉不止者,可加羚羊角粉、钩藤、僵蚕
加强镇惊熄风之力; 昏迷较深,热毒炽盛者,可配合使用安宫牛黄 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 腹胀便秘有燥屎者,可合用大黄、芒硝,泻火 解毒,泄热熄风; 痰涎壅盛,喉间痰鸣,神志昏沉,苔黄腻者, 加菖蒲、郁金、胆南星以化痰开窍。
暴受惊恐
惊则伤神 神志不宁 肝风妄动 恐则伤志 神不守舍
急 惊 风
诊断要点
1、起病急骤,病势凶险。 2、具备搐、搦、掣、颤、反、引、窜、视等 八候之一。 3、具有惊、风、痰、热四证的证候表现。 4、多有明确的原发疾病,如感冒、肺炎喘嗽、 麻疹、春温、暑温、湿温、疫毒痢等。
辨病思路
1、高热惊厥:
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患儿,先有发热, 随着体温的骤升出现短暂的全身性惊厥发作, 伴有意识丧失。其特点惊厥持续时间短暂, 一般一次发热中惊厥只发作一次。神经系统 和脑电图正常。
神经系统检查有阳性体征,血常规及脑脊液检查可
协助诊断。常见疾病有细菌性脑膜炎和脑脓肿、结 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寄生虫病等。
辨病思路
3、非CNS感染引起的惊厥:
此类惊厥是由全身严重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毒 性脑病诱发脑细胞缺氧、脑组织水肿所致。常见疾 病有重症肺炎、消化道感染(细菌性、病毒性肠 炎)、泌尿系感染(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和传 染病(麻疹、猩红热、伤寒)等。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羊钩藤汤合紫雪丹加减。
羚羊角、钩藤、川贝、桑叶、菊花、白芍、生 地等平肝熄风,清热凉血。紫雪丹清心退热开窍。

小儿急惊风的辨证施护体会

小儿急惊风的辨证施护体会
表造成意外损伤。 34 保 持 呼 吸 道 通 畅 . 惊 风 时 , 儿 痰 涎 壅 盛 , 引起 呼 吸 患 易
神 志 不 清 , 作 时 间 可 持 续 几 秒 钟 至几 分 钟 , 年 四季 均 可 发 发 一
病 , 般 以 1 5岁 婴 幼 儿 为 多 见 , 龄 越 小 , 病 率 越 高 , 一 ~ 年 发 7 岁 以 上 则 逐 渐 减少 , 起 病 急 骤 实 象 毕 具 者 为 急 惊 风 … 。现 若
2 辨 证
道梗 阻 , 生 窒 息 。 患 儿 应 平 卧 , 偏 向一 侧 , 利 痰涎 流 出 。 产 头 以 为 了 避免 舌根 后 坠填 塞 呼 吸道 , 用 舌 钳 将 舌 牵 出 , 阻 咽 喉 可 痰 时及 时 吸 痰 , 息 时 立 即 行 人 工 呼 吸 , 要 时 行 气 管 插 管 。 窒 必 3 5 高 热 的 护理 . 高热多 由于六 淫之邪入 侵 , 正 相争 , 邪 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药 品及 用 物 , 发作 时 就 地抢 救 , 开 衣 扣 、 带 , 免 影 响 呼 解 裤 以
吸 。应 保 持 环 境 安 静 , 其 家 属 不 要 大 哭 大 闹及 呼 叫 , 疗 及 劝 治 护 理 操 作 应 尽 量 集 中进 行 , 到 快 而不 乱 , 作 轻 柔 敏 捷 , 做 动 禁 止 一 切 不 必 要 的 刺 激 。 床 边 设 护 栏 , 防 止 坠 床 。 不 要 强 力 以 按压肢体 , 以免 造 成 骨 折 ; 要 用 口 表 测 体 温 , 不 以免 咬 破 体 温
mL, 2 并 ~4h测体 温 1 , 次 必要 时 随 时测 量 并 记 录 , 患 儿多 让 饮热开水助其发汗 。 36 保 证 营 养 及 津 液 平 衡 由 于 小 儿 高 热 抽 搐 再 加 之 患 儿 .

中医医案——小儿惊风

中医医案——小儿惊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气强心、熄风镇惊治愈惊风病案:唐某,女,5个月龄之稚儿。

初诊:1979年12月1日。

主诉及病史:家长因忙于农活,将女儿置于棉被中,虽留有空隙,小儿在啼哭挣扎中,为棉被所覆盖,待其母回家,已经窒息,瞳孔散大,呼吸停止,心跳尚存,濒于死亡。

经当地医生用人工呼吸、注射强心针等,仅有浅表呼吸。

即送某县人民医院儿科,经一昼夜抢救,病情未见好转,特邀中医会诊,以冀有一线之希望。

诊查:神志昏迷,呼吸浅表,面色灰暗,口唇发绀、阵发性抽掣、搐搦。

脉细弱,舌苔薄白。

辨证:病系蒙被窒息,内伤心神所致。

属中医学“抽风惊厥”范畴。

西医诊断为脑缺氧。

病情非常危急。

治法:益气强心,熄风镇惊。

处方:人参(朝鲜参)3g,浓煎3次,分次鼻饲灌入;羚羊角粉0.6g,分两次鼻饲。

经两天治疗后,抽掣搐搦停止,体温36.7℃(肛门),患儿自身已产生抵抗力,也能吮少量乳汁。

病情已有转机,仍从前法1治疗。

翌日体温37.5℃(肛门),已恢复正常,惟喉间出现辘辘痰声。

患儿已能口服药物,解除鼻饲管。

仍用参、羚加用猴枣散0.3g,以石菖蒲9g、天竺黄9g、淡远志6g,煎汤送猴枣散,连服两天,喉间痰声消失,能啼哭出声,乳食能吮。

听诊:心肺正常,病势已转危为安矣。

按语患儿稚弱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突遭棉被压抑,阻碍呼吸,导致窒息,呼吸停止,心搏尚存。

幸近有医生,进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针后,出现浅表呼吸,即送县人民医院儿科抢救。

当时神志昏迷,惊厥抽搐,病情危急。

邀请中医会诊,也是尽人事耳。

中医用药仅数味,人参益气强心,振奋机能;羚羊角镇惊熄风,弛缓神经;猴枣散结开窍祛痰;经过几天抢救,竟挽救了小生命,亦属幸事。

惊风亦称惊厥,有急惊风、慢惊风,又有气厥、血厥、痰厥、食厥、暑厥之分。

西医学中有“有热惊厥”和“无热惊厥”。

有热惊厥以传染性疾病较多见,无热惊厥则有缺钙、缺糖和各种中毒,癫痫、脑肿瘤等。

惊风(中医课件)

惊风(中医课件)
加减:抽搐不已加羚羊角、钩藤、石决明
三、证治分类
3.邪陷心肝 证候特点:温热病过程中,起病急骤,
迅速见到发热、神昏、抽搐,谵语。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方药: 羚角钩藤汤加减
加减:呕吐甚加竹茹、柿蒂降逆止呕; 神昏不醒、痰涎壅盛者加天竹黄、胆南 星、郁金、石菖蒲以化痰开窍。
三、证治分类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息风
方药:琥珀抱龙丸加减
加减:风痰入络加茯苓、石菖蒲、远志、 龙齿;抽搐频者加全蝎、地龙、天麻熄 风解痉。
其他治疗
1.中药传统制剂 回春丹:用于风热动风证 安宫牛黄丸:用于邪陷心肝证(昏迷狂躁高热
抽搐者)。 牛黄镇惊丸:用于惊恐惊风证 羚羊角:用于急惊风各证,频繁发作,病情重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辨脏腑、辨阴阳 治疗原则: ➢ 以补虚治本为主 ➢ 虚寒—温中健脾,温阳逐寒 ➢ 虚热—育阴潜阳,柔肝息风
急、慢惊风的区别联系
分证论治
脾虚肝旺 ➢ 症状:脾阳虚+主证 ➢ 治法:益气健脾,柔肝止痉—缓肝理脾
汤加减。
分证论治
脾肾阳衰(慢脾风) ➢ 症状:阳气衰竭+主证 ➢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固真汤合
单纯性高热惊厥:
1.常见于6个月至4岁小儿; 2.惊厥大多发生于急骤高热开始后12小 时内; 3.发作为全身性,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极少超过l0分钟,同一疾病过程中惊厥 极少发生2次以上; 3.发作后无神经系统异常; 4.热退2周后脑电图正常,预后良好。
复杂性高热惊厥:
1.发作年龄不定,可在6个月前或6岁以后; 2.数次发作后低热甚至无热也可致惊厥; 3.发作呈局部性,持续15分钟以上,24小时
概述
1.定义: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症

急惊风、慢惊风(中医儿科学)

急惊风、慢惊风(中医儿科学)

(2)临床表现
●本病以发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昏迷为主要 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神经系统检查可见病理反射阳性。
(3)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糖、血钙、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脑脊 液、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2.鉴别诊断
(1)癫痫
●癫痫发作时突然跌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作畜鸣 声,发作片刻自行缓解,醒后如常人。一般不发热,年长儿较为 多见,反复发作,或有家族史,脑电图检查可协助诊断。
3.分证论治
(1)风热动风
●证候起病急骤,发热,高热之际突然出现烦躁、惊惕、 神昏、抽搐,或伴有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侵犯肺卫,邪郁热盛,热扰肝经, 热极生风引起惊风。本证多发于5岁以下小儿,尤以3岁 以下小儿更为常见。一般先见风热表证,很快出现抽搐, 持续时间不长,体温常在38.5°C以上,并多见于体温 上升阶段,一般一次发热只抽一次,抽两次者少见。本 证以发热,咽红肿痛,抽搐,舌红,苔薄,脉浮数为辨 证要点。
●古代医家将惊风的证候概括为“四证八候”,四证 即痰、热、惊、风;八候指搐、搦、掣、颤、反、 引、窜、视。《东医宝鉴小儿》言:“小儿疾之最 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说: “小儿之病,最重惟惊。”唐朝以前惊风多与痫证 混称,宋朝《太平圣惠方》始将惊风与痫证区别开 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指出:“凡急 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并提出了惊风 的治疗原则:“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执考提示 ●急惊风的发病特点
【病因病机】
●执考提示 ●急惊风的病因病机
1.外感邪气
●包括六淫之邪和疫房毒邪。小儿肌肤薄弱,媵理不密,卫外不固, 外邪易从肌表或口鼻而入。风寒入里郁而化热,或风热入里化火, 热极生风,火盛生痰。若暑邪侵袭,暑为阳邪,化火最速,传变 急骤,内陷厥阴,引动肝风;逆传心包,内陷心营。又暑多夹湿, 湿蕴热蒸,酿为痰浊,蒙蔽心窍。若感受疫房毒邪,则起病急骤, 化热化火更速,毒热炽盛,邪陷心肝,内闭心窍,引动肝风。

中医儿科学19章惊风

中医儿科学19章惊风

3.降低颅内压抽搐时间持续 15分钟以上或反复惊厥患儿, 可发生脑水肿。常用20%甘露醇1—26/ks,于20-30分钟 内快速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6-8小时重复1次。
【预防及护理】
一、预防
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及变质食物。 3.按时预防接种,避免跌仆惊骇。 4.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外感发热初起时,要及时降温,服用止痉药物。 二、护理 1.抽搐时,切勿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将患儿头部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 吸入。将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体。 2.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
—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
—主要病机是痰、热、惊、风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即“四证”
凡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慢惊风中若出现纯阴无阳的危重证候,称为慢脾风。
惊风的证候特点,可归纳为四证八候。 四证者,指痰、热、惊、风,见于急惊风。 八候者,即搐、搦、颤、掣、反、引、窜、视。 在急惊、慢惊都可出现,表示惊风正在发作。但惊风 发作时,不一定八候全部出现。
4、惊证: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触异 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 出现惊叶晾跳,抽搐神昏。
六淫所致的外风,春季以春温为主,兼加火热证,症见高热, 抽风,昏迷,发斑;夏季以暑热为主,暑必夹湿,暑喜归心,症 以高热,昏迷为主,兼见抽风,常热、痰、风三证俱全;如夏季 高热、抽风、昏迷,伴下痢脓血,则为湿热疫毒,内陷厥阴。
第 十 九 单 元 惊 风
中 医 儿 科 学
【概述】
一、概念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临床以抽搐、昏迷为主 要症状。惊风一个症状,可以出现在许多疾病中。又称“惊 厥”,俗名“抽风”。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危急病证,且变化迅速,可以给小儿带 来严重损害,故自古被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如《东医宝 鉴·小儿》说:“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 释谜·惊风》也说:“小儿之病,最重惟惊”。

中医儿科学惊风PPT幻灯片

中医儿科学惊风PPT幻灯片
4
二、发病情况 1.1~5岁儿童发病率高,具有年龄越小,发病率越
高 的 特 点 。 5岁以上儿童发病较少,若有发病,需更加 注意检查原发疾病。
2.急惊风多由感染性疾病引起;慢惊风多由肺感 染性疾病所致,或发生于各种脑炎、脑膜炎、毒性 脑病等的恢复期。
3.惊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5
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 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 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 生虫病等; 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 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
2
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
—主要病机是痰、热、惊、风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即“四证” —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
凡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慢惊风中若出现纯阴无阳的危重证候,称为慢脾风。
3
惊风的证候特点,可归纳为四证八候。 四证者,指痰、热、惊、风,见于急惊风。 八候者,即搐、搦、颤、掣、反、引、窜、视。 在急惊、慢惊都可出现,表示惊风正在发作。但惊风 发作时,不一定八候全部出现。
暑多夹湿,湿蕴热蒸,化为痰浊,蒙蔽心包,痰动 则风生;
若感受疫疠之邪,则起病急骤,化热化火,逆传心 包,火极动风。
10
2. 内蕴湿热: 饮食不洁,误食污秽或毒物,湿热疫毒蕴结肠 腑,内陷心肝,扰乱神明,而致痢下臭秽,高热昏厥,抽风不 止,甚至肢冷脉伏,口鼻气凉,皮肤花斑。
3.暴受惊恐:小儿元气未充,神气怯弱,若乍见异物,偶闻怪 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致使心失 守舍,神无所依,轻者神志不宁,惊惕不安,重者心神失主, 痰涎上壅,引动肝风,发为惊厥。
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
差异。

201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儿科学复习重点:急惊风

201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儿科学复习重点:急惊风

一、急惊风的中西医病因本病中医称“惊风”,或“抽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高热,神昏,抽搐为特征的疾病。

惊风有急惊风与慢惊风之分。

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

外感六淫时邪皆能致惊。

时邪由表入里,郁而化热化火,火盛生痰,痰盛生风,热极生风,而致惊风发作。

西医按发热的有无分热性惊厥和无热惊厥,热性惊厥主要是感染所致,无热惊厥多为产伤、颅脑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

二、急惊风的临床表现突然起病,意识丧失,手握拳,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两目发直,眼露白睛,口吐白沫。

急惊风应与痫证鉴别。

痫证发作时亦有筋脉拘急、四肢抽搐、昏迷,常有反复发作史、家族史,发作后可如常人、不伴发热。

脑电图常有特异性癫痫波形。

四、急惊风中医四证八候二、四证:惊、风、痰、热。

惊,指昏谵惊叫、恐惧不安;风,指牙关紧闭、口角牵引、窜视搐搦、项背反张;痰,指痰涎壅盛、深度昏迷或痰鸣如锯;热,指高热谵妄、唇颊掀红、二便秘涩、烦渴饮冷。

八候:搐、搦、掣、颤、反、引、窜、视。

搐,指肘臂伸缩;搦,指十指开合;掣,指势如相扑;颤,指手足头身动摇;反,指身向后仰;引,指臂若开弓;窜,指两目发直;视,指眼露白睛而不灵活。

五、急惊风的辨证论治 1.感受风邪.银翘散加减。

2.温热疫毒(1)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合紫雪丹加减。

(2)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加减。

(3)湿热疫毒.黄连解毒汤加减。

(4)暴受惊恐.琥珀抱龙丸加减。

六、急惊风的急救处理 1.一般处理患儿侧卧,解开衣领,清除口、鼻、咽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上下磨牙间安放牙垫,防止舌被咬伤。

2.控制惊厥(1)针刺法:取人中、合谷、内关、中冲、十宣。

(2)选用止惊药物:首选地西泮,每次0.25-0.5mg/kg,速度不超过每分钟1-2mg/kg;苯巴比妥,负荷剂量15-20mg/kg,分两次静注,维持剂量每日3-5mg/kg;苯妥英钠,剂量同苯巴比妥(3)对症治疗:控制高热,应用退热药或者物理降温。

中医儿科学——惊风

中医儿科学——惊风

中医儿科学——惊风小执医整理的中医儿科学知识点,必须学习1、下列各项不属于急惊风病因的是(单选)A.风寒 B.湿热 C.惊恐 D.风热 E.体虚2、治疗小儿急惊风感受风邪证,应首选(单选)A.桑菊饮 B.银翘散 C.抱龙丸 D.安神丸 E.麻杏石甘汤3、治疗抽动障碍脾虚痰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单选)A.逍遥散 B.泻青丸 C.十味温胆汤 D.龙胆泻肝汤 E.柴胡疏肝散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急惊风为痰、热、惊、风四证俱备,临床以高热、抽风、神昏为主要表现,多由外感时邪、内蕴湿热(B对)和暴受惊恐(C对)而引发;小儿肌肤薄弱,卫外不固,若冬春之季,寒温不调,气候骤变,感受风寒(A对)或风热之邪(D对),邪袭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易于传变,郁而化热,热极生风。

体虚多易导致慢惊风(E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2、【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急惊风为痰、热、惊、风四证俱备,临床以高热、抽风、神昏为主要表现。

风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易于传变,郁而化热,热极生风,治以银翘散,可疏风清热,息风定惊(B对)。

桑菊饮善于治疗风热犯肺之咳嗽,症见咳嗽不爽,痰黄黏稠(A错)。

抱龙丸主治脾胃不和,风热痰内蕴所致的腹泻,症见食乳不化、恶心呕吐、大便稀、有不消化食物(C错)。

安神丸益气养血,安神宁心,适用于失眠,头昏,耳鸣,心悸,健忘(D错)。

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喘嗽的重症,症见高热不退,咳嗽频频,气急鼻煽,喉中痰鸣(E错)。

3、【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小儿抽动障碍脾虚痰聚证的病机为脾虚不运,水湿潴留,聚液成痰;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肝旺,肝风挟痰上扰走窜则发头项、四肢、肌肉抽动,故当治以健脾化痰,平肝熄风,用十味温胆汤加减(C对),方中党参、茯苓健脾助运;陈皮、半夏燥湿化痰,枳实顺气消痰,远志、枣仁化痰宁心;钩藤、白芍、石决明平肝息风;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同发挥健脾化痰,平肝熄风之效。

逍遥散功用为疏肝解郁,健脾养血(A错)。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惊风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惊风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一一惊风细目一:概述一、概念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临床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

惊风是一个证候,可发生在许多疾病中。

二、发病年龄特点一般以1〜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具有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髙的特点。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三、惊风八候临床抽搐时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八种,即搐、搦、掣、颤、反、弓I、窜、视,古人称之为惊风八候。

搐:肘臂的伸缩溺:十指的开合颐:手、足、头身的摇动掣:势如相博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弓I:手如挽弓形状窜:目珠斜视,左右偏移视:直视如怒,睛館不活四、急惊风与慢惊风区别惊风一般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两大类。

凡起病急眾,属阳属实者,称为急惊风;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称为慢惊风。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急惊风的主要病因病机(一)病因急惊风多由以外感时邪、内蕴湿热和衆受惊恐而引发。

(二)病机外感时邪热极生风:暑邪化火,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暑多夹湿,湿蕴热蒸,化为痰浊,蒙蔽心包,痰动则风生;若感受疫病之邪,化热化火,逆传心包,火极动风。

2.内蕴湿热饮食不洁,误食污秽或毒物,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内陷心肝,扰乱神明。

3.暴受惊恐小儿元气未充,录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致使心失守舍,神无所依,致神志不宁,惊惕不安;或痰涎上壅,引动肝风,发为惊厥。

二、慢惊风的主要病因病机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性质以虚为主,也可见虚中夹实证。

慢惊风患儿多体质羸弱,素有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致脾虚肝亢或虚极生风,脾肾阳虚不能温煦筋脉,致时时搐动之慢脾风证,也有急惊风后驱邪未尽,而致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细目三:辨证论治一、急惊风四证及治疗原则(一)急惊风四证急惊风痰、热、惊、风四证俱备。

[.热证:有表热、里热。

昏迷、抽搐为一过性,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髙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2.痰证:有痰热、痰火、痰浊。

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热上蒙淸窍:妄言谑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淸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动,为痰浊内陷心包,蒙蔽心神。

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惊风进展

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惊风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92投稿邮箱:sjzxyx88@88·综述·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惊风进展王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摘要:急惊风是小儿常见疾病,目前西医对于该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方法在治疗这方面临床疗效确切,且具有良好的远期治疗效果,现收集近现代医家有关中医疗法治疗小儿急惊风的文献,加以整理分析,为临床提供经验指南。

关键词:急惊风;中医治疗方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272.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92.042本文引用格式:王红. 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惊风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6(92):88.0 引言急惊风是小儿常见的危急重症,其来势急骤,变化迅速,证情凶险,列为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

可发生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临床以高热、抽搐、神昏为主要表现。

多发发于1~5 岁小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1 内治法江育仁教授主要从热、痰、风理论认识小儿急惊风,并且提出了“疗惊首重解热、豁痰开窍宁心、虫蛇搜剔息风”三大法则。

风热袭表者,用银翘散加减;属暑湿者,用新加香薷饮化裁。

配伍之品,风动清肝,如蜈蚣、菊花、蝉蜕、钩藤、羚羊角之类;神乱宁心,如牛黄、石菖蒲、琥珀、茯神之属。

若邪热入里,一则清气、清营、凉血,二则重视清泻少阳、阳明之火,可取凉膈散合龙胆泻肝汤,火降则风自息。

急惊风治痰之法,宜取豁痰涤痰之品,如胆南星、天竺黄、浙贝母、陈皮、半夏、远志、石菖蒲之类。

若属痰火夹杂证,须与降火清肝药如龙胆草、黄连、黄芩、栀子、石膏等同用。

若是热极生风,则疏风清热与平肝息风合用;若是抽掣频繁者,属邪陷心肝,风邪中络,非一般植物祛风药物可解。

江教授经验,风邪窜络,必取蜈蚣、全蝎、地龙、僵蚕、蝉蜕、乌梢蛇等虫类灵动之品,搜剔邪风,方能止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候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咽痛,随即出现烦躁、神昏、抽搐,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熄风定惊。

主方银翘散加减。

(二)气营两燔证
证候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情严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主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三)邪陷心肝证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不退,烦躁口渴,谵语,神志昏迷,反复抽搐,两目上视,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主方羚角钩藤汤加减。

(四)湿热疫毒证
证候持续高热,频繁抽风,神志昏迷,谵语,腹痛呕吐,大便黏腻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熄风。

主方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五)惊恐惊风证
证候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战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则惊厥、抽风,神志不清,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主方琥珀抱龙丸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