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探讨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分享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世界,增加学生对数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数量关系时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因此,学校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
一、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数量关系分析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才能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
因此,在教学中,学校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教具、图形、数字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操作,了解数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校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究、思考,不断的质疑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从而在数量关系分析中更加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校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数量关系分析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游戏或者趣味实验等,使学生获得愉悦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数量关系分析中,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以及让他们在实际的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让他们自己进行思考和解决,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他们数量关系分析水平的提高。
五、多维度提升教学水平学校应该在多个维度上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包括通过优化师资力量、完善教学课程体系、推行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手段,来让学生全面掌握数量关系分析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
总结:数量关系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点,对于学生提高数学水平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校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在多个维度上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打造一个更为优质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量关系分析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其中数量关系运用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一直是教师们面临的挑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教学理念逐渐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具有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更受青睐。
加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提高他们未来面对实际问题时的解决能力。
探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完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通过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分析,案例分析,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学策略的优化以及课堂实施的困难与挑战,来深入了解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研究实践,希望可以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该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通过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可以推动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数量关系在小学中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应用研究
数量关系在小学中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应用研究摘要:数量关系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解题类的解题方法,其在小学中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文章主要对数量关系在小学中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数量关系;小学中段;数学;“解决问题”应用一、数量关系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作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其主要目的并不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数学解题能力,进而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
数量关系在小学中段数学“解题问题”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中的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并建立数据间的关联等式,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便于学生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的提升。
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应用,通过以问题作为切入点,对问题进行整体分析的方式,将问题中的数据进行相互整合,并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数学式子,为此,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位置,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解题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二、数量关系在小学中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应用策略1、明确问题结构,把握数量关系问题结构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因而,应用数量关系开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结构进行明确,以便使数量关系更加明了,有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把握。
而两步解决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内容,问题结构的明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通过加强学生两步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基于问题结构明确的基础上,便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倍的认识”教学中,在学生对“倍数”建立初步认识之后,教师便可以通过两步解决问题方法,在基于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扩充,使数学问题中的直接条件转变为间接条件,通过明确问题结构,来引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学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
课学研究2020年第4期“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
在“解决问题”中不管是怎样的题目类型,都可以通过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便于学生进行解答。
因此,在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发展数学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一、联系生活,感知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教学,需要学生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们可以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
从生活中去寻找素材,编写成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将数量关系的意义现实化。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要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可以利用这题进行教学,“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篮球场是学生在体育课上常用到的场地,现在要让大家计算篮球场的周长,想必同学们都很乐于去思考。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篮球场是由两条长和两条宽围成的,想要计算篮球场的周长可以把四条边都加起来;也可以先算出两条长,两条宽各是多少,再把结果相加;还可以先算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乘2,通过三种方法都能算出篮球场的周长。
当学生们充分理解如何计算篮球场的周长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计算别的长方形物体的周长是否还可以这样算呢?哪种算法最简单?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讨论声中归纳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
二、实践训练,抽象数量关系学生对一个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反复的训练。
因此,在教学中凡是遇到根据情境进行列式计算的题目,都需要学生说明理由。
长此以往,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养成分析条件,思考问题的习惯。
从而不断积累对具体数量关系的感悟,当到达一定程度时,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学习也将从“量变到达质变”,此时教师应该顺应学生学习的思维发展,帮助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数量关系。
例如:在三四年级中出现的一些“行程问题”,我们知道求路程用到的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可这在教材中并未给出规范的数量关系式,又如,在后期的训练中,不仅要求路程,有些题目还要求速度或时间,此时如果没有数量关系式的帮助,仅凭对三个数量的理解,对于学生的解题会产生一定的难度。
“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小教研究2016.7~8数量关系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数量关系作理论基础和思维支撑。
因此,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一环,就是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一、数量关系是解题的条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有意或无意地运用着数量关系,一是根据数量关系推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二是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每步用什么方法算,如何列式。
数量关系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维方法,为列式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条件。
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初是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得到最基本的数量关系,这是学生学习数量关系的启蒙期,这一时期数量关系的特点是没有脱离具体的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伴随大量的形象思维,与运算的意义紧密联系,以感性、直观为主,是数量关系感性材料的积累期和表象的建立期。
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学生在适当的引导下就会逐步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进而抽象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如五班的同学做广播操时每行站12人,站了4行,五班一共有多少人?一般学生是这样想的:每一行12人,4行就是4个12,求一共多少人?就是求4个12是多少?用乘法列式是12×4。
当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包括植树、物品摆放等类似的数量关系后,发现“求几个几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便抽象和概括出“每行数量×行数=总数”这一数量关系,这时学生的思维在抽象概括具体情境和具体运算意义的基础上,由原先的应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过渡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了数量关系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
数量关系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学生在实际应用时直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列式,简化了繁琐的思维过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数量关系是思维的载体传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两种,即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思考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再看这些条件是已知还是未知,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个个“中间问题”,即必要条件,为解决问题找到准确的切入口。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数学水平也需要不断提升,而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孩子的数学修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如何将数量关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进行实践研究。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快速查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直接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提高解题的效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练习能力的提高。
数量关系的教学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数量关系的认识:学生需要了解数量关系的基本概念及其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联系,并能够根据数量关系来描述实际问题。
2. 数量关系的探索:学生通过自由探索和学校授课,了解数量关系中的特定规律,发现各种现象事物之间的数量规律和联系,以及如何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数量关系的运用:学生通过学习运用数量关系,能够将找出的规律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发掘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利用案例教学法教授数量关系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体、生动的教学法,常常被用于教学中。
在教学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小明和小红两个人一起去集市买东西,进了五家店,小明买了两件衣服和三个水果,小红买了一件衣服和四个水果,那么他们总共买了多少个东西呢?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 增强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练习,逐步让学生习惯使用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加减乘除等数学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实际问题,如商店打折等等,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的方式,并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引言:数学是一门运用逻辑思维和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学科,而在小学阶段,数学解决问题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数量关系是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涉及到数量的增减、比较、累计等操作,对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数学运算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何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数量关系,成为了当前教育界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个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实践研究。
一、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1.1 数量关系对逻辑思维的培养数量关系是数学的一个基本属性,是数学意义上的“量”。
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推理,这样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2 数量关系对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另一个作用是对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数量关系涉及到了数的加减乘除、比较大小等操作,这些操作是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加强数量关系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设置情境化问题,培养学生的数量关系思维2.1 结合生活实际,设置情境化问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他们往往更容易接受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置情境化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2.2 营造互动式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互动式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们参与到数量关系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量关系和运用数量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量关系思维。
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摘要:数量关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它为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基本方法,形成一种有数学价值的问题解决模式。
在新课程下如何才能很自然的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是困扰许多一线教师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如何看待数量关系并发挥数量关系教学的真正功能就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量关系小学数学一、生活化的问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建立数量关系的必要与兴趣创设合适的情境,在“问题解决”中教师要以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为背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
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将生活情景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在解决过程中体验数量关系。
如:在教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我们创设了“分餐”情景:同学们,每天中午我们都在学校吃饭,想知道咱们六年级的学生每天需多少千克大米?学校每天中午一共需要360kg大米,其中的1/3分给五六年级的学生,六年级分得的大米是五六年级大米总数的2/5。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经历“收集有效信息”→“整理分析”→“列式计算”→“检验反思”的过程,体验数量关系从而帮助自己有效的解决问题。
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在积极主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还有助于学生分析和掌握数量关系。
运用生活化的情景,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将实际情景转化为数学问题、构建数量关系等能力。
二、培养学生建立数量关系的意识,使解决问题变得更容易意识支配行动,当解决问题时,孩子们有了读完题马上找数量关系的意识时,解决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如何培养学生建立数量关系的意识?老师们可以尝试用如下两种方法:1、给出各种信息组合问题情境,培养建立数量关系的意识。
在练习课中设计了如下的题目:①苹果树有120棵②每棵苹果树每年可产苹果50kg③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5/6④每棵桃树的每年可产桃40kg⑤梨树有多少棵?⑥桃树的年产量是苹果树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自己选择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解答。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
2020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得到了重视,学生能力教学也成为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以数量关系为主要考察内容的题目时很难抓住要点,得不到正确和有效的解决,针对这一情况本次研究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数量关系教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使得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也发生了变化,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目的,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对小学生而言,数学解题过程中对思维和理解能力的要求使得他们的解题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考验,尤其是针对数学题目构建数量关系更是考验学生的数学基本功底,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必须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系课堂教学内容来构建数量关系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学主要是指学生遇到某一个数学问题时所能想到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如何高效的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结合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过程中构建数量关系展开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明确题目要求,构建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解题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教师要通过解题技巧的渗透教学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面对一道具体的题目,小学生第一步必须仔细读题进行审题,从而找出题目中潜在的数量关系,解题能力的关键也就是小学生解题习惯和解题思路的正确与否。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也要广泛挑选不一样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构建数量关系,在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实现数量关系的正确构建。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兴趣是否被激发出来,教师也要结合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
例如,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构建数量关系。
教师可以挑选符合学生实际的数学经典例题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像题目“小明陪妈妈去超市买水果,苹果每斤6元共花了18元,香蕉每斤3元花了15元,那么请问小明妈妈买苹果和香蕉各多少斤?一共花了多少钱?”。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摘要】数、格式等信息。
谢谢!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在将分析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探讨数量关系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讨论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策略;在将总结实践研究的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的重要性和应用,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创新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实践案例、教学策略、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
在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它涉及到数学中的基本运算、比较大小、建立方程等内容。
通过数量关系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甚至出现了一些常见的错误。
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数量关系的转化和推理能力方面存在欠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数量关系的引导和训练不够充分,导致学生难以掌握这一重要内容。
我们需要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引导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也可以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深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的教学方法,以及对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促进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量关系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数量关系相关知识,为将来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引言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阶段。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数量关系不仅是数学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何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运用数量关系,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基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从问题意识、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可行的实践经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是首要任务。
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学生需要具有正确的问题意识,才能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一道题目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图形和描述来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这需要老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从而激发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兴趣和认识。
2. 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老师应该及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逐渐领会问题与数量关系的关联,形成对数量关系的基本理解。
3.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运用数量关系来思考和探索,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法和思维模式。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针对数量关系的教学,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量关系的运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型或图形来理解数量关系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
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引入具体的数量关系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实践案例分析显示,学生在数量关系的掌握上取得了显著进步,教学效果显著。
在教学效果评估中,我们可以通过考试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策略探讨中,可以结合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实践总结显示,数量关系运用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为学生提供了更有效的学习途径。
未来希望能进一步完善数量关系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数量关系、实践研究、教学效果评估、教学策略、实践总结、启示、建议、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中的重要一门,数学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小学数学中,数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解决问题时常见的内容。
经过观察发现,目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在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缺乏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发展。
通过实践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趣、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有助于促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浅谈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农村支教29浅谈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王春平加强小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数量关系是数学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对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内容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解剖和分析,使学生能够从学习内容中提炼和概括规律和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增强,从而达成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数量关系指的是在一些具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分析和提炼出来的,反映出这些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式来进行表达的关系。
毋庸置疑,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在应用题的解决上,数量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应用题型较少,那么数量关系是否仍然在解决问题上存在作用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了教学工作的新目标,要求教师不再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新课标指出:解决问题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初步学会以数学的角度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灵活调动自身所学应用于实际,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可以看出当前“解决问题”这一概念更加广泛,但依然围绕增强学生数学敏感度,加深学生数学理解,帮助学生学会应用这几方面的内容来展开教学,因此解决问题的思维本质仍然是相同的,数量关系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鉴于此,文章就对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一、数量关系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思维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学生不断对相关问题和理论进行深度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身主动性,完成将数学问题转换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课程标准》把“应用题”换成了“解决问题”,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大领域之中。
课改以来,不少教师都不约而同的遇到了同样的尴尬:“解决问题时学生找不着思路,乱猜乱碰”,“综合列式学生困难大”,“班级里好的学生真好,差的真差,两极分化严重”……新课改带来的困惑:数量关系要不要?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相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
而材中应用题重视情境的创设,重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强调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解题。
在当前“解决问题”教学中,不少教师关注情境的创设,关注信息的收集,而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
甚至认为数量关系的训练是机械训练,与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的理念相违背,应该抛弃。
充斥课堂教学的是学生一味地根据情境讲故事,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只是停留在具体情境,缺乏在大量情境基础上的归纳提炼和概括抽象。
因而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题能力较差,数学思考的发展没有深度。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是否还应强调数量关系?传统使用题教学中积累的教学经验还管用吗?实际上,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经验之一。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只有掌握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结构,才能使学生在获取信息之后迅速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要把创设情境、沟通生活联系与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模型并重,不要因为教学改革而出现“因噎废食”的现象,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学生如果没有小学阶段数量关系的算术运用的厚实基础,那么,他们对于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等的后续研究也将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小学阶段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浅谈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March 20212021年3月第18卷第03期Vol.18No.03读与写杂志浅谈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蔡琴(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城关小学福建三明365100)摘要:数学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够很好地促进人的理性发展,对于认识自然科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形成数学思维的重要的一步,“步子”迈的坚实与否,决定今后能“走多远”。
数量关系,字面上不难理解就是数量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这种关系的探索,可以说是围绕初等数学始终甚至整个数学始终的一种研究方法。
小学阶段,解决数量关系,形成数学思维,对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数量关系;小学;数学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1)03-0094-01小学生各项思维都有待培养,像白纸,需要良好的“设计师”进行绘制和涂抹,这一时期的学生可塑性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快,好奇心强,数量关系是基础数学的方式,是一种数学习惯,如果能够重视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那么就能够更好地促进该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成长,培养他们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真正能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锻炼他们的理智,增进逻辑思维,为今后的自然科学的其他科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数量关系的内涵数学狭义的字面意思就是数的学问,广义上,数学既包括数的学问也包括空间、统计等的规律。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其他领域找到突破口,能够不断的创新,找到自然界中的规律,从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数量关系作为数学中一种最基础的数学方法数学思维,从简单到复杂能够贯穿数学的始终。
好不夸张地说,在小学阶段,数量关系就是数学的“黄金城堡”,攻克了数量关系这一关,学生小学阶段的数学可以说是就取得了圆满成功。
特别是高年级阶段的数学,在前期进行了大量数字与量的学习积累,学生对数量有了更为具体地认识和掌握,这时候重点突破数量关系,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联系整合,将让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本质的提升。
一年级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比较
一年级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比较应用题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法。
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计算能力。
本文将从数量关系和比较两个方面探讨一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数量关系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是指不同量之间的数值关系,是一年级应用题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1. 图示法:利用图表、图形等可视化工具,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数量间的关系。
例如,让学生观察一个有红色、黄色、蓝色小球的装满玻璃罐,让他们通过观察小球的颜色比例来理解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
2. 故事情境法:通过设置情境,并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事、解决问题来理解数量关系。
例如,给学生讲述一个关于购买糖果的故事,让他们通过问题回答来理解不同数量之间的比较。
3. 实物操作法: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并探索不同数量的关系。
比如,给学生一些卡片,让他们互相比较数量多少。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感受到数量关系的实际应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并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数量关系的概念。
二、比较比较是数量关系的延伸和应用,也是一年级应用题中常见的题型。
通过比较不同数量的大小关系,学生能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下面是一些教学策略:1. 使用图形符号:比如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通过这些符号,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并比较不同数量的大小。
2. 故事情境比较:通过提供不同情境的故事,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和判断。
例如,给学生讲述两个人买水果的故事,让他们判断哪个人买了更多的水果,从而培养他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3. 教材资源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比较相关内容,和教材中的例题一起练习和巩固比较的概念和技巧。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学生可以逐步掌握比较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在应用题中比较数量关系的能力。
小学教育中的数量关系理解
小学教育中的数量关系理解一、小学教育中的数量关系理解的意义在小学教育中,数量关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小学教育体系的基础。
通过数量关系理解,小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数量关系理解还可以促进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其严谨的思维方式,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量关系理解的内容和特点数量关系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字大小比较、加减乘除运算、分数和小数的认识和理解、百分数和比例的理解等。
这些内容的特点是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需要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数量关系理解还需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实际问题,让小学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量关系理解能力1.培养数学思维习惯数学思维习惯是提高数量关系理解能力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数学思维习惯。
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数量关系理解需要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支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让小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字大小比较、加减乘除运算、分数和小数的认识和理解、百分数和比例的理解等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小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体验,加深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
3.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数量关系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教学,让小学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让小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注重因材施教小学生之间的数学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因材施教。
浅谈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浅谈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一、数量关系为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提供了思维模式数学学习始终是一个抽象概括,不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可见,建立数学模型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数量关系(尤其是数量关系式)作为数学模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思维方式和支撑。
因此,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什么是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一般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概括或抽象为数学模型来求解。
简单地说,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是在问题中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形成数学结构,找到规律,沿着正确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并解决问题。
二、数量关系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解决办法。
解决办法的发现就是要找出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隐含条件,进行从已知到未知的转换,最终解决问题。
事实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解题策略、思路的产生都必须建立在对题目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上,解答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能否正确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面对较复杂的问题感到无从下手时,老师引导他们抓住题目的基本数量关系(即题目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本质关系),他们就可以找到切入点,进而顺利解决问题。
事实证明:在解决问题时,都是有意或无意地运用数量关系的。
一是根据数量关系推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二是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每步用什么方法算,如何列式。
可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数量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台阶数学的价值在于它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是前人早已解决的问题吗?还是人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呢?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以解决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探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周晓蕾摘要: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使他们具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因此,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关键是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把握。
关键词:数量关系教学作用The number of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o solve problem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athematics Education of Normal college Zhou Xiaolei) Abstract:Teaching through problem-solving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so they have a simpl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Problem-solving teaching helps develop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refore,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to solve problems is key to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students.Keyword: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Teaching Role数量关系在数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数学概念,通过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使他们具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关键是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把握。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课本中的难点和重点,是老师教学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觉得困难有压力的知识。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即使“朗朗上口”也不一定能掌握它的解法。
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学过的就不假思索地做出来,如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不知道怎么样去想。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利用简单应用题培养学生建立数量关系的意识简单的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解答应用题的开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只要教师把握机会,适时适当地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重视培养学生“数量关系”意识,一定会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很快就会使学生走进数学王国的大门。
案例 1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数字的认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2”这个数字,学生会知道它表示两个物体,像2个苹果,2个同学等。
在教“2”的合成与分解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合起来是两个苹果”,“两个苹果被你吃掉一个剩下一个苹果”。
从中渗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使学生初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到了接触应用题时,再给学生点出“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的运算用加法”,“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用减法”。
这时再把相应的数量关系教给学生,学生接受起来就会很轻松。
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建立大小的概念,在比较两数大小这类应用题中,求大数用加法,求两数差或小数用减法。
关于加减法的数量关系不外乎以下几种:一个数+另一个数=和;差=和-另一个加数;大数=小数+差;小数=大数-差。
在让学生掌握这些简单的数量关系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又来了”、“多了”、“增加了”、“走掉了”、“用去了”等词语的含义,这样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就会使学生会审题、能列式,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通过长期的实践训练,不断地巩固,最终学生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案例2一年级下册中有这么一道题目:“红花有10朵,白花比红花多6朵,一共有多少朵花?”在解答这道问题的过程中,“10”用了两次,可是有的学生竟错误地把算式列成10+6=16(朵),结果是一共有16朵花。
在教授这道题时,首先,我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红花10朵,白比红多6朵”学生很快就可以说出来。
接着,我会问“6”表示什么?最后,我会继续提问,求和用到的是哪个数量关系式?(一个数+另一个数=和)在解答这类题时,我会把题拆开,把拆题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有机结合,先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的机会进行训练。
对于简单应用题除了加减法以外,还有乘除法,同样也是要在明确乘除法意义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数量关系”思想意识。
案例3在教4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利用编4的口诀的例子,渗透乘法的含义。
“一串糖葫芦4个红果,3串糖葫芦要用多少个红果?”这本身就是一道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学生在平时习惯了这样的说法,到了学应用题时,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有补充条件提出问题的训练,我觉得这样的训练尤为重要。
学生在掌握了简单的数量关系之后,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已知两个条件求问题”和“已知一个条件和结论补充另一个条件”的方法,这是分析应用题的重点,也是由简单应用题过渡到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所在。
案例4有这样一道题: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共做了多少朵红花?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现补充问题再列式计算。
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这样,学生就会运用掌握的数量关系补充3个问题,(1)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2)黄花比紫花多多少朵?(3)紫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同时列出3个算式:(1)25+18=43(朵);(2)25-18=7(朵);(3)25-18=7(朵)。
然后我再出示上面的数学信息,根据“黄花和紫花总数”这句话,请学生选择问题(1)作为此题的中间问题。
这是解题的关键。
总数求出来了,再根据红花比“‘总数’少3朵”这个条件要素,学生自然就列出了算式43-3=40(朵)。
综合为:(1)做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25+18=43(朵)(2)做了多少朵红花?43-3=40(朵)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建立数量关系”意识就会逐步得到提高,如前例,只要给出两个条件,学生便能很快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列出式子。
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熟练掌握了数量关系,“中间问题”解决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
二、利用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建立数量关系的兴趣在一二三年级的教学中,是用已知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思考,通过用加、减、乘、除把已知的数量符号连接起来,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数学算式,没有未知的数量符号参与运算。
因此,这种思想方法适合于解决比较简单的数量关系以及含有已知量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对于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以及含有多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要想用算术的思想方法,通过已知数量列出算式来求解未知数量,却是一个相当复杂与困难的过程。
案例5在四年级有这么一道题(如左):这题是用未知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根据有关信息找出等量的数量关系,再列出方程解决。
这道题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我是这样处理的:根据“爸爸比我大30岁”和“我的年龄恰好是岚岚的7倍”两个数量信息,可以找出等量关系:“爸爸的年龄-岚岚的年龄=30”。
可以设岚岚X岁,那么,爸爸的年龄是7X岁,列出方程:7X-X=30(岁)。
还可以根据“我和妈妈的年龄加在一起是35岁”和“我的年龄恰好是岚岚的6倍”两个数量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妈妈的年龄+岚岚的年龄=35岁”。
可以设岚岚X岁,妈妈的年龄是6X岁,列出方程:X+6X=35(岁)。
答案就是岚岚5岁。
为了加强直观教学,以实践促进学生对数量关系理解能力的提高,我还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线段图,让学生不仅会看,还要会根据线题意自己画出来,培养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的能力,掌握解决数量关系的方法。
案例6这道题中有多种数量关系,所以,在解决这道题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图中已有的数学信息,找出数量关系。
首先,选用两个信息“姐姐邮票的张数是弟弟的3倍”和“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的等量关系。
然后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这道题中,根据“姐姐邮票的张数是弟弟的3倍”的信息,引导学生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么姐姐就有3X张邮票。
这样,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就全部找出来了,学生就可以很顺畅的解决这道题目了。
这样,通过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的往复式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三、利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建立数量关系的能力在学生初步掌握建立数量关系的方法,又学会了画线段图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在学习两步计算题时就应该渗透这类训练。
所谓综合法,就是从条件入手,找出中间问题,再解决所求问题。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案例7 一个化肥厂要生产10800吨化肥,原计划25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08吨,实际用多少天完成任务?用综合法可以这样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1)知道要生产的总吨数(10800吨)和原计划用的天数(25天),能求出什么得数(能求出原计划每天生产的吨数)。
即:总生产的吨数(10800吨)÷原计划天数(25天)=原计划每天生产的吨数。
(2)知道原计划每天生产的吨数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的吨数(108吨),能求出什么得数?即:原计划生产吨数+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的吨数(108吨)=实际每天生产的吨数。
(3)知道了生产的总吨数10800吨和实际每天生产的吨数,能求出什么得数?(能求出生产的总吨数所需要的天数)。
即:总生产的吨数(10800吨)÷实际每天生产的吨数=完成总生产吨数(10800吨),所用的天数。
(第三道一步应用题)。
所谓分析法,就是从问题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条件,逐渐向已知条件靠拢,最后利用已知条件解决问题。
案例8 对于案例7的例题,用分析法可以这样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1)要求出实际完成总生产吨数所用的天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要知道总生产任务的吨数和实际每天生产的吨数这两个条件)即:完成总生产吨数实际所用天数=总生产吨数(10800吨)÷实际每天生产的吨数(未知)(2)要求出实际每天生产的吨数,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要知道原计划每天生产的吨数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的吨数,这两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