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入研究性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入研究性学习

【论文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界当前的一大亮点和焦点。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研究性学习以其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恰恰适应了语文学科的某些内容和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论文提纲】

1、研究性学习简释

2、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5、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课堂渗透专题研究

【正文】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入研究性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知识不再是预先的存在,不再是那些被“格式化”地记载在书籍里的理论、概念和公式,而应该是能够被激活的知识,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知识,当然也括那些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拥有者不再是一味地掌握特定领域或前人总结出的资料与技能的人,而是能够发明从来没被发明的知识,能不断提出创造性解决办法的人,即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人才。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崭新的能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实施研究性学习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

一、研究性学习简释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学术界对此已有不少界定。有的观点认为它是一种学习活动,有的观点认为它是一种学习方式。在此,我想从学习方式的角度界定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在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一定情境出发,以研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并相应地使创新意识、能力和精神得到提高。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提倡研究性学习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力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自主发展、自主探索、自由交流,在体验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情感、态度、观念的发展。

(二)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多方面潜能,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的学习”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推动他们去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

学生研究的空间是开放的,探讨可在课内和课外,也可以在图书馆或网上;有的内容也

是开放的,需要学生自己查阅课外书籍,通过各种可能与问题相关的资料获得想知道的知识。

另外,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个体自主可小组合作,但不管是哪种形式都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

(三)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课堂成为教与学互相推进的阵地。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师生间的界限趋于平淡。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聆听教师一再重复的事实和理论,而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师成了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构建,获得思维、能力、价值观和行为等素养的发展。

(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专题或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学习。问题可由教师提供,可以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在学科教学中,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和载体,学生学习的知识局限在某一学科领域,这些知识排列是纵向的、线性的,相互之间完全靠逻辑关系加以联系。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学生对纯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加入一点实践。“问题”是学生学习和重要载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涉及到很多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的状态。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必要性

1、时代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之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它要求人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能力。作为学生,便需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学生逐步养成了学习的自觉性,习惯得以养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同时,学生逐步学会了怎样与别人合作,怎样与别人交流信息,创新意识逐步增强,这些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2、课程要求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还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教师应该形成“大语文”的观念,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沟通生活与语文的联系,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由此以来,学生便获得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方式不再是单纯接受。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可能性

1、语文是一门资源丰富的课程,这为学生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

2、语文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

(1)汉语拼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一册汉语拼音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随情境图的内容出现了相应的音节、词语或句子以及儿歌。如dtnl一课出现的词语有马、兔、大米、土地,这几个词语不但起着巩固音节引导识字的作用,而且孕含着故事情节,孩子通过观察画面可以发挥想象编故事讲故事。由此以来,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开始创新。总之,教师在教学汉语拼音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观察形象化的事物识记音形、把生活与拼音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质量。对于刚上小学的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显然是有难度的,需要他们动力脑去研究。

(2)识字

有些汉字字形对于学生识记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难记字与生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