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变化是事物在不同时刻的状态差异。
2.理解“变化量”的概念,能用文字、图形及公式表示一个物体的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变化量”的概念。
2.能用文字、图形及公式表示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
三、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示例归纳法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引导学生自发探究,自主发现规律。
四、教学准备1.文具、白板、黑板、彩笔等;2.教学课件、图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照片,让学生描述它变化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观察到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
2.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物体的变化分为哪几类:速度均匀变化、速度不均匀变化、突然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讲解数据变化及速度变化情况。
3. 知识探究1.1 变化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变化的概念:事物状态的改变,包括变化的距离和时间以及方向等。
•教师分组让学生探究变化的概念,当其完成探究后,展示其个人想法。
1.2 变化量的概念•教师从样例出发,讲解变化量的概念:在规定的时间、空间等受限条件下,物体状态发生了多少次改变。
•教师引导学生讲解改变时间和改变的物体量之间的关系,此过程步步深入,直至学生掌握为止。
1.3 平均变化速度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平均变化速度的概念: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速度改变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平均变化速度公式,从公式推导中,学生更能够深入理解其概念。
4. 合作探究•教师让学生分好小组,将速度均匀变化、速度不均匀变化、突然变化和周期性变化进行分类后,每组思考一个与实际相近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展示更好的结果。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总结,理清变化的概念及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
•要求学生自己编写一组变化量题目,并在下一堂课教学前完成。
六、课堂小结•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了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了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1《变化的量》(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4.1《变化的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能够识别并区分变量和常量。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变量和常量。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变量和常量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变量的概念:变量是指数值可以变化的量。
2. 常量的概念:常量是指数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
3. 变量和常量的区分: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变量和常量的区别,并能够识别。
4. 变量和常量的应用:运用变量和常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能够识别并区分变量和常量。
2. 教学难点:运用变量和常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变量和常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变量和常量的定义,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并区分变量和常量。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变量和常量的理解。
4. 应用:讲解如何运用变量和常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相关问题。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变量和常量的区别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变化的量》2. 变量的概念、常量的概念、变量和常量的区分、变量和常量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巩固对变量和常量的理解。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变量和常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区分变量和常量,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变量和常量的区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教学内容是《变化的量》,这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重要课程。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变化的量的概念、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以及比例尺的应用。
我们将通过具体例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变化的量的含义,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以及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变化的量的概念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物品,如尺子、图纸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引出变化量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我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图示,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和比例尺的应用。
3.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解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4. 作业布置:我布置了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变化的量的概念、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和比例尺的应用,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什么是变化的量?答案:变化的量是指在某一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
2. 请解释什么是图形放大与缩小?答案:图形放大与缩小是指将原图形的每条边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得到一个新的图形。
3. 请解释比例尺的应用?答案: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通过比例尺可以计算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变化的量的概念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解答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数学下《变化量》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变化量》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变化量》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变化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数学下《变化量》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变化的量教材简析:“变化的量”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
教材通过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从而拓宽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背景。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数学思考: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找到生活中互相依存的变量,描述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问题解决: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正确表述量的变化关系;或用数学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大量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一则新闻信息:xxxx年11月14日零时,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最新的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受国际油价持续大跌的影响,国内也出现了罕见的油价“八连跌”现象。
2、交流:你知道油价持续下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吗?3、思考:从这些影响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依存的变量)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发现生活中特定时期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出示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的文字信息。
(1)提问:你有什么方式能将这些信息更加简洁明了的表示出来吗?(2)观察:出示淘气和笑笑呈现信息的表格和图,口答哪些量在发生变化?再说说用表格和图呈现两个变量分别有什么优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变量概念,识别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变量思维。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其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变量的概念,包括常量与变量的区别,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和应用变量。
学生将通过实例分析,探索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并学习如何表达这些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变量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变量间关系的识别与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投影仪、变量关系示例图表。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变量概念,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等,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变量的理解。
实例分析:分析不同情境中的变量,如物体运动中的距离与时间关系。
数学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变量间的变化,如改变输入电压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3. 知识讲解:教师对变量概念进行系统讲解,强调常量与变量的区别,并通过示例说明变量间的关系。
4. 互动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应用变量知识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变量概念、变量间关系以及变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行设计,通过图表和示例清晰展示教学内容。
作业设计设计相关的习题,要求学生运用变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安排探索性作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变量实例,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变量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补充教学重点案例研究:选择几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如气温变化、植物生长与时间的关系等,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数据,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变化的量》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变量概念,并会表示变化中的数量关系。
教材通过引入“小精灵”这一角色,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变化现象,从而引出变量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变量在数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生活中的变化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变量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难以把握变量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变量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变量概念,会表示变化中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变量概念,会表示变化中的数量关系。
2.难点:把握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小精灵”这一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变化现象。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变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变化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实例,用于教学演示和练习。
3.教学卡片:制作一些带有变量的卡片,用于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小精灵”这一角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实例,如电梯上升、下降,气温变化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变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教学目标1.了解变化的概念,掌握有关描述变化的语言和方法;2.学会用一次函数公式解决日常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变化的含义;2.掌握描述变化的语言和方法;3.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课前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小视频或者实物拿来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物品都会发生变化,通过变化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1. 变化及其含义1.1 变化的概念教师介绍变化的概念,指出变化是指事物发现的演变过程。
为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时需要对不同的量(例如时间、物质、空间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观察,同时也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
1.2 变化的类型教师介绍变化的类型,指出变化可以分为周期性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
其中,周期性变化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某种量呈现出规律性的周期性变化,例如季节变化、月相变化等等;非周期性变化则是指某种量的变化不规律,没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2. 描述变化的语言和方法2.1 描述变化的语言教师介绍描述变化的语言,包括“增加”、“减少”、“相等”、“变化率”等等。
2.2 描述变化的方法教师介绍描述变化的方法,包括:(1)用绝对量来描述变化,例如用“增加100元”来描述一笔收入的变化;(2)用相对量来描述变化,例如用“增加了50%”来描述一笔费用的变化;(3)用量的增减率来描述变化,使用以下公式:变化率= 变化量 / 原来的量。
3. 一次函数解决日常问题3.1 一次函数的概念教师介绍一次函数的概念,指出一次函数是指函数中的未知量只有一次方的函数,通常的表示方法为 y = kx + b。
(其中,k为斜率,b为截距。
)3.2 一次函数的解题步骤教师介绍一次函数的解题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步:(1)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2)通过题目中的信息,列出函数的解析式;(3)确定函数图像的斜率和截距;(4)按照函数图像,计算出题目中需要求解的值。
4. 例题分析举例分析一道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解题方法。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变化的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
2.掌握常见的变化的量及其计算方法,如速度、密度等。
3.运用变化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常见的变化的量及其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掌握变化的量的应用2.常见的变化的量及其计算方法–了解常见的变化的量–掌握常见变化的量的计算方法3.运用变化的量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如何运用变化的量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实践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介绍变化的量的概念,引出本次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变化的量就是一个物体经过某个过程发生的变化的程度–用字母∆表示,∆量表示变化的数量,单位根据量纲和单位的定义可得•常见的变化的量–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路程–密度:物体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变化的量的计算方法–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3. 练习与讨论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并进行讨论:1.某辆汽车从A地到B地全程200公里,用了4小时,求汽车的平均速度。
2.一块石头体积为200立方厘米,质量为500克,求它的密度是多少?3.如果一艘船速度为10公里/小时,需要3小时才能到达另一个岛屿,那么这个岛屿距离船所在岛屿多少公里?4. 实践探究请同学们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尝试解决以下问题:母鸡下了40个蛋,重量共计640克,求每个蛋的平均重量。
5. 总结和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
•推荐学生拓展阅读有关变化的量的知识。
六、作业1.完成课堂作业。
2.阅读有关变化的量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变化的量•∆量•常见的变化的量:速度、密度•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实例练习:母鸡下蛋问题。
《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变化的量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变化量的概念;2.掌握表示变化量的方法;3.能够应用变化量进行简单计算。
2. 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学习变化量的概念;2.掌握表示变化量的方法。
2.2 教学难点1.理解变化量和原始量之间的关系。
3. 教学内容3.1什么是变化量?变化量是表示量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改变,它是描述某一事物从一个特定状态到另一个特定状态所经历的变动的大小。
比如,你一个月内体重减轻了3公斤,那么你的体重的变化量就是3公斤。
3.2 表示变化量的方法表示变化量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用加减法表示变化量。
如:张三一天内跑了3公里,第二天跑了5公里,那么张三两天内跑的总距离为3公里+5公里=8公里,其中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跑了5-3=2公里,这个2公里就是张三的跑步变化量。
2.用比数表示变化量。
如:在一个公司的10个员工中,3个员工去了新公司,那么这个公司员工的变化量是(3/10)*100%=30%。
3.用比较词表示变化量。
如:小明的成绩从90分提高到了95分,这个提高了5分就是小明的成绩变化量。
完整示例:小明的成绩从90分提高到了95分,这个提高了5分就是小明的成绩变化量。
3.3 应用变化量进行简单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变化量进行简单计算,例如:1.A一天内走了2公里,B一天内走了3公里,两人总共走了5公里,求A和B的步行变化量。
解法:A的走路变化量为2公里,B的走路变化量为3公里。
2.一个公司员工数为100人,新招收了15个员工,那么员工数的变化量为多少?解法:员工数的变化量为(15/100)*100%=15%。
4. 教学步骤4.1 情境导入老师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变化量的概念。
例如:最近小明的体重减轻了5公斤,小红的体重却增加了2公斤,那么小明和小红的体重变化量分别是多少?4.2 观察实验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变化量的实验,例如:小明手里有一个5元纸币和一个10元纸币,现在他把10元纸币拿出来,那么小明的纸币变化量是多少?4.3 认知讲解老师可以基于上述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变化量和原始量之间的关系。
《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掌握变量和常量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变量和常量的概念。
2. 变量与常量的关系。
3. 实际问题中变量和常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变量和常量的概念,变量与常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变量和常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变量和常量。
2. 新课:讲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举例说明变量与常量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和常量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变量和常量的关系。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变化的量》2. 板书提纲:a. 变量和常量的概念b. 变量与常量的关系c. 实际问题中变量和常量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判断下列各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变量和常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了变量与常量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节课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生活实例、案例分析、练习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年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
六年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掌握“变化的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理解变化的量与变化率的关系;•能够应用变化的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变化的量的概念•变化的量的定义:变化的量是描述事物变化程度的指标。
在数学中,变化的量常用来描述物体发生的位移、速度、温度等变化情况。
•变化的量的计算:通过比较物体在不同时刻的值,可以计算出变化的量。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两点式和平均率。
2. 变化的量与变化率•变化率的定义:变化率是描述变化速度的指标,是变化的量与时间的比值。
变化率可以表示为:$\\text{变化率}=\\frac{\\text{变化的量}}{\\text{变化的时间}}$。
•变化率的计算:根据问题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
对于两点式计算,可以使用两点式变化率公式:$\\text{变化率}=\\frac{\\text{终点的值}-\\text{起点的值}}{\\text{终点的时间}-\\text{起点的时间}}$。
对于平均率计算,可以使用平均率公式:$\\text{变化率}=\\frac{\\text{总变化的量}}{\\text{总变化的时间}}$。
•变化率与变化的量:变化率是描述变化速度的指标,而变化的量是对变化程度的度量。
变化率可以通过变化的量和变化的时间计算得出。
第一课时:引入1.教师出示一个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变化的量的概念。
2.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再次强调变化的量是描述事物变化程度的指标,可以表示为位移、速度等。
3.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如何计算变化的量。
第二课时:变化的量的计算1.教师介绍两点式变化率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如何使用两点式公式计算变化率。
2.学生进行辅助练习,通过给出的两个值计算变化的量和变化率。
第三课时:变化率的计算1.教师介绍平均率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如何使用平均率公式计算变化率。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变化的量》北师大版(2023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变化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变化的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中变化的量的能力,增强其数学抽象和模型构建的核心素养;通过探索变量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应用素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变化规律,进行问题发现与求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很多变化的量的有趣现象。但在小组讨论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还不够自信,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鼓励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提出了很多有关变化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他们思维的活跃。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引导还需加强,以便让学生们的思考更加深入。
(3)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实际情境,探索并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数学模型构建能力。
举例:购物时,总价与商品单价、数量的关系。
(4)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举例:根据家庭成员身高预测孩子未来身高,运用比例关系进行预测。
2.教学难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一、教学目标1.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2.难点:能够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老师出示一段校园内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的视频并介绍视频中拍摄的现象。
让学生通过视频中的人的行走速度来了解变化的量。
2.引入概念1.引入概念“变化的量”及其符号。
2.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的量。
3.概念讲解1.让学生就已经学过的知识,回忆出变化的量的特征。
2.通过校园内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的视频来阐述变化的量的概念。
4.练习1.练习板书,规定好变化的量的正负。
以速度的变化作为例。
例如,一辆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北行驶,又将速度减小到30公里/小时,这个时候速度的变化量应该为-30公里/小时。
而如果一辆车由60公里/小时的速度加快到90公里/小时,速度的变化量就是30公里/小时。
2.完成练习册中的练习。
5.拓展将视频中校园内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的变化场景引用到工艺流程加工工件的例子中,并让学生谈谈变化的量的正负及其意义。
6.小结1.询问学生学习变化的量后的感悟。
2.总结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3.让学生给出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其他应用场景。
四、教师评价本课时教学内容新颖并且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渐掌握了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常常忽略符号的正负,因此在日后的实践中,需要注意对学生符号的正负认识的纠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变量概念,掌握变量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变量间关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变量概念:介绍变量的定义,明确变量是可以变化的量。
3. 变量的应用:引导学生将变量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变量概念的理解,变量间关系的识别。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抽象出变量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变量变化过程。
2. 学具:学生自备练习本、铅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变量概念,如温度变化、水位变化等。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变量间的关系,并记录下来。
3. 讨论:每组分享实验结果,全班讨论变量间的关系。
4. 应用: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变量概念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变量概念、变量间关系和实际应用展开,通过图表、公式和实例来直观展示。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变量概念和变量间关系。
2.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变量实例,并记录下来,下次课分享。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变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如增加实例讲解,强化练习等。
教学过程详细说明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来引入变量概念,例如,展示一天中温度的变化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其他变量实例,如家庭成员年龄的变化、身高随时间增长等。
通过这些实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变量是数学中描述现实世界变化的一种语言和工具。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测量不同时间点的水温、观察植物生长的高度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变量的变化。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变化的概念,能够理解和描述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理解变化量的计算方式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增量和减量的概念,能够进行增量和减量的计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式;•增量和减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将变化抽象化,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变化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化量的计算,加深对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讲解法;•问题解决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变化的概念:变化是指某个物体或事物的量在时间或空间上发生的不同状态,包括增和减两种情况。
2. 讲解环节•让学生观察实际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假设;•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假设的验证,引导学生理解变化量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增量和减量的概念,逐步掌握增量和减量的计算方法。
3. 练习环节•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量和减量的计算练习;•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变化量的计算。
4.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学生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变化量的计算。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增量和减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变化量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还需要更多思考如何在知识点的讲解中加入生动有趣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4.1《变化的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4.1《变化的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4.1《变化的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4章的第1节《变化的量》。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及其相关概念,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我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两个数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接着,我通过一个实例,讲解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的情况。
2. 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在学生理解变化的量的基础上,我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正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反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反比例的量。
3. 例题讲解:我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规律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例题,我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我会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解答他们的疑问。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1《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1《变化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变化的量》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事物的变化,学会用图表来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变化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图标在表示变化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对生活中的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表示变化方面,学生的经验还不够丰富,需要通过实例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事物的变化,感受变化中的数量关系。
2.学会用图表来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3.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感受变化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图表表示事物的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变化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交流法、实例分析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变化,学会用图表表示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
2.准备图表制作工具,如纸张、彩笔等。
3.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天气的变化、物体体积的变化等,引导学生关注变化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尝试用图表来表示这些变化。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数据,如某班级一周内的出勤情况。
让学生观察数据,尝试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用图表来表示这些变化。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实例,如家庭用电量、班级成绩变化等,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要求每组用图表来表示变化情况。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组的数据分析成果,讨论不同图表在表示变化中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发现变化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根据图表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变化的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变化的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案:《变化的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5页至116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变化的量,包括变量、常量的概念,以及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变化的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学会用数学式子表示变化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 让学生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变化量。
2.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式子表示变化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以及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变化量,并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会变化的,有些东西是不会变化的?比如说,我们的身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是,圆的周长和半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不会变化。
那么,我们怎么来表示这些变化的东西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变量和常量。
”2. 讲解:详细讲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以及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变化的过程。
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变化的量变量:(举例)常量:(举例)如何表示变化的过程:(举例)七、作业设计1. 请举几个生活中的变化量的例子,并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答案:如,一个人的体重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 W = 50 + 2t 表示,其中 W 表示体重,t 表示时间(年)。
2. 请解释一下变量和常量的概念。
答案:变量是指在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常量是指在变化的过程中,数值不发生变化的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除了本节课学习的变量和常量,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相关的数学概念,如函数、方程等。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变化的量》。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变化相关的量,并且这些量之间可能存在着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
学生将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 培养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对于直线图的绘制和读取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并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学生在自己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能力上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训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呈现一个种植花朵的场景,花朵的生长与阳光的照射时间有关。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认为花朵的生长和阳光照射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积极参与回答,例如:"阳光照射时间越长,花朵生长得越好。
" 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2. 概念解释老师:现在我们来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请看板书上的定义。
正比例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增加;反比例则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相应减少。
这两个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例1:小明每天走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每走1小时,他可以走30公里。
这意味着,如果他增加走的时间,路程也会相应增加。
比如,如果他走2小时,根据正比例的关系,我们可以计算出他能走多远呢?学生1:他每小时走30公里,所以走2小时的话,他应该能走60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教学过程:
一、引入变量的概念
师:老师买了10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个吃了4个,还剩?个吃了7个,还剩?个
问:在老师刚才叙述的“吃苹果”这件事中有几个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怎样变化?
(有三个量;吃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是变化的;一个增加,一个减少。
)
师: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可以看出,这两个量是互相依赖的变量,也可以说是相关联的量。
二、新授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书p18。
1.看第一个例子,说说这个统计表的内容是什么?
(是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况)
年龄出生时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岁
体重/千克3.57.010.514.021.031.5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问:表中的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年龄在变,体重也在发生变化:年龄增加,体重也在增加。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象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呢?用一个什么图表示合适呢?(折线统计图)
2.看第二个例子。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这就是反映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象。
请你认真观察图象,图象中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时间、体温)
指导学生读懂图意:
(1)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400c)最低是多少?(350c)(2)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4时到16时)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0时到4时,16时到24时)
师:骆驼的体温是随时间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3)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师:次日8时指第2天8时,与第一天8时相比,增加了24小时,应是图中的32时。
3.看第三个例子。
是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问:你认为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呢?
h=t÷7+3
三、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
如: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行使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等。
问: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只要合理,老师就要给予肯定。
)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我们就称这两个量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