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肃环境问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卷 总第72期科学・经济・社会V01.16,Sum N o.72

 1998年 第3期SCIEN CE ECO N OM Y SO CIET Y N O.3,1998

・欠发达地区发展研究・

对甘肃环境问题的思考

邓志涛 刘占忠

区域经济的发展,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环境条件的优越程度。甘肃作为地处中国西北部内陆省份,其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在跨入21世纪的进程中,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十分重要。

一、甘肃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所谓环境问题,大体上可分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三类。就构成环境因素的几个主要方面而言,其权重所占系数为土地问题占30%,空气问题占20%,水问题占20%,生活空间问题占12.5%,矿物资源问题占7.5%,森林问题占5%,野生生物问题占5%。比照这一参数,结合全省的环境现状来看,目前甘肃的环境问题总体在恶化,局部有所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跟不上恶化的速度,生态赤字在不断扩大,保护和治理工作任重道远,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工作上都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自然生态极为恶劣。甘肃幅员辽阔,境内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地跨多种类型自然带,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由于受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类型的限制,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处于下极限状态,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单调,功能低下,在自然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综合影响下,使生态环境极为恶劣。一是土地因受地貌形态、气候条件、河流水系、土壤发育、植被类型、社会经济条件和开发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省的沙漠、戈壁、裸地、沼泽等难利用土地面积所占比重很大,占总土地面积近40%,治理改造难度大。山地、高原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地高差大,坡高陡,植被差,土地贫瘠,宜耕性差。耕地面积小,质量差,全省耕地垦殖率不足总土地面积的10%,居全国第26位。人均耕地由50年代初的5.2亩下降到目前的

2.12亩。山旱地面积约占耕地的76.2%,其中约有80%的耕地是低产田。二是水土流失严重,为西部7省(区)之最。全省每年因水力而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为6.44亿吨,其中黄河流域5.73亿吨,占89%;长江流域0.6亿吨,占9%;内陆河流域0.11亿吨,占2%。全省坡耕地平均每亩年流失土壤3—5吨,年流失水量40—50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水力侵蚀而损失的土层厚度达3毫米,严重的可达8毫米以上。三是土地沙漠化严重。全省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有4587.87万亩,其中属人为造成的面积达1972.87万亩,占沙漠及沙化面积的43%。近年来,西北部沙漠南移和流沙再起的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甘肃沙区20个风沙县中有138个乡、606.4万亩农田遭受风沙灾害的威胁。玉

门市北部的沙线近20年来南移了10公里,平均每年南移500米,沙漠化土地达13.1万亩,平均每年沙化6500亩。民勤县湖区解放初期有耕地90多万亩,由于周围环境遭受破坏,环境恶化严重,造成地下水下降,耕地现已减少到50多万亩,绿洲退化73.5万亩,草场退化500多万亩。四是草原、天然森林面积明显退化。虽然甘肃的草原、草地面积较大,但大部分分布在甘南高寒阴湿地区、祁连山北坡、河西走廊北山及走廊绿洲外围的荒漠地区,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牧草质量低,承载能力弱,正常年景平均亩产鲜草约170公斤,河西荒漠草场仅44公斤,单位面积载畜量低,产草量和载畜量均有下降。由于毁草开荒、乱挖滥采、超载放牧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虫、鼠、病、杂的危害,天然草场的退化面积已达10693万亩,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0%;甘南尕海湿地草原由于过牧、干旱、鼠害,目前面临消失的威胁。同时,甘肃也是一个少林省,且分布不均,由于森林过伐,植被破坏,后备森林资源趋于枯竭,严重影响甘肃的整体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目前,全省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面积累计达449万亩,占天然森林面积的17.4%。白龙江林区经过40多年的开发利用,可采森林资源已基本采完,后续森林资源又接替不上,资源面临枯竭,木材产量逐年减少,导致林区经济呈现严重恶性循环。被誉为河西地区水资源“绿色水库”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由于过度放牧、毁林开荒、开矿采石、人口增加和乱砍滥伐,造成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祁连山雪线后退,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使石羊河、黑河等河水径流量减少,河西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呈恶化的趋势,严重危及到河西绿洲的生存和发展。陇南山地、渭河中游及省会兰州地区,由于历史上森林破坏严重,裸地面积大,造成泥石流年年发生,危害严重。

2.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甘肃省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主要产生于解放以后。开发初期,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的要求,在甘肃形成了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原材料生产力为主的重工业型产业结构,其对环境作用的结果是一方面由于采矿、建设对自然生态的损坏,裸露地、沙尘地增多。另一方面,重工型工业的冶炼、化工、铸造、建材等行业的“三废”排放严重,对大气、水质、生活空间造成严重的污染。一是大气污染。甘肃的大气污染总体呈现出煤烟、浮尘型污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微粒的污染。根据1996年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468.5亿标立方米,万元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7.79万标立方米。废气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5.8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34.2万吨。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浓度范围0.02—0.257毫克/米3。全省主要城市金昌、白银、张掖、兰州、武威日均值都超标,其中金昌超标

3.28倍,白银超标2.52倍,两城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省总量的近50%;氮氧化物年日均值浓度范围在0.014—0.083毫克/米3,兰州、金昌、武威、张掖、临夏出现超标;总悬浮微粒年日均浓度范围为0.21—0.71毫克/米3,全省近三分之二的城市总悬浮微粒超标率在55%以上,西峰市、武威市最为严重。比较而言,废气排放各项指标均比重工型结构的辽宁省高。二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对境内水质污染严重。甘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35343万吨,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11.7吨。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为5.03吨,悬浮物排放量为6.4吨,重金属排放量为143.9吨,砷排放量为87吨,挥发酚排放量为66吨,氰化物排放量为13吨,石油类排放量为1326.5吨,硫化物排放量为55

4.2吨。全省60%—70%的河段水质劣于其保护目标,除白龙江陇南段水质尚好外,其它多数河流水体中有机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氨氮污染面广,总大肠菌群超标严重。黄河、渭河、石油河、北大河、黑河、大夏河主要监控指标都超标,污染严重。三是废渣、噪声污染不容忽视。全省每年产生工业废渣1435万吨,其中只有392.8万吨被综合利用。城市垃圾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