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1.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

8.实践:人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

9.一元论:承认万物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

10.二元论:否认万物的统一性,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1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12.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14.发展: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矛盾:哲学上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关系的范畴。

1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17.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冲突,是飞跃。

18.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9.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2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生产关系:是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所以取得的归自己支配的那部分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阶级就是这样的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阶级结构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可以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是不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可变资本。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货币:是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名词解释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1.名词解释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时间6空间7人工智能8主观能动性9实事求是10实践11一元论12二元论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2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3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4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所谓静止,一是指某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移;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5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6空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其特点是三维性.7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将人脑思维机制、思维过程和思维功能模拟到机器上,也就是将人类智能物化到机器上,使机器代替人的某些思维功能.8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着作中对实事求是赋予了新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们去探索,‘是’就是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去探求事物的规律.9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它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类型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10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观点.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属于唯物论的一元论;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11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的观点,这种观点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两个即物质与精神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不存在谁派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这种观点是动摇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最终倒向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独立的第三条哲学路线.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1.名词解释1联系2发展3规律 4矛盾5矛盾的同一性6矛盾的斗争性7矛盾的普遍性8矛盾的特殊性9基本矛盾10主要矛盾11矛盾的主要方面12质13量14度15量变与质变16肯定和否定17辩证的否定18否定之否定19扬弃20本质与现21内容与形式22因果联系23必然与偶然24可能与现实25系统与要素1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即新事物取代旧事物.3规律: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关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4矛盾:矛盾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5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7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矛盾,即矛盾无时不有.8矛盾的特殊性:一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脉动星制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和解决矛盾的方法的特殊性.9基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且规定着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的矛盾.10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多种矛盾存在的情况下,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对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12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了某物是一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事物的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13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14度: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它表示事物的质所依赖的数量的变化幅度和范围.15量变与质变:量变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不显着的、渐进性的变化.质变是事物超出度的范围、根本性质的变化.16肯定和否定:肯定和否定是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的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决定事物当前的性质,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同事物当前性质相反的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17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18否定之否定: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两次向对立面的转化,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19扬弃:扬弃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即克服旧事物的消极因素,保留旧事物的积极因素.扬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20本质与现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21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22因果联系: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引起的现象,因果联系是揭示客观事物普遍联系中的前后相继、彼此相约的一对范畴.23必然与偶然:必然性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也是规律性.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既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既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24可能与现实: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的内部,预示着事物的发展前景将会变为现实的趋势,是尚未实现的趋势.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25系统与要素: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是要素的有机组合.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是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局部.第四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名词解释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的客观性12真理的两重性13谬误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旧唯物论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它不了解认识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旧唯物论反映论的特点是把认识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过程.(3)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社会实践、先于感性经验的东西,是先天固有的,主观自生的.颠倒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4)不可知论: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因为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在感觉之外什么也不知道.它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因而是错误的.(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者,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被认识者,即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事物.(6)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是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有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7)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8)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9)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认识论上非逻辑化、非规范化的因素,如意志、情感、欲望、动机、直觉、灵感、顿悟等等.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12真理的两重性:真理的两重性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能力按其本性和任务看具有至上性,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正确反映,因此是具体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的方面、层次、程度的正确反映,因此是具体的,相对的.13谬误: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14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本质是客观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15价值原则:价值原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行动中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16真理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行动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原则.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1.名词解释1社会有机体2社会经济结构3社会政治结构4社会文化结构5社会意识形态6阶级7阶层8社会进步9物质文明10政治文明11精神文明1社会有机体:包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表明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由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基本构成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2社会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结构中最基础的部分,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3社会政治结构:即社会政治上层建筑,是阶级社会体系的特有结构.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基础上,直接体现了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问题是全部政治生活的根本问题.4社会文化结构:即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社会的观念文化结构是与政治结构对应的,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文化”特指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观念形态的文化. 5社会意识形态: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人们系统化的、自觉的、有确定规范的社会意识.6阶级: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决定的.7阶层:对某个阶级存在的再划分,在同一个阶级内部由于经济地位、职业状况和收入水平的标准而划分的若干层次.同一个阶级的不同阶层,有着处于同一经济关系的共同利益,又存在明显差别.8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是综合概念,包括了社会的物质方面、政治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的进步与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9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进步在物质上的结晶和标志,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10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11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体现社会的科学、文化、宗教、艺术、伦理道德、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整个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1.名词解释1社会基本矛盾2社会形态3阶级斗争4社会改革5科学技术6英雄史观7群众史观8人民群众9历史人物10普通个人11杰出人物12无产阶级领袖(1)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经过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3)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主要的形式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4)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指在维护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部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制进行变革.(5)科学技术: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和社会斗争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成果.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的应用,是物化科学.(6)英雄史观:英雄史观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7)群众史观:群众史观是与英雄史观相反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8)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凡是对社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从广义看,包括了一切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普遍个人;从量上看,是居民的大多数.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包括了在阶级社会起进步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也包括处于上升的革命时期的剥削阶级.劳动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中坚力量.(9)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个人意志印记的人物.他们作为历史事件的策动者、组织者、指挥者、参与者,影响了历史事件的具体面貌和特征,按照他们对历史影响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10普通个人:普通个人是指对历史的发展没有留下明显的个人意志印记的人,是群众中的一员,与他人共同结成群众,以群体的身份发挥作用.11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是指能够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的利益,对社会发展起中大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12无产阶级领袖:无产阶级领袖是杰出人物,但又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同,他们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内“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举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1.名词解释1社会进步2人的本质3人的价值4人的发展5人的解放6自由王国7必然王国8共产主义(1)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它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2)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3)人的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以及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4)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可以从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来衡量人的发展.(5)人的解放:解放是指摆脱束缚而获得自由.人的解放是指人通过不断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不断地完善自己而在实践中获得的自由.(6)自由王国: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状态.人的自由仅仅是、也只能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王国作为历史的范畴,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以及自身的主人的一种社会状态.(7)必然王国:必然王国作为历史的范畴,是指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自己创造出来的社会关系的奴役的一种社会状态.(8)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主要含义是:它是一种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最科学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它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揭示的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动,即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

2010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070508136 张建强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

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本体论:即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研究的理论。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物质决定精神。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精神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是其产物与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都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一元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或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

二元论:哲学史上所谓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平行的本原,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认识论: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可知论/不可知论:根据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人口与地理环境。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更广泛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科学与社会心理等。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其含义有四: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学运动,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 四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位移主义,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与超人哲学。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个重要名词解释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个重要名词解释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个重要名词解释. 哲学:世界观地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地统一..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地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地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地,有什么样地世界观就有什么样地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地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地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地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地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地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地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地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地普遍规律地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地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地不同回答而形成地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地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地本原地是二元论哲学..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地不同回答而形成地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地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地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物质:标志客观实在地哲学范畴.物质地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运动:物质地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地变化地哲学范畴..时间:物质运动过程地持续性,它地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地方向进行..空间:运动着地物质地广延性,指事物地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地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地产物,是人脑地机能,物质世界地主观映象..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地思维地模拟..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地本原归于物质地,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地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地,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地、有计划、积极主动地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地行为特征..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地一种认真地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地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地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地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地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地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地基础.实践是人地存在方式..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地人..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地客观事物..自在世界:人产生前地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地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地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地统一体..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地学说,是用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矛盾地观点来考察世界地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地实质和核心..形而上学:用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非矛盾地观点来考察世界地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地运动变化过程.发展地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地产生和旧事物地灭亡..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地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地事物地方面..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地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地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地环节,即把事物地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地环节;三是否定地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地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地阶段..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地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地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量变:事物数量地增减和场所地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地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地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地变化..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地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地变化,表现为显著地变化,是事物连续性地中断..度:事物保持其质地稳定性地量地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地哲学范畴.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地标准,就是看事物地变化是否超出了度..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地本质地、必然地、稳定地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地哲学范畴.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地、确定不移地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地、不可避免地.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地、不确定地趋势..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地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地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地表现.本质是事物地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地内在联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地哲学范畴..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地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地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地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地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地趋势.矛盾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地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地倾向和趋势.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地一切形式地差异、对立和斗争..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地普遍性又称矛盾地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地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地矛盾运动.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地特殊性,又称矛盾地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地矛盾以及每一矛盾地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地本质地矛盾..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地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地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地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地矛盾..矛盾地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地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地另一方面则是矛盾地非主要方面.事物地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地矛盾地主要方面决定地..内因:事物内部地矛盾性.事物地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地根本动力和原因.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地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地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地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地根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地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地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地主观映象,人地认识内容是客观地,形式是主观地.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地路线”..能动地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地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地,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地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地前提出发,把人地意识说成先天就有地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地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地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地路线”..感性认识:认识地初级阶段.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地感觉器官而产生地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地认识.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地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认识发展地高级阶段.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地一种关于事物地本质、事物地全体、事物地内部联系地认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地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地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地正确反映..客观真理:真理地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地内容是客观地,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地标准实践也是客观地..绝对真理:真理地绝对性.有两方面地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地,这一点是绝对地、无条件地;二是人类地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地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地物质世界地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地、无条件地..相对真理:真理地相对性指人地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地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地、不完全地..价值:客体以自身地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地效用关系.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地统一..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地物质因素地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地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地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地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地根本内容..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地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地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地风俗、习惯..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地力量,否定社会地客观性,也否定了人地主体性,对社会地本质作神学目地论歪曲地社会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地意志、意识活动地产物.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地、有意志地人进行地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地意志、意识决定社会地发展..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地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地地理环境.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地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地原因..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地物质资料地谋取方式,即物质生产具体地、历史地表现形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地统一体..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地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地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地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地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地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地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地一定地、必然地、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地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地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地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社会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地一定阶段相适应地生产关系地总和,其中,占统治地位地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结构地性质..阶级:指特定经济结构中地人群共同体.阶级地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地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不同地位和结成地不同关系决定地,区分阶级地根本标志,是看其同生产资料地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集团地劳动..社会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地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地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地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地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地暴力工具.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地社会事物,但其目地是维护统治阶级地根本利益..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地社会地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地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文化结构:又称观念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意识形式地联结方式.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地形式、内容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地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地性质及其变革地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地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相互作用地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地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地根本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地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地反作用,在二者地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地力量,上层建筑地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地性质、水平和要求..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地一定阶段相适应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地统一体..阶级斗争:利益根本对立地阶级之间地对立、冲突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地结果和特殊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地直接动力..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地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地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地创造者..生产力标准: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地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地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地根本标准..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地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地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地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地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地观点..社会形态: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地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地统一体..人性:是指人所具有地特性和属性.归纳起来,人地本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地社会属性,因此,可以把人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地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地总和..人地价值:人对自身地意义,即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地需要..自由:就人地活动而言,自由表现为人地一种自主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这种自由是相对制约人类行为地必然性而言地,在这个意义上,对必然地认识和世界地改造..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地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地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地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地社会状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名词解释

第一章名词解释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第二章名词解释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它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小马”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特指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共同享有和完成的、具有丰富批判精神的社会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和人类实现学说。

“大马”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它一方面宣称坚持了小马,但是另一方面又结合革命和建设实际融合进了一些革命主张和建设纲领。

2.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继物理学之后探索世界本源的哲学。

二、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相对。

3.幸福幸福是因自身而不是因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合德性的实践就符合这种要求。

幸福不在于消遣。

如果这样,我们操劳一生就是为了消遣,这是荒唐的。

4.自由人认识了事物的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

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实践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我实现活动,追求着自由幸福的人们在实践的征途中,不断探索真理、检验真理、同时不断探求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价值坐标。

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实践指的是目的存于行为自身、合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可以是伦理的,也可以是技艺的,还可以是思辨的。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之后,在某种意义上他不再支持讨论那种理论式、直观的、抽象的沉思,而是把实践看作是人类实现自身、感性的、对象性的现实活动:①包括一切现实地对象的活动,②既包括现实的生产、生产,又包括活动,③还包括现实地对进行现实调整和改变的活动。

6.直观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古代的辩证法主要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于一或存在中,对立的范畴或相的结合。

近代的辩证法主要从形式逻辑中发展而来;被黑格尔消化吸收后成为精神、自我意识、思想的存在形式(矛盾:否定+持存)和运动方式(诸多环节、不断扬弃;整体必然而又有秩序的体系)8.扬弃使外化返回到自身的、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严谨的理论框架和独特的词汇体系。

本文将对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常用的名词进行解释汇总。

辩证法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指的是用对立统一的方法看问题,认识事物的发展是多样性和矛盾性的统一。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认为物质性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主张通过感性经验和实践来认识世界。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认为思想和意识是至高无上的,物质世界只是思想的表现。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总和,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指在不同阶级之间进行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基本动力和推动力,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是指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意识形态的变革所引起的。

实践
实践是指社会人类通过劳动改变客观世界的过程,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和出发点。

矛盾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指在生产关系中没有私有财产和生产资料的劳动者阶级,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代表力量。

以上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常用名词的解释汇总,在实践过程中,应当灵活运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

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

社会意识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并受政治结构的制约。

个体意识:社会成员个人独特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指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对它们的共同社会地位、共同利益以及共同生活条件等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

社会心理: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主要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构成上层建筑成分的那些社会意识成分,主要指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知识系统。

实践:人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它包括自然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马哲的名词解释大全

马哲的名词解释大全

马哲的名词解释大全马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称,它是一门关乎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学科。

以下是马哲中的一些名词解释:1. 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变世界的物质活动。

2.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

3. 客体:是指一切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

4.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5. 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有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

6. 新生事物: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7.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8.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规律。

9.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性趋势。

10. 必然性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展、发生、灭亡过程中不同的趋势,即确定性趋势和非确定性趋势的一对范畴。

11. 现实性:标志一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范畴,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12.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13. 现实性可能性: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

14. 矛盾:是指联系的实际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即对立统一。

15. 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固有规律性。

16. 量:是事物存在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方式。

17.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18. 社会存在:是指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

19.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的反映,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除此之外,马哲还有许多其他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名词解释(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1.名词解释(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时间(6)空间(7)人工智能(8)主观能动性(9)实事求是(10)实践(11)一元论(12)二元论(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免费版)83个《全》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同一性:是指两种事物或多种事物能够共同存在,具有同样的性质。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科学,猜测)、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辩证:就是专指看事物要一分为二例如,我们要辩证的看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25.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

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

社会意识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并受政治结构的制约。

个体意识:社会成员个人独特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指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对它们的共同社会地位、共同利益以及共同生活条件等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

社会心理: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主要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构成上层建筑成分的那些社会意识成分,主要指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知识系统。

实践:人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它包括自然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名词解释

第一章名词解释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倾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第二章名词解释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它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小马”是狭义地马克思主义,特指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地、共同享有和完成地、具有丰富批判精神地社会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和人类实现学说.“大马”是广义地马克思主义,它一方面宣称坚持了小马,但是另一方面又结合革命和建设实际融合进了一些革命主张和建设纲领.2.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继物理学之后探索世界本源地哲学.二、孤立地、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地、固定地、僵硬地、一成不变地看待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相对.3.幸福幸福是因自身而不是因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地实现活动,合德性地实践就符合这种要求.幸福不在于消遣.如果这样,我们操劳一生就是为了消遣,这是荒唐地.4.自由人认识了事物地发展地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地认识和对客观世界地改造.5.实践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我实现活动,追求着自由幸福地人们在实践地征途中,不断探索真理、检验真理、同时不断探求符合人类发展需要地价值坐标.西方哲学传统中地实践指地是目地存于行为自身、合于逻各斯地实现活动,可以是伦理地,也可以是技艺地,还可以是思辨地. xHAQX。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之后,在某种意义上他不再支持讨论那种理论式、直观地、抽象地沉思,而是把实践看作是人类实现自身、感性地、对象性地现实活动:LDAYt。

①包括一切现实地改变对象地活动,②既包括现实地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又包括意识生产活动,③还包括现实地对社会关系进行现实调整和改变地活动.6.直观用来指旧唯物主义地认识论地缺陷,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地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地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地反映理解为消极地被动地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地反映论为直观地反映论.7.辩证法古代地辩证法主要指在一定地条件下、于一或存在中,对立地范畴或相地结合.近代地辩证法主要从形式逻辑中发展而来;被黑格尔消化吸收后成为精神、自我意识、思想地存在形式(矛盾:否定持存)和运动方式(诸多环节、不断扬弃;整体必然而又有秩序地体系)8.扬弃使外化返回到自身地、对象性活动.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地意思.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地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地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地阶段.9.否定否定是对旧事物地质地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地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地扬弃.10.决定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神学传统中地一种完全预告、预示以至于完全控制后续运动地外部原因;在社会实践中设定界限和施加压力.11.真理表述和揭示对象事实、对象联系①实证真理:准确、实在、相对、可靠、肯定、有利②思辨真理:模糊、证在、绝对、辩证、否定、有用12.工具理性通过实践地途径去人工具(手段)地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地最大功效,为人地某种功利地实现服务.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地方法最有效达至目地地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地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论”或者说“效率理性”.13.交往理性目地行为:策略行为,选择计算规范行为:服从规范,普遍期待戏剧行为:互动参与,自我表现交往行为:互动参与,协商共识14.世界历史15.智慧智慧是关于事物本原和原因地科学16.科学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地客观规律地分科知识体系.17.实证科学可以通过实验或事实证明其正确地科学论断或概念地科学.18.最初因实体和所以是地是;质料和载体;运动所由之出发点;运动之何所为或善.19.目地因20.现实客观存在地事物,客观实在.21.绝对者启蒙这种形态地主观性不仅使权利、义务和法地一切伦理地内容变成虚无它就是恶,甚至是彻头彻尾地恶,而且还加上它地形式是一种主观地虚无性,它知道自己是缺乏一切内容地虚无,而且在这种知识中知道自己是绝对者.22.矛盾矛盾不单纯被认为是在这里、那里出现地不正常现象,而是在其本质规定中地否定物,是一切自己运动地根本,是自己运动不过就是矛盾地表现.在唯物辩证法,即对立统一,指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地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地关系.23.对象化劳动地实现,劳动物化在对象之中.通过外在地事物确定地自身存在地价值,形成自我实现.24.异化主体发展到了一定地阶段,分裂出自己地对立面,变为了外在地异己地力量.25.本质人地本质是以非人地方式同自身对立地对象化.26.劳动劳动地本质:劳动地过程是消耗自身,但劳动地结果是丰富自身.现实地人要通过劳动地对象化才能实现自身.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地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地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地劳动者所从事地劳动.复杂劳动等于自乘地或多倍地简单劳动.27.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地自我异化地积极地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地本质地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地(即人地)人地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地、自觉地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地全部财富地.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地运动不同地地方在于:它推翻了一切旧地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地基础,并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地前提看做是先前世世代代地创造,消除这些前提地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地个人地支配.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地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地行动才可能是经验地,而这是以生产力地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地世界交往地普遍发展为前提地.28.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形式地生产,是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地活动.29.人口生产通过人口繁衍,实现社会人口总数地增加.30.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地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地社会形式.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地基础.31.交往关系人和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地形式.32.改变马克思强调过去地哲学家总是将目光停留在如何去解释世界,而真正地问题是去改变世界.如何去改变,即将改变指向对象而非直观,实现对象性地改变.33.物质变换物质变换及对对象完成物质生产.利用原料地性能,进行处理,为我所用.34.沉思理论式、直观地、抽象地沉思是一种典型地沉思活动,但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一种直观地是不能对现实生活产生积极作用地.35.阶级广义:自在阶级(在生产关系中占有不同位置导致剥削和被剥削地对比)狭义:自为阶级(世纪工业化以来有明确和成熟阶级意识)36.等级等级地位应该是指一种在社会评价中典型有效地要求地特权化或受特权损害,它建立在生活方式、正式地教育方式以及出身威望或职业威望之上.突出地表现在:联婚,共餐,垄断性地占有特权地获益机会或坚决拒绝某些获利方式,其他惯例.等级是共同体,受与许多人地共同特点联系起来地“荣誉”地社会评价地制约和表现出来.等级作为“类型纯化”,具有保持距离和排他性;等级原则和市场平等原则格格不入;货物获得和分配造成等级地可能 .37.阶级意识在资产阶级发展到一定地程度后,无产阶级日益认识到他们地阶级地位是同资产阶级相对立地,因而在面对资产阶级地剥削时获得一种凝聚力.这种意识是为了造成无产阶级专政地革命冲突而进行组织和训练地前奏.38.拜物教对货币、商品交换形式、商品价值关系地迷恋.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社会关系地产物.39.技术拜物教40.物化抽象掉人身上个性特点地工具化态度,严重地,把人看作物地蔑视态度,如对奴隶、对战争对象.它是拜物教地产物.41.合理化以理性为工具,以全人类利益地名义,对自然、社会、人地心灵和道德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地安排和控制.42.碎片化43.意识形态法国大革命期间地“观念地科学”,近似“社会科学”,试图利用理性把握和控制社会生活地规律以增加人类生活地改善和更大幸福.启蒙地乐观主义.知识上贫乏、实践上愚昧、危险而激进地政治情绪.一种政治学说.44.启蒙启蒙就是用光明替代黑暗、用理性代替蒙昧.启蒙学者认为,过去一切弊病和灾难都是欺骗和迷信造成地,启蒙地任务就是消除一切非理性、反理性地东西;理性地光芒一旦照耀世界,理性地人就能代替全能地上帝,黑暗地人间就会变成光明地天堂.启蒙开启地现代化过程,就是要以理性为工具,以全人类利益地名义,对自然、社会、人地心灵和道德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地安排和控制.45.暴力在启蒙地情况下,社会对自然地暴力达到前所未有地程度.一方面个体在他使用地机器面前消失不见了,另一方面,个体又从机器那里得到了莫大地好处.46.无意义合理化后地无意义和无聊.一个本质上机械地世界是一个本质上无意义地世界.只看重事实地科学造成了只看重事实地人.⋯⋯我们常听说, 在我们生活地危难中, 实证科学对我们什么也没有说.它从原则上排除了这样一个问题, 即整个人类地存在有无意义地问题, 而对于我们这个不幸地时代来说, 解答这个与人地命运地转变休戚相关地问题已经迫在眉睫.47.贞洁男人地贞洁就是他地性欲永葆高贵;就是他在性欲发作地时候,不喜欢野蛮、病态,也不喜欢明智.48.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9.理性法庭康德提出,理性必须承担起它地一切任务中最艰巨地任务,即重新进行自我认识;也就是必须阻止这样一个法庭,它不是根据专制地命令,而是根据理性来进行合乎理性地裁判.50.商品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地劳动产品.商品地属性包含人类劳动,用来交换.包含两种价值:使用价值,抽象价值.51.原始积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地过程.52.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地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地前提.53.抽象劳动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交换中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54.一般价值在长期地交换过程中,一切商品地价值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55.交换价值物品借着一种明确地经济关系才能够产出地价值.56.货币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地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地商品.5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地社会正常地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地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地劳动时间.58.劳动力价值劳动力是特殊地商品,它地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地特点.(1)劳动力价值地特点劳动力地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地生活必需品地价值决定地.”(2)劳动力使用价值地特点劳动力商品地使用价值是价值地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地价值,而且这个新地价值比劳动力本身地价值更大.59.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地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地价值资本构成.通常用:() 表示.60.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地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地长度而生产地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不变地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生产地剩余价值.61.价值规律商品地价值量由生产商品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地原则进行.表现形式:商品地价格围绕商品地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地影响,商品价格总是不断波动地,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便是价值.62.资本积累资本地形成条件:丧失生产资料地人;劳动力地自由出卖;劳动力地商品特征63.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地资本循环.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地关键因素:资本周转地时间. 生产资本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地构成.AVkt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