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个人素质,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与和谐的价值观念,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仁爱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与他人的关系,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增加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而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人们能够认识到只有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才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出高尚的品德,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性,对于提升个人素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是一种追求内在美、追求道德修养的精神追求。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享受,忽视了精神的培养。

然而,只有通过修身养性,人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物质并不是唯一的追求,而是应该注重精神的培养,追求内在的美和道德的提升。

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个人素质,塑造优秀的人格。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对于提升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思维方式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养,强调思辨、思考和创新。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表面的知识,忽视了思维方式的培养。

然而,只有通过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人们才能够具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提高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拓宽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与价值不可忽视。

论述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基本内容

论述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基本内容

导言我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是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和思想对我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探讨我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并探寻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儒家教育哲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并思考其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

第一部分:儒家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儒家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仁”、“礼”、“义”、“智”、“信”等概念。

其中,“仁”是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仁爱之情和和谐共处。

“礼”、“义”、“智”、“信”等概念也贯穿于儒家教育的各个方面,构成了儒家教育哲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儒家教育哲学在教育中的运用儒家教育哲学强调“教育独立于养育”,提倡“以学问修身”,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中,儒家思想主张师道相传,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

儒家教育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

第三部分:儒家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在当代教育中,儒家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面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混乱和道德困境,儒家强调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家教育哲学中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也能为当代教育提供参考,促进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另外,儒家教育哲学中强调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有助于改善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总结部分通过对我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的全面探讨,我们不仅对儒家教育的基本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启示有了深刻的认识。

儒家教育哲学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代教育应当继承和发扬儒家教育的优秀传统,将其融入到教育实践中,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个人观点我认为,儒家教育哲学中所强调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伦理与思想教育

中国传统伦理与思想教育

中国传统伦理与思想教育我国传统伦理教育思想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传承我国传统伦理教育的精髓是提高我国公民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优良伦理思想的内容丰富。

凡是具有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注重爱人、敬人、利人、助人,讲究做人道理、高尚品质、思想修养的伦理道德,如我们的先辈提倡的修身、孝悌、礼仪、仁义等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们要学习、继承、借鉴,择善而从,古为今用,并结合实际予以发扬光大。

下面具体来列出以下几个我的心得体会:一、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里的“天”是宇宙最高的抽象本体,同时又是一切价值的源头。

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几句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脉络。

“人者天地之心也。

”(《礼记·礼运》)人要做到“尽心”与“知性”,这样才能达到天人浑然一体的最高境界。

传统教育注重德育问题,关注人的内心。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发展成一种以“内省”和“反身”为特征的心性修养理论。

到了宋明儒家那里,“知性”与“天理”又成为理学家们身心性命之学的指导思想。

王守仁说:“必欲此心纯乎天理”。

就是极端重视本心的作用。

尽管传统教育思想缺乏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比如现今教育所主张的“人化”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或隐或显地贯穿始终。

从外在的规范向人心的心灵深处探寻意义,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价值。

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是传统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中国传统伦理教育重视个体德性的培植,突出德育的地位。

像我国传统伦理教育早期重要典籍《大学》就把“修身”作为根本任务,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因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庶民修身后,就能以德处事,孝敬父母,敬爱兄弟、善待友邻、礼贤妻儿,使家庭幸福、邻里和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它不仅包含了文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更包含了一系列深远的思想理念,这些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统一性、和谐性、儒家思想等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

1.统一性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统一性,中国历史中的统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种统一指的是国家统一、文化统一、思想统一、话语统一、法律制度统一等。

中国人在观念上,一直强调“天下一家”,强调大和而不是小节分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的文物,建筑,艺术作品都很注重统一性的设计,这种设计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统一性的特点。

像中庭院就往往处于中心地带,是大型的几何形状的布局,用木质的梁柱等结构来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思想。

2.和谐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之一就是和谐性。

和谐性架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上,在哲学思想中,阴阳对立、五行相生、天人合一等这些理念就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性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和谐性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等多个方面。

具体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少年儿童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就非常高,每天的琴棋书画都是必修课,以培养少年儿童品德、性格为首要目的,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性”的思想。

3.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尤其强调仁爱、礼贤下士、学问诚信、尊老敬神等等。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仁者爱人”,儒家注重人文、尊重礼仪、重视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主线,其“仁”的思想与“和谐”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道德的主要特征。

儒家思想思想尊重天命,注重人的行为修养,从而达到身体力行的境界。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贯穿了中国人的历史和生活。

统一性、和谐性、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去,它们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思维、价值观等各方面,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探讨其意义和影响教育是一种高度精神活动和社会现象,它从传统的角度看是人类生活从出生到成年的全过程中接受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的过程。

在中国,教育一直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种传承中华文化的关键要素,教育哲学也在华夏文明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千百年教育史,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今天、现在和未来,并为全人类教育事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古代教育哲学的意义古代教育哲学指的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以教育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它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桥梁,帮助和指导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同时也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深入思考和科学指导。

具体来说,教育哲学的主要意义如下:1、教育哲学是制定和实现教育政策的依据。

教育哲学涉及到教育的本质、价值和目的,它能帮助国家、政府和教育机构制定教育法规和政策,为教育事业提供科学和系统的基础和指导。

2、教育哲学是塑造和维护国家文化自信心的意义。

教育是一种传承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而教育哲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会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教育哲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

素质教育是新时期中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意味着以终身学习为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教育哲学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指导。

4、教育哲学是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必要手段。

教育公平是现代化社会的基础要求,而教育哲学的价值体系中,重在以人为本,平等尊重每一个学习者。

因此,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需要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实践。

二、古代教育哲学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思想特点和价值观,对中国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特点如下:1、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

以中国古现代教育哲学思想写一篇三千字的理解或启发感受

以中国古现代教育哲学思想写一篇三千字的理解或启发感受

以中国古现代教育哲学思想写一篇三千字的理解或启发感受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想对中华人民的性格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大家可以怎么在论文中写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论文,欢迎参考借鉴现代科学研究显示,“感应”、“阴阳”、“因果”、“循环”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有广泛的相通与吻合之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什么是时间?”“生命是怎样起源的?”等现代科学问题等预测学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一、“感应”思想“感应”思想最早出自《周易》,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即指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发生在大约公元前11世纪。

《易传》把《周易》古经中的经验性的同类相感思想上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认为宇宙间所有的同类事物或同类事物与同类卦象之间由于相互感应而结为一个整体。

17世纪开始,现代物理学中有关各种物理感应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发现,代表性的理论是牛顿于1687年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于1831年提出的“电磁感应定律”、赫兹于1887年发现并被爱因斯坦于1905年正确解释的“光电效应”等。

无论是“万有引力”还是“电磁场”,在物理学中都可以理解为具有某种特定物理属性的“场”,并以感应的方式发生作用,可以说,“感应”现象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

二、“阴阳”思想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

《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管子四时》中说:“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论六家要旨”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

《史记》称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

而《鬼谷子》蕴含的阴阳思想既继承了前人对阴阳创造的成果,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纵横游说的角度出发,将阴阳之道作为其游说理论之法。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

中国教育思想的特征总结

中国教育思想的特征总结

中国教育思想的特征总结中国的教育思想深受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长期强调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注重教育的全面发展;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注重实践教育和社会责任。

首先,中国教育思想长期强调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

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培养完整人格的重要性,认为德才兼备的教育是最理想的。

在儒家经典中,强调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如孔子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在中国教育中延续至今,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

其次,中国教育思想注重教育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全面发展人”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美感、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中注重道德修养、体育锻炼、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第三,中国教育思想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中国教育历来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例如儒家重视“经世致用”,提倡实事求是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习被视为一个艰苦卓越的过程,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反复的练习。

第四,中国教育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群与个体的关系,认为人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强调勤俭节约、尊重长辈、关爱他人等价值观。

最后,中国教育思想注重实践教育和社会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实际行动和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成人。

中国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思想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征:强调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注重教育的全面发展、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注重实践教育和社会责任。

这些特征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哲学观念,并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教育思想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全面发展、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强调仁爱、孝顺、诚实、谦虚等美德,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

儒家的核心观点是“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共同发展。

这种关注他人与亲和力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观念和亲戚关系,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为美德。

儒家思想也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

至今,中国的教育体系仍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其次,道家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思想在中国的艺术、文学和建筑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的画家、诗人和建筑师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赞美。

此外,道家哲学还对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而治”和“顺其自然”等思想,都是源于道家哲学的思想精髓。

最后,墨家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和公平正义。

墨子被称为中国古代“尊亲害财”,主张均贫富和平等正义的哲学家。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德心和社会公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政治家为了实现社会公正、减轻贫困和废除残酷的刑罚,也借鉴了墨子的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道德修养;道家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追求内心的平静;墨家主张公平正义和兼爱。

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其中,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之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德,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首先,儒家思想倡导“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内在品德的培养。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品行举止必须符合礼仪之道,要讲究天下为公,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家和万事兴”,注重家庭伦理和家庭教育。

这种家庭观念成为中国社会传统价值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最后,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推崇“诗、书、礼、乐”为基础的古代经典文化,创立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

儒家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推动了士大夫教育和知识分子的发展。

二、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自然至真。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另一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推崇“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种思想成为了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和谐价值观,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其次,道家思想主张“尽性达命”,注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自然至真的境界。

这种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重视,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价值。

最后,道家思想不重视社会道德规范,没有强调仪式,技艺德艺等文化精神,使得一些文化特征没有得到发展,但是道家的思想却在宗教和文化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墨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墨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墨子,他创立墨家思想,推崇“兼爱”、“非攻”等思想。

墨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

在墨家思想中,各个阶层的人都应该互相帮助,实行“兼爱”,这种共同利益的愿景对已经被推崇为人类良心的共同利益和平等观念进行了一定的贡献。

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及其当代启示

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传 统 教 育哲 学 思想 源远 流长 ,可 以 从 先秦 诸 子
百家 中找到它的胚胎 、萌芽 ,并且不断地向前发展 。直
到 今 天 ,中 国 传 统 教 育 哲 学 思 想 仍 然 发 挥 着 巨大 的 作
用 ,给当代教育改革以重要而深刻的启示 。
( )传 统 教 育哲 学的发 源 一
( 二) 传 统教 育哲 学在 三 次 大冲 击 中的 演进
其中不乏著名的教育家 。能够名世的儒家私学 ,无论从
教学 内容 、教 学 方法 ,还 是 就业 状 况 ,似 应 属 大学 教 育 性 质 。儒 学 在 教 育 对 象 上 主张 “ 教 无 类 ” 有 ,在 培 养 目 标 上 是治 世 “ 才 ” 贤 ,在 教 学 形 式 上 多 采 取 注 重 实 践 的 “ 行修学 ” 旅 ,在 教 学 方 法 多 采取 宗 师 主 讲 提 问 与 师 友
延 绵五 个 世纪 的 春秋 战 国 ,是 中国 有 系统 文 字 记 载 的历 史上 第 一个 经 济大 变 革 、政 治 大分 化 、社 会 大动 荡 的历 史时 代 。伴 随着 政 治 上 的王 室衰 微 、诸 侯 争 霸 ,出
现了文化下移、学派林立 、百家争 鸣的局面 ,各家各派 都设馆授徒 ,传经布道 :
视。
播 ,是 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大碰撞 、大交汇。佛教 自然有
着 不 可遮 掩 的 缺失 ,但 它 以比 较 丰富 的 哲学 内涵 和 比较 精 密的 思 辨 性 ,对 以 儒 学 为 主 体 的 中 国 文 化 起 到 了 改
造 、更新 的作 用 。 第 二次 是佛 教 兴 盛 的冲 击 ,促 成 宋 明 理 学 形成 。因
因隋唐统治者信仰佛教及五代十国社会的又一次大动荡儒学的统治地位被进一步削弱但这大大深化了儒道释三教之间的斗争融合并举从而催生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摘要】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具有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和墨家三种不同的教育观念中。

儒家注重礼乐教育,提倡仁爱之道,与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有所不同;墨家则重视实用主义,追求实用性的教育方法。

尽管三种思想在教育理念上有不同,但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求同存异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哲学对教育的探索和思考,启示我们在当今教育实践中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观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通过分析古代中国哲学中的教育观,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传统中国教育的精髓,同时也能够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古代中国哲学思想、教育观、儒家、道家、墨家、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共同点、差异性、多样性、求同存异、真谛。

1. 引言1.1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性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性表现在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中。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融合了众多思想流派和学派的智慧。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教育观念密不可分,对于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之道,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强调仁爱之道,提倡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朋友之道,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的偏执,鼓励个体实现自我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墨家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倡导“兼爱”、“非攻”等理念,提倡社会的和谐发展和道德的普及。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其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和理念。

这些思想不仅指导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实践,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指引。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启发,探讨教育的真谛和实践。

1.2 教育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教育被视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1. 引言1.1 古代哲学思想对教育观的重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对教育观的重视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学派纷纷探讨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各自的教育观念。

儒家强调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才,使其成为具有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人。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而道家则注重“无为而治”,主张不刻意干涉教育过程,让自然发展的力量去塑造个体。

墨家则提出了“兼爱”理念,主张普及教育,让每个人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法家则强调规范与约束,主张通过制度和法律来规范教育行为。

名家注重人的个性和才华,倡导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对教育观的重视体现了对人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

各个学派虽然对教育有不同的理念和方法,但都致力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这表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1.2 求同存异意识在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体现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虽然各家学派有各自不同的理念和特点,但在这种多元化的观念中,也能体现出一种求同存异的意识。

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尽管各家学派在教育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相互借鉴、交流、甚至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元而共通的教育观。

儒家注重教育以立人,强调德育的重要性,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道家则尊重个体的本性,提倡自然与自由,注重教育的调适与开展。

墨家重视普及教育,倡导“兼爱”、“无私”,注重培养公益心和实践能力。

法家则重视法制教育,强调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倡导效率和实效。

名家则注重人的个体价值,强调人的才能和独特性,致力于培养个体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不同学派的教育观,虽然有着各自的独特性,但在追求教育的目标和理念上,却有着共通之处。

它们都致力于培养人的德才兼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这种求同存异的意识,不仅促进了古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推动了教育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道德修养、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核心原则:
1. 儒家教育: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主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礼仪和人际关系,以及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忠诚。

2. 道家教育: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和自由。

道家教育鼓励学生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

3. 墨家教育: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和节葬。

墨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公正、平等和和平的追求。

4. 法家教育: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刑罚。

法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强调道德修养、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实践能力,以及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忠诚。

这些原则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起源于古代的道家学说,其中以老子的《道德经》最为出名。

老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并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

道家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源头,它具有普遍的博大融洽的意义。

他们主张用道来弘扬礼乐,以培养孩子的道德,教育孩子应维护邻里之和与团结,以及尊重长辈。

因此,道家思想重视孩子的内在能力,认为孩子内心深处已经有智慧,只需遵循外在的指示即可。

也就是说,在教育中,家庭、师生双方都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尊重和注重发展孩子的潜能。

此外,道家有一种独特的养育方法,重视非常规教育,如家庭教育、户外教育、劳动教育等。

通过以上这种非正规的教育方式,培养少年儿童独立自由、审慎、真诚、正直,重视和把握养育方法,试图让孩子自然而自由发展,以解决孩子在健康、心理以及表现上的问题,使孩子得到最健康的成长。

此外,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认为,个人应培养自身的礼仪,教育人们懂得礼法和文明。

他们强调“天人合一”,旨在帮助人们拔高智慧,把握自己的义务,以增进全人类的有益成果。

据经典记载,老子说:“修身以礼,德行以言,让世界清净而正直。

”这句话着重强调在礼仪上合乎法理、尽责己职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基础。

可以总结,中国传统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强调尊重各种自然规律,让孩子在自然中发展,重视文化教育及家庭教育等非正规教育,让孩子接受德行训练以培养人格,
以及礼仪教育以增进全人类有益成果。

这些教育理念也是有益的,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1. 引言1.1 古代哲学思想对教育观的重视古代哲学思想对教育观的重视体现在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育理念中。

在古代中国,教育被视为一种“立人”之道,是培养人才、提高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

各种哲学学派都对教育持有重要性的共识,认为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

儒家强调教育是提升人格修养、塑造道德品质的关键,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道家强调个体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相处,主张“无为而治”,对“求同存异”有其独特之处。

墨家注重团结协作、实用主义教育,提倡“兼爱”、“非攻”,倡导互相尊重、包容差异的教育观念。

法家则强调规范管理、法律约束,认为教育应该是明确有序、纪律严明的过程。

古代哲学思想中对教育观的重视体现了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探索与追求,引领着不同教育理念的融合与发展。

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也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启示我们在教育领域中应当继承传统智慧,保留优秀传统教育理念,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2 求同存异意识在教育观中的重要性求同存异意识在教育观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倡导教育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念。

在古代哲学思想中,各个学派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教育理念,但都强调了尊重他人、包容差异的重要性。

求同存异意识能够让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更加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强求一切都按照统一标准来要求,而是尊重每个个体的特点和需求,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温暖性。

求同存异意识也能够促进各种教育理念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出更多创新的教育思维和方法,丰富和拓展教育领域的发展。

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求同存异意识对于构建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教育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当今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儒家教育观与求同存异意识的关系儒家教育观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培养,注重求同存异的意识。

在儒家教育观中,求同存异的意识体现在尊重师长和传统、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以及尊重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上。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可以说是多元而复杂的,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在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尽管存在一些观点上的分歧,古代哲学家们在教育的目的、方法和价值等方面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可以说存在一种求同存异的意识。

古代哲学家们普遍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等学派,都强调了人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

儒家强调了人的性情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礼仪、学问等对人进行思想和品德的教育;而道家则倡导“无为而治”,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修炼,认为教育应该以养德为主,使人能够超越尘世而达到精神的升华。

古代哲学家们都将教育视为一种道德的实践和传承。

无论是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墨家的兼爱教育还是道家的道德修炼,都强调了教育的道德性质和义务。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人的道德行为和品质的培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道德规范的传承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古代哲学家们还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与经验,而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

儒家注重“实学”,即学以致用;墨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道家则倡导“行”和“非行”的区分,主张通过修炼和悟性来培养人的实践能力。

他们都认为教育应该针对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的培养,注重培养人的实际能力、创新能力和生活智慧。

古代哲学家们在教育观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和争议。

儒家强调了人的社会角色和家庭伦理,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和礼仪的规范,而道家则相对抵制了社会规范和经验知识的教育;墨家则强调了人的平等和公正,提倡了集体主义的教育理念。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包括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派。

尽管这些学派在对待教育的目标、方法和手段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表现出一种求同存异的意识,即在多元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寻求共同点,同时对差异持有容纳和包容的态度。

儒家提倡的教育观念鲜明地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意识。

儒家重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对个体的教育责任。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仁”为核心,培养人们的好品性和道德行为。

他强调“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即不担心个体的社会地位,而是担心人们能否明辨是非、身心健康发展。

儒家倡导“不偏不倚”的教育,即在对待个体差异时既不能排斥,也不能过度迁就。

儒家教育的核心是对人性的理解和个体的关怀,这与其他学派也有共通之处。

墨家对待教育的态度也明显展示了求同存异的意识。

墨家关注实用主义的教育,他们主张教育应当培养人们的工艺技能和实用的知识,以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实际运作效率。

墨家提倡实践和经验的教育形式,认为知识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而不应局限于传统和理论的框架。

墨子在他的著作中强调教育应当关注个体的差异,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墨家重视教育的工具性和实效性,这与儒家相对注重人的德性和道德方面有所区别,但他们都关注了个体的发展需求并强调了求同存异的意识。

道家的教育观念中也可以看到求同存异的意识。

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强调个体的自然和心灵的平静。

道家认为教育应该以个体的自然成长为重,而不是过度干预和塑造个体。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宁静,而不是追求社会地位和功利。

道家的教育观念相对于儒家和墨家来说有所差异,但同样体现了对个体差异的包容和求同存异的态度。

道家注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发展,也与其他学派共同关注人的内心需求和个性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讨论话题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讨论话题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讨论话题最近,社会上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讨论话题,如校外培训、职业教育、文科用处、“鸡娃”现象,等等。

基于对这些话题的兴趣和思考,笔者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由此,笔者开始了教育相关的学习,如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史进行了回顾等,由于此话题有些宏大,目前还没有得出很好的结论,不过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有了大概的了解。

这里,笔者将这些思想进行概述和归纳,并阐述笔者的看法,希望分享给大家,并可以一起交流这些思想对于现今的价值,也希望对现今面临的一些问题,可解部分疑惑。

关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及文化,脱不开关系,并且,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比较重视教育的群性作用,具有集体和国家的观念,对政治有很大的关照,并且大都会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阐述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从而进一步阐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作用及典范,等等。

总体上,笔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比较活跃,可以看到不同的教育观点;秦朝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法制特点;汉以后,到近代鸦片战争前,儒学教育思想基本上属于主流,并发挥着主要作用;不过,佛道相关的教育思想,也发挥着一定作用,如魏晋玄学的教育思潮、隋唐宋时期对佛道的兼用提倡等;明清到近代以前对程朱理学的教育思想比较提倡,并且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从不同朝代的教育思想大概可以看到,教育思想与中国古代主要的思想哲学文化政治的联系是很紧密的,总体趋势大致一致。

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前奏,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的开端,主要在此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繁荣发展的高潮,经济政治文化都比较强盛,统治者大力支持教育,学校教育的相关制度、体系、管理、种类等,都基本形成,并比较完整,同时,任立私学,只要不涉禁令,任意发展,书院也由此开端,总体上,教育事业比较强盛,教育思想也由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儒释道的融合,比较多元化;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尾期,相对前朝,思想控制比较严密,表现在教育思想上也是如此,程朱理学的教育思想比较契合统治者的需要。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启示与现实应用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启示与现实应用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启示与现实应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现实应用价值。

继承和发扬古代哲学思想,对于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政治、文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道家、儒家和墨家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现实中的启示和应用。

一、道家思想的启示与现实应用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道”,强调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从道家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和应用如下:1. 尊重自然:道家主张追求“自然”,讲究顺其自然,注重与自然相融合。

现实中,我们需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发展。

2. 和平共处: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现实中,我们需要在国际关系中追求和平共处,加强多边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3. 内省自省:道家强调内省自省,觉悟与心灵的修炼。

现实中,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思自己的言行,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儒家思想的启示与现实应用儒家思想注重人伦关系和礼义道德,以“仁”为核心。

从儒家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和应用如下: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天下平等。

现实中,我们需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营造和谐家庭,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以礼义为准则:儒家倡导以礼仪和道德规范来规范人的行为。

现实中,我们需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公民道德建设,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3. 教育的重要性: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知行合一,注重教育的实践性。

现实中,我们需要加强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三、墨家思想的启示与现实应用墨家思想注重实用主义和兼爱无私,以“兼爱”为核心观念。

从墨家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和应用如下:1. 反对浪费和奢侈:墨家主张克己奉公,反对铺张浪费和奢侈享乐。

现实中,我们需要厉行节约,倡导简约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消费和可持续发展。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1. 引言1.1 介绍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各个学派在不同的哲学观念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

儒家主张教育要以“仁爱”、“礼仪”、“孝道”等为核心,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道家则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的观念,提倡自然生长的教化方式。

墨家强调教育应普及于民众,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

法家则重视法度和纪律,倡导严格的教育管理和规范。

其他流派如兵家、纵横家等也有各自独特的教育观。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虽有各自侧重点和特点,但都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培养和社会进步的关注,这种共同的追求正是求同存异意识的体现。

通过研究不同流派的教育观,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2 阐述求同存异意识的概念求同存异意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一种重要的理念,指的是在不同流派的教育观中,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和相通之处。

这种意识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家们在探讨教育问题时的宽容包容之心,以及对各种不同观点的尊重和理解。

求同存异意识的核心是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寻求共同点,从而实现各种观点的融合和发展。

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教育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不同流派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为后世的教育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在古代中国,不同流派的教育观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例如儒家注重德育,道家注重自然,墨家注重兼爱,法家注重法治等。

这些流派在教育观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彼此对立,相反,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比如对于教育的目的、方法和价值观念的共识。

求同存异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继承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儒家教育观中的求同存异意识儒家教育观中的求同存异意识体现在对教育的目的、方法和价值观念上。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瞧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摘要: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得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得发展历程就是分不开得。

它包括天道观与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得指导意义,但里面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瞧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得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得三次打变化:汉代玄学、魏晋理学、近代西学东渐、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政教合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二、天道观与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得态度正文: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得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得发展历程就是分不开得。

其大得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得百家争鸣,汉代得儒家独尊,魏晋得玄学,唐代得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得理学,明清之际得实学与近代得西学东渐。

有三个打得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得兴起,缓道入儒;宋明理学得形成,缓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得哲学与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得最后得也就是最大得一次冲击。

二、1、天道观与人性论(1)教育哲学中得根本问题:天道观与人性论(教育得根本在人性,人性得根本在天命)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得关系论述a、天道观与天命观在古代,不仅就是人性论得基础,同时也就是历史观与社会观等得基础,不同得天道观与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得历史观与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b、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得问题,因而天道观得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得本体论得问题,也就就是宇宙观与世界观得问题。

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得就是人性论得问题,有不同得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得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得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就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得联系。

c、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得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2)对天人合一得正负面评价天人合一”,就是中国哲学思想中得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得不同得观点,其中一种就是人与天合,人与天地同道,所谓“参天地之化育”,也就就是说人从天地自然运行规律中,得到启事,作为自己行动得指南。

但在“天人合一”中,也有不少迷信与糟粕,如“君权神授”,人间得皇帝可以代表上帝讲话,在殷周之际得天命观思想中,充分体现出这个问题。

君权神授,固然有其迷信得一面,但也有认真对待,不敢怠慢,严格要求得一面。

除君权神授外,在“天人合一”中还有性之所自,即人性就是来自天命得思想。

(3)、人性论不同主张a、性善论:孟子做为孔子所开创得儒家学派得主要继承人,成为儒家八派中得主要一派,充分发挥了性善论得思想。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就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四者就就是仁义礼智等美德得开端。

这些都就是先天得、不学而能得“良知、良能”。

ﻫb、性恶论: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都就是人得自然需求,也就就是人性恶得生理基础。

人之所以能改恶从善,就是由于后天得环境与教育影响得结果,就是由人得努力积学而成得,所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因而荀子得教育思想中特别重视改造与外练,即强调环境与教育得影响作用,而且强调人得主观努力,通过积、渐而学而有成。

荀子得自然得天命观,为人性得自然属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c、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主要强调人得自然属性,忽视人得社会属性。

d、性有善有恶论:(世硕与杨雄)主要强调在一个人身上。

e、性三品说: 董仲舒得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韩愈提出了性三品得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她认为上下两种人得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得性才可以叫做性。

(4)对中国古代人性论得评价:在人性得形成与改变问题上,虽然有着各自不同得主张,如孟子主张求与致,荀子主张伪与积,王充主张化,韩愈主张导,李翱主张复,张载主张反,陈确与王夫之更主张习而后成,都就是对行与习得关系得不同论述,为我们研究与理解人性得形成与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得启事。

但就是,中国古代人性论得共同特点,都就是脱离开人得历史发展与社会制约而抽象地来谈论人性得本质与差异问题,因而对人得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得实质及其复杂关系,对人性差异得由来及其具体表现,都不可能作出真正科学得论断,进而对人性得发展与形成问题,也就很难作出完全科学得说明,也就就是说既就是在精华中也难免有糟粕得存在。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得科学方法论与当今生理与心理科学得发展成果,为我们科学地解决了人性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把人性问题得研究推向了一个新得阶段。

但就是,人性问题得研究,尚有许多仍待续研讨,人性问题得研究并未终结2、历史观与社会观创世说: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时势)史观、民本史观(民本思想)社会发展说:进化论、退化论、循环论、历史观与教育关系:庶富教、德治与法制、有为无为、大同小康(1)几种创世说a、天命史观:君权神授;天道福善祸淫;五德终始理论。

b、圣人史观,英雄造时势得唯心史观,即人类社会得发展都就是由具有较最高智慧与道德得圣人所设计与推动得。

(与天命史观相通)c、理势史观,事因理成,即根据社会发展得趋势做规律性解释、d、民本史观:严格意义上得民本思想、e、对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史观、民本史观得评价除了天命观以外,其她三种历史观都有不同程度得可取之处。

从表面上瞧,似乎天命史观与理势史观就是对立得,圣人史观与民本史观就是对立得;但实际上,在它们之间常常有相互交叉与互相渗透得关系存在着。

由于历史得甚至阶级得局限,都不可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得高度,而且经常就是精华与糟粕杂陈。

根据上述各种历史观得分析,可以瞧到它们对于历史得发展,无非就是起着促进与促退得两种不同得作用;对于历史与现实社会,也无非就是起着肯定(维护)与否定(改革)两种不同态度。

封建社会中得改革派,其所其得作用就是促进得,积极得,这就是应当肯定得,但她们得改革主张并不就是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社会中得改革派,虽然对于当时得社会制度得腐败与不合理之处,采取批判态度并要求改革,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得生产关系,因为当时得生产力还不具备产生新得生产关系得条件。

即使农民改革,也只就是反皇帝,而不就是反皇权,其结果只就是改朝换代而已,这些都体现着历史得局限性。

当然,只要她们得行动起到了推动社会前进得作用,她们得言论提出前人尚未提出得问题,就应当加以肯定,这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得观点与态度。

(2) 几种社会发展观a、进化论这就是中国古代历史观中得主导思想特别在一些具有某些唯物主义得思想家中尤为突出。

在进化论得思想下,对社会持发展观与理想观。

这种思想不仅在改革家中有,在法家中也有,在儒家中也有。

b、退化论由退化论引申出社会批判观:一种:出于对现实不满而怀念过去得社会批判观;另一种,出于对现实不满而立志改革得社会批判观。

e、循环论:评价:历史并不就是直线上升,而就是按照螺旋上升得规律向前发展,因此在某一时期得倒退或类似重演得现象就是经常出现得。

这种现象得出现,可以成为历史循环论得历史根据,但它得问题就是:把暂时得倒退或重演当成了历史循环发展得规律,另外也有“物极必反”得思想影响,因而历史循环论只瞧到了表面现象并未把握到事物发展得实质。

3、伦理观与道德观中国得传统教育,可以认为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得伦理本位教育,因而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得地位。

伦理学,也可以成为道德哲学。

伦理观就是道德哲学中基本观点或指导思想,因而她也就是道德哲学得思想基础。

道德哲学,也就是人生哲学中得基本学科,有时或有人也把道德哲学视为人生哲学得同义语。

道德哲学中得基本范畴a、道德“道”与“德”起初就是分开使用→“道德”二字连用(始见于《周易》《荀子》)。

“道”与“德”比较起来,无论就其论自然规律来说还就是指道德行为准则来说,“道”就是指得基本法则,就是统帅一切得,“德”比之“道”似乎第一个层次,而且有实践与行动得含义在内。

b、仁义“仁”就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得基本范畴,孔子把“仁”作为一个重要或最基本得道德准则。

“义”也就是比较重视得,只就是与仁比较起来仁较为重要,因为仁就是发自内心得,义就是仁得表现。

儒家得仁义学说,有其一定得合理内核,可以通过分析批判,取其积极因素为我们今天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服务,但也不能不瞧到儒家所提倡得仁义道德准则,在中国长期得封建社会中,也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中,特别就是由于她同封建得伦理纲常相结合,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禁锢人们思想,区分“上下贵贱”得登记制度得工具,这又就是必须加以批判与剔除得。

c、中庸从两个方面出发来对中庸进行解释与评价:一就是从伦理道德而论,二就是从思想方法而论。

并从中庸、中与、中道三方面加以阐述。

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得态度1、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以儒学为主并博采众长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得特点问题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得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哲学得基本特点就是:天人合一,政教统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塑造了中国民族得文化性格。

我们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不就是说儒家思想涵盖了全部,或者说其她各派得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没有任何影响,相反得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在文化教育得各个方面其她各派得影响也就是显而易见得,由各派得相互之争,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得教育哲学思想得复杂性与丰富性,对此需要我们进行缜密得又就是全面得研究,需要我们以实事求就是得科学态度博采众长,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得新得教育哲学体系所用。

2、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得科学态度a.坚持历史观点传统都就是历史得产物,必然有其历史得特点与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得实际出发做出实事求就是得分析:历史得评价事件与人物;尊重历史得辩证发展。

注意,我们尊重历史但不就是颂古非今,而就是尊重历史得辩证发展b、坚持科学分析态度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既就是历史传统,又就是阶级社会中形成得,就难免良莠杂陈,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删选工作,对过去得东西进行缜密研究与分析,作出实事求就是得评价。

,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上某些错误得结论中吸取教训,以免再重蹈覆辙,,因此,对于历史遗产,即使就是优秀得,也必须持实事求就是得具体分析态度,简单得肯定与否定都不可能达到“古为今用”得目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