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对于很多外行人来说 , 谈 到钢琴音乐 , 首先想到 的音乐家一 定是贝多芬 。这不仅是 因为他精湛 的艺术手法与骄人的艺术成
就, 更 因为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 呜曲直到晚年 , 他 的创 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 , 其中贝多芬 3 2首钢琴奏鸣曲 中的乐章数 目也是十分 自由的 , 二、 三、 四乐 章的都有 ( 3 2首 奏鸣 曲中三乐
内容 , 还是从 它在 贝多芬一生钢琴创作 的地位都有各种不 同的 说法 。在思想 性方 面 , 按 照罗 曼 ・ 罗 兰的看 法 : 《 暴风 雨 奏鸣 曲》 是 贝多芬 在音 乐 中直 接表 达 思想 的最 突 出的 例证 之 一。
“ 这是他 , 就是他本 人 ! ” 罗曼 ・ 罗 兰一针 见血地指 出。这 一时 期贝多芬艺 术独具 一格地 表达 了《 暴 风雨》中的对立 性 , 这是 “ 无法遏止的急流 , 粗犷的力量 ” 和“ 高瞻远 瞩思 想的统治” 之 间 的对 立 。这首 奏 鸣 曲在 构 思 上 是 美 学 和伦 理 学 上 的胜 利 , 它摆 脱 了《 月光》 音乐发展 中达到高峰时感 情的动荡不安 、 心灵 的苦 难, 它肯定 了人民的因素 , 通 过 民间 曲调与社会 的悲欢 相融合 ,
3 晚期( 1 8 1 5—1 8 2 5年 )
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 的变 迁, 使维也纳古典乐 派作曲家们 的境遇 、 社会地位 、 思想, 以及创作音乐 风格 也经历 了一个从海 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 的闲适 , 到莫扎特个人 思想 情感 初步个性 化表达 的优美 、 秀丽和热情 , 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 主观意志和 自 由、 平等 、 博 爱理想 的崇高这样一个 渐变 的过 程。同时 , 贝多芬 又探索 了发展 钢琴奏 鸣曲的新 道路和新 形式 。在早期 奏鸣 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三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探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三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探究作者:赵玺雅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4期【摘要】贝多芬一生当中创作的奏鸣曲共计三十二首,可以说,这三十二首奏鸣曲不仅代表了他创作生涯不同时期的风格,同时也展现了他一生的精神面貌。
本文在描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不同时期并进行详细阐述,以展现贝多芬音乐作品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简介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及作曲家,他生于1770年12月16日,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贝多芬的家乡波恩城,坐落在莱茵河畔,正是家乡的优美风光,让贝多芬深深地爱上了乐曲创作,可以说,他一生当中都在努力地创作钢琴奏鸣曲。
在世界音乐艺术史上,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有着“新约”圣经的美称。
在26岁之前,贝多芬已经创作出了3首奏鸣曲,最后一首则是他在离开人世前五年创作完成,整个创作历程约为31年,也就是说,基本每一年他就会创作出一首奏鸣曲。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大量吸收前代优秀音乐作品的精髓,在他那个时代可以说走在整个时代前列,他的钢琴奏鸣曲仅体现出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富有哲理性并且气魄十分恢宏,同时具有风俗性及人民性,在借鉴莫扎特音乐的基础上,创立属于自己的风格;聆听贝多芬奏鸣曲,不仅能够体会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美,还能感受到浪漫主义的热切;可以说,贝多芬的作品同时综合了两种不同流派的风格,因此也被称为时代的音乐丰碑,对之后历代音乐家的创作也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根据其创作年代,可以将贝多芬的创作生活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二、贝多芬三个时期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一)早期(1792-1800年)艺术风格在人生的早期,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总共有八首,并且八首作品都体现出属于贝多芬自己的风格:既源于传统又有其独创性。
除此之外,由于时代背景及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使得维也纳古典音乐作曲家们的生活环境、思想观念以及创作风格等也开始经历了一番变化,确切地说,是从海顿的闲适,逐步转变为莫扎特的个性化表达,再发展为像贝多芬这样祟尚自由与平等。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征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征作者:王梦瑶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3期【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音乐中的《新约全书》,这三十二首作品几乎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形象地反射出贝多芬创作生涯中各个时期的风格特点,体现了他在不同时期的精神变化和对音乐、对人生的态度。
本文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的分析,来对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钢琴奏鸣曲的不同风格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发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质疑,被称为“乐圣”。
在他的诸多作品中,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音乐中的《新约全书》,这些作品不仅集中了前辈大师们的诸多闪光点,同时,也创立了贝多芬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又不失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同时还带有着强烈的时代感。
下面,按照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一次队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不同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一、早期(1792—1800年)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分别有:Piano Sonata No.1 Op.2.1 1795 f小调;Piano Sonata No.2 Op.2.2 1795 A大调;Piano Sonata No.3 Op.23 1795 c小调;Piano Sonata No.4.Op.7 1796-1797 E 大调;Piano Sonata No.5 Op.10.1 1796-1798 c小调;Piano Sonata No.6 Op.10.2 F大调;Piano Sonata No.7 Op.10.3 D大调;Piano SONATA No.8 Op.13 1798-1799 c小调。
浅谈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探讨其风格的转变
浅谈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探讨其风格的转变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古典浪漫摘要: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以32首钢琴奏鸣曲最为经典。
通过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套曲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出贝多芬的艺术风格,以及整个西方钢琴音乐风格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世界上伟大的天才音乐家。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达到了巅峰,从中不但可以体现出他个人风格的演变历程,同时也显示了整个钢琴音乐领域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套曲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分析,论述其风格是如何从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的。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分期早期为古典传统时期(约1792-1800),贝多芬在这个时期共创作了11首钢琴奏鸣曲。
他此时的作品带有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在各个奏鸣曲中均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统奏鸣曲的表达方式。
中期为创新探索时期(1801-1815),这个阶段贝多芬共创作了16首钢琴奏鸣曲。
曲中的旋律充满激情,情感和内容极为丰富,创作力大大加深,体现了贝多芬在技法上和艺术上的大胆创新。
晚期为内省理性时期(1816-1822),贝多芬创作了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
此时贝多芬形成了他晚期钢琴奏鸣曲独有的特殊风格,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技巧极为艰深,体现了他炉火纯青的艺术创作境界。
二、套曲结构(一)对乐章安排的突破古典传统的钢琴奏鸣曲大多以最为常见的三个乐章或四个乐章的对比性曲式结构为主。
贝多芬早期创作的11首钢琴奏鸣曲遵循了这一原则:第一乐章通常为快板;第二乐章以柔板为多见;第三乐章要么是近似小步舞曲的小快板,要么是快板;第四乐章一般是全曲中速度最快,情绪最高的乐章。
但是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作品中,打破了传统古典奏鸣曲中“快——慢——快”的乐章排列顺序。
例如《# 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用柔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以一种活泼诙谐的小步舞曲速度进行;第三乐章为激动的急板。
贝多芬不同时期创作的特点分析论文
贝多芬不同时期创作的特点分析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贝多芬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创作背景和特点,对部分奏鸣曲进行赏析,其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更准确地欣赏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创作背景;奏鸣曲;特点;风格;1、作品赏析1.1 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本音乐作品创作于1804年,是为了他的朋友华尔斯而创作的。
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他音乐生涯的巅峰之作,在作品中充分运用了黑暗和光明的对照效果把人们对于命运的抗争全部以大自然的歌颂方式表现出来,将大自然的气壮山河的景色和自由欢快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1)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
这一章节比较严肃,但是作品中又体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奏,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
(1)C大调的演奏形式十分急促并且变化较多,音乐的前奏的音色比较低,但是不时的会跳出一个高音字符,之后的演奏是一个音调的长时间鸣响,同时又包含穿插在中间的倚音和比较急促的颤音,整个音乐给人的享受就是仿佛看到了旭日东升、万物回春的生命景象。
音乐的跳动幅度比较明显,给人强烈的节奏感,整部作品的音乐色调的随意切换,将大自然的生命景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2)本部作品的E大调使用的是比较柔和的曲调来表现出优美的旋律,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对大自然母亲的赞颂和热爱之情,表现出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之意。
(3)本作品的展开部分是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对于作曲技巧的综合体现,把呈示部的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力度肆意的组合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并且对作品的主题变换掌控十分有度。
(2)第二乐章极慢板,三部曲式。
虽然这部分章节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乐章,不过它实质上是第三乐章的前奏部分。
但是它表现的音乐内容是和第三行章节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且音乐表现形式还比较新颖,能够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前两章节的总结,又是后面章节的先导,发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1)章节的第一部分节奏比较缓慢但是十分的轻快而且音色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贝多芬,奏鸣曲,钢琴]贝多芬不同时期钢琴奏鸣曲风格研究
贝多芬不同时期钢琴奏鸣曲风格研究1钢琴的发明及古典主义时期钢琴制造业的革新十八世纪初,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不满足于用羽毛拨片拨弦,靠音栓控制音量来发出生硬、短暂、难以持续、且音色毫无变化的乐器一羽管键琴的表现。
于是在1709年他制作出第一架被称作音量有轻重变化的古钢琴。
这种钢琴的出现,让音乐的表现形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意识到,它不仅改变了琴弦原来的发音方式,而且使音乐有了可以述说自我内心的能力。
随后的1777年,罗伯特施托达特于发明了大钢琴。
他对英式钢琴内部大型联动装置的结构性改进与约翰布拉德伍德在1890年对音调的调整,意味着英国钢琴自1800年以来所发出的声音的力度和深度均产生了所未有效果。
为加强低音的共鸣,布拉德伍德采用了单独的低音连接部,使得斜钢丝的想法得以实现。
1808年,艾哈德发明了弦钩,这一装置的独特作用是它可以精确地确定琴弦反复敲击时的发音长度。
同时,在琴弦与琴糙敲击时可以防止被琴锤向上带起,从而改善了琴弦音调的稳定性。
不久,他进一步将此改进为双擒纵连动装置,琴锤敲击琴弦后不仅被一个木托制音在弦的近处,一旦键盘松开,就会将琴锤弹到空中,以加快重复的速度。
艾哈德不仅开发了琴锤装置,还制作了一种制音装置。
这一尝试从根本上获得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音色,其效果是音调变得略长而且听起来声音非常和谐明亮。
十八世纪,钢琴内部几乎所有的装置都是木制材料制成,只有在弦轴板和支架间有少许金属材料。
直到1800年,工程师约翰艾萨克豪金斯第一个将全金属的框架引进至钢琴的琴壳。
尽管自1825年以来,铸铁框架一直被采用于方钢琴,但直到1843年,波士顿的钢琴制造师约纳斯奇克林做了一个铁支架被正式用于大钢琴。
至此,最接近现代的钢琴诞生了,它不仅在工艺上更加紧致而且在音乐表现上也显得更加卓越。
之后随着欧洲工业的历史变革,英国钢琴制作师亨利帕普创用了毛毡包裹木芯的弦糙,通过弦糙击弦发出更加柔和、圆润声音的近代钢琴。
浅析不同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浅析不同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作者:李婉晨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02期摘要:贝多芬作为音乐史上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指挥家,在他的音乐艺术生涯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一直贯穿了生命的始终,他耗时三十多年所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构成了一套完整又系统的奏鸣曲体系。
这32首钢琴奏鸣曲由于创作时间和创作风格的不同被分为了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钢琴奏鸣曲不仅清晰地反映了贝多芬在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变化,还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时代变化,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深入的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对学习和研究钢琴奏鸣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一、钢琴奏鸣曲的发展过程在欧洲的古典音乐中,钢琴奏鸣曲由17世纪初的“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发展而来,早期经过钢琴大师巴赫的创新和完善确定了钢琴奏鸣曲四个乐章的结构形式,其中的四个乐章主要是包括:第一乐章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的慢板、三部曲式;第三乐章的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的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后期经过海顿和莫扎特等钢琴大师的继续创作,逐步确定了钢琴奏鸣曲三个乐章的结构形式,包括:第一乐章的快板、第二乐章的慢板和第三乐章的快板。
无论是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还是四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各个乐章间都形成了鲜明的“快——慢——快”速度对比。
18世纪后期,随着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再次创新,既在创作中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和经验,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了更加多元化的元素,将自身的人生思考和社会感悟也加入到钢琴奏鸣曲的作品创作之中,使其表现形式开始变得多样化,构成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奏鸣曲体系。
在贝多芬的创新和完善之下,使钢琴奏鸣曲开始步入成熟阶段,这也为后期浪漫主义钢琴曲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贝多芬一生总共创作了32首钢琴演奏曲,每一首都堪称是世界音乐界的艺术瑰宝。
钢琴奏鸣曲是一直都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主体,其中月光奏、悲怆、暴风雨、告别、黎明和热情都是被后世一直称赞的经典之作。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三个时期风格特征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三个时期风格特征71音乐鉴赏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三个时期风格特征【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家的“新约全书”,均匀地体现了其几十年对于钢琴创作的每个阶段时期,反映了贝多芬一生经受的悠长的精神与音乐之旅。
每个的创作阶段,情感也不同。
无论是他的钢琴作品,还是各类器乐交响等著名作品,都可以完美地反映了他英雄般的性格,体现了所在时期的发展上升,作为古典派的最后一位大师和浪漫派的开先河者,无数的音乐学者们对贝多芬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时期;风格【作者简介】姚茜(1991.06~),女,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钢琴表演)。
一、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创作分期和奏鸣曲结构(一)创作分期初期(第一阶段)约在1792-1800这些年期间,他于这个阶段一共谱写出了关于钢琴的奏鸣曲13部。
那时初期的作品包含着古典主义音乐风貌,在每首钢琴奏鸣曲中都在不同程度地继续着海顿、莫扎特的奏鸣曲的表述方式,但是音乐风格也已体现出贝多芬的个性和气势的特点。
中期(第二阶段)约在1801-1814这些年期间,贝多芬在这个时期一共写了钢琴奏鸣14首。
每首钢琴奏鸣曲的音乐曲线满是兴奋与激情,其中的感情和内心想法都特别丰盈,反映了这位巨人作家在其音乐技巧中和艺术中的超越性创新。
这个时期是贝多芬创作和精神旺盛的时期,努力探索奏鸣曲的表现力和套曲的结构功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晚期(第三阶段)约在1815-1822这些年期间,贝多芬谱写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五首钢琴奏鸣曲。
在那个时期他的作品成熟而且内省,自成属于他的晚期奏鸣曲特别独有的风格—“幻想风格”,同样这也是一种特别的表达,即“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彻底解放”。
这个时期也被称为贝多芬的思想期。
这五首奏鸣曲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技巧极为艰深。
贝多芬早年作品到晚年作品的变化
贝多芬早年作品到晚年作品的变化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在西方音乐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将18和19世纪,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连接了起来,不仅是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而且是浪漫风格作品的开创者。
他早年的作品受古典主义影响很大,但后来受时代的影响,他的晚期作品开始逐渐出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色彩,所以他的早期跟晚期作品变化十分明显。
研究贝多芬早年作品到晚年作品在各方面的变化,不仅能够反映他个人思想和作曲技巧的进步,而且能够反映古典主义是如何过渡到浪漫主义的。
这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也是音乐史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
本文希望研究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变化,和声、曲式,作品形式等方面,发现贝多芬早年到晚年作品的变化,从而揭示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变化过程。
标签:贝多芬;音乐风格;作品形式;和声曲式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国著名音乐家,他的作品对整个世界音乐的发展进程有重要的影响。
贝多芬是一位较为高产并且有许多经典曲目的作曲家。
他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创作了九部风格迥异的交响曲,这是他最受称赞的作品形式,他也因此获得了“交响乐之王”的美誉。
在他盛年时期创作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和第五交响曲“命运”,由于英雄性和戏剧性的旋律和构思,为后世广为传诵;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欢乐颂》主旋律)更是家喻户晓。
除了这九首交响曲对西方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之外,他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也是首首经典,被尊称为“旧约”圣经,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齐名。
除了这两种音乐体裁之外,他还创作有五首钢琴协奏曲、一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部歌剧《费黛里奥》以及许多室内乐作品等。
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而每一首作品的编号和标题、作品风格、作品形式、和声曲式差别中都能体现他思想感情和作曲技巧和构思的变化。
从这几个音乐的重要方面来看,他早年和晚年作品的变化十分明显。
贝多芬不同时期创作的特点分析
贝多芬不同时期创作的特点分析1、作品赏析1.1 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本音乐作品创作于1804年,是为了他的朋友华尔斯而创作的。
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他音乐生涯的巅峰之作,在作品中充分运用了黑暗和光明的对照效果把人们对于命运的抗争全部以大自然的歌颂方式表现出来,将大自然的气壮山河的景色和自由欢快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1)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
这一章节比较严肃,但是作品中又体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奏,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
(1)C大调的演奏形式十分急促并且变化较多,音乐的前奏的音色比较低,但是不时的会跳出一个高音字符,之后的演奏是一个音调的长时间鸣响,同时又包含穿插在中间的倚音和比较急促的颤音,整个音乐给人的享受就是仿佛看到了旭日东升、万物回春的生命景象。
音乐的跳动幅度比较明显,给人强烈的节奏感,整部作品的音乐色调的随意切换,将大自然的生命景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2)本部作品的E大调使用的是比较柔和的曲调来表现出优美的旋律,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对大自然母亲的赞颂和热爱之情,表现出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之意。
(3)本作品的展开部分是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对于作曲技巧的综合体现,把呈示部的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力度肆意的组合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并且对作品的主题变换掌控十分有度。
(2)第二乐章极慢板,三部曲式。
虽然这部分章节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乐章,不过它实质上是第三乐章的前奏部分。
但是它表现的音乐内容是和第三行章节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且音乐表现形式还比较新颖,能够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前两章节的总结,又是后面章节的先导,发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1)章节的第一部分节奏比较缓慢但是十分的轻快而且音色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带有诗情画意的这一曲调仿佛是与大自然合为一体。
(2)本章的第二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拓展,并且能够和第一分部无缝衔接,这部分旋律的特点是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站在大自然中惬意无比的情景。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绎风格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探析
SONG OF YELLOW RIVER 412020/ 10风格展示的最关键时期。
贝多芬在这个时期拓展了很多的外延,逐步构建起独特的风格特征。
比如,贝多芬的钢琴鸣奏曲《我叫暴风雨》,就是在这个时期所创作出来的,这可以看作是他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最具争议的一首。
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亦或是在题材方面,都和其其他作品有着十分不同的表现力。
在思想方面,结合著名学者罗曼罗兰的评价,“该作品是直接突出贝多芬思想最突出的一个,这就是他,这就是他本人”,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作品的独特性,以及乐曲中所蕴含的不可抵挡的力量。
此外,这部乐曲凸显出了高瞻远瞩思想的展示,是在美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延续,相比于过去月光时期的情感,这首作品的高潮情感动荡以及心灵的思想,充分反映了群众的生活,可以看作是将民间曲调、社会悲欢和高雅的钢琴艺术结合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这首作品也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哲学思考。
这都是该时期贝多芬实际思想和对音乐体会的具体展示。
在此阶段的创造中,贝多芬通过全新的风格来展现,体现了其音乐创造的成熟性。
(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三期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第三期集中在1815年到1825年的十年间,这可以看作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低潮期,也是欧洲大陆相对黑暗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君主国结成了同盟,残酷地镇压群众。
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民主理想与现实生活的黑暗相对比,使得贝多芬在个人思想上出现了很多的不满,心情也略显沉重苦闷而彷徨。
因此,在音乐创作上算是处于低潮期。
特别是在个人生理因素的影响下,他的耳聋越来越严重,经济压力和家庭纠纷等困难情况也使得他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因此,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风格无法完全展示出其哲学思考,而是结合时代的特点和个人的遭遇,来展现出其斗争和反抗的意志[3]。
在这个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主要以深沉、内心诚挚、复杂的独白为主,思想内容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考虑哲学问题,不过越来越主观、越来越深刻,其中所蕴含的个人痛苦、希望和明朗、阴霾之间的对比更加凸显情感的复杂性,也展示出贝多芬不朽的音乐才华和对于自由的充分幻想。
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研讨其风格的转变
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研讨其风格的转变德国作曲家路德维范贝多芬(LudwigV anBeethoven)是世界上伟大的天音乐家。
他的32首钢奏鸣曲在钢琴艺术上达到了巅峰,从中但可以体现出他个风格的演变历程,同时也显示了个钢琴音乐领域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
本将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曲的套曲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分析,述其风格是如何从古典主义过到浪漫主义的。
一、贝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分期早期为古典传时期(约1792-1800),多芬在这个时期共创作了11首钢琴奏鸣曲。
他此时的作品有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在各个奏曲中均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统奏曲的表达方式。
中期为创新索时期(1801-1815),这个阶段贝多芬创作了16首钢琴奏鸣曲。
曲中的律充满激情,情感和内容极丰富,创作力大大加深,体了贝多芬在技法上和艺术上大胆创新。
晚期为内省理性时期(1816-1822),贝芬创作了最后5首钢琴鸣曲。
此时贝多芬形成了他晚期钢奏鸣曲独有的特殊风,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技巧极艰深,体现了他炉火纯青艺术创作境界。
二、套曲结构(一对乐章安排的突破古传统的钢琴奏鸣曲大多以最为见的三个乐章或四个乐章的对性曲式结构为主。
贝多芬早期创的11首钢琴奏鸣曲遵循了这一原:第一乐章通常为快板;第二乐以柔板为多见;第三乐章么是近似小步舞曲的小快板,要么快板;第四乐章一是全曲中速度最快,情最高的乐章。
但是在多芬中晚期创作的品中,打破了传统古典奏鸣中“快——慢——快”的乐章排列序。
例如《#c小调第十四(月光)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用柔板代了奏鸣曲式的快板;二乐章以一种活泼诙谐的小步曲速度进行;第三乐章为激的急板。
此外,贝多芬突了奏鸣套曲的方整结构,不再墨守乐章的篇数目,奏鸣曲套曲乐章由三四个乐章减少到两个乐构成。
如第19、20、22、24、27以第32首作品均由个乐章构成。
(二)对创作重点的转移自海顿以来,维也纳古典乐的奏鸣曲都是把重点放在第乐章,在贝多芬创作的早阶段,许多作品沿袭了一古典模式,第一乐的结构均明显大于末乐章结。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的比较与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的比较与分析作者:郭思遥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年第06期【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这三十二首奏鸣曲充分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经历。
本文根据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年代和风格,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并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风格;比较;分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自幼就显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他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他在波恩教堂当歌手的父亲,父亲希望他能成为第二个莫扎特,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1787年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曾为莫扎特演奏过,莫扎特当时就预言他今后将前程无量。
贝多芬的作品涉及各种音乐形式,包括:交响乐、室内乐、器乐独奏曲、歌剧、清唱剧弥撒曲等等,而他的钢琴奏鸣曲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一个高峰。
这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人称为音乐《新约全书》,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并称为钢琴文献中的史诗性巨著。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按照时间和风格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吸收、同化时期)、中期(现实主义时期)、晚期(冥想沉思时期)。
一、早期(1802年之前)在这个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处于一个学习、继承、摸索与创新的阶段,贝多芬通过创作实践,不断地探索发展奏鸣曲的新形式。
尽管贝多芬在这个阶段的创作中沿用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模式,但他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奏鸣曲中快、慢、快的曲式结构顺序,如他将第十二首奏鸣曲(Op.26)的第二乐章写成了诙谐曲,并将第三乐章安排为缓慢的葬礼进行曲;第八首《悲怆》的第一乐章中,加上了慢的法国序曲性质的缓版(Grave)前奏。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二首《降A大调奏鸣曲》是一首完全打破传统的奏鸣曲各个乐章的习惯顺序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这首作品中,没有一个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四个乐章被安排为变奏曲、诙谐曲、葬礼进行曲和小快板回旋曲,这标志着贝多芬成功地摆脱海顿、莫扎特奏鸣曲对他的创作所带来的影响,开始初步形成自己的特殊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波利尼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Op.109、110、11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导读: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
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一、早期(1792―1800年)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同时,贝多芬又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
浅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各时期的不同特点
浅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各时期的不同特点作者:吴红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4期【摘要】18世纪后半叶,在古典主义时代,由于受到产业革命和启蒙主义的影响,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影响到文化艺术领域,从而给音乐领域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Op.90》前言在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班·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 -1827)创作了故乡曲、室内乐曲、协奏曲、歌剧、序曲等多种形式的音乐作品。
其中,贝多芬倾其一生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古典主义时代开启了浪漫主义时代大门,为钢琴音乐带来了开天辟地的变化。
本论文根据威廉·冯·楞次(Wilhelm Von Lenz,1800 -1883)在《贝多芬和他的三种风格(Beethovon and His Three Styles》中,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三个时期做出的分类,以其音乐特点和背景进行了叙述。
另外,通过对中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Op.90》分析,关注于浪漫主义之前的古典主义时代刚刚出现的音乐表现手法,对其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绪论路德维希·班·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作为代表古典主义的伟大作曲家,创作了多种形式的无数作品。
其中,贝多芬倾其一生,创作的32支钢琴奏鸣曲,提升并展现了自己音乐才华。
以其努力和对音乐的热爱,使他的地位在古典主义时代的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另外,贝多芬把自己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思维或形式,适用在室内乐、故乡曲等音乐种类,进而使这些种类的音乐得到了发展。
一、贝多芬音乐的时代背景18世纪后半期的古典主义时代,由于受到产业革命和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的理性主义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种影响也深深地影响到音乐创作上。
同时,为了支援教会或军队的需要,演奏者数量逐渐增多,他们可以自由地穿梭于各个都市,演奏音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影响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影响作者:黄辉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作品的创作手法为主线,在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贝多芬其它作品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该作品的创作特色。
对进一步深入探究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时期创作风格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创作特征贝多芬(1770—1827)是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
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人奉为“新约全书”。
1、贝多芬的创作特征(1)横向比较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们的音乐创作代表了古典乐派音乐的艺术巅峰,最典型地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特点。
在音乐创作上,他们之间都是对立统一存在内在联系的,为音乐创作构建了划时代的音乐特征,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地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海顿早期奏鸣曲是巴洛克时期的派生与演变的过程,由于早期古典奏鸣曲式还未完善,海顿做了很多尝试与实践。
海顿早期奏鸣曲也统称为奏鸣曲,从本质看,上规模比较小,结构特点也比较模糊称为小奏鸣曲,相比巴洛克时期的单乐章奏鸣曲,海顿大大扩充了奏鸣曲的乐章规模。
他把展开部做为一个单独的段落进行创作,脱离了古二部曲式,使之成为完整的三部部分的奏鸣曲式。
在展开部中,海顿把主题或副题进行不同程度的比较,在不同的调性上以片段的形式进行发展变化。
莫扎特在对奏鸣曲结构的发展上,主要的贡献在再现部中引入副部主题新的音乐材料,使再现部的主部主题、副部主题之间的对比和呈示部中的效果相同,当再现部的主题呈示完以后,调式调性转入下属方向,这样使得副部主题在主调出现时更加新颖,充满活力,调性回归。
这一独特的手法进一步加强了整个曲式的对称与平衡。
贝多芬使奏鸣曲式这一曲式结构得以更好地发展并使奏鸣曲式结构得以确立。
他的钢琴奏鸣曲在结构上的不断扩展,使连接段成为独立的连接部。
在此之前,奏鸣曲式已经初步的形成,但它是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得以确立。
《以五首经典奏鸣曲为例浅谈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风格》
《以五首经典奏鸣曲为例浅谈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风格》一、引言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向浪漫主义过渡的关键人物。
他的音乐作品跨越了多个时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
本文将通过分析贝多芬的五首经典奏鸣曲,探讨他在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及其特点。
二、早期奏鸣曲风格首先,我们以《F小调奏鸣曲》(作品2号)为例,这首作品创作于贝多芬的早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深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注重旋律的优美和结构的严谨。
这部作品的和声丰富,曲式结构清晰,展示了贝多芬对古典主义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这部作品中已经显露出一些挑战传统的元素,预示着贝多芬音乐风格的演变。
三、中期奏鸣曲风格接下来是《月光奏鸣曲》(作品27号),这部作品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这一时期的贝多芬开始在音乐中加入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表达。
作品中的慢板乐章充满情感,如月光般温柔而神秘,展现了贝多芬对浪漫主义音乐的探索。
同时,这部作品在结构上仍然保持着古典主义的严谨性,体现了贝多芬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四、晚期奏鸣曲风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听力衰退,贝多芬在晚期创作了更多富有激情和力量感的作品。
以《五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06-111号)为例,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在结构上更加复杂,音乐语言更加丰富。
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表达,体现了贝多芬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此外,这一时期的作品还表现出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和对人类精神的探索。
五、五首奏鸣曲的风格对比除了上述三首奏鸣曲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几首经典奏鸣曲来进一步了解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
例如,《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5号)展现了贝多芬在早期阶段已经具备的强大创作力;而《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55号)则体现了贝多芬在中期对音乐风格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至于《第九交响曲》(作品125号),则是贝多芬晚期的杰作之一,展示了他在音乐上的高超造诣和思想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文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
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正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
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一,早期(1792—1800年)
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同时,贝多芬又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
在早期奏鸣曲中,特别是在第8首奏鸣曲《悲怆》中,可以举出许多进行探索的例子。
例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
《悲怆》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乐章是相似的。
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
贝多芬早期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等古典传统,同时他的旋律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
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谐和、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构成贝多芬音乐的强烈感染力。
二,中期(1800—1815年)
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贝多芬的意识中。
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
为表达这种主
题,贝多芬根深蒂固地置身于现实中。
他谱写的东西,记录着他的良知,凝聚着他的理想,塑造着他的全部思想历程,是他人格力量的物化。
中期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和关键时期,他努力探索扩展奏鸣曲的表现力和套曲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d小调(暴风雨)》Op·31No·2,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争议最大的一首。
无论从它的思想、内容,还是从它在贝多芬一生钢琴创作的地位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在思想性方面,按照罗曼·罗兰的看法:《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
“这是他,就是他本人!”罗曼·罗兰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一时期贝多芬艺术独具一格地表达了《暴风雨》中的对立性,这是“无法遏止的急流,粗犷的力量”和“高瞻远瞩思想的统治”之间的对立。
这首奏鸣曲在构思上是美学和伦理学上的胜利,它摆脱了《月光》音乐发展中达到高峰时感情的动荡不安、心灵的苦难,它肯定了人民的因素,通过民间曲调与社会的悲欢相融合,难怪是列宁所喜爱的音乐作品之一[1]。
贝多芬的第31号三首钢琴奏鸣曲在所有钢琴奏鸣曲中是一个转折点,而且在他的整个音响化哲学体系中也是一个大的转折前的先兆和信号,正是这先兆和信号,预告了贝多芬的体系中出现了一个英雄的、革命的浪漫派的时期,向贝多芬心目中的新目标昂首挺进。
三,晚期(1815—1825年)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晚期是欧洲大陆最黑暗的时期,各国君主组成“神圣同盟”残酷镇压人民,坚持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的贝多芬面对这黑暗倒退的现实极为不满,心情沉重、苦闷、彷徨,创作暂时处于低潮。
晚年的贝多芬在不断克服精神危机、耳疾、经济压力、家庭纠纷等困难的情况下,在他随后的人生旅途中,他使奏鸣曲的创作形式完全服从他自身的非凡幻想之中,以坚定的意志和无比的毅力继续投入创作。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表现了他深沉、内省、诚挚、复杂的内心独白,其思想内容越来越具有深刻的主观意识,表达了他的痛苦与希望、明朗与阴霾、动摇与坚定等复杂情感,以及从最自由的幻想走向最坚定的意志。
他以抒情内省性取代了以往的英雄性,以抽象性和复杂性代替了以往作品的标题性。
他的奏鸣曲曲式结构已经完全自由化了,摆脱了一切传统规则。
即兴性、心理的探索、深刻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等是贝多芬这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
贝多芬最后五首钢琴奏鸣首首是经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1818年创作的《降B大调第二十九(锤子键琴)奏鸣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作品的风格特点之一是审慎地挖掘主题和动机的最大潜力,这也是沉思的成果之一;又一特点是有意模糊分界线而获得持续性。
贝多芬晚期作品的抽象性、普遍性,表现为对位织体的篇幅和重要性越来越大,这也是他音乐创作处于颠峰状态的作品风格,这个时期的作品被世人公认为“超越了从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
除了形式和风格的改变,除了独立性和独特性,还有一种个性的表达,即“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彻底解放”。
这个时期也被世人称为贝多芬的思想期。
综上所述,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并将一个时期的社会的潇洒和优雅,完美地展示了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在天才作曲家手中所能达到的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