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杭州的诗句]苏轼被贬杭州的诗句
苏轼被贬后所写的诗
苏轼被贬后所写的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洒脱奔放,其词则一改唐五代以来儿女情长,离合悲愁的主题及柔媚纤巧的语言风格。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苏轼被贬后所写的诗,希望能帮到你!1、《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此诗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2、《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3、《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4、《减字木兰花·春月》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5、《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
是第一首,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
首句写到潭鱼。
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
由于刚下过雨,潭水增多,大约也涌进了不少河鱼,它们似乎贪恋着夕照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
鱼之婉然若现,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与大旱时期水浊无鱼应成一番对照。
从石潭四望,村复一村,佳木茏葱,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
不易见的潭鱼见了,易见的昏鸦反不见了,写出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苏轼的被贬写的名诗
苏轼的被贬写的名诗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苏轼的被贬写的名诗(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苏轼的被贬写的名诗苏轼的被贬写的名诗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
《东坡志林》卷一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
”这里所指的歌,就是这首词。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注释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鉴赏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
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
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
【经典诗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翻译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译文] 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次变得年轻?你看门前清澈的溪水,东流还能转为西行。
[出自]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
"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4.此句当为写实。
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译文:游览蕲水清泉寺,清泉寺靠近兰溪,溪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的嫩芽浸在溪水中,松林相间的山路,铺满了沙子,干净得没有一点泥土;傍晚的时候小雨淅沥地下着,布谷鸟在不停地叫着。
谁说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就不再年轻了呢?门前的溪水还能够向西奔流!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感慨时光的流逝过快。
赏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当时诗人贬谪黄州,而且疾病初愈。
其中“写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暮雨中子规(即杜鹃)声韵优美,情致凄婉。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酬和类 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酬和类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①苏辙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尉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2.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寄满子权王令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注】满子权: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两人皆有治国安民之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点明地点和时间,下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从而为全诗奠定基调。
B.颔联诗人触景生叹,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暗含了诗人对人世的感喟。
C.颈联诗人向友人倾诉自己境况,表达了即便怀才不遇,志向也定会实现的信心。
D.本诗中所选的意象如“暮蔼”“平林”“薄云”“秋日”均含有萧瑟凄凉之感。
4.“楼上人愁意思深”一句中“意思深”包含哪些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②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经典诗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翻译赏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拣尽寒枝不肯随意栖息,它宁愿独自徘徊,在那寂寞清冷的沙洲。
[出自] 北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注释】①定惠院:在湖北黄冈县东南。
②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
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
③幽人:幽居之从,苏轼自谓。
④飘渺:即缥渺,陷约、记远的样子。
⑤省:明白。
【译文二】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谁看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就像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评点】此篇是词人被贬居黄州后的抒怀之作。
词借咏孤雁夜飞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忧愤之情,表现词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上片写词人独居定惠院的寂寞冷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出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半轮残月高高地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尽,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静。
在这样孤寂的夜里,“谁见幽人独往来”,谁能看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呢?他隐约出没,就像那“缥缈孤鸿影”。
词人以寥寥笔墨,即将一个独来独往、心思缜密的“幽人”形象描出来。
末二句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鸟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缺”、“ 疏”、“断”几字写尽幽独凄清的心境,为上片罩上悲凉的气氛。
下片承接上文,专写孤鸿,借孤鸿寄托自己满腹怨恨而又不愿攀龙附凤的情怀。
“惊起却回头”一语双关,既可言说孤鸿被惊起而回头,也可言说“幽人”猛回头。
苏轼《浣溪沙》的翻译与赏析
苏轼《浣溪沙》的翻译与赏析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代文学最 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簌簌:花飘落的样子。
2.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3.村南村北:泛指整个村庄。
4.缫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
“缲”同“缫”。
5.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牛衣的人。
《汉书·王章传》" 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 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zhì ],豕也, 即猪)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 "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 6.欲:想要。
7.漫:随意。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 试问。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 同。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
村子里响起纺车织布的吱呀声。
身着蓑衣的农民在老 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路途遥远, 酒意上心头, 昏昏然只想小憩一会儿。
艳阳高照, 无奈口渴难忍。
敲门试着问一下有人在吗?只是想讨杯茶喝。
【赏析】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 43 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明月几时有,人生几度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
明月几时有,人生几度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苏东坡一生中颠颠簸簸地做过好几任太守,他那光华夺目的诗文有相当一部分产生于州府的庭院里。
网络图片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徐州、杭州做过太守,政绩和文名都令人仰慕。
杭州有山水,有诗歌,有美人,他尽情的享受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灵性去拥抱和体验生活中的诗情。
人在诗中,诗在胸中。
停靠一处雨奇轩,自然想起他写的那首赞美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绝句后来成了抒写杭州和西湖的代表性诗篇。
中国古代的诗人似乎与和尚和妓女有某种不解之缘,苏东坡在杭州也少不了和这两种人打交道。
和尚往往是哲人兼俗人,妓女中则不乏灵气和悟性好的奇女子。
对诗人来说,和他们交往是灵性生活与感官生活的统一,诗情与哲理的升华。
网络图片有时,他会独自一人走进某座寺院,脱下纱帽和官服,躺在竹林里,清风徐来,竹影婆娑,独自欣赏,真正消魂。
据说有一次泛舟西湖,曾和一个妓女互斗禅机。
问:何谓湖中景?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问:何谓景中人?答:裙拖潇湘六幅水,髻耸巫山一朵云。
相劝人家回正道,怎奈何处是归期?无论是绮丽的山光水色,还是诗情与哲理,都回避不了冷酷的人生现实。
湖上夜归图景作济苍生,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终生为之魂牵梦萦的。
苏东坡在杭州不仅仅是优游山水,也是有相当建树的行政官员,留下几桩称得上福泽后代的创举,特别是为杭州城建立了良好的供水系统,此举因与西湖有关而被传得十分风雅。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切都美不胜收。
余光中说过,如果要找一名古人去旅行,不要找李白,他太狂傲,不负责任;也不要找杜甫,他一生太苦,会很丧;要找就找苏东坡,他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苏轼不仅仅是游山玩水,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在他的词里体现。
[古诗赤壁的译文及赏析]赤壁古诗
[古诗赤壁的译文及赏析]赤壁古诗第一篇赤壁古诗: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诗词苏轼在黄州一呆就是几年,直到司马光上台,把他召回汴京做官。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刚直不阿的苏轼并没有因遭受磨难而改变自己的性格。
早在“乌台案”结束后,其弟苏辙担心他性格不改,还会闯祸,就送他两句诗:“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
”苏轼当时表示接受意见,但没过多久,又旧病复发,写诗针砭时事了。
苏轼这次重新返京,朝廷形势大变:当初神宗上朝,王安石专权;现在是哲宗登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专权。
按理,司马光招他回朝意在一起合作,因为在反对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和司马光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是,苏轼绝没有按司马光的思路运转,依然不屈从新权贵,进京不久,就成了司马光的反对派,他尊重自己,尊重客观事实,不以权力为尊。
他们之间的分歧,集中表现在对王安石变法的保留与废除上。
司马光上台,就是要彻底废除王安石变法的一切措施。
苏轼当初对王安石变法的整体措施不满,但对有些具体条文还是给予肯定的,他认为,不能因人废言,对王安石不能全面否定。
当司马光提出要废除“免役法”时,苏轼便挺身而出强烈反对,一次在朝堂上还与司马光当面辩起来,认为废除“免役法”是荒唐之举。
司马光对反对意见置之不理,苏轼退朝后气愤地破口大骂:“司马牛!司马牛!”这以后,苏轼接二连三上书,反复陈述自己的观点,结果激怒了司马光及其党羽。
1089年,苏东坡先生再一次被贬出朝廷,到杭州做官去了。
实际上,苏轼对自己杯具的根由非常清楚。
他分析自己的获罪原因说:“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又自嘲地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知识分子活在专制时代,又不懂得投靠权贵,曲学阿世,其结果往往悲哀。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苏东坡赤壁赋原文
苏东坡赤壁赋原文北宋诗人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东坡赤壁赋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前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sù)流光。
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u)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赤壁赋》翻译分析资料讲解
朗诵
‖诵后感知
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顺序: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第一段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干支纪年法
农历每月十六
漂浮 在
已经,过了 农历每月十五
《赤壁赋》2016翻译分析
‖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 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 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 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 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 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 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 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 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 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 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 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 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 式对偶 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黄州丰收
由此可见,被贬黄州的苏轼,虽坎坷不遇,潦倒 孤独;但其“尊主泽民”之心仍在,穷且益坚、肝胆 忠义之浩然正气仍存。因此,黄州是苏轼一生遭贬的 起点,也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谪居四年(苏轼1079 年12月被贬黄州,1084年4月调任汝州团练副使), 他一方面从事经学研究,撰写了《易传》、《论语说》 二书;另一方面,他又从事诗文的创作,仅词作就有 80多首,他还写作了散文小品《记承天寺夜游》,散 文:前后《赤壁赋》,词中极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等。
浅析苏轼被贬杭州时的山水诗
出了诗歌的中心 , 着重写“ 江神” , 以江水 的精神寓
意 自己 , 自己也 会如 江水一般 , 最终 回归家 乡 。这 首 诗 表现 了苏轼 对乡 土的眷恋 和对祖 国 山J t I 的热爱 。
苏轼倾心游历众多寺院, 《 甘露寺》 、 《 宿临安净
闻道潮头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 , 古来 出没随涛波。
江上秋风晚来急对于苏轼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得他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逃避现实但是重要的还在于道家清静无该诗写了诗人隔岸眺望西兴与西兴人共听钟为和佛家的清心寡欲能使他比较客观地看待问鼓之声而西兴人则同诗人共观钱塘潮引人深思
2 0 1 3年 1月 第2 3卷 第 1 期
榆 林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YUL I N UNI VERS n
收稿 日期: 2 0 l 2 一l 2 一l 2
作者简介: 王艳( 1 9 8 l 一) 。 女, 陕西府谷人 , 讲师。
王
艳: 浅析苏轼被贬杭州时的山水诗
・61・
的精神来做人世的事业。 期望能在变幻无常的政治 生活中 , 保持心灵 的纯净 , 保持人格的完整 。 ( 二) 观 山 在山水诗中, 苏轼尤爱写山, 在杭州 的山水诗 , 写山的诗尤其多, 而且, 苏轼并不单纯写山, 而是通
过写 山来 喻人 , 开辟 了新 的意 境 。
醉 归扶 路人 应 笑 ,
十里 珠 帘半 上钩 。
牡丹在苏轼笔下仿佛是含羞的女孩 , 带着人 的 感情 , 给人活灵活现的感觉 , 比喻生动, 让人记忆深 刻。 苏轼对牡丹有着特别 的情感 , 《 雨 中明庆赏牡 丹》 中, 牡丹也像人一样有着年龄之苦, “ 花未老 ” ,
江山如此不归山, 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 江神 岂得 已, 有 田不归如 江水 。 这首诗作于熙宁四年苏轼赴杭州通判任途中, 是苏轼杭州之行的首作。由此诗始 , 苏轼的山水诗 发不可收拾 。在该诗中, 诗人站在高处远望 , 从江 水 起源 , 写 到江水人 海 , 顺势 导人金 山寺 。这 一点 上
苏轼被贬写的诗有哪些
苏轼被贬写的诗有哪些苏轼被贬写的诗有哪些 嘉祐⼆年(1057年),苏轼进⼠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侍读学⼠、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宗时追赠太师,谥号“⽂忠” 。
他曾在被贬期间过许多诗作,下⾯⼀起来看看。
1、《⼘算⼦·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挂疏桐,漏断⼈初静。
时见幽⼈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浣溪沙》 蔌蔌⾐⼱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古柳卖黄⽠。
酒困路长惟欲睡,⽇⾼⼈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家。
3、《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还不去,明⽇落花飞絮。
飞絮送⾏⾈,⽔东流。
4、《减字⽊兰花·春⽉》 春庭⽉午,摇荡⾹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照断肠。
5、《浣溪沙》 游蕲⽔清泉寺,寺临兰溪,溪⽔西流。
⼭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泥。
萧萧暮⾬⼦规啼。
谁道⼈⽣⽆再少? 门前流⽔尚能西!休将⽩发唱黄鸡。
6、《浣溪沙》 照⽇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叟聚睢盱。
麋⿅逢⼈虽未惯,猿猱闻⿎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7、《浣溪沙》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8、《浣溪沙》 ⿇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村⾹。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
问⾔⾖叶⼏时黄。
9、《浣溪沙》 软草平莎过⾬新,轻沙⾛马路⽆尘。
何时收拾耦耕⾝。
⽇暖桑⿇光似泼,风来蒿艾⽓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
10、《浣溪沙》 ⼭⾊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
9.1《念奴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游赤壁矶时所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二、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其人与作品背景;把握词意,掌握古代诗歌特殊的语言现象,能够熟练地背默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词中周瑜的人物形象,理解苏轼与周瑜之间的联系,感知词人寄托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与炼字技巧,赏析词作的壮美宏阔意境,体会词人蕴含其中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作者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词作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上阕的景物描写;探究作者塑造的周瑜形象,从而理解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难点:通过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而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一、吟咏经典入新篇师:同学们自主预习时已经读过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它让大家回忆起了哪首古诗词呢?生:《三国演义》片头曲。
师:是的,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把明朝杨慎的《临江仙》一起朗诵一遍,读的过程中请思考诗歌抒发了什么情感,古诗词中的这种情感常常是通过哪些意象寄托的呢?生:齐诵诗歌。
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táo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苏轼被贬后诗句
苏轼被贬后诗句苏轼被贬后诗句苏轼一生共被贬三次,分别为黄州、惠州和儋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被贬写的诗词,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鉴赏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
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
“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
“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
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
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下面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欢迎阅读:原文《记承天寺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苏轼被贬后依然豁达的诗句
苏轼被贬后依然豁达的诗句【一】《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作于嘉祐六年(1061)。
苏轼出任陕西凤翔府签判,弟弟苏辙送其到郑州,回京城开封后给他寄去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的诗,苏轼接到信后依照原韵和作。
前四句虽然描写鸿雁,却是感叹自我,形象生动又寄意深沉。
后四句应和苏辙诗中投宿寺庙的怀旧之情,并寄语弟弟深刻的人生态度——即使颠沛奔波也要乐观向上。
【二】《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诗作于治平元年(1064)。
苏轼科举考试中举后“三年京察”,入第三等,并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此后苏轼罢官返回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临别留赠。
董传此时生活贫困但饱读诗书,苏轼作诗称许董传的才华,并祝愿他科考中的,尤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三】《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作于熙宁四年(1071)。
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期,写作大量歌咏西湖美景的诗歌,这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
诗的上半首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有晴天的绰姿,也有雨天的美态。
下半首却转而以貌取神,用经典传神的比喻描写西湖的神韵,从而成为歌唱西湖的名句。
清代学者王文诰称赞这首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因为其不写西湖一时一地之景,而是全面写照并赋予生命色彩。
【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期。
望湖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为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览西湖美景后,到望湖楼上饮酒后见景而作绝句五首,此其一。
全诗描写西湖风雨忽至的情景,前两句呈现骤雨忽至的动景,后两句描写风吹云散的静景。
苏轼被贬杭州的诗词
苏轼被贬杭州的诗词
苏轼被贬杭州的诗词
导语:苏轼的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苏轼被贬杭州的诗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望湖楼醉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夜泛西湖》
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
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
更待月黑看湖光。
《开西湖》
苏轼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苏轼被贬的乐观诗句
苏轼被贬的乐观诗句苏轼被贬的乐观诗句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
下面是关于苏轼被贬的乐观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作者初到黄州的所见,深刻地刻画了苏轼初到黄州时的复杂矛盾的心绪。
有自嘲自伤,有对权势者的嘲笑,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自己的遭遇,在自然中发现美,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一贯的豁达、乐观。
译文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为嘴到处奔忙,老来所干的事,反而更觉得荒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被贬杭州的诗句]苏轼被贬杭州的诗句
苏轼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他的文学作品从古传承至今,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
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贵财富。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苏轼被贬杭州的诗句,欢迎阅读参考!
《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望湖楼醉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夜泛西湖》
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
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
更待月黑看湖光。
《开西湖》
苏轼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结语:古诗是我们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每一个人都要认真的去学习掌握的重要知识。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被贬杭州的诗句合集,谢谢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