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3 珠光体转变1
未溶碳化物颗粒。
2、片状珠光体的低温球化 退火。
3、马氏体、贝氏体组织在
A1稍下高温回火所得到。
T10钢球化退火
第二节 珠光体转变机制
热力学条件
片状P的晶体学
1、珠光体转变的领先相:
随相变温度和A成分不同而异
一般认为是渗碳体。 因为: (1) 珠光体中渗碳体与从奥氏体中析出
的先共析渗碳体的晶体学位向相同; (2)珠光体中渗碳体与共析转变前产生 的渗碳体在组织上是连续的; (3)奥氏体中未溶解的渗碳体有促进珠 光体形成的作用;
(b) 奥氏体中的碳浓度差引起碳的远程扩散; (c)铁素体中的碳浓度差引起碳的扩散。
以上为片状P的形成机制:横向+纵向
2.粒状珠光体的形成过程
将片状P加热到略高于A1 温度保温,将使片状
珠光体球化,得到在A基体上分布着颗粒状渗
碳体的组织。这种使片状渗碳体球状化,获得
球状P的热处理过程称为球化退火。
珠光体:共析碳钢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奥氏体将分解为 铁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相间的混合物。 典型组织:珠光体呈片状或层状,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以 形成几个片层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珠光体团。
珠光体片层间距:S0,取决于?
随转变温度降低,珠光体层 片间距将减小,依次分为: 片状珠光体S0=150~450nm; 索氏体S0=80 ~ 150nm; 托氏体S0=30 ~ 80nm。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取决于形 成温度,过冷度越大,片层 间距就越小,为什么? S0=8.02103/∆T
组织形态:针状先共析相+珠光体 形成条件:含碳量和过冷度适当 性能特点:粗晶魏氏组织降低钢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等
20钢退火
低碳合金钢退火组织
低碳合金钢退火组织
低碳合金钢经过退火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以下组织特征:
1. 珠光体:退火过程中,低碳合金钢内部形成了细小的珠光体。
珠光体由铁和碳构成,呈球状或片状结构。
在退火过程中,原先的奥氏体会分解成珠光体。
2. 贝氏体:退火过程中,低碳合金钢中形成了有一定硬度的贝氏体组织。
贝氏体由铁和碳构成,呈针状或板条状结构。
退火过程中,奥氏体分解时,部分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
3. 渗碳体:低碳合金钢退火后,由于碳原子的扩散,部分碳原子会在晶界或铁素体内形成渗碳体。
渗碳体是以铁和碳构成的、具有很高硬度的化合物。
退火处理后的低碳合金钢组织特征会对钢材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产生影响。
珠光体和贝氏体的存在可以提高钢材的韧性和延展性,而渗碳体则可以提高钢材的硬度和耐磨性。
因此,退火处理是一种常用的改变低碳合金钢性能的方法。
比较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
试比较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一.组织形态:1.珠光体:珠光体的组织形态特征:珠光体的典型组织特征是由一层铁素体和一层渗碳体交替平行堆叠而形成的双相组织; 根据片层间距的不同,可将珠光体分为三种:珠光体:S0=450-150nm,形成温度为A1-650℃,普通光学显微镜可以分辨;索氏体:S0=150-80nm,形成温度为650-600℃,高倍光学显微镜可以分辨;屈氏体:S0=80-30nm,形成温度为600-550℃,电子显微镜可以分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粒状渗碳体的组织为粒状珠光体;这种组织一般是通过球化退火或淬火后高温回火得到的;在珠光体转变过程中,所形成的珠光体中的铁素体与母相奥氏体具有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珠光体中,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2.马氏体:马氏体的组织形态:错误!.板条马氏体是低、中碳钢中形成的一种典型马氏体组织,其形貌特征可描述如下:在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部有几个3-5个马氏体板条束,板条束间取向随意;在一个板条束内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板条块,块间是大角晶界;在一个板条块内是若干个相互平行的马氏体板条,板条间是小角晶界;马氏体板条内存在大量的位错,所以板条马氏体的亚结构是高密度的位错和位错缠结;板条状马氏体也称为位错型马氏体;错误!.片状马氏体是中、高碳钢中形成的一种典型马氏体组织,其形貌特征可描述如下:在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部有许多相互有一定角度的马氏体片;马氏体片的空间形态为双凸透镜状,横截面为针状或竹叶状;在原奥氏体晶粒中首先形成的马氏体片贯穿整个晶粒,将奥氏体晶粒分割,以后陆续形成的马氏体片越来越小,所以马氏体片的尺寸取决于原始奥氏体晶粒的尺寸;片状马氏体的形成温度较低,在马氏体片的周围往往存在着残余奥氏体;片状马氏体的内部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当碳含量较高时,在马氏体片中可以看到中脊,中脊面是密度很高的微孪晶区;马氏体片形成时的相互撞击,马氏体片中存在大量的纤维裂纹;3.贝氏体:贝氏体的组织形态:错误!.上贝氏体上贝氏体形成于贝氏体转变区较高温度范围,中、高碳钢大约在350-550℃形成;为成束分布、平行排列的条状铁素体和夹于其间的断续条状渗碳体的混合物;多在奥氏体晶界形核,自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晶内长大,具有羽毛状特征;上贝氏体中铁素体的亚结构是位错,其密度比板条马氏体低2-3个数量级,随形成温度降低,位错密度增大;随碳含量增加,上贝氏体中铁素体条增多、变薄,渗碳体数量增多、变细;随转变温度降低,上贝氏体中铁素体条变薄,渗碳体细化;上贝氏体中铁素体条间还可能存在未转变的残余奥氏体;错误!.下贝氏体下贝氏体形成于贝氏体转变区较低温度范围,中、高碳钢大约在350℃-Ms之间温度形成;下贝氏体是由过饱和片状铁素体和其内部沉淀的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铁素体片空间呈双凸透镜状,截面为针状或竹叶状,片间呈一定角度,可在奥氏体晶界形核,也可在奥氏体晶内形核;下贝氏体的铁素体中碳化物细小、弥散、呈粒状或条状,沿着与铁素体长轴成一定角度平行排列;错误!.粒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是低碳或中碳合金钢在上贝氏体转变区上限温度范围内形成的一种贝氏体组织;粒状贝氏体组织特征是:在粗大的块状或针状铁素体内或晶界上分布着一些孤立小岛,小岛形态呈粒状或长条状;这些小岛在贝氏体刚刚形成时是富碳奥氏体,冷却时可分解为珠光体、马氏体或保留为富碳奥氏体;粒状贝氏体中铁素体的亚结构为位错;错误!.无碳化物贝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一般产生于低碳钢或硅、铝含量较高的钢中;无碳化物贝氏体是由大致平行的条状铁素体和条间富碳奥氏体或其转变产物组成的;形成时也会出现表面浮凸,铁素体中亚结构时位错;错误!.柱状贝氏体柱状贝氏体一般产生于高碳钢中,形成温度为下贝氏体形成温度;柱状贝氏体中铁素体呈放射状,碳化物分布在铁素体内部;错误!.反常贝氏体反常贝氏体也称反向贝氏体或倒易贝氏体,产生在共析钢中,形成温度略高于350℃; 二.转变特点:1.珠光体:错误!.片状珠光体形成过程当共析钢由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时,是由均匀的奥氏体转变为碳含量很高的渗碳体和含碳量很低的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因此,珠光体的形成过程,包含着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一个是通过碳的扩散生成高碳的渗碳体和低碳的铁素体;另一个是晶体的点阵重构;由面心立方体的奥氏体转变为体心立方题点阵的铁素体和复杂单斜点阵的渗碳体;错误!.粒状珠光体的形成过程粒状珠光体是通过渗碳体球化获得的;在略高于的温度下保温将使溶解的渗碳体球化,这是因为第二项颗粒的溶解度与其曲率半径有关,与渗碳体尖角处相接触的奥氏体中的碳含量较高,而与渗碳体平面处相接触的奥氏体的含碳量较低,因此奥氏体中的C原子将从渗碳体的尖角处向平面处扩散;扩散的结果,破坏了相平衡;为了恢复平衡,尖角处将溶解而使曲率半径增大,平面处将长大而使曲率半径减小,一直逐渐成为颗粒状;从而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颗粒状渗碳体组织;然后自加热温度缓冷至以下时,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转变时,领先相渗碳体不仅可以在奥氏体晶界上成核,而且也可以从已存在的颗粒状渗碳体上长出,最后得到渗碳体呈颗粒状分布的粒状珠光体;这种处理称为“球化退火”;2.马氏体: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点:错误!.切变共格和表面浮凸现象:奥氏体向马氏体晶体结构的转变是靠切变进行的,由于切变使相界面始终保持共格关系,因此称为切变共格;由于切变导致在抛光试样表面在马氏体相变之后产生凸起,即表面浮凸现象;错误!.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原子不发生扩散,但发生集体运动,原子间相对运动距离不超过一个原子间距,原子相邻关系不变;转变过程不发生成分变化,但却发生了晶体结构的变化;转变温度很低,但转变速度极快;错误!.具有一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位向关系:K-S关系:{111}γ氏体转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的:马氏体转变是奥氏体冷却的某一温度时才开始的,这一温度称为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简称Ms点;马氏体转变开始后,必须在不断降低温度的条件下才能使转变继续进行,如冷却中断,则转变立即停止;当冷却到某一温度时,马氏体转变基本完成,转变不再进行,这一温度称为马氏体转变结束温度,简称Mf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氏体转变需要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连续冷却才能完成;如果Mf点低于室温,则冷却到室温时,将仍保留一定数量的未转变奥氏体,称之为残余奥氏体;错误!.马氏体转变的可逆性:在某些合金中,奥氏体冷却转变为马氏体后,重新加热时,已经形成的马氏体又可以通过逆向马氏体转变机构转变为奥氏体;这就是马氏体转变的可逆性;将马氏体直接向奥氏体转变的称为逆转变;逆转变开始温度为As点,终了温度为Af点;Fe-C合金很难发生马氏体逆转变,因为马氏体加热尚未达到As点时,马氏体就发生了分解,析出碳化物,因此得不到马氏体逆转变;3.贝氏体: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错误!.贝氏体转变需要一定的孕育期,可以等温形成,也可以连续冷却转变;错误!.贝氏体转变是形核长大过程;铁素体按共格切变方式长大,产生表面浮凸;碳原子可以扩散,铁素体长大速度受碳扩散控制,速度较慢;错误!.贝氏体转变有上限温度B s和下限温度B f;错误!.较高温度形成的贝氏体中碳化物分布在铁素体条之间,较低温度形成的贝氏体中碳化物主要分布在铁素体条内部;随形成温度下降,贝氏体中铁素体的碳含量升高;错误!.上贝氏体转变速度取决于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下贝氏体转变速度取决于碳在铁素体中的扩散速度;错误!.上贝氏体中铁素体的惯习面是111γ;下贝氏体铁素体的惯习面是225γ;贝氏体中铁素体与奥氏体之间存在K-S位向关系;三.转变热力学:1.珠光体:珠光体转变的动力是体系自由能的下降,其大小取决于转变温度;过冷度越大,转变驱动力越大;珠光体转变温度较高,铁和原子扩散能力较强,都能扩散较大的距离,珠光体又是在位错等微观缺陷较多的晶界形成,相变需要的自由能较小,所以,在较小的过冷度时就可以发生珠光体转变;2.马氏体:相变驱动力: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须快冷,避免珠光体转变发生;二是必须深冷,到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以下,马氏体转变才能发生;马氏体转变的驱动力是在转变温度下奥氏体与马氏体的自由能差,而转变阻力是界面能和界面弹性应变能;马氏体相变新相与母相完全共格,同时体积效应很大,因此界面弹性应变能很大;为了克服这一相变阻力,驱动力必须足够大;因此马氏体相变必须有很大的过冷度;3.贝氏体:贝氏体转变是一个有碳原子扩散的共格切变过程,兼具珠光体和马氏体转变特征;和其它相变一样,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条件也是驱动力和阻力分析;贝氏体转变的驱动力是体系的自由能差,阻力包括界面能和界面弹性应变能;贝氏体转变需要共格切变,因此弹性应变能阻力非常大,按照马氏体转变热力学分析,只有在Ms点以下相变驱动力才能克服阻力发生相变;一方面,在贝氏体相变时,碳在奥氏体中发生预先扩散,重新分布;由于碳的扩散,降低了形成贝氏体中铁素体的碳含量,使铁素体的自由能降低,增大了新旧两相的自由能差,提高了相变驱动力;另一方面,碳原子从奥氏体中析出,使奥氏体中出现贫碳区,降低了切变阻力,使切变可以在较高温度发生;贝氏体转变也有温度区间,上限温度为B s,下限温度为B f,两个温度都随碳含量的提高而降低;四.转变动力学:1.珠光体:错误!.珠光体转变有孕育期;随转变温度降低,孕育期减小,某一温度孕育期最短,温度再降低,孕育期又增加;随转变时间增加,转变速度提高,当转变量超过50%时,转变速度又逐渐降低,直至转变完成;错误!.温度一定时,转变速度随时间的延长有一极大值错误!.随转变温度的降低,珠光体转变的孕育期有一极小值,在此温度下转变最快错误!.珠光体转变中合金元素的影响很显著a.对A1点和共析碳浓度的影响除镍和锰以外的合金元素可以提高A1温度;当珠光体转变温度一定时,相当于提高了过冷度,降低了珠光体片层间距;所有合金元素都使钢的共析碳浓度降低;b.对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影响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使珠光体转变的孕育期增大,转变速度降低;只有合金元素在奥氏体化过程中溶入奥氏体,才能起到提高过冷奥氏体稳定性的作用;C.对珠光体转变过程的影响合金元素在奥氏体中扩散速度很慢,降低珠光体的转变速度;合金元素降低了铁原子的结构转变速度,从而降低珠光体转变速度;合金元素降低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从而降低珠光体转变速度;2.马氏体:马氏体转变主要有四种方式:降温转变,爆发式转变,等温转变,表面转变错误!.碳钢和低合金钢中的马氏体降温转变:马氏体转变必须在连续不断的降温过程中才能进行,瞬间形核,瞬间长大;形核后以极大的速度长大到极限尺寸,相变时马氏体量的增加是由于降温过程中新马氏体片的形成,而不是已有马氏体的长大;马氏体转变量是温度的函数,取决于冷却达到的温度,与在某一温度停留时间无关;马氏体转变导致体积膨胀,使剩余的奥氏体受到压应力,发生塑性变形,产生强化,继续转变为马氏体的阻力增大;因此在某一温度马氏体转变结束后,要继续转变,必须继续降温,提供更大的相变驱动力;这就是马氏体转变一般为降温转变的原因;错误!.Fe-Ni合金中的爆发式转变:M s点低于0℃的Fe-Ni合金冷却到0℃以下的某一温度M b时,马氏体相变突然发生,并伴有声响,放出相变潜热;随Ni含量增加,爆发转变温度下降,爆发转变量提高,后续降温转变速度下降;当Ni含量特别高时,爆发转变量急剧下降;错误!.等温转变:M s点低于0℃的Fe-Ni-Mn合金在低温下可以发生等温转变,转变动力学呈“C”曲线特征,形核需要孕育期,长大速度很快;形核率随过冷度的增大,先增后减;马氏体的等温转变一般不能进行到底,转变到一定量就停止了;随着等温转变的进行,马氏体转变引起的体积变化导致为相变的奥氏体变形,从而使切变阻力增大;因此,必须增加多冷读,增加相变驱动力,才能使相变继续进行;错误!. 表面转变:Ms点略低于0℃的Fe-Ni-C合金在0℃放置时,试样表面会发生马氏体转变;这种在稍高于合金Ms点温度下试样表层发生的马氏体转变称为马氏体表面转变,得到的马氏体为表面马氏体;表面马氏体形成也是一种等温转变,但与等温形核、瞬间长大的等温转变不同,表面转变的形核也需要孕育期,但长大极慢,且习惯面不是{225}r而是{112}r,位向关系为山西关系,形态不是片状而呈条状;3.贝氏体:贝氏体转变主要是等温转变;错误!.贝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具有扩散型相变的特征,其开始阶段形成速度较小,继而迅速增大,转变量达到某一范围时,形成速度趋近于定值,随后又逐渐减小错误!.贝氏体转变的完全程度与化学成分、奥氏体化温度和等温转变温度有关;提高奥氏体化温度和钢的合金化程度会使贝氏体转变不完全性增大,等温转变温度越高,贝氏体转变不完全性越明显;这种贝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也成为贝氏体转变的自制;错误!.上贝氏体铁素体的长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其前沿奥氏体内碳原子的扩散度,而下贝氏体转变的速度则主要取决于铁素体内碳化物沉淀的速度;五.机械性能:1.珠光体:钢中珠光体的机械性能,主要决定于钢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后所获得的组织形态;共析碳素钢在获得单一片状珠光体的情况下,其机械性能与珠光体的片层间距、珠光体团的直径、珠光体中铁素体片的亚晶粒尺寸和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与着密切的关系;在比较均匀的奥氏体中,片状珠光体主要在晶界成核,因而表征单位体积内晶界面积的奥氏体晶粒大小,对珠光体团直径产生了明显影响;珠光体的片层间距主要是由相变时的能量的变化和碳的扩散决定的;因此与奥氏体晶粒大小关系不大;珠光体团的直径和片层间距越小,强度越高,塑性也越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铁素体与渗碳体片薄时,相界面增多,在外力作用下,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增大;珠光体团直径减小,标明单位体积内片层排列方向增多,使局部发生大量塑性变形引起应力集中的可能性减少,因而既提高了强度又提高了塑性;如果钢中的珠光体是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形成的,转化产物的片层间距大小不等,则引起抗塑性变形能力的不同,珠光体片层间距大的区域,抗塑性变形能力小,在外力作用下,往往首先在这些区域产生过量变形,出现应力集中而破裂,使钢的强度和塑性都降低;在退火状态下,对于相同碳含量的钢,粒状珠光体比片层状珠光体常具有较少的相界面,其硬度、强度较低,塑性较高;2.马氏体:钢中马氏体最主要的特性就是高强度、高硬度,其硬度随碳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但当碳含量达到%时,淬火钢的硬度接近最大值;碳含量进一步增加时,虽然马氏体硬度会有所提高,但残余奥氏体量增加,使钢的硬度反而下降;近年来对马氏体高强度的本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认为引起马氏体高强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相变强化、碳原子的固溶强化和时效强化等;马氏体的韧性主要决定于它的亚结构;因此位错型马氏体具有良好的韧性,而孪晶马氏体之所以韧性差,可能是与孪晶亚结构的存在及在回火时碳化物沿孪晶面析出呈不均匀分布有关;马氏体的相变塑形是随着应力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同时马氏体相变所诱发的塑形还可显著提高钢的韧性;关于马氏体的相变诱发塑形,可从如下两方面加以解释:1、由于塑性变形而引起的局部区域应力集中,将由马氏体的形成而得到松弛,因而能够防止微裂纹的形成;2、在发生塑性变形的区域,有形变马氏体形成,形变强化指数增大,从而使已经发生塑性变形的区域继续发生变形困难,故而能抑制颈缩的形成;3.贝氏体:贝氏体的强度随转变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在低碳上贝氏体中,强度实际上完全由贝氏体铁素体的尺寸所控制;只有下贝氏体或高碳上贝氏体中,碳化物的弥散强化才有比较明显的贡献;在低碳钢中,上贝氏体的冲击韧性比下贝氏体的低,以及从上贝氏体过渡到下贝氏体时,脆性转折温度突然下降;工业上经贝氏体处理的钢件的机械性能,主要通过等温处理温度来控制;当等温温度低于400 时,主要形成下贝氏体,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随等温温度升高,上贝氏体量有所增加,因此强度、硬度稍有降低,而塑性、韧性很少增高甚至还有所降低;当温度高于400 时,由于主要形成上贝氏体,因此随温度升高,不仅硬度、强度降低,而且韧性、塑性也明显下降;但当等温温度高于450 时,由于过冷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的稳定性增大,在随后冷却时却有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或在等温室可能有珠光体形成;因而,随等温温度继续升高,硬度和强度也随之有所升高,但塑性和韧性将继续降低;贝氏体机械性能主要是受到α-Fe和渗碳体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受到如下的一些非贝氏体组织的影响:1、残余奥氏体的影响;2、马氏体回火马氏体的影响;3、珠光体转变产物的影响;4、针状铁素体及上贝氏体的影响;。
珠光体铁素体奥氏体
珠光体铁素体奥氏体
珠光体铁素体奥氏体
珠光体、铁素体和奥氏体是钢铁材料学中最基本的三种组织结构,它
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能和机械性能,因此在工业应用中被广
泛应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种组织结构。
一、珠光体
珠光体又称珠芽体,是一种由铁素体和黑点组成的组织结构,具有高
韧性、高韧度以及较好的冲击强度。
珠光体的组织结构呈细小珠状分布,因此具有一定的透光性,可以在光线的照射下出现闪闪发光的效果。
珠光体一般出现在碳含量较低的低碳钢或钢铁中,具有很好的机
械加工性能,广泛应用于制造工具钢、弹簧钢等。
二、铁素体
铁素体又称低碳钢铁,是一种由纯铁和一定量的碳组成的组织结构,
在室温下是一种具有软性和脆性的钢铁材料。
铁素体的碳含量较低,
机械性能较差,但可以通过热处理等方式来提高其机械性能和硬度。
铁素体广泛应用于制造液体容器、油箱、输送管道以及汽车零部件等。
三、奥氏体
奥氏体是一种由铁素体和合金元素(如铬、钨、钼、钴等)混合组成
的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硬度、强度和韧性,广泛应用于制造高质量
的钢铁材料。
奥氏体的组织结构呈平面状分布,由于其硬度高,可以
用于制造刀片、齿轮、钢球等坚硬的零部件。
奥氏体的强度和韧性往
往需要通过热处理等方式进行调整,在实践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制造。
综上所述,珠光体、铁素体和奥氏体是钢铁材料学中最基本的三种组
织结构,各有其特点,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钢铁材料制造中。
在实践中,需要有针对性地根据所需的材料性质和机械性能进行材料的制造和加工,并通过精细的热处理和冷加工等工艺手段来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性能。
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转变对比
一、组织形态1、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共析碳钢加热到均匀的的奥氏体化状态后缓慢冷却,稍低于温度将形成珠光体组织,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其典型形态呈片状或层状。
片状珠光体是由一层铁素体与一层渗碳体交替堆叠而成。
片状珠光体组织中,一对铁素体和渗碳体片的总厚度,称为“珠光体片层间距”。
工业上所谓的片状珠光体,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明显看出铁素体与渗碳体呈层状分布的组织形态,其片层间距约在0.150.45之间。
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在退火状态下,珠光体中的铁素体位错密度小,渗碳体中的位错密度更小,片状珠光体中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交界处的为错密度高,在每一片铁素体中还有亚晶界,构成许多亚晶粒。
工业用钢中,也可以见到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粒状渗碳体组织,称为“粒状珠光体”或“球状珠光体”,一般是经球化退火处理后获得的。
2、马氏体的组织形态a、板条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是低、中碳钢,马氏体时效钢,不锈钢等铁系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
因其显微组织是由许多成群的板条组成,故称为板条状马氏体。
又因为这种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为位错,通常也称它为位错型马氏体。
板条状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如图所示),其中A为板条束,成不规则形状,尺寸约为20—35μm,是由若干单个马氏体板条所组成。
一个板条束又可分成几个平行的像图中B那样的区域,呈块状。
块界长尺寸方向与板条马氏体边界平行,块间成大角晶界。
每个块由若干板条组成,每一个板条为一个单晶体。
板条具有平直的界面,并接近于奥氏体的,为其惯习面,相同惯习面的变体平行排列构成板条束。
现已确定这些稠密的板条被连续的高度变形的残余奥氏体薄膜()所隔开。
相邻板条一般以小角晶界相间,也可成孪晶关系,成孪晶关系时条间无残余奥氏体。
透射电镜观察证明,板条马氏体有高密度位错。
有时也会有部分相变孪晶存在,但为局部的,数量不多。
板条状马氏体的显微组织构成随钢和合金的成分变化而改变。
在碳钢中,当碳含量小于0.3%时,原始奥氏体晶粒板条束及束中块均很清楚;碳含量在0.30.5%,板条束清楚,块不清楚;碳含量升高到0.60.8时,板条混杂生成的倾向性很强,无法辨识束和块。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1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导读
▪ 通过学习本章,重点掌握钢中珠光体的 概念,物理本质,组织结构特点,珠光 体转变的物理过程,分解动力学特征及 C曲线的影响因素。了解珠光体分解热力 学,形核长大机理等知识。
2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珠光体转变是过冷奥氏体在临界温度A1以下比较 高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转变,共析碳钢约在A1~500℃ 温度之间发生,又称高温转变。珠光体转变是单相奥 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新相的机械混合物的 相变过程,因此珠光体转变必然发生碳的重新分布和 铁的晶格改组。由于相变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铁、 碳原子都能进行扩散,所以珠光体转变是典型的扩散 型相变。
珠光体……Pearlite
3
3.1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3.1.1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第
一
珠光体是过冷奥氏体在A1以下的共析转变产物,
节 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P)。
珠
形状分类:片状珠光体、粒状(球状)珠光体和针
光 体
状珠光体;片状和粒状最常见。
的 1、片状珠光体
组
织
渗碳体呈片状,是由一层铁素体和一层渗碳体层
镜下可辨,用符号S 表示。
珠 光 体 的 组 织 特 征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13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 ⑶ 托氏体
▪ 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
第 一
用符号T 表示。
节
珠
光
体
的
组
织
特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征
金属材料热处理的重要知识点
一:珠光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他们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不同?答:珠光体分为片状主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两种组织形态,前者渗碳体呈片状,后者呈粒状。
它们的形成条件,组织和性能不同。
1、片状珠光体的形成,同其他相变一样,也是通过形核好和长大两个基本过程进行的。
由Fe-Fe3C相图可知,Wc=0.77%的奥氏体在近于平衡的缓慢冷却条件下形成的珠光体是由渗碳体和铁素体组成的片层相间的组织。
在较高奥氏体化温度下形成的均匀奥氏体于A1-500℃之间温度等温时也能形成片状珠光体。
根据片间距的大小,可将珠光体分为三类。
在A1-650℃较高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珠光体比较粗,在片间距为0.6-1.0um,称为珠光体,通常在光学显微镜下极易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状组织形态。
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较细,约为0.25-0.3um,只有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层形态,这种细片状珠光体有称作索氏体。
在600-550℃更低温度下形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极细,只有0.1-0.15um。
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其层片特征而呈黑色,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区分出来。
这种极细的珠光体又称为托氏体。
片状珠光体的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珠光体的片间距。
共析钢珠光体的硬度和断裂强度均随片间距的缩小而增大。
片状珠光体的塑性也随片间距的减小而增大。
2、粒状珠光体组织是渗碳体呈颗粒状分布在连续的铁素体基体中。
粒状珠光体组织即可以有过冷奥氏体直接分解而成,也可由片状珠光体球化而成,还可以由淬火组织回火形成。
与片状珠光体相比,粒状珠光体的硬度和强度较低,塑性和韧性较好。
二:贝氏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不同?答:在贝氏体区较高温度范围内(600-350℃)形成的贝氏体叫上贝氏体,在较低温度范围内(350℃-Ma)形成的贝氏体叫下贝氏体。
上贝氏体形成温度较高,铁素体晶粒和碳化物颗粒较粗大,碳化物呈短杆状平行分布在铁素体板条之间,铁素体和碳化物分布有明显的方向性。
珠光体转变性质和原理
中温 低温
Mf
图2-2 共析碳钢 IT图
高温转变
n Ar1~550 ℃,Fe、C原子均可扩散。
原奥氏体晶界
n 共析分解成珠光体 ---- 铁素体与
渗碳体两相层片状机械混合物。
n 珠光体团(或领域) ---- 片层方向
大致相同的珠光体,在一个奥氏 体晶粒内可以形成3~5个珠光体 团。
n 相同碳含量的球状珠光体强度和硬度低于片状珠光 体,但塑性、断裂强度和疲劳抗力高于片状珠光体, 韧脆转化温度也较低。
碳含量对铁素体-珠光体钢性能的影响
碳含量/wt%
图2-10 碳含量对亚共析钢性能的影响
试验温度/℃
图2-11 碳含量对钢的韧性的影响
同一碳含量的钢处理成不同组织时,马氏体的强度和硬度 最高、塑形和韧性最低,珠光体则相反,贝氏体介于中间。
珠光体的横向生长
nFe3C的横向生长使周围奥氏体产生贫碳区,当碳浓度 下降到Cα-k时,在Fe3C两侧通过点阵重构,形成两小片 铁素体。同样,铁素体的横向生长也将产生富碳区,这 又促使渗碳体片的形核生长。如此协调地交替形核生长, 从而形成铁素体、渗碳体片相间的层片组织。
n铁素体片由于其两侧渗碳体片的形成而停止横向增厚, 渗碳体片的横向生长亦然,故珠光体的横向生长很快就 停止。
n 原奥氏体晶粒大小对 S0 无明显影响。但原奥氏体晶
粒越细小,珠光体团直径也越细小。
珠光体的力学性能
n 片状珠光体的塑性变形基本上发生在铁素体片层 内, 渗碳体对位错滑移起阻碍作用,位错最大滑移距离等 于片层间距S0 。 n 片层间距S0 愈小,强度、硬度愈高,符合Hall-Petch 关系:σs = σ0 + kS0-1 。 n 球状珠光体的屈服强度取决于铁素体的晶粒大小(直 径 df ),也符合Hall-Petch 关系:σs = σ0 + kdf-1/2 。
珠光体铁素体
珠光体铁素体珠光体铁素体是金属材料中常见的两种晶体结构形式。
珠光体和铁素体是固态金属材料中最基本的组织类型,也是最常见的组织类型。
珠光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而铁素体则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延展性。
珠光体是由细小的珠状晶粒组成的组织,因其在光线下呈现出珠光般的光泽而得名。
珠光体的晶粒较小且排列紧密,其晶界清晰可见。
珠光体的结构稳定,能够提高金属材料的抗疲劳性能和耐蚀性能。
珠光体在金属加工过程中容易形成,但在高温下容易发生相变,转变为铁素体结构。
铁素体是由较大的板状晶粒组成的组织,因其在光线下呈现出暗淡的光泽而得名。
铁素体的晶粒较大,晶界不太清晰。
铁素体的结构相对不稳定,容易发生相变,转变为珠光体结构。
铁素体具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能够提高金属材料的冲击韧性和可塑性。
珠光体和铁素体的比例对金属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当珠光体的比例较高时,金属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会增加,但韧性和延展性会降低。
相反,当铁素体的比例较高时,金属材料的韧性和延展性会增加,但硬度和强度会降低。
因此,在金属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对珠光体和铁素体的比例进行控制,以获得所需的性能。
珠光体和铁素体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合金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冷却速率、加热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珠光体和铁素体的形成。
通过调整这些因素,可以控制珠光体和铁素体的比例和分布,从而实现金属材料的性能调控。
珠光体铁素体是金属材料中常见的两种晶体结构形式。
珠光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而铁素体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延展性。
珠光体和铁素体的比例对金属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在制备过程中进行控制。
珠光体铁素体的形成与合金元素、冷却速率、加热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调整这些因素实现性能的调控。
通过深入研究珠光体铁素体的形成机制和调控方法,可以为金属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珠光体及马氏体组织形态观察
珠光体及马氏体组织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熟悉常见的各种珠光体组织,加深对珠光体转变的认识,观察马氏体基本组织形态。
2.讨论转变温度对珠光体形态及性能的影响3. 研究钢的碳含量及奥氏体化温度对钢中马氏体形态的影响二、实验设备1. 金相显微镜2. 观察用的样品一套三、实验原理一)珠光体组织珠光体组织通常有两种:片状组织与球状组织1.片状珠光体是由一层铁素体和一层渗碳体交替紧密堆积而成,因热处理工艺的不同其粗细(片间距)不同,转变温度越低,片间距越小,片间距在1500~4500Å的粗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片间距在800~1500Å的细状珠光体,又叫索氏体(S);片间距在300~800Å的极细珠光体,又叫曲氏体(T)。
2. 球状珠光体的金相形貌是在等轴状的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颗粒状的渗碳体,通过专门的球化工艺得到,韧性比片状珠光体好。
3. 在珠光体转变前,可能会发生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若出现呈针片状的先共析相,则形成魏氏体组织。
二)马氏体组织钢淬火得到马氏体组织,马氏体组织有两种:板条状和片状1. 板条状马氏体的立体形态为细长的板条,在显微镜下的组织是:一个原始奥氏体晶粒可以包含几个位向不同的板条束(群)(一般为3~5个),每个板条束由位向几乎相同的许多板条组成。
马氏体板条束内的条与条之间以高密度位错组成小角度晶界,而束与束之间为大角度晶界。
板条束的大小随奥氏体晶粒增大而增大,但板条单元的宽度几乎不变,并且一个奥氏体晶粒内的马氏体束的束数大体不变。
板条马氏体是低碳钢中马氏体的典型形态,亚结构为位错。
2. 片状马氏体是高碳钢(高碳合金钢)中马氏体的典型形态。
其立体形态上凸透镜状,因与试样磨面相截在显微镜下呈现为针状或竹叶状,故又叫针状或竹叶状马氏体。
片间互不平行而呈一定交角。
在一个成分均匀的奥氏体晶粒内,先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将贯穿整个奥氏体晶粒,从而将奥氏体晶粒分割为两半,后形成的片状马氏体大小受到限制,因此大小不一,片间组织为残余奥氏体。
珠光体、马氏体和贝氏体的比较
之南宫帮珍创作珠光体组织形态:主要为片状珠光体,即是由一片铁素体和一片渗碳体交替堆叠而成。
片层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构成“珠光体团”。
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部往往有多个“珠光体团”,同一“珠光体团”内片层取向基底细同。
在珠光体形成的温度区间内,过冷度越大,则珠光体片层间距越小。
位相关系:。
马氏体组织形态:主要分为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
(1)板条状马氏体显微组织可用图4-13描述从大到小分为原奥氏体晶粒、马氏体板条束、马氏体板条块、马氏体板条、亚结构(高密度位错)。
(2)片状马氏体显微组织如图4-17其空间形态呈双凸透镜片状,显微组织特征为片间不相互平行,其亚结构主要为孪晶。
片状马氏体片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奥氏体晶粒大小,片间不相互平行,且片中有明显的中脊。
贝氏体组织形态:主要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1)上贝氏体为成簇分布的条状铁素体和夹于条间的断续条状或杆状渗碳体的混合物。
(2)下贝氏体呈暗黑色针状或片状,而且各个针状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交角,在铁素体片内部有规律的分布着不连续的细片状或粒状碳化物,而在铁素体片鸿沟上也可能有少量的渗碳体形成。
珠光体晶体结构:其是由体心立方结构的铁素体和复杂单斜结构的渗碳体组成。
马氏体晶体结构:马氏体中铁原子原本以体心立方结构排列,加入碳原子后其转变成体心四方结构,且晶体常数随碳原子含量的改变而改变。
贝氏体晶体结构:由体心立方的铁素体和复杂晶体结构的渗碳体组成。
珠光体的相组成: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组成。
铁素体和渗碳体都是片状的,一般铁素体层较渗碳体层厚。
铁素体和渗碳体层交替分布,均匀分布在珠光体中。
同一“珠光体团”内片层取向基本平行了。
铁素体位错密度较小,渗碳体中密度更小,但两相交界处的位错密度较高。
马氏体的相组成:由铁素体组成,但铁素体中的碳含量较高(高于0.0218%)铁素体呈板条状或片状。
板条状马氏体多个板条(小角度晶界)形成板条块,板条块之间形成大角度晶界。
C原子在体心立方的八面体间隙处分布,且优先占据第三类亚点阵。
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定义特征与区别
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定义奥氏体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特征:奥氏体是一般钢在高温下的组织,其存在有一定的温度和成分范围。
有些淬火钢能使部分奥氏体保留到室温,这种奥氏体称残留奥氏体。
奥氏体一般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组成,晶粒内有孪晶。
在加热转变刚刚结束时的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晶粒边界呈不规则的弧形。
经过一段时间加热或保温,晶粒将长大,晶粒边界可趋向平直化。
铁碳相图中奥氏体是高温相,存在于临界点A1温度以上,是珠光体逆共析转变而成。
当钢中加入足够多的扩大奥氏体相区的化学元素时,Ni,Mn等,则可使奥氏体稳定在室温,如奥氏体钢。
铁素体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特征: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渗碳体定义: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特征:渗碳体不易受硝酸酒精溶液的腐蚀,在显微镜下呈白亮色,但受碱性苦味酸钠的腐蚀,在显微镜下呈黑色。
渗碳体的显微组织形态很多,在钢和铸铁中与其他相共存时呈片状、粒状、网状或板状。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珠光体定义: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特征: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固态相变题库及答案
固态相变课程复习思考题2012-5-171.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2.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3.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条件与作用4.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晶核长大条件和机制5.说明奥氏体的组织特征和性能6.说明奥氏体的形成机制7.简要说明珠光体的组织特征8.简要说明珠光体的转变体制9.简要说明珠光体转变产物的机械性能10.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点11.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形核理论和切边模型12.说明马氏体的机械性能,例如硬度、强度和韧性13.简要说明贝氏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形态14.说明恩金贝氏体相变假说15.说明钢中贝氏体的机械性能16.说明钢中贝氏体的组织形态17.分析合金脱溶过程和脱溶物的结构18.分析合金脱溶后的显微组织19.说明合金脱溶时效的性能变化20.说明合金的调幅分解的结构、组织和性能21.试计算碳含量为2.11%(质量分数)奥氏体中,平均几个晶胞有一个碳原子?22.影响珠光体片间距的因素有哪些?23.试述影响珠光体转变力学的因素。
24.试述珠光体转变为什么不能存在领先相25.过冷奥氏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片状珠光体,什么条件下形成粒状珠光体26.试述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及马氏体相变的判据27.试述贝氏体转变与马氏体相变的异同点28.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29.试述贝氏体的形核特点30.熟悉如下概念:时效、脱溶、连续脱溶、不连续脱溶。
31.试述Al-Cu合金的时效过程,写出析出贯序32.试述脱溶过程出现过渡相的原因33.掌握如下基本概念:固态相变、平衡转变、共析相变、平衡脱溶、扩散性相变、无扩散型相变、均匀形核、形核率1.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1)按热力学分类:①一级相变②二级相变(2)按平衡状态图分类:①平衡相变㈠同素异构转变和多形性转变㈡平衡脱溶沉淀㈢共析相变㈣调幅分解㈤有序化转变②非平衡相变㈠伪共析相变。
㈡马氏体相变。
㈢贝氏体相变。
㈣非平衡脱溶沉淀。
原理第6.1讲 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b)亚(过)共析钢先共析相的析出 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如图5中合金Ⅰ或Ⅱ)奥氏体化后冷却到先共析铁素 体区或先共析渗碳体区时,将有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析出。析出的先 共析相的量决定于奥氏体碳含量和析出温度或冷却速度。 碳含量愈高(或愈低),冷却速度愈大、析出温度愈低,则析出的先共析 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的量就愈少。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片状渗碳体球状化的主要原因是: 成分不均匀,存在高碳区和低碳区,直接在高碳区形成渗碳体晶核。 对于未熔渗碳体,已非片状或网状。第二相颗粒在基体中的溶解度与其曲 率半径有关。粒子的半径愈小,在母相中的溶解度越大。
获得粒状珠光体的关键:控制奥氏体化温度,在A1点以下较高温度范围内 缓冷。
第三章
(c)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珠光体转变
(d)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化学成分的影响
碳含量和合金元素的影响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 应力和塑性变体转变
对于亚共析钢,碳含量增加,先共析铁素体的孕育期增长,析出速度减慢; 珠光体转变的孕育期亦随之增长,转变速度减慢。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在亚共析钢中,当奥氏体晶粒较细小,等温温度较高或冷却速度较慢时, Fe原子可以充分扩散,所形成的先共析铁素体一般呈等轴块状。
第三章
能沿奥氏体晶界呈网状析出。
珠光体转变
在亚共析钢中,当奥氏体晶粒较粗大,冷却速度较快时,先共析铁素体可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在亚共析钢中,当奥氏体成分均匀、晶粒粗大、冷却速度又比较适中 时,先共析铁素体有可能呈片(针)状,沿一定晶面向奥氏体晶内析出, 此时铁素体与奥氏体有共格关系。
5.消除方法
扩散型相变—珠光体转变
量达到最大,为0.0218%)。因为铁素体的溶碳量低,奥氏体中 多余的碳必须以渗碳体的形式脱溶出来(绝对平衡条件下碳以 石墨的形式脱溶)。 珠光体转变也是通过形核和长大过程进行的。由于珠光体 是由两相组成,因此存在哪个相首先形核的问题。自从1942 年 提出这个问题来,学术上一直都有争议。尽管近年来对领先相 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但领先相的问题除具有理论意义外,没 有任何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其实,珠光体中铁素体和渗碳体同时出现的可能性极大。 因为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和渗碳体具有固定的化学成分、固定的 组成相相对含量。珠光体不是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简单地“机 械混合”,两相的形核和长大是相辅相成的。碳原子在奥氏体 中的分布不均匀是绝对的,奥氏体均匀化只是相对的。所以, 奥氏体中总是同时存在贫碳区和富碳区,贫碳区有利于铁素体 的析出,富碳区是奥氏体晶界 ,因为晶界处存在结构起伏、成分起伏和能量起伏。
后,因铁素体“排碳”,与其接壤的奥氏体的碳浓度将增加,使 奥氏体内形成碳浓度梯度,从而引起碳的扩散,结果导致界面上 碳平衡被破坏。为恢复平衡,先共析铁素体与奥氏体的相界面需 要向奥氏体一侧移动,从而使铁素体不断长大。 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态有 3 种:等轴状、网状和片状。一般认 为,等轴状和网状铁素体是由铁素体晶核的非共格界面推移而形 成;片状铁素体则是由铁素体晶核的共格界面推移而形成(魏氏 组织)。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态与钢的化学成分、奥氏体晶粒度和 冷却速度等因素有关。例如,当奥氏体晶粒较细小、等温温度较 高或冷却速度较慢时,先共析铁素体呈等轴状。反之,先共析铁 素体可能沿着奥氏体晶界呈网状析出。当奥氏体成分均匀、晶粒 粗大、冷却速度又比较适中时,先共析铁素体可能沿一定晶面向 奥氏体晶内析出,并与奥氏体有共格关系,此时先共析铁素体的 形态呈片(针)状。 5.2.3.2 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 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后,冷却到 ESG ' 线以右时将析出先 共析渗碳体。析出量同样取决于奥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析出温
珠光体的组织特点
珠光体的组织特点珠光体,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它在材料学里可是个大明星呢!说到珠光体,大家可能会想到什么?可能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宝石,或者是一种珍贵的材料。
没错,珠光体在钢铁的世界里就像一颗闪耀的明珠,重要得不得了。
想象一下,它就像是一个由铁和碳结合而成的精美合成物,简直是钢铁里的“超级组合”,你说是不是?珠光体的组织特点,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它那独特的层状结构。
就像一块层层叠叠的千层饼,外面看起来可能平平无奇,切开之后却是内有乾坤。
珠光体其实是由细小的铁素体和渗碳体交替排列而成。
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其实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沙拉,里面有不同的配料,搭配起来既好看又好吃。
每一层都是精心设计的,简直是工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这样一来,珠光体不仅结实耐用,而且韧性十足,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再来聊聊它的机械性能。
珠光体可是出了名的坚韧,硬度高得让人咋舌。
就好比你身边那个从不怕摔的朋友,无论什么情况都能迎难而上。
珠光体在强度和硬度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大家可能不知道,珠光体在温度变化下表现得也很稳重。
高温的时候,它的韧性特别好,低温的时候又能保持硬度,真的是“千变万化”的角色。
想想我们生活中的朋友,真的是有点像,能在不同的场合中游刃有余。
说到这里,珠光体的形成过程也让人忍不住想多聊几句。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细致入微的艺术创作,温度、时间、成分等等,全都要刚刚好。
这个“刚刚好”可是个技术活儿,稍微偏差一点,可能就会影响最终的效果。
你想啊,师傅在炉子旁边守着,眼睁睁看着铁水变成珠光体,心里那个紧张劲儿可想而知。
好比咱们家里煮饭,火候掌握不好,可能一锅好饭就变成了黑炭,真的是一念之间。
还有哦,珠光体在热处理方面也挺讲究的。
这就像我们的“美容护肤”,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经过淬火、回火的处理,珠光体的特性会大大提升。
说白了,经过“美容”的珠光体,简直是颜值与实力并存,谁见了都想多看几眼。
大家可能觉得这些专业术语有点遥远,但其实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材料的选择可直接影响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小物件。
珠光体铁素体
珠光体铁素体珠光体铁素体是金属材料中常见的两种组织结构形式。
珠光体和铁素体是由不同的晶格结构组成的,它们在金属材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珠光体是一种具有多晶结构的组织形态,也被称为奥氏体。
它的晶格结构是由面心立方晶格和体心立方晶格组成的。
在珠光体中,晶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取向关系,晶粒内部存在着许多小的结构单元,称为晶体内的马氏体。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可以使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铁素体是一种具有单一晶格结构的组织形态,也被称为体心立方晶格。
在铁素体中,晶粒之间没有明显的取向关系,晶粒内部没有马氏体的形成。
铁素体的组织形态具有较低的硬度和韧性,但具有较好的磁性和导电性能。
在金属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珠光体和铁素体之间会发生相变。
当金属材料处于高温状态时,珠光体会转变为铁素体,这一过程被称为珠光体的退火过程。
当金属材料从高温状态冷却到室温时,珠光体会重新形成,金属材料再次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珠光体铁素体的存在对金属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珠光体和铁素体可以通过控制加热和冷却过程来调控金属材料的性能。
例如,在钢铁制造过程中,通过控制冷却速度可以使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从而达到不同的强度和硬度要求。
除了珠光体和铁素体之外,金属材料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组织形态,如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这些组织形态的存在对金属材料的性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贝氏体是一种具有板层状结构的组织形态,残余奥氏体是在珠光体和铁素体相变过程中未完全转变的奥氏体。
珠光体铁素体是金属材料中常见的两种组织结构形式。
它们在金属材料的加工和使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掌握珠光体铁素体的特点和相变规律,对于优化金属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金属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和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形态,以达到最佳的性能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光体的定义
严谨的定义:钢中的珠光体是共析铁素体和碳化物的 有机结合体。
(1)强调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来源是共析分解产物; (2)所谓有机结合是指两相以界面相结合,在界面处原
子呈键合状态,两相以一定的位向关系相配合。
γ→α+ Fe3C
本教科书定义:共析碳钢加热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 在稍低于A1温度时奥氏体将分解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的 混合物,称为珠光体。
到团絮状,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片层结构。
差别:实质是一致的,只是S0不同,从而使性能有差别。
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
珠光体
索氏体
屈氏体
珠光体
光镜下形貌
电镜下形貌
索氏体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屈氏体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大小主要取决于珠光体的 形成温度。 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冷却速度愈大,珠光体 的形成温度愈低,即过冷度愈大,则片层间 距就愈小。 S0与ΔT有关,(ΔT↑则 S0↓) S0与γ 晶粒度和均匀性无关。
• 该式表示反应中的各相具有固定的成分, 而且反应是可逆的,依加热或冷却而定。
共析碳钢加热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在稍低于A1温度时奥氏体将分解为铁素体与渗 碳体的混合物,称为珠光体,其典型形态呈片状或层状。
片状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S0
原奥氏体晶界
ααα
Fe3C Fe3C Fe3C Fe3C
(a) 珠光体片层间距
图9.16 T12钢珠光体片层间距与过冷度的关系
其原因是:由于形成温度降低,C原子的 扩散能力下降,不易进行较大距离的迁移,因 而只能形成片层间距较小的珠光体。
但片层间距减小,则使铁素体与渗碳体的 相界面积增大,即界面能增加,而这部分增加 的能量由增大过冷度所得到的化学自由能差来 提供。
因此,在一定过冷度下,有一定的片层 间距。
珠光体团
(b) 珠光体团
(1)片状珠光体:是由一层铁素体与一层渗碳体交替紧密堆叠而成的。(在 光学显微镜下能明显分辨)
(2)珠光体片层间距S0 :在片状珠光体组织中,一对α和Fe3C片的总厚度; (体团3))珠,光在体一团个或奥珠氏光体体晶晶粒粒内:可α以和形F成e3C几层个片珠方光向体大团致。相同的区域(又称珠光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Fe-0.77C合金在高于A1温度 (727℃) 是以奥氏体组织 存在,如果它非常缓慢地冷 却通过A1 (即在接近平衡的 条件下),则相图表明奥氏 体必然要被铁素体和渗碳体 的混合物所取代。
这种一个固相被两个不同的 固相所取代的相变就是共析 转变。
• 相 组 成: γ ↔ ( α + Fe3C ) • 碳 含 量: 0.77% 0.02% 6.69% • 点阵结构: 面心立方 体心立方 复杂斜方
T12A钢的粒状珠光 体组织
工业用钢中也可见到如图所示的在铁素体基体上分 布着粒状渗碳体的组织,称为“粒状珠光体”或 “球状珠光体”,一般是经过球化退火处理后获得 的。随钢中的原始组织和退火工艺不同,粒状珠光 体的形态也不一样。粒状珠光体中碳化物的大小、 形态和分布,常常对最终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产 生影响。
这两种位向关系不同,说明珠光体中铁素体与先共析铁素体 具有不同的转变特性。
(3)珠光体中渗碳体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比较复杂。
实验分析表明,在一个珠光体团中,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也存 在一定的位向关系。这种位向关系通常有两类:
第一类 珠光体晶核在有先共析渗碳体存在的奥氏体晶界上产生时测得 (001)cem //( 211) ,[100]cem //[011] ,[010]cem //[111]
• 因此,应采用一定温度的等温处理(等温正火或等温退 火)的方法,来获得粗细相近的珠光体组织,以提高钢 的切削性能。(例如:车辆齿轮和轴承的预备热处理均 采用等温正火,由此采用相应的等温正火炉)
• 试验证明,奥氏体晶粒大小对珠光体的片层间距没有明 显影晌,但影响珠光体团的大小。随珠光体片层间距的 减小,珠光体中渗碳体片的厚度减薄。而且,当珠光体 的片层间距相同时,随钢中碳含量的降低,渗碳体片也 将变薄。
依片间距不同,可以分成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三种。 普通片状珠光体(P,pearlite):片间距约为150~450nm,
在光学显微镜(400)下能够明显分辨出。 索氏体(S,):片间距为80~150nm,在光学显微镜下(
1000)分辨。 屈氏体(T):片间距为30~80nm,在光学显微镜下只能看
第二类 珠光体晶核在纯奥氏体晶界上产生时测得
(001)cem //(521) ,[100]cem //[131] (相差2o36′);
[010]cem //[113] (相差2o36′);
珠光体的物理本质
许多文献称“珠光体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此定义不严谨,理由:
其一,由铁素体+渗碳体构成的组织不全是珠光体,如碳素钢 中的上贝氏体、回火索氏体、回火屈氏体等也可以由此两相组 成。
随着过冷度增大,珠光体片层间距减小。 碳钢中珠光体片层间距S0与过冷度△T的 关系可以用下面经验公式表示
S0
8.02 103 T
nm
• 若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分解,珠光体是在一个 温度范围内形成的,则在高温形成的珠光体较粗,低温 形成的珠光体较细。这种珠光体组织的不均匀将导致机 械性能的不均匀,从而影响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组织形态:典型形态呈片状或层状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 组成珠光体的相有: 铁素体、渗碳体、合金渗碳体、各类合金碳化物。
• 珠光体组织形态: (1)片状、细片状、极细片状; (2)点状、粒状、球状; (3)粒状、片状渗碳体不规则形态的类珠光体; (4)相间沉淀组织也是珠光体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
态。
片状珠光体分类
珠光体的晶体结构
(1)珠光体形成时,新相(铁素体和渗碳体)与母相(奥氏 体)之间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使新相和母相的原 子在界面上能够较好地匹配。珠光体形成时,其中铁素体 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为 (110)γ // (112)α; [112] γ // [110]α
(2)而在亚共析钢中,先共析铁素体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为 (111)γ // (110) α; [110]γ // [111]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