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问答题
生理学复习问答题
![生理学复习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1451b714866fb84ae45c8d22.png)
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考
题
1. 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肾脏在 持内环 稳态中的作用 中的作用。 2. 根据尿生成的原理,讨论利尿剂可通过哪些途径 根据尿生成的原理,讨论利尿 可通过 利尿剂 使尿量增多。 使尿量增多。 3. 急性大失血时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急性大失血时尿量有何变 4. 当尿量增多或减少时,如何分析引起尿量变化的 当尿量增多或减少时 如何分析引起尿量变 原因。 原因。 5. 试分析肾功能衰竭时,对尿生成有何影响? 分析肾功能衰竭时 尿生成有何影响? 稳态有何影响 有何影响? 对内环境稳态有何影响? 6.试 静脉大量输入生理盐 静脉输入少量20% 6.试比较静脉大量输入生理盐水,静脉输入少量20% 葡萄糖溶液和大量喝清水引起尿量增加的机制。 葡萄糖溶液和大量喝清水引起尿量增加的机制。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2. 何谓心肌细胞的自律性?自律性产生的机制 何谓心肌细胞的自律性? 是什么? 是什么? 3. 简述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 简述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 4. 以一个心动周期为例,简述心脏的泵血过程。 以一个心动周期为例,简述心脏的泵血过程。 5. 何谓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和 何谓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 射血分数? 射血分数? 6.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复 习 题
8. 试比较感觉的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 投射系统的异同。 9. 何谓肌牵张反射?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生理意义? 10. 何谓脊髓休克?有哪些表现? 11. 何谓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是怎样发生的? 12. 试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调节特点。 13. 举例说明条件反射在动物生存中的重要意义。
生理学问答题 40 题
![生理学问答题 40 题](https://img.taocdn.com/s3/m/eafa672d51e79b8969022644.png)
生理学问答题 40 题1.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1)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 酶的活性,其本质是 Na+-K+依赖式 ATP 酶的蛋白质。
作用是能分解 ATP 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 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 K+和膜外高 Na+ 的不均衡离子分布。
(2)其生理意义主要是: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 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 Na+、K+ 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
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 pH 值和Ca++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
2. 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它们是怎样形成的?(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膜受到一个适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
(2)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的 Na+、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 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 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 K+ 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
故 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于是随着 K+的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 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 K+外流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的形成原因: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膜对 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 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 Na+的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生理学问答题
![生理学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2cafbbc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0.png)
第一章绪论1. 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2. 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3. 反应、反射和反馈的概念有何区别?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比较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2.试述钠泵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3.什么是静息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4.什么是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5.什么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6.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不同。
7.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第三章血液1.临床上给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不能用蒸馏水?2.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3.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4.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什么?5.测定血沉的意义是什么?6.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7.血凝过程分为哪两条途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8.输血的原则是什么?重复输同型血液时,为什么还要作交叉配血试验?第四章血液循环1.何谓血液循环?其主要功能是什么?2.试述评价心脏功能的指标及它们的生理意义。
3.心脏本身是如何控制心输出量的?4.试述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5.试述心肌细胞中的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的区别。
6.试述浦肯野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及窦房结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的形成机制。
7.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哪些?8.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兴奋性将发生什么变化?9.什么是期前收缩?为什么期前收缩后会出现代偿间歇?10.什么是正常起搏点、潜在起搏点和异位起搏点?11.窦房结是如何控制潜在起搏点的?12.试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及特点,及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13.试述K+、Na+和Ca2+三种离子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14.自主性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有何影响?15.什么是心电图?心电图各波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16.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17.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8.哪些因素可以影响静脉回心血量?19.何谓微循环?它有哪些血流通路?20.试说明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生理学复习题
![生理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65d994a6c85ec3a87c2c5b6.png)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主要在于阐明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A. 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及规律B. 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C. 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D. 功能表现及其内在机制E. 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过程2. 下列关于生理学的叙述,错误的是A. 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B. 是一门实验性科学C. 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D. 其研究对象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E. 须从系统器官和细胞分子二个水平进行研究3. 下列哪个水平的生理学研究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A. 细胞和分子水平B. 组织和细胞水平C. 器官和组织水平D. 器官和系统水平E. 整体水平4. 在生理学中,对下列哪一项功能活动的描述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A. 条件反射B. 肌丝滑行C. 心脏射血D. 防御反应E. 基础代谢5. 医学生理学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属于下列哪个水平的知识?A. 细胞和分子水平B. 组织和细胞水平C. 器官和组织水平D. 器官和系统水平E. 整体水平6. 下列各项实验中,哪一项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A. 在体蛙心搏曲线描记B.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描记C. 人体高原低氧试验D. 假饲法分析胃液分泌E. 活体家兔血压描记7. 分析生理学实验研究结果的正确观点是A. 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最准确B. 离体细胞的研究结果可直接解释其在整体中的功能C. 动物实验的结果可直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D. 多个水平研究结果的综合有助于阐明生理功能机制E. 整体水平的研究结果最不可靠8.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A. 体液B. 细胞内液C. 细胞外液D. 血液E. 组织液9. 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A. 组织液B. 血浆C. 淋巴D. 脑脊液E. 房水10. 内环境的稳态A. 是指细胞内液中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B. 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理化性质发生小范围变动C. 使细胞内、外液中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D. 不依赖于体内各种细胞、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E. 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11. 大量发汗后快速大量饮用白开水,其最主要的危害是A. 迅速扩充循环血量B. 导致尿量明显增多C. 稀释胃肠道消化液D. 稀释血浆蛋白浓度E. 使水和电解质紊乱*12. 酸中毒时肺通气量增加,其意义在于B. 克服呼吸困难C. 缓解机体缺氧A. 排出过多的CO2D. 适应心功能改变E. 适应呼吸功能改变*13. 酸中毒时,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的改变是A. 水重吸收增多B. Na+-H+交换增加C. Na+-K+交换增加D. NH3分泌减少 E. HCO3−重吸收减少14. 轻触眼球角膜引起眨眼动作的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B. 神经-体液调节C. 局部体液调节D. 旁分泌调节E. 自身调节15. 阻断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是A. 神经调节B. 激素远距调节C. 自身调节D. 旁分泌调节E. 自分泌调节*16. 应急反应时血中肾上腺素浓度增高,引起心血管和呼吸等活动加强,这一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B. 神经-体液调节C. 旁分泌调节D. 神经分泌调节E. 自身调节17. 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加有助于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这一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B. 激素远距调节C. 旁分泌调节D. 自分泌调节E. 自身调节*18. 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素在胰岛内对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B. 神经-体液调节C. 激素远距调节D. 旁分泌调节E. 自身调节*19. 大量饮清水后约半小时尿量开始增多,这一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B. 激素远距调节C. 旁分泌调节D. 神经分泌调节E. 自身调节*20. 组织代谢活动增强时,毛细血管床因代谢产物堆积而开放,这种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 B. 激素远距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D. 神经分泌调节E. 局部体液调节21. 肾小球滤过率在肾动脉血压于一定范围内变动时保持不变,这一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B. 激素远距调节C. 神经分泌调节D. 旁分泌调节E. 自身调节*22. 非自动控制见于A. 排尿反射B. 应激反应C. 体温调节D. 分娩过程E. 血液凝固23. 使机体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稳定,依靠体内的A. 非自动控制系统B. 负反馈控制系统C. 正反馈控制系统D. 前馈控制系统E. 自主神经系统*24. 手术切除动物肾上腺皮质后血中ACTH 浓度升高,说明糖皮质激素对腺垂体促激素分泌具有下列哪一种调控作用?A. 神经调节B. 神经-体液调节C. 正反馈控制D. 负反馈控制E. 前馈控制25. 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其最大效应,依靠体内的A. 非自动控制系统B. 负反馈控制系统C. 正反馈控制系统D. 前馈控制系统E.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26. 下列哪一生理或病理过程属于正反馈?A. 体位由卧位转变为直立时,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使血压回升B. 激素水平降低时,相应受体的亲和力和在膜上表达的数量均增加C. 大失血使血压降低,心脏血供不足,心输出量减少而进一步降低血压D. 应激反应中,血中ACTH 和肾上腺糖皮质素水平持续升高E. 有关寒冷信息通过视、听等感觉传入中枢即引起产热增加*27. 动物见到食物就引起唾液分泌,这属于A. 非条件反射B. 非自动控制C. 正反馈控制D. 负反馈控制E. 前馈控制*28. 与反馈相比,前馈控制的特点是A. 快速生效B. 产生震荡C. 无预见性D. 适应性差E. 不会失误二、名词解释1. physiology2. internal environment*3. homeostasis4. nervous regulation5. reflex6. humoral regulation7. neurohumoral regulation8. neurocrine9. autoregulation10. negative feedback11. set point12. positive feedback*13. feed-forward三、问答题1. 为什么生理学研究必须在三个不同水平进行?*2. 内环境的稳态具有什么生理意义?机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3.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进行调节?4. 举例说明体内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516146daf45b307e87197ce.png)
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是指细胞外液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反射——是批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
4.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
5.膜电位——生物细胞心膜为界,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
6.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细胞兴奋时发生的这种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7.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8.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9.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就出现膜上的钠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
10.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血型——指血细胞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主要指红细胞血型。
12.血液凝固——血液从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3.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14.心输出量——也称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的血量。
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5L/min。
15.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窖的百分比。
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55%-65%。
16.呼吸——指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17.肺通气——是指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
或气体经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
18.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之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19.时间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分别记录第1、2、3秒末所呼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生理学复习资料问答题
![生理学复习资料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6b4429c34028915f804dc285.png)
四、问答题1.简述输血原则.答:输血必须坚持同型相输、交叉配血和安全有效节约的原则.2.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答: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催化作用)凝血酶原→凝血酶↓(催化作用)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3.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答:(1)每搏输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4.简述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答:(1)毛细血管血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4)淋巴回流5.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如何?答: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压因此胸膜腔负压主要是由肺回缩所造成的生理意义:(1)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并在呼吸运动中能使肺随胸廓运动而张缩(2)有利于扩张胸腔内的腔静脉和胸导管,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6.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分类及临床应用答:概念:由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运动改变.它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两种成分.临床应用:肺扩张反射为了防止呼气过深和加快呼吸节律.肺缩小反射为了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但在平静呼吸的调解中意义不大.7.轻度缺氧对于呼吸运动兴奋的影响答:通常在轻中度低O2情况下,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可对抗低O2对中枢的抑制作用,使呼吸中枢兴奋,反射性增强呼吸运动.8.输入大量盐水,产生多尿的原理答: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水分吸收入血,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减少所致.9.临床上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怎样正确停药?为什么?答:停药时须注意逐渐减量,最好在用药期间间断补充ACTH,以防肾上腺皮质萎缩而产生严重后果,如果突然停药,则会出现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危险.10.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答:(一)对代谢的调节 1、能量代谢 2、物质代谢(1)蛋白质代谢(2)糖代谢(3)脂肪代谢(二)促进生长与发育(三)其他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1.呆小症的病因及临床表现答:病因:由于先天性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所导致临床表现:智力迟钝、身材矮小12.月经周期的概念及分期答:概念:女性子宫内膜的这种周期性变化其分期:人的月经周期为20—40天,⑴月经期:第1—4天,表现为子宫内膜剥落、出血;⑵增生期:第5—14天,表现为子宫内膜的上皮、腺体和血管增生;⑶分泌期:第15—28天,表现为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腺体分泌.13.临床孕激素保胎作用答:孕激素可使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腺体分泌而进入分泌期,为胚泡着床准备良好环境;孕激素还能降低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度,为胚胎发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妊娠期孕激素还可抑制母体对胚胎的免疫排斥,有利于妊娠的维持。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26fb96a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f.png)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了从细胞到器官系统的各个层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重点问题及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内环境稳态?它有何重要意义?答:内环境稳态指的是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这些液体的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各种离子浓度等指标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
内环境稳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细胞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得细胞能够正常地进行代谢活动。
例如,稳定的温度有助于酶发挥最佳的催化作用;稳定的酸碱度保证了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其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旦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酸中毒或碱中毒会影响细胞的功能,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问题二: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答: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等,可以顺着浓度梯度直接通过细胞膜,这一过程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如钠离子、钾离子等通过离子通道的转运,也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
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通过消耗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则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差,将其他物质进行逆浓度梯度转运。
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的方式,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出胞,白细胞吞噬细菌属于入胞。
问题三: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通常表现为内负外正。
其产生机制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高,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外流,但带负电的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从而导致膜内电位变负。
动作电位则是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变化。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https://img.taocdn.com/s3/m/902af04a312b3169a551a417.png)
生理学问答题40题1.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其本质是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
作用是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
其生理意义主要是: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
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pH值和Ca++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
2.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它们是怎样形成的?(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是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
(2)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的Na+、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
故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于是随着K+的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K+外流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的形成原因: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Na+的较高浓度势能,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问答题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1c203ab0f524ccbff121844b.png)
名词解释新陈代谢(metabolism):机体不断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以合成为自身的物质,同时又不断地分解自身的物质,并将其分解产物排出体外。
机体这种不断破坏和清除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的吐故纳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阈强度(threshold):将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只改变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控制机制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依靠自身耗能过程,逆电-化学势跨膜转运物质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是指间接利用细胞代谢储备的生物能而实现的主动转运过程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瞬时,可逆的跨膜电位波动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未受刺激而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血浆(plasma):抗凝血超速离心后上层的淡黄色液体,即全血去除血细胞后的液体部分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实质就是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过程血型(blood group):位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体的类型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正常心脏按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为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则可在下一次窦房结正常冲动传来之前产生一次正常节律外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期前兴奋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如果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则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形成一次兴奋和收缩的缺失,必须等到再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时才能引起兴奋和收缩。
医学生理学问答题及答案【精选文档】
![医学生理学问答题及答案【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0f737adad02de80d5d840be.png)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何?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为反射。
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
有时体液调节受神经系统控制,故可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自身调节是生理功能调节的最基本调控方式,在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下和体液调节的密切配合下,共同为实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控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的作用快速而且比较精确;体液调节的作用较为缓慢,但能持久而广泛一些;自身调节的作用则比较局限,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由此可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者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调控过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1.什么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其形成原理是什么?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其的形成原理主要是:(1)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胞内为高K+,胞外为高Na+、Cl-。
(2)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形成K+电-化学平衡,静息电位接近K+平衡电位。
(3)Na+的扩散:由于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存在K+—Na+渗漏通道。
(4)Na+— K+泵的活动也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原因之一.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发生短暂的、可逆的膜内电位变化。
其波形与形成原理:波形时相形成原理去极相(上升支)Na+通道开放,大量Na+内流形成超射值(最高点)Na+电-化学平衡电位复极相(下降支K+通道开放,大量K+外流形成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K+外流蓄积,K+外流停止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由生电性钠泵形成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生理题库问答题汇总
![生理题库问答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97c8479b7360b4c2e3f64ea.png)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四、问答题1.试述易化扩散的类型及特点.1.答:易化扩散分为两种类型:⑴载体运输转运Glu、AA等物质.⑵通道运输转运Na+、K+、Ca2+等离子。
易化扩散特点是: ①结构特异性,一种蛋白分子(载体或通道)只能帮助一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通过,即具有选择性: ②顺浓度差转运,从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侧。
③膜通透性改变。
载体运输有饱和性;通道运输有门控机制:通道开闭取决于膜电位或化学信号(电压、化学依从性)。
2.试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2.答: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时膜对K+通透性较大,K+外流聚于膜外,带负电的蛋白分子不能外流而留在膜内,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当移到膜外的K+所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足以对抗促使K+外流的膜两侧K+浓度势能差时,膜内外不再有K+的跨膜净移动,膜两侧电位差也稳定在某一数值,这一状态称为K+平衡电位,也即静息电位。
3.试述动作电位的波形及其产生机制3.答:动作电位的产生取决于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通透性的改变。
①上升支刺激使膜局部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顺浓度差及电位差迅速内流而致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并反转;②下降支 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顺浓度差及电位差外流, 膜电位迅速恢复到静息时的水平。
4.试述兴奋的传导机制4答:兴奋的传导用局部电流学说解释。
当细胞膜某部位兴奋时, 兴奋部位膜电位呈内正外负,与邻近末兴奋部位的外正内负之间出现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使邻近末兴奋部位局部去极化达阈电位而引发新的AP,而原兴奋部位则恢复极化状态,于是兴奋就以局部电流引发AP的形式向膜四周传导。
5.试述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机制.5.答:轴突末梢兴奋,末梢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递质释放,递质经扩散而与接头后膜(终板膜)受体结合,使与受体耦联的通道开放,引起钠内流为主(钾亦外流)的离子移动,引起终板膜局部去极化,进而激发邻近肌膜AP的产生,从而完成信息传递。
2.生理学习题集问答
![2.生理学习题集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20788e2b10661ed9ad51f371.png)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l.兴奋性2.刺激3.反应4.兴奋5.阈刺激6.阈值7.绝对不应期8.内环境9.反射10.负反馈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刺激是指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3.反应是指由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
4.兴奋是指机体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或者活动由弱变强的过程。
5.阈刺激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刺激。
6.阈值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的刺激强度。
7.绝对不应期指组织兴奋后兴台性暂时消失,对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起反应的时期。
、8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9.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入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10.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维持入体的功能相对稳定。
第一章绪论四、问答题1.试举例说明何谓刺激、反应与兴奋性,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给你两个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你如何证明它们是活的组织标本?如何鉴别哪个标本的兴奋性高?3.当组织受刺激而兴奋时,其兴奋性会发生哪些规律性的变化?四、问答题1.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称为刺激;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机体接受刺激后,功能活动的改变称为反应。
反应有两种形式,机体受刺激后,如果由安静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的加强称为兴奋;如果由活动变为相对静止,或者活动由强变弱称为抑制。
刺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条件,但是要引起机体发生反应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或大于阈值。
反应是刺激引起的结果。
兴奋性是有生命的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内在因素,如果组织细胞已经死亡,没有了兴奋性,那么再大强度的刺激也不会引起反应。
例如针刺手指皮肤,入会立即反射性产生缩手动作。
在这里,能为机体所感受的外界环境的变化是“针刺”这种物理性刺激,机体在接受刺激后立即产生一个缩手动作,即屈肌由静止变为活动,称为兴奋。
此现象说明机体能接受刺激发生反应,故具有兴奋性。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498f9ab4580216fc700afd98.png)
1.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消化道平滑肌具有以下生理特性:⑴和骨骼肌相比,消化道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速度较慢。
⑵具有较大的伸展性。
⑶有自发性节律运动,但频率慢且不稳定。
⑷具有紧张性,即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⑸对电刺激、切割、烧灼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
2.什么是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其起源和产生原理是什么?有什么生理意义?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电位,又称为基本电节律。
慢波的起源可能是肌源性的,产生于胃肠道的纵行肌层。
它的产生原理可能与细胞膜上生电性钠泵的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因为钠泵活动时,每次泵出3个Na+,泵入两个K+,其结果是使膜电位超极化。
当钠泵活动减弱时,膜电位便去极化,钠泵活动恢复时,膜电位又复极化,由此便形成慢波。
3.简述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外来神经支配及它们的作用?支配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发自脊髓胸5至腰2段的侧角,节前纤维在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肾上腺素能纤维主要终止于肠神经系统壁内神经丛中的胆碱能神经元,抑制其释放Ach;少量交感节后纤维终止于胃肠道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和胃肠道腺体。
支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纤维,除了支配口腔及咽部的少量纤维外,主要走行在迷走神经和盆神经中。
迷走神经纤维分布在至横结肠及其以上的消化道,盆神经纤维分布在至降结肠及其以下的消化道。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在进入消化道壁后,主要与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元形成突触,发出节后纤维支配胃肠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及分泌细胞。
副交感节后纤维主要是胆碱能纤维,少量为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纤维。
4.消化道平滑肌动作电位有何特点,其产生原理是什么,它与肌肉收缩之间有何关系?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个慢波电位上动作电位的频率各不同。
生理学问答题
![生理学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d793ede6551810a6f52486af.png)
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P4答:内环境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房水和脑脊液等。
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果内环境的稳态不能维持,疾病就会随之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2、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P5-6答: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等特点。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但对维持某些组织细胞功能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作用。
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P6-7答:负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其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
如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
其意义在于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其生理过程完成为止。
如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过程。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P9-11答: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主动转运(泵)、出胞、入胞(吞噬、吞饮)等。
2、对比说出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P12-14答: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前提是:细胞内外某些离子的分布和和浓度不平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①静息电位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细胞处于静息状态,表现为极化,主要是由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即K+平衡电位。
②动作电位是在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
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锋电位,包括一个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Na+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的Na+电-化学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是K+快速外流所形成的K+电-化学平衡电位。
生理学考研问答题精选98个
![生理学考研问答题精选98个](https://img.taocdn.com/s3/m/cace06f4aaea998fcc220eed.png)
生理学考研98个问答题精选1、试述O2和CO2在血液运输中的形式和过程[参考答案]O2和CO2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
O2和CO2化学结合方式分别占各自总运输的98.5%和95%,物理溶解的量仅占1.5%和5%。
物理溶解的量虽然少,但是一重要环节,因为气体必须首先物理溶解后才能发生化学结合。
1)O2的运输:主要以HbO2的方式运输,扩散入血的O2能与红细胞中Hb发生可逆性结合:Hb+O2→HbO2。
在肺由于O2分压高,促进O2与Hb结合,将O2由肺运输到组织;在组织处O2分压低,则HbO2解离,释放出O2。
2)CO2的运输:CO2也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
化学结合运输的CO2分为两种形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和HCO3-的方式。
①HCO3-方式:HCO3-的方式占CO2运输总量的88%。
由于红细胞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从组织扩散入血的大部分CO2在红细胞生成碳酸,HCO3-又解离成HCO3-和H+。
HCO3-在红细胞与K+结合成KHCO3-。
随着红细胞HCO3-生成的增加,可不断向血浆扩散,与血浆中的Na+结合成NaHCO3-,同时血浆中Cl-向红细胞扩散以交换HCO3-。
在肺部,由于肺泡气Pco2低于静脉血,上述反应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以HCO3-形式运输的CO2逸出,扩散到肺泡被呼出体外。
②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方式,大约7%的CO2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这一反应无需酶的催化,,反应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和作用。
由于氧和血红蛋白与CO2的结合能力小于还原血红蛋白,所以在组织外,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多促进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生成,一部分CO2就以HHbNHCOOH形式运输到肺部。
在肺部,氧和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加,促使HHbNHCOOH释放出CO2。
2、何谓心输出量?影响因素有哪些?并简述其机制。
[参考答案](1)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https://img.taocdn.com/s3/m/3bb3c2905901020206409c26.png)
生理学问答题40题1、试述钠泵得本质、作用与生理意义、钠泵就是镶嵌在膜得脂质双分子层中得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酶得活性,其本质就是Na+-K+依赖式ATP酶得蛋白质。
作用就是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得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得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得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与保持膜内高K+与膜外高Na+得不均衡离子分布。
其生理意义主要就是:①钠泵活动造成得细胞内高K+就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得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与细胞容积得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Na+、K+在细胞内外得浓度势能。
其就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得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得其它耗能过程利用,就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得动力。
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pH值与Ca++浓度得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得数值。
2. 什么就是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它们就是怎样形成得?(1)静息电位就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动作电位就是膜受到一个适当得刺激后在原有得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得膜电位得一过性波动。
(2)静息电位得形成原因就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得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得Na+、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得通透性极低、故K+能以易化扩散得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于就是随着K+得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得状态,即静息电位、可见,静息电位主要就是由K+外流形成得,接近于K+外流得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与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与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得形成原因: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得负电位也对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就是造成膜内负电位得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Na+得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生理学重点复习参考
![生理学重点复习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f3d00318a76e58fafab0032b.png)
呼吸问答题:1. CO2增多和缺氧对呼吸有何影响?试比较两者的作用途径何意义(92)2. 比较PO2何PCO2变化对呼吸活动的调节有何异同?并说明两者的调节机制(95)3. 无效腔增大时对呼吸的影响及机制。
(97)4. 肺通气/血流改变时对PO2和PCO2的影响及机理。
(99)5. 实验中增加兔的无效腔气量将发生何种变化,机体是如和调节的?(2000)6. 切断兔颈动脉窦神经何主动脉体的传人神经前后,分别吸入含4%CO2的气体和纯氮气,对呼吸各有什么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机制。
(2001)7. 吸入2%的二氧化碳时,对血中pH值不加控制,对呼吸有何影响,并分析其机制。
(2003)四、问答题3.何谓胸膜腔内负压试述其形成的原理及其生理意义。
4.肺活量与用力呼气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在检测肺通气功能中意义有何不同?5.在每分通气量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气体交换率高于浅而快的呼吸?6.试述肺泡表面张力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7.什么是氧解离曲线?试分析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8.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对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9.生活在高原的正常人,熟睡时出现什么样的周期性呼吸?机制是什么?10.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前、后,分别吸入CO2和N2时,呼吸运动的变化有何不同?为什么?四、问答题3.胸膜腔内负压是指胸膜腔内压,平静呼吸时无论吸气和呼气均为负压,故称胸膜腔内负压。
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约为-0.665~-0.399kPa(-5~-3mmHg),吸气末约为-1.33~-0.665kPa(-10~-5mmHg)。
胸膜腔内负压是出生后形成和逐渐加大的。
出生后吸气入肺,因肺组织有弹性,在被动扩张时产生弹性回缩力,形成胸膜腔内负压。
婴儿在发育过程中,因胸廓的发育速度比肺的发育速度快,造成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
由于胸膜腔内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作用和肺组织的弹性,肺被胸廓牵引不断扩大,导致肺的回缩力加大,因而胸膜腔内负压增加。
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1e4c3d789eb172ded63b7db.png)
细胞一、名词解释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阈强度阈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兴奋-收缩耦联(不)完全强直收缩二、问答题1、试述细胞膜转运物质的主要形式。
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
3、试述骨骼肌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4、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答案一、名词解释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的调节通常将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乳酸、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过局部体液扩散所发挥的作用,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而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单纯扩散:细胞内外液中的脂溶性的溶质分子,不耗能、顺浓度差直接跨膜转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脂溶性物质易化扩散:体内有些物质虽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它们在胞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扩散,这种转运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阀强度:也称阀值,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阀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膜上的钠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阀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动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扩布性的电位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局部兴奋:当胞膜受到较弱刺激时,受刺激局部胞膜的少量钠离子通道被激活,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轻度增加,少量钠离子内流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而使静息电位有所减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消化道平滑肌具有以下生理特性:⑴和骨骼肌相比,消化道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速度较慢。
⑵具有较大的伸展性。
⑶有自发性节律运动,但频率慢且不稳定。
⑷具有紧张性,即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⑸对电刺激、切割、烧灼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
2.什么是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其起源和产生原理是什么?有什么生理意义?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电位,又称为基本电节律。
慢波的起源可能是肌源性的,产生于胃肠道的纵行肌层。
它的产生原理可能与细胞膜上生电性钠泵的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因为钠泵活动时,每次泵出3个Na+,泵入两个K+,其结果是使膜电位超极化。
当钠泵活动减弱时,膜电位便去极化,钠泵活动恢复时,膜电位又复极化,由此便形成慢波。
3.简述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外来神经支配及它们的作用?支配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发自脊髓胸5至腰2段的侧角,节前纤维在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肾上腺素能纤维主要终止于肠神经系统壁内神经丛中的胆碱能神经元,抑制其释放Ach;少量交感节后纤维终止于胃肠道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和胃肠道腺体。
支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纤维,除了支配口腔及咽部的少量纤维外,主要走行在迷走神经和盆神经中。
迷走神经纤维分布在至横结肠及其以上的消化道,盆神经纤维分布在至降结肠及其以下的消化道。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在进入消化道壁后,主要与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元形成突触,发出节后纤维支配胃肠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及分泌细胞。
副交感节后纤维主要是胆碱能纤维,少量为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纤维。
4.消化道平滑肌动作电位有何特点,其产生原理是什么,它与肌肉收缩之间有何关系?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个慢波电位上动作电位的频率各不同。
目前认为,平滑肌动作电位的去极相是由于Ca2+内流形成的,复极相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
动作电位触发肌肉收缩,动作电位频率越高,肌肉收缩强度越大。
5.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由哪几方面?胃肠激素的作用⑴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有的胃肠激素起促进作用,也有的激素起抑制作用。
⑵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有些胃肠激素可刺激其他激素的释放,如抑胃肽可刺激胰岛素的释放。
有些激素可抑制其他激素的释放,如生长抑素可抑制促胃液素、胰岛素的释放。
⑶营养作用: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的作用,称为营养作用。
6.唾液有哪些生理作用?唾液的主要作用:(1)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说话和吞咽。
(2)溶解食物并不断移走味蕾上的食物微粒,从而能不断尝到食物的味道。
(3)清洁和保护空腔,唾液可溶解和冲洗牙缝内的食物碎屑,冲洗和稀释进入口腔内的有害物质;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有保护牙釉质和与有害的鞣酸结合的作用。
(4)抗菌作用。
唾液中的溶菌酶、IgA、硫氰酸盐、乳铁蛋白等具有杀菌和抑菌的作用。
(5)消化作用。
唾液淀粉酶可使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6)其他作用;唾液腺可吸收和浓缩多种无机成分,并分泌入唾液,部分可渗入到牙齿中;唾液中的激肽释放酶参与激肽的合成,后者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因此唾液腺活动增强时其血流量也增加。
7.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⑴盐酸:盐酸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包括: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②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③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
④与铁和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
⑤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⑵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本身也可激活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的生物学活性是水解苯丙氨酸或酪氨酸所形成的肽链,使蛋白质水解成眎和胨。
⑶粘液:粘液的作用是保护胃粘膜。
一方面,它可润滑食物,防止食物中粗糙成分的机械性损伤。
更重要的方面是,覆盖于粘膜表面的粘液凝胶层,与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一起,共同构成了所谓“粘液—HCO3-屏障”。
⑷内因子:它可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以防止小肠内水解酶对维生素B12的破坏。
到达回肠末端时,内因子与粘膜细胞上的特殊受体结合,促进结合在内因子上的维生素B12的吸收,但内因子不被吸收。
如果内因子分泌不足,将引起B12的吸收障碍,结果影响红细胞的生成而出现恶性贫血8.消化期胃液分泌是如何调节的?头期胃液分泌:是指食物刺激头面部的感受器所引起的胃液分泌。
头期分泌的机制: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迷走神经是这些反射的共同传出神经。
食物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时,一方面直接刺激胃腺分泌胃液;同时,还可刺激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后者经血液循环到胃腺,刺激胃液分泌。
⑵胃期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后可进一步刺激胃液的分泌。
胃期分泌的机制:扩张刺激可兴奋胃体和胃底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引起胃液的分泌;扩张刺激胃幽门部,通过壁内神经丛引起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刺激胃腺分泌;食物的化学成分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的释放,刺激胃腺分泌。
⑶肠期分泌的机制:主要是体液因素,促胃液素可能是肠期胃液分泌的重要调节物之一。
⑷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食糜中的酸、脂肪、高渗刺激均可抑制胃液的分泌。
9.试述消化期内抑制胃酸分泌的主要因素及可能机制?消化期内抑制胃酸分泌的因素主要有胃酸本身,脂肪,高涨溶液。
胃酸分泌过多时可直接抑制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还可能刺激胃粘膜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生长抑素通过旁分泌途径作用于G细胞和壁细胞,抑制促胃液素释放和胃酸分泌。
此外,胃酸排入十二指肠后,刺激十二指肠释放促胰液素,抑制胃酸分泌。
脂肪进入小肠后,可刺激小肠粘膜释放抑胃肽、神经降压素等激素,抑制胃酸分泌。
高张溶液一方面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引起胃酸分泌的抑制,另一方面可能刺激小肠粘膜释放抑制性激素而抑制胃酸分泌。
10.胃运动的形式由哪几种,各有何生理作用?胃的运动形式⑴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并使胃容量由空腹时的50ml增加到进食后的。
这一运动形式使胃的容量明显增大,而胃内压则无明显升高。
其生理意义是使胃更好地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机能。
⑵移行性复合运动(MMC):胃的尾区及小肠上段可发生间断性的强烈收缩。
收缩始于胃体的中部,并向尾区推进,每隔90min发生1次,每次持续3~5min,称为移行性复合运动。
生理意义:可将上次进食后遗留的食物残渣和积聚的粘液推送至十二指肠,为下次进食做好准备.⑶蠕动:胃的蠕动是出现于食物入胃后5分钟左右,起始于胃的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的收缩环。
其生理意义:磨碎进入胃内的食团,使其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形成糊状的食糜;将食糜逐步的推入十二指肠中。
11.简述胰液的成分和它们的生理作用?胰液中主要成分是HCO3-和酶类⑴HCO3-:由胰腺内的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HCO3-的作用包括:①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防止盐酸对肠粘膜的侵蚀;②为小肠内的多种消化酶提供最适的pH环境(PH7-8)。
⑵消化酶: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分泌,①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二者均无活性。
但进入十二指肠后,被肠致活酶激活为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它们的作用相似,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和多肽。
②胰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
它的作用较唾液淀粉酶强。
③胰脂肪酶:可将甘油三脂水解为脂肪酸、甘油和甘油一脂。
④核酸酶:可水解DNA和RNA12.小肠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生理意义?小肠的运动形式:(1)分节运动:分节运动是小肠运动的主要运动形式,通过分节运动,可使食靡更充分地与消化液混合,延长食靡在小肠内停留时间,增大食靡与小肠粘膜接触面积,均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2)蠕动:蠕动可使小肠内容物向大肠方向推进,其速度约~2cm/min,快速的蠕动可达2~25cm/s。
(3)移行性复合运动主要作用:将肠内容物,包括前次进食后遗留的食物残渣、脱落的上皮细胞及细菌等清除干净;阻止结肠内的细菌迁移到终末回肠。
13.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⑴小肠长,约4m;⑵面积大,达200m2,粘膜具有环形皱褶,并有大量绒毛,上面又有微绒毛;⑶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3-8h),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⑷绒毛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丰富。
14.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
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中。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小管液经过上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
15.简述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
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可因部位不同而不同:(1)近端小管前半段Na+的重吸收是①与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相耦联;②与H+的分泌相耦联。
由Na+主动吸收建立起电化学梯度,小管液中Na+与葡萄糖、氨基酸等经同向转运体耦联转运进入上皮细胞而被重吸收,或由管腔膜上的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
(2)近端小管后半段Na+的重吸收通过①跨上皮细胞途径:过程同前半段,经Na+-H+交换转运入细胞;②细胞旁路:由于近端小管HCO3﹣和水的重吸收多于Cl﹣的重吸收,使后半段小管液中Cl﹣高于管周组织间液,Cl﹣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被重吸收回血。
由此造成电位梯度,Na+便顺电位差而被动重吸收。
16.试述肾小管泌H +的意义肾小管分泌H +的意义:(1)促进NaHCO3的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1个H+,就可使1个HCO3-和1个Na+重吸收回血,Na+和HCO3-再组成的NaHCO3是体内重要的碱储。
(2)促进NH3的分泌分泌的H+可降低小管液的pH值,使NH3容易向小管液中扩散。
分泌的NH3与H+结合生成NH4+,并进一步与强酸盐(如NaCl)的负离子结合为铵盐随尿排出。
强酸盐的正离子(如Na+)则与H+交换后和细胞内的HCO3-一起被转运回血。
因此,H+的分泌具有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
17.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调节?影响和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的主要因素有(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可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使尿量增多,形成渗透性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