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政治制度》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政治制度》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政治制度》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2.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辽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B.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C.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3. 苏州某中学高二(1)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扮演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

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是()A. 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使其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明成祖:“我设立内阁,感受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康熙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4. 下表所示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度创新汇总(部分)。

表格信息反映了()朝代制度特点西汉中外朝制尚书、常侍等组成中枢权力的“决策班子”隋唐三省六部制、设置政事堂中枢机构分工合作;宰相集体负责,相互牵制宋初设枢密院管军政、整编禁军统兵权和指挥权分离明清内阁制、军机处决策权高度集中,执行效率高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不断加强B. 中枢决策机构逐渐完备化C. 行政效率不断提升的趋势D. 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5. 古代雅典城邦机构中,主要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而古代罗马共和国机构中,也同样出现了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

此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A. 古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B. 古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C. 执政官数量不同D. 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6. 雅典由贵族制走向共和制,而罗马却由共和制走向帝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A. 两国统治阶级的意愿B. 两国地域的大小C. 两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D. 两国民族传统的差异7. “作为现代宪法的基础的一些普遍原则,即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已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共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

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

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关的是()A.铁农具B.牛的使用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D.商业的繁荣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

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③④B. 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A.宜传法家思想B.以法治国C.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A.奖励耕织B.推行县制C.为田开阡陌封疆D.重农抑商8.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A.中央集权制B.土地私有制C.赋税制度D.郡县制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世卿世禄制”C.行县制D.连坐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

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推行县制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

《历史选修一》习题集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历史选修一》习题集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历史选修一》习题集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整个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据此回答1----3题。

★公元前594年,与梭伦改革的同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 、鲁国实行“初税亩”B 、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C 、秦国开始了商鞅变法D 、魏国制定《法经》,法制得到加强 [A]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 、铁制农具的使用B 、牛耕的运用C 、水利工程的兴修D 、二牛一人犁耕法的发明 [B]3、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的是A 、铁农具的使用B 、牛耕的运用C 、水利的兴修D 、曲辕犁的发明 [A]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①削弱了人身依附 关系②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③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④封建制度得到确立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 [A]5、如右图所示,对这一事件的评价正确的是A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新局面 B 、为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培养了大批人才C 、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D 、开创了封建教育的新局面[C]6、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A 、学在官府B 、私学为主C 、官学、私学并重D 、私熟为主 [A]7、我国古代的“私学”兴起于A 、西周时期B 、春秋时期C 、战国时期D 、秦汉时期 [B]8、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 、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 、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C 、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D 、道家最受欢迎 [C]9、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①适应了当时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D]10、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 、建立地主阶级政权B 、发展封建经济C 、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 、消灭奴隶制残余 [C]11、据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二) 商鞅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董仲舒材料二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致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苏轼(1)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董仲舒、苏轼评价商鞅变法是否客观,并说明理由。

(8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指出上述评价的动身点。

(7分)[解析] 本题属材料式问答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第(1)问,留意辩证分析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观点。

二者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都掺杂了个人观点,既有确定,也有确定的主观歪曲,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第(2)问评价两人的动身点,要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进行思索。

[答案] (1)董仲舒:指出了商鞅变法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变法后秦国存在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土地兼并,贫富悬殊等现象,是客观的;但董仲舒只强调变法后农夫的贫困,未相识到变法对促进秦统一全国的作用。

苏轼:看到秦国经过变法,经济发展,国力增加,成为七国中最强的诸侯国,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是客观的;但秦朝快速灭亡的缘由是暴政,苏轼归结为变法,则是错误的。

(2)董仲舒:为迎合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行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站在儒家立场上否定商鞅变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苏轼: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剧烈反对。

苏轼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认为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召怨天下”,导致秦“旋踵而亡”,以攻击王安石变法。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视察下列图片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以及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A. 君主开明B. 政治统一C. 思想繁荣D. 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说明当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故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应排除C项不全面应排除2.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A. 改革涉及土地制度B. 改革涉及赋税制度C. 改革涉及军事制度D. 改革触及上层建筑【答案】D【解析】注意限定信息“不同点”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时期的变法触及上层建筑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故D项正确ABC项是相同点应排除故选D3.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A. 社会变化B. 民族交融C. 经济发展D. 技术进步【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可以看出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民族交融故B正确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故排除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A. 遵循先代旧制B. 因时进行变革C. 加强思想控制D. 强化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首先甘龙是商鞅变法的反对派这段话大致可以翻译为“圣人不改变人民(的习惯)就能实施教化智者不修改法律就能治理顺着人民(的习性)实施教化不劳累就能成功依着(已有的)法律来治理官吏和人民都能对此感到习惯而安全”明显不是主张变法者的言辞另外这段话并没有强调要“加强思想控制” 强调的是“圣人之治”已经使天下很安宁了所以说按着以前“圣人”的那一套来一定也能将这种安宁延续下去而加之战国时期公认的圣人都是尧舜一类的原始社会时期的先王这段话明显是因循守旧的倒退思想5.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先生曾撰文指出“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的根在商鞅变法”在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中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 实行二十等爵制B. 实行连坐法C. 废除“世卿世禄制”D. “燔诗书而明法令”【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信息这一论点需要利用商鞅变法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措施予以论证 B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措施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符合题意故选B6.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A.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 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 限制旧贵族的权力【答案】C【解析】注意限定信息“主观目的”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观目的就是发展封建地主经济增强国力故C项正确AB两项是“重农抑商”的客观作用应排除“重农抑商”是经济方面内容限制旧贵族的权力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7.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①顺应历史潮流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是商鞅变法成功主要原因②③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可行性因素④是商鞅变法成功的理论基础故A项正确8.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 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变革意在()A.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C【解析】“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表明这些变革意在构建官僚等级秩序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9.春秋时作战均由贵族参加至战国时作战多由平民充当如打胜仗平民可受封地成为新富翁规定割敌方多少首级可晋级这一变化反映了()A. 原来地位较低的士受到重用B. 传统政治秩序的破坏C. 诸侯争霸战争规模日趋扩大D. 古代战争样式的变革【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时作战均由贵族参加而战国时作战由贵族参加到多由平民充当且规定割敌方多少首级可晋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位较低的士受到重用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诸侯争霸战争的规模和古代战争样式的变革故CD错误10.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都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B. 都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C. 都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D. 采取的措施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答案】A【解析】梭伦经营的民主社会造就了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 开后世帝王禁锢思想的先河故A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设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奠定了西方民主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基础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 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 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1.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 确立起皇帝制度B. 摧毁了宗法关系C. 建立起官僚政治D. 加强了基层治理【答案】D【解析】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D正确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 A错误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实行“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无法体现建立官僚政治排除C故选D12.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 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B. 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C. 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D. 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这是商鞅同旧贵族斗争就变法展开辩论的情况表现出了秦国旧贵族反对商鞅的变法商鞅在其他贵族的支持下与旧贵族展开激烈斗争的情景故ABC项的信息都可通过图片获取故ABC正确遭到旧贵族反对不代表商鞅变法一定会失败故D项信息不能从图中获取故D错误故选D13.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A. 世袭B. 多生产粮食布帛C. 取得军功D. 经营工商【答案】C【解析】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来授予不同级别的官职所以他最合法的途径取得军功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4.农战理论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商鞅强调“利出一空(孔)” 即让人们只能从一条途径上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望他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开公利而塞私门” 商鞅“利出一空”的主张()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 不利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D. 强调官府需垄断工商业的经济利益【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 能反映出商鞅主张国家控制和干预经济故B项正确这种国家控制经济的做法有利于集中财富实现富国强兵故排除A材料并未强调工商业的经济利益由国家垄断故排除D项15.史载楚国从武王熊通(前740前\sim 690年在位)时开始对外进行征伐兼并先后吞并了一些周边的小国灭国所得之地直属与楚王成为县由此可见当时()A. 楚国率先发动兼并战争B. 各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C. 北方诸国政局相对稳定D.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裂变【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楚国敢于兼并小国且设置县表明分封制瓦解地方行政体制发生裂变故D项正确A 项“率先发动”、B项“各诸侯国攻伐不断”C项“北方稳定”材料均无法推断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6.(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现象?16.(2)材料二反映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材料一的现象与这一观念有何关系?16.(3)材料三、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明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何在?【答案】(1)现象土地私有制确立(井田制废除)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解析】(1)现象根据材料“除井田民得卖买”可得废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根据“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得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根据“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可得农民生活困苦【答案】(2)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关系土地买卖频繁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解析】(2)观念概括材料可知人们认为土地最可靠全社会都致力于买田置地的现象故得到“以土地为根本的观念” 关系结合材料一土地私有、买卖和兼并现象可知土地私有和买卖推动私有制的发展也反过来加剧了土地兼并【答案】(3)信息田主与佃户双方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田主与佃户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解析】(3)历史信息材料三佃户与田主的关系是“不论齿序以少事长之礼” 材料四佃户与田主的关系是“役使佃客抬轿者杖六十” 由此可见田主与佃户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在法律上地位是平等的目的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他所做一切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17.(1)指出《考工记》中的经济思想与商鞅经济思想的不同概括在当时职业技能传授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17.(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原因17.(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答案】不同《考工记》主张工商与农业相提并论商鞅主张重农抑商②方式官府、私学与家族传承原因社会变革需要人才官营工商业的需要私营工商业和个体农业的兴起士阶层崛起于私学发展【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考工记》实际上是主张工商业与农业要并重而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当时职业技能的传授主要是官府私学与家族传承出现这样的特征是因为当时社会变革需要人才官营工商业的需要私营工商业和个体农业的兴起士阶层崛起于私学发展【答案】原因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实用技术人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战争需要培养训练军工人才 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经济问题促使职业培训与社会保障相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演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公民素养的提高相结合【解析】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美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完善与工业革命对人才的需要战争时期培养军工人才的需要密切相关同时 70年代社会问题日益尖锐也促进了职业培训与社会保障相结合 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职业培训与公民素养提高相结合【答案】认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保障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吻合提高职业技能与提高公民素养相结合政府承担与民间办学相结合【解析】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应该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的立法要让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吻合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公民的素养职业教育应该由政府承担与民间私人办学相结合18.(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18.(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18.(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答案】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解析】第一小问“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立法和建立制度【答案】思想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解析】第一小问“善治者塞民以法”以法治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维护秦国君主统治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答案】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19.(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措施中体现的财经思想1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财经思想的影响【答案】(1)思想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解析】(1)本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尽全部努力从事耕织”、“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致贫者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将农战二者结合在一起奖励对外作战中的军功”可以得出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他认为国家应努力使人民弱如国民富了就不易驱使人民应家无储积一切余粮全部集中于国家对于工商业商鞅主张征收重税”可以得出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彻底摧毁了贵族对土地的世袭垄断特权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可以得出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征战兼并对手所以他不能将邻国视为贸易伙伴”可以得出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答案】(2)影响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工商业)的发展【解析】(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商鞅变法的经济思想和措施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即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试卷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试卷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试卷(时间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土地可以买卖B、土地禁止买卖C、土地私有出现D、农业水平提高2.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4.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A、墨子B、李悝C、商鞅D、王安石5.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是()A、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6.《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7.商鞅变法前的秦国,总体面貌比较落后,但也有许多有利改革的条件,包括①国君权力较集中②国内旧势力较弱③法家学说易受君民认同④民风质朴而尚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8.县制取代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县的统治区域比封国小 B.各县设有令和丞C.县丞和县尉分管民政和军事 D.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9.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10.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史载,商鞅在变法失败后的逃亡中投宿旅店遭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最后商鞅被抓捕并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折射出
A.秦国民众对变法内容的遵守B.商鞅变法最终人亡政息
C.秦国社会法制观念深入人心D.商鞅自身富有牺牲精神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20.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B.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简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7.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确立封建专制统治C.争取兼并战争胜利D.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8.《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练习 商鞅变法(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练习  商鞅变法(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 商鞅变法一、选择题1.《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A.齐国的管仲改革B.鲁国的“初税亩”C.魏国的李悝变法D.楚国的吴起变法2.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是()A.魏文王B.李悝C.吴起D.商鞅3.商鞅变法受到后世批评最大的是()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B.重农抑商C.公开承认了占有奴隶的合法性D.连坐法4.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B.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C.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D.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5.对于秦国来讲,商鞅变法起到的最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6.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建立县制7.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

能说明的史实是()A.春秋诸侯争霸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8.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9.“初税亩,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藉而不税。

初税亩,非正也。

”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公开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C.初税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结束10.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最新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复习 选修1 第2单元 历史专项复习试题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卷

最新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复习 选修1 第2单元 历史专项复习试题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卷

单元检测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解析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生产力发展导致奴隶制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

答案 B2.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上层建筑领域作出相应的变革,所以这一时期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一时期的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变革是奴隶主富国强兵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所以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变革不可能以法家思想作指导。

答案 A3.下列对“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对人民宽刑薄赋D.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解析从材料中的“不法其故”“不循其理”可以看出,这一思想家反对因循守旧,主张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

答案 D4.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A.诸侯争霸的冲击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C.百家争鸣的冲击D.变法改革的冲击解析诸侯争霸直接破坏了原有的礼乐秩序,使以宗法制为主要纽带的分封制趋于瓦解。

答案 A5.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解析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

高中历史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第1节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探究拓展素材北师大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第1节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探究拓展素材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一节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深化探究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国语·齐语》思考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答案内容: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材料二初税亩,初者何?始也。

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春秋·公羊传》思考材料中的“初税亩”最初在哪里实行?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答案鲁国。

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客观后果: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有利于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深化探究材料一《史记·管晏列传》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李悝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和“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强调法制的作用。

……吴起创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应对这一形势,采取了什么策略?其原因如何?答案各国应对战争的策略:改革。

原因: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材料二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进一步剥夺本国民众的基本权利,还包括焚诗书、禁游学诸文化政策。

其强国兴邦与进行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X国土和增固君主的权力,而西方古代社会有关人民取得平等权利的改革内涵,在战国变法中完全找不到相应的影子。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战国时期变法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内容。

答案目的: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

内容:①建立封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剥夺民众基本某某权利。

③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卷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卷

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2.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3.商鞅变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①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①宗室地主的地位不断上升①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①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不可阻挡A. ①①①B. ①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4.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这一制度有利于()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图,其中这一时期在①所示位置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B.焚书坑儒C.迁都洛邑D.陈桥兵变6.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7.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①。

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A.废井田B.均田令C.坊市制D.免役法8.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表明商鞅变法()A.要取消贵族特权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9.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宗室成员要想进一步加官晋爵,就必须()A.发展商业B.学习儒家经典C.多立战功D. “为田开阡陌封疆”10.商鞅变法中为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而产生决定影响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11.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①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建立①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①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12.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13.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取得重大胜利,其原因主要是()A. “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C.实行连坐法D.改革社会风俗14.“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B. 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C. 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D. 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答案】C【解析】商鞅变法规定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故C 正确A、B是二十等爵制的含义排除D项体现了二十等爵制的作用排除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变法还规定了相同的租税“舍地而税人” 这些做法()A. 刺激了农民对土地的追求B. 使秦国确立中央集权制C. 以利益调节刺激农业发展D. 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3.春秋时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表明春秋时()A. 郡县制普遍建立B. 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C. 宗法制得到加强D. 田地广阔百姓富足【答案】B【解析】4.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 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如图该诸侯国位于()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以牛田” 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可知该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依据图示可知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因此③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5.春秋时期齐国加强对步兵格斗技术的训练主要以“拳勇”为主选拔“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齐国国民遂技击成风有“齐人隆技击”之说上述现象()A. 表明齐国素有尚武之风B. 引发了齐国社会生活变迁C. 为齐国国富民强奠定基础D. 推动齐国军事制度调整【答案】A【解析】6.《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商鞅变法用金钱换取百姓的支持B. 商鞅变法取信于民,法出必行C. 商鞅变法时资金充足D. 商鞅行事谨慎,办事稳妥有效【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揭示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徙木立信”的故事反映了商鞅“言出必行”的作为分析选项 B符合题意故选B7.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A. 废井田开阡陌B. 实行县制C. 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D. 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答案】A【解析】“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具有深远影响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深远影响” 排除8.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表所示“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A. 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B. 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 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 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答案】D【解析】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等爵制把“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是有意压制旧贵族势力提升了新兴的地主阶级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包括()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⑤C. ①②④⑤D. 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①②③④⑤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四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故选D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 D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后果与影响的是()A. 秦国的边陲已有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B. 秦国的儒士盈庭C. 秦国已出现阶层的流动D. 秦国的农民勤于耕种战士勇猛作战【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推行“燔诗书而明法令” 烧毁宣扬一些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诗书所以秦国不会出现儒士盈庭故B符合题意为本题答案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 A、C、D均是商鞅变法的后果与影响故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11.(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11.(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答案】(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答案】(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12.(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铸刑鼎的背景以及影响12.(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所谓“度”的含义以及对晋铸刑鼎予以猛烈抨击的理由并简要评析孔子、叔向的观点【答案】背景社会处于变革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奴隶主贵族没落地主阶级利用改革夺取贵族特权影响打击和限制了贵族特权冲击了旧制度【解析】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晋国柱造型顶是春秋时期改革的表现当时处于社会变革大选及地主阶级兴起奴隶主贵族没落地主阶级要利用自己的权力来夺取政权通过这些措施打击和限制贵族权利冲击旧制度【答案】度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理由民重法就会削弱贵族尊严破坏等级秩序而不利统治评析二人均反对铸刑鼎以维护旧有的等级秩序和统治制度其观点与当时的社会变革趋势相违背具有保守性【解析】孔子所说的动物的含义是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孔子认为法律太重会削弱贵族的尊严不利于统治材料中孔子和书象的观点都反对住造刑鼎他们的目的都是维护旧有的等级秩序和统治制度以当时的社会变革是相违背的具有保守性13.(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表格中应位于序号()之后说明理由13.(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和谭嗣同是如何应对“沉重的阻力”的13.(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答案】(1)位于(3)之后理由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的序号依据表格信息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影响可知补充应该在序号(3)之后第二小问的理由结合商鞅变法的时间和影响说明即可【答案】(2)方式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用孔教的名义提出变法要求以减少变法的阻力谭嗣同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大胆地批判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与封建束博彻底决裂【解析】(2)本小问的应对结合康有为和谭嗣同思想主张分析即可【答案】(3)原因近代民族危机引发教育改革西学东渐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不懈探索教育救国道路中国社会工业化(近代化)对人才的需求【解析】(3)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三“经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推动和发展到洋务运动后期已基本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救国思想开展了教育救国实践的初步尝试诸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创办了以同文馆为代表的近代第一批新式学堂” 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西学东渐、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中国社会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分析14.(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现象?14.(2)材料二反映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材料一的现象与这一观念有何关系?14.(3)材料三、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明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何在?【答案】(1)现象土地私有制确立(井田制废除)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解析】(1)现象根据材料“除井田民得卖买”可得废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根据“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得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根据“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可得农民生活困苦【答案】(2)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关系土地买卖频繁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解析】(2)观念概括材料可知人们认为土地最可靠全社会都致力于买田置地的现象故得到“以土地为根本的观念” 关系结合材料一土地私有、买卖和兼并现象可知土地私有和买卖推动私有制的发展也反过来加剧了土地兼并【答案】(3)信息田主与佃户双方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田主与佃户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解析】(3)历史信息材料三佃户与田主的关系是“不论齿序以少事长之礼” 材料四佃户与田主的关系是“役使佃客抬轿者杖六十” 由此可见田主与佃户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在法律上地位是平等的目的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他所做一切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二、三单元检测试卷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二、三单元检测试卷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二、三单元检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曾经赋诗说“……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言语,远方漂荡……”“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透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 (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美]J•H•布雷斯特德《文明的征程》“希腊的殖民扩张和手工业发展引发了一场变革。

……随着富裕资产阶级的崛起,……贵族阶级也有了新的敌人。

首先,新兴的富裕阶级憎恨贵族;其次,雅典手工业的发展使金属制品变得非常便宜,普通人也买的起武器和铠甲了,……普通公民在军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因而大大增强了下层阶级在城邦中的势力。

”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①平民②奴隶③工商业奴隶主④外部城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3. “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我都使他们解放。

”梭伦改革措施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是( )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建立四百人会议D.设立陪审法庭4. 下图是14世纪法国人为亚里斯多德的《雅典政制》一书所作的插图,由左至右分别解释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图1 图2 图3A. 图1直观地反映出君主制就是一人的专制B. 图2直观地反映出贵族制就是少数人专制C. 图3直观地反映出民主制就是所有人统治D. 图1到图3反映了古雅典政制的演变历程5. 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后强化演练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答案:C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答案:D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

所以选D项。

答案:D4.《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答案:B5.春秋战国时期,下图所示事件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解析:图片给出的信息是铁器和牛耕,它们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不可能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C6.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

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解析: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特权,因此,A项符合题意。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一下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一下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华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秦朝官员最有可能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奏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是奏朝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妻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故B符合题意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2.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一主张()A. 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B. 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C. 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D. 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由材料“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故选B材料与中国早期民本思想无关排除A材料未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排除C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与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B3.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中最合理的是()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答案】D【解析】对秦始皇的评价之所以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主要是材料中的董仲舒和唐太宗的出发点和标准不同所以造成了对秦始皇的不同评价秦始皇崇尚法家思想董仲舒为了推行儒家思想所以要批判秦始皇而唐太宗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去评价的秦始皇故D 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D4.柳宗元《封建论》“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这里评论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皇帝制度C. 郡县制D. 三公九卿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农民起义之时各地官员不敢随农民军一同造反因为郡县制推广后各地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反叛中央有极重的惩罚这体现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故B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中国古代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主张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而法家则更注重于制度规范以法的严密强化为治理的出发点三者治国思想体现的核心精神是()A. 强调德治平易亲近B. 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C. 切合人事实用理性D. 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答案】C【解析】1.【答案】C【解析】儒家“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自律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法家“以法的严密强化为治理的出发点”都体现出立足社会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故选C项儒家强调德治法家则更注重于制度规范排除A项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是儒家和法家的结合排除B项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是道家和法家的结合排除D项6.庄子《齐物论》开篇即提出“吾丧我”的命题“丧我”并不是丧失自我而是去掉纷繁芜杂的“诸我” 消除种种“是非”、“成心” 复归生命本源的虚静灵台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这体现了庄子A. 反对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B. 崇尚自然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C. 向往道德自觉的礼乐文明的社会D. 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永恒不变【答案】B【解析】材料”复归生命本源的虚静灵台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体现的是庄子超脱自我崇尚自然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 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7.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此材料可说明()A. 商鞅变法十分彻底B. 军功爵制推行得力C. 秦国重视招揽人才D. 贵族势力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可知C正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8.“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封建文化”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其实是在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有一名篇《封建论》他“论”的可能是()A. 内外朝制B. 三公九卿制C. 中央集权制D. 分封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柳宗元的《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分封制固然出自“一己之私” 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故D项符合题意内外朝制确立于汉代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为奏朝中央官制排除B项西周时期并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项故选D9.战国时期在今河南一带的商业中心可以买到西方的皮革、东方的鱼盐、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这表明此地区()A. 水陆交通发达B. 形成了统一的中原市场C. 商品经济繁荣D. 各地土特产品种类增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河南一带可以买到各地的商品说明在中原地区形成了统一的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侧重强调交通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中原有统一市场战国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并不繁荣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说明当时各地的土特产品在中原能够买到并不是说明其种类增多故D项错误故选B10.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 其中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A. 牵制丞相监察百官B. 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C.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D. 任命郡守和县令【答案】A【解析】三公中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而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主管监察在丞相权力极大的时期御史大夫主要起的实际作用就是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并且监察百官故A正确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11.“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下列孔子的名言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A.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 “非攻兼爱”C.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D.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答案】A【解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因此A项正确“非攻兼爱”是墨家反对战争的思想排除B项“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指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排除C项"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排除D 项故选A12.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秦汉时的宰相不但管国家的政务还要管皇帝的家务实际是皇帝的管家九卿中的太常管皇家祭祀光禄勋管皇宫侍卫少府管皇室经济……等等这表明秦汉政治()A. 开创了家天下局面B. 服务于专制皇权C. 仍是血缘宗法政治D. 不存在君相矛盾【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秦汉时的宰相不但管国家的政务还要管皇帝的家务实际是皇帝的管家”秦朝政治制度服务于专制皇权排除BA在夏朝就已经开始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C秦朝没有君相矛盾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13.(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颂扬了秦始皇什么业绩?此业绩的重大意义何在?诗中刻画了秦始皇怎样的形象?请你根据诗意用三个以上的成语来形容13.(2)材料二中李斯提出的“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何术?李斯力推此术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将此术推行全国请问此术的推行意义何在?【答案】(1)颂扬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虎视眈眈、雄心勃勃、威风凛凛、气贯山河、雄才伟略、英明果断、声威赫赫、君临天下、一统天下等【解析】(1)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告诉我们一个史实即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其意义深远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给了人民相对安静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从“虎视何雄哉”、“大略驾群才”等词可以体会出秦始皇的磅礴气势如虎视眈眈、雄心勃勃、雄才伟略等类似的词都可以用【答案】(2)郡县制理由①分封制传至后世各诸候国之间相互攻击周天子无力禁止导致天下大乱②秦统一六国割据混战局面结束可以用公赋税重赏赐来制地方【解析】(2)材料二中指出这场讨论是围绕着以何种体制统治前所未有的广阔国土这一问题李斯认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意思是分封制不利于统治会造成割据“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意思是应该实行郡县制其重大意义是加强了中央集权14.(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14.(2)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答案】(1)内容以分封同姓诸侯为主分封要举行仪式天子对诸侯“授土授民” 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影响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确立了分封制的程序和等级制度【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可概括得出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从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确立了分封制的程序和等级制度等方面概括【答案】(2)变化在地方建立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基层实行什伍连坐打破了国野制度确立了划分县的原则意义秦国建立了基层地方行政体系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地方官吏由国君任命加强了君主的统治完善了官僚制度【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结合所学得出变化是在地方建立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基层实行什伍连坐打破了国野制度确立了划分县的原则第二小问意义是秦国建立了基层地方行政体系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地方官吏由国君任命加强了君主的统治完善了官僚制度15.(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15.(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答案】(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解析】(1)第一小问的态度依据材料一“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可以得出荀子主张贵贤、敬贤依据材料一“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可以得出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第二小问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两人的目的都是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答案】(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解析】(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二可知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结合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的影响分析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在制度建设上突出中央集权的表现1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郡县制的不足之处16.(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朝的制度创新【答案】(1)表现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中央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地方推行郡县制各郡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命【解析】(1)本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一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特点解答即可【答案】(2)不足之处削弱了郡县的独立性、自主性加强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对立割裂了地方之间的联系【解析】(2)本小问的不足之处依据材料二“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一旦控制不力就会造成全因地方政权的大面积崩溃” 结合郡县制的局限性解答即可【答案】(3)简评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巩固大一统政治局面有积极意义制度建设以皇权至上为核心在加强统治人民的同时也使人民的处境日益恶劣【解析】(3)本小问的简评依据两则材料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即可17.(1)“仁者爱人” 在孔子看来其基本的内涵和目的是什么?17.(2)从材料二推断此论的出发点是什么?最终目的是什么?17.(3)材料三中“古代某学者”是指谁?概述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影响【答案】(1)内涵爱自己亲人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目的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解析】(1)关于内涵依据材料“仁者爱人”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自己亲人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关于目的结合孔子的相关知识分析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答案】(2)出发点性本善目的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以民为本结束战乱和民不聊生的局面【解析】(2)关于出发点依据材料“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性本善关于目的结合战国时期历史发展情况分析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以民为本结束战乱和民不聊生的局面【答案】(3)董仲舒主要观点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感应实行仁政等影响结合汉代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分析为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维护国家和政治的统一同时也可制约和警戒君主滥用权力【解析】(3)依据材料“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可知人物是董仲舒关于主要观点依据材料“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下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感应实行仁政等关于影响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维护国家和政治的统一同时也可制约和警戒君主滥用权力。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2.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① 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② 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③ 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

三处空格上分别是A.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3.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A.强调社会和谐 B.倡导公平公正 C.维护农民利益 D.实行轻罪重罚4.某历史探究小组就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展开了探究性学习,其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C.都增加了本诸侯国的实力D.结果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5.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净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6.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方面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平赋税” D.“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7.“人无于水监(通“鉴”,以水为镜),当于民监。

”与此话相吻合的是百家中的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阴阳家8.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9.战国初期,楚国虽地广人多,但国力萎靡,后吴起至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高中历史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第三节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第三节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三节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认识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

结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

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一、商鞅虽死而秦法未变1.商鞅之死(1)原因①改革侵犯了贵族保守势力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②用严刑酷法推行变法,也引起一些群众的反对。

③秦孝公病死,失去政治靠山,被诬告谋反。

(2)公元前338年,被秦惠文王车裂而死。

[深度点拨] 法家推行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反省。

一是改革手段以严峻著称,不尊重他人生命,动辄采用过激的流血手段,用血腥手段镇压反对改革的人。

人为地激化了改革的矛盾与斗争。

二是为改革不择手段的做法和牺牲式的改革精神不值得提倡。

改革者不仅要长于推进改革,而且还要善于保护自己的性命,珍爱上天给予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

改革需要义无反顾,但也不需要献身。

2.秦法未变(1)原因①变法深入人心。

②统治者顺应时代潮流,继续实施各项改革措施。

(2)表现①坚持“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赐爵原则。

②继承商鞅推广县制的做法,广设郡县,并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建立一套集权化的封建国家机构。

③适应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商君之法”。

④继续执行统一度量衡的措施,秦国的钱币称为“半两钱”,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通行的货币即以此为准。

二、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盛1.变法实质:商鞅变法是以法家理论为指导的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

2.结果: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秦国迅速走向强盛。

3.表现(1)军事上:商鞅实行的变法“教民耕战”,奖励军功,很快在秦国形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凭借这支军队,秦国向东向南征讨,收服河西地区和巴蜀,形成“秦地半天下”的局面。

(2)经济上:商鞅变法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使秦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秦国成为富强之国。

专题02 商鞅变法(A卷)-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1)(解析版)

专题02 商鞅变法(A卷)-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1)(解析版)

建议用时:60分钟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1.商鞅变法两次颁布《分异令》,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旨在()A.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B.剥夺旧贵族的特权C.培植新兴地主阶级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此举目的是分家立户,鼓励发展小农经济,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剥夺旧贵族的特权,故B排除。

材料反映小农经济,不是培植新兴地主阶级,故C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故D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内容目的2.商鞅变法后,—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A.允许生产布帛多的人免除摇役B.废除“世卿世禄制”C.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D.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答案】C答这类问题时只能选择那些与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那些和题干无关、即使本身说法再正确的选项也是不能选的。

3.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答案】B考点:历史上重大变法·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评价4.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

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B.商鞅变法的影响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显示了劳动力的重要性,这是商鞅变法重农措施产生的影响,故选B。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A. 开辟田畴、戮力农业B. 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 经商赚钱积累财富D. 分科取士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故当时秦国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临阵奋勇争先杀敌故B正确开辟田畴、戮力农业与进入仕途无关故A错误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经商赚钱积累财富不可能进入仕途故C错误分科取士属于科举制当时还没有形成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2.《左传》记载春秋时期赵简子与史墨探讨“季氏(大夫)出其君而民服焉”的原因史墨答曰“鲁君世从其失(放纵安逸)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怜悯)之?”上述材料反映了A. 早期政治制度遭到破坏B. 以血缘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形成C. 早期民本思想已经形成D. 最高执政集团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A【解析】材料“鲁君世从其失(放纵安逸)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体现的是礼崩乐坏的现状说明的是早期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民本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当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排除故选A.3.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主张④历史作用A. ①②③B. ②③C. ③④D. ②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工商业政策方面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③政治主张方面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奠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集权制②③符合题意 B选项符合题意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重视对农业的发展①错误 A选项排除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④错误 CD选项排除4.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表明当时秦国()A. 宗族嫡庶差别不复存在B. 君主权力不断得到强化C. 世卿世禄制度受到冲击D. 宗法认同观念逐渐消失【答案】C【解析】根据“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可知当时秦国按照军功赏赐宗室没有军功即使富贵也没有官爵这对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形成了冲击故选C当时的秦国仍然存在嫡庶的差别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君主权力的强化排除B“逐渐消失”说法明显错误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故选C5.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A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表述错误没有消除排除B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不是限制旧贵族特权而是废除排除C表述错误均田制是租调制的基础表格中表述反了排除市易法节省了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故D正确6.《商君书》写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其意在()A. 维护传统的贵族政治B. 论证革新的历史依据C. 规劝当政者施行仁政D. 强化周王的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题干所示为商鞅关于变法的著作“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表明历史一直处于变化演进之中以此来论证变法的依据和作用 B项正确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兴起传统贵族走向衰落商鞅变法旨在确立地主阶级专政 A项错误题干所示为强调变法建立地主阶级的集权统治 C项和题干主旨不符商鞅变法时期周天子地位旁落商鞅变法是为了强化秦国的统治 D项错误故选B7.西周时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递减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这一变化说明秦国()A. 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B. 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C. 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D. 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的秦国“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 说明分封制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已经趋于瓦解故C项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8.据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 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B. 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 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 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答案】D【解析】从表格中的“奖励军功”“举贤人”“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选贤任能”等信息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普遍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故D正确实行土地私有制和重建伦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目的仍是实现富国强兵故排除C故选D9.魏文侯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兴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据此可知该变法()A.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 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D. 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变动为李悝变法变法使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济制“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修兴水利法令有利于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故B项符合题意李悝变法为封建性质的变法 A不符合题意变法中以军功作为官吏选拔依据 C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故选B10.《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A. 严刑峻法天下大治B.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 普及法律教民守法D. 道法结合与民自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可知材料意在说明普及法律教民守法方能达到天下大治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11.秦孝公三年颁布了《分户令》规定一个家庭内如果“有二男以上”而“不分异”的就必须加倍课税到秦孝公十二年商鞅第二次变法时又颁布了《分户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两次《分户令》的颁布()A. 大量增加了秦国人口B. 极大地增强了军队战斗力C. 使社会矛盾不断恶化D. 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答案】D【解析】A.“分异令”不能直接增加人口排除AB.材料与军队无关排除BC.“分异令”并不会使矛盾激化排除CD.秦国通过“分异令” 增加了小农户的户数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故D项正确12.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这些措施()A. 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B. 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C.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D. 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答案】C【解析】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是才能和军功这沉重打击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故选C A、B表述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不是材料中措施的主要影响排除13.《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A. 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B. 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 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D. 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故选D14.公元前356年商鞅立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在秦国内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公元前350年商鞅对此前制度进行补充“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商鞅这一做法()A. 有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 彻底瓦解了浓厚的宗法观念C.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D. 有利于调节尖锐的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将原来的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家庭数量的增加使得政府征收的赋税增加有效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A项“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家庭数量增加使得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排除C项“废井田、开阡陌”即授田于百姓的措施有利于调节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15.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答案】B【解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6.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 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秦国这一政策的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的一个人家如果是富有的话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跟爹妈分居(给他娶个媳妇儿)一个人家如果是贫穷的话等到儿子长大后就把他送给人家做女婿这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5分共计90分)17.(1)材料中所提到的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主要分哪几个方面?17.(2)材料中所提到的改革措施中对秦国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为什么?【答案】改革社会风尚习俗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等求富的经济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解析】第一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方面依据第一小问的内容可以看出主要涉及求富的经济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答案】废井田开阡陌这一措施的实施使井田制得以废除确立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使秦国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解析】本小问的作用及其原因依据第一问中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废井田开阡陌这一措施的实施使井田制得以废除确立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使秦国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18.(1)根据材料一、二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措施的相似点18.(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影响【答案】(1)打击贵族特权力图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材料一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材料二按军功授爵平均赋税【解析】(1)本题可通过分析两个改革对待奴隶的不同政策及对待工商业发展的不同政策等作答由材料一中的“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和材料二中的“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赋税平”可知打击贵族特权力图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答案】(2)梭伦改革有利于平民队伍壮大促进民主制发展商鞅变法有利于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获胜【解析】(2)分析影响要从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的角度来作答结合所学梭伦改革有利于平民队伍壮大促进民主制发展商鞅变法有利于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获胜19.(1)从材料一提取相关信息说明秦孝公作为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特点并指出这次改革的主要意义19.(3)根据材料三描述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结合国内外形势概括说明1990年前后党中央决定加快上海改革开放进程的原因【答案】(1)承认落后决心改革用高官厚禄招揽人才亲自主持启动改革重用(将变法实权交给)商鞅深化改革【解析】(1)从材料“各诸侯大国把秦视为‘戎、狄’ 甚至会盟都不要秦参加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孝公将主持变法的实权交给商鞅”中可以概括出秦孝公作为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答案】(2)特点以选举制度的改革为核心改革势力与保守势力(上院与下院)斗争激烈斗争始终在代议制框架下按政治运作规则(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集体辞职等)进行国王发挥了调解人的作用主要意义使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或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需要)【解析】(2)从材料“由辉格党人控制的格雷内阁向议会提交了以议席调整和选举资格为核心内容的议会改革方案”“议会改革方案仅以一票优势通过下院审议”“上院企图以新议案否定改革方案引发格雷内阁集体辞职国王威廉四世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要求上院作出妥协”和表格信息可以概括出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意义使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或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答案】(3)进程 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或上海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21世纪初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国际原因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挫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加快国内原因改革开放进入深入发展时期深圳等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启示(或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反思)上海在中国经济格局中拥有重要地位【解析】(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 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 1978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或上海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21世纪初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1990年前后党中央决定加快上海改革开放进程的原因20.(1)上述名家对商鞅的评价有哪两类?20.(2)你认为上述材料对商鞅的评价为何出现如此差异?【答案】材料一、三肯定为主材料二否定为主【解析】本小问的分类依据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三肯定为主材料二否定为主【答案】评价视角(重点\内容)不同材料一着重于商鞅变法在国家治理上取得的成效材料二着重于对商鞅个人品质的评价材料三着重于商鞅变法取信于民的做法评价立场(目的\使命)不同材料一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推崇社会变革所以肯定了同样是法家代表的商鞅材料二司马迁所处的西汉中期儒家已成为统治思想和主流意识难免受儒家价值观的影响材料三司马光意在以商鞅的诚信告诫后世统治者应引以为戒提高执政水平评价的时代不同材料一韩非生活在战国社会转型和动荡仍在持续需要法家思想治国平天下材料二司马迁生活在西汉强盛时期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治国安邦单靠法家治国已不合时宜材料三司马光生活在北宋中期理学开始影响士大夫重振伦理纲常成为士大夫的使命【解析】本小问的原因依据三则材料结合评价者的视角、立场、时代特征以及商鞅变法的内容、目的、影响等知识分析即可21.(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颁布“分异令”后的家庭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颁布的主要目的21.(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与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及原因并揭示评价的本质【答案】特点关系单纯、人数少目的增加户籍数量【解析】特点根据材料“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通常为五口之家”可以得出分异令下构建的家庭关系单纯、组织简单等即分异令有助于增加户籍数量【答案】态度荀子褒贾谊贬原因荀子基于法家立场认为变法维护了法制秩序认为商鞅破坏了儒家伦理本质治国理念的差异(法治与礼治)【解析】态度根据材料“荀子在参观秦国后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人民敬畏官府、士大夫舍私为公颇有古风”可以看出荀子对于商鞅变法予以褒扬专用法制原因根据材料“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顺从于法制”可知认为变法维护了法制秩序专用法制贾谊基于儒家立场本质结合荀子和贾谊的治国理念可知即法治与礼治22.(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动力有哪些?22.(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在变法中是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的【答案】动力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秦孝公的强烈愿望【解析】“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历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秦孝公的强烈愿望【答案】理念弱民即将国家与人民对立贯彻实行文化专制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实行连坐法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力度重农抑商对商业征收重税并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解析】第一小问“国务在弱民”弱民即将国家与人民对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文化专制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实行连坐法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力度重农抑商对商业征收重税并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2.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商鞅要求君主必须带头遵守国家法令制度,做到“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他还提出了“故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的观点。

其主要目的是A.限制君主的一切权力B.构建稳固的统治秩序C.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D.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4.商鞅变法规定家中有两个及以上成年男性的家庭,其赋税增加一倍。

后来又规定,父亲和成年儿子居住在一起也是犯罪。

离鞅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A.推动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B.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C.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旨在将夫妻家庭确立为基本单位5.《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

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A.连坐法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D.重农抑商6.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

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宗族利益不同B.治国思想不同C.两国传统不同D.直接目的不同7.商鞅在公元前356年颁布了一项法令,其规定家中有两个及以上成年男性的家庭,其赋税增加一倍。

后来其又规定,父亲和成年儿子居住在一起也是犯罪。

此外,商鞅还废除了长子继承权。

商鞅的这些变法措施A.推动了秦国小农经济的产生B.削弱了秦国旧贵族的经济基础C.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旨在将夫妻家庭确立为基本单位8.《商君书》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A.发展农业B.奖励军功C.中央集权D.取信于民9.观察下图,从秦朝威武雄壮的兵马俑方阵我们不难想象到秦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秦国军人英勇作战,主要是为了A.结束割据混战,实现国家统一B.赢得战争,避免被别国兼并C.早日结束战争,赢得时代和平D.赢取军功,获得爵位和田宅10.商鞅改革的政治路线图是“尊君”和“平民”。

“尊君”,是以君主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构建一个不容挑战的政治秩序。

“平民”,就是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

下列措施属于后者的是A.相地而衰征B.焚烧诗书C.统一度量衡D.按军功授爵11.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

”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两者的共同作用主要是。

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12.商鞅变法时规定:“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同时规定各级政府均设专司法律的官员,他们负责对法律的解释和推广,如有失误或不耐心解答就治罪。

可见,商鞅强调A.以法治国B.以民为本C.官民平等D.等级秩序13.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

这一举措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14.商鞅下令,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获赐爵位及相应俸禄。

这一措施A.彻底改变了社会价值观B.使世袭制退出历史舞台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造成了社会秩序混乱15.“设立军功爵制;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和部分封地;普遍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名法令”以上商鞅变法内容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郡县制开始逐渐取代分封制B.使宗法分封向中央集权转变C.焚毁诗书,摧残了传统文化D.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16.如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

这表明商鞅变法A.激化了阶级矛盾B.瓦解了宗法制度C.加强了地方统治D.扩大了统治范围17.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18.“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的这一评价A.有利于推行法家治国思想B.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C.意在赞赏秦孝公善于用人D.主张“以法治国”来巩固统治二、材料分析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鞅和他的家族消失了,秦国却并没有废除商鞅实行的新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商鞅新法都有哪些内容。

变法第一阶段的内容主要有两条:鼓励耕织,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超出规定的,可以免除其自身的徭役;奖励军功,以在前线斩获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和田宅。

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再有爵位,同时不能享受特权。

变法第二阶段的内容主要也是两条: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1个县,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鼓励开垦荒地,平衡赋税。

——摘编自李燕子《秦惠王杀了商鞅为什么不废除商鞅变法的内容?》(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及秦国没有废除商鞅实行的新法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

——《重大改革》材料二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

商鞅式的强国之法趋人步入功利追逐,必然导致日后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而崩溃之日近矣。

——《再评商鞅》(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并概述其意义。

(2)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评价角度有何不同?综合两则材料,从史学研究视角,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21.在处理“国与民”的关系上,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选择。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梭伦的宪法中,最具民主特色的大概有以下三点: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便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便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改革的各项原则较其细节更为重要。

他把国家(注:指雅典城邦)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要求一切公民都参与国家事务。

……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赋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

……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

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

雅典时常不能达到梭伦的标准,但它承认这些标准是其永恒的遗产。

——(英)哈蒙德《希腊史》材料三商鞅变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

……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

……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辍。

……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剑桥中国秦汉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中保障普通公民权益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中协调“国与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1.B2.C3.B4.A5.B6.B7.B8.A9.D10.D11.A12.A13.A14.C15.B16.C17.D18.B 19.(1)主要内容: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郡县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

(2)特点:除旧布新;措施全面,具有彻底性;影响深远。

原因:新法中“法治”“实行郡县制”等举措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新法中“鼓励耕织”等举措既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也得到ア大农民阶级的支持;新法中“奖励军功”等举措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新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等举措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20.(1)措施: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意义:推动了地主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国家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国家统一奠基。

(2)材料一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指出了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评价: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21.(1)举措:颁布“解负令”,保护公民人身自由;保护公民相互保护和救济自由(或自愿维护被害人权利的自由);创立公民陪审法庭并保障公民的申诉权和投票权。

(2)原则:维护城邦利益;保障公民参与;实行法治;责任适度,倡导公正;注重人道主义。

(3)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4)取向:梭伦改革视城邦与公民为一体,公民可以成为政府的主宰;商鞅变法中国家控制民众,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