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的人际定位结构理论--吴银龙

合集下载

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

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

人际关系九大理论总结应用心理学李媛媛13034026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应用心理学李媛媛13034026 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分组,以讲课的方式,将影响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详细的讲出来,并由老师把每部分的重点知识更深层的结合实际为我们更细致的讲解了一遍。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对这九个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九个理论的理解程度。

我将这九大理论分成了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和评述。

(一)人际交往理论人际交往理论建立在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基础上。

这方面的理论包括象征性交往理论,场合交往理论,自我呈现理论,社会交换论。

1.象征性交往理论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目的是分析社会的多元性和冲突性,社会生活的相对开放性,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主观解释的重要性,道德和社会规则的文化相对性以及自我的社会结构性。

美国学者米德是这个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家和奠基人。

其主要理论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强调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简单的说就是以交往者在人际关系中所担当的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

(2)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

其中符号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自然符号,一种是抽象的人为符号。

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符号,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是影响人际关系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工具。

(3)米德从人的心理出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这个公式情调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的相互作用,强调语言对对象的相互作用,强调交往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4)一个人在产生某一行为时,作为行为的中介过程必须估计到他人对此的反应。

通过担当潜在的角色来评估他人的应答,然后产生对他人的行动,同时也产生他人对自己施予刺激的反应,通过评价预期反应与实际反应的一致程度,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从这个理论中我知道如何更好的了解自我,如何更好的与别人沟通,掌握好沟通的技巧。

这个理论虽然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但是把整个社会关系归结为符号,就夸大了许多,忽视了人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待这个理论。

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

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

“我没有,我还是爱你的!我没有藏你 的翅膀,真的,相信我好 吗?” “你骗人,你说谎,我不相 信你了,我感觉你不爱我了!” 当 他从柜子里找出翅膀后,就头也不回 的飞走了。女孩很难过,也很怀念那 段美好的生活。她后悔了,就独自做 到山头的风口上,默默的忏悔: “纵 然我爱你爱的发狂,也不能剥夺你飞 翔的权利,是吗?我应给你足够的自 由,让彼
友谊与爱情的区别 智者说: “爱情和友谊像一对性 格迥异的孪生姐妹,他们有相同之处, 却有本质的不同,有时,他们很容易 分辨,有时却让人琢磨不透。” “它们都是人间最美好最温馨的情感。 当它们给人们带来美,带来善,带来 快乐时,它们无法区别;当它们遇到 麻烦和时,表现就大不相同了。”
“比如,爱情说:你是属于我一个 人的;友谊却说:除了我,你还可以有 她和他。” “友谊来了,你会说:请坐请坐; 爱情来了,你们会拥抱着她,什么也不 说。” “爱情的利刃伤了你时,你的心一边 流血,你的眼却渴望着她;友谊的尖刺 伤你的时候,你会转身而去,拔去尖刺 不再理会。”
互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认为能从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某些东西如物质上礼尚往来利益上的欲取先予道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认为能从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某些东西如物质上礼尚往来利益上的欲取先予道义上的知恩图报知识上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义上的知恩图报知识上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第三章 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
管理学院 侯冬梅
第一节 人际认知 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包括人际 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三个 层具有内在密切联系的具体层面。 人际认知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 程中的相互认知,即通过彼此相 互感知、识别、了解而建立的一 种心理关系。
一会儿,坚定的说:“我永远爱 你!” 他们的日子过得挺幸福。但是, 每当女孩想起天使的那句话,就开始烦 躁不安了。她觉得天使说不定哪天会离 开她,飞到另一个女孩的身边。于是一 天晚上,女孩趁着天使睡熟的时候,把 天使的翅膀藏了起来。天亮以后,天使 生气地说:“把我的翅膀还给我!为什 么要这样?你不爱我了?你不爱我 了……”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五章人际关系学习课件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五章人际关系学习课件
为,而不是个人
• 使反馈指向目标:目标导向 • 把握反馈的时机:及时反馈 • 确保反馈清楚、完整、易于理解 • 使消极反馈指向接受者可以改进的行为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五章人际 关系学习课件
有效的沟通:对反馈态度的测评
• 你对你的下级说这些话是的感受,共14

• 1 表示很不舒服 • 2表示有些不舒服 • 3表示难说 • 4表示有一点不舒服 • 5表示没啥不舒服
• “沟通对于管理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
贯穿在管理的全过程中,无论计划、组织、 领导、决策、监督、协调、考核的成功完成, 都必须以有效的沟通为前提”(James A. F. Stoner)
• “优秀的公司有大量的、非正式的、开放的
沟通网络,其形式和强度促使人们彼此交流” (《追求卓越》)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五章人际 关系学习课件
有效沟通:积极反馈
• 只有反馈才能保证沟通的完成 • 通过反馈能够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 反馈是一种重要的激励 • 反馈使人不断进步 • 反馈分为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五章人际 关系学习课件
有效的沟通:反馈技能
• 强调具体行为:反馈要避免一般化 • 使反馈对事不对人:指责工作相关的行
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让他们知道怎样去 获得。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五章人际 关系学习课件
经验之谈
如果说,刚参加工作时的我,视人际关 系为不正之风而不屑一顾的话,那么今 天的我,则深切体验到人际关系的重要 性并试图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五章人际 关系学习课件
经验之谈
建立或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首先在 于自己对这方面的需求是否达到一定的紧 张度,进而构成建立或改善自己人际关系 的动机。对我而言,由于对人际关系缺乏 必要的敏感,虽然业务能力强,还是失去 了自己喜爱的工作。为了未来职业生涯的 发展,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我 的迫切需求。

第8讲 人际关系 社会学 教学课件

第8讲 人际关系 社会学 教学课件
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自我暴露与自我分层
❖ 鲁宾(Rubin,1978):自我分层理论
自我最表层
❖兴趣、爱好
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如对政治事件、对老师的看法
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
❖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自我的最深层
❖个人的隐私部分
二、际关系的理论
❖ 舒茨(W. Schuts,1958):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 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的维系靠的是规范,社会关系是人际关系的载体。 人际关系的维系靠的是心理的力量——喜欢与吸引,人际
关系又深刻影响着社会关系各方面相互作用的形式。
人际关系的特征
❖ 个体性
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 中,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 主要问题。
❖ 过度受益和过度受损都会使双方感到不安,且双方 都有在关系中重建公平的动机。
公平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标准,利益不均衡会让人不舒 服,甚至感到内疚。
❖ 交换理论与公平理论的关联
交换关系与共有关系
三、人际关系中的吸引
❖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喜欢。
❖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互惠原则: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得失原则:人际吸引有着增减规律
包容的需要:个体想要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 关系的需要。
(2)支配的需要:个体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 即个体在权力问题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关系的需要。
(3)感情的需要:个体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即 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并维持亲密的情绪联系的需要。
社会交换论
❖ 人们所知觉到的一段关系积极或消极取决于:
魏斯(Weiss,1974):6种重要报酬

职场人际关系课件

职场人际关系课件
父母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从父母(或是其它具父母般影响力的人)学习来, 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份,当一个人在父母自我状态时, 外显行为会表现的像自己的父母,而内在的想法和感觉亦然,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
2.功能性自我状态 常想控制别人、批评别人、替别人界定人生与现实是什么。一般以理想、良心、责任感及偏见等严格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观为主。但时也具有维持社会秩序及追求理想等肯定的一面。 照顾的父母(nurturing parent)具有认同感、照顾关怀别人,及包容别人、倾听别人的话语、觉得 别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重要。亲身关怀,用亲切言语关照别人,也常褒奖别人,具有深切同情心。可从其语调、姿态手势等显示出来。 成人自我(adult)以客观、理智的思考做决定、评估社会。从各个不同角度收集资料作为参考,以冷静的计算和处理,来作为事情的决断。 自由的儿童(free child)为了使自己生存的环境过得更好,以某种方式适应外界权威 所规定的要求,以达到存活的目的,渴求别人的赞同,减低畏惧外在世界的焦虑感。 顺从的儿童(adapted child)它具有一个人心底的婴儿特性---年轻、冲动、天真、富于表情等,能充分表达自我感情。当需求满足时,表现欢乐的情绪;当需求未能满足时,表现愤怒的情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六、心理地位(life position)
依据交互分析理论,人与人之间可能的生活态度有四种: 第一种:“我不好——你好” I am not ok —— you are ok 第二种:“我不好——你也不好” I am not ok —— you are not ok 第三种:“我好——你不好” I am ok —— you are not ok 第四种:“我好——你也好” I am ok —— you are ok

人际关系的5个等级读书文摘读书笔记读书感想

人际关系的5个等级读书文摘读书笔记读书感想

人际关系的5个等级
每个人都有很多朋友,熟人。

微信中更是有许多的联系人。

但是联系人和联系人是不同的,有的联系人我们很看重,有的联系人则无足轻重。

为了区分联系人的重要性,笔者提出了5个联系人等级,也是5个人际关系的等级。

其中I级最低,V级最高。

第I级-不该出现
这一级的联系人,或者说关系,是我们所厌恶的,不想和这种人发生一点点关系。

反映在微信中,即删除或拉黑联系人。

第II级-无足轻重
这一级别,即人际关系可有可无。

譬如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所以,也不删除,但是呢基本也不聊天。

反映在微信联系人中,即消息免打扰。

第III级-普通朋友
这一级别的就是普通朋友,偶尔有个联络。

不频繁,但是是自己看重的朋友,或者有可能有合作的熟人。

反映在微信联系人上,即普通联系人。

第IV级-亲密朋友
这个就是亲密朋友,或重要的人际关系。

一般来说,反映在微信联系人上,就是置顶对话。

不愿意漏掉任何一个即时消息。

第V级-当下最最重要的人
这个,一般只是在一段时期内,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

在微信联系人上,设置为强提醒。

人际关系的有效沟通和技巧教育课件

人际关系的有效沟通和技巧教育课件
一是合力功能 二是互补功能 三是激励作用 四是沟通感情 五是交流信息
三.人际交往的原则
1、真诚原则:对自己的交际对象、服务客户乃至朋友一心 一意的热爱,诚实并愿意为之服务。
2、讲求信用:与人交往,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不 要轻易许诺;信任他人。举例:《玫瑰花悬案》
3、宽容原则:宽则得众,宽容博得他人爱戴与尊重,也能 带来自己心理的平衡。举例《楚庄王的绝缨宴》
4、谦虚原则:谦虚是对他人的尊重。富兰克林与矮门的故 事。
5、平等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尊与被人尊重的权利。 6、互利原则: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互利。。 7、相容原则:人与人的思想感情可以沟通,但人与人之间
的各种差别不可能消除,这就需要求同存异,相互容纳,才 能正常交往与相处。
克服心理障碍
喜欢别人,又能让别人喜欢,才是世界上最成 功的人。

一、人和人际关系
做事先做人 天涯任我行
1.什麽是人
提到人,我们会联想起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对人的赞
美:“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 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庄,多么出色!论行动, 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 长!”
拒绝请求有五忌
·不给对方机会说明请求的内容。 ·自己不说明任何理由,就立刻回绝。 ·没有听完对方的说明,就断然拒绝。 ·面无表情、言语刚直、口气生硬。 ·回答模棱两可,让对方空等。
3.用恰当的赞美创造友好的交往 气氛
邱吉尔说过:你想要人家有怎样的优点 ,那你就怎样去赞美他吧。
要 态度要平和镇定、不卑不亢 在对方帮忙后,除了口头道谢之外,可以再
致赠小礼物或请吃便餐以表谢意
6、学会道谢

人际关系的五个层次 ppt课件

人际关系的五个层次 ppt课件

• 和别人分享秘密。
• 对你的朋友隐瞒秘密,你就会失去他。

——葡萄牙谚语
• 当你和别人分享秘密,你就把他包容在你的旅行中。
• 帮助人们做他们自己独立无法做到的事情。
• 如果你到今天还不曾帮助过一个不可能给予你回报的人,你就没有真 正活过。

——传教士 约翰·班扬
• 几个建议:一,介绍人们认识他们自己无法认识的人。二,带人们去 他们自己无法去的地方。三,给予他们自己无法取得的机会。四,和 人们分享他们没有的主意。
人际关系的五个层次
9
• 找出打开他们内心的钥匙。
• 乐队指挥很有趣。他手里没有乐器,但这位指挥非常了 解每个演奏者、非常了解每一种乐器。他的工作就是了 解他们如何演奏、他们的强项在哪里。在他们表演出色 的地方、在需要他们的时候、让他们演奏;或者不让他 们演奏。优秀的指挥不仅仅要懂音乐,而且要充分了解 演奏音乐的人们。
• 几个建议:一,人们需要、被他人需要。二,人们需要知道、他们被需要。 三,人们组要知道、他们能帮上忙。
• 创造回忆,并且经常回忆它们。
• 几个建议:一,发挥主动性;使事情发生。二,安排出创造回忆所需的时间。 三,计划即将发生的事情。四,寻找方法,来使事情发生。五,分享经历。 一切经历美好的回忆。六,纪念品。七,重温回忆。
人际关系的五个层次
5
• 在投资阶段:
• 园丁法则:所有人际关系都要培养。
• 101%法则:找出我们同意的1%,然后给予它 100%的关注。
• 耐心法则:和别人一起旅行,总是比独自旅行慢。
• 庆祝法则:人际交往的真正考验,不是当我们的 朋友失败时,我们对他如何忠诚,而是当他们成 功的时候,我们多么激动。
• 更高道路法则:当我们对待人们,比他们对待我 们更好的时候,我们会达到更高层次。

第1章人际关系学概述

第1章人际关系学概述

霍桑试验
1.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 工人自身。
2.在决定工人工作效率因素中,工人为团体所接 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较之奖励性工资有更为重 要的作用。
霍桑试验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二、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
消极敌对 不和谐、紧张、消极、敌对的人际 的交往 交往是不良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工 作、学习和生活都是不利的。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特点
“地球上只留我一个多好”
一个小伙子惧怕人际交往。 于是异想天开:“假如地球上只留我一个人多好啊!
再也没有与人打交道的烦恼了,多好,自由自在!” 有好事者问:“没有老婆不寂寞吗?” “那就留一个女人做老婆,比翼双飞,多快乐!”
从思维到行为的艺术——
人际关系与沟通
任课教师:王光秀 院 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你觉得自己的人际 关系状况怎么样?
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测试
这是一份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 一共有28个问题,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逐一对每个问题做“是”或“否”的回答。为了 保证测验的准确性,请你认真作答。
在20世纪的30年代,霍桑试验,除了工作的实 物和技术条件外,工人动机对提高生产率是至 关重要的。
20世纪的40年代,马斯洛提出了激励理论。 50年代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 60年代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 70年代威廉乌奇提出了Z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在某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需要 就失去对行为的动力作用
求援-帮助型:由尊重、信任、赞扬、请求帮 助等行为引起对方帮助、劝导等反应
利瑞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护士人文修养第五章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纽带

护士人文修养第五章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纽带

(二)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
1.主动-被动型模式: 此模式过分强调了护士的权威性,忽略患者的主
观能动作用,护士处于主导地位,患者处于被动接 受护理的从属地位,要求患者绝对服从任何处置和 安排,因此,不能取得患者的默契配合。
护士人文修养第五章人际关系:和谐社 会纽带
2.指导-合作型模式: 这是一种微弱单向性、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
第五章 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纽 带
成功学之父戴尔·卡耐基说:无论你从事何 种工作,只要你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你就在成 功的路上走了85%的路程。
护士人文修养第五章人际关系:和谐社 会纽带
第五章 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纽 带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人情练达 第二节 人际关系策略:成功从做人开始 第三节 护患关系:护理职场必解的方程式 第四节 医护关系:生命战场的同盟军
护士人文修养第五章人际关系:和谐社 会纽带
3.社会实在理论 社会实在理论是指为了维护和发展某一群
体,其个体通过人际交往参照他人标准,使自 己的态度行动与他人保持一致,避免认知失调。 这一理论说明了人际交往中的成就动机。
社会实在理论说明了人们在交往中趋向于 保持个体与团体认知的和谐,使团体活动能够 保持协调一致。
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会不由自主地相互模仿,相互作
用,以达成一种社会共同接受的行为。
护士人文修养第五章人际关系:和谐社 会纽带
4.增进身心健康 :通过人际间关系的建立,增加 个人的安全感,消除个人的孤独、空虚情绪,化解人的 忧虑及悲伤,维护正常的精神心理健康。
5.增强群体合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团
模式及健康为中心的护患关系模式,与前两种有着 本质的不同。 模式原型是“成人一成人”,特点是“护士帮 助患者自我照顾”。护患双方的关系建立在平等地 位上,双方的心理为心理等位关系。 该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慢性病患者。

最新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教学讲义PPT

最新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教学讲义PPT

人际关系类型
按社会纽带构成: ❖ 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网缘关系 其他划分: ❖ 利益关系、情感关系
人际关系的动机理论
❖ 自我呈现理论:欧文·戈夫曼
❖ 任何参加人际交往的人,在于借助自己的言语、行 动向对方叙说自己的事,这就是自我呈现。强调自 我呈现是社会影响的一种手段。
人际认知理论
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5、投射效应
❖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中一个人总是假设他人与自
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其他人
身上。

示 相同投射:把自己的感受体验强加给对方
愿望投射: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对方
情感投射:过度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爱者,而严厉地 指责甚至肆意诽谤自己所厌恶者。
❖ 自我中心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兴趣,忽视他人 的处境和利益,只能与人建立一般的人际关系。
❖ 对人不真诚,不顾别人的利益和需要,采取一切手 段处处想获得自己的利益和好处,并以此为前提和 他人交往。
❖ 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的人,过分惧怕权威而又不关 心他的同事或部下的人。过分依赖他人而又丧失自 尊心的人。
得出或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晕轮或
月晕一样。
❖不要以一当十、以偏概全。
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示 ❖利用自己的晕轮效应,发挥优势。
人际认知理论
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4.刻板效应
❖ 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 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 角色刻板、地域刻板
掌握全面的感性材料。

示 通过亲自考察和接触来判断。
❖ (2)相似性吸引:由于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或一致性的特征,如共同的态度、信念、价值观、 兴趣、爱好等产生的人际吸引。因为具有相同的 观点和价值观容易在彼此的心理上产生共鸣、容 易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最新人际沟通_第三章____人际关系基础理论PPT课件

最新人际沟通_第三章____人际关系基础理论PPT课件

包括八个方面
• 知人善教
• 知人善任
•知人善举
•知人善谏
• 知人善学
• 知人善助• 知人善去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一、人际认知的概念和内容
(二) 人际认知的内容 3、人际环境认知:
是指对自身交往的小环境、小空 间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包括自己与 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之间的关系 的认知,以此判断了解自我和他人 在共同生活空间群体中的整合性、 选择性。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一)何谓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
过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交往所形成行为 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作为个体心理过程的微观层面,是指个体 的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 2、人际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层面,是一种交往的需要; 3、人际关系作为信息传播的层面,是一种“沟通”或“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三、人际关系的动机与需求
(二) 人际交往的需求
2、控制的需求 是指希望在权力上与别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
人际关系。 1)主动控制型:表现为大胆、主动支配他人,爱
发好号施令,喜欢运用权力、权威来领导、控 制、影响和支配他人等行为特征。 2)被动控制型:期待他人领导,常常根据情境的 要求使内在标准向外在标准妥协。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三、人际关系的动机与需求
(二) 人际交往的需求
1、包容的需求 是指希望和别人交往,建立和谐的关系。

人际关系学(交际

人际关系学(交际

2.责任担当的区别





西方人的“个人主义” 基于“神本位”的影响,西方人必然会形成“个人主义” 的观念,即以个人作为单位,对上帝承担责任。因此,西 方人说话或者表态时经常讲“这是我个人的意见”,表示 对其后果由个人来负责。 中国人的“家庭本位” 中国人则是“家庭本位”的观念,即一个人在社会上代表 的是其整个的家庭,而并非仅仅是他自己。例如,中国的 小孩很少被问及名字,而通常会被问及是谁家的小孩以判 断其家庭背景。中国人做错了事情是对不起父母和祖宗, 往往整个家庭都会被指指点点。 基于此,建议中国人不要经常将“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挂 在嘴边,因为周围的人一定会怀疑你对自己言论负责的能 力。
6.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的动因



西方人处于“好奇” 在西方世界,整部的人类学旨在证明“人没有什么稀奇, 人就是动物”的观点,因此,西方人对人与对动物一样, 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是好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 西方人惯有的礼貌成为一种虚假的表象,其间并不含有任 何的情感因素,同时,西方人就自然而然地在人与人之间 保持相当的距离,在不同年代的人之间产生所谓的“代 沟”。 中国人源于“关怀”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出于“关 怀”而不是“好奇”。很多时候,中国人虽然没有礼貌, 但是对待别人都是出于真正的关心。基于这一点就不难发 现,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性的,只是这种亲密关系或 者信任的建立需要经过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
1、崇尚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的“神本位”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西方人的“神本位”观念,即在西方 人看来,上帝是高高在上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 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人解释一切问题都离不开神。 中国人的“人本位” 与之相对应,中国人则崇尚的是“人本位”。不难发现, 伏羲氏一开始就把人的观念树立为“人是宇宙之间最了不 起的,而并非是神”。中国人实际上是没有宗教的,所有 宗教都是外来的,中国人崇拜的只有自己的祖先,现如今 很多拜佛的现象只是一种“理佛”的表象而已。 简言之,中国人认为“人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因此, 中国人所建立起来的一套思想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在 神的管教之外的。

《第三课 揭开人际关系吸引的奥秘》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15八年级全一册

《第三课 揭开人际关系吸引的奥秘》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15八年级全一册

《揭开人际关系吸引的奥秘》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1. 理解和掌握人际关系吸引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人际关系案例;3. 尝试提出解决人际关系的策略和方法。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回顾:学生需要回顾课堂中所学的关于人际关系吸引的基本理论,如相互吸引力、沟通交流、信任、相似性、互补性等。

2. 人际关系案例分析:学生需搜集身边的人际关系案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同学、朋友的。

案例需包括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过程。

分析这些案例中存在哪些影响因素,并尝试找出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3. 小组讨论:学生需组成小组(每组约4-5人),讨论在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并尝试共同找出解决方案。

小组讨论中,每个成员需积极参与,轮流发言。

4. 提交作业:学生需将笔记、案例分析报告和小组讨论的成果以书面形式提交,字数不少于XX字。

报告中需注明案例来源,并由小组组长签字确认。

三、作业要求1. 笔记回顾:请学生用思维导图或流程图的形式整理人际关系吸引的理论要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案例分析:请学生真实分析案例,不得抄袭或虚构。

报告中需注明分析思路和方法,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3. 小组讨论:请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其他成员的意见,共同找出解决方案。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需提交一份小组总结报告。

4. 作业提交: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逾期提交将不予评价。

四、作业评价1. 笔记回顾: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人际关系吸引的基本理论,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是否真实分析了案例,是否能够找出影响人际关系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法。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能够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是否能够尊重其他成员的观点。

4. 作业完成情况:根据以上各项内容,给出作业的总体评价。

人际关系中的人际定位结构理论--吴银龙

人际关系中的人际定位结构理论--吴银龙

人际关系中的人际定位结构理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们,要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总要结成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等等。

人际关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关系,它是自人类产生依赖就有了的、最古老的一种关系,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与发展,社会生活中人际结构更加纷繁复杂,人际关系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话题。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实际生活领域里,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而形成的心理联系,是一种从交往者主体出发指向不同交往对象的心理范畴上的亲疏强弱错落不同的结构。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具有双重性:一重是角色关系,这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发生的排除了个人感情的关系;一重是人际关系,这是人们在角色关系的前提下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发生的确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关系。

当人们作为一定的社会角色在社会交往中彼此感到满意、引起好感,就会产生吸引倾向的人际关系,反之则会产生分离倾向的人际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起源于西方经济交易理论和行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它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交换关系,其代表人物是乔治·霍曼斯、彼得·布劳。

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就是“一种至少是在两人之间进行的交换活动,无论这种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也无论其报酬或代价的大小如何。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确实进行着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但并非所有的人际交往都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人际交往中同样存在着利益折中和利益让步的情况。

而当代中国人关系是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人际关系具有许多独特之处。

学者们认为,必须建立人际关系的本土理论模式,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中国人际关系的本土意义。

在有关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研究中,最具概括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这一观点。

第四章 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人际关系的结构人际关系的结构是指构成人际关系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在现实中,构成或影响人际关系的要素又可以区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

显性要素是指构成人际关系的外在要素,包括交往主体、交往对象、交往手段、交往环境、交往目的、交往过程、交往内容等。

隐性要素是指影响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包括利益、情感、尊严等。

一、构成人际关系的显性要素(一)交往主体和交往对象1.交往主体交往主体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交往者。

交往主体既是交往活动的发动者,又是交往结果的首先且直接受益者。

交往主体本人的特点和交往的目的,直接影响着对交往内容、交往对象、交往环境、交往手段的选择,从而结成不同的人际关系。

2.交往对象交往对象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交往主体活动的指向者或接受者。

交往对象的不同特点在客观上影响着交往主体选择并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

(二)交往手段交往手段是交往主体为实现自己的交往目的,将自己的活动施加于交往对象而采取的方式或方法。

一般说来,交往的手段可分为语言手段和物质手段两类。

1.语言手段。

语言泛指传播活动中所使用的一切具有意义的符号,包括有声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和辅助语言。

语言是最主要的交往手段。

(1)有声语言。

口头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交谈,另一种形式是独白。

交谈是一对一的有声言语交流,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对称性,即交流的双方同时互为主体或对象,只要一方不充当主体或对象,交往便会停止。

二是情境性,即交谈受其情境的影响或制约,一般情况下语言比较简洁、精练。

(2)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是指以字和义结合而成,以写和读为传播方式的语言。

书面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也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形式是书信,另一种形式是书文。

(3)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指以体态与意义相结合,以表现与观察为传播方式的语言符号。

2.物质手段物质手段是指用以进行人际交往的各种具有价值的物质。

活用人际关系的力量简介_交际礼仪_

活用人际关系的力量简介_交际礼仪_

活用人际关系的力量简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让自己生活的更为豁达、畅通,而且又是你人生的润滑剂,甚至可以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活用人际关系的力量》内容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活用人际关系的力量》简介《活用人际关系的力量(畅销金版)》内容简介:成功的人能力未必超人一等,但他的背后必定是-群人在努力。

你需要人际关系的帮扶,千万不要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去盲目打拼,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独行侠”,独自一人拼死拼活显然不是一个好的人生策略。

无论在职场、官场还是商场,只有充分依靠人脉、发展人脉,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的根基。

擅长与他人相处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活用人际关系的力量(畅销金版)》告诉你如何突破狭窄的交际圈,将手中的人脉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活用人际关系的力量(畅销金版)》适用于所有人,哪怕你不擅长交际,只要你运用它,就能够迅速拥有广泛的优质人脉,并且把你人脉能量发挥出来,迅速完成你人生的目标和理想。

《活用人际关系的力量》序言社会上曾流行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说明钱的重要性的。

人际关系对我们同样重要,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人际关系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人际关系是万万不能的。

”一个成功的人,有时候能力未必超人一等,但他的背后必定是一群人在努力。

自古以来,怀才不遇的人大有人在,但却很少有左右逢源、人际关系过硬的人没有出路的。

三国时的刘备和北宋时的宋江都是摆弄人际关系的高手。

刘备,从智慧上来说远不如诸葛亮,从武艺上远不如关云长,从胆量上也都远不如张飞和赵云,但是他却能让他们誓死效忠于自己,甚至鞠躬尽瘁也不悔;宋江,从武艺上在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中可说是不足道,从智谋上说也并非多么出类拔萃,但那些英雄好汉们却拜倒在地,心甘情愿地让宋江坐头把交椅。

这都是因为刘备与宋江善长搞人际关系,最终让众好汉俯首听命于自己。

可见,经营人际关系的技能,要比拥有其他技能更有优势。

人际交往中的定位

人际交往中的定位

人际交往中的定位人生就如一个大舞台,无论你身居显赫,还是平头百姓,要想博得人们的喝彩,就得找准自己的位置。

认识他人,认准自我,就要找准人际关系的定位。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榖,此其为贱为本耶,非也,故之数誉无誉。

不欲琭琭如玉,(而宁)珞珞为石”。

就是说卑贱是高贵的根本,卑下是崇高的基础,当既得利益者(集团)用孤、寡、不谷来称呼自己,表明自己是以民(人)为本,以民(人)为基的。

对此,老子给予了彻底的否定:“这不是以贱(民)为本呀!难道不是吗?”,有道的人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

今天的市场还有这样一些话“市场后面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消费者至上,顾客是上帝”。

这些理念不就和老子相通吗?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利欲熏心,把这些仅仅当作口号,所以就有大头牛奶,酒精白酒这些产物充斥市场。

和人相处,如平等待人,就让人觉得可亲。

如果一个上司,对属下颐指气使,就会失掉基础。

智慧者就应该弯下腰,蹲下来,坐下来。

如果领导做到这些,自然就会赢得下属的尊重。

这样的“处下”,有人说,这会失去领导的风范,这不就是无能的表现吗?可是我要说,持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

商界奇才杰克韦尔奇,他的公司每年递增率25%,多么好的效益啊。

他的管理理念有两条:1,处下为上,2,管理的越少越好。

韦尔奇从小口吃,父母让他做球童,遭到某些人的嘲讽和打击。

这些都激励他发奋学习,求学时代的他可谓是一直“处上”。

到公司上班,他一直“处下“,虚心向别人求教学习。

做了总裁以后,他还是奉行“处下”理念。

他经常外出,发现人才,招揽人才。

他将人才聘来以后,只是给他们一个任其驰骋的平台,却很少管理他们,让他们自由发挥才华。

所以,他的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壮大。

看来“处下”这个理念帮助我们人际交往,发展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际交往中的“处下”,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你一个人不可能孤立于世,你一个人不可能打下江山,你必须任用人,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中的人际定位结构理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们,要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总要结成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等等。

人际关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关系,它是自人类产生依赖就有了的、最古老的一种关系,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与发展,社会生活中人际结构更加纷繁复杂,人际关系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话题。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实际生活领域里,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而形成的心理联系,是一种从交往者主体出发指向不同交往对象的心理范畴上的亲疏强弱错落不同的结构。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具有双重性:一重是角色关系,这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发生的排除了个人感情的关系;一重是人际关系,这是人们在角色关系的前提下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发生的确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关系。

当人们作为一定的社会角色在社会交往中彼此感到满意、引起好感,就会产生吸引倾向的人际关系,反之则会产生分离倾向的人际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起源于西方经济交易理论和行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它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交换关系,其代表人物是乔治·霍曼斯、彼得·布劳。

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就是“一种至少是在两人之间进行的交换活动,无论这种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也无论其报酬或代价的大小如何。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确实进行着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但并非所有的人际交往都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人际交往中同样存在着利益折中和利益让步的情况。

而当代中国人关系是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人际关系具有许多独特之处。

学者们认为,必须建立人际关系的本土理论模式,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中国人际关系的本土意义。

在有关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研究中,最具概括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这一观点。

他认为,中国人在处理己与群的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种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费孝通, 1998. 26—27)而我认为,每个人在处理社会关系及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按照心理的亲疏远近,都会有一个人际定位,是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靶形”的圆圈,自己处于靶心,而各种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则在靶形上表现出来。

一般来说,可以定义四层,最里面一层叫核心层,也叫亲密层,处于这一层的包括自己的亲人如父母兄弟,和几个少数的核心的朋友;第二层叫中间层,主要包括自己所熟悉和经常往来的朋友、同学、合作伙伴等;第三层叫次要成,主要包括那些不经常往来但认识的人,也就是偶尔见面可以打个招呼的人;第四层叫疏离层,包括陌生人、有过节的人等其他各种各样的相干不相干的人。

如下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定位是以“自我主义”为出发点的,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利己主义,也不同于我们所说集体主义,它是一种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自我主义”,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集体主义的,超出这个范围则是个人主义的。

中国人的关系范围往往是有限度的,在“圈子”所及范围内是自己人,圈子以外则是外人。

对待圈内人和圈外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形成“内聚与内耗”或“团结与冲突”同在的矛盾心理与行为取向,中国人对待自己亲疏远近不同的人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水的波纹一样,“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例如,在核心层,在亲密的亲人朋友之间是一种集体主义关系,大家各尽其能,各取所需,不存在所谓的付出为了什么回报之类的,即便有,也是亲情范围内的,而非工具性的和经济性的,即为了满足马斯洛所说的心理归属感;而中间层,则是工具性的和互惠性的,大家的交往是为了满足各自的某方面的社会性需要,同时又遵守公平原则,注重感情;次要曾则是经济性的往来,大家遵循公平和契约原则行事;最外一层是疏离层,这一层则是不相往来的陌生人。

对照每一层,根据亲疏关系,都有所对应的相处法则,例如对于疏离层,我们奉行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对于次要层,则是“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对于中间层,则是“能帮就帮”;最核心层,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寄托精神心灵的地方,我们奉行的原则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只求付出不求回报。

当然凡事都不是绝对的,那些不赡养老人、兄弟相残的事情也是偶有耳闻的,这些人的核心层更小,小的只能容下自己。

通过图,我们可以看出,每往外扩展一层,则圈层可接触的面积也就越大,也就意味着可接触的人也就越多,从而说明,虽然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但能与我们发生关系的也就是那么很少的一部分,能和我们走到一起并成为朋友的更是少数。

从理论上讲,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一是定向阶段。

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等几个方面。

注意的选择是发自非理性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缘分;选择是要经过自觉的努力,确定与谁交往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初步沟通是试图与交往对象建立某种联系的实际行动,目的是获得最初步的了解,以便知道自己能否与之进一步交往。

二是情感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上。

在这一阶段双方的沟通越来越广泛,但不涉及别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的根本方面,属于正式的交往特征,此时很注意自己表现的规范性。

三是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双方在人际关系上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交往涉及到自我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此时双方的表现已超出正式交往的范围,相互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四是稳定交往阶段。

在此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更加深刻,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许多人只是在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

在这个心理图谱上,每个人是如何定位他人在自己心目中的“靶形”中的位置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个体在接触到一个人的时候,会首先在心目中对其进行一个大致的定位,然后依照这个定位去进行相处,在相处的基础上再进行自我评估,校正,然后重新定位,再进行交往,直至双方关系的稳定。

人际交往的条件之一是彼此熟悉。

一般来讲,我们更多时候是在周围与自己有直接接触的对象中选择交往或合作的伙伴,在相互接触中投入情感,达到交往的目的。

人际关系的由浅入深,正是从相互接触和初步交往开始的。

其二是个人特征。

主要包括才能、外貌、个人品质等诸方面。

其中,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关系。

一方面人们都希望自己周围的人有很好的才能,有一个令人愉快的人际交往背景;另一方面别人超凡的才能有可能使其他人产生一种压力,人们只能敬而远之。

外貌也同样具有吸引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一张通行证,但必须很好地把握和运用。

三是相似与互补。

实践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共同的态度、信仰、兴趣、价值观,甚至共同的语言都能不同程度地增强人们之间的吸引力。

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他们之间的可接受程度也会增加。

在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对象之间,人际交往会使其感情更加深厚,交往会更加密切,人际关系也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便是人际交往的强化效应。

当我们不确定与某人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时,有效的办法就是与之发生交往,随着人际交往的进行,我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就可决定与之的人际关系,即进行人际定位。

如果在原先人际关系良好的对象之间进行人际交往,却一连受挫,则说明我们之前的人际定位有偏差,我们也许就会改变与他人原先的人际关系;同样,原先人际关系并不好的个体之间如果因为某些必要或必然因素,而进行了广泛的人际传播,并得到了顺利施展,使双方都了解了彼此,并促进了双方的发展,这样原先的人际关系也就可能发生改变。

这也说明,人际关系中的人际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随着交往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而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

可能我们以前的老朋友由于分开太远,时间一久,失去了联系,就慢慢变成了陌生人了,而有些陌生的人随着了解的深入,可能就会变成好朋友。

在人际定位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意外和偏差,导致这些意外和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指在交往过程中由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及人际关系的发生产生深度影响。

第一印象往往会使人的认知带有表面性、片面性;近因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常常把对方所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未知的特征上来,从局部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一种光环效应的体现。

二、投射效应。

是指人际关系中认知者总是通过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特征,从而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这是最容易造成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一个因素,因为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总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然后把自己价值观和思考方式强加于对方,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三、情绪情感与交往障碍。

一是愤怒引起的交往障碍。

愤怒是由于目的和愿望不能实现并一再受阻,致使紧张状态逐渐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伤人感情,引起争吵和冲突,从而破坏融洽的气氛;二是恐惧引起的交往障碍。

在恐惧状态下,人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导致言谈举止不得体,由此拉大了与周围人的心理距离,造成人际关系的不顺利;三是嫉妒引起的交往障碍。

对于嫉妒这种心态,每个人的表现和反应不一。

有的能很好地控制,不采取攻击性的语言而是通过竞争,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赶上别人;有的则不善于控制,采取攻击性的语言或行为,甚至采取贬低、诽谤、中伤他人的手段。

怀有这种心态的人,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成功,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四、人格特点与人际关系障碍。

一是因气质不同产生的人际交往障碍。

气质作为个人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本无好坏之分,但却能使人的行为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使人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出现诸多的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际交往的行为模式。

另外,实践证明,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由于互补作用,也可能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

二是因性格差异产生的交往障碍。

性格作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及现实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更加明显,对人际关系起着有效的调节作用。

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利于增强人际关系的吸引力,有助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自私、贪婪、自负、虚假、过分挑剔等很容易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