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相见欢》《浣溪沙》教学设计使用
《诵读欣赏:相见欢·浣溪沙》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相见欢·浣溪沙》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最佳方式,岂不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单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诵读的意义。
两篇中的两首诗篇幅较短,词义相对简单,容易理解。
活动目标
1、熟读并背诵二首词,积累名句。
2、理解词人在词中表现的离愁、伤春怀旧的情怀。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情-导入
一曲好词,就如一杯浓茶,一杯美酒,其中滋味品尝不尽。
唐宋词坛,风流才子,领一代风骚。
读晚唐李煜、北宋晏殊的名词,你会觉得如读作者的心语和情语,你也将在悲戚、惆怅的氛围里享受到珠玉之词带给你的愉悦。
《浣溪沙》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理解词人情感主线。
背诵全词2、过程与方法: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2、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幻灯片出示问题)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 (幻灯片出示总结)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幻灯片出示问题)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全体学生初读全词: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9《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山林景致的美,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山林景致的美,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苏轼的哪些古诗呢?预设: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过渡: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去学习他的一首词——《浣溪沙》。
(板书:浣溪沙 [宋] 苏轼)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回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同时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便于引入新课。
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浣溪沙》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浣(huàn)”“轼(shì)”“蕲(qí)”“少(shào)”。
3.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
简要介绍作者,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过渡:诗人在清泉寺、兰溪附近究竟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探究一下吧!(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闫春格审核人:赵黎明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相见欢》《浣溪沙》复习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相见欢》《浣溪沙》复习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相见欢》《浣溪沙》复习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1题目:《相见欢》《浣溪沙》复习课教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复习《相见欢》《浣溪沙》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对《相见欢》《浣溪沙》这两篇经典的苏轼词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具体的内容如下:1.《相见欢》的阅读与解析:对苏轼这篇词的意境、语言和情感进行分析和解读。
2.《浣溪沙》的阅读与赏析:对苏轼这首词的上下格式、音律和意象进行解读和分析。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温馨提示:老师应该在上课前备好反馈各种错题的ppt,用特别突出的方式给学生提供高瞻远瞩的思路,让学生积极参与。
(2)开展初步探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学过《相见欢》《浣溪沙》的同学有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下你的感触和体会?2)你听过《相见欢》和《浣溪沙》吗?在今天的学习中,你还想了解什么?3)你对苏轼这位文化名人的了解有多少?你见到过苏轼的文学作品吗?2.阅读讲解环节老师要求学生拿出笔记本,听取老师在阅读中给出的重点词语,加深学生的理解。
3.小组讨论环节老师将课堂分为小组学习环节,每组两位观摩者与两位扮演导师者。
较为领先的小组可以争取成为创新小组。
4.合作制作环节(1)同学合作制作展示材料(2)共同上台展示或表演(3)展示后同台发言四、教学建议1.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鼓励学生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识。
3.建立良好的写作和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4.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教学反思1.教学中注重使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学中尽量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理解语言运用。
相见欢 浣溪沙 活动案 教师版
课题:诵读欣赏《词二首》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赏析《相见欢》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知人论诗法、想象铺排法、画面描述法等来把握词境。
2、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预学篇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囯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
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
擅长诗文、音乐、书画。
尤以词著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
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诗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
原有集,已散佚。
后人把他及其父李璟(中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后二主词》。
2、背景介绍。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
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宋太祖开宝八年,金陵城陷,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
从此,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
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3、诵读指导。
《相见欢》描写的是寂寞凄清之景,抒发的是极其沉痛的愁苦之情。
诵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
二、自学导引。
1、注音:还()2、解释加点词: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还: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3、古词今译:无言的独自一人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
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
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
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导学篇一、整体感知。
1、概括上下阕的内容:上阙:下阙:二、合作探究。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哪个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3、名句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第二课时:赏析《浣溪纱》学习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闫春格审核人:赵黎明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相见欢 浣溪沙导学案
相见欢浣溪沙导学案相见欢浣溪沙导学案阅读与欣赏:词二首《遇见欢》和《欢喜沙》学习指导案例【新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基本要求选摘】能够根据诗歌内容合理想象和联想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丰富画面,在朗读中逐渐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
1、学习目标1.运用诵读诗词的基本方法,反复诵读《相见欢》和《浣溪沙》,读出感情。
2.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作品中的画面。
3.巩固赏析诗词中“名句”的方法。
学习完第一个单词“环西沙”后,按此方法自学“环西沙”。
2、对无声阅读的初步认识【自学指导与检测1】1.你认识李宇吗?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个词的?2.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又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3.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默读课文,独立解决以上问题。
时间:3分钟。
3、阅读方法指导{自学指导1}如何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讲究节奏读出感受(注意语速、语调和语气),依据诵读指导,结合自己对词的感悟,朗读。
生评价,师引导。
四、引读情感提升老师以阅读为例1五、名句赏析请依照我们过去赏析名句的方法来完成此题。
{自学指导2}如何欣赏“名句”?(从以下角度)炼字修辞哲理情感课堂测试名句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六、我要学习李煜的《相见欢》与晏殊的《浣溪沙》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围绕自学指导,自我学习。
6分钟后检测。
【自学指导与检测2】1.环溪沙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2.作者的心情如何?3.你能在朗读中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吗?4.欣赏“名句”和“花不知从何处落下,燕子从似曾相识中归来”。
八、中考演练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遇见和享受”的故事——2022浙江高中入学考试2.《浣溪沙》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2021年湖北中考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教学目标1.配乐吟诵宋词,感受宋词的韵律美。
2.品读关键词,体会词人情感;赏读写法,感受宋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配乐吟诵宋词,感受宋词的韵律美。
2.品读关键词,体会词人情感;赏读写法,感受宋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配乐吟诵宋词,感受宋词的韵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翁老师的宋词小课堂。
这节课我们邀请大家一起学习《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四首词。
大家都知道旗亭画壁故事中,王昌龄因诗作广为歌女传唱而获胜。
诗歌可以合着音乐歌唱,而词的诞生更是和音乐密不可分。
乐工们不满足于合着音乐唱诗歌,决定根据音乐来填词。
也就是说,每一首词照理说都可以配合音乐吟诵出来。
假如给你一首词的时间,你会配上什么音乐为大家吟诵呢?吟诵词作,首先要了解作者,读懂内容;其次要把握意象,读通脉络;这样才能找到与之相配的音乐,最后声韵相协,读出情感。
这堂课,我们就通过两个小活动来完成这一任务。
二、活动一:给我一首词的风景。
请同学们启动头脑摄像机,边读边想象词中画面,评选这四首词中的最美画面。
课前老师做了调查,41位学生中,有18位认为欧阳修在颍州西湖所见最美,13位同学认为李清照在藕花深处行船最美。
两幅画面确实引人入胜,两首词作也别有风情。
现在,我们就从这两首开始。
1.学习《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1)聆听传统吟诵调《采桑子》。
配上民乐协奏是不是颇有春光旖旎之感?由于曲调的悠扬婉转,有些词我们可以拉长声音吟诵,以增加韵味,让景物特点更加突出。
在这乐声中,哪些画面在你的头脑摄像机中更加鲜明了呢?(2)对比同学一“头脑摄像机”里拍下的画面,感受欧阳修强大的观察力。
今日我想复现颍州西湖之美,领略西湖的美好与秀丽。
颍州西湖长堤芳草,水面如镜,流转绵延,实是如梦如幻,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相见欢》 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李煜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其词作中蕴含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相见欢》中词句的意境和韵味,感受其语言之美。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愁苦、孤寂之情。
(2)体会作者通过意象营造的氛围和传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领悟词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2)掌握词作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诗词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考。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词作的语言、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忧伤、凄凉的氛围。
(2)提问学生:“当你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和心情?”(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充满忧愁的词——李煜的《相见欢》。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重点强调他从帝王沦为阶下囚的经历。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李煜在亡国后的痛苦和无奈。
3、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3)点名让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词句解读(1)逐句讲解词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2)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西楼”、“月如钩”中的“月”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5、情感体会(1)组织学生讨论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结合作者的经历和词句进行分析。
(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点明词中主要表达的是李煜的亡国之痛、思乡之愁和孤寂之感。
6、艺术特色赏析(1)分析词的语言特色,如简洁、含蓄、生动等。
(2)探讨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比喻、烘托等。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创新教学设计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教案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
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史上因为作家众多、题材广泛、形式丰富而素负盛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感悟)
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之情。
(1)品析上阕: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大意:
饮一杯清酒,品一曲新词,此时此地依旧是往日的亭台,去年的天气。眼
前的太阳又将西沉,夕阳啊,你几时再能够回照天际?
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慨叹。这西下的夕阳,既是写景,又是词人心情的
反映。于是借景抒情,形象生动的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了不尽的忧思;同
时也暗含了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的微妙情怀。这是词人感情的第二个变化。
小结上阕: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
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
2.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
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气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
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
来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字词的解释和重要语句的翻译。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审核人:赵黎明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相见欢》、《浣溪沙》教案(大全5篇)
《相见欢》、《浣溪沙》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相见欢》、《浣溪沙》教案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在实践活动方面,诗词朗读环节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他们普遍表示通过朗读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对情感的表达不够到位。针对这一点,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情感。
-创作背景的关联:将诗词与作者生平、历史背景相结合,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难点举例:如何引导学生联系李煜的人生经历,理解其词作中的悲凉情感。
-诗词语言的美感体验: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美的感受力,包括对词汇、句式、意象等的美感体验。难点举例: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月如钩”这一意象的生动性和美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适当的教法和学法,如通过多媒体展示、讨论、模仿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程内容。同时,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诗词中的美和深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实践。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见欢》在现代生活中的情感共鸣”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教学难点
-古诗词朗读技巧:学生在朗读时对节奏、重音、语调的把握,以及如何通过朗读传达情感。难点举例:如何正确处理诗词中的停顿,以表现出诗词的韵律美。
最新五单元词二首 《相见欢》、《浣溪沙》教案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闫春格审核人:赵黎明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设计范文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设计范文文本体式特征:这是两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而对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两首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诗词,有一定的学习体验,但是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以及对生活认识的深度比较有限,在体会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词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掌握景中寓情,感情真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2.理解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由景入情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最喜欢作诗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隋炀帝,爱诗爱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
另一个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历史上最有才华,最能作诗写词的一位皇帝是五代时南唐国主李煜。
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作者李煜。
明确:五代词人,南唐国君,世称李后主。
宋兵破金陵,袒肉出降,被封为“违命侯”。
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子小楼,过着日夕以眼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
太平兴国三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李煜在政治上无能,却具有艺术才能。
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欣赏:词二首》教学设计
——李煜《相见欢》及晏殊《浣溪沙》
张郝学校张飞【教学目标】:
1.联系词人的生平经历,比较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2.通过吟诵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两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吟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的吟诵引入话题。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改自(清)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
二、学习李煜《相见欢》
(一)了解作者生平(生读)
李煜(937年―978年),字重光,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李后主。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今南京),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
(二)了解词牌《相见欢》特点(生读)
“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上西楼”。
内容多写不能相见之悲苦。
共36字,上片3句,3平韵;下片4句,2平韵,下片第1第2句2仄韵。
(三)学生自读课文
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找出韵脚,并用“/”划分节奏。
2.思考:
①找“词眼”:整首词是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
②词的上片所渲染的环境有何特点?
③词的下片写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却用了“剪”“理”二字,有何表
达效果?
①“离愁”,即离别的愁苦。
(板书:离别的愁苦)
②词的上片渲染了一个寂寞凄凉的环境。
③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法摆脱的离别之苦。
(四)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在一个冷清的秋夜,独自登楼时,为浓浓的离别的愁苦所纠缠的
心情。
(板书:浓)
(五)学习吟诵
在划分节奏的基础上介绍长声与短声;示范吟诵;逐句教给学生。
四组分别展示,一二组与三四组竞赛吟诵,简单评价。
三、学习晏殊《浣溪沙》
(一)导入:大家还记得季羡林的《成功》一文中,作者引用过的王国维的那一段话吗?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其中的第一种境界便引用了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了解作者生平(生读)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
宋仁宗时曾做过宰相,一生高官厚禄,过着优裕的生活。
晏殊唯贤是举,范仲淹、王安石均出自其门下;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
晏殊能诗、善词,文章典丽,而以词最为突出,他的词语言清丽,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有“宰相词人”之称。
(三)了解词牌《浣溪沙》特点(生读)
浣溪沙,唐教坊(宫廷音乐机构)曲名,后用为词牌。
取自西施在若耶溪边浣纱的故事。
共42字,上片3句3平韵,下片3句2平韵,一韵到底。
下片前2句一般要求对仗。
(四)学生自读课文
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找出韵脚,并用“/”划分节奏。
2.思考:
①词的上片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名句,你能从修辞角
度对其进行赏析吗?
③这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你能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来谈一谈
吗?
①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年华易逝的感伤。
(板书:年华易逝的感伤)
②对仗和对比。
“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都是作者的感受,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无可奈何花落去”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伤感;“似曾相识燕归来”又使词人感悟到宇宙是生生不息的,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的重现,表现了词人的圆融旷达。
③同:两首词的感情基调都是低沉悲伤的。
异:李煜是经历过亡国之痛,此刻尚被软禁在汴京,他所表达的离别之悲是浓得化不开的。
而晏殊则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晏殊在宋仁宗时曾做过宰相,一生高官厚禄,过的是优裕闲适的生活,他所表达的伤感是淡淡的。
(板书:亡国之君达官显贵淡)
(四)小结
这首词,写有一年暮春,词人在花园里一边喝酒,一边轻轻地吟诵着自己新写的词。
忽然,触景生情,他回忆起去年的生活来,抒发了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
当他看到去年曾在此筑巢的旧燕偏偏飞回时,又感悟到宇宙是生生不息的,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的重现。
(五)学习吟诵
在划分节奏的基础上指出长声与短声;示范吟诵;逐句教给学生。
四组分别展示,一二组与三四组竞赛吟诵,简单评价。
四、作业布置
课后反复诵读两首词,并默写。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