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

因为孩子知道

巴比·路易斯住在意大利的米兰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午后,巴比·路易斯决定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去打迷你高尔夫球。他走向售票柜台问道:“一张门票多少钱?”

“大人1000里拉,6岁以上的小孩也要1000里拉,刚好6岁或小于6岁的小孩免费。你的两个孩子几岁了?”年轻的售票小姐回答。

巴比答道:“那个未来的律师3岁,另一个未来的医生7岁。所以,我想我得付2000里拉。”

售票小姐笑道:“嗨呀,先生,你是刚中了彩券还是发了横财?你只要告诉我较大的男孩6岁,就可以替自己省下1000里拉了,我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差别。”

巴比回答:“你说的没错,你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但是孩子们知道那是不同的。”

【大视角】

幼弱的心灵,酷似一只口袋。你装进去的是黄金,它便是黄金。你装进去的是沙子,它便是沙子。

许衡七岁讲良知

许衡(1209—1281),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他幼时聪慧过人,7岁开始读书,曾问老师说:“读书是为了什

么?”老师回答说:“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他奇怪地说:“难道就只为了这些?”老师被许衡这一反问,弄得不知说什么好了,只在心里暗自惊讶,这孩子是个很不一般的人。此后,老师一直留意许衡的一言一行,发现他对任何问题都不轻易放过,极善于刨根问底,不管是书中的要旨理义,还是生活中的寻常事理,他都要追问个明白。过了不久,老师渐渐地感觉到,要应付许衡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情。于是,这位老师便找许衡的父母说:“你们的孩子悟性不凡,将来一定大有作为。我才疏学浅,不适宜再做他的老师,请你们另聘高人。”说完便辞去教席。此后,许衡的父母又接连为他请了三位老师。而这三位老师又都一个接一个相继辞去教席,而且都是出于同样原因,即没有能力满足许衡的要求。

许衡在没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坚持刻苦自学,常常是枕卷而眠,废寝忘食。他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从来感觉不到有丝毫的满足。

许衡不但学习用功刻苦,而且善于独立思考,凡事都自有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有一次,他和许多逃难的人路经河阳,看到路旁有一棵梨树,果实累累缀满枝头。许多和许衡差不多大的孩子,由于一路上的颠簸劳累,饥渴难耐,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梨子,惟有许衡端坐不动。有人问他为何不去,他回答说:“不是自己所有的东西而去摘取,这是不道德的。”那人开导他说:“而今天下大乱,恐怕梨树的主人早就跑了,拿没有主人的东西,有什么不可以的?”许衡不以为然地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们的良心也没有主人吗?”那人闻

此言语,随即默不作声。

后来,许衡成为元代著名的理学大师,为鲁斋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

【大视角】

都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而其“磨砺”与“苦寒”,首先却是主观能动性的极大发挥,以及决不随波逐流的自持。倘若心中无主见,良知无主人,纵使勤奋,纵使历尽坎坷,也未必成就得了非凡的事情。

仅为功名求苦读,师生俱已入误区。

旁观多少碌碌辈,临老不知沉与浮。

王夫之待友

王船山是一位非常有骨气的学者。为了事业和理想,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历尽千辛万苦,仍旧矢志不渝。他在青年时代曾目睹明朝腐败,便上书要求改革,却因此受到迫害,几乎丧命。明朝灭亡后,他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没有成功。后隐居船山,终身著述,留下四百多卷著作。

王船山晚年身体不好,且又生活贫困,有时连写作用的纸笔都要靠朋友、学生周济。但他依然每日著述不倦,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他七十一岁时,清政府的一位官僚来拜访这位大学者,并给他赠送吃穿用品。王船山正在病中,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会客,并退回礼物。这位官僚自讨没趣,只好悄悄溜走。

王船山为此写了副对联,以表自己的铮铮傲骨:“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这里,“清”暗指清政府,“明”暗指明朝。

然而,王船山对朋友、对学生,却非常谦和有礼。一天,一位朋友来看他,知己相逢,把酒对酌,席间谈论时局,十分投机。后来朋友告辞,王船山虽然体弱多病,仍起身送友三步说:“君自保重,我心送你三十里。”

友人依依而别,走了十五里,猛然想起忘拿雨伞,又转身回到船山家。这时,只见船山老人仍毕恭毕敬地站在原地,“心送”朋友走完三十里……

【大视角】

君子之爱国,决不在表面下功夫;君子之待友,决不在言辞下功夫。一切非凡心灵与成就的塑造,无不从诚意、壮志与谨言慎行开始。

清贫守志,不取重金

杨震(?-124年),东汉大臣,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少好学,通晓诸经,时称“关西孔子”。年五十始仕州郡,后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汉安帝时官至太尉。居官清廉,正直无私。

杨震有个学生叫王密,当年,因他品学兼优,为人忠厚,杨震向朝廷举荐他为茂才(秀才)。王密作了昌邑县令,他不忘记老师的教诲和举荐之恩,常常思念如何报答。数年后,杨震调任,王密到郊外迎接恩师,安排食宿,关照倍至。晚上,杨震回到驿馆,正要安睡,

忽听有人叩门。开门一看,是学生王密。原来,王密备下黄金厚礼,前来拜谒老师。他见屋中无人,便十分恭敬地说:“学生本一介寒士,蒙恩师提拔,才有今日。早该报答,只是没有机会。今日难得恩师来此,特备小礼相赠,以报栽培之恩。”说着,从怀里拿出10斤黄金。杨震见状,甚感意外,便连连摆手拒绝说:“过去,我见你德才很好,才推荐你担当重任,你却为何不了解我的为人?”王密回答说:“这黄金都是我多年俸禄的积蓄……”杨震心中不快,便郑重地说:“你我过去是师生关系,现在都是朝廷命官。衣食有俸禄,俸禄外的金银财物,不可再得。再得者,一是不义,二是贪赃。”王密见老师拒绝,又说:“我是为了报答老师恩情,谈不到别的……”杨震说:“若为师徒之情,看到你当一名好官而不负我多年教诲,胜似黄金百两。你再想想,假设收下你的重金,别人知道,岂不坏了我一世清廉的名声?”王密说:“现在正是黑夜,只有我知、你知,请老师收下,学生也就心安。”杨震听他说完,面露愠色,厉声说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你是一县之主,一举一动都要做百姓的表率,千万不可欺世盗名!”

王密见老师义正词严,点污不沾,又感动又惭愧,只好谢罪而去。

【大视角】

古语说“神目如炬”、“三尺头上有神灵”。也说“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因此,亏心之事,决不仅仅只是蒙昧了自我的良知。所谓君子慎独,其实除此一人之外,天地与万物均将作为你一切言行的见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