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风寒药
中药材分类
中药材的分类按功效分类一、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附药:紫苏梗)、生姜(附药:生姜皮、生姜汁)、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附药:苍耳草)、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
(二)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附药:葛花)、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二)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附药:忍冬藤)、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附药:墓头回)、射干、山豆根(附药:北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附药:绿豆衣)(四)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五)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三、泻下药(一)攻下药大黄(后下)、芒硝、番泻叶、芦荟(二)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三)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附药:红芽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四、祛风湿药(一)祛风寒湿药独活、威灵仙、川乌(附药:草乌)、蕲蛇(附药: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附药:蛇蜕)、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二)祛风湿热药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穿山龙、丝瓜络(三)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附药:天山雪莲花)、鹿衔草、古楠叶五、化湿药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附药:厚朴花)、砂仁(附药:砂仁壳)、豆蔻(附药:豆蔻壳)、草豆蔻、草果六、利水渗水湿药(一)利水消肿药茯苓(附药:茯苓皮、茯神)、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附药:冬瓜子)、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二)利尿通淋药车前子(附药:车前草)、滑石、木通(附药:关木通、川木通)、通草、瞿麦、扁蓄、地肤子、海金沙(附药:海金沙藤)、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薢(三)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七、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附药:八角茴香)、丁香(附药:母丁香)、高良姜(红豆蔻)、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八、理气药陈皮(附药: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青皮、枳实(附药:枳壳)、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玫瑰花、绿萼梅、娑罗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八、理气药陈皮(附药: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青皮、枳实(附药:枳壳)、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玫瑰花、绿萼梅、娑罗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九、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稻芽(附药:谷芽)、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隔山消、阿魏十、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十一、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小蓟、大蓟、地榆、槐花(附药:槐角)、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羊蹄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收敛止血药白芨、仙鹤草、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温经止血药艾叶、炮姜、灶心土十二、活血化瘀药(一)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夏天无、枫香脂(二)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附药:番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藤、鸡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三)活血疗伤药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四)破血消症药莪术、三棱、水蛭、虻虫、斑蝥、穿山甲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半夏(附药:水半夏)、天南星(附药:胆南星)、禹白附(附药:关白附)白芥子、皂英(附药:皂角刺)、旋覆花(附药:金沸草)、白前、猫爪草清化热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萎、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礞石止咳平喘药苦杏仁(附药:甜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玲、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附药:银杏叶)、矮地茶、洋金花、华山参、罗汉果、满山红、胡颓子叶十四、安神药重镇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附药:龙齿)、琥珀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灵芝、缬草、首乌藤、合欢皮(附药:合欢花)、远志十五、平肝息风药(一)平抑肝阳药石决明、珍珠母、牡蛎、紫贝齿、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生铁落(二)息风止痉药羚羊角(附药:山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附药:密环菌)、地龙、全蝎、蜈蚣、僵蚕(附药:僵蛹、雄蚕蛾)十六、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十七、补虚药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饴糖、蜂蜜补阳药鹿茸(附药: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紫河车(附药:脐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冬虫夏草、胡芦巴、韭菜子、阳起石、海狗肾(附药:黄狗肾)、海马、哈蟆油、羊红膻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楮实子补阴药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明党参、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龟甲、鳖甲十八、收涩药固表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附药:小麦)、糯稻根须敛肺涩肠药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附药:莲须、莲房、莲子心、荷叶、荷梗)、芡实、刺猬皮、椿皮、鸡冠花十九、涌吐药常山、瓜蒂、胆矾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蟾酥(附药:蟾皮)、樟脑、木鳖子、土荆皮、蜂房、大蒜二十一、拔毒化腐生肌药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按药用部位分类根类中药:何首乌、川乌、附子、白芍、板蓝根、甘草、黄芪、葛根、人参、三七、当归、柴胡、白芷、龙胆、萝芙木、丹参、黄芩、玄参、地黄、党参、桔梗、南沙参、麦冬、天冬、温郁金根茎类:绵马贯众、大黄、黄连、延胡索、川芎、白术、苍术、天南星、半夏、石菖蒲、浙贝母、川贝母、黄精、玉竹、知母、莪术、天麻、白及茎木类中药:关木通皮类中药:桑白皮、牡丹皮、厚朴、肉桂、黄柏、五加皮、香加皮、地骨皮叶类中药:银杏叶(银杏)、侧柏叶(柏子仁)、大青叶、枇杷叶、番泻叶、颠茄、洋地黄、艾叶、淡竹叶花类中药:辛夷、槐米(花)、长春花、洋金花、金银花、菊花、红花、果实和种子类中药:马兜铃、五味子、白芥子、苦杏仁、山楂、决明子、补骨脂、枳实和枳壳、陈皮、小茴香、枸杞子、砂仁、豆蔻全草类中药:石韦、麻黄、细辛、仙鹤草、薄荷、荆芥、益母草、紫苏、藿香、茵陈、青蒿、石斛藻、菌、地衣类中药:昆布、冬虫夏草、茯苓、灵芝、猪苓、雷丸、马勃、松萝树脂类中药:其它类中药:海金沙、松花粉(松香、松节油)、琥珀、儿茶、芦荟动物类中药:蟾酥、麝香、鹿茸、牛黄、珍珠、斑蝥、蜂蜜、海马、蛤蟆油、龟甲、熊胆、阿胶、羚羊角、地龙、石决明、牡蛎、全蝎、蜈蚣、僵蚕蛤蚧、蕲蛇、鸡内金、五灵脂矿物类中药:朱砂、雄黄、自然铜、赭石、铅丹、信石、轻粉、炉甘石、滑石、石膏、芒硝、硝石、硫黄、龙骨。
2.第一章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使用注意
1.血虚头痛忌用。 2.过量易中毒。
LOGO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了解药
辛夷
首载:《神农本草经》 基原: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等的干燥 花蕾。 炮制: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胃经.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功效应用 1.发散风寒 2.宣痛鼻窍 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风寒感冒 鼻塞、鼻渊头痛
LOGO
第一章 解表药
三.分类 1.发散风寒药 2.发散风热药 四.使用注意
1、中病即止,不可过汗。 2、禁用于多汗症、热伤 津液者。 3、慎用于久患疮痈、淋 证及出血一类的病人。 4、不宜久煎
LOGO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LOGO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一、性能特点
性味辛温,发汗作用较强
1.发散风寒: 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 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紧等证。 2.止咳平喘,用于咳喘。 3.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4. 祛风湿,用于风湿痹证。
治疗斑秃: 先用硫磺皂洗头,然后取生姜片 或生姜 汁涂患处,用拇指或鱼际部磨擦,产生热 感及痒感为止,每隔5分钟摩擦1次,反复 3~5次,每日1次。
LOGO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附:生姜汁、生姜皮、煨姜。
1、生姜汁:生姜取汁,偏于化痰止呕。 2、生姜皮:生姜取皮,偏于利水消肿。 3、煨 姜:生姜煨熟,温中止呕作用较 生姜为胜。
风寒湿痹证
破伤风
LOGO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临床应用
面神经麻痹: 防风30克煎服,蜈蚣2条研细末。用防风 汤送服蜈蚣末,每日1剂,晚饭后服用,儿童 酌减,10日为1个疗程.
中药常用药用法用量
中药常用药用法用量第1章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麻黄---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桂枝---煎服,3~9g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 滴,冲服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防风---煎服,~9g羌活---煎服,3~9g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1g藁本---煎服,3~9g煎服,3~9g.;或入丸散剂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2. 发散风热药薄荷---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蔓荆子---煎服,5~9g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稍轻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葛根—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淡豆豉---煎服,6~12g浮萍---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第2章清热药1. 清热泻火药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知母---煎服,6~12g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天花粉---煎服,10~15g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淡竹叶---煎服,6~9g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栀子---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夏枯草---煎服,9~15g;或熬膏服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2. 清热燥湿药黄芩---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黄连---煎服,2~5g;外用适量龙胆---煎服,3~6g秦皮---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苦参---煎服,5~10g;外用适量白鲜皮---煎服,5~10g;外用适量3.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连翘---煎服,6~15g穿心莲---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大青叶---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板蓝根---煎服,9~15g青黛---内服~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贯众---煎服,~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蒲公英---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紫花地丁---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野菊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漏芦---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鱼腥草---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患处金荞麦---煎服,15~45g,亦可用水或黄酒避水密闭炖服大血藤---煎服,9~15g;外用适量败酱草---煎服,6~15g.外用适量射干---煎服,3~9g山豆根---煎服,3~6g;外用适量马勃~6g,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或作吹药木蝴蝶---煎服,~3g白头翁---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马齿苋---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鸦胆子---内服,~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地锦草---煎服,9~20g,鲜品为30~60g;外用适量半边莲---煎服,干品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白花蛇舌草---煎服,15~60g;外用适量白蔹---煎服,~9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研成极细粉末敷于患处4.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玄参---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赤芍---煎服,6~12g水牛角---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用量偏大,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服,每次~3g,每日2次5.清虚热药青蒿---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白薇---煎服,~9g地骨皮---煎服,9~15g银柴胡---煎服,3~9g胡黄连---煎服,~9g第3章泻下剂1. 攻下药芒硝---6~10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番泻叶---温开水泡服,攻下5~10g,缓下~3g;煎服,2~6g,宜后下;一般单味药用,不入方剂芦荟---入丸散服,或研末装胶囊,每次1~2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因其有效成分极易于于水2. 润下剂火麻仁---煎服,10~15g,打碎入煎郁李仁---煎服,6~12g,打碎入煎松子仁---煎服,5~10g;或入膏、丸3. 峻下逐水药甘遂---入丸、散服,每次~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京大戟---煎服,~3g;入丸散服,每次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降低毒性芫花---煎服,~3g;入丸散服,每次;外用适量;内用醋制服,以降低毒性商陆---煎服,5~10g;醋制以降低毒性;外用适量牵牛子---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巴豆---入丸散服,每次~;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降低毒性;外用适量第4章祛风湿药1. 祛风寒湿药独活---煎服,3~9g;外用适量威灵仙---煎服,6~9g;外用适量川乌---煎服,~3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蕲蛇---煎汤,3~9g;研末吞服,1次1~,1日2~3次;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乌梢蛇---煎服,9~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剂,酒浸;外用适量木瓜---6~9g蚕沙---煎服,5~15g;宜布包入煎;外用适量丁公藤---煎服,3~6g;或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昆明山海棠---煎服,根6~15g;茎枝20~30g;宜先煎;或酒浸服;外用适量祛风湿热药秦艽---煎服,3~9g防己---煎服,~9g桑枝---煎服,9~15g;外用适量豨莶草---煎服,9~12g;外用适量;治风寒痹痛、半身不遂宜炙用,治风疹湿疮、疮痈宜生用臭梧桐---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外用适量;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络石藤---煎服,6~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藤---煎汤,10~25g带根皮者减量,文火煎1~2小时;研粉,每日~;外用适量;减量时,先减晚上那一顿,再一点点减早上顿;只可暂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起效,病情稳定后,应逐渐减量至停药;3.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煎服,~9g;或酒浸、入丸散服桑寄生---煎服,9~15g雪莲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狗脊---煎服,6~12g第5章化湿剂藿香---煎服,5~10g;鲜品加量佩兰---煎服,5~10g;鲜品加量苍术---煎服,5~10g厚朴---煎服,3~10g;或入丸散剂附:厚朴花---用量3~9g砂仁---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附:砂仁壳---用量同砂仁豆蔻---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草豆蔻---煎服,3~6g;入煎剂较佳;入汤剂宜后下第6章利水渗湿药1. 利水消肿药茯苓---煎服,9~15g薏苡仁---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猪苓---煎服,6~12g泽泻---煎服,5~10g冬瓜皮---煎服,15~30g玉米须---煎服,30~60g;鲜品加量葫芦---煎服,15~30g;鲜品加量香加皮---煎服,3~6g;浸酒或入丸散,酌量枳椇子---煎服,10~15g泽漆---煎服,5~10g;外用适量蝼蛄---煎服,6~9g;研末服,每次3~5g;外用适量2. 利尿通淋药车前子---煎服,9~15g;宜包煎滑石---煎服,10~20g;宜包煎;外用适量通---煎服,3~6g;本品有毒,故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肾功能不全及孕妇忌服,内无湿热者、儿童与年老体弱者慎通草---煎服,6~12g瞿麦---煎服,9~15g萹蓄---煎服,9~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地肤子---煎服,9~15g;外用适量海金沙---煎服,6~15g;宜包煎石韦---煎服,6~12g萆薢---煎服,9~15g3. 利湿退黄药茵陈---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金钱草---煎服,15~6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虎杖---煎服,9~15g;外用适量第7章温里药附子---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干姜---煎服,3~10g肉桂---煎服,1~,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吴茱萸---煎服,~;外用适量小茴香---煎服,3~6g;外用适量丁香---煎服,1~3g;外用适量高良姜---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胡椒---煎服,2~4g;研末服,每次~.;外用适量花椒---煎服,3~6g;外用适量荜拨---煎服,~3g;外用适量荜澄茄---煎服,~3g第8章理气药陈皮---煎服,3~9g青皮---煎服,3~9g;醋炙舒肝止痛力强枳实---煎服,3~9g,大量可用至30g;炒后性较平和附:枳壳---用法用量同枳实沉香---煎服,~,宜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剂,每次~1g檀香---煎服,2~5g,宜后下;入丸散,1~3g川楝子---煎服,~9g;外用适量;炒用寒性降低乌药---煎服,3~9g青木香---煎服,3~9g;散剂每次~2g,温开水送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荔枝核---煎服,~9g;或入丸散剂香附---煎服,6~9g;醋炙止痛力强佛手---煎服,3~9g香橼---煎服,3~9g玫瑰花---煎服,~6g薤白---煎服,5~9g刀豆---煎服,6~9g柿蒂---煎服,~9g第9章消食药山楂---煎服,10~15g,大剂量30g;生山楂、炒山楂多用于消食散瘀,焦山楂、山楂炭多用于止泻痢神曲---煎服,6~15g;消食宜炒焦用麦芽---煎服,10~15g,大剂量30~120g;生麦芽功偏消食健胃;炒麦芽多用于回乳消胀稻牙---煎服,9~15g;生用长于和中;炒用偏于消食莱菔子---煎服,6~10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鸡内金---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3g;研末服效果比煎剂好第10章驱虫药使君子---煎服,9~12g,捣碎;取仁炒香久服,6~9g;小儿每岁1~粒,一日总量不超过20粒;空腹服用,每日一次,连用3苦楝皮---煎服,~9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槟榔---煎服,3~10g;去绦虫、姜片虫30~60g;生用力佳,炒用力缓;鲜品优于陈久者南瓜子---研粉,60~120g;冷开水调服鹤草芽---研粉吞服,每日30~45g,小儿~kg,每日1次,早起空腹服雷丸---入丸、散,15~21g;1次5~7g,饭后用温开水调服,1日3次,连服3天鹤虱---煎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榧子---煎服,10~15g;炒熟嚼服,一次用15g芜荑---煎服,3~10g;入丸、散,每次2~3g;外用适量,研末调服第11章止血剂凉血止血药小蓟---煎服,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大蓟---煎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地榆---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用,解毒敛疮多生用槐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侧柏叶---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瘀止咳宜生用白茅根---煎服,15~30g,鲜品加倍,以鲜品为佳,可捣汁服;多生用,止血亦可炒炭用苎麻根---煎服,10~30g;鲜品30~60g;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用鲜品捣敷2. 化瘀止血药三七---多研末吞服,1~;煎服,3~10g,亦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蒲黄---煎服,3~10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3. 收敛止血药白及---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亦可入丸、散剂,入散剂,每次服2~5g;研末吞服,每次~3g;外用适量仙鹤草---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60g;外用适量棕榈炭---煎服,3~10g;研末服1~血余炭---煎服,6~10g;研末服,~3g;外用适量藕节---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鲜品30~60g,捣汁饮用;亦可入丸、散;4. 温经止血药艾叶---煎服,3~10g;外用适量;温经止血亦炒炭用,余宜生用炮姜---煎服,3~6g灶心土---煎服,15~30g,布包,先煎;或60~120g,煎汤代水;亦可入丸、散,外用适量第12章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药川芎---煎服,3~9g延胡索---煎服,3~10g;研粉吞服,每次1~3g郁金---煎服,5~12g;研末服,2~5g姜黄---煎服,3~10g;外用适量乳香---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没药---煎服,3~10g;外用适量五灵脂---煎服,3~10g,宜包煎2. 活血调经药丹参---煎服,5~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红花---煎服,3~10g;外用适量附:番红花---本品货少价贵,用量宜小,一般用~3g桃仁---煎服,5~10g,捣碎用;桃仁霜入汤剂宜包煎益母草---10~30g,煎服;或熬膏,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外洗泽兰---煎服,10~15g;外用适量牛膝---煎服,6~15g;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鸡血藤---煎服,10~30g;或酒浸服,或熬膏服王不留行---煎服,5~10g,外用适量3. 活血疗伤药土鳖虫---煎服,3~10g;研末服,1~,黄酒送服;外用适量马钱子~,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自然铜---煎服,10~15g;入丸散、剂,醋淬研服每次;外用适量苏木---煎服,3~10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骨碎补---煎服,10~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亦可浸酒擦患处4. 破血消症药莪术--- 煎服,3~15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外用适量三棱---煎服,3~10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水蛭---煎服,~3g;研末服,~;以入丸、散或研末服为宜;或以鲜活者放置于瘀肿局部吸血消瘀穿山甲---煎服,3~10g;研末吞服,每次1~第13章化痰止咳平喘药1. 温化寒痰药---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热化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天南星---煎服,3~10g,多制用;外用适量禹白附---煎服,3~5g;研末服~1g,宜炮制炮制后用;外用适量白芥子---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皂荚---研末服,1~;亦可入汤剂,~5g;外用适量附:皂荚刺---煎服,3~10g;外用适量,醋煎涂患处;旋覆花---煎服,3~10g,布包附:金沸草---煎服,5~10g白前---煎服,3~10g;或入丸、散2. 清热化痰药川贝母---煎服,3~10g;研末服1~2g浙贝母---煎服,3~10g瓜蒌---煎服,全瓜蒌10~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10~15g打碎入煎竹茹---煎服,6~10g;生用请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竹沥---内服30~50g,冲服; 本品不能久藏,但可熬膏瓶贮,称竹沥膏;近年用安瓶密封装置,可以久藏前胡---煎服,6~10g;或入丸、散;桔梗---煎服,3~10g;或入丸、散胖大海---2~4枚,沸水泡服或煎服海藻---煎服,10~15g昆布---煎服,6~12g黄药子---煎服,5~15g;研末服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磨汁涂海蛤壳---煎服,10~15g;蛤粉宜包煎海浮石---煎服,10~15g;打碎先煎瓦楞子---煎服,10~15g,宜打碎先煎;研末服,每次1~3g;生用消痰散结;煅用制酸止痛礞石---煎服,6~10g,宜打碎布包先煎;入丸散~3g3. 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煎服,5~10g,宜打碎入煎,或入丸、散,一般不用去皮应用,因其毒性成分也是有效成分,控制其用量即可紫苏子---煎服,5~10g;煮粥食或入丸、散百部---煎服,5~15g;外用适量;久咳虚嗽宜蜜炙用紫苑---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款冬花---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内伤久咳宜炙用马兜铃---煎服,5~10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一般生用,肺虚久咳者宜炙用枇杷叶---煎服,5~10g,包煎,因其叶上有毛,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桑白皮---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葶苈子---煎服,5~10g;研末服,3~5g白果---煎服,5~10g;捣碎,把壳捣烂罗汉果---煎服,10~30g;或开水泡服第14章安神剂1. 重镇安神药朱砂---内服,只宜入丸、散服,每次~;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磁石---煎服,15~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龙骨---煎服,15~30g;宜先煎;外用适量;镇静安神,平肝潜阳多生用;收敛固涩宜煅用附:龙齿---用法、用量与龙骨相琥珀---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每次~3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忌火煅2. 养心安神药酸枣仁---煎服,9~15g;研末吞服,每次~2g;本品炒后质脆易碎,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可增强疗效柏子仁---煎服,10~20g;大便溏者宜用柏子仁霜代替柏子仁灵芝---煎服,6~12g;研末吞服~3g首乌藤---煎服,9~15g合欢皮---煎服,6~12g;外用适量远志---煎服,3~5g;外用适量;化痰止咳宜炙用第15章平肝熄风药1. 平抑肝阳药石决明---煎服,20~30g;应打碎先煎;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珍珠母---煎服,20~30g;宜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牡蛎---煎服,20~30g;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宜煅用,其他宜生用紫贝齿---煎服,10~15g;宜打碎先煎,或研末入丸、散剂代赭石---煎服,20~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降逆、平肝宜生用,止血宜煅用刺蒺藜---煎服,6~9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罗布麻---煎服或开水泡服,3~15g;肝阳眩晕宜用叶片,治疗水肿多用根生铁落---煎服,30~60g;或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敷2.息风止痉药羚羊角---煎服,5~10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 附:山羊角---煎服用量10~15g牛黄---入丸、散剂,每次服~,一般用量~,止痉~;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钩藤---煎服,10~15g,入煎剂宜后下天麻---煎服,10~15g;研末冲服,每次1~地龙---煎服,5~10g;鲜品10~20g,化水冲服;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适量全蝎---煎服,3~5g;研末吞服,每次~1g;外用适量蜈蚣---煎服,3~5g;研末冲服,每次~1g;外用适量僵蚕---煎服,5~10g;研末吞服,每次1~2g;散风热宜生用,其他多制用第15章开窍药麝香---入丸、散剂,每次~;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冰片---入丸散,每次~;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苏合香---入丸、散,~1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石菖蒲---煎服,化湿和胃 5~10g;开窍10~15g,后下;鲜品加倍第16章补虚药1. 补气药---另煎服,3~5g;挽救虚脱、益气固脱可用10~15g,最多用到30g;宜文火另煎,一般煎1小时,分次兑服;野山参多入散剂,研末吞服,每次1~2g,日服1~3g西洋参---另煎兑服,3~5g.;亦可饮片蒸后,嚼服,可研粉会加淀粉在内吞服党参---煎服,10~15g太子参---煎服,9~30g黄芪---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白术---煎服,10~15g;生用,固表止汗,燥湿利水;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山药---煎服,20~30g;麸炒可增强补脾止泻的作用,生炒养肺肾之阴白扁豆---煎服,20~30g,量不止,可大到100g;炒后可使健脾止泻作用增强,故用于健脾止泻及作散剂用时宜炒用草---煎服,~9g;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中毒急救 30~60g,甚100g大枣---劈破煎服,6~15g,10~15枚饴糖---入汤剂须烊化冲服,每次15~20g蜂蜜---煎服或冲服,10~20ml,即2~3勺钢匙,大剂量30~60g;外用适量,本品作栓剂肛内给药,通便效果较口服更捷2. 补阳药---1~3g,每日2~3次,研末吞服,入丸、散剂,一般不入煎剂附:鹿角---用量5~10g,水煎服或3~5g研末服作用很弱服或锉末敷鹿角胶---用量5~15g;用开水或黄酒烊化服,或入丸散膏剂;不入汤剂,入丸散剂鹿角霜---用量10~25g;适量紫河车---1~2g,每日2~3g,研末装胶囊服,也可丸、散;如用鲜胎盘,每次半个或一个,水煮服食淫羊藿---煎服,3~15g巴戟天---煎服,5~15g仙茅---煎服,5~15g;或酒浸服,亦入丸、散杜仲--- 煎服,10~15g续断---煎服,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崩漏下血宜炒用肉苁蓉---煎服,10~15g锁阳---煎服,10~15g补骨脂---煎服,5~15g益智仁---煎服,3~10g菟丝子---煎服,10~20g沙苑子---煎服,10~20g蛤蚧---煎服,5~10g;研末每次1~2g,每日3次;浸酒服用1~2对核桃仁---煎服,20~30g冬虫夏草---煎服,5~15g;也可入丸、散海狗肾---研末服,每次1~3g,每日2~3次;入丸、散或泡酒服海马---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3. 补血药当归---煎服,5~15g熟地黄---煎服,10~30g白芍---煎服,5~15g;大剂量15~30g阿胶---5~10g;入汤剂宜烊化冲服何首乌---煎服,15~30g,用量偏大,亦可入丸散剂龙眼肉---煎服,10~25g;大剂量30~60g4. 补阴药北沙参---煎服,~9g南沙参---煎服,9~15g百合---煎服,6~12g;蜜炙可增强润肺作用麦冬---煎服,6~12g天冬---煎服,6~12g石斛---煎服,6~12g;大剂量可用到15~30g玉竹---煎服,6~12g黄精---煎服,10~15g,但可偏大,一般用量20~30g,且临床可长期服用枸杞子---煎服,6~12g墨旱莲---煎服,10~15g,可长期服用子---煎服,10~15g;因其主要成分齐墩果酸不易溶于水,故以入丸剂为佳;本品以黄酒拌后蒸制,可增强滋补肝肾作用苦寒之性减弱,避免滑肠桑椹---煎服,干桑椹10~15g,鲜品20~30g,鲜品无滋腻之性,晒干后干桑椹的滋腻之性增强,宜滋阴黑芝麻---煎服,9~15g;或入丸、散剂龟甲---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更容易煎出有效成分,并除去腥气,便于制剂鳖甲---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可除去其腥气,易于粉碎,方便制剂章收涩药固表止汗药麻黄根---煎服,10~15g;外用适量浮小麦---煎服,15~30g;研末服,3~5g糯稻根须---煎服,152. 敛肺涩肠药五味子---煎服,3~5g;研末服,1~3g乌梅---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血止泻宜炒炭用五倍子---煎服,3~5g;入丸、散服,每次1~;外用以收湿敛疮,适量;研末外敷调敷或湿敷或煎汤熏洗罂粟壳---煎服,3~5g/天;止咳蜜炙用,止血止痛醋炒用诃子---煎服,3~10g;涩肠止泻宜煨用,敛肺清热、利咽开音宜生用石榴皮---煎服,3~10g;入汤剂生用,入丸、散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肉豆蔻---煎服,5~10g;入丸、散服,每次2~3g;内服须煨熟去油用赤石脂---煎服,15~20~30g;外用适量,研细末撒患处或调敷禹余粮---煎服,15~20g3. 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煎服,5~10g,急救固脱20~30g覆盆子---煎服,5~10g桑螵蛸---煎服,6~10g金樱子---煎服,6~12g海螵蛸---煎服,10~15g;散剂酌减;一般1~2g/次;外用适量莲子---煎服,10~15g;去心打碎用芡实---煎服,10~15g,可增量至20~30g第18章涌吐药--煎服,5~10g;入丸、散酌减;涌吐可生用,截疟宜酒制用;治疟宜在病发作前半天或2小时服用,并配伍陈皮、半夏等其致吐的副作用瓜蒂---煎服,3~5g;入丸、散服,每次~1g;外用适量;研末~1g吹鼻,待鼻中流出黄水即可停药胆矾---温水化服,~;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以水溶化后外洗第19章攻毒杀虫止痒药雄黄---外用适量,研末敷,香油调搽或烟熏;外用~;入丸、散用硫黄---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加油调敷患处;内服1~3g,炮制后入丸、散服;古时常用豆腐和硫黄同煮,煮后豆腐发黑白矾---外用适量,研末撒布、调敷或化水洗患处;内服~2g,入丸、散服蛇床子---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内服10~15g,汤剂蟾酥---内服~,研细,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樟脑---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内服~,入散剂或用酒溶化服土荆皮---外用适量,酒或醋浸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大蒜---外用适量,捣敷,切片擦或隔蒜灸;内服5~10g,或生食、或制成糖浆服第20章拔毒化腐生肌药---外用适量;本品只供外用,不能内服;且不用纯品,而多配煅石膏外用;用时,研极细粉末,干掺或调敷,或以药捻沾药轻粉---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干掺,或制膏外贴;内服每次~,入丸、散服砒石---外用适量,用量很小,不过10mg,研末撒敷,宜作复方散剂或入膏药、药捻用;内服~,入丸、散铅丹---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熬膏贴敷;内服每次~,入丸散服炉甘石---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水飞点眼、吹喉;一般不内服硼砂---外用适量,研极细末干撒或调敷患处;或化水含漱;内服,~3g,入丸、散服第1章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麻黄---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桂枝---煎服,3~9g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 滴,冲服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防风---煎服,~9g羌活---煎服,3~9g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1g藁本---煎服,3~9g子---煎服,3~9g.;或入丸散剂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2. 发散风热药薄荷---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蔓荆子---煎服,5~9g--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稍轻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葛根—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淡豆豉---煎服,6~12g浮萍---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第2章清热药1. 清热泻火药--生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末以增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知母---煎服,6~12g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天花粉---煎服,10~15g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淡竹叶---煎服,6~9g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栀子---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夏枯草---煎服,9~15g;或熬膏服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2. 清热燥湿药黄芩---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黄连---煎服,2~5g;外用适量黄柏---煎服,3~12g;外用适量龙胆---煎服,3~6g秦皮---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苦参---煎服,5~10g;外用适量白鲜皮---煎服,5~10g;外用适量3.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连翘---煎服,6~15g穿心莲---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大青叶---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板蓝根---煎服,9~15g青黛---内服~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贯众---煎服,~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蒲公英---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紫花地丁---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野菊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漏芦---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鱼腥草---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患处。
中药学 图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寒药
麻黄
麻黄科:草麻黄、 中麻黄、木贼麻黄 草质茎 生用、蜜炙或捣 绒
桂枝
科:肉桂 嫩枝
樟
紫苏
形科:紫苏 茎、叶
唇
生姜
科:姜 新鲜根茎
姜
香薷
形科:石香薷、 江香薷 地上部分
唇
荆芥
唇
形科:荆
芥 上部分 生用、炒炭
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防风
伞 根 生
形科:防风
用、炒炭
羌活
形科:羌活、 宽叶羌活 根茎及根
伞
白芷
形科:白 芷、杭白芷
伞 根
细辛
兜铃科:北细 辛、汉城细辛、华 细辛 全草
马
藁本
形科:藁 本、辽藁本 根茎及根
伞
苍耳子
菊
科:苍
耳 实 炒去硬刺
果
辛夷
兰科:望春花、 玉兰、武当玉兰 花蕾
木
葱白
合科:葱 近根部的鳞 茎
百
鹅不食草
科:石胡荽 全草
菊
胡荽
形科:芫荽 全草
伞
柽柳
柳科:柽柳 嫩枝叶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第七章解表药一、含义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根据解表药的药性和功效主治差异,常将其分为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两类,有时又有称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者。
二、功效与主治本章内的所有药物都具有解表功效,可主治外感表证,症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而不畅,脉浮,或有鼻塞流涕、咽痒、咳喘等表现者。
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除主治风寒表证(感冒风寒)和风热表证(风热感冒)外,风邪所致的头昏头痛、目赤咽痛、皮肤瘙痒等,亦多选用;此外,本类药还分别兼有止痛及透疹等其他多种功效,因而又有其相应的主治病证。
这些内容将分述于以下两节的概述之中。
三、性能特点解表药气味大多芳香,性质轻宣疏散,主要用以发散表邪,根据五味中“辛能散”的理论,故一般为辛味;发散风热药因能清泄,又多兼苦味。
其作用趋向为升浮,能疏散经肌肤或口鼻内犯的邪气,或开腠发汗,使表邪随汗而外解。
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足太阳膀胱经亦主一身之表。
以脏腑辨证而言,则表证在肺;以六经辨证或经络辨证而言,则表证当属膀胱经的证候,故解表药的解表功效归此二经。
现代中药学多谓其归肺经,而古代本草多言其归膀胱经。
在药性方面,发散风寒药偏于温性,发散风热药偏于寒凉四、配伍应用使用解表药,应区分表证的寒热,四时气候变化及患者体质的不同,因证选药并作适当的配伍。
如风寒表证宜选用发散风寒药,风热表证宜选用发散风热药。
温热病邪在卫分,宜用发散风热药,并辅以清热解毒药;表证夹湿,宜以祛风胜湿的解表药为主,并合用化湿之药。
若体虚之人外感,应辨别不同的正气虚衰,分别与益气、助阳、养血、滋阴药配伍,以扶正解表。
此外,还可依据兼有症,进行必要的配伍。
如见咳喘痰多,或气滞胀闷、呕恶者,可与化痰、止咳、平喘药,或行气和中药同用。
五、使用注意1.使用解表药,尤其是发汗解表药,服用量不可过大,应以微令汗出,得汗即止为原则,可使邪气外出,而正气不伤;发汗是使人体阳气蒸化津液,并从汗孔出于体表,如发汗太过,汗出淋漓,既会伤阴,又有亡阳的危险。
什么是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寒药是一类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出现的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无汗、脉浮紧或浮缓等症状的药物。
常见的发散风寒药包括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等。
这些药物具有发汗解表、散寒通滞的作用,通过发散作用将体内的风寒邪气排出体外,从而缓解感冒症状。
此外,发散风寒药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哮喘、咳嗽等。
在使用发散风寒药时,应注意配伍和用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对于阴虚阳亢、下虚上实者应慎用,孕妇也需慎用。
同时,还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药效冲突。
总之,发散风寒药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对于治疗外感风寒及其引起的症状具有显著疗效。
在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合理选用药物,以确保安全有效。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
2.用于咳嗽气喘。
3.用于风水水肿。
用法:煎服3-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桂枝:性味归经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3用于痰饮,蓄水证。
4用于心悸用法:煎服3-10g紫苏:辛温。
归肺脾经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应用: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多2.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用法:煎服3-10g,不宜久煎。
发散风热药:薄荷: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用法: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3.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用法:煎服3-6g宜后下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功效: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应用: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2用于麻疹不透。
3用于痈肿疮毒,痄腮喉痹。
用法:煎服3-10g炒用寒性烈减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应用: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2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用于目赤翳障4用于惊痫夜碲。
用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
一般病症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应用:用于壮热烦渴。
2用于肺热喘咳3用于胃火牙痛4用于疮疡不敛用法: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
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寒水石:辛,宪,寒。
归心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应用: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丹毒烫伤用法:煎服10-15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知母:苦甘。
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热病烦渴2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用于骨蒸潮热4用于阴虚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煎服6-12g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中药学歌诀
中药学记忆歌诀一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撒葱白香薷荆芥不久煎辛芷耳夷通鼻窍防风生姜羌藁本2.发散风热药薄荷蔓荆蝉牛蒡桑叶菊花与浮萍柴葛升麻升阳气再加豆豉可除烦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和栀子芦根竹叶与天麻决明夏枯密蒙花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及黄柏苦参龙胆秦鲜皮3.清热解毒药银翘野菊穿心丁治痈选用蒲败鱼凉血利咽青黛根利咽马勃射山豆止痢白头马齿鸦贯众蚤休土茯苓消痈散结漏慈姑熊胆红藤半边蛇4.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水牛角丹皮赤芍及紫草共治温毒发斑疹5.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胡连合上银柴胡三泻下药攻下黄硝番芦荟火麻郁李润下药峻下逐水遂戟芫商路巴豆牵牛子四祛风湿药1.祛风湿散寒药二乌二蛇上昆仑独活木瓜仙风藤2.祛风湿清热药秦艽防己与桑枝草桐海桐与二藤3.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桑生与狗脊五化湿药化湿解暑藿佩兰祛风散寒是苍术行气除螨是厚朴化湿行气豆砂仁燥湿行气草豆蔻燥湿截疟草果行六利水渗湿药1.利水消肿药薏仁再加猪茯泻2.利尿通淋药二石通车东去灯海蟹遍地(薢扁地)3.利湿退黄药金虎茵陈与珍珠七温里药回阳救逆附干姜引火归元是肉桂散寒止痛茱茴香丁香二椒菝澄茄八理气药青陈二枳白腹皮佛手花香可解郁行气止痛七味药三香楝乌与甘荔降气止呃柿蒂豆九消食药山神来(莱)倒(稻)麦鸡十驱虫药使君苦楝驱蛔虫苦槟丸榧杀多虫槟瓜草雷驱绦虫槟榔飞鹤兼通便十一止血药1.凉血止血药白鲫(蓟)鱼(榆)住(苎)花侧2.化瘀止血药三蒲草3.收敛止血药白仙鹤紫血榈4.温经止血药爱疆土(艾姜土)十二活血化瘀药1.活血止痛药延川遍地是黄金乳香没药常相须灵脂降落银杏叶皆属活血止痛药2.活血调经药牛王丹桃红母鸡爱兰花3.活血疗伤药土鳖自然骨碎补血竭儿茶马奴苏4.破血消癥药斑虻和蛭鳖三棱莪术消相同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1.温化寒痰药夏南星三白皂荚旋覆花2.清热化痰药贝母瓜蒌胖胆星三竹前胡瓦礞石三海昆桔黄药子3.止咳平喘药苦杏紫苏马兜铃洋紫款冬百琵琶白果葶苈桑白皮十四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清心安神选朱砂活血利尿是琥珀耳目纳喘是磁石龙骨平肝和固涩2.养心安神药益肝敛汗生津酸润肠止汗柏子仁养血驱风首乌藤解郁活血合欢皮祛痰开窍益智远十五平肝熄风药1.平肝熄风药珍珠牡蛎代赭石刺蒺决明罗布麻2.息风止痉药平肝熄风羚天藤开窍醒神是牛黄全蝎蜈蚣蚕地龙十六开窍药开窍二香冰菖蒲十七补虚药1.补气药2.补血药白芍熟地与当归阿胶龙眼何首乌3.补阳药拔(巴)羊毛(茅)仲续断锁肉鹿补骨益智菟沙苑4.补阴药南北沙参合二冬玉石黄精枸杞子黑女桑椹龟鳖甲十八收涩药1.止汗药麻黄根2.敛肺涩肠药敛肺涩肠五豆蔻乌梅诃子罂粟壳石榴余粮赤石脂3.固精缩尿止带药补益肝肾山茱萸覆盆桑螵莲芡实金樱椿皮海螵蛸十九涌吐药常山瓜蒂和胆矾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二黄与蟾酥土荆蛇床矾二十一拔毒化腐生肌药只供外用红炉石铅丹砒石轻硼砂。
发散风寒药
概述: 定义、功效、适应证、分类、 性能、配伍、注意
解表药
一、定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
引起表证的六淫外邪
发热、恶寒、脉浮。
二、功效、适应证、分类:
解表:表证(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 祛风 透疹:麻疹不透
止痒:风疹瘙痒
三、性能特点:
细辛 味辛、苦;主升浮;归肺、膀胱经。有毒药
白 芷:辛散祛风,芳香通窍,辛香除湿
【功效】祛风解表,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
【应用】
1.治感冒:温性不强,解表不如防风与羌活,单纯感冒少用。
风寒感冒兼阳明经头痛或鼻塞流涕者多用。
2.治疼痛:可用于多种疼痛证。
(1)阳明经痛:眉棱骨痛,牙龈肿痛。
(2)鼻渊头痛、风湿痹痛、疮痈肿痛。 初期消肿
3.治鼻渊。凡鼻科炎症均可用。
主治:风寒表证
症状:发热轻、恶寒重、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兼治:头痛、痹证、咳喘、水肿兼风寒表证。
麻 黄:药用茎。
处方用名:麻黄
麻黄
【功用】 1、发散风寒:可配合其它解表药用于风寒表证。
特点:长于发汗。 多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 + 桂枝
2、平喘止咳: 气喘咳嗽兼风寒表证(最佳) 肺气壅遏之喘咳实证+杏仁 热喘+清泻肺热药(石膏)
常与苍耳子相须为 用治疗鼻科疾病及感冒 鼻塞头痛。
别名 木笔花
【用法】 包煎
药物比较: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相同: 通鼻窍、止痛。 为治风寒表证兼鼻塞的常用药。 又为治鼻渊及鼻渊头痛的要药。
【注意】凡血虚头痛或阴虚火旺之鼻病不宜用。
发散风寒药要点小结
1、主治证:风寒表证
发散风寒药的简单归纳
发散风寒药的简单归纳【麻黄】《神农本草经》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古、新疆。
气微香,味涩、微苦。
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药性】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风寒感冒: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2.胸闷喘咳: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胸闷的要药。
3.风水浮肿【用法用量】煎服,2~10g。
发汗解表宜生用,且不宜久煎;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捣绒后作用较为缓和,小儿、老人及体虚者宜用麻黄绒。
【使用注意】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又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并可使血压上升,故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运动员禁用。
【桂枝】《名医别录》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主产于广东、广西。
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以质嫩、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
生用。
【药性】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应用】1.风寒感冒2.脘腹冷痛、经闭痛经、关节痹痛等寒凝血滞诸痛证3.痰饮,水肿4.心悸,奔豚【使用注意】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叶】《名医别录》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
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
气清香,味微辛。
以色紫、香气浓者为佳。
生用。
【药性】辛,温。
归肺、脾经。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应用】1.风寒感冒,咳嗽呕恶2.脾胃气滞,妊娠呕吐3.鱼蟹中毒【紫苏梗】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
性味辛,温;归肺、脾经。
功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适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生姜】《名医别录》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广东、广西。
气香特异,味辛辣。
以质嫩者为佳。
切厚片,生用。
【药性】辛,微温。
中药功效记忆法——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中药功效记忆法——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一、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第1组——麻黄、香薷、浮萍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口诀:麻黄发喘水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口诀:香薷发湿水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口诀:浮萍发疹水第2组——紫苏、桂枝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口诀:支书表,三星盒。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口诀:桂枝发汗解肌发——发汗解肌汗——韩文铜镜卖解——姐住养花七肌——几瓶葱姜泥第3组——生姜、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口诀:想象喝四口生姜汤第一口,想象全身发热出汗,同时说:“解表散寒”。
第二口,想象热汤到了胃里,胃里热乎乎的感觉,同时说:“温中止呕”。
第三口,想象热气到了胃里又掉头向上到肺部,肺部热乎乎的感觉,同时说:“化痰止咳”。
第四口,想象吃的鱼遇到姜汤就溶化了,同时说:“解鱼蟹毒”。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口诀:想象剥葱剥第一层葱皮,去了皮,葱里面的汗和寒就能发散出来,同时说:“葱白发汗解表散寒”。
剥第二层葱皮,葱里有热气(阳气)出来,同时说:“通阳”。
第4组——荆芥、防风荆芥: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口诀:荆芥表,缝针疮。
联想:荆芥的表皮,有缝针留下的疮疤。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口诀:防风取表拾铜镜。
联想:防风在取表的路上拾了个铜镜。
第5组——羌活、藁本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藁本: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口诀:羌藁解散风湿痛。
联想:羌活、藁本都有解表散寒和解除风湿疼痛的作用。
第6组——细辛、白芷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口诀:细芷借三区桶鼻敲。
新闻非花银,只找袋重农。
联想:细芷借三区的桶用鼻子敲,这个新闻要发表非花银子不可,只好找口袋沉重的农村亲戚借。
第7组——辛夷、苍耳子新夷:散风寒,通鼻窍。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中药分类名称
中药分类大全一、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2、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木贼浮萍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秦皮、苦参、白鲜皮、椿皮、龙胆草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漏芦、土茯苓、鱼腥草、红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青果、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白花蛇舌草、半支莲、白蔹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5、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三、泻下药1、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2、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3、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四、祛风湿药1、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蚕沙、伸筋草、海风藤、青风藤、雷公藤、雪上一枝蒿、路路通2、祛风湿清热药: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丝瓜络3、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五、芳香化湿药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六、利水渗湿药1、利水消肿药: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玉米须、香加皮、2、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灯芯草、萆薢3、利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杖、七、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八、理气药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薤白、大腹皮、柿蒂九、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阿魏十、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十一、止血药1、凉血止血药:小蓟、大蓟、地榆、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2、温经止血药:艾叶、炮姜3、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降香4、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棕榈炭十二、活血化瘀药1、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2、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怀牛膝、川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3、活血疗伤药: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儿茶、血竭、刘寄奴、4、破血消癥药:莪术、三棱、水蛭、斑蝥、穿山甲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1、温化寒痰药: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2、清化热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海浮石、瓦楞子、3、止咳平喘药: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铃、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洋金花、罗汉果十四、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2、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远志、夜交藤十五、平肝息风药1、平肝潜阳药: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2、息风止痉药:牛黄、钩藤、珍珠、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十六、开窍药冰片、苏合香、石菖蒲十七、补虚药1.2.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太子参、炙黄芪、生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刺五加、沙棘、绞股蓝3.补阳药: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阳起石、海马4.5.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6.7.补阴药: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鳖甲、龟甲、桑椹十八、收涩药1.2.固表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3.4.敛肺涩肠药: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脂5.6.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芡实十九、涌吐药:常山、瓜蒂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雄黄、硫磺、白矾、蛇床子、土槿皮、蜂房。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主治功效表:发散风寒药
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上犯、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
胸闷胁痛
牛蒡子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麻疹不透、痈肿疮毒、痄腮喉痹、乳痈
蝉蜕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上攻,咽痛瘖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白芷
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外感风寒,头痛鼻塞、头面诸疾、风湿痹痛、带下过多、疮痈肿毒
又治乳痈
细辛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风寒感冒、阳虚外感、寒痰停饮,气逆咳喘、通关开窍醒神、头痛
鼻渊、牙痛、痹痛
藁本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风寒感冒,颠顶头痛、风寒湿痹
苍耳子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鼻渊头痛、风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疥癣痲疯
生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胃热呕吐、风寒咳嗽
香薷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阴暑证、水肿脚气、利水退肿
荆芥
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外感表证、透疹消疮、吐衄下血
防风
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感冒头痛、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证
羌活
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风寒感冒、头身疼痛、风寒湿痹,肩臂疼痛
风热表证、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小便不利
*木贼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风热目赤,翳障多泪、便血、痔血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主治功效表: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品名
功效
主治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张廷模:中药学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
张廷模:中药学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现在我们开始上课,请大家翻在教材的57页。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各论的学习方法和解表药的概述部分,我们当时谈到了学习《中药学》的各论的时候,我们重点在概述的部分要很好的掌握这一类药的共性问题。
所以昨天我们通过解表药的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我们已经知道了解表药以及通过发散风寒药的概述,了解了发散风寒药它们共同有的这些特征,主要是在功效主治和性能等等这些方面的一些特征。
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具体药物的学习方法,就是要以功效为核心,然后在具体的药物下面,我们重点掌握这味药,就是这种药的个性特征,然后把药物的个性特征和概述当中的共性的特点结合起来,对一些具体的药物掌握得非常准确了。
在学习具体药物的时候,我们还要很好的区别,在这个教材的文字当中,哪一些是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哪一些是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我们要重点学的是中药学自身的知识,至于是其他学科在中药学里面,就是为了很好的表述中药的一些比如说临床应用,而涉及到的中医学基础,或者方剂临床的一些知识。
主要要在其他学科学习的时候才能全部的完成,我们这里只能够作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当然它也不是考核的重点,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具体的药物。
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学习具体的药物了。
发散风寒当中的第一味药是麻黄,因为这个药材微微的带一点很淡的黄色,所以这是通过药材的颜色来命名的。
那么为什么叫麻呢?这个很少看到有人解释。
明代有一个本草学家讲过这么一句话,就是说这个麻黄它是“如麻”。
其实我们现在理解就是说麻黄它是草质茎的纤维,和我们用的那种麻类的纤维非常相似。
我们后面要谈到炮制,炮制要制麻黄绒,那麻黄绒(是)把麻黄的草质茎捣绒了以后,真正象一团乱麻。
所以应该说这个麻是形容它这个纤维的特征的,黄是它的颜色。
这就是所谓解释它名字的来历。
当然有的药很有意思,有的药意义不大,或者我们现在还不清楚。
但麻黄一般都没解释,我们只是说第一味药,把它简单的说一下。
几种常见的发散风寒药
麻黄【药性】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风寒感冒。
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
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伤寒论》)。
2.咳嗽气喘。
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
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如三拗汤(《和剂局方》)。
治疗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甘石汤(《伤寒论》)。
3.风水水肿。
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
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2~9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桂枝【药性】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1.风寒感冒。
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
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
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发散风寒药
编辑版ppt
10
使用注意
• 一个是因证使药
• 第二个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第三个中病即止:按照张仲景的经验,微似汗出,好 象出了一点汗,又没有明显的出汗,就达到了中病的 效果。如果说这个汗出太多,可能造成这个亡阳亡阴。 因为这个汗是人体的津液,在阳气的作用下,施泄于 外而形成的,如果过汗不但损伤阳气,也损伤阴津, 所以可以造成严重的这个大汗淋漓、可以亡阳,可以 伤津。所以叫中病即止,不可过汗。
故事
编辑版ppt
16
作用机理
发汗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麻黄碱。
② 条件 温服、温热条件。
③ 作用机理:
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汗腺 分泌↑;
兴奋中枢,外周α受体
利尿
① 有效成分 d-伪麻黄碱。
② 作用 尿量增加。
③ 机理
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抗炎、抗过敏
① 有效成分 伪麻黄碱、甲基麻黄
编辑版ppt
14
功效
• 还可以用于风寒郁闭引起的疮肿,皮肤瘙痒,鼻塞不 通,或者流涕不止,所以麻黄在临床上用于一些过敏 性的皮肤病,用于一些鼻渊,鼻炎,鼻窦炎,尤其是 过敏性的鼻炎,现在用得非常广泛。
• 因为它能够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另外它能兴奋中枢, 对于失眠的患者它可以加重失眠,所以对高血压和失 眠的患者,在临床使用的时候要慎用。这个是其他解 表药没有的,麻黄有
编辑版ppt
21
功效
对于风寒的表虚证,什么叫做表实和表虚?这里的实和虚,不是我们八纲辨证 当中的虚实的虚,是讲的肌表的一种状态,如果按照虚实辨证,表实证和表虚 证都是属于实证的,都不是虚证。
我们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说这里有一个门,这个门现在关得非常严,没 有一点缝隙,就象说肌表那个腠理,毛孔的一种状态,闭合得很紧。因为寒邪 收引,收引了以后,那个毛孔就闭合,这个很严实。另外一个,如果说这个门 是虚掩着的,说这个关得严实和虚掩同样的都是这个门。这个门没有改变,只 是它的状态有一点不一样,关紧没有关紧,是不是完全封闭。所以这个表实和 表虚就是外感了风寒以后,是不是有汗为主要判断。不容易出汗,那就叫表实 证;如果说外感了风寒,其他症状完全相同,但是患者有自汗,自己觉得好象 在出汗,这个呢他的肌表就处于一种不固密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称为表虚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散风寒药
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它主要用于风寒感冒。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恶寒比较重,头身疼痛比较明 显,舌苔薄白、口不渴,或者有的兼有咳嗽气喘、脉 浮紧等等。 第一:含义
第二:功效与主治
第三:性能特点 第四:配伍应用
第一考虑它的寒热虚实,第二主要考虑它的主要症状,这个主治证的 症状。表证本身就涉及到寒热,但是它可以兼有里寒或者里热。那么 在配伍的时候,如果里寒比较重的,或者兼有明显里寒的,那可以配 伍温里药;兼有里热的,可以配伍清热药。尤其是这个发散风寒的药 用于温热病,更常常和清热药,尤其是清热解毒药配伍在一起,那么 寒热的问题解决了。虚实,虚常常有一些正气虚衰的患者,感受外邪, 成了体虚感冒,那么针正气虚衰的不同,分别可以配伍补阳、补气、 补血、补阴的药物,另外就是针对症状,那感冒的症状,恶寒发热, 有时候经常有咳嗽、气喘、痰多,或者说鼻窍不通这样的一些症状。 那你在回答的问题的时候,如果说表证出现了这个咳喘痰多,那么配 伍这个止咳平喘和这个祛痰的药物。有鼻塞不通的,可以配伍通鼻窍 的药物,这就根据治疗病证的这个症状。
疏散风寒药
麻黄
荆芥
防风 羌活
桂枝 紫苏 生姜 香薷
白芷
藁本 苍耳子
第十八讲 解表药的概述 发散风寒药概述
概述
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药物,称 为解表药。 基本的结构,就是以什么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什 么病证,或者什么证候,就称为什么药。其实对每一 个章,都可以用这样一个模式来处理。 表邪就是引起表证的六淫外邪,但是引起表证的六淫 外邪当中,最主要的是风,所以是以风邪为主的。
功效
平喘的作用:外感风寒外邪郁闭,很容易造成肺的清 肃下降的功能失调,而很容易引起气喘咳嗽 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但是麻黄的利尿作用并不强,所 以在临床上它用于水肿,但是一般的水肿很少使用。 主要治疗水肿兼有表邪 表邪祛除了,表证解除了,它可以通过它的宣发和通 调水道的功能,就有利于出汗,有利于利尿。 麻黄本身有发汗作用,通过发汗作用可以使泛溢于肌 肤的水湿通过汗液外出,也可以减轻水肿。
麻 黄
命名:因为这个药 材微微的带一点很 淡的黄色,所以这 是通过药材的颜色 来命名的,麻是形 容它这个纤维的特 征
功效
发散风寒、平喘利尿 主要是通过发汗来驱除风寒的邪气 不能误认为表实证以外的普通风寒表证麻黄不能用, 麻黄同样用,而且能够广泛的和其他的发散风寒的药 组成不同的发散风寒(的)多种辛温解表的方剂 这种表实证就是无汗,而且比正常的人出汗都少,而 且一般的解表药还不容易达到发汗的这样一个效果, 这个把它称为外感风寒的表实证 要把麻黄作为一个发散风寒的发汗解表药,就必须和 桂枝同用
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傅说:“小 人无罪。”“怎么能说你无罪?”“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 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 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 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 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 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 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 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功效
还可以用于风寒郁闭引起的疮肿,皮肤瘙痒,鼻塞不 通,或者流涕不止,所以麻黄在临床上用于一些过敏 性的皮肤病,用于一些鼻渊,鼻炎,鼻窦炎,尤其是 过敏性的鼻炎,现在用得非常广泛。 因为它能够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另外它能兴奋中枢, 对于失眠的患者它可以加重失眠,所以对高血压和失 眠的患者,在临床使用的时候要慎用。这个是其他解 表药没有的,麻黄有 麻黄其实还能够治疗腹痛,比如李东垣很多治疗脘腹 冷痛的一些方里面,什么麻黄温中汤、麻黄豆蔻丸, 就来治疗这个脘腹的疼痛 以下部分来自网络
使用注意
一个是因证使药 第二个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三个中病即止:按照张仲景的经验,微似汗出,好 象出了一点汗,又没有明显的出汗,就达到了中病的 效果。如果说这个汗出太多,可能造成这个亡阳亡阴。 因为这个汗是人体的津液,在阳气的作用下,施泄于 外而形成的,如果过汗不但损伤阳气,也损伤阴津, 所以可以造成严重的这个大汗淋漓、可以亡阳,可以 伤津。所以叫中病即止,不可过汗。
故事
中 药 学
以下内容根据张教授讲稿整理
岗台卫生院
李相超ຫໍສະໝຸດ 2014.4.10第一讲 序 言
主要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这三个术语的基本含义 就是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叫做中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 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其他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和中药学应该说是一回事。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 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 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无 叶草。”“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 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 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 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 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 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