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形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形象

摘要:司马懿作为《三国演义》后期的主要人物,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与善谋、精兵法的曹操对比,还是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相较,都毫不失色。且作为结束三国鼎立,创建西晋政权的奠基者,司马懿的谋略胆识,更有值得探讨之处。

关键字:三国演义司马懿人物形象

魏晋时期,三国对立,奇人辈出,谋者归于明主以求闻达天下,侠士依附贤君但为驰骋沙场,纷繁征战中,造就一个个英雄,流传一段段佳话。

司马懿便是乱世成名的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三国战乱前期他鲜有言论,直至战争发展到后期,他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与诸葛亮对立的主要人物,也是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主要人物。因为《三国演义》“尊刘”的思想,刘备与诸葛亮是书中主要描写的正面人物,司马懿辅助曹氏与刘氏集团抗衡,一直以反面形象出现,致使大多数人心中的司马懿是一个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形象,且在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中一直处于被动的,防守的一方,似乎并无太多亮点,然而仔细分析《三国演义》,会发现司马懿对当时的格局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司马懿的人物形象同样耐人分析。

一后方谋划时期——明确形势、计谋深远

1.曹操当政时的韬光养晦

曹操当政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之弊,这一时期,司马懿并没有太多出场。究其原因,一是书中情节安排需要。《三国演义》主要表现刘氏政权,对其他权势人物的描写意在衬托刘备、诸葛亮等形象,前期与刘备、诸葛亮的主要对比人物为周瑜、曹操,司马懿出场并无太大发展空间,因此作者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将司马懿的发挥空间主要集中在后期。二是司马睿精于时事的表现。曹操当政,用人而好猜忌,弥衡、杨修的例子深刻的表现了在曹操面前展示才智的不合时宜,为避免功高盖主的嫌疑,韬光养晦、明哲保身方为上上策。

同时,司马懿作为后期的主要人物,需要在前期有必要的铺垫为后文的发展做伏笔,以表现人物成长的必然经过,因此,曹操当政时期的司马懿,仅通过几次必要的出场表现出他的谋略。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中,介绍曹操官员,提及“司马懿为文学掾”,且交代“懿字仲达,河内温人也。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也”。汉代以察举制为主要选官制度,发展至汉末,可以通过世袭制、察举制、买卖官位等多种形式可以进入仕途,司马懿祖父为太守,父亲为京兆尹,哥哥为主簿,可以说举家为官,在汉末政权中有一定的地位,且环境的熏染,司马懿必定通晓官场利弊,精通为官之道。对个人信息的简要交代,为司马懿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司马懿在文中的首次进谏出现在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时曹操败刘备,的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建议乘胜追击,一句攻下川蜀之地,奈何曹操秉持知足常乐的精神,不想“得陇望蜀”,且因为“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动。

直至刘备安居蜀中,成为可以与之对抗的一股势力时,曹操方后悔当初的短见致使日后烦恼。这使司马懿与曹操形成对比,曹操向以谋略自居,但是在却因为有满足、享乐等思想而产生见识短浅的决策,曹操的弊端对比出的是司马懿的远见卓识。在作为曹操主簿的过程中,司马懿还提出连吴抗蜀、厚葬关羽等一系列富有战略性的建议,逐渐表现出自己的过人之处而不招人嫉恨。曹操病危之际,“召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等”,商议身后之事,曹洪、陈群、贾诩皆是曹氏权力中心人物,可见此时司马懿已经进入曹氏权力的核心机构。

2.曹丕当政时的崭露头角

曹操死后,曹丕当政,因司马懿素与曹丕相厚,操在位时,偶疑司马懿有虎狼之心,皆因曹丕证其清白而得免,曹丕即位后,更加倚重司马懿,历任丞相长史、督军、御史中丞、侍中等要职,封向乡侯等职位,司马懿开始显露自己的政治才能。

司马懿这一时期的谋略,在“安居平五路”中得以彰显。彼时曹丕新败,军内士气低沉,蜀主刘备驾崩,国内一时动荡,曹丕有意借机攻蜀,问询群臣时,司马懿直言“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并分析“若只起中国之兵,急难取胜”,进而献计:“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司马懿对现实形式不仅有深刻的认识,而且有切实的战略方针,在集齐五路兵马的问题上,司马懿直言“可修书一封,差使往辽东鲜卑国,见国王轲比能,赂以金帛,令起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此一路也。再修书遣使赍官诰赏赐,直入南蛮,见蛮王孟获,令起兵十万,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以击西川之南:此二路也。再遣使入吴修好,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此三路也。又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然后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此五路也。共大兵五十万,五路并进,诸葛亮便有吕望之才,安能当此乎?”

这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第一次战略意义的对峙,也是司马懿崭露头角的一次精彩表现,最终因诸葛亮技高一筹而“安居平五路”,却显示出了司马懿纵观全局,运筹帷幄的能力,且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对手,正式出现在三国征战的格局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曹丕当政时期,司马懿主要作为后方谋划人员参与到战争中,曹丕数次亲征,都将司马懿作为主要后方接应人员留守都城,司马懿在曹氏政权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二沙场征战时期——勇谋兼备、运筹帷幄

司马懿真正登上三国征战的舞台,与诸葛亮进行正面交锋,发生在曹丕逝世,曹睿继位后。时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因“雍、凉二州缺人守把,司马懿上表乞守西凉等处。曹睿从之,遂封懿提督雍、凉等处兵马。领诏去讫。”

听闻司马懿镇守西凉等地,“孔明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作为《三国演义》全力刻画的谋略与忠义的化身,诸葛亮在对战曹操、周瑜的过程中一直是游刃有余的形象,其羽扇纶巾间挥退百万大军,舌战群儒中仙姿毕现,是人类最高智慧形象的代表,而在成功战败曹操等雄厚之师之际,诸葛亮却对司马懿如此忌讳,不惜使用马谡的离间计除去司马懿,可见此时司马懿对于诸葛亮来说已经非常具有威胁性,司马懿是后期衬托诸葛亮形象的主要人物,同时,与诸葛亮比肩,说明司马懿的谋略见识同样不可忽视。

通过马谡的离间计,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