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苏州园林 【一等奖教案】
《苏州园林》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 掌握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和建筑特色;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苏州园林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2. 苏州园林的分类和特点;3. 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4. 苏州园林的建筑元素;5. 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6. 苏州园林的保护与传承。
三、教学重点1. 掌握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和建筑特色;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苏州园林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分类和特点;2. 示范法:展示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和建筑元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苏州园林的模拟设计和创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向学生激发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一些疑问。
2. 正文(40分钟)(1)历史背景和分类特点教师向学生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分类特点和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设计原则和建筑特色教师讲解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如“远近宜度”,“密不透风”等,重点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如假山、水景、廊架等。
(3)文化内涵教师以苏州园林为例,向学生介绍中国园林文化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欣赏苏州园林。
3. 拓展(40分钟)(1)模拟设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苏州园林的模拟设计,要求学生按照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和特点进行设计,并以故事或诗词赋予园林情感。
(2)园林游览组织学生进行苏州园林的实地观摩,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苏州园林的理解和欣赏。
4. 总结(10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回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表达对苏州园林的感受和理解。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章,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讲述自己对苏州园林的理解和评价。
七、教学评价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理解和表达;2. 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3. 对学生撰写的文章进行评分。
苏州园林人教版优秀教学设计(5篇)

苏州园林人教版优秀教学设计(5篇)苏州园林人教版优秀教学设计篇1《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班级上册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
这篇课文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美的奥妙。
从巡游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总的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文章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巡游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善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只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领悟到园林独特的美是经过细心布置而又不损自然的美,同时,还能让读者从中获得一些观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是一篇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同学写作、陶冶同学的情感大有稗益。
【教学理念】1、对于八班级的同学学习说明文时,教学中老师要留意引导同学把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挨次;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精确、周密的特点,并学会在写作中对这些学问进行合理的运用。
2、摒弃保守的“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预习了解──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
实施过程中以同学的自读、自悟为基础,大力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足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的挨次。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同学喜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预备】1、课前支配同学预习课文,找诞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写字。
2、老师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有关介绍的文字和图片,设计成课件,以便同学更直观的了解苏州园林的有关学问。
【教学流程】一、课前积累学习课文之前,让同学充足预习课文,结合手中的资料书,了解苏州园林的概况,增加感性熟悉,激发学习爱好,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同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探究课后习题,并将有关字词摘录到预习本上,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人教部编版)优质 省一等奖教案 第5单元18苏州园林教案1

18 苏州园林知识与能力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整体感知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3.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感受园林文化的艺术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
3.感受写作大师的语言美,增强热爱母语的感情。
教学重点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教学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
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现在,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2.背景资料 叶圣陶先生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邀请叶圣陶为其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叶圣陶欣然允诺。
序文即此篇(略有删节)。
后来图册因故未能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3.知识链接 中国四大古典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苏州四大古典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4.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轩榭..(xuānxiè) 池沼.(zhǎo) 丘壑.(hè) 嶙峋..(línxún) 蔷薇..(qiángwēi) 镂.空(lòu) 斟酌..(zhēnzhuó) 重峦叠嶂.(zhàng) 屈曲..(qūqū) 鉴.赏(jiàn) 栏.杆(lán) 相间.(jiàn) 依傍.(bàng) 单调.(diào) 蔓⎩⎪⎨⎪⎧màn 蔓延wàn 藤蔓mán 蔓菁模⎩⎪⎨⎪⎧mó模范mú模样 (2)词语释义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
2023年《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三篇

2023年《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三篇《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__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__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__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说明文知识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3、字词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5、理清__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__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书上的图片,请你们看一看苏州园林的图片,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其中又以为主。
苏州园林教案一等奖

苏州园林教案一等奖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神秘之门。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八班级苏州园林教案一等奖,供大家参考!苏州园林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熟悉课文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2.把握全文结构,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重难点】1.熟悉课文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2.把握全文结构,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抓住本文的说明中心,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下面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有关苏州园林的介绍,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视频资料的播放:“苏州园林概述”2分20秒)从刚才的视频介绍中,我们知道了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
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三两句,说不清”,那么,到底谁能把这“三两句,说不清”的“园林情结”说清呢?不难,下面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从中你就会明白了!二、了解、解题1.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化的讨论。
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他还写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2.解题刚才视频中提到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是不是就介绍这四座园林呢?下面我们来看题目,理解题目。
请同学们看课文下面的解释:“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明确:从“诸”字可以看出,文章写的是苏州拙政园等许多园林;从“谈”字可以看出文章是说明文。
因此,课文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___【学习目标】1.品读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的自然美、画面美、意境美。
2.逐层次理解美的内涵,学会品味美并能在生活中欣赏美。
3.获得美的体验,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重难点】逐层次理解美的内涵,学会品味美并能在生活中欣赏美。
获得美的体验,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图片导入:老师展示几张中国古典园林的图片,最后定格在苏州园林,引出课文中“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的标本"一句,抓住对中心词“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明确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接着,自然地领着学生跟着叶圣陶的脚步走进《苏州园林》,去开启寻美之旅。
二、教学过程任务一:寻美——走马观花,整体感知师:假如叶圣陶爷爷带领你们参观苏州园林,你在苏州园林发现哪些美?快速阅读课文,可以按照老师推荐的格式“我发现了()美,我从文中()句子找到的。
"来回答。
预设:画面美,如: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图案美,如: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请学生回答,并让全班同学齐读所找的句子,老师简要板书内容。
(学生可以不拘泥于形式,从各个角度尽情表达自己发现的美)任务二:品美——峰回路转,细读品悟(1)分享交流会:假如叶圣陶带领大家参观苏州园林,游览后请结合课文和助读资料分享你所品悟的美。
按小组进行分享。
小组一:画面美小组二:自然美小组三:意境美小组四:层次美小组五:色彩美表达格式:我品出了()美,原文+赏析。
助读资料:资料一:叶圣陶,江苏苏州人,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苏州园林是叶圣陶童年玩耍的地方,那里有叶圣陶童年的回忆。
写此文时,叶圣陶先生75岁,这篇文章是他应邀为一个画册写的序言,文章的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他说:“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汀岸。
苏州园林语文教案一等奖3篇

1、苏州园林语文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熟悉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把握全文结构、说明顺序,把握中心句的特点与作用。
细读课文,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精练性。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特点。
(标本—完美的图画—四个讲究、三个细节)理解课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精练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出示对联)师:俗语说“上有天堂”,大家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吗?(下有苏杭)投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还有两幅对联: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全国园林之全豹。
明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总的赞美了苏杭,而第2、3联,明确得写出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他是怎样写苏州园林的。
二、了解作者、解题大家看课本105页的注释,补充:叶圣陶先生,江苏苏州人,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而且有深厚的感情。
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为摄影集《苏州园林》所写的序言。
知道什么是序言吗?序言:一般写在着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而这篇文章就是介绍摄影集《苏州园林》的。
大家看注释,课文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诸”字是许多的意思,就是说,这篇课文不是单独讲某一个的,而是总的讲苏州园林。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之一,还有沧浪亭、狮子林、留园。
“寄深眷”表明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切情意。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
检测字词1、注音:轩榭(xuan __e)重峦叠嶂(chong luan die zhang)丘壑(qiu he)嶙峋(lin xun)相间(__ang jian)池沼(chi zhao)应地制宜(ying di zhi yi)2、解释词语:(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人教部编版第5单元苏州园林同步获奖省优获奖省一等奖教案

18.苏州园林知识与能力教课目的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理清课文先总后分的构造方式。
3.掌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育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1.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次序。
2.认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悟赏识中国园林的方法。
认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清课文思路、说明次序及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习难点推测语言,领会说明中糅合记述、谈论的写作技巧,品尝简短生动的语言。
学法指导自主预习,收集资料,商讨研究。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课内容环节一上一课《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会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
今日,让新我们到苏州园林旅行一番,看看那边的园林建筑。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话一点不假,凡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被苏州园林典雅新奇的风景课所沉醉。
今日,我们大家跟着语言大师叶圣陶一同来赏识他笔下的《苏州园林》。
导入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叶圣陶( 1894-1988 ),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有名作家、教育家。
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有“优异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对语言教课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要贡献。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环节二人》《古代英豪的石像》等。
自主二、字词累积轩榭( xi è).蔷薇( qi ánɡ).商酌( zhēnzhu ..丘壑( hè).池沼( zhǎo).ó)重峦叠嶂(lu..嶙峋( l ín)镂空(lòu)..相间( ji àn)着眼(zhuó)..án zh ànɡ)学习环节二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子。
商酌:考虑事情、文字等能否可行或能否适合。
别出心裁:拥有独出心裁的奇妙构想。
就地取材:课文指依据详细地形,设计各不同样的园林。
课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课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课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要点、难点: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具的使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教学步骤和实施一、导入课文:(修路的联想)同学们是否了解近几天苏州城交通不太顺畅、空气轻度污染的原因?明确:处处修路,处处施工,整个苏城像个大工地……(世遗会的思考)1如此大兴土木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城市的急剧膨胀、明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2、世遗会为什么被选在苏州召开,作为苏州市民你有何感想?(视频资料的播放)带着问题看《苏园六记》的开头片段)明确: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
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二、讲析(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1、(幻灯显示2课题、作者及英文)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TheClassicalGardensofSuzhou(苏州古典园林)2、(解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苏州园林》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作了赋予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学情分析】这是本单元第二篇说明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回归文本,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入手,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图画体会说明对象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要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恰当地安排文章结构,逐层说明【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课前准备】1、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准备对比图片,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宝塔那象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北京的园林中的彩绘等。
以增加感性认识,尽量把文字的描述转化成形象。
2、利用导学案,先扫除字词障碍,并且布置学生预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而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6教学目的:1、感受并品析苏州园林的画面美;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理解本文结构特点;3、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理解本文结构特点。
2、感受并品析苏州园林的画面美,品味生动严密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国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同学们运用你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明确:“苏州园林甲天下”。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地道的苏州人——叶圣陶先生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吧!二、感性认识:身临其境,感知文本1、情景设置:假如全班组团游览苏州园林。
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学生置身其中,用心游览,记录心情。
2、遇记者,受采访。
教师当记者,采访学生。
采访问题:游览完苏州园林,你此时的心情如何?苏州园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心目中的苏州园林。
3、心情小记:苏州园林美如画。
(如诗如画、风景如画)三、理性认识:静默解读,探究文本1、说明文常识小站学生快速浏览2、配乐默读,自主探究。
(1)配上一韵味十足的古筝曲,让学生快速默读浏览,解读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
明确: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解读全文中心句。
学生反复诵读“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读出你认为重要的点。
如“务必”“无论”“总是”“完美”等。
3、合作探究,理清思路(1)苏州园林被誉为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足以见得它的非凡地位。
第一节中哪个词语也透露出这层含义呢?明确:“标本”。
(2)“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具体从哪些方面体现?小组讨论:看哪个小团的游览者心最细,能快速找到苏州园林的美。
(3)归纳梳理,明确说明顺序、文本结构。
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苏州园林》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描述和赞美之情。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运用。
3. 学生能够学会赏析文中的优美句子,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 生字生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优美句子的赏析。
三、教学难点1. 苏州园林设计艺术的深入理解。
2. 课文中抽象概念和复杂句子的理解。
3. 课文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和文化价值的领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精美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园林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如苏州园林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园林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园林设计中的美学原则。
2. 引入主题,明确学习目标(二)课文朗读1. 课文内容感知"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通过齐读课文,学生可以初步感受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的赞美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停顿,如在列举园林数量时适当停顿,以突出园林数量之多,同时在"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后稍作停顿,体现作者对园林的向往和实际游览的有限性。
2. 朗读技巧指导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技巧,如在"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中,强调"标本"一词,通过语调的升高来传达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
同时,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语速的控制,如在描述园林布局和设计时语速放慢,以体现园林设计的精细和匠心。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课文及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读并背诵课文《苏州园林》。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典园林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苏州园林的美。
学生分享对苏州园林的初步了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学生根据自读感受,提出问题。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针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分析。
每组选取一段描写,进行深入剖析。
4.课堂讨论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全班讨论。
5.写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尝试描写一个熟悉的景点。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6.课堂小结四、课文内容解析1.课文概述《苏州园林》是一篇描绘苏州园林美景的散文,作者通过对苏州园林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2.课文分析第一段: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
第二段:分析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
第三段:描绘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
第四段:展现苏州园林的植被特色。
3.课文重点句解析“苏州园林甲天下,天下园林甲苏州”:强调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中的地位。
“山水萦绕,曲径通幽”:描绘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
“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展现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
“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描绘苏州园林的植被特色。
五、教学反思2.学生在写作实践环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提高了写作能力。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还需加强课堂纪律意识。
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苏州园林》。
2.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描写。
3.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苏州园林教案一等奖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苏州园林教案一等奖建筑的美其实就像人格的美,一处处雕栏画栋掩饰下的春水花潮与月光,一片坍倒围墙里的樱花暴风,剪影窗纱之外的藏与露。
苏州园林就像这样,懂得藏与露。
以下是《苏州园林》优秀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其中,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和从反复诵读、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一、激趣以导入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通过创设情景,激发起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二、披文以感悟1.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谈朗读课文后的发现、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3.巧妙过渡,研读第二段。
三、合作以探究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的三至六段,合作探究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要求大家边读边标画关键句,并尝试在课本空白处做旁批。
重点学习第五、六段,通过反复诵读,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7、8、9、10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思考交流。
四、巩固以拓展(含作业)3.师生共同总结对本课的收获、感悟。
4.拓展延伸,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
⑴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⑵说明一幅画。
(提示: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介绍。
)附:板书设计13.苏州园林叶圣陶讲究: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处处入画注意:角落、门窗、色彩教学过程:《苏州园林》教学实录伴着优美的古筝曲,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苏州园林的图片(波形廊、海棠春坞、涵青亭等),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阅读:18苏州园林》赛课获奖教案_0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想1.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的图片作对比,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北京园林的彩绘等,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2.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足资借鉴。
可以结合课后第四题,进行一次口头作文或小作文训练。
3.《苏州园林》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所节选的课文主要是介绍我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说明文。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第一课时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3.教学方法朗读法。
探讨法:引导、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研究。
4.教学过程及要点一、引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
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
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是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作家、教育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及《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
欣赏苏州园林图片。
一.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1)辨明字音: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镂(lòu)空蔷薇(qiáng wēi)(2)重点字词:标本、鉴赏、败笔、艺术、技术、雷同、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图案画、美术画自出心裁、独具匠心、因地制宜二.问题探讨(一)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1.这是一篇说明文,被说明事物——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2.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哪几层内容?3.课文第3、4、5、6、段内容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7、8、9段写了什么?与3、4、5、6段内容又是什么关系?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苏州园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一般的说明方法;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1. 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
作者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图片资源:苏州园林一角】二、整体感知1. 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
江苏苏州人。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图片资源:叶圣陶】2. 检查预习,学习字词:轩榭(xuān xiè) 对称(chèn) 重峦叠嶂(luán)(zhàng)嶙峋(línxún) 丘壑(hè) 镂空(lòu) 斟酌(zhēnzhuó)3. 欣赏【影视课文】思考问题(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明确】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理清课文结构(2)快速阅读2~6段。
(3)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列出提纲。
【明确】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3段: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第4段: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第5段: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第6段: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4.这几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明确:第2段是从整体上概括,第3到第6段是局部的具体说明,总分关系。
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准确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2.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品味准确、严谨的说明语言。
3. 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文化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2.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投影出示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园林在哪里吗(苏州)3. 讲述: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脚步,一起走进《苏州园林》,去领略它们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1. 投影出示作者叶圣陶的相关信息:叶圣陶(1894 -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
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潘先生在难中》,童话集《稻草人》等。
2.让学生齐读,了解作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投影出示生字词:轩榭(xuān xiè) 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镂空(lòu) 蔷薇(qiáng wēi) 重峦叠嶂(zhàng)斟酌(zhēn zhuó) 相间(jiàn) 池沼(zhǎo)2. 提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3.再问: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 接着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这一特征的(先从四个主要方面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还注意了角落的修饰、门窗的图案、色调的处理等细节。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篇6一、教材分析《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
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对说明文的学习,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应当组织、引导、点拨学生理解掌握本文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本单元是说明文的集中学习,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一些说明文的学习技巧,但由于从本单元才开始学习说明文,对说明文的阅读技巧还不是很熟练掌握,所以对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方法的理解及对课文的欣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说明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我国园林艺术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创设情景,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PPT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学习生字词,播放PPT,让学生在文中将其标注出来,并记忆。
3.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MP3,听示范朗读。
听完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4.课文研读,播放教学PPT,PPT内容为: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感知课文的总分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1.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1)作比较: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打比方,又是作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议论: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②“我想,用图画来比方……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③“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二、语言赏析
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语言的典范。请理解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丰富内涵。
3.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记叙:①“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②“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③“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
(2)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引资料:“……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4)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教学反思
学习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这堂课的教学有以下心得:
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让学生学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丘壑,山陵与溪谷。
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重峦叠嶂: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三、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清课文思路、说明顺序及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习难点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的写作技巧,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
学法指导
自主预习,搜集资料,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上一课《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让我们到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话一点不假,凡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被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景色所陶醉。今天,我们大家随着语言大师叶圣陶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苏州园林》。
7.“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三、探究写法
1.构思缜密,脉络清楚: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逐步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对景物布置分类剖析,先作鸟瞰式的叙述,后作局部景物的详细说明和生动勾勒,前后提挈,互相照应,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文章先指出苏州园林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即让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以此总领全文。然后时时紧扣这一特点,逐层展开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是从讲究景物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这四个方面体现出来,还表现在局部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屋内陈饰的色彩美这三个方面。这些分析处处照应开头,经过反复说明,园林处处皆画这一特点已经被清楚揭示出来,至此文章也就戛然而止,显得刚劲挺拨,干脆利落。
此外,文中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准确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也运用了多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叙议互见,议中寓理,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杨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才能,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
学
板
书
总说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点
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2.说明准确,叙述生动:
本文旨在对苏州园林作一般介绍,因此它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特点,并以精炼的语言加以说明,既有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又有条分缕析式的叙述,把苏州园林的特色说得非常透彻,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文章不象游记那样,站在固定的观察点赏览景物或者移步换景,景随人迁。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描述景物时,时间上纵观一年四季变化,空间上俯瞰全园每个角落,既不说明观察的特定时间,也看不出特定的观察点,好象中国画中透视画法一样。这样写便于更全面地介绍苏州园林,突出苏州园林的总体形象,符合说明文的特点。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准确,表现力很强。如写廊子和花墙:“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砖砌”说明质地,“各式”说明花样,“镂空”说明种类,清楚地说明了图案的样子。“无所依傍”形象地写出了廊子外形。类似这样的例子,全文触目皆是。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蔷薇(qiánɡ)池沼(zhǎo)相间(jiàn)着眼(zhuó)
斟酌(zhēn zhuó)重峦叠嶂(luán zhànɡ)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因地制宜:课文指根据具体地形,设计各不相同的园林。因,依照、根据;宜,适当、适宜。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对语言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二、字词积累
轩榭(xiè)丘壑(hè)嶙峋(lín)镂空(lòu)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5)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2.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为什么不采用空间顺序而采用逻辑顺序?
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不能像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而要在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所以采用逻辑顺序。
苏亭台轩榭的布局逻
州大处假山池沼的配合图辑
园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画顺
林分说近景远景的层次美序
细部角落的图画美
注意门窗的图案美
建筑的色彩美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运用你所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一个建筑物。
【例文】这是一栋很特别的建筑物。墙上涂刷了有益健康的自然漆,使人们仿佛置身于芳香四溢的大自然中。墙上还安装了最新的立体影像3D播放器,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只要按一下“角色”键,你就能真正进入电影,成为其中的一员。地板是自动吸尘的,有了它,就算不拖地,地板还是很干净。厨房里,有最新的无点火炉灶、不粘锅的纳米锅……它们都是做饭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