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贝斯虫及其传播媒介_蜱的研究概况[1]

合集下载

草食动物巴贝斯虫病

草食动物巴贝斯虫病

五、病理变化
• 尸体消瘦,血液稀薄如水,凝固不良。皮下组织、肌间结缔组 织及脂肪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染和水肿。脾脏肿大2~3倍,脾髓 软化呈暗红色。肝脏肿大呈黄褐色,胆囊肿大,胆汁脓稠。肾 脏肿大。肺淤血、水肿。心肌松软,心脏内膜及外膜、心冠脂 肪、肝、脾、肾、肺等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五、病理变化
四、临床症状
• 1、潜伏期: • 为8~15天。病初表现高热稽留,体温可达40~42℃,脉搏和呼吸加快,精神沉郁,食欲
减退甚至废绝,反刍迟缓或停止,便秘或腹泻,乳牛泌乳减少或停止,妊娠母牛常发生流 产。
四、临床症状
• 2、急性病例: • 病牛迅速消瘦,贫血,黏膜苍白或黄染。由于红细胞被大量破坏而出现血红蛋白尿。治疗
• 本病主要经媒介感染。双芽巴贝斯虫可经胎盘传播给胎儿。 • 1、双芽巴贝斯虫的传播者为牛蜱属、扇头蜱属和血蜱属的
蜱,我国证实为微小牛蜱。 • 2、牛巴贝斯虫的传播者为硬蜱属、扇头蜱属的蜱等,我国
为微小牛蜱。
三、流行病学
• 3、双芽巴贝斯虫以经卵传递方式,由次代若蜱和成蜱阶段传播, 幼蜱阶段无传播能力。
少于28天。对各种巴贝斯虫均有较好效果。 • 2、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 • 每千克体重3.5~3.8毫克,配成5%~7%溶液深部肌肉注射。有时会出现毒性反应,
表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频频排尿等。骆驼敏感,不宜应用。妊娠牛、羊慎用。
七、治疗药物与用法用量
• 3、硫酸喹啉脲(阿卡普林) • 每千克体重0.6~1.0毫克,配成5%水溶液皮下注射。本药毒
不及时的重症病牛可在4~8D内死亡,死亡率可达50%~80%。 • 出现血红蛋白尿时,血液稀薄,红细胞数下降至200万/MM3 以下,血沉加快,血红蛋白

巴贝斯虫病研究进展

巴贝斯虫病研究进展

力, 第 一类 为 田鼠 巴贝斯 虫 , 它是 一 种 与 啮齿 类 动物
密切 相关 的人 兽 共 患 寄 生 虫 , 美 国大 部 分 人 感 染 巴
贝斯 虫病 例都 是 由其造 成 的 ; 第二 类 为 新命 名 的 B. d u n c a n i , 形 态类 似 田 鼠 巴贝 斯 虫 , 但 是 二 者 亲 缘 关 系较 远 ; 第三类包 括分歧 巴贝斯虫 ( B .d i v e r g e n s ) 和类 分歧 巴贝斯 虫 、 B.v e n a t o r u r n ( 也 被称 为 E U1 ) ;
( C o l l e g e o fAn i ma l Hu s b a n d r y a n d V e t e r i n a r y Me d c i n e , S h e n y a n g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S h e n y a n g, L i a o n i n g,1 1 0 8 6 6 ,C h i n a )
血人 群进 行血 液检 测 , 以减 少人 群 感 染 的 概 率 。 关键 词 : 巴贝斯 虫病 ; 致病机 理 ; 诊断; 治疗 ; 预 防
中图分类号 : ¥ 8 5 2 . 7 2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5 0 3 8 ( 2 0 1 3 ) 1 2 — 0 1 7 3 — 0 6
该病 已经逐 步成 为一 种世 界性 的人 类 新 发 寄生 虫 病 受 到公众 关 注 。 巴 贝斯 虫 有 1 0 0多 种 , 根 据 目前 文
献记 载 , 主要 有 四大 类 巴 贝斯 虫 具 有 人 兽 共 患 的 能

原虫感染巴贝斯-犬巴贝斯虫病的病原

原虫感染巴贝斯-犬巴贝斯虫病的病原

原虫感染巴贝斯-犬巴贝斯虫病的病原小心蜱虫带来的巴贝斯虫夏去秋来,许多地方的气温都有所下降,此时最适合养狗族的运动当然是爬山了。

然而当狗狗在山上追寻乐趣时,一种“吸血鬼”却正伺机爬上狗狗的身体,它便是巴贝斯虫。

这种寄生虫会导致狗狗严重贫血,甚至危及狗狗的性命,而治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吸血。

不仅如此,它还能通过其它生物传染给狗狗,准备带狗狗出去郊游的主人千万要注意这种可怕的寄生虫。

一、狗狗感染巴贝斯虫的症状巴贝斯虫感染的程度可大可小,甚至可能会致命,这取决于巴贝斯虫的种类以及狗狗免疫系统的强度。

巴贝斯虫往往会破坏狗狗血液中的红细胞,狗狗一旦感染上巴贝斯虫,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体温上升;虚弱;嗜睡;牙龈和舌头变得苍白;尿液变成红色;出现黄疸;淋巴结肿大;肿大;严重情况下,狗狗的器官也会受到损伤,包括肺部、肠胃、以及神经系统,同时狗狗也可能会突然休克昏迷。

二、为什么狗狗会感染巴贝斯虫?一般情况下,巴贝斯虫都是通过蜱虫传染给狗狗的,而蜱虫一般在春夏时期毕竟多,因此狗狗在这段时间很容易感染上巴贝斯虫。

有时候已经被感染的狗狗也会通过咬伤传染给其它狗狗,同时狗妈妈也可以通过遗产传染给幼犬,而且幼犬免疫力低下,感染的情况要更加严重。

三.如何诊断狗狗的巴贝斯虫病?但有时候狗狗贫血的原因可能不是巴贝斯虫引起,因此可以采取狗狗的血样,检查血液中是否有巴贝斯虫的存在,从狗狗耳尖上的伤口或是脚趾甲上取血可以提高发现巴贝斯虫的几率。

四、如何治疗巴贝斯虫病?当确认狗狗被巴贝斯虫感染时,宠物医生会开一些药物给狗狗,目前最成功的治疗手段也是药物治疗。

严重的话狗狗还要输血,补充红细胞。

不过药物治疗虽然可以减轻病情,但通常无法完全消除体内的巴贝斯虫,当狗狗免疫力低下或是压力大的时候可能会再次爆发。

五、如何预防巴贝斯虫?由于狗狗感染上巴贝斯虫的大部分情况都是因为蜱虫,所以预防巴贝斯虫的最好方法就是去除狗狗身上的蜱虫。

在春夏季节,主人最好别让狗狗在草坪上滚动,或是跑到树丛中去,以防狗狗在不经意间感染上蜱虫。

奶牛(牛)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治疗

奶牛(牛)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治疗

奶牛(牛)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治疗摘要:本文阐释奶牛四种由蜱叮咬引起的疾病,即蜱中毒、巴贝斯虫病、蜱媒热、无浆体病。

蜱中毒可表现为蜱麻痹和多汗症,严重时将导致牛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蓖子硬蜱是牛双芽巴贝斯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全球有蜱的地方就有巴贝斯虫病存在。

蜱媒热是由寄生于白细胞的噬细胞埃利希体引起的一种良性立克次体病,蓖子硬蜱和镰形扇头蜱为其载体。

无浆体病是由蜱媒性埃利希体寄生虫所引起,可引起宿主红细胞破裂。

现从临床特点、鉴别诊断、治疗要点等方面对以上四种蜱虫病进行阐释。

1 蜱中毒蜱中毒有两种类型,即蜱麻痹和多汗症。

蜱麻痹是由硬蜱、革蜱和血蜱等三种蜱引起的犊牛的广泛性疾病。

毒素由后肢扩散至前肢,引起上行性麻痹,呼吸衰竭,死亡。

多汗症是由雌性璃眼蜱叮咬引起的一种急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璃眼蜱唾液中有大量的嗜上皮性毒素。

雌性分枝璃眼蜱体重达25~50 mg时具有感染能力。

蜱吸食5~7天后,才能产生足够量的毒素进入宿主体内引起发病。

临床症状:患多汗症的犊牛腹股沟、会阴和腋窝处有明显的湿性皮炎(汗),并有酸性气味,外阴腹侧有蝇蛆病早期症状。

脱毛(可能为全身性)继发于湿性皮炎,当检查处理动物时,可发现掉毛现象,常继发皮肤感染。

由于黏膜受到影响,奶牛还会出现流泪和流涎。

鉴别诊断:诊断要点需确定载体蜱。

鉴别诊断需要与脑性巴贝斯虫病、脑性泰勒虫病、脑膜炎、脑炎、狂犬病相区分。

治疗要点:应用非类固醇类消炎药和广谱抗生素来减轻皮炎症状,另外可使用杀螨药控制继发性蝇蛆病。

控制蜱,防止其他病例的发生。

地方性流行病区在高发季节应每周药浴牛体。

该病目前还没有可利用的疫苗。

2 巴贝斯虫病(红尿热)临床症状:“红尿”来源于巴贝斯虫(其中最主要的是牛巴贝斯虫和牛双芽巴贝斯虫)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所致的血红蛋白尿。

牛巴贝斯虫与牛双芽巴贝斯虫既可单独感染也可共同感染,还可与无浆体共同感染而引发致死性的“蜱热”。

患牛体况很差,精神不振,耳朵下垂,眼睛半闭,前肢叉开,腹壁凹陷(提示瘤胃空虚),阴道黏膜苍白,结膜贫血、黄染,患牛可能排出黑色、葡萄酒样的尿液,溅在地上出现金黄色泡沫;病牛发热,肛门括约肌痉挛,排出螺旋状的稀粪。

《兽医寄生虫篇》之巴贝斯虫病

《兽医寄生虫篇》之巴贝斯虫病

《兽医寄生虫篇》之巴贝斯虫病牛巴贝斯虫病巴贝斯虫病又称红尿热、塔城热、蜱热,是由巴贝斯科巴贝斯属的梨形虫(焦虫)引起牛的寄生虫病,虫体主要寄生于宿主的红细胞内。

临床上以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

病原牛巴贝斯虫病病原主要是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或卵形巴贝斯虫,偶尔也有东方巴贝斯虫的报道。

巴贝斯虫病皆通过硬蜱进行传播。

微小牛蜱是我国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的传播者。

形态特征双芽巴贝斯虫,大型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多形性,典型形态为成双的梨籽形虫体以尖端相连成锐角。

(记忆技巧:双大锐)牛巴贝斯虫,小型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多形性,典型形态为成双的梨籽形虫体以尖端相连成钝角。

(记忆技巧:牛小顿)发育过程巴贝斯虫病皆通过硬蜱媒介进行传播。

当蜱在患牛体上吸血时,把含有虫体的红细胞吸人体内,虫体在蜱体内发育繁殖一段时间后,经蜱卵传递或经期间(变态过程)传递,将虫体延续到蜱的下一个世代或下一个发育阶段,再叮咬易感动物时,造成感染。

临床特征体温升高,呈稽留热型,贫血,黏膜苍白和黄染。

最明显的症状是出现血红蛋白尿。

临床上可以根据血液中虫体形态予以确诊。

诊断①血检虫体(一般在发病初期,体温升高时进行,镜检时注意虫体特征);②流行病学调查(注意发病季节、感染源和传播媒介——蜱的种类和活动情况);③症状观察,主要特征为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④免疫学诊断(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染虫率较低的带虫牛或进行疫区的流行病学调查)。

防治药物可选用三氮脒、咪唑苯脲、台盼蓝、丫啶黄、阿卡普林(抗焦虫素)等。

预防的关键在于消灭动物体及周围环境中的蜱。

在发病季节,可进行药物预防注射。

小试牛刀( 1~3题共用题干)2013年某黄牛7 月份出现高热稽留,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症状,体表检查发现腹下有多处虫体寄生。

1. 该病最可能是()A.双芽巴贝斯虫病B.环形泰勒虫病C.日本分体吸虫病D.肝片吸虫病E.细粒棘球蚴病2. 确诊该病最常用的方法是()A.粪便检查B.尿液检查C.皮屑检查D.淋巴结穿刺检查E.血液涂片检查3. 治疗该病可选用的药物是()A.氨丙啉B.阿苯达唑C.阿维菌素D.咪唑苯脲E.硫双二氯酚。

巴贝斯虫病研究进展

巴贝斯虫病研究进展

巴贝斯虫病研究进展吴家俊;周金林【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3(34)12【摘要】巴贝斯虫病是一种由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巴贝斯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主要通过硬蜱进行传播。

致病机理主要是染虫红细胞裂解导致溶血性贫血,在特殊情况下会进一步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对该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血涂片观察、动物接种、ELISA 检测及核酸诊断等。

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克林霉素和奎宁联用,另外,阿托伐醌与阿奇霉素联用在一些病例中展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阶段对该病的预防措施主要为消灭硬蜱,加强公众对蜱的防范意识,同时由于该病能通过输血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因此有必要对输血人群进行血液检测,以减少人群感染的概率。

%Babesiosis is an emerging tick-transmitted erythrocytic parasitosis which caused by Babesia.The major pathogenesis is hemolytic anemia caused by lysised erythrocytes,which could result in organ failure, even death in the severe cases.The diagnosis of babesiosis blood smear,animal inoculation,ELISA,PCR and real-time PCR.At present,drug treatments using combination of quinine and clindamycin,and atova-quone coalesces with azithromycin have showed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in some reported cases.The main preventive measures of babesiosis are removing related ticks and increasing public awareness of ticks.Fur-thermore,because of babesiosis can spread through blood transfusion,it is necessary for blooddonors to have a blood test,in order to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people infection with Babesia.【总页数】6页(P173-178)【作者】吴家俊;周金林【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723【相关文献】1.牛巴贝斯虫病及其研究进展 [J], 杨保山;孟祥峰2.牛巴贝斯虫病的研究进展 [J], 李全福[1];庞向红[2];梁淑珍[3];张丽云[4]3.犬巴贝斯虫病的研究进展 [J], 徐汉坤[1];董君艳[2]4.陇西县牛巴贝斯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J], 刘玉海5.牛巴贝斯虫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J], 张峰;王正荣;蒋建军;薄新文;张艳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贝虫资料

巴贝虫资料

人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引起的人的血液原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经蜱传播。

巴贝西原种类很多,多数只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只有少数几种可以感染人,引起血红蛋白尿、黄疸、高热、寒战、肌痛、腰腹痛,严重者可致死,但也有无症状感染者。

人巴贝西原虫病在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都有报道,我国台湾、云南、内蒙也有人巴贝西原虫感染病例的零星报道。

这些患者的症状严重,主要表现为发冷,发热,精神不振,厌食,黄疸,溶血性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关节疼痛;严重者引起休克、昏迷、直至死亡。

有的感染者感染巴贝斯虫后仅表现轻微的类似感冒的症状,甚至不呈现临床症状。

MicroscopyBabesia species resemble Plasmodium falciparum; however, Babesia has several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the parasites are pleomorphic, can be vacuolated, and do not produce pigment.巴贝斯虫与恶性疟的环状体相似,但具有明显自己的特征:巴贝斯虫呈圆形﹑梨形﹑杆形﹑环形﹑椭圆形﹑逗点形和变形虫样等多种形态,能形成空泡,不产生疟色素。

A, B:Babesia sp. in thick blood smears stained with Giemsa.巴贝斯虫厚血涂片C, D:Babesia sp. in a thin blood smear stained with Giemsa. Note the tetrad, a dividing form characteristic for Babesia, in Figure D.巴贝斯虫的薄血涂片,图D中四虫体寄生红细胞的典型特征。

E, F:Babesia sp. in a thin blood smear stained with Giemsa. Note the clumped extracellular forms indicative of Babesia in Figure E. Figure F also has extracellular forms, as well as intra-erythrocytic forms, one of which is vacuolated.巴贝斯虫的薄血涂片图E 在红细胞外的成堆的巴贝斯虫虫体。

牛巴贝斯虫病的调查

牛巴贝斯虫病的调查

02
牛巴贝斯虫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牛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引起的一种寄 生虫病,主要在牛、羊等家畜中传播。
VS
症状
患病动物出现发热、贫血、黄疸、呼吸困 难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和易感群体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病原体或污染的环境传播。
易感群体
牛、羊等家畜均易感染,特别是幼畜和老弱动物抵抗力较差,更易发病。
污染。
样本标记和保存
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标记,记录农场 名称、动物编号等信息,并将样本 保存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样本处理
到达实验室后,对样本进行预处理 ,如血液分离、浓缩等,以便进行 后续的检测和分析。
04
调查结果分析
感染率统计
牛巴贝斯虫病在调查区域内的感染率较高,部分地区达到70%以上。 不同年龄、,夏季感染率较高。
流行地区和季节性分布
流行地区
牛巴贝斯虫病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等地,我国也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季节性分布
该病多发于春夏季节,因为蜱虫繁殖活跃,容易传播疾病。冬季发病率较低,但也有发生。
03
调查方法和步骤
调查设计
确定调查目的和范围
明确调查牛巴贝斯虫病的目的和范围,确定 需要调查的地区、农场和动物种类。
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01
02
03
牛巴贝斯虫病主要分布在气候温暖、 潮湿的地区,草地、林地、山区等放 牧地带的感染率较高。
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气候变化等因 素对感染率有较大影响。
放牧牛群与圈养牛群的感染率存在差 异,放牧牛群感染率相对较高。
与其他疾病的关联分析

奶牛巴贝斯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奶牛巴贝斯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奶牛巴贝斯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作者:陈保仁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11期摘要:奶牛巴贝斯虫病是由多种巴贝斯虫而导致的一种血液原虫病,主要通过蜱虫传播,常见的是急性型。

该病呈季节性和地区性流行,主要在7~9月发生,具有8~1 5天的潜伏期。

小于2岁的奶牛最容易发病,但病症轻,基本不会死亡,成年奶牛较少感染,但症状严重,容易死亡,尤其是妊娠和高产奶牛。

关键词:奶牛;巴贝斯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隔离检疫;药物治疗;灭蜱中图分类号:S858. 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11-0123-011 流行病学奶牛巴贝斯虫病是由于感染巴贝斯科巴贝斯属的原虫导致的一种疾病。

巴贝斯虫可分为很多种类,我国已知的寄生在牛体的有三种,分别为牛巴贝斯虫、双芽巴贝斯虫以及卵形巴贝斯虫。

这些虫体的特点是都具有多种形态,如卵网形、圆形、梨籽形以及不规则形等。

奶牛巴贝斯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蜱,蜱通常生活在潮湿的牧草中,以及在牛体表寄生,通过在病牛和健康牛间叮咬来传播该病。

当蜱在病牛或者带虫牛体表上吸血时,就会感染巴贝斯虫,并在其体内繁殖,产生大量新虫体,并不断移动到唾液中;当其在健康牛体表叮咬时,虫体就会通过唾液侵入牛的血液,并到达红细胞内。

奶牛感染巴贝斯虫后,会在体内产生毒素代谢产物,导致机体出现高热;虫体在繁殖过程中还会破坏大量的红细胞,从而发生溶血性贫血;破坏后的红细胞,一部分血红蛋白进入肝脏变成胆红素,并在血液中滞留导致黄疸,另一部分会通过肾脏随着尿液排ILIJ,从而ILIJ现血红蛋白尿。

2 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牛主要表现出突然发病,体温明显升高,通常可达到41.5℃,头低耳耷,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反刍减少,羞明流泪,眼睛半闭,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鼻流清涕,鼻端及耳尖发凉,呼吸急促,咳嗽,脉搏加快,走动无力。

通过听诊发现肺泡呼吸音增强,心音增大。

发病后期,病牛呈稽留热,体温达到11.6℃,食欲废绝,停止反刍、产奶,肌肉震颤,往往卧地,且排出血红蛋白尿,机体明显消瘦,贫血不断加重,并引起黄疸。

犬源巴贝斯虫的流行及检测技术研究概况

犬源巴贝斯虫的流行及检测技术研究概况

动物医学进展,2018,39(5): 113-115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犬源巴贝斯虫的流行及检测技术研究概况党冰怡、胡晓悦2,梁宏德〃(1.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42)摘要:犬源巴贝斯虫是一类寄生于犬红细胞内并引起犬巴贝斯虫病的埤传原虫,分布于世界各地,也 是我国最主要的犬血液梨形虫。

论文主要综述了犬源巴贝斯虫的流行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犬源巴 贝斯虫病的相关研究与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犬;巴贝斯虫;流行;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S 85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7-5038(2018)05-0113-03巴贝斯虫是一类隶属梨形虫目、巴贝斯虫科、巴 贝斯虫属()的寄生于宿主红细胞内的单细胞血液原虫[1]。

犬的巴贝斯虫病由犬源巴贝斯虫感染引起,主要病原有吉氏巴贝斯虫犬 巴贝斯虫(B .c a m 〗)和韦氏巴贝斯虫等。

自1895年首次报道猎犬的犬巴贝斯虫病以来,世界 各地均有犬巴贝斯虫病的报道。

犬类感染巴贝斯虫 后,临床表现精神沉郁、嗜睡、消痩、贫血、血红蛋白 尿、黄疸等症状,急性感染可导致犬只死亡2。

犬与 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接触的主要蜱虫宿主,对公共 卫生构成威胁。

本文就犬源巴贝斯虫的流行病学和 检测方法等重点综述,以期为犬巴贝斯虫病的防控 提供参考。

1流行病学1河病原种类目前已报道的犬源巴贝斯虫主要有7种(表1),根据其在红细胞中的形态、大小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结果,将其分为大巴贝斯虫"河%m "5.0 %m )和小 巴贝斯虫(1.0 %m 〜2.5 %m ),前者包括犬巴贝斯虫 (B .c a m i )、韦氏巴贝斯虫(B .o g e Z i )和罗氏巴贝斯 虫(B .r o ^i ),后者包括吉氏巴贝斯虫)、B .c o w ra iia e 、小巴贝斯虫(_B .m ic ro Z i )和犬泰勒原虫 T h e ile ir a a n n a —。

蜱及蜱媒传染病

蜱及蜱媒传染病

蜱及蜱媒传染病52?《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1年第4期蜱及蜱媒传染病周锦萍张维谊鞠厚斌(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201103)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家畜中受侵害的宿种包括马,黄牛,奶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骆驼,犬,梅花鹿,大熊猫等.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是硬蜱,其次是软蜱".近年我国多个省市发生蜱媒传染病,造成数十人死亡.目前,此病已蔓延到我国的12个省,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1蜱的基本特性1.1种属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属寄螨目,蜱总科.蜱分为三个科:硬蜱科,软蜱科和纳蜱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i00种,软蜱科1O种.我国目前发现的约有3O多种蜱具有医学价值,包括:全沟硬蜱,草原革蜱,亚东璃眼蜱,乳突钝缘蜱,长角血蜱,嗜群血蜱,微小牛蜱,刻点血蜱等.1.2形态特征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ra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籽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有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个部分.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则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1.3生长发育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蜱,若蜱和成蜱四个阶段,幼蜱,若蜱和成蜱阶段需吸血并完成变态发育,多数蜱都要变换二三次吸血宿主.由幼蜱发育为若蜱和由若蜱发育为成蜱各需进行一次蜕皮.根据更换宿主情况和蜕皮的场所可分为一宿主蜱,如微小牛蜱;二宿主蜱,如残缘璃眼蜱;三宿主蜱,如硬蜱属,血蜱属和花蜱属的所有种.春秋季是蜱的活动旺期,其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1.4生活习性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雌蜱受精吸血后产卵,硬蜱一生产卵一次,饱血后在4~40d内全部产出,可产数百至数千个,因种而异.软蜱一生可产卵多次,一次产卵50~200个,总数可达千个.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侵袭人体.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h.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1OO多倍.1.5分布与活动硬蜱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而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气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关,如全沟蜱多见于高纬度针阔混交林带,草原革蜱则生活在半荒漠草原,而微小牛蜱分布于农耕地区,如大别山区见于牛身上的牛虱.在同一地带的不同蜱种,其适应的环境有所不同,如黑龙江林区的蜱类,全沟蜱多于针阔混交林带, 而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concinna)则多见于林区的草甸. 软蜱栖息隐蔽的场所,包括兽穴,鸟巢及人畜住处的缝隙里.蜱虫极其喜欢皮毛丛密的动物,尤其喜欢黄牛,经常可以在黄牛的脖子下方,四腿内侧发现其身影,多时会聚集成群,并且非常不容易剔除".2蜱的危害2.1直接危害大量吸食家畜血液,引起家畜贫血,消瘦;蜱叮刺吸血时动物多无痛感,蜱的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和急性炎症反应,此外还可引起皮炎和伤口蛆病等继发感染.有些硬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导致呼吸衰竭,这称为蜱瘫痪,多见于儿童,如及时将蜱除去,症状可消除.2.2间接危害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3主要的蜱媒传染病3.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种以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染性疾病(俗称"蜱咬病"),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地区局部聚集性发生,确认其致病原为一种新的布尼亚科病毒.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 可能为1~2周.人感染后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O℃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d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 出现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发现病例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1年第4期?53?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3.2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侵染人末梢血的中性粒细胞引起.最早于1994年在国外被发现,迄今为止,只有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从蜱虫咬伤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体.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蜱传立克次体疾病,曾被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14d.人急性发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血小板降低,肝酶升高.严重者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死亡.本病主要通过蜱的叮咬造成传播,国外病媒的主要蜱种为硬蜱属肩突硬蜱,篦子硬蜱等.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后,再叮咬人时可引起发病.有报道称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可能会导致该病传播,每年5~1O月为发病高峰.3.3莱姆病是2O世纪7O年代发现的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1975年Strer在美国康涅狄克州莱姆镇从一些"少年红斑性关节炎"的儿童中发现了蜱传螺旋体感染性人畜共患病.自然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动物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小型兽类和啮齿类动物, 是幼蜱和若蜱的主要供血寄主和病原体贮存宿主;另一类为大型鹿科动物以及牲畜,是成蜱的供血寄主.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主要传播媒介是全沟硬蜱.莱姆病危害人和多种动物,可造成全身感染,慢性游走性红斑是其特征性症状.目前已知该病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五大洲3O多个国家,估计年发病3O万人左右.在美国尤为严重,并有第二"爱滋病"之称,目前仍有不断增多的趋势.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病列为重点防治研究对象.3.4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存活,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5~8月.3.5新疆出血热又称新疆一克里米亚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克里米亚一刚果出血热病毒.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疫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该病.本病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3.6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其临床特点为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重症出现黄疸.南疆村镇型的病原体为波斯疏螺旋体,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病原体为拉氏疏螺旋体,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人因被感染性蜱叮咬或受损皮肤被基节腺液污染而感染.3.7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本病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本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或通过蜱的叮咬传播.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经卵传递.本病分布世界各地.3.8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引起感染.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传媒,边缘革蜱也能传播本病.4蜱的防治蜱具有极强的存活力,其中包括较强的耐饥饿性,较高的繁殖力,多宿主性,对不良栖息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强,对灭蜱和驱蜱药物耐受性强;同时蜱还可将很多病原经卵传递给后代,形成世代交替保持病原和传播病原的能力;人,畜,野生动物及鸟类都是蜱类的吸血对象,也是蜱类扩散的生物载体.因此,对蜱的防制是比较困难的.4.1个人防护避免蜱的叮咬是降低感染的主要措施.应避免在蜱类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坐卧.进入有蜱地区,应做好个人防护,建议穿长袖衣裤,不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离开有蜱区时,注意检查,不要将蜱带出.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处,一旦发现被蜱叮咬或蜱钻入皮肤,可将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随后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损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蜱后,用碘酒或酒精进行局部消毒,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出现红斑时要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治疗时机.4.2家畜,家禽,宠物蜱的防制0.0025~O.0050%溴氰菊酯,0.0025~0.0050双甲脒进行喷洒,药浴,涂擦,也可选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O.2~O.3mg/kg体重)等口服或注射.4.3环境防制草原地区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蜱密度高的草场用杀蜱药物(如马拉硫磷等)进行超低量喷雾灭蜱.及时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防蜱类孳生,堵塞前先向裂缝内塞入杀蜱药物,然后以水泥, 石灰,黄泥堵塞,并用新鲜石灰乳粉刷厩舍.用马拉硫磷等药物喷洒圈舍内墙,门窗,柱子等灭蜱,保持畜舍干燥.参考文献[1]景涛.病原生物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C2)李宛青,韩联合.蜱虫简介.生物学教学,2011,36(3):69~7O. [3]殷国荣.医学寄生虫学(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C4]_肖纯凌,赵富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郭莉,毛光琼,吴宣,等.蜱及蜱媒疾病的危害及防治.四川畜牧兽医,2010,242(12):49~50.C6]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蜱虫简介(1)

蜱虫简介(1)

刘月,汪玲芳(护理0902班)
蜱虫的 蜱虫的危害
蜱虫叮咬后会散发一种麻醉,钻 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 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 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 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 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 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 、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发热 侵染人 末梢血 中性粒 细胞
蜱虫叮咬后会散发一种麻醉钻蜱虫叮咬后会散发一种麻醉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痒难忍痒难忍
蜱虫简介
蜱又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 子等.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蜱是许多 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 些人兽共患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是 一类危害较大的吸血外寄生虫。
多脏器 白细胞、 功能损 血小板 害 减少
蜱虫 叮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蜱虫的预防: 蜱虫的预防: • 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
蜱虫的头部; • 在蜱虫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被 “麻醉”,使其窒息松口; •赶紧就医。 (千万 千万不可用手强行拔除)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 和皮质激素,并迅速进行抢救。

牛巴贝斯虫病的调查

牛巴贝斯虫病的调查

牛巴贝斯虫病的调查几十年来,河南省唐河县对肉用牛和耕牛的循环系统疾病和一些传染病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但对肉用牛和耕牛的寄生虫病尤其是巴贝斯虫病的感染情况和巴贝斯虫对肉用牛和耕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情况缺乏系统的研究。

为了给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笔者在河南省唐河县大河屯乡设立了试验点,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

1材料与方法1.1病原体检查每天从发病肉用牛或耕牛的耳静脉采血涂成薄片,每次2~3片,以甲醇固定姬姆萨染色,油镜检查虫体。

每张血片观察500~1000个红细胞,观察虫体形态、大小、位置及染色质团等情况。

1.2流行病学的调查对大河屯乡2000~2002年肉用牛和耕牛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发病地点、同群牛头数、发病率以及疾病流行季节、发病牛来源、种类和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疫区的肉用牛和耕牛进行血液染片检查,普查带虫情况。

1.3传播媒介的调查在发病较多的村子每月采集肉用牛或耕牛的硬蜱或扇头蜱,来鉴定种类,同时对牛体表的硬蜱感染情况和寄生部位进行分析。

2调查结果2.1病原体经过调查,试验点只有双芽巴贝斯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虫体以“一分为二”(成队出芽繁殖)的方式繁殖,在分裂过程中,形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环形、圆形等,典型的形状为梨形,单个梨籽形虫体长达2.8~6.0μm,最常见的2个梨形虫体以其尖端成锐角相连,梨籽形虫体的长度通常都大于红细胞半径。

用姬姆萨氏液染色后,虫体原生质呈浅蓝色,有一个染色质团块和由这个团块伸出的一条由染色颗粒构成的索状物,均染成暗红色。

虫体一般都寄生在红细胞的中央范围内,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虫体中央淡染,形如空泡,染色质为两块团,位于虫体边缘。

每个红细胞内虫体数目为1~2个,很少有3个以上的。

红细胞感染率约为2%~15%。

2.2流行病学2.2.1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病牛精神很差,食欲废绝或不振。

体乏而常卧地不起,强行扶起后站立不稳,驱赶行走,摇晃几步后倒地不起,鼻镜湿润,结膜苍白,有的角膜有出血斑点,可视黏膜苍白,呼吸急促,心跳快,角温高,体温常在40℃左右。

牛巴贝斯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牛巴贝斯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种 是 化 学性 致病 毒 素 。感 染 巴贝斯 虫 病 的动 物脑 部 、肾部 、肺 域 ,这三 个 区域 牛 巴贝斯 虫病 感染 率在 1 . 4 9 %一 5 . 8 8 % ,其 中3 号 区
部等 器 官会 出现红 细 胞线 状 凝集 ,对器 官 的正 常 功能 造成 影 响 ,
同 时牛 巴 贝斯 虫侵 入 哺乳 动 物后 ,会 释 放 出两 种蛋 白因子 ,作 用 7 号 区域 共 有 5 4 头 牛 检 测 ,检 测 结 果 为 阳 性 的 有 3 头 , 阳性 率 为
1 . 1 调 查对 象与 抽象 方法
在 本 次 牛 巴贝斯 虫 病流 行 病学 调查 分 析 中 ,采 用牛 巴贝斯 虫 病 Ms A 一2 c 间接E L I A 血 清 学诊 断方 法 进 行 牛 巴贝斯 虫 病 普 查 , 发 现 调查 地 区存 在 牛 巴 贝斯 虫 病感 染 。 由于 该调 查 地 区属 于半 干
虫对 哺 乳 动物 产生 的致病 毒 素有 两种 一 种 是机 械性 致 病毒 素 ,另

在2 0 1 3 年该 地 区 1 4 个 检测 区域 中, 已经 从2 0 1 2 年 的5 个 感染 区
域上 升到 8 个 区域 ,新发 生牛 巴 贝斯虫 病疫 区分别 为3 、7 、l 4 号 区 域共 有 1 7 头 牛检 测 ,检 测结 果 为 阳性 的有 1 头 ,阳性 率为 5 . 8 8 %;
0 引言
性 的有 3 头 ,阳性率 为3 . 9 5 %。
巴 贝斯 虫通 过 硬蜱 传 播会 进 入哺 乳 动物 的体 内 ,然 后 侵袭 哺 2 . 2 2 0 1 3 年该 地 区牛 巴贝斯 虫病 的血 清检 测结 果 乳动 物 的 红细 胞 ,并 在红 细 胞 内分裂 、繁殖 、产 生毒 素 , 巴贝斯

犬巴贝斯虫病的研究概况

犬巴贝斯虫病的研究概况
当犬被巴贝斯虫入侵时,随着被破坏的红细胞 数目增多,贫血逐渐加剧,导致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减 弱,破坏组织和器官的正常运行,损伤最严重的是肝 脏和肾脏[10]。
巴贝斯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血液寄生虫病,蜱 为传播媒介。感染巴贝斯虫的犬血液内红细胞膜被 破坏并裂解,引起犬精神沉郁、间歇性发热、进行性 贫血、血小板减少、黄疸、血红蛋白尿、脾肿大等一系 列临床症状,严重感染导致死亡。该病的病原主要 有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和韦氏巴贝斯虫 3种。 我国已报道的犬巴贝斯虫病多为吉氏巴贝斯虫感 染,偶见韦氏巴贝斯虫感染,在我国华东以及华中等 地区呈地方性流行,特别是春秋季节温度适宜、植被 茂盛的地区蜱虫活跃性强、发病率高。随着我国养
第 3卷第 4期 2019年 12月
现 代 牧 业 MODERNANIMALHUSBANDRY
Vol.3 No.4 Dec.2019
犬巴贝斯虫病的研究概况
李月勤,曹红梅,张利卫,王 军,彭永帅,杨 树,霍 军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动物医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摘要:犬巴贝斯虫病是严重危害犬健康的血液寄生虫病,巴贝斯虫通过蜱作为媒介寄生于犬体红细胞,红细胞被虫体 分解,从而表现为发热、贫血和 出 现 血 红 蛋 白 尿 等 临 床 症 状,严 重 感 染 导 致 死 亡。本 文 综 述 犬 巴 贝 斯 虫 病 的 流 行 病 学、临床症状、诊断与治疗等,以期为犬巴贝斯虫病的科学治疗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犬;巴贝斯虫;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975(2019)04-0044-03
收稿日期:2019-03-17 基金项目: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校级科研创新项目(编号:XKYCJ2017016);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指导计 划(编号:18B180011)。 作者简介:李月勤(1983—),女,河南南阳人,讲师,博士。 通讯作者:霍 军(1962—),男,河南息县人,副教授,学士。

三种蜱虫感染和传播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的实验研究

三种蜱虫感染和传播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的实验研究

三种蜱虫感染和传播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的实验研究本研究通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对田鼠巴贝虫的感染过程及长角血蜱对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的传播过程,了解长角血蜱在巴贝虫病传播过程中的媒介潜能,为预防控制巴贝虫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为此,我们进行了三项实验:一、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索长角血蜱、微小牛蜱、血红扇头蜱能否感染田鼠巴贝虫及感染差异;二、研究长角血蜱在实验室条件下能否将田鼠巴贝虫传播给易感宿主(Balb/c小鼠);三、研究田鼠巴贝虫在长角血蜱的生活史过程是否能够经期传播和经卵传播。

首先,通过腹腔接种的方式在实验室获得了田鼠巴贝虫染虫率高的阳性小鼠。

在相同条件下,使长角血蜱(有性生殖株、孤雌生殖株)、微小牛蜱、血红扇头蜱的幼蜱分别叮咬阳性Balb/c小鼠,待幼蜱饱血后放置于恒温恒湿箱中孵育。

以饱血当天计为第1天,在孵化过程中,隔天(第1、3、5、7、9、11、13天以及第20天)随机抽取10-12只蜱虫检测感染情况。

其中,长角血蜱第13、20天蜱虫已孵化为若蜱,微小牛蜱第13天已孵化为若蜱,血红扇头蜱于第11天已孵化为若蜱。

结果表明长角血蜱、微小牛蜱、血红扇头蜱幼蜱均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感染田鼠巴贝虫。

血红扇头蜱若蜱的田鼠巴贝虫感染率显著高于孤雌生殖株长角血蜱若蜱,其余蜱虫间田鼠巴贝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上述各种蜱虫的饱血幼蜱的田鼠巴贝虫感染率随着孵化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但当幼蜱孵化为若蜱后,其体内仍可检测到田鼠巴贝虫。

第二部分实验中采用由第一部分实验中长角血蜱饱血幼蜱孵化后的若蜱作为实验对象,使其叮咬阴性Balb/c小鼠,探索长角血蜱若蜱对田鼠巴贝虫的传播能力。

选取60只有性生殖株若蜱叮咬3只Balb/c小鼠、40只孤雌生殖株蜱虫叮咬2只Balb/c小鼠,每只小鼠体表放置20只若蜱。

腾冲市蜱媒传播田鼠巴贝虫研究

腾冲市蜱媒传播田鼠巴贝虫研究

腾冲市蜱媒传播田鼠巴贝虫研究本文主要介绍腾冲市蜱媒传播田鼠巴贝虫的研究。

首先介绍了蜱的生物学特性和蜱传播疾病的方式,然后介绍了田鼠巴贝虫感染的症状和疾病危害,接着介绍了田鼠巴贝虫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调查研究情况。

最后,提出了控制蜱和田鼠巴贝虫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传播疾病的方式蜱是一种寄生蜴螨类节肢动物,它们寄生在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上,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其中包括乙脑、利什曼病、萨维病、布鲁氏菌病等常见病。

蜱主要在春、夏和秋季活动,它们的生命周期分为幼虫、螨蛹、雌蜱和雄蜱四个阶段。

蜱的营养主要来自宿主的血液,约有85%的传染性蜱病毒感染来自蜱刺咬。

二、田鼠巴贝虫感染的症状与疾病危害田鼠巴贝虫是一种由福氏田鼠厌氧球菌引起的疾病,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寄生虫。

田鼠巴贝虫感染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田鼠巴贝虫病还会引起脑膜炎、败血症和器官衰竭等严重的后果。

因此,田鼠巴贝虫病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人畜共患病。

三、田鼠巴贝虫病的流行病学与调查研究腾冲市作为昆明市下辖的一个重要城市,是一个疫病易发区。

近年来,腾冲市爆发了多起田鼠巴贝虫疫情。

对此,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采取了积极的防控措施,并组织专家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表明,腾冲市田鼠巴贝虫病的高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酗酒和药物滥用。

2. 水源和环境污染。

3. 及时处理受感染的温度和消毒。

4. 未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制定了多项措施,包括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鼠类防治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田鼠巴贝虫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四、控制蜱和田鼠巴贝虫的预防和治疗措施1. 加强环境卫生。

清洗垃圾桶、消毒居住环境、控制鼠类数量等都是防止蜱和田鼠巴贝虫传播的首要手段。

2. 定期检查宠物和自己的身体。

经常检查自己的身体和宠物,发现蜱的情况应及时拔出蜱,避免其咬其他宿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