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课外古诗词诵读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白板课件]思维导图
![课外古诗词诵读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白板课件]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b3011d39a21614791711286f.png)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赏析这句诗的妙处?
这两句虚实结合,诗人设想来日重 逢,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表 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以及对妻子 的真挚、执着的思念之情。
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 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 是什么?
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交流展示
1、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的 妙处? “涨”字意思是“注满”,一语双关, 既写出了巴山雨水注满秋池的景象,又 暗指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2、 “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秋”“雨” 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点明季节。 (2)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气氛。 (3)融情于景,烘托了诗人凄凉孤 独的心情。
背景介绍
这首诗的题目中的“寄北”, 也作“寄内”。此诗是寄给谁的, 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寄 给妻子的,一种说法是寄给长安 友人的。我们采取前一种说法, 因为作者长期居留在外,写此诗 意在怀念住在北边的妻子。
理解诗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还没有确定归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夜里的秋雨下个没完没了,
四、交流展示
1、“僵卧孤村”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描绘了诗人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处境。
2、“风吹雨”你是如何理解的?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
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岌 岌可危的处境。
2、试分析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这两句虚实结合,把现实和梦境结合 起来,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和渴望去战场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
1、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 胜春朝”诗句。
运用对比的手法,诗人一反过去文 人悲秋的传统,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 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秋天 的喜爱之情和乐观豁达的心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五单元《狼》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五单元《狼》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f6883f3a58da0116c174975.png)
《狼》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出处:节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书斋名;志:记录;异:奇异的故事。
此题下共有三则故事,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3.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自题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重点字音屠大窘.(jiǒng)眈.眈相向(dān)目似瞑.((míng) 苫.(.shàn)蔽成丘只露尻.(kāo)少.时(shǎo)狼亦黠.(xiá)亦意将隧.(suì)入顷.刻(qǐng)假寐.(mèi)三、朗读节奏1.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6.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四、文言知识(一)重点词语解释1.缀.行甚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一狼仍从.从:跟从。
3.两狼之并驱如故.故:旧,原来。
4.恐前后受其敌.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5.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6.弛.担持刀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7.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
8.目似瞑.瞑:闭眼。
9.意.暇甚意:神情,态度。
10.屠暴.起暴:突然。
11.又数刀毙.之毙:杀死。
12.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13.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14.狼亦黠.矣黠:狡猾。
(二)一词多义:1.一狼得骨止.停止止.有剩骨同“只”2.意.暇甚意神情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想3.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4.恐前.后受其敌前前面狼不敢前.向前(三)词类活用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https://img.taocdn.com/s3/m/565e48770b4e767f5acfce70.png)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背诵篇目(一)、课内古诗词背诵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唐)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谭嗣同 (清)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三)、课内古文背诵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诗歌鉴赏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f7cc672a45177232f60a276.png)
《观沧海》教学案知识梳理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二、【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
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三曹: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三、【注释】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沧海:大海。
4、何:多么(程度副词)。
5、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6、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
竦,通“耸”,高。
峙:耸立。
7、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
8、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洪:大。
9、若:似,好像。
10、星汉:银河。
11、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12、歌:诗歌。
13、以:用来。
14、咏:表达,抒发。
志:理想。
咏志:即表达心志。
四、【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课外古诗词诵读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白板课件]思维导图
![课外古诗词诵读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白板课件]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c5ed62890029bd64783e2c6f.png)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 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 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 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 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 “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 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 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 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 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 又号樊南生,河南人。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 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pián)文文学 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 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nóng) 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 美动人,广为传诵。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 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 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 多么想念你!
鉴赏
你喜欢哪一句诗歌,为什么?
君问归期未有期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 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 之苦,已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 “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 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 《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 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 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 有《刘宾客集》。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6dd666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c.png)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即将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在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远游时,秋夜行船所看到的夜景,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憧憬、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及如今与李龟年在他乡重逢的对比,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和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文学常识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强欲登高”而“无人送酒”,又联想到故园的菊花,慨叹故园已成战场,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对国事的忧虑,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文学常识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代边塞诗人。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描述了在万籁俱寂的大漠之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怀亲之情。
秋词(其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有力地否定了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热情赞美秋天,以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而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乐观、豪壮的情怀。
夜雨寄北文学常识李商隐( 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本诗是诗人在巴蜀羁旅期间写给家人的。
因为长安在巴蜀的北方,所以题目中用“寄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虚实相生,既有眼前实景,又想象未来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预习指导(《古代诗歌四首》+《论语》十二章+《诫子书》)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预习指导(《古代诗歌四首》+《论语》十二章+《诫子书》)](https://img.taocdn.com/s3/m/6cae3c1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b.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预习指导4.古代诗歌四首【预习】◎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朗读本课诗歌,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观沧海①曹操东临②碣石③,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⑤。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⑥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⑦,歌以咏志。
①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 2012 年版)。
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④〔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峙(sǒngzhì)〕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李白杨花②落尽子规③啼,闻道龙标④过五溪⑤。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⑥西。
次北固山下⑦王湾客路⑧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⑨,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⑩,江春入旧年⑪。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⑫。
①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王昌龄(?—约 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
左迁,降职。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建议收藏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建议收藏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0730215aa00b52acec7ca8a.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建议收藏复习)01第一单元语文知识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近体诗、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⑵修辞方法:比喻、比拟⑶词性:名词⑷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⑸文章开头的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关键词句以及精彩语句的赏析与理解、人称的变换(《雨的四季》)⑹朗读的方法:重音与停连重点词语【春】朗润赶趟儿吹面不寒杨柳风酝酿宛转黄晕一年之计在于春花枝招展嗡卖弄喉咙应和嘹亮烘托静默风筝抖擞健壮呼朋引伴(划线词语在教材中有书下注解)[书下注解中“重音、停连”这两个词语来自课后题题干]【济南的冬天】响晴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地毯【雨的四季】花苞静谧高邈莅临造访吝啬淅淅沥沥咄咄逼人蝉娇媚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端庄屋檐凄冷化妆淅沥干湿草垛绿茵茵【古代诗歌四首】临碣石澹澹竦峙星汉幸甚至哉杨花子规龙标五溪夜郎客路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归雁洛阳边昏鸦断肠天涯(重点在理解含义、掌握字形)需要背诵的篇目春;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后四篇古诗词为课标规定的必背篇目)写作⑴概念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⑵方法的指导: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做熟悉的事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要善于观察、积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有趣、有意义、印象深刻。
⑶写作的作用:能训练人的思维。
⑷写作的要求:内容充实、文从字顺02第二单元语文知识⑴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莫怀戚《散步》、《散文诗二首(泰戈尔《金色花》、冰心《荷叶·母亲》)》、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⑵词义和语境⑶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文章语言的品味、关键语句的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对称句子的作用、重点词语【秋天的怀念】憔悴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央求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散步】信服分歧取决一霎两全粼粼各得其所【散文诗二首】匿笑花瑞菡萏敧斜蒂梗沐浴祷告姊妹亭亭徘徊遮蔽心绪流转荫蔽【〈世说新语〉二则】内集儿女文义俄而骤何所似差可拟未若因风期行日中舍去乃尊君在不相委而去家君引顾(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写作⑴记事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反复学习、训练;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⑵记事的要求: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来龙去脉,按顺序有条理地写;⑶记事的目的:传达情感、分享经验;⑷如何记事:写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说发自内心的话⑸模仿课文写法综合性学习⑴如何交友?⑵展示自我(自我介绍)的方法⑶综合性学习的评价03第三单元语文知识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林海音《窃读记》、《论语十二章》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⑵词性:动词⑶词语的感情色彩⑷默读的方法与要求,过渡段的作用⑸出自《论语》的成语含义及用法重点词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凿长吟轻捷拥肿(臃肿)攒敛人迹罕至无从消释宿儒人声鼎沸拗盔甲绅士窜觅跪云霄倘若鉴赏啄食和蔼恭敬质朴博学渊博倜傥淋漓【再塑生命的人】不求甚解混为一谈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捡感慨搓捻绽开争执惭愧悔恨激荡奥秘拼凑企盼截然不同疲倦不堪小心翼翼恍然大悟油然而生【窃读记】汗涔涔尴尬众目睽睽煞有介事贪婪饥肠辘辘惯技贪懒踉踉跄跄惨淡蹭抵达难堪俯视狼狈原谅枉然弹簧自卑畅销诅咒威风凛凛废寝忘食【《论语》十二章】子时习不亦说乎愠君子吾日三省为人谋忠信传十有五立惑天命耳顺从心所欲逾矩温故而知新罔殆回箪堪之者好乐饭疏食,饮水肱于如浮云焉善者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夺匹夫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写作如何写好一个人:首先要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展开具体描写,要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把人放在事件中来写(与人交往,个性化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与各篇经典,以及读经典的作用与意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e99c85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7.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1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文学常识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品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想要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
次北固山下文学常识王湾,洛阳( 今属河南) 人,唐代诗人。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倚长江而立。
写作背景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当船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诗人心中的情思,便产生了这一千古名篇。
品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是一首羁旅诗。
全诗借景抒情,描写了早春作者在北固山下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怀亲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边塞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因此有人称他“王龙标”。
品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此诗是李白因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诗歌开头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后又借明月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遭遇不幸的同情。
天净沙·秋思文学常识天净沙,曲牌名。
马致远( 约1251—1321 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曾长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
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品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此曲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清冷、苍凉的秋日晚景图,抒发了漂泊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2 梅岭三章文学常识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39d67acfc4ffe473268abaf.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通假字:无(二)古今异义词:儿女: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三)词类活用:无(四)一词多义:无(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2、倒装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状语后置)3、判断句:即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六)重点实词虚词: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差:大体未若:不如因:趁、乘即:就是(七)重点句子翻译: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译:谢太傅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2、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谢道韫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八)重点问题梳理: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和睦、融洽、欢快、轻松2、为什么“公大笑乐”?答: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答: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答:对兄女的答案满意。
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不”同“否”。
(二)古今异义词:陈太丘与友期古:约定今:日期太丘舍去古:离开今:前去,前往下车引之古:拉今:引用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看今:照顾或顾客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三)词类活用:无(三)一词多义:无(四)特殊句式:无(五)重点实词虚词:期:约定舍去:丢下他而离开去后乃至:才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25956a031126edb6f1a10e6.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编第一单元语文知识: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近体诗、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⑵修辞方法:比喻、比拟⑶词性:名词⑷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⑸文章开头的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关键词句以及精彩语句的赏析与理解、人称的变换(《雨的四季》)⑹朗读的方法:重音与停连重点词语:【春】朗润赶趟儿吹面不寒杨柳风酝酿宛转黄晕一年之计在于春花枝招展嗡卖弄喉咙应和嘹亮烘托静默风筝抖擞健壮呼朋引伴(划线词语在教材中有书下注解)[书下注解中“重音、停连”这两个词语来自课后题题干]【济南的冬天】响晴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地毯【雨的四季】花苞静谧高邈莅临造访吝啬淅淅沥沥咄咄逼人蝉娇媚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端庄屋檐凄冷化妆淅沥干湿草垛绿茵茵【古代诗歌四首】临碣石澹澹竦峙星汉幸甚至哉杨花子规龙标五溪夜郎客路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归雁洛阳边昏鸦断肠天涯(重点在理解含义、掌握字形)需要背诵的篇目:春;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后四篇古诗词为课标规定的必背篇目)写作:⑴概念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⑵方法的指导: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做熟悉的事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要善于观察、积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有趣、有意义、印象深刻。
⑶写作的作用:能训练人的思维。
⑷写作的要求:内容充实、文从字顺第二单元语文知识:⑴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莫怀戚《散步》、《散文诗二首(泰戈尔《金色花》、冰心《荷叶·母亲》)》、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⑵词义和语境⑶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文章语言的品味、关键语句的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对称句子的作用、重点词语:【秋天的怀念】憔悴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央求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散步】信服分歧取决一霎两全粼粼各得其所【散文诗二首】匿笑花瑞菡萏敧斜蒂梗沐浴祷告姊妹亭亭徘徊遮蔽心绪流转荫蔽【〈世说新语〉二则】内集儿女文义俄而骤何所似差可拟未若因风期行日中舍去乃尊君在不相委而去家君引顾(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写作:⑴记事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反复学习、训练;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⑵记事的要求: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来龙去脉,按顺序有条理地写;⑶记事的目的:传达情感、分享经验;⑷如何记事:写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说发自内心的话⑸模仿课文写法综合性学习:⑴如何交友?⑵展示自我(自我介绍)的方法⑶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第三单元语文知识: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⑵词性:动词⑶词语的感情色彩⑷默读的方法与要求,过渡段的作用⑸出自《论语》的成语含义及用法重点词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凿长吟轻捷拥肿(臃肿)攒敛人迹罕至无从消释宿儒人声鼎沸拗盔甲绅士窜觅跪云霄倘若鉴赏啄食和蔼恭敬质朴博学渊博倜傥淋漓【再塑生命的人】不求甚解混为一谈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捡感慨搓捻绽开争执惭愧悔恨激荡奥秘拼凑企盼截然不同疲倦不堪小心翼翼恍然大悟油然而生【《论语》十二章】子时习不亦说乎愠君子吾日三省为人谋忠信传十有五立惑天命耳顺从心所欲逾矩温故而知新罔殆回箪堪之者好乐饭疏食,饮水肱于如浮云焉善者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夺匹夫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写作:如何写好一个人:首先要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展开具体描写,要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把人放在事件中来写(与人交往,个性化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与各篇特典,以及读经典的作用与意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1268b49bc850ad02df80419f.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陆游诗人。
他的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
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到当权的投降派谗毁,终于被排挤罢官。
尽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
二.写作背景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是南山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其二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
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
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三.古诗原文及译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译文1.[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2.[戍轮台]指守卫边关。
戍,守卫。
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
这里代指边关。
3.[夜阑(lán)]夜深,夜将尽。
4.[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其二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知识梳理3.第三讲 课外古诗词鉴赏 7年上册语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知识梳理3.第三讲 课外古诗词鉴赏 7年上册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150bc5ab192e45361066f5b3.png)
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③。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④。
重点鉴赏 ①题解: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即故乡。 ②炼字:“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一个 “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 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前面冠以“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 奈何的情绪。 ③典故、写法:“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因为是“登高”,诗人自然 联想到饮酒、赏菊。实际上写出了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 赏,暗寓着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主旨: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 (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满的哀愁之情。
5 秋词(其一)①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②,我言秋日胜春朝③。 晴空一鹤排云上④,便引诗情到碧霄⑤。
重点鉴赏 ①题解:《秋词》有两首,这是第一首。 ②写法、情感: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 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③写法:该句直抒胸臆,“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 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 秋论调的有力否定,气势不凡。
④内容、写法: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 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 雨飘摇又自然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⑤情感: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为国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 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 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主旨: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表明作者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 志至老不衰,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④画面、写法:选取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 人抓住秋天“一鹤排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 、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景 象的生动描绘。 ⑤内容、情感: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 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飞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主旨:这首诗一改过去诗文悲秋的传统,热情赞美秋天的美好,并借飞 鹤直上云霄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积极向 上的情怀。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课内古诗词考点梳理》专题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课内古诗词考点梳理》专题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b404e9482fb4daa48d4bbd.png)
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 啼声悲哀。 3作. 作用者是为:什点么明要时把令“,愁点心明”寄主与旨“,明营月造”?凄凉气氛。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 见作者。
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 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 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 ,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独自 承受长夜漫漫,怎么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考点梳理
《观沧海》 一、常识填空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 看,它是一首 抒情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 曹操 ,字 孟德 , 东汉 末年 政治家、军 事 家、 诗人 。他的诗以 慷慨悲壮 见称。
《次北固山下》 一、常识填空 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五言律诗, 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抒情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 王湾 ,是 唐 代诗人。
。
5.“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2分)
答:诗人故乡(答“家乡、亲人、友人”亦可)。
6.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家乡地名连用,空间急剧 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1)诗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诗人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d4881be76a20029bc642d30.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汇总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一、文学文化知识1.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2.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二、内容赏析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选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三、中考重点习题巩固1.(1)说一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2分)“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__(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__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轮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文学文化知识1.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比较有名的如“三吏”“三别”。
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这首诗是七言绝句二、内容赏析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72104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6.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古诗词是汉语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它们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望岳》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如何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四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情感,包括《望岳》、《春夜喜雨》、《登高》、《夜雨寄北》。
(2)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3)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验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举例:《望岳》一诗中,诗人杜甫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话深深打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要包括以下四首古诗词:《望岳》、《春夜喜雨》、《登高》、《夜雨寄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围绕这四首古诗词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分析,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培养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同时,结合教材中的注释和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5f76134d700abb68a882fb20.png)
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五、课文主题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重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b55141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6.png)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重要知识点总结
诗文对照翻译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注释①半轮:半边,半个。
②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③发:出发。
④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⑤渝州:今重庆一带。
江南逢李龟年①
杜甫
注释:①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
②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
③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
“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行军九日①思长安故园
岑参
注释:①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
③登高:古人有重阳节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
④傍:靠近。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李益
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前的沙地上的沙子像雪一样,受降城外的月色像霜一样。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④尽⑤望乡。
不知何处传来吹奏芦笛的声音,一夜间征人全都遥望故乡。
注释:①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
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②回乐烽:烽火台名。
在西受降城附近。
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③芦管:一种笛类乐器。
④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⑤尽: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知识点梳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
2.词语理解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3.白话译文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4.赏析
这首诗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前两句诗从“峨眉山月”写起,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
“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第三句,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友人相逢的季节在落花时节,落花时节还暗指唐朝由胜而衰。
2.词语理解
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⑶寻常:经常。
⑷崔九: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⑸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⑹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3.白话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4.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落花时节”,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
诗歌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作者介绍
岑参(715年-770年),南阳人,唐朝诗人,边塞诗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
2.词语理解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③无人送酒:此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3.白话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4.赏析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
三、四句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 作者介绍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2.白话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3. 赏析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理解性默写
1.《峨眉山月歌》中二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达依依惜
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2.《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的句子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既表现节日思乡,也表示对百姓疾苦的关切的两句是: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的两句是: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