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艺控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发酵工程第5章发酵工艺控制

发酵工程第5章发酵工艺控制
优点 可对每个因子做全面系统的考察。
缺点 如果考察的条件多,实验时间会比较长,各因 子之间可能会产生交互作用,影响的结果准确性。
数理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设计实验和
分析实验结果,得到最佳的实验条件。如正交设 计、均匀设计、响应面设计。 优点 同时进行多因子试验。用少量的实验,经 过数理分析得到单因子实验同样的结果,甚至更 准确,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缺点 对于生物学实验准确性要求高,因为实验 的最佳条件是经过统计学方法算出来的,如果实 验中存在较大的误差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厌氧发酵 需氧发酵 兼性厌氧发酵
液体发酵(包括液体深层发酵)
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
浅盘固体发酵
固体发酵
深层固体发酵(机械通风制曲)
以纯种好氧液体深层发酵为典型探讨发酵工艺控制。
一、发酵过程主要特征
(1)微生物是发酵过程的主体,是灵魂 (2)微生物反应的本质是复杂的酶催化反应 体系
(3)发酵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反应过程
带pH测控与补料控制的摇床
(2)代谢及工程参数层次研究:
一般在小型反应器规模进行试验。在摇瓶试 验的基础上,考察溶氧、搅拌等摇瓶上无法 考察的参数,以及在反应器中微生物对各种 营养成分的利用速率、生长速率、产物合成 速率及其它一些发酵过程参数的变化,找出 过程控制的最佳条件和方式。由于罐发酵中 全程参数的是连续的,所以得到的代谢情况 比较可信。
供氧、排泄废气、提高KLa 物料混合、提高KLa 反映搅拌情况、KLa 反映菌的生长、KLa 反映菌的生长情况
反映发酵代谢情况
反映供氧效率
42
参数名称
pH 基质浓度 溶解氧浓度 氧化还原电位 产物浓度 尾气氧浓度 尾气CO2浓度 菌体浓度 RNA、DNA含量 ATP、ADP、AMP NADH含量 摄氧率 呼吸强度 呼吸商

发酵工艺控制

发酵工艺控制



(4)搅拌功率(kW)
搅拌器搅拌时所消耗的功率(kW/m3),在发酵过 程中的转动速度。 其大小与液相体积氧传递系数有关。 (5)空气流量(m3空气/(m3发酵液· min)) 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发酵液里通入空气的体积,一 般控制在0.5~1.0(m3空气/(m3发酵液· min))

每种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可用最适温度、最高温度、最 低温度来表征。在最适温度下,微生物生长迅速;超过最高 温度微生物即受到抑制或死亡;在最低温度范围内微生物尚 能生长,但生长速度非常缓慢,世代时间无限延长。在最低 和最高温度之间,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超 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升高,生长速率下降,最后停止生长, 引起死亡。 微生物受高温的伤害比低温的伤害大,即超过最高温度, 微生物很快死亡;低于最低温度,微生物代谢受到很大抑制, 并不马上死亡。这就是菌种保藏的原理。
还有就是根据化合物的燃烧值估算发酵过程生物 热的近似值。
(四)发酵温度的控制
发酵罐在发酵过程中一般不需加热,选用微生物能承受 稍高一些的温度进行生长和繁殖,这对生产有很大的好处, 即可减少污染杂菌的机会和夏季培养所需降温的辅助设备, 因此培养耐高温的菌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发酵罐上安装夹套和蛇管,通过循环冷却水控制。 冷却介质:深井水或冷冻水 控制方式: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
(5)发酵热的测定
有三种发酵热测定的方法。一种是用冷却水进出 口温度差计算发酵热。在工厂里,可以通过测量冷却 水进出口的水温,再从水表上得知每小时冷却水流量 来计算发酵热。
另一种是根据罐温上升速率来计算。先自控,让 发酵液达到某一温度,然后停止加热或冷却,使罐温 自然上升或下降,根据罐温变化的速率计算出发酵热。
(二)最适温度的选择

发酵工艺控制课件

发酵工艺控制课件
方法:采用较低浓度的基础培养基, 待菌体长到一定阶段,补入适当的营 养物质,延长发酵产物合成期。
意义:控制菌的生长速率、培养中期 的代谢活动,延长合成期,推迟菌体 自溶;加入前体增加合成产物的中间 体,从而使产量大幅度提高。
发酵工艺控制课件
中间补料内容 1、碳源
3、前体
2、氮源 4、无机盐和水
控制和引导产生菌在培养过 程中,特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期的生化代谢 活动向着有利于产物合成和分 泌的方向发展。发酵工艺控制课件
• 有些金属离子特别是二价阳离子是酶的 激活剂,适当时间补入无机盐可以提高 酶活,从而提高产量。
发酵工艺控制课件
中间补料的优缺点
优点:推迟菌的自溶期,延长产物分泌期, 维持较高的生产速率,增加发酵液总体 积,使产量大幅度上升。现在大多数抗 生素都采取补糖措施。
缺点:补糖使工艺复杂化,而且增加了 染菌机会。因此工厂管理十分重要,一 定要严格消毒,包括料液消毒和管道消 毒。
发酵工艺控制课件
并非添加速率越大越好,据研究表明,加 入苯乙酸浓度越高,苯乙酸的利用率越低。 苯乙酸可被菌氧化,先氧化成邻羟苯乙酸, 然后苯环被破坏形成α-酮戊二酸,再经 TCA循环氧化为CO2和H2O,苯乙酸作为碳 源被消耗掉。
苯乙酸具有毒性,青霉素是借苯乙酸与 氨基酸结合形成青霉素而解毒,因此加入 前体能形成青霉素,但必须适量而不能过 量。
分批培养中微生物的生长
迟滞期
对数生长期
稳 定期
发酵工艺控制课件
死亡期
第三节 发酵控制与中间补料
中后期营养不足,菌体过早衰老

料 初始培养基营养过于丰富造成菌浓过大

理 由
初始培养基中葡萄糖过多引起抑制

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PPT课件

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PPT课件
菌种生产性能越高,其生产条件越难满足。
.
3
发酵过程技术原理
分批发酵 补料-分批发酵 半连续发酵 连续发酵
.
4
分批发酵
几个重要参数:
为比生长速率,h-1; -qs 为比基质消耗速率,(g/g)/h; qp 为比产物形成速率,(g/g)/h 。
uX dX dt
q xX d S dt
补充养分,同时解除/消弱代谢产物的抑制。
不足:
丢失了未利用的养分和处于生长旺盛期的菌体;送去提炼 的发酵液体积更大;丢失代谢产生的前体物;利于非产生 菌突变株的生长。
实施:海洋微藻合成藻红素和EPA。
需要摸索最佳的培养基更新速率。
.
10
连续发酵
发酵过程中一面补入新鲜的料液,一面以相同的流速 放料,维持发酵液原来的体积。(恒化培养)
.
1
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
发酵
狭义——厌氧条件下葡萄糖通过酵解途径生成 乳酸或乙醇等的分解代谢过程。
广义——微生物把一些原料养分在合适的发酵 条件下经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变成所需产物的过 程。
.
2
发酵是一个很复杂的生化过程,其好坏涉及诸多因素: 菌种性能、培养基组成、原料质量、灭菌条件、种子 质量、发酵条件和过程控制等
pH变化会影响酶活,菌对基质的利用效率和细
胞结构,从而影响菌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
.
23
选择最适发酵pH的原则是获得最大比生产速率和
适当的菌量。
分阶段pH控制策略
如何控制发酵液pH?
基础培养基的配方;通过加酸碱或中间补料 例如,青霉素发酵,通过调节加糖速率来控制pH;链 霉素的生产,补充NH3来控制pH,同时为产物合成提 供氮源。
培养液pH可反映菌的生理状况:pH上升超过最适值,意 味着菌处于饥饿状态,可加糖调节;糖的过量又使pH下 降;用氨水中和有机酸需防止微生物中毒,可通过监测 培养液种溶氧浓度的变化来控制。

发酵工艺控制PPT课件

发酵工艺控制PPT课件
方法一: 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冷却水的流量和冷却水的进出口温
度,由下式求得这段时间内的发酵热:
Q发酵 = GC (t2- t1) / V (J / m3 ·h)
G --- 冷却水流量,kg/h C --- 水的比热, J/kg · ℃ t 1、t 2 --- 进、出口的冷却水温度,℃ V ---- 发酵液体积 , m3
一、溶氧测定的意义
1、溶氧作为发酵中氧是否足够的度量,了解菌对氧利用的规律。 2、溶氧作为发酵异常情况的指示 3、溶氧 作溶为氧发一酵反中往间常控,制在的较手短段的之时一间内跌到零附近,且跌零
后长时间不回升,这很可能说明污染了好气菌 4、溶氧 作补如为糖发考后酵查,过设溶程备氧中、出溶工现氧艺明迅条显速件下回对降升氧的,供趋发需势酵与液产变物稀形,成则影很响可能 的指标是之因污一此染可了利噬用菌溶体氧作为参数来控制加料的次数、流加速
◇ 这种热的主要来源是培养基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 蛋白质等的分解。
◇ 释放出的能量部分用来合成高能化合物(ATP),部分用来 合成产物,其余的则以热的形式散发出来
影响生物热的因素:
菌株特性 培养基成分和浓度 发酵时期
◇ 菌株对营养物质利用的速率越大,培养基成分越丰富,生 物热也就越大。 ◇ 发酵旺盛期的生物热大于其它时间的生物热 (四环素2050小时; 苏云金杆菌10-18小时)
五、温度的控制
方法: 罐壁调温 夹层调温 罐内调温
第二节 pH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pH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
1)pH影响酶的活性 当pH抑制菌体中某些酶的活性时,使菌体的新陈代谢
受阻
2)pH影响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电荷的状态,从而改变细 胞膜的渗透性,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及代谢产 物的排泄,因此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

发酵过程控制课件

发酵过程控制课件
最佳状态,从而最终实现目标值,达到最大的比产物生成速率。要实现最 佳工艺必须对诸如温度、pH、溶解氧浓度、泡沫等进行控制。
发酵工艺控制最优化
明确控制目标
明确影响因素
确定实现目标值的方法
确定最佳工艺
发酵过程控制课件
实施最佳工艺
第一节 温度变化及其控制
一、温度对生长的影响
不同微生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根据它们对温 度的要求大致可分为四类:嗜冷菌适应于0~26oC生 长,嗜温菌适应于15~43oC生长,嗜热菌适应于 37~65oC生长,嗜高温菌适应于65oC以上生长
生物热与发酵类型有关
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热比厌氧发酵产生的热多 一摩尔葡萄糖彻底氧化成CO2和水 好氧:产生287.2千焦耳热量,
发酵过程控制课件
每种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可用最适温度、最高温 度、最低温度来表征。在最适温度下,微生物生 长迅速;超过最高温度微生物即受到抑制或死亡; 在最低温度范围内微生物尚能生长,但生长速度 非常缓慢,世代时间无限延长。在最低和最高温 度之间,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升高,生长速率下降, 最后停止生长,引起死亡。
发酵过程控制课件
2、蛋白质结构
人们采用二种方案来研究酶在低温条件下的结 构完整性和催化功能:(1)通过自然或诱导突变, 将特定残基发生改变的蛋白与其天然结构进行 对比;(2)对比同属嗜热、嗜温及嗜冷菌的蛋白 结构
通过对嗜冷酶的蛋白质模型和X一射线衍射分析表 明,嗜冷酶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弱,与溶剂的作用加 强,酶结构的柔韧性增加,使酶在低温下容易被底 物诱导产生催化作用
4 .6 log K r 2
E
K r1
11
T1 T2
K与温度有关

第五章-发酵过程控制ppt课件(全)

第五章-发酵过程控制ppt课件(全)

第一节 发酵方式
一、概述
发酵:指在厌氧条件下葡萄糖通过酵解途径生成乳酸或乙醇 等的分解代谢过程。
广义发酵:微生物把一些原料养分在合适的发酵条件下经过 特定的代谢转变成所需产物的过程。
微生物培养:亦称微生物发酵,发酵生产按微生物培养工艺 不同可以分为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种类型。两者在工艺过 程上大体相同,主要工艺过程为: 斜面菌种培养~菌体或孢子悬浮液制备~种子扩大培养~ 发酵培养~发酵产物与发酵基质分离~提纯与精制~成品。
分批培养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是最常见的操作方 式。
分批发酵过程一般可粗分为四期:即适应期(也有称停滞期 或延滞期的)、对数(指数)生长期、生长稳定期和死亡期;
也可细分为六期:即停滞期、加速期、对数期、减速期、静 止期和死亡(衰亡)期
分批培养中的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停滞期(Ⅰ)
停滞期(Ⅰ): 刚接种后的一段时间内,细胞不生长,细胞 数目和菌量基本不变。
第五章 发酵过程及控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能陈述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温度、溶氧、pH等); 能陈述不同发酵方式的理论及异同及优劣; 掌握发酵动力学的有关原理、发酵器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能够找出发酵最适宜条件,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能够进行发酵终点判断; 能够进行发酵过程重要检测;
三、产物形成动力学
产物形成与生长的关系 细胞生长与代谢产物形成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决定
于细胞代谢中间产物所起的作用。描述这种关系的 模式有三种,即生长联系型模式、非生长联系型模 式和复合型模式。 (1)生长联系型模式 (2)非生长联系型模式 (3)复合模式
四、生长得率与产物得率
1.生长得率和产物得率的定义 生长得率:消耗每单位数量的基质所得到的菌体,

微生物工程 06 发酵工艺控制

微生物工程 06 发酵工艺控制

四)最适温度的选择
◇ 最适温度是指在该温度下最适于菌的生长或产物的形成。
◇ 在发酵的整个周期内仅选一个温度不一定好。
因为最适合菌生长的温度不一定适合产物的合成。
例如: 青霉素产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而最适于青霉素 合成的温度是20℃。 乳酸发酵时,最适生长温度为34℃ ,而产乳酸的温度则 不超过30℃ 。 发酵过程中,在生长初期抗生素还未开始合成,菌丝还未 长浓,这时的温度应适于微生物的生长;到抗生素分泌期, 菌丝已长到一定浓度,积累抗生素是重点考虑,此时应满 足生物合成的最适温度。
在菌体代谢过程中,菌体本身有建成其生长最适pH的 能力,但外界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pH将会不断波动。

引起pH下降的因素:
(凡是导致酸性物质生成或释放及碱性物质消耗的发 酵,其pH都会下降) 1)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碳源过多,特别是葡萄糖过 量,或者中间补糖过多加之溶解氧不足,致使有机酸大量 积累而pH下降。 2)消泡油加得过多
第六章
发酵工艺控制
发酵的一般流程
培养基配制 种子扩大培养 空气除菌 发酵设备
培养基灭菌
发酵生产
下游处理
发酵工艺控制是发酵的重要部分。
控制难点: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参数的非线性
同样的菌种,同样的培养基在不同工厂,不同 批次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可见发酵过程的影响 因素是复杂的,比如设备的差别、水的差别、 培养基灭菌的差别、菌种保藏时间的长短、发 酵过程的细微差别都会引起微生物代谢的不同。 了解和掌握分析发酵过程的一般方法对于控制 代谢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最大发酵热约为
4.186× (3000~8000)
kJ / m3 · h
1 calorie:使1克水的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需热量。 约为4.186焦耳热量

发酵工艺知识ppt课件

发酵工艺知识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2021
35
(六)、二氧化碳的影响和控 制
CO2是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代谢产 物,也是某些合成代谢的基质,对微生 物生长和发酵具有刺激或抑制作用
CO2对菌体生长还具有抑制作用,排气 中CO2浓度高于4%时,菌体的代谢和呼 吸速率都下降
CO2对微生物发酵也有影响 CO2影响培养液的酸-碱平衡
(2)能够增加微生物细脑的合成能力。因为通过补料工艺能 够不断地提供足够的养料用于合成微生物细胞。 (3)能够提高非生长偶联型产物(如抗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 的合成量。因为通过补料工艺可在微生物生长期和产物合 成期提供不同质和不问量的养分用于微生物生长和产物合 成。
(4)可以解除快速利用底物而造成的阻遏效应。 (5)能够降低发酵液的粘度,提高溶解氧的浓度。 (6)可以防止培养基中某一组分的毒性。
(2)搅拌热(Q搅拌):机械装置的摩擦、机械装置 和发酵液之间摩擦产生一定量的机械热的释放。
(3)蒸发热(Q蒸发)
(4)辐射热(Q辐射)
精选ppt课件2021
7
2.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和产物形成 的影响
1.从酶动力学角度来看,酶促反应导致温度升 高,反应速率加大,生长代谢加快,生产期提 前。但因酶本身很容易因热而失去活性,温度 越高,酶的失活也越快,表现在菌体易于哀老, 发酵周期缩短,影响产物的最终产量。
精选ppt课件2021
13
-----引起发酵液pH值上升的因素有: ①培养基中碳、氮肥比例不当,氮源过
多,氨基酸释放; ②生理碱性物质过多; ③中间补料时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的
加入量过多。
精选ppt课件2021
14
2.pH值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 的影响
培养液的pH值是微生物庞杂的代谢过程 的综合反映。反之,环境的pH值也能影 响微生物的代谢和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控制菌的生长速率、培养中期 的代谢活动,延长合成期,推迟菌体 自溶;加入前体增加合成产物的中间 体,从而使产量大幅度提高。
h
4
中间补料内容 1、碳源
3、前体
2、氮源 4、无机盐和水
控制和引导产生菌在培养过
程中,特别是中期的生化代谢
活动向着有利于产物合成和分
泌的方向发展。
h
5
二、补料控制 补什么?怎么补?如何控制?
例:四环素
补糖时间(h) 20 45 62
h
96h效价(u/ml) 6000 10000 6000
9
说明
开始补糖的时间必须根据代谢的变化 情况来决定,根据基础培养基的碳源种类 及用量,菌丝生长情况,糖的消耗速率及 残留水平来综合考虑,不能单纯以时间为 依据。
h
10Βιβλιοθήκη 例:根据残糖浓度补料发酵提高纳他霉素产量
发酵工程及设备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and Equipment
王彦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HLJ 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
h
1
分批培养中微生物的生长
迟滞期 对数生长期
稳 定期
h
死亡期
2
第三节 发酵控制与中间补料
例:不同的补料方式对酵母生产谷胱甘肽 的影响

恒速流加补料分批培养
加 补
指数流加补料分批培养
料 模
恒一pH补料分批培养

h
18
培养条件
• 装量3L,接种量5%. • 空气流量为1L/L·min • 用适量的酸、碱调节培养液的pH至6.5 • 温度30℃,转速150r/min,培养12 h,然
间歇恒速流加:
每当残糖浓度降为1~2%时就以25g/L·h的速度流
加料液,直至467ml补料液h全部补完。
16
• 在三种补料方式中,采用恒速流加方
式发酵结束后残糖最低,间歇定量相对较
低,残糖量较高的是一次定量流加方式,
从缬氨酸的产量,糖酸转化率及菌体浓度
比较也是恒速流加的补料方式效果好。
h
17
不同的流加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
度、菌丝形态、发酵液粘度、溶氧浓度等。
指标: 1.根据还原糖水平,如赤霉素还原糖降到
0.6%就要补糖。 2.根据总糖水平,根据菌的酶系和pH变化
的大小决定。
注意:不同的发酵阶段h 控制的残糖浓度不同8
补糖时间
补糖时间控制很重要,过早会剌激菌体 生长,加速糖的消耗,补糖过迟会使菌体所 需要的能量供应跟不上,干扰菌的代谢。
当进入产酸期,残糖达2%左右,连续 补糖,维持糖浓度在2%左右,提高温度到 36~37℃,通氨或流加尿素维持pH7.0~7.5, 利用菌体所形成的酶系继续进行发酵,产 酸可达10%,提高了30%以上。
后来补糖方法在抗生h 素发酵中普遍采用7。
补糖控制考虑的因素 补糖时间、补糖量、补糖方式
参考数据: 糖耗速率、残糖浓度、pH变化、菌体浓
h
23
恒一pH补料的培养模式
• 根据培养基pH变化,流加40g/L的葡萄糖, 当pH降低时,加入碱液调节pH,达到设 定的数值。根据糖的消耗加入适量的葡 萄糖,由于葡萄糖的分解使pH下降,当 pH下降至一定程度之后,则又加入适量 的碱液使pH升高,如此反复至60 h流加 结束,72h培养结束。
h
24
后流加40g/L的葡萄糖,72h培养结束。
h
19
恒速流加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以恒定的流速加入葡萄糖。
好处:解除了底物抑制--葡萄糖阻遏效 应,结果延长了菌体的生长周期,增加了菌 体浓度和GSH产量,图2表示了恒速流加的实 验结果。
h
20
h
21
指数流加分批培养
•F1=u*V0X0exp(u*t)/Yx/y (SF-S)
h
13
不同补糖速率对发酵的影响
• 初糖浓度为80g/L,发酵30h后 ,分别以 10g/L·h、25g/L·h、40g/L·h的补糖速度 进行补糖,结果见表3。
h
14
补糖方式
补糖方式可分为:连续流加 少量多次 大量少次
连续流加效果最好,可以避免因一
次大量加入引起环境突然改变给菌体
代谢带来的影响。
h
15
例:L-缬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 分别用不同的补料方式进行补料分批发酵 一次定量加入:
在发酵30h,残糖浓度为1~2%时,一次性补加 467ml补料液(60%葡萄糖溶液),使总糖浓度达到 15%。
间歇定量加入: 在初糖浓度降为1~2%时补加117ml的补料液,每
当残糖浓度降为1~2%时补加,共分4次补完。
中后期营养不足,菌体过早衰老

料 初始培养基营养过于丰富造成菌浓过大

理 由
初始培养基中葡萄糖过多引起抑制
代谢后碳氮源不平衡、微量元素缺乏
次级代谢产物的合需补加前体
h
3
一、中间补料的方法、意义及内容
方法:采用较低浓度的基础培养基, 待菌体长到一定阶段,补入适当的营 养物质,延长发酵产物合成期。
h
25
• 图4表示了恒pH补料分批培养的实验结果, 可以看出,采用恒一pH补料分批培养既
采用间歇补料分批发酵,补加时间以发酵 液中还原糖水平为控制指标。
实验条件:
当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分别降至3%、
2.5%、2%、1.5%时开始补糖,维持糖
浓度分别在3%、2.5%、2%、1.5%,研究
对纳他霉素产量的影响,发酵周期均为96h,
结果如表2。
h
11
h
12
补糖量
• 补糖量的控制以控制菌体浓度不 增加或略增加为原则,使产生菌的 代谢活动有利于产物合成。
1、补充微生物所需的能源和碳源
碳源是微生物菌体生长时需要量 最大的物质,在发酵前期消耗很快, 到了产物合成阶段菌体要维持活性必 须补充碳源,以便延长产物合成期。
h
6
实例:谷氨酸
在原发酵控制工艺的基础上,减少初糖 浓度,增加生物素用量达5ug/L,加大接种 量到10%左右,以利于菌体迅速繁殖,获 得生产需要的足够量的菌体。
理由:恒速流加过程由于葡萄糖流加的速 度始终恒定,在发酵前期菌体浓度低,葡 萄糖难以完全消耗,而在发酵的后期,菌 体浓度很高,葡萄糖又不能满足菌体生长 的需要,因此采用指数流加的方式利于菌 体的生长,图3表示了指数流加的实验结 果。
h
22
图3表明:在 培养72h之后,发 酵液中可以达到 极高的菌体浓度, 然而经与图2比较 后发现,尽管菌 体浓度提高,获 得的酵母菌体中 的 GSH 含 量 有 所 降低,发酵液中 的 GSH 总 量 增 加 不大。这可能是 后期较高的葡萄 糖流加速度抑制 了GSH的合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