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中国商界铁娘子-名人事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明珠:中国商界铁娘子-名人事迹
2016年10月17日,格力电器(16.33,0.03,0.18%)合肥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
这是在珠海、重庆和巴西之后,格力电器的第4个生产基地。
当天上午,现场锣鼓齐鸣,嘉宾云集,总裁董明珠特意从珠海前来主持开工仪式,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董明珠与合肥有着特别的缘分,她是从1992年“合肥追债”开始一步步显露个人才华,也可以说,她的事业是从这里起步。
当天,董明珠从格力生产基地所在的开发区回到市区,看着自己15年前奔波其间的一条条街道陌生而又熟悉,她的心顿时全被抚今追昔所占据,思绪像风一样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穿梭。
——昔日那个二流的空调小厂,今日超越了国内所有同行,成长为世界第一;当年那个年轻的女业务员,用常人难以理解的勇气和毅力,成为“走过的路不长草”的“商界铁娘子”、“全球商界女强人50强”,和日本记者笔下的“中国阿信”……
2016年的确是个丰收年。
这一年,格力电器还获得了中国空调业唯一的“中国世界名牌”。
在欢庆晚会上,一片喜气洋洋中,董明珠登台表演节目,拿起麦克风的瞬间,十多年的酸甜苦辣顿时涌上心头,于是她深情地唱起了这曲《藏起想哭的心》——
“就这样站在人群中,紧闭双唇写满坚强,无论你什么时候回头望,你都会看到我笑得像太阳……就这样站在人群中,挺直的肩撑着倔强……藏起想哭的心,对你撒一个真诚的谎,藏起想哭的心,静静的打开从容那扇窗……”
演唱的人和台下倾听的人,眼睛中都有亮晶晶的泪光在闪动。
——在这个时刻,大家突然发现,这位“六亲不认”的总裁原来如此纯粹和简单。
公平与和谐是斗争出来的
1954年,董明珠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
在同学和邻居的眼里,
少年时的董明珠是个文静可爱的女孩,总是微笑着听别人说话而很少发言,几乎别人说什么她都同意,“好啊”、“可以”,“没问题”,是那时候她的口头禅。
然而那个时光早已远去,那个时光没有什么需要自己去坚持和斗争;而步入
商业世界,纷乱的欲望和真实的利益,无时无刻不在挑战规则和公理,一个有底线和良知的商人,便不得不起身应战。
所以,董明珠说,“公平与和谐,也是斗争出来的。
”
1990年,董明珠辞掉在家乡南京的工作,来到广东闯荡。
她原本在深圳一家化工厂工作,却被珠海的宁静所吸引,应聘来到了当时还叫海利空调器厂的格力电器。
一张照片,为我们忠实地再现了刚到格力的董明珠——油亮的长发披肩,身着一件红色外套,戴着一副眼镜,略施淡妆,一个漂亮清纯的江南女子。
董明珠是一名新业务员。
营销在当时还是一个很新的职业,男的跑业务要能吃能喝能侃,八面逢源;女的要青春貌美,善于“攻关”。
看到董明珠滴酒不沾,在饭桌上只喝水,做事还原则性很强,不会“同流合污”,一些老业务员禁不住为她担心。
1990年的海利是一家刚投产不久的国有小厂,空调产量2万台,销售收入2000万元,其中有相当部分还收不到钱。
空调销售旺季到来时,产品被包装一新拉出去,不用多久,一部分又被丢盔卸甲地拉回来。
在跟着一位老业务员熟悉了几个月的业务后,董明珠被派到安徽开拓市场。
一到安徽,她就发现合肥一家经销商拖欠了42万元的货款,虽然多次催促,仍迟迟不还。
这是前任业务员留下的烂账,董明珠本来可以不管,而且公司当时按照销售额的2%对业务员进行提成,即使她讨回这笔债,自己也得不到一分钱。
但她想,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能就这样算了。
这家公司的经理姓牛,是位微微发福的中年人,任凭董明珠多次上门,依然爱理不理,自己看报品茶,却连水都不给客人倒一杯。
用尽了各种推诿手段后,他干脆对董明珠避而不见。
董明珠则更犟,天天去“堵”,终于有一天把他堵在了办公室。
她用几乎失控的声音大叫:“你要么还钱,要么退货。
否则,从现在开始,你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
不信咱们走着瞧!”
牛经理被董明珠的表情吓坏了,慌忙答应退货。
第二天,格力的货被一件件装上卡车,董明珠坐进驾驶室,车发动了。
为了这些货,董明珠讨了足足40天,其中的艰辛和委屈在心中瞬间汇聚,她忍不住从车窗伸出头,对牛经理大叫:“从今往后,再也不和你这种人做生意!”
说着,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从此,先款后货,决不赊账,成了董明珠为自己设立的第一条商规。
在她手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一笔应收款。
后来这也成为格力电器在业内独树一帜的规矩。
在当时,整个行业都采用先货后款的代销制。
格力本就默默无闻,董明珠还要坚持先款后货,听到这个条件,经销商往往二话不说,就摆手送客。
在一次次碰钉子之后,她总是鼓舞自己,总有讲诚信的经销商会接受自己的条件,然后依然满面微笑地敲开下一家家电商店的大门。
在安徽淮南一家电器商店,经理是个中年女人,胖胖的,相貌忠厚,却不乏商人的精明,她被董明珠的勤奋和诚恳感动,答应“先进20万元的货试试,好销再多进,不好销就不要了。
”
就这样,董明珠做成了第一笔生意。
拿着20万元的支票走出这家商店大门,董明珠眼睛潮乎乎的,她决心一定不能辜负这位大姐的信任。
这一次,她不像其他业务员签了合同就甩手不管了,而是一次次亲自登门,真心实意地站在他们的立场看市场想问题,然后像朋友似的出谋划策。
格力还是个小品牌,没钱打广告,仅仅摆入商店就想畅销很难,久而久之商
家也会失去信心。
于是她灵机一动,动员经理发动员工,先把产品推荐给他们的亲戚朋友试用。
口碑是最好的宣传,1992年夏天,这家商店的20万元的空调销售一空,而且又进了一批货。
接着董明珠用这家商店的例子对其他商店“现身说法”,一张张订单又签了下来。
格力在淮南卖了240万元,市场被打开了!经销商也纷纷赞扬董明珠的跟踪服务,说做格力的产品最省心最舒心。
同时,董明珠又在芜湖和铜陵打了两个漂亮仗,在合肥、安庆等城市也找到了可靠的经销商。
1992年,董明珠在安徽的销售额突破了1600万元,一个人的销量占了整个公司的1/8。
从此,董明珠作为一个神奇女子在公司里传扬开来。
好苗子
在董明珠崭露头角的时候,格力电器最重要的缔造者、现任董事长朱江洪,一番辗转后,在46岁时终于站在了历史为他安排的位置上。
朱江洪是地道的珠海人,生于1945年,25岁时从华南工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后来成为厂长。
1988年,朱江洪调回珠海,1991年被任命为海利的厂长。
此时,海利是个十足的烂摊子,不仅企业规模小,产品销路不畅,而且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
1991年,一批刚安装的海利窗机竟然无法启动,一检查,原来是运输过程中空调的铜管都被震断了;还有许多客户投诉海利空调噪声特别大,他们形象地说,晚上开着海利空调,就像飞机在头顶不停地盘旋。
朱江洪技术出身,很快让产品质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为了让产品在市场上有一个崭新的起点,1992年,他和两个助手闭门翻了一整天辞典,想出了一个新的名字——格力。
事实上,董明珠在安徽的旗开得胜,也跟格力空调质量在这一年脱胎换骨的变化有关。
1992秋天,朱江洪看到安徽的销售额为1600万,而富裕得多的江苏却只有300万,于是亲赴华东考察。
朱江洪先到了安徽,他很快发现董明珠是个“好苗子”——和大多数业务员不考虑公司利益,只拨自己的小算盘不同,董明珠不仅有责任心和义务感,更难得的是还很有思想和悟性。
在从合肥赶赴南京的车上,路短话长,董明珠详细向朱江洪介绍了自己的营
销感悟。
她说,真正好的营销政策,不仅是把货卖出去、把钱赚回来,还要在厂家和商家之间,形成稳固、诚信的合作关系,共同为社会和消费者创造价值;只有多赢,生意才能做长久,如果不懂得保障他人的利益,最后必然是自己的利益也会失去。
这些话说到了朱江洪的心里。
当时,朱江洪雄心勃勃想成就一番事业,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营销短板变得越来越明显。
从这时起,他便格外看重肯吃苦、愿卖力的董明珠,一次次给她机会,而董明珠则每次都用超过期望的业绩,回报这位厚道仁慈的领导的赏识。
不知不觉车到了南京,这里六朝古都,繁华如旧。
可格力在中国最富饶市场上的遭遇让人非常难堪:新品牌“格力”已经启用了一个夏天,江苏市场上却依然摆着“海利”牌产品,在强势品牌春兰、华宝的市场攻势下,毫无还手之力。
朱江洪干脆把江苏市场也交到了董明珠手里,希望她能在这个最火爆的空调市场上为格力打开局面。
1993年,董明珠把格力在江苏的销售额翻了10倍,卖了3650万元。
加上安徽市场,董明珠一个人做了5000万,占了整个公司的1/6! 1994年,格力在江苏销售额又增长到1.6亿元,与春兰、华宝并列三强,
董明珠一个人占了总销售额的20%。
就在格力电器蒸蒸日上,开始跻身国内一线品牌的时候,在附近一家刚成立的空调企业高薪诱惑下,格力电器管销售的副总,带着8名销售人员和2名财务人员,突然集体辞职。
消息传来,朱江洪一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他并没有刻意挽留,他知道,有能力的人固然难得,但只有那些在心智上相互理解、欣赏和支持,并能用责任心和使命感时刻抵御诱惑侵袭的人,才能成为相互扶助的事业伙伴。
一人一辈子哪怕只能遇到一个这样的伙伴,也该是多么大的幸运呵!
对朱江洪来说,这个人就是董明珠。
1994年10月,董明珠结束了3年的业务员生涯,回到珠海格力电器总部,一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都将因她而改变。
“珠海二珠”
董明珠被重用,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原因。
格力电器是家国有控股的企业,关系网和利益网盘根错节,加之当时管理制度不到位,体制弊端日渐显现,随时都可能让众人数年打拼出来的大好局面丧失殆尽。
朱江洪对此心知肚明,可又无可奈何。
他宽厚仁慈,是出了名的好心肠,当时作为经理,他“一不抓钱,二不抓人”,对这些事他不感兴趣,统统交给副总管,自己一心一意抓新产品开发。
于是,扭转管理积弊的重任,被寄托在了能干又“狠得下心”的董明珠身上。
出任主管营销工作的经营部部长,是朱江洪对董明珠的许诺。
但这项任命在公司高层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一些人只同意让董明珠当副部长。
他们的如意算盘是,董明珠做业务员每年销售提成高达几百万,现在到总部满打满算只能挣几万元,再给她这么一个“小鞋”,她必然赌气不干。
可董明珠对这个“小官”不仅不抱怨,还干得有滋有味。
她工作玩命到每天只睡5小时,就是说梦话的时候,说的也全是格力。
一有什么想法,她半夜也会跳起来,拿起本子记下来,甚至还给同事打电话一起讨论,许多被广为称道的营销绝招就是这么诞生的。
她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还要管别人。
在经营部里,迟到早退、喝茶看报吃零食聊天,都是多年的“传统”。
董明珠一上来就抓内勤,把人训得直掉眼泪。
1994年底,董明珠摔断了肋骨住进医院,同事们一起去医院看她,董明珠很感动。
可
出院的第一天,她依然不讲情面地对违反纪律者进行批评和罚款。
在董明珠上任时,账册上的应收款高达5000多万元,而且相当部分根本无法追回。
比如济南一家企业明明欠账100多万元,可格力电器竟然拿不出任何有效凭证,而且还蹊跷到无法查出是内部谁的责任。
一张宣传单的市场价是0.2元,可格力电器付的价格是0.88元;公司花了450万在机场租了一个广告牌,却是背朝着人流方向只能给神仙看……
对损公肥私的行为,董明珠看不下去,径自跑到朱江洪那里,张嘴就要求把全部对外财务都归自己管。
下级向上级伸手要权本是大忌,但朱江洪当场就表示同意。
一些人觉得董明珠太“多管闲事”,妨碍了自己的“财路”,联合起来轰董明珠下台。
每当这种时候,朱江洪总是给董明珠最坚定的支持。
不久,董明珠升任经营部部长,上任后她便大刀阔斧地清理欠账,全面推行先款后货的销售政策,于是格力电器再也没有出现过一分钱的应收款。
然而,这才是她与世俗势力斗争的开始。
在格力电器总部的12年来,“眼里
揉不进砂子”的董明珠只有不断进行博弈和斗争,她和不诚信的经销商斗,和公司里有来头的“母老虎”斗,和强硬的公司副总斗,甚至还要和自己的亲人斗。
——1995年格力空调货源紧张,一个经销商找到董明珠的哥哥,想通过他的关系进3000多万元的货,并给2%的提成。
哥哥从南京千里迢迢赶到珠海,不料却被妹妹无情地拒之门外。
之后,兄妹10多年没来往,家里人也指责她六亲不认。
正是一系列毫不妥协的斗争,为董明珠赢得了“走过的路都不长草”的“恶名”。
2001年,多年的积弊让格力电器呈现出严重的惰性,销售额连续几年徘徊不前,大量员工再也不能容忍腐败和不公,准备联合起来罢工抗议。
在关键的时刻,董明珠又是临危受命。
这一年,她升任为总经理,上任后就迅速撤换了一批不合格的中高层干部。
于是,一场“大决战”爆发了。
那段时间,各上级部门接连不断地收到对朱江洪和董明珠的“举报”,表情凛然的调查组也不断在格力电器进进出出。
最后,朱江洪和董明珠没被查出问题,格力电器一位高层干部却因贪污被送进了监狱。
这场“刮骨疗毒”让格力电器摆脱了停滞不前,企业管理也彻底走向了规范。
从2001年开始,格力电器销售额从70亿、100亿、138亿、182亿,一直到2016年的230亿元。
这一年,格力电器以1200万台的销量超越了韩国品牌LG,成为空调行业的世界冠军。
自从董明珠出任总经理后,她和董事长朱江洪,形成了我国商界独一无二的现象。
有位作家这么形容——“上帝创造了男人这个有缺陷的动物,要么有才无德,要么有德无才,朱江洪是一个奇迹;上帝创造了女人这个有缺陷的动物,要么有貌无脑,要么有脑无貌,董明珠是一个奇迹;上帝创造了企业家这个有缺陷的动物,要么独断专行,要么两雄相斗,‘珠海二珠’(朱江洪、董明珠)互相欣赏是一个奇迹。
”
这些年,低调的朱江洪甘于寂寞,一身臭汗,一手油污,像老黄牛一样没日没夜泡在车间造“好空调”,使格力电器技术水平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而且多次打破日美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与国际同行相比也毫不逊色;而董明珠一手行李,一手手机,像西部牛仔一样走南闯北,脚不沾地,为了营销多次累倒,住
进外埠医院。
他们两人都是这家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者,并非老板。
正是因为他们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我国数百家空调企业纷纷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时,缺乏体制优势的格力电器,却顽强地成了世界第一。
对“珠海二珠”,科龙电器前总裁王国端说,“朱江洪遇到董明珠是朱的福气,董明珠遇到朱江洪是董的运气。
”
格力商业观(一)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信念,足以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
随着销量的高速增长,每当淡季时格力电器不得不向银行大量借债来购入原材料,生产的空调放在厂里又对库存造成很大的压力。
当时,银行贷款利率高达7%,格力电器每年要支付1亿多元的利息。
董明珠心想,与其把这笔钱交给银行,还不如把它用在关系更近的经销商身上。
于是,一种全新的厂商合作模式出现了。
淡季时,经销商向格力电器投入资金,格力电器则把生产出的空调发给经销商,这样,既解决了格力电器淡季生产资金短缺,又缓解了库存压力和旺季时的集中供货压力。
而经销商则可以得到两
种好处,一是格力电器保障在旺季时向其提供充足货源,二是格力电器会支付合理的利息。
这就是董明珠创造的“淡季返利”模式。
经销商的反应非常热烈,反正淡季时自己的资金存在银行也没几个利息,纷纷提前预付了全年的货款。
1995年,格力电器淡季回款比上一年增加3倍以上,足有11亿元。
对这些经销商,格力电器不仅保质保量供了货,还返利6000万元,实现了双赢。
这为第二年格力与春兰的总决战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1996年悄然而至。
这是一个生死年。
这年春天,包括合资企业,全国空调产能接近2000万台,而市场容量不到600万台;这年夏天,我国爆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祖国山河一片洪”,气温没超过摄氏33度,空调臭了大街。
于是,一场血战在这个凉爽的夏天展开。
科龙率先降价,一款空调从6400元、5800元、5600元、5000元,轰隆一声降到4280元!其他也纷纷跟进,高呼“让利不让市场”,把价格成千成千地往下砍。
一看格力毫无动静,经销商纷纷打来电话:“除非马上降价,不然格力今年
死定了!”
格力的很多高层领导也主张赶快降价,但当时任经营部部长的董明珠却据理力争——格力一旦降价,一些大经销商就会抢先出货,用低价冲击二、三级经销商和那些本小利微的经营者,这将使广大经销商动摇对格力电器的信心,后患无穷;同时,低价倾销对消费者也未必是好事,原来商家销售一台空调能有700~1000元毛利,降价之后不足100元,纷纷在安装等售后服务上打折扣,导致消费者质量投诉不断。
最后,格力电器采纳了董明珠的意见,致电各经销商:格力空调一分钱也不许降价!
可偏偏有人不听。
当时格力电器最大的一位经销商,每年的销售额几个亿,占格力电器销量的10%以上,此时已囤积了大批空调,正悄悄低价倾销。
100万元进的货,他转身80万就敢卖出去,想自己先亏些钱,一举击溃竞争者,独霸一大片市场,然后再与格力电器讨价还价。
这人在业内很有影响,甚至在格力电器高层也有后台,他的货倾销范围近10个省,最厉害的是,他从珠海进的货,运到华东后最后还能再卖回广东。
对这种不诚信的行为,董明珠察觉后立即对此人停止供货。
他自恃是格力电器的最大客户,且与公司高层某领导关系非同一般,于是大大咧咧找上门来收拾董明珠,扬言“有她无我”。
董明珠则宁肯被撤职,也不让步。
这人一看来硬的不行,便四处求情。
朱江洪是出了名的厚道人,禁不住软磨硬泡,也希望董明珠再给那人一个机会。
但董明珠“坚决不与缺乏良心和责任感的人做生意。
”
最终,格力电器彻底中断了与此人的合作,众多中小经销商大大出了一口恶气,军心得以稳定。
为了渡过难关,格力电器干脆放弃了跌价最厉害的1匹分体机,把生产和营销重心向技术含量高,利润也高的柜机、“冷静王”等产品转移。
事实印证了董明珠的判断,一直是国内“老二”的华宝,降价后销量创出新高,但却巨额亏损,华宝从此退出竞争,归到“老四”科龙旗下。
同时,这场大战还断送了包括当时的“窗机大王”——杭州东宝在内的等一大批品牌的前程。
这些品牌惨败的原因几乎如出一辙:大经销商为争夺地盘、扩大市场份额向厂家索取更高回报,纷纷使出批发价低于出厂价、零售价低于批发价的手段,相互倾轧,价格的一天三变让中小经销商苦不堪言,最终人心涣散。
华宝一直是董明珠格外敬重的同行,每次提到它的黯然陨落,她总有不尽的感慨和惋惜。
是啊,一个企业消亡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竞争的凶险,而是自己心中失去了最后的信念。
1996年,不降价的格力销量增长17%,以97万台的销量超越了春兰成为国内的“老大”,在国家统计局那年的一个调查中,格力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评价”和“售后服务评价”均位居第一。
在年终结算时,格力电器拿出1亿元,奖赏同舟共济的大小经销商。
发奖的现场,看着大家欢聚一堂,董明珠当众高声重申格力电器的主张——商业从来都是一个多赢的游戏,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利益,这个游戏就无法持续玩下去。
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消费者负责,对经销商负责,对中国家电行业的健康发展负责。
格力商业观(二)
1997年,格力电器“区域性销售公司”模式的创立,是董明珠对我国商业模式的一大贡献。
当时在武汉,格力电器有4家经销商,本来做格力都能赚钱,但1997年他
们展开了“内斗”,竞相向湖北及周边市场低价倾销。
其中两家已经奄奄一息,另外两家也元气大伤,再斗下去4家都只能死路一条。
怎么办?站在格力电器的立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另起炉灶,把他们扫地出门。
董明珠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格力电器和他们4家联合起来组建销售公司,四家变一家,统一网络,统一价格对外批货,岂不既整合了各自的资源,又避免内斗了吗?
4家经销商几乎是众口一词:“好啊!董明珠是观音菩萨,救苦救难!”
1997年11月,格力电器的第一家销售公司——湖北公司成立了。
1998年,湖北公司的销售额超过5亿元,而且没有一台空调外流出湖北,几家企业均取得了丰厚的分红。
此种模式被格力电器迅速推向全国,先后在重庆、安徽、湖南、河北等全国32个省市成立了区域性销售公司,在这些地区,格力电器不仅稳定了产品价格,维护了品牌形象,还提高了市场份额。
2000年,湖北公司看到自己在湖北地盘上如日中天,便背信弃义向格力电
器“叫板”。
双方的矛盾有两个焦点。
一是他们要求在代理格力的同时还代理其他品牌,对此格力电器自然不能答应;二是他们凭借对湖北格力空调的垄断,给小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太小,自己赚了大钱,小经销商却没钱赚。
湖北公司对董明珠讲,“小经销商们赚得盆满钵满,都赚得不好意思了”。
董明珠本来很高兴,可一打听,才知道小经销商们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
于是她严令湖北销售公司立刻向小经销商奖励销售额的2%作为额外利润,算是给湖北
公司的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可对方置若罔闻,口中放出豪言:“大不了我们二次创业”,心想自己是格力成立的第一家销售公司,一直都被当作样板,看你能把我怎样?
格力电器切断了与这家公司的业务联系,马上启动了一家自己新注册的公司。
离开了格力,这家公司很快销声匿迹。
2001年,为了维护小经销商的利益,董明珠接连处理了安徽、广东等8家
销售公司,再次把双方拉回到诚信合作的轨道上。
事实上,董明珠在家电业奋争16年,最引以为荣的,除了让一个积弊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