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胶片旁轴相机赏析
《七 剑》——七种值得收藏的日系旁轴相机
七剑》——七种值得收藏的日系旁轴相机(老七剑)1970年代相机生产大国日本曾经制造过的很有代表性的,值得收藏和拥有的七种135机械式旁轴照相机。
这一系列的七种135手动旁轴取景镜间快门相机可以说得上是日本曾经制造过的该类型相机的颠峰之作。
它们分别是佳能Canonet GIII QL17、柯尼卡AUTO S3、美能达HI-MATIC 7sII、奥林巴斯35SP、奥林巴斯35RC、奥林巴斯35RD、百丽Color 35。
一.速度之美-佳能 Canonet GIII QL17历史上佳能曾经有过漫长的旁轴相机生产记录,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1960年代可换镜头的佳能7系列,世界上最大光圈镜头纪录的保持者就是用于该系列相机的50mmF0.95标准镜头。
1980年代以前的佳能旁轴相机有专门的商标Canonet,除去可换镜头的7系列之外,不可更换镜头的镜间快门Canonet QL系列是佳能最有人气的旁轴相机,其中的最高级产品QL17从60年代到80年代,历经三代,持续生产20年,算得上是旁轴相机中的常青树。
GIII版本是QL17的第三代产品,1982年停产,是佳能最后一种全机械手控旁轴相机。
佳能Canonet GIII QL17前脸左边的金属牌清晰表明它的身份,红色GIII和黑色QL字样表示这是第三代QL相机,而机顶的Canonet QL17则是相机型号。
“QL17”这几个字母和数字本身有特殊的含义,其中字母QL是佳能独有的“快速装片”系统的英文缩写(Quick Loading),而数字17则代表相机使用镜头最大光圈为F1.7。
二.樱花胜雪-柯尼卡 AUTO S3其实说到AUTO S3首先应该追溯到1970年代柯尼卡最为成功和畅销的旁轴照相机系列—柯尼卡C35系列,这个系列数量庞大、型号众多,其中不乏在相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型,例如KONICA C35 AF,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用化的自动对焦照相机。
从1968年开始首次发售的柯尼卡 C35以及后来的C35 automatic、C35 V都属于小型135旁轴相机,机身小巧精致,简捷大方,都采用38mmF2.8的天塞型HEXANON镜头,程序式自动曝光,它们成象清晰,使用简便,问世后十分畅销。
关于旁轴及经典胶卷机
关于旁轴及经典胶卷机提起旁轴相机(Rangefinder,RF),可能很多新入此门的朋友都会觉得迷惑,旁轴是个什么东西呢?旁轴是相当于同轴来说的,这个轴是指的成像光路的光轴,一般来说,我们现在常见的眼平取景135单反相机(Single Lens Reflex,SLR),腰平取景的中画幅相机,后背取景的大画幅相机都属于同轴取景相机之列,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取景光路和成像光路是同一条,都是通过镜头收集来的光线,这种工作原理被称为TTL(through the lens),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
因此,可以准确地看见胶片即将“看见”的相同影像。
该系统的心脏是一块活动的反光镜,它呈45°角安放在胶片平面的前面。
进入镜头的光线由反光镜向上反射到一块毛玻璃上。
早期的SLR照相机必须以腰平的方式把握照相机并俯视毛玻璃取景。
毛玻璃上的影像虽然是正立的,但左右是颠倒的。
为了校正这个缺陷,现在的眼平式SLR照相机在毛玻璃的上方安装了一个五棱镜。
这种棱镜将光线多次反射改变光路,将影像其送至目镜,这时地影像就是上下正立且左右校正的了。
取景时,进入照相机的大部分光线都被反光镜向上反射到五棱镜,几乎所有SLR照相机的快门都直接位于胶片的前面(由于这种快门位于胶片平面,因而称作焦平面快门),取景时,快门闭合,没有光线到达胶片。
当按下快门按钮时,反光镜迅速向上翻起让开光路,同时快门打开,于是光线到达胶片,完成拍摄。
然后,大多数照相机中的反光镜会立即复位。
135相机因为体积较小,所以使用了五棱镜把光路折成眼平的,而中画幅相机如果想做成类似的五棱镜光路则重量体积和成本都相当的高,得不偿失,因此大多还是腰平的(不过少部分中画幅相机也配有眼平取景器),大画幅相机则非常简单,镜头直接在皮腔之后的毛玻璃上成像,精确的调焦完成之后再装上胶卷后背拍照,所以大画幅相机没有用焦平面快门的,都是镜间快门。
旁轴相机则与这前面都不同,众所周知的,要想拍出一张清晰的照片,首先必须对焦,单反相机可以直接看到镜头是否合焦,而旁轴相机则不同,使用者无法直接看到通过镜头的光线所成的像是否合焦,只能通过与镜头联动的光学测距取景器来确定是否合焦,这一点也是SLR和RF最最本质的区别。
适合初学者入坑的十款胶片相机推荐
适合初学者入坑的十款胶片相机推荐虽然现在胶片相机除了装逼之外玩的人很少,但是好歹也算是器材推荐,本着造福大众的心理,按照我自己对器材的偏好推荐了以下几种规格的十款胶片相机,基本是面向胶片新入坑用户,胶片初学者。
135 Film MF SLRNikonFA原本我是要推荐Nikon FE-2的,但是我想到了一款被国内豆瓣胶迷所忽视的机型,尼康FA。
后来到某宝上看了一圈,Nikon FA比Nikon FE-2要便宜一些,所以决定推荐Nikon FA。
Nikon FA较同时期MF胶片相机不同的地方在于其搭载了尼康分区测光系统(Automatic Multi Patt-ern),这套系统也是尼康后来在数码相机上不断升级的矩阵测光系统的初始版本。
分区测光比中央重点测光的优势无需赘言,这套系统原本尼康想要设计在FE-2的机身上,但是由于时间进度,这套系统最终还是使用在了FA上,FE-2仍然使用了60/40的中央重点测光系统。
Nikon FA已经具备在数码相机上非常常见的ASMP四种曝光模式,如果有数码相机的使用经验,Nikon FA除了手动对焦之外别无难度。
Nikon FA具备1/250秒闪光同步速度,最高1/4000秒快门,蜂窝钛帘,要说Nikon FA有啥令人不爽的地方的话,应该是其银色顶盖并非金属材质,同期的FM-2、FE-2都是全金属机身。
Olympus OM-2这是一台逆豆瓣神机的存在,奥林巴斯从高天原上偷下来的作品,虽然我更喜欢OM-3或者OM-4,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先不要受到各种玄学的污染,先搞一台好用的相机才是正理。
从外观来说,OM-2机身小巧,外观精致,五棱镜下沉设计让其看起来非常袖珍。
这是一台同样具备光圈优先自动程序曝光的机身,并且OM-2还具有OTF测光功能。
快门速度最高1/1000秒,程序曝光时提供±2挡曝光补偿调节。
135 Film AF SLRNikonF100如果用数码机太久感到疲惫,但觉得MF胶片有些累赘,少侠不妨体验一把Nikon F100。
七剑!值得收藏的七款日系135旁轴相机
《七剑》是香港导演徐克的电影作品,讲述古代七把宝剑和七位侠客的故事,这七把宝剑分别有各自的名字,它们是:莫问、由龙、青干、竞星、日月、天瀑、舍神,这七柄宝剑削铁如泥,精美绝伦,并且各自有着各自的性格与特点,令天下英雄无不为之景仰。
今天借用这个标题,说说1970年代相机生产大国日本曾经制造过的很有代表性的,值得收藏和拥有的七种135机械式旁轴照相机。
七剑序篇在数码时代的今天,拍摄的简单与便捷无疑已经令摄影成了方便的快餐,相机、手机,甚至电脑上的摄像头都可以用来拍照,这些拍摄方式固然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科技与效率,但却令到很多保守或者说传统的摄影人士唏嘘不已,特别是一部分喜欢手动旁轴相机的爱好者和收藏家,他们仍旧怀念胶片时代构图取景的过程、对焦时的镜头手感、快门释放时的声响。
对他们来说,哪怕等待胶卷和照片冲印的过程都是种小小幸福。
顺应这种怀旧的风潮,2005年德国蔡斯公司重新启用一个已经多年不用的相机品牌ZEISS IKON(蔡斯·伊康)用于重新制造旁轴平视取景135相机,而日本尼康公司2005年限量发售的复刻版旁轴相机尼康SP 以及由确善能制造的Voigtlander (福伦达)BESSA旁轴系列也在全世界范围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按照快门类型的不同,135旁轴相机分为可换镜头的幕帘快门类型和不可换镜头的镜间快门类型,现今仍旧在生产和销售的135旁轴相机属于前者的都是名贵机种,例如徕卡M系列、蔡司·伊康、柯尼卡Hexar RF(巧思RF)、福伦达BESSA系列等等,而本文讨论的对象则属于后者,这一系列的七种135手动旁轴取景镜间快门相机可以说得上是日本曾经制造过的该类型相机的颠峰之作。
它们分别是佳能Canonet GIII QL17、柯尼卡AUTO S3、美能达HI-MATIC 7sII、奥林巴斯35SP、奥林巴斯35RC、奥林巴斯35RD、百丽Color 35。
1970年代是旁轴相机的全盛时期,那一时期的德国相机以及日产单反相机价格高昂,属于奢侈品,并非寻常百姓能够拥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家庭消费以及普通摄影爱好者都使用价廉物美的、不可更换镜头的日本产旁轴相机。
相机百科旁轴相机(上)
相机百科旁轴相机(上)延伸阅读:相机百科 | 什么是单反相机?CONTAX G2什么是旁轴相机旁轴相机,也称为旁轴取景式相机,由于取景光轴位于摄影镜头光轴旁边,而且彼此平行,因而取名“旁轴”相机。
旁轴相机的取景光路旁轴相机的取景光路在整个照相机技术发展过程中,旁轴相机的品类可谓是最为繁多的一种,结构上亦大相径庭,因此也最具文化特色。
从出类拔萃的徕卡产品,到著名的禄莱双反,再到世界第一台旁轴数码相机爱普生R-D1等,都是旁轴相机的成员,所以,旁轴相机无疑是相机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
LEICA M3Rolleiflex 3.5FEpson R-D1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旁轴相机,其实基本上都是指连动测距相机(Range Finder Camera,简称RF)。
但是它只是旁轴取景系统的一种,RF是旁轴,但旁轴不只有RF。
单反和旁轴取景光路的不同在单镜头反光结构取景系统被设计出来以前,旁轴取景系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取景系统,其取景器也是由早期平视取景器(或者叫光学取景器,也就是傻瓜机上用的取景器)改进来的。
视差可以简单理解为由于不同光路导致的视觉偏差由于旁轴相机由独立的取景器取景,所以在近距离时会存在一定的视差,但是一些高级旁轴相机会设计视差补偿机构。
由于旁轴相机自身结构的限制,没有办法安装超长焦镜头,所以后来被单反相机取代。
旁轴相机由于机身设计小巧,而且没有单反相机反光镜工作时的噪音和振动,广角镜头和超广角镜头远强于单反相机,所以广泛运用于纪实摄影、人文摄影以及风光摄影等题材。
旁轴相机的早期发展在相机产业形成初期,以手工为主的相机产品主要受到来自绘画暗箱的影响,以毛屏同轴取景方式的产品占据重要地位。
早期的人们使用这种暗箱装置来辅助绘画但是,毛屏取景在使用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受早期感光材料发展的制约,拍照需要足够的环境照度;而另一方面,取景时毛屏影像又极易受外界杂光干扰,由此出现矛盾。
我们知道,矛盾一定会引发变革,于是,这种矛盾最终激励了取景方式的变革,旁轴取景就是这种变革中最为彻底的产物。
旁轴界特立独行的存在:ContaxG2
旁轴界特⽴独⾏的存在:ContaxG2在所有的旁轴相机中C o n t a x G2可以说是⼀个特⽴独⾏的存在。
说实话作为⼀台旁轴相机,取景器没有框线、依赖电池、⼿动对焦很难⽤等等,这些缺点都⼴为⼈所诟病,可它就是不乏众多狂热的爱好者。
实际上,抛开这些⽆关紧要的缺点,C o n t a x G2绝对称得上是最好的135胶⽚机之⼀。
其实我⼀开始没打算买G2,价格⾼是⼀部分原因,最主要还是因为我⼀直对这种在⽹络上被吹捧到天上的“神机”不感冒。
但直到有⼀天我在⼀个朋友那⾥⽤了⼀次G2,从此便⼀发不可收拾。
从那以后G2便成了我⽤的最久的相机。
其它的相机来回出⼿折腾,但⼀直留着我的G2。
我们玩⽼相机,其实并不只是想拍出好的照⽚,更多情况下我们只是单纯地想体验⼀下各种各样的机⼦,这也可能正是G2能成为⼀代经典的原因之⼀。
G2外观很漂亮。
全钛机⾝,有三种配⾊:⾹槟⾊、⿊⾊和⿊⾊镀铬,三种颜⾊都很好看,都有着不同的味道。
没有过多花⾥胡哨的配⾊,只是简简单单的设计,但各个细节都把控的很到位。
机⾝没有过多分明的棱⾓,各个⾓都做了过渡处理。
考虑到这是⼀台发布于1995年的相机,这样的设计已经很不错了,不像同时代的其它相机,尽是⼀些圆圆的充斥着廉价感的塑料罩⼦。
做⼯质量没得说。
对有些⼈来说可能有点重,⼤⼩和重量都和徕卡的M差不多。
酷酷的钛⾦属机⾝握在⼿上⾮常有感觉。
⾦属表盘上的滚花和转动时发出的咔哒声让G2⽤起来更有质感。
除了操作上的质感,G2的声⾳也很迷⼈。
过⽚时的嗡嗡声、安静的快门声、对焦马达的声⾳,都简直让⼈陶醉。
整个机⾝的设计很合理,顶部⾯板看起来很简单,但只要上⼿⽤起来你就会发现,所有操控元件的布局都是经过精⼼设计的,使得⽤户在使⽤起来会⾮常的舒服。
G2上取消了框线,搞不懂图个啥。
当时美其名⽈说是这样可以解开框线对使⽤者创作的束缚。
呵呵。
你装⼀颗90m m的镜头拍拍看,体验⼀下没框线多难构图你就知道了。
除了没有框线,G2的取景器还是很不错的。
35mm_LEOTAX旁轴相机
王蕙蘅在张亚民死后一直忧郁不 快,张妻的登报启事使她倍受刺激。王 蕙蘅先后作了46首诗词,其中好几首声 明自己是清白的。有一首云:“壮士受 屠尸未寒,小妹竟成新闻材,寄语世人 莫猜忌,春风未度玉门关。”看来王蕙 蘅对张亚民有所动情。
1948年10月30日夜晚,王蕙蘅在 朋友家吃饭,她说:“人家的流言,只 能等我死后请人检验我是否还是处女 了。”当夜她吞下40多片安眠药自杀身 亡,年仅21岁。
在调焦环钮柄复位的条件下,用拇指和食 指捏住调焦环滚花并逆时针旋转镜筒,直至卸
76 照相机
相机世界 / 2023.12
下镜头,露出机身上M39螺纹接口及接口内的快门布帘。安装镜头时, 将镜头尾端外螺纹对准机身接口内螺纹,顺时针旋转镜筒,直至镜头被 固定在机身上。
镜尾左上方,机身上装着慢门调速盘,调速盘外径13mm,圆弧斜 面上依次凸显6档慢速值:1、2、4、30、15、8。数字30代表1/30s,机 顶快门调速盘上同样设有1/30s。慢门调速盘和快门调速盘上的相同速度 值30,被设定为快速和慢速的切换值,英文用SLIP SPEED来表示。慢门 调速盘外环上端置有可锁定切换值30的锁钮,将切换值30对准锁钮,该 值即被锁定。朝后拨动锁钮,切换值30即被解锁。锁钮对其他各档慢速 值没有锁定功能。
旁轴取景数码相机介绍
旁轴取景数码相机介绍
关于旁轴取景数码相机介绍
旁轴取景数码相机介绍
老李:儿子准备买台数码相机给我做六十大寿的礼物,可我用惯了旁轴取景的传统胶片相机,所以还是希望选择一款带有光学取景器的数码相机,价格在2500元以内,麻烦菲菲给我推荐一下吧?
菲菲:随着机背液晶屏的面积不断增大、显示效果不断提高,消费类数码相机的旁轴光学取景器已经逐步被厂家所省略。
旁轴相机又称联动测距式相机,特点是取景不需要透过镜头的五菱镜,而是在相机的左上角(背后看)开一个小窗口。
确实有不少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仍然很钟情于这样的设计。
建议你考虑一下索尼W90(约2350元)、佳能A710 IS(约2150元)。
W90是一款829万有效像素、配备3倍光学变焦卡尔蔡司“Vario-Tessar”镜头的数码相机,在功能方面很贴近于家庭用户,尤其是内置的柔焦效果、十字线滤镜效果、部分彩色效果和鱼眼镜头效果在内的机内照片编辑功能都是既好玩又实用的。
而佳能A710 IS 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所采用的6倍光学变焦镜头,配备有光学防抖系统。
它拥有丰富的手动操控功能,对于需要一定手动功能的用户特别适合。
旁轴折叠机的绝唱:KodakRetinaIIIc
旁轴折叠机的绝唱:KodakRetinaIIIc2016-05-08 10:01 | 豆瓣:菲林有毒之前一直对135的旁轴折叠机长草,终于上周入坑了Kodak Retina IIIc。
一到周末赶紧带着新宠出去拍拍拍!送冲后第二天扫描文件发了过来。
于是迫不及待地码文与大家分享这台Kodak Retina IIIc的上手体验!先来张肖像!拍摄于M50创意园区,高精尖的技术相机至今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哈哈开个玩笑当然不是这个啦,真正的主角在这里↓Kodak Retina IIIc其实一开始忘记了是什么原因对折叠机长了草。
现在又机缘巧合地因为要做这个微信号,总不能一直给大家看6*6的片子,所以考虑入一台比较经济的135旁轴。
起初盯上的是蔡司女伯爵Contessa,但是苦于X宝上面实在是找不到成色比较好又实惠的机器,于是把目光就放到了其最有力的竞争者Kodak Retina IIIc上面。
zeiss ikon contessa 35Kodak Retina IIIc使用的是Synchro-Compur镜间快门。
Compur的镜间快门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最优秀的镜间快门,几乎所有的顶级镜头生产商都是采用Compur的镜间快门,如卡尔蔡司和施耐德。
因为是镜间快门的原因,[14]快门速度调节也在镜头上完成,[13]光圈和快门是锁定在一起联动的。
这里有一个[26]小铁扣卡在最外环标有[27]EV值的齿轮上,把铁扣抬起来卡在不同EV值的齿位上来调节不同的曝光量,然后再去转动齿轮调节自己想要的[12]曝光组合。
Retina 50/2镜头配套镜头是施耐德公司顶级光学素质的Xenon 50/2,这里借用老潘的博客里的一句话:“Schneider Xenon 50/2蓝汪汪的大眼睛,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经历了一个甲子,仍然晶莹剔透,让人爱不释手。
”Schneider Xenon 50mm F2Retina IIIc的[38a]计数器是需要手动设置归零的,按住计数器旁边的[8]按钮不要松开,下方有一个螺旋样子的[38]按钮,向箭头所指的方向推动就可以设置计数器了。
老机械相机光泽欣赏
老机械相机光泽欣赏福伦达……是始创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家光学厂商,以创始人名字为名,已经历经近200年历史。
福伦达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照相机和配套镜头这一块,最早生产商品照相机的厂商(没有之一),光学镜头设计实力当年与徕卡、蔡司等厂商齐名,也是第一梯队的相机企业。
福伦达~石库门福伦达“石库门”有两个系列:它既有可换镜头的vitessa T型机,又有不可换镜头的“石库门”vitessa ultron 50/2,这两款都又以“天线机”称号著名,特点是有一根长长的“天线”通过提拉、下按可以一次完成过片、上弦。
当时差不多可换一辆甲壳虫汽車了。
福伦达ULTRAMATIC该型相机生产于1962年。
棱镜前装有硒测光表,并有快门优先自动曝光和手控曝光两种方式,取景器内可看到光圈和速度值。
罕见的叶片快门装有复位反光镜。
本机十分简约,最大的亮点,在于机身顶部左右过片按钮和倒片按钮均隐于顶部,十分少见。
此机有一个大的装有硒光电池的测光窗开在机身前部,通过此窗把光能转化成电能并传输到电控自动曝光系统中来。
这个系统可以在速度确定后使光圈自动对应到恰当的位置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速度优先。
速度的设定、光圈的选择都可以在取景器中看到,当然手动设定光圈也可以。
而且,Ultramatic也是叶片快门单反相机中唯一带反光镜快速复位装置的相机。
此款相机的机身款式是全新的,并以其优美的流线型而闻名,而且其所有的功能按钮都隐藏在机身内,再加上华美的装饰,整部相机都显得非常精美。
福伦达BESSAMATIC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是叶片快门单反相机的天下,也是像蔡司伊康、康泰弗莱克斯及福伦达等公司叶片单反相机的鼎盛时期。
现在看来,此期间晚期的Contaflex(康泰弗莱克斯)外形最美观,而福伦达Bessamatic则是最好用的。
不仅如此,与当时那些只能更换镜头前组的单反相机相比,Bessamatic则是真正能换镜头的机型。
1959年春,福伦达公司举办新品发布会。
爱克发35mm,SUPER,SILETTE旁轴相机
爱克发35mm,SUPER,SILETTE旁轴相机文人墨客则通过书信手札来传递思想、性情和感受。
由于中国书法具有它的特殊性,所以自古以来,书信尺牍成为书法艺术传承的最佳载体。
例如二王的《快雪时晴帖》、《平安帖》、颜真卿的《湖州帖》等等,都是传世的法书经典。
至于流传在民间的古代书札,即使它们的真伪尚有争议,但同样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苏轼的《功夫帖》虽然只有两行字,却神采飞扬,充分体现他的笔墨情怀。
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他的《局事帖》,仅为一页尺牍,书风方正严谨,用笔遒劲有力,成为遗世稀罕的墨迹珍品。
古人的翰墨书札因存世量极少和年代久远,在鉴别真伪时颇有争议。
而民国时期的文人书信因时隔不远,存量较多,备受藏家喜爱。
例如梁启超、胡适、周作人、郁达夫等人的书信,往往成为人们更为关注的收寻目标。
究其原因,名家的私人书信,具有艺术和文献的双重价值。
旧时文人善书者居多,由此增添了它们的艺术价值。
书信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比刻意的艺术创作更为松弛、随和和真实,书信中涉及的人际交往故事可供后人回溯和研究。
绝大多数书信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
书信所具有的唯一性,无疑成为研究年代、人物、事件的最佳史料。
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在某一时期中,那些改变历史走向或社会风气的文化名人,诸如蔡元培、陈独秀、鲁迅等等,他们对历史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他们的书信手稿,即使是讲述日常琐事,也会透露那个时代的一些不为人知的重要细节。
梁实秋先生收藏名人尺牍,他为自己定了四条标准:1.用钢笔写在宣纸上的不收;2.字迹太工整或太潦草者不收;3.作者健在的,可公开发表者不收;4.作者已逝,却仍然不可公开发表者,也不收。
在梁实秋四条标准中,前两条他是从艺术角度考虑,后两条则是从文献价值来考虑。
如果一封信被公开了,毫无收藏价值。
如果信极有价值却永远不可公开,也失去了收藏的趣味。
书信是一对一关系,人们通常在信里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包含了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私密内容,有些书信还原并丰富了时代背景和背景中的相关人物。
旁轴相机的优点有哪些
旁轴相机的优点有哪些旁轴相机的优点有哪些旁轴相机是什么意思旁轴相机,也称为旁轴取景式相机,由于取景光轴位于摄影镜头光轴旁边,而且彼此平行,因而取名“旁轴”相机。
在整个照相机技术发展过程中,这种相机的品类是最为繁多的一种,结构上亦大相径庭。
旁轴相机是最具文化特色的一种相机。
从出类拔萃的徕卡产品,到著名的禄莱双反,再到世界第一台旁轴数码相机爱普生R-D1等,都是旁轴相机的成员,所以,旁轴相机无疑是相机发展的重要组成。
旁轴相机是在单反取景系统出来之前使用比较广泛的相机,其取景器也是由早期平视取景器(或者叫光学取景器,也就是傻瓜机上用的取景器)改进来的。
旁轴相机的优点有哪些1、首先是携带更方便,由于没有反光镜和五棱镜的模块。
机身可以设计的稍微轻薄一些。
特别是伸缩镜头式的小型自动旁轴相机。
2、其次是旁轴相机拍照时机身震动小,噪音小,由于没有了反光镜,拍摄的时候,就避免了反光镜起落的.震动和比较明显的声音,也更利于在低速快门时手持拍摄出清晰的影像。
3、然后是机身小巧,旁轴相机不像专业单反相机那样给人一种压迫感。
旁轴相机小巧的机身没有一点侵略性可以得到更自然的拍摄效果。
使用旁轴相机拍摄是街头摄影等人文主题很合适的器材。
4、最后是构图改变更自由旁轴相机取景的时候,和镜头不是一个视野。
而是通过不同的框线来截取镜头对应的视野的。
所以,当我们构图的时候,不单可以看到实际拍摄的框内的景物,同时还可以看到周边的景物,从而得以快速的调整构图。
旁轴相机的品牌推荐1、徕卡 M(Typ 240)徕卡M专业数码相机具有2400万像素,感光度范围为ISO200-ISO6400,使用了徕卡Maestro影像处理器。
相机的快门速度为1/4000秒至60 秒,闪光同步1/180秒,支SD/SDHC/SDXC存储卡,重680克。
背后搭载了一块3英寸92万像素TFT显示屏(使用康宁公司的防划金刚玻璃)。
2、富士X-Pro1富士X-Pro1的顶部设计与x100如出一辙,较大的波轮控制着快门速度,看着直观用着也方便。
《七 剑》——七种值得收藏的日系旁轴相机
七剑》——七种值得收藏的日系旁轴相机(老七剑)1970年代相机生产大国日本曾经制造过的很有代表性的,值得收藏和拥有的七种135机械式旁轴照相机。
这一系列的七种135手动旁轴取景镜间快门相机可以说得上是日本曾经制造过的该类型相机的颠峰之作。
它们分别是佳能Canonet GIII QL17、柯尼卡AUTO S3、美能达HI-MATIC 7sII、奥林巴斯35SP、奥林巴斯35RC、奥林巴斯35RD、百丽Color 35。
一.速度之美-佳能 Canonet GIII QL17历史上佳能曾经有过漫长的旁轴相机生产记录,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1960年代可换镜头的佳能7系列,世界上最大光圈镜头纪录的保持者就是用于该系列相机的50mmF0.95标准镜头。
1980年代以前的佳能旁轴相机有专门的商标Canonet,除去可换镜头的7系列之外,不可更换镜头的镜间快门Canonet QL系列是佳能最有人气的旁轴相机,其中的最高级产品QL17从60年代到80年代,历经三代,持续生产20年,算得上是旁轴相机中的常青树。
GIII版本是QL17的第三代产品,1982年停产,是佳能最后一种全机械手控旁轴相机。
佳能Canonet GIII QL17前脸左边的金属牌清晰表明它的身份,红色GIII和黑色QL字样表示这是第三代QL相机,而机顶的Canonet QL17则是相机型号。
“QL17”这几个字母和数字本身有特殊的含义,其中字母QL是佳能独有的“快速装片”系统的英文缩写(Quick Loading),而数字17则代表相机使用镜头最大光圈为F1.7。
二.樱花胜雪-柯尼卡 AUTO S3其实说到AUTO S3首先应该追溯到1970年代柯尼卡最为成功和畅销的旁轴照相机系列—柯尼卡C35系列,这个系列数量庞大、型号众多,其中不乏在相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型,例如KONICA C35 AF,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用化的自动对焦照相机。
从1968年开始首次发售的柯尼卡 C35以及后来的C35 automatic、C35 V都属于小型135旁轴相机,机身小巧精致,简捷大方,都采用38mmF2.8的天塞型HEXANON镜头,程序式自动曝光,它们成象清晰,使用简便,问世后十分畅销。
35mm徕卡ⅢB_旁轴相机
2024.02 /ⅢB 旁轴相机1927年,徐志摩和陆小曼婚后居住在上海旧环龙路(现南昌路)136弄“花园别墅”11号。
徐志摩被圣约翰大学聘为外文系教授,后为光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一天,陆小曼忽然晕倒不省人事,万般无奈只好请来推拿医师翁瑞午。
翁瑞午用手指在陆小曼腹部穴位施展神奇的推拿术,陆小曼转危为安。
翁瑞午,吴江县人,精于绘画、品画、皮黄和医术。
少时拜扬州推拿名家丁凤山为师,得其真传后悬牌行医,声名日隆,出诊有自备汽车。
翁瑞午还是京昆名票,擅唱花旦和青衣。
自此,翁瑞午成为徐志摩家的常客。
陆小曼跟翁学唱《汾河湾》和《玉堂春》,票友们常在“天马会”和共舞台客串演出。
那年陆小曼25岁。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参加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举行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搭乘免费的邮政飞机从南京起飞,在山东济南坠机身亡,时年36岁。
此后,丧夫的陆小曼同翁瑞午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同居生活。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没有结婚证书的事实婚姻。
在解放后的相关表格里,陆小曼始终把翁瑞午列于“家庭成员”一栏。
翁瑞午供养着陆小曼,延医看病嘘寒问暖。
尽管如此,陆小曼仍然不肯嫁给他,也不让他抛弃结发妻子,宁愿过着无名无分的同居生活。
在她卧室的墙上,始终挂着徐志摩的画像。
1958年,陆小曼在上海市市长陈毅的过问下成为上海画院的专业画师,师从贺天健和钱瘦铁,兼任上海文史馆馆员和市政府参事。
1960年,翁瑞午在上海离世。
图文|蒋 放1965年,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终年62岁。
陆小曼希望死后能与徐志摩合葬,徐家没有答应。
骨灰一直寄存他处,直至1988年,由台湾回大陆探亲的堂侄出资,在苏州入土为安。
民国的那些前尘轶事,虽已成为过往历史的一个符号,但奇情故事依然留驻人们心头,犹如那泛黄的老旧照片,时刻将你从梦中唤醒。
1913年,德国的奥斯卡·巴纳卡(OSKAR BARNACK)在公司老板恩斯特·徕兹(ERNST LEITZ)的策划下,发明了第一台Ur-Leica原型机,它只能算是样机,在设计和使用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无法投入市场。
高级古典精华_柯达雷丁娜_Kodak_Retina_IIIS_德国旁轴相机
高级古典精华柯达雷丁娜Kodak Retina IIIS 德国旁轴相机30年代柯达Kodak在斯图加特买下Nagels相机厂并开始在德国生产其最著名的Retina、Vollenda高档机系列。
5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希望相机能够提供可更换的镜头。
虽然Retina后期的几个型号也提供了可更换镜头,但实现的非常勉强。
Kodak也推出了基于Retina IIIC机身的非折叠式型号Retina IIIS,将可更换镜头的范围扩展到从28mm到200mm,从而使IIIS得到了28mm、35mm、50mm、85mm、135mm、200mm等各焦段完整的镜头系列,而且有施耐德和罗敦斯多克两大高档系列镜头其中F 1.9/ 50mm镜头更是收藏、使用的极品。
IIIS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取景框内有35mm、50mm、85mm、135mm线框,可根据所装镜头自动切换亮框。
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设计。
最为国外爱好者推崇的,是它可以和Retina甚至福伦达单反通用部分镜头,这是同时代其他高档机型从未有过的特色。
与同受追捧的Retina IIIC相比,RetinaIIIS的产量仅为45000台。
柯达Kodak是美国的牌子,但这部相机上却清清楚楚的写着”Made in Germany”。
这是怎么回事?关于Retina和Kodak之间的关系要从Retina之父,德国人August Nagel博士说起。
他最早在位于Stuttgart的Contessa-Nettel从事相机的设计和制造(这个厂于1926年与另外几个厂一起合并成为相机界的巨人Zeiss Ikon),后来他创办了自己的Nagel Camerwerks,地点仍然设在Stuttgart。
1931年,Kodak买下了Nagel Camerwerks,改名为Kodak A.G.,但仍然由August Nagel博士负责管理。
Retina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当时35mm相机问世还不久,主要的生产厂家是两大巨头徕卡Leica和蔡司Zeiss。
最值得纪念的旁轴相机——徕卡M6
相机世界 / 2022.07照相机 63图文|吴双桐时隔近四十年,当我们回看这款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旁轴胶片相机时,不禁为它身上所承载的太多传奇而感慨万千。
这是一台令徕卡绝处逢生的相机,也是一台让全世界都认识和敬仰徕卡的相机。
如果说徕卡最为经典的M3筑建起了旁轴胶片相机不可逾越的一座巅峰的话,那么M6则是建筑在M3的山巅之上的一座殿宇。
这是一台生产周期最长的旁轴胶片相机,也是所有旁轴相机中改型、改款和纪念版型号最多的相机,它同样也是一台广受人喜爱和最受人诟病的旁轴胶片相机,即便在今天这个数码时代,它仍是平均消耗胶卷最多的相机。
同时,它身上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与文化意义也要更多更重一些,作为在电影中出镜率最高的徕卡相机,你可以在《偷心》、《间谍游戏》、《血钻》、《人生切割术》、《情欲写真》等一众电影中看到它的身影。
技术特点1971年,徕卡向市场推出了外观、技术上都极具创新性的M5,但由于这款相机的造型和操控都严重背离了传统徕卡,故而并不被人们认可,加之受到具备自动曝光和五棱镜取景的单反相机的强烈冲击,徕卡也因此遭遇了极度的市场困境。
在这一背景下,1984年,承载绝地反击任务的徕卡M6横空出世(图1)。
在外观上,它又回归了自徕卡M3、M4以来的传统造型。
相比M5,它把徕卡一直以来的纤巧、精致、典雅发挥得淋漓尽致。
更重要的是,它还将徕卡的“小红标”第一次挪至镜头上方(最早的M6上的红色标志为“Leitz”而非“L e i c a”,但相对而言,这个版本的徕卡M6由于带有机顶刻字,且做工更好,很多零件都源于徕卡M4甚至M3,因此更具收藏价值),从而让徕卡相机的颜值被画龙点睛一般地提高了一个层级(最早给机身上添加小红标的则是徕卡M4-P,但位置尴尬)。
在技术上,相比此前的徕卡相机,M6最大的技术创新在于加入了简单而实用的测光系统,从而让不喜欢熟记“阳光十六法则”的摄影者能够在任何光线条件下不带机顶测光表也可以进行准确曝光(图2)。
Leica:M3_不能被超越的旁轴神话
LEICA上世纪50年代,M3为徕卡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也给世界照相机业带了强大的冲击,人们称之为“M3冲击波”。
因为M3的出世,蔡司公司退出了35mm旁轴照相机的竞争,就连一直全力追赶德国照相机技术的日本企业,也从M3上看到了差距,放弃了在旁轴上的竞争。
但是,M3在充分展示Leica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将绳索套在了Leica的脖子上,此后的M系后续相机很难说可完全超过M3。
从M3相机开始,徕卡的镜头卡口由旋入式L卡口转变为四爪插刀的M卡口,并全新设计了宽视野亮框式的取景器、可与测光表联动的单轴固定式快门转盘、力矩式过片手柄以及自动归零卷片计数器等等。
这些改变,给徕卡相机注入了活力,但也引发了“BARNACK Model”( 巴纳克式)拥护者的强烈抵触。
为了照顾老用户对“巴纳克”机型的怀念,1957年徕卡不得不以Leica IIIF为原型生产了使用旋入式L卡口的Leica IIIG。
从M3到IIIG,徕卡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人文关怀的“倒退”,而此后的几次“倒退”分别出现在M5到M6,以及MP的推出。
从1954年开始生产至1966年停产,徕卡M3在12年间共生产了23.5万台(另说,1968年结束,共生产了22.5万台)。
其中,大多数为德国本土工厂生产的,少部分在加拿大工厂生产,其比例大致为30:1。
当然,这里还包括了数量稀少的黑色机身以及为军方订制的军绿色机身。
据载,黑色机身约占总数的1.3%,只有3000台左右,而给西德陆军订制的则总143台,占总数的0.06%。
由于数量稀少,这两款相机在二手市场的价格贵得离谱,是普通机种的5-10倍价格。
十几年间,M3曾经历了数次改动,其设计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品质也近乎于完美。
50mm镜头是M3的完美搭配对于M3来说,最佳的搭配是50mm焦段的镜头,此时其取景器放大倍率和联动测距系统都能达到最本页 【暴雪中的农机】2015年1月摄于内蒙古阿尔山莱卡M3是一台有性格和品格的相机,有人说它桀骜不驯,有人说它贴己知心。
日本MAMIYA35、美国BOLSEY_MODEL_Ba和法国SAVOY_ROYER三款平视旁轴13
日本MAMIYA35、美国BOLSEY MODEL Ba和图文|雨晨倩在照相机的发展历史上,一款重要的、有影响的新机型一经推向市场,不但会受到极大的关注,而且还要经受较长时间的静观期和摄影爱好者实拍的考验。
如果这款新机型获得成功并得到市场和广大摄影爱好者的认可,这款新机型就会得到后续的顺利发展,形成系列化的生产,历史上这种成功的范例有很多。
然而,昙花一现、不成功的范例也不少。
因此,世界照相机的发展史就是在这种成功与失败中不断地成长壮大,照相机也成为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徕卡35mm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和证明。
在相机首次亮相市场后,经历了很长时间静观期考验,最后终于获得成功,成为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实际上,135相机的发展也不只是徕卡相机一花独放。
1934年美国的柯达公司首次向市场推出了大众化、普及型物美价廉的徕丁纳135相机获得成功,并确定了135暗盒和胶卷长度的标准,受到了市场和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欢迎。
除此之外,1936年德国的依哈格公司向市场推出了世界首款爱克山太135单反相机。
随后苏联的GOMZ公司也推出了一款与众不同的斯波特135单反相机(图1),两款135单反相机也成为世界最早的135单反相机。
因此应该说,美国的柯达公司、德国的依哈格公司和苏联的GOMZ公司也是经典相机时代普及型135相机和高端135相机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功不可没。
在经典相机时代,德国生产了品牌众多、机型众多、数量庞大的135相机。
在这些相机中没有雷同感和同质化的现象,特色鲜明。
相机的外观造型经典、传统、正宗。
相机的加工制作精细、精致、精良、美观。
其中在相机的外观和结构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收藏的精品相机和历史名机。
德国生产的各种135相机大多安装有高素质镜头,成像质量优良,其中也有不少历史名镜成为难得的收藏佳品。
经典相机时代,德国已成为世界相机工业制造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主要国家,相机工业也成为德国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支柱之一,德制相机也因此在世界摄影爱好者中享用很高的ROYER三款平视旁轴135相机图1 爱克山太135单反相机和斯波特135单反相机66 照相机信誉。
年末怀旧:未能数码化的经典旁轴相机(6)
年末怀旧:未能数码化的经典旁轴相机(6)经典之三:Zeiss Ikon和Contax一样,Zeiss Ikon也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然后因为经营不善停产,再然后和日本人合作复活的光学品牌。
成立于1926年的Zeiss Ikon AG是当时德国光学工业中最大也极富盛名的企业,由当时的四个光学产品制造商合并组建的:Contessa-Nettel AG of Stuttgart、Ernemann AG of Dresden、Optische Anstalt C. P. Goertz of Berlin、Ica AG of Dresden。
“Ikon”由“Ica”和“Contessa-Nettel”两个单词组合而来,同时也等同于希腊“影象”单词“eikon”。
促成这四个制造商合并的主要成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镜片制造商Carl Zeiss,所以前面冠以“Zeiss”。
在Carl Zeiss的努力下,Zeiss Ikon成为了当时非常成功的光学产品。
由于Zeiss Ikon新颖的设计、优异的制造品质和优秀的光学性能,在成立后的15年内,Zeiss Ikon AG的产品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其35mm旁轴取景照相机是当时最为精致的。
由于经济原因,Zeiss Ikon AG公司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关闭,2004年的时候蔡司决定复活Zeiss Ikon品牌,选择的合作对象是Cosina(确善能)。
这个选择可以说是相当正确的,确善能拥有十分丰富的生产旁轴相机和镜头的经验,比如福伦达Bessa系列的旁轴就是由确善能生产的,而数码化的爱普生RD-1也是确善能代工的,至于前些日子蔡司推出的适用于各种卡口的CZ手动镜头,生产商也是确善能。
复活的Zeiss Ikon由HENSSLER UND SCHULTHEISS 设计局负责设计外观和人机界面,蔡司负责设计内部结构,确善能负责制造,最后的量产型号质量监督则由蔡司完成,ZM镜头除去两支由德国制造之外,其他四支都在日本制造,以便于控制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胶片旁轴相机赏析来源:葛原的日志旁轴经典之一:康泰时G2康泰时(contax)G2是旁轴联动测距相机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是由蔡司和京瓷合作在日本复活康泰时品牌之后在1994年推出的世界上第一部自动对焦可更换镜头旁轴相机G1的后继产品。
以G1为初代的G系统包括先后两代机身和6只变焦1只定焦一共七只镜头,包括1994年伴随G1推出的T* hologon 16mm/f8,T* biogon 28mm/f 2.8,T* planar 45mm/f2,T* sonnar 90mm/f2.8,1996年伴随G2推出的T* planar 35mm/f2,T* 21mm/f2.8,最后还在1999年推出了一支在旁轴上很少见的变焦镜头Vario sonnar T* 35-70mm/f3.5-5.6,这些镜头的素质经过长久以来用户和爱好者们的验证,是极为出色的,更可贵的是,价格都非常平易近人。
康泰时G2作为一部自动对焦的旁轴相机,Contax G2在易用性和方便性上的优势十分明显,在它坚固的钛机身之内包含了自动对焦,4Fps的自动卷片,1/6000秒的快门,多重曝光,包围曝光,曝光补偿,TTL闪光/测光等等功能,凡是摄影师最需要的,都能在它身上找到,同时,G2的过片和快门声音都很轻微,除非在极为安静的环境中仔细侧耳倾听,否则,你一定会忽略到它在工作时候的声音的,这对于在某些极限状况下接近被摄者拍摄极为有用。
康泰时G2G2的机身采用了钛外壳和铝合金骨架,保时捷和蔡司的合作保证了G2拥有着非常优秀的人机工效界面,这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使用单手完成几乎所有功能及调节的相机(莱卡M系列就不能单手操作,要手动对焦的),操控性堪称完美。
康泰时G2G2的自动对焦系统设计的很有意思,采用了主动对焦和被动对焦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在光线暗淡的地方,G2会发出一束肉眼不可见的红外线来辅助对焦,在旁轴相机经常面临的恶劣拍摄环境中,这种对焦方式无疑具备很高的实用价值。
G2的取景器采用了和传统的联动测距系统略有差别的开普勒实相变焦取景系统,相机可以在使用28-90mm镜头时自动切换补偿视差,免去了使用者的一个大麻烦。
G2的测光系统主要是中央重点测光,不同于单反的是,它是对涂在快门幕帘上的一块18%灰来测量反射光的,所以G2的测光非常准,比一般的单反相机要准很多。
G系统一共有7支可交换镜头,全部出自蔡司之手,个个都是同级别中的精品,其中最好的,无疑是T* hologon 16mm/f8和T* biogon 21mm/f2.8这两支超广角定焦镜头,而且,由于旁轴相机没有反光镜的阻挡,镜头后组可以无限制的接近焦平面,因此在广角镜头设计上很占优势,所获得的像质也是单反相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下图说明了单反相机和旁轴相机在广角镜头上设计的巨大差异,下图上为C/Y卡口的Distagon 21mm/2.8,下图下为G系统的biogon 21mm/f2.8,可见单反相机上的广角镜头使用了比旁轴系统中的广角镜头多出数倍的镜片用以控制畸变,非常复杂。
超广角的G hologon 16mm/f8 T*则被称为有史以来人类最好的超广角民用镜头,如果在Hologon拍摄的照片上发现直线弯曲了,那么一定是被摄体原来就是弯的,106度的超超广角,没有任何的畸变,这个世界上除了Hologon,再也没有任何一支镜头能有这样超凡脱俗的表现。
60年代早期, Dr.Glatzel发明了Holgon镜头,这个超级广角镜可以在106度的角度内制造出没有变形的影像。
Holgon这个字是由希腊holos所衍生的——意思是全部,意味着可以将看见的每一样东西拍进一张相片里,镜片弧面几乎是半球面及完全平面所组成,制造这种镜片需要特殊的的技术,而且镜片的定位必须非常地精确,所以称得上是光学史上的艺术品,也是现在买得到的镜头中最神奇的镜头。
70年代Leica向Zeiss订购15mm镜头,由于总产量不超过350支,所以非常稀有,市值一度超过1万美金。
(所以在G16推出市场以后,不少用户将G口改为M口,并且一直到现在,美国的DAG公司依旧提供这样的服务,但是费用昂贵。
)15mm f8 Hologon for Leica 这只镜头并不是因为光学表现优异而成名(变形矫正及颜色反差非常棒,但画面不均匀,必须使用原厂的中灰渐变镜才能使画面亮度均匀),而是由于它的光学构造只由3片镜片组成而成名。
大家都知道广角镜头是最难设计的,因为会有严重的变形所以要用镜片矫正,通常20mm以下的超广角镜头用个十几片镜片矫正是很正常的事,而镜片越多则获得的像质通常会越差,所以在当时这个三片镜片组成的15mm Hologon广角代表了光学设计的一个颠峰,即使是现在光学材料发展了这么多,也依然无法逾越。
康泰时G2最早的Hologon由3枚镜片构成,并且和机身一体化,价格非常的昂贵!80年代这支神镜从蔡司的产品线上消失。
96年随着G1的推出,菜司同时复活了这支Hologon.镜头,构成也由原来的3枚改成现在的5枚,并且有两处胶合。
改进的结果就是在不损失画质的情况下,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以“较低廉”的价格购买到这个镜头。
90年代由Contax推出的G hologon 16mm/f8 T*,光学结构5枚3组,与空气的接触面只有6面,从而决定了它超强的抗逆光性。
用它拍出来的照片,色彩通透且浓郁。
固定光圈F8,看上去好像不利于暗光下手持拍摄。
但是结果却非常令人吃惊。
即便是在1/4,1/8这样的速度下,Hologon仍然能保持非常高的锐度。
这个镜头也是G头中唯一一个由德国Zeiss原厂生产的镜头。
经典之二:康泰时T3蔡司和京瓷合作复活康泰时(contax)品牌之后很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而且有个性的相机,T系列就是其中的代表,尤其是T3,被誉为完美的便携相机。
T3是京瓷(Kyocera)于2001年2月5日推出定位于高端用户的豪华型袖珍照相机,用以取代原来已经停产的Contax T2。
Contax T3由保时捷设计,在用料和工艺上极尽奢华之能事,配备了钛机身,蓝宝石快门按钮等,配备了新开发的Carl Zeiss Sonnar T* 35/2.8镜头,在光学表现上,该镜头优于Contax T2配备的Sonnar T* 38/2.8。
Sonnar T* 35/2.8在反差和环境光的再现都很优秀,边缘实际没有畸变,也秉承了Carl Zeiss镜头的明亮、色彩还原、细部表现和柔和的特点。
康泰时T3Contax T3不仅是一个摄影工具,它是基于强调握持手感和耐用的产品理念来设计的,外壳采用轻型、结实和防腐蚀的钛金属制造,取景器采用高硬度玻璃制造,以防止刮花和保证年代久远依然明亮。
快门释放按钮采用多晶体蓝宝石是使T3更为赏心悦目。
Contax T3配备了5点AF系统,对焦距离从0.35m~无限远;在AF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场合,可以切换到预设焦点的MF系统,MF系统也适合于拍摄接片。
康泰时T3Contax T3配备了“镜间双重快门”,以获得从1/1200s~180s广阔的快门速度区间。
该快门由两各独立的组件协同工作,既可以保证设定光圈和保证了高速快门。
由于慢门可长达180s,也就扩展了拍摄的机会。
Contax T3还具有+2~-2EV的曝光补偿,可按1/3EV 来设定,也可以通过用户自选功能将曝光补偿设定分级从1/3EV改成1/2EV。
Contax T3的快门释放按钮后面有一个独立的AF锁定按钮,使用者可以按常规的半按快门释放按钮来锁定焦点,也可以按下独立的AF锁定按钮。
康泰时T3经典之三:Zeiss IkonZeiss Ikon和Contax一样,Zeiss Ikon也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然后因为经营不善停产,再然后和日本人合作复活的光学品牌。
成立于1926年的Zeiss Ikon AG是当时德国光学工业中最大也极富盛名的企业,由当时的四个光学产品制造商合并组建的:Contessa-Nettel AG of Stuttgart、Ernemann AG of Dresden、Optische Anstalt C. P. Goertz of Berlin、Ica AG of Dresden。
Zeiss Ikon“Ikon”由“Ica”和“Contessa-Nettel”两个单词组合而来,同时也等同于希腊“影象”单词“eikon”。
促成这四个制造商合并的主要成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镜片制造商Carl Zeiss,所以前面冠以“Zeiss”。
在Carl Zeiss的努力下,Zeiss Ikon成为了当时非常成功的光学产品。
由于Zeiss Ikon新颖的设计、优异的制造品质和优秀的光学性能,在成立后的15年内,Zeiss Ikon AG的产品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其35mm旁轴取景照相机是当时最为精致的。
由于经济原因,Zeiss Ikon AG公司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关闭,2004年的时候蔡司决定复活Zeiss Ikon品牌,选择的合作对象是Cosina(确善能)。
这个选择可以说是相当正确的,确善能拥有十分丰富的生产旁轴相机和镜头的经验,比如福伦达Bessa系列的旁轴就是由确善能生产的,而数码化的爱普生RD-1也是确善能代工的,至于前些日子蔡司推出的适用于各种卡口的CZ手动镜头,生产商也是确善能。
Zeiss Ikon复活的Zeiss Ikon由HENSSLER UND SCHULTHEISS 设计局负责设计外观和人机界面,蔡司负责设计内部结构,确善能负责制造,最后的量产型号质量监督则由蔡司完成,ZM镜头除去两支由德国制造之外,其他四支都在日本制造,以便于控制成本。
这是一款使用Leica M卡口镜头的旁轴相机,它在同类产品中,具有最长的对焦基线,从而有更高的对焦精度;配备三角形取景器,以保证超广角镜头的对焦精度;配备TTL测光和基于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CW)的自动曝光模式;采用Leica M卡口,原来的M卡口用户多一个选择。
Zeiss Ikon经典之四:徕卡CM徕卡CM是世界上最后一台使用胶片的顶级袖珍相机,推出于2003年,CM是Compact M的缩写,这表达了徕卡对于CM的信心和自豪,CM也以优异的品质和素质成为高端袖珍相机新标杆。
CM的售价相当的昂贵,到停产之后依然要卖到7900元左右。
徕卡CM和一般的观点不同,徕卡宣称CM并非是此前广受好评的袖珍相机Minilux的后继型号,而是更高一级的型号,面对的市场也不尽相同。
虽然沿用了广受好评的Summarit 40/2.4镜头,CM相对于Minilux做了大量的改进,首先生产地从日本回到了德国本土,然后采用了昂贵的钛合金做机身外壳并做了贴皮处理,既保证了机身的坚固耐用,也不会出现在同样使用钛机身的Contax T3上那种因为机身过于光滑而导致握持不可靠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