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域下深化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视域下深化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加强和推进作为通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人文教育,应在回顾、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理性内涵和价值导向,不断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品位和层次。
关键词:通识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理性内涵;价值导向
有关通识教育,以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已不太需要有更多的争辩。
但无论是单科性的医学院校,还是合并了医科大学重新组建的综合型大学,如何深化在通识教育大框架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则还有着宽阔的讨论空间。
注重和增强理性内涵和价值导向,有益于纳入通识教育范畴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品位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既需要有理论上的深入思考,更需要有实践中的积极探索。
一、教学理念:回顾与分析
通识教育在21世纪初,尤其是最近几年蓬勃兴起,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和“时尚”话题,是与20世纪中期起同样蓬勃开展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着一定关联的。
因而,着眼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历史演进,注重“问题意识”,回顾和总结相关实践经验,对于推进当前通识教育视域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无疑是必要和重要的。
1. 现状:有待改进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开展的包括医学人文教育在内的通识教育所取得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
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目前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实施方案、课程体系设计,已将通识教育的范畴取代以往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范畴,但由于没有很好地重视和研究多年来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缺陷,缺乏“思想成长”、“精神成人”的教学理念,从而造成这些不足和缺陷在现实的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得以“延续”和“蔓延”。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把医学人文教育的开展,机械地理解为给医学生是“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课”,而对如何凝练医学人文教育的精神实质,却鲜有深入的探究。
其二,把“文化”、“人文”等概念片面地“窄化”,把医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学常识、文艺素养的教育,呈现为肤浅的“娱乐化”倾向。
2. 认识:片面性与机械性
(1)人为地“低估”医学人文教育。
各高校的医学人文教育,都被列入相对于“必修课”、“专业课”的“选修课”、“公共课”范畴。
由于长期以来“想当然”的思维习惯,人们总是把必修课、专业课看作“优于”、“高于”、“重要于”选修课、
公共课;从事必修课、专业课教学教师的水平、能力要“优于”、“高于”、“重要于”从事选修课、公共课教师。
这就挫伤了广大教师热心于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使得医学人文教育大多在低水平基础上循环往复,缺乏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2)对学生的“迎合”大于对学生的“引导”。
包括医学生在内的“90后”大学生,都有着“读图的一代”、“动漫的一代”等特征。
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还是在教学方法、考核机制方面,“浅阅读”、“碎片化”、“快餐文化”等浮躁风气,还“左右”着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
学生们只是满足于知识的传授,缺乏高雅品味的追求,忽视理性追求的自觉。
(3)“功利化”色彩依旧较为浓郁。
纵然暂不探究“通识教育”的名词解释,也不纠缠它与“通才教育”、“全人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育”等概念的关系,但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精神内涵方面的培养,这已是人们的共识。
同时,通识教育是崇尚理性和讲究品味的,是应当与“浮躁”的社会风气截然不同,是“去功利化”的。
但在目前作为通识教育范畴的医学人文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中,却难以走出“功利化”的藩篱。
学生们为获取学分甚至要能够“简便”地获取学分而选修的现象已十分普遍。
通识教育的本意是让学生追求崇高,淡化功利,但在无形中却又多了一层“功利化”的色彩。
(4)价值导向意识淡化。
借用“言必称希腊”这句格言,鸟瞰国内通识教育,只要是谈论通识教育,往往都是“言必称‘哈佛’”。
大凡开展通识教育的高校,都把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标杆”和“模式”,以此当作“参考系”,进而谋划各校的通识教育框架和基本内容。
医学人文教育也同样如此。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全球化、多极化新形势下,世界各国相互间的学习和借鉴,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任何学习和借鉴,都必须从各国、各民族的实际出发。
就国外通识教育而言,其背后都隐含着这些国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
这些价值观和价值理念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是否符合我国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规范,都是需要认真甄别的。
此外,涉及有关西方学术流派、社会思潮,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纯“客观”的描绘和介绍,而应以清醒的头脑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和分析。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当被我们“效仿”的对象,多年以前已经在惊叹“失去灵魂的卓越”,[1]正在冷静地进行反思,我们反而还盲目地邯郸学步、亦步亦趋,这难道不应该引起高度的警觉吗?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医学人文教育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灵魂”,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卓越”,是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相一致的,是以“四有新人”、“四有公民”的要求为基本遵循的。
这一“底线”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的。
二、教学实践:探索与启示
注重通识教育视域下医学人文教育的理性内涵和价值导向,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更是个实践问题。
审视上海市精品课程“医学人文概论”[2]教学实践及建设过程,发掘其内在逻辑轨迹,对于进一步提高通识教育框架下的医学人文教育,
具有一定普遍意义和价值的。
1. 精心谋划、不断完善课程的“顶层设计”
(1)着力构建一门具有整合意义的新课程。
作为通识教育的“医学人文概论”,不是简单的“人文(理论)+医学(案例)”,而是一门具有“整合”意义的新课程。
它将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为主线,适应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范畴“整合”相关学科与医学教育的内在关联,在一般大学生通识教育目的的基础上,提炼“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一医学人文教育“精神成人”的精髓和实质。
(2)着力编写一本融学理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新教材。
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国内第一本以“医学人文教程”命名的教材,进一步规范了课程的教育教学。
该教材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紧密联系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借鉴多种版本“国际高等医学教育最低标准”的有关要求和内容,有机融入伦理学、经济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等内容,以生动的案例、活泼的话语,给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概要了解”,并为进一步学习的拓展,留下较为宽广的空间。
(3)着力开展一种调动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自我教育新方法。
通识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心灵感悟。
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应努力增强教学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真实感受。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集中听课的同时,以“主人翁”的姿态,围绕医学科学、医疗服务、医学教育的实际,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资料收集、个案访谈、专题演讲,以及附属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而对教学内容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把握。
(4)着力建设一个延伸和深化教学的课程网站。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提供了新的载体和便利。
建设课程网站,不断予以维护和更新,努力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有机统一,较好地处理了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这一带有共性的矛盾。
通过课程网站,我们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经典著作的阅读,介绍相关学科前沿进展或典型事例,开展专题讨论。
利用网络“论坛”等路径平台,让同学们发表各自对本课程相关内容的认识和观点,并开展相互间的“点评”,提高分析问题、逻辑归纳的能力,也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因人数较多、时间紧促所形成的“参与面”过窄的现象。
另一方面,借助课程网站,对于一部分对医学人文乃至人文社会科学有兴趣的同学,可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有利于“差异性”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5)着力打造一支学科交叉、具有共同追求的师资队伍。
医学人文教育的建设,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领导重视等等缺一不可,但最重要的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医学人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就在其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
这样的学科交叉,不仅体现在医学与人文的交叉,还包括医学本身学科间的交叉,以及人文本身学科间的交叉。
这就要求从事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构成,体现“综合性”、“多样性”、“交叉性”这三个基本特性。
此外,还应加强两个“结合”。
一是“院内”和“院外”相结合,即医学院内部各学院、部门之间的有机整合,如基础医
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以及教务处等部门之间的融合。
还有医学院与其他学院之间的有机整合,如: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有关附属医院等单位的融合。
二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即在保证一支基本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聘请院外、校外的有关专家学者,尤其是临床一线的师资“现身说法”,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现实感和生动性。
更进一步讲,本着“全员育人”的教学理念,“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责职”。
[3]无论是单科性医学院校的师资队伍,还是陆续合并了医科大学的综合型大学的师资队伍,都蕴含着丰厚的育人资源。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都是包括医学人文教育在内珍贵的通识教育资源,都将给予学生们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的熏陶。
2. 聚焦和凸显具有医学人文特征的“人格养成”价值理念
(1)从“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到“崇高医德、精湛医术、完善人格”。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即“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
“三位一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其中“人格养成”是目的、归宿和落脚点。
由于国内属于“第一方阵”的医科大学都已纷纷与综合型大学合并,大多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个二级单位。
这种行政体制上的变化,内在地要求医学院的办学思想、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等要与综合型大学相一致。
通识教育视域下推进、加强医学人文教育,首先也是要领会整个学校通识教育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规划医学人文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内容。
医学人文教育应着力将“人格养成”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自觉”,努力探索“显性”的教学实践与“隐性”的价值导向有机统一。
面对纷繁复杂的医患关系,为营造和谐的医疗服务环境,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秉承“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凸显“人格养成”的价值追求,对于当代青年医学生这一未来医务工作者群体来讲,有着重要的现实性。
结合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的“三位一体”要求,有机地转化为“崇高医德、精湛医术、完善人格”等适合和体现医学生人才培养的具体内涵。
对医学生来讲,“人格养成”就是要深刻领悟“医学—人学”、“医术—仁术”、“仁者—爱人”、“仁德仁术—济世济众”等医学人文的精髓及理性的价值导向。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强调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导向,也是遵循“立德树人”,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价值导向,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人格养成”,还是“完善人格”,都不应是空洞的、抽象的“说教”,也不应是纯粹的理论“演绎”。
尤其是崇高的人格,优秀的品质,都是建立一个个具体的、生动的、现实的“人”身上的。
正是通过这一个个充满“个
性”的个体“鲜活”而“平凡”的事例,折射出灿烂辉煌、可歌可泣的具有医疗服务特征的“完善人格”和优秀品质。
(2)教学相长,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
实践表明,“三位一体”的教学思想,尤其是“人格养成”的目的和归宿,并不是依赖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单向”努力就能实现的。
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和优秀品质,必须“教学相长”,发挥好“教”与“学”两个积极性。
其一,从教师方面说,紧紧围绕“完善人格”的主题,关注各大媒体报道的体现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技融一体的医务界杰出人物,不断收集、及时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
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平凡中见崇高”、“人人皆可为尧舜”理念的引导,即:现实生活中,医疗服务行业中的楷模,并不都是集中在三级甲等医院,也并非都拥有众多学术光环和行政头衔。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完善人格”教育应“顶天立地”(既可以是在国内、国际上取得医学科学研究重大进展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长期工作在基层、赢得普通民众交口称赞的社区、乡村医生),不断增添教学案例的“鲜活性”、“生动性”,不断增强案例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其二,从学生方面讲,“寻找”、“发现”身边的榜样,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每学期围绕“高尚医德、精湛医技、完善人格”而开展的“我所敬仰的医学大家”案例分析、演讲活动,实际上是演讲者与医学大家“面对面”、“心与心”交流、感悟的过程,了解这些医学大家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使得青年医学生(下转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