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基本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mri检查知识要点概述

mri检查知识要点概述

mri检查知识要点概述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获取人体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用于诊断疾病和指导治疗。

在进行MRI检查时,了解相关的知识要点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MRI检查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MRI检查原理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的信号来获得人体内部的图像信息,其原理基于原子核磁共振现象。

当被放入强磁场中的人体组织暴露在无线电波的激励下时,组织内的原子核会吸收和释放能量,形成特定频率的信号。

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信号,计算机可以重建出人体内部的详细结构图像。

二、MRI检查适应症MRI是诊断多种疾病的重要工具,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 脑部疾病:如脑卒中、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2. 脊柱和关节疾病:如椎间盘突出、骨折、关节损伤等。

3. 胸部和腹部疾病:如肺癌、肝脏病变、肾脏疾病等。

4.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三、MRI检查禁忌症尽管MRI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检查技术,但仍存在一些禁忌症,特别是与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的影响相关的情况。

常见的禁忌症包括:1. 心脏起搏器或其他心脏电子装置:强磁场可能影响这些装置的正常功能。

2. 铁质植入物或金属碎片:强磁场可能将其吸引和移动,造成组织损伤。

3. 妊娠早期:尽管MRI对胎儿的影响仍不确定,但在妊娠早期一般不建议进行MRI检查。

四、MRI检查注意事项在进行MRI检查前,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服装:穿着舒适、没有金属纽扣、拉链、饰品等,以避免对检查的干扰。

2. 临床信息:告知医生自己的药物过敏史、病史以及具体症状,以便医生更好地判断检查的需要。

3. 不适应检查:对于患有重度焦虑症或抑郁症、无法保持平静或需要麻醉的患者,MRI检查可能不适合进行。

4. 安全性:由于MRI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与磁场和辐射相关的风险,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安排。

mri原理知识要点概述

mri原理知识要点概述

mri原理知识要点概述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医学诊断技术。

本文将对MRI原理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概述,包括核磁共振基本原理、磁场配置、信号检测与图像重建等内容。

一、核磁共振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是一种基于原子核自旋的物理现象。

在一个外加静态磁场的作用下,人体内的原子核会预cess和回复至稳定状态,产生的能量变化可以被探测到。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能级结构:原子核具有自旋,其能级分为基态和激发态。

基态自旋向上(+1/2)的原子核数目略多于自旋向下(-1/2)的原子核数目,达到热平衡状态。

2. Larmor频率:外加静态磁场会影响原子核自旋的能级结构,导致自旋向上和向下的能级出现微细差异,产生Larmor频率。

Larmor频率与静态磁场强度成正比。

3. 共振吸收:通过施加射频脉冲场,可以使部分自旋的原子核发生能级跃迁,并吸收能量。

共振吸收时会出现相位积累,进而产生信号。

4. 脉冲序列:在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通过调节射频脉冲的频率、幅度和时序,可以实现对特定组织的激发与探测,从而获取图像信息。

二、磁场配置MRI使用强大的磁场来实现对人体组织的成像。

磁场配置是MRI 成像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主磁场:主磁场是MRI系统中最重要的磁场,用于产生使原子核进入Larmor预cess状态所需的静态磁场。

主磁场通常由超导磁体创建,其强度以特斯拉(T)为单位,常见的主磁场强度为1.5 T和3 T。

2. 梯度磁场:梯度磁场是MRI中用于定位不同空间位置的磁场。

通过改变梯度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为不同的位置产生不同的Larmor频率,从而实现空间编码。

3. 射频线圈:射频线圈用于向特定组织发射射频脉冲,并接收组织发出的信号。

常见的射频线圈包括表面线圈和内腔线圈,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线圈。

三、信号检测与图像重建信号检测与图像重建是MRI技术中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测信号:通过射频线圈接收到的信号是非稳态的弱信号,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调控和检测,包括放大、滤波、数字化等过程。

磁共振成像基本知识PPT课件

磁共振成像基本知识PPT课件

波谱成像(Spectroscopic Imaging):通过分析组 织中的化学成分来提供分子层面的信息,有助于肿瘤 和代谢性疾病的诊断。
靶向成像(Targeted Imaging):通过使用特异性 标记的分子探针,对特定分子或细胞进行成像,为个 性化医疗和精准诊断提供了可能。
04 磁共振成像应用
医学诊断
成本与普及
磁共振成像设备成本较高,限制了其 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未来需要降 低设备成本,提高可及性。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利用组织磁敏感性 的差异进行成像,能够显示脑部微出血、铁沉积等病理变化。
分子成像技术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利用特定频率的射频 脉冲来检测组织中特定化学物质的变化,对肿瘤和炎 症等疾病的诊断具有潜在价值。

快速扫描技术
研究更快的扫描序列和算法,缩短 成像时间,提高检查效率,减轻患 者长时间处于扫描腔内的压力。
多模态成像融合
结合磁共振成像与其他影像技术( 如CT、PET等),实现多模态成像 融合,提供更全面的医学影像信息 。
新应用活动和功能连接,深入 了解神经系统和认知科学领域。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与局限性
高软组织分辨率
MRI对软组织结构有高分辨率,能够清晰显示脑、关节、肌 肉等组织的细微结构。
无骨伪影干扰
MRI不受骨骼的影响,能够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的结构。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与局限性
01
02
03
检查时间长
由于MRI需要采集大量数 据,检查时间相对较长。
金属植入物限制

磁共振的基础知识

磁共振的基础知识

磁共振的基础知识1、核磁共振核,不是核辐射,而是原子核,用得最多的是氢(人体最多)。

磁,磁场也。

共振,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发原子核,使之共振,从而产生信号,转换成图像。

2、磁共振成像简单过程如果给人体施加一个外来的静磁场,再给予一个短暂的、与质子共振相同频率的旋转磁场(即射频脉冲),之后采集电磁波信号,就可以获得人体的磁共振信号。

对磁共振信号的采集过程给予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把质子比喻成卫星,我们从发射电台发送信号,卫星获得信号,再重新发射出来,地面的收音机就可以收听到节目了。

通过对接受到的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即产生MR图像。

3.磁共振检查的特点1)磁共振没有X线、CT检查的辐射,对身体不产生辐射危害。

2)磁共振采用空间三维梯度场,在不移动患者和扫描床的情况下实现任何角度扫描和图像重建。

3)无骨质伪影。

4)软组织对比度良好。

5)对病变显示更加敏感,可使病灶显示更早更清楚。

6)磁共振的DWI(扩散加权成像)序列,是唯一能够无创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成像方法。

7)磁共振的PWI(灌注加权成像)序列,能够显示脑组织血流动力学信息。

8)磁共振的MRS(波谱分析)序列,是唯一能够无创检测活体组织内化学物质、反应组织代谢的方法。

4、图像分析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必须了解——部分容积效应。

在CT扫描,凡小于层厚或该层仅包含部分的病灶,其CT值受层厚内其它组织的影响,所测出的CT值不能代表该病变的真正的CT值。

MRI也一样,凡小于层厚或该层仅包含部分的病灶,图像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病灶的影像,而是重叠了层厚内部分病变外结构的影像。

5、部分容积效应会让你看到的影像变得“不真实”,从而可能会使你做出错误的判断。

6、宽窗位技术,更是数字影像时代,每一名影像医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窗宽窗位技术源于CT,磁共振可能用对比度更合适。

不同器官、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合适的窗宽窗位。

同一区域,由于观察的内容不同,合适的窗宽窗位也不同。

磁共振成像(MRI)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MRI)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
信号对比,而长TR则不能。

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 在SE 序列中,选用短TR(通常小于500ms)、短TE
(通常小于30ms)所获得图像的影像对比主要
由T1信号对比决定,此种图像称为T1加权像。
T1WI 突出组织T1弛 豫
短TR(200-500ms) 短TE(<20ms)
☉通过调节TR和TE的长短可分别获得反映组织的T1、T2 及质子密度特性的MR图像。
☉其中T1WI具有较高的信噪比,适于显示解剖结构,也 是增强扫描的常用序列; ☉T2WI则更易于显示水肿和液体,而病变组织常含有较 多水分,在T2WI上显示为高信号,因而更易于显示病 变; ☉PDWI常可较好地显示出血管结构。
(longitudinal relaxation)
横向磁化开始消失—横向驰豫 (transverse relaxation)
(2)纵向驰豫
高能级(指向下)质子逐个回到低能级(指向上),纵向磁化 增加并复原
纵向弛豫

也称为T1弛豫,是指90度脉冲中止后,在主 磁场的作用下,纵向磁化矢量开始恢复,直 至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重建MRI图像
三、MRI的物理学基本知识
1、人体MR成像的物质基础

原子的结构
电子:负电荷 中子:无电荷
质子:正电荷
原子核总是绕着自身的轴旋转--自旋 ( Spin )
原 子 核 自 旋 产 生 核 磁
所有的原子核都可产生核磁吗?
质子为偶数,中子为偶数 不产生核磁
质子为奇数,中子为奇数 质子为奇数,中子为偶数
90度 脉冲
T1曲线
(T1 curve)
以时间为横轴,以纵向磁化为纵轴绘制的一条曲线 T1曲线向上走行

核磁共振专题知识

核磁共振专题知识
条件
➢ 陀螺存在自旋 ➢ 陀螺处于重力场中 ➢ 重力力矩垂直于自转轴
(角动量)方向
结果
陀螺旋进 力矩越大旋进角速度越大
核磁共振专题知识
图 14-2 陀螺旋进
T L
第17页
旋进也称进动,描述是含 有角动量物体或体系在外力矩 作用下,其角动量方向发生连 续改变现象。
核磁共振专题知识
第18页
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进
核磁共振专题知识
图 磁共振成像原理图
第36页
1.层面选择
利用梯度磁场 依据拉莫尔方程理 论,实现选层定片
核磁共振专题知识
图 选层定片
第37页
核磁共振专题知识
层面选择
第38页
层面选择
核磁共振专题知识
第39页
2.编码 (1)相位编码 如图1
图1 磁矩旋进相位差异
图2 磁矩旋进频率差异
(2)频率编码 核磁共振专题知识 如图2
核磁共振专题知识
第42页
核磁共振专题知识
Proton
质子
氢原子核1H
Electron
电子
第43页
2. 人体各种组织含水百分比不一样
3.人体不一样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 、
核磁共振专题知识
第44页
三、怎样产生氢核密度 和 、 加权成像
1.自旋回波序列
核磁共振专题知识
图14-21 自旋回波序列
第45页
第12页
而且,Damadian前瞻性地预言了核磁共 振作为临床诊疗工具可能性。
Damadian工作直接启发了 Lauterbur 对 成像技术研究,Lauterbur在认识到这一发 觉医学价值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假如不能 进行空间上定位,核磁共振在临床应用可能

MRI检查知识小科普

MRI检查知识小科普

MRI检查知识小科普医学影像技术在现代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广泛应用的影像技术。

MRI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人体内部的信号进行扫描和分析,生成高分辨率的影像,可以提供有关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

一、MRI查的原理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可以获取人体内部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信息。

MRI检查的原理主要包括核磁共振现象的解释、MRI扫描的基本步骤以及MRI扫描的主要参数和影像构成。

1.核磁共振现象的简要解释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在强磁场中,原子核的自旋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共振。

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核,而氢原子核又是唯一具有自旋的核素。

当人体置于强磁场中时,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的自旋会与磁场方向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两种能量状态,即低能级和高能级。

这两种能级之间的转变,会释放出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核磁共振信号。

2.MRI扫描的基本步骤MRI扫描的基本步骤包括磁场建立、激发和信号检测三个主要过程。

首先,通过产生强大的静态磁场,使得人体内的氢原子核自旋在磁场中定向。

然后,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入一定频率和方向的无线电波,激发患者体内氢原子核的自旋状态发生共振。

最后,通过接收和处理患者体内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生成图像。

3.MRI扫描的主要参数和影像构成MRI扫描的主要参数包括磁场强度、脉冲序列和图像对比等。

磁场强度是指MRI设备所产生的静态磁场的强度,通常以特斯拉(Tesla,T)为单位。

不同磁场强度的MRI设备对图像分辨率和信噪比有不同的影响。

脉冲序列是指用于激发和检测核磁共振信号的无线电波脉冲的时间序列。

常见的脉冲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和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等。

磁共振知识点总结

磁共振知识点总结

磁共振知识点总结一、磁共振成像(MRI)基本原理。

1. 原子核特性。

- 许多原子核都具有自旋特性,例如氢原子核(单个质子)。

当置于外磁场中时,这些自旋的原子核会发生能级分裂,产生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平行和反平行于外磁场方向)。

- 两种状态的能量差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公式为Δ E = γℏ B_0,其中γ是旋磁比(不同原子核有不同的旋磁比),ℏ是约化普朗克常数,B_0是外磁场强度。

2. 射频脉冲(RF)的作用。

- 当施加一个频率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拉莫尔频率,ω_0=γ B_0)的射频脉冲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处于激发态。

- 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会释放能量回到低能级,这个过程产生磁共振信号。

3. 弛豫过程。

- 纵向弛豫(T1弛豫)- 也称为自旋 - 晶格弛豫。

是指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将能量传递给周围晶格(分子环境),恢复到纵向平衡状态的过程。

- T1值反映了组织纵向弛豫的快慢,不同组织的T1值不同。

例如,脂肪组织的T1值较短,水的T1值较长。

- 横向弛豫(T2弛豫)- 也称为自旋 - 自旋弛豫。

是指激发态的原子核之间相互作用,导致横向磁化矢量衰减的过程。

- T2值反映了组织横向弛豫的快慢,一般来说,纯水的T2值较长,固体组织的T2值较短。

二、MRI设备组成。

1. 磁体系统。

- 主磁体。

- 产生强大而均匀的外磁场B_0,是MRI设备的核心部件。

常见的磁体类型有永磁体、常导磁体和超导磁体。

- 永磁体:不需要电源,磁场强度相对较低(一般小于0.5T),维护成本低,但重量大。

- 常导磁体:通过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强度一般在0.2 - 0.5T,需要大量电力供应,产生热量多。

- 超导磁体:利用超导材料在超导状态下的零电阻特性,通过强大电流产生高磁场(1.5T、3.0T甚至更高),磁场均匀性好,但需要液氦冷却,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高。

- 梯度磁场系统。

- 由X、Y、Z三个方向的梯度线圈组成,用于在主磁场基础上产生线性变化的梯度磁场。

mri基本知识总结

mri基本知识总结

mri基本知识总结
MRI,即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产生共振,从而产生信号,这些信号经过处理后可以形成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的图像。

以下是MRI的基本知识总结:
1. 工作原理:MRI利用的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如氢原子)在强磁场中
的共振现象。

当外部磁场作用于人体内的氢原子时,这些原子核会以特定的频率产生共振,这种共振信号被接收并转化为图像。

2. 灰阶成像:MRI图像以灰阶形式显示,类似于X线和CT图像的黑白灰度,但不表示密度,而是信号的强度。

3. 流空效应:由于流动的液体中的氢原子核无法“记住”其磁矩方向,因此流动的液体在MRI中显示为无信号,与周围组织形成对比。

这一特性在血管、脑脊液等流动液体的成像中特别重要。

4. 多方位、多层面成像:MRI能够从多个角度获取人体的图像,并可以在
不同的层面上对解剖结构进行展示。

这种能力使其不仅适用于定位诊断,对定性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5. 多种成像技术:MRI除了最基本的质子密度像、T1加权像、T2加权像外,还有多种成像技术,如血流成像、血管造影、水成像、脂肪抑制成像等。

这些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是其他影像技术无法比拟的。

6. 不需要使用造影剂:大部分情况下,MRI检查不需要使用造影剂。

然而,某些特定的检查可能需要使用造影剂来增强图像对比度。

7. 适应症:MRI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包括但不限于神经系统疾病、心
血管系统疾病、肿瘤等。

总的来说,MRI是一种强大的医学影像技术,它通过无创的方式提供了高分辨率的人体解剖结构和病变的图像,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MRI基本知识

MRI基本知识
磁化分矢量
进动的频率明显低于质子的自旋频率, 但比后者更为重要。
16
= .B
Lamor 方程
: 进动频率 L:ar磁m旋or比频(常数 率B: 主磁场场强
尽管每个质子的进动产生了纵向和横向磁化 矢量, 但由于相位不同, 因而只有宏观纵向磁 化矢量产生, 并无宏观横向磁化矢量产生
磁共振 不能检 测出纵 向磁化 矢量
相位编码
第三个梯度场
相位编码还是依靠梯度磁场源自9、K 空间及其特性K空间为MR 图像原始数 据的填充储 存空间格式, 填充后的资 料经傅立叶 转换, 重建 出MR图像。
49
激发编码
信号采集


K空间填充


付立叶转换
图像显示
MRI 扫描仪的基本硬件构成
主磁体 梯度线圈 脉冲线圈 计算机系统 其他辅助设备
1 MHZ / cm 64-64.5 MHZ 层厚0.5 cm
2 MHZ / cm 64 - 65 MHZ 层厚0.5 cm
决定层厚的因素
1. 梯度场强 2. 射频带宽
梯度场强不变
射频带宽越宽层厚越厚
射频带宽不变
梯度场强越高层厚越薄
•调 整 射 频 脉 冲的带宽、
梯度场强的 强度和位置, 即可随意选
核磁就是原子核 自旋产生的磁场
9
所有的原子核都可产生核磁吗?
质子为偶数, 中子为偶数
不产生核磁(非磁性原子核)
质子为奇数, 中子为奇数 质子为奇数, 中子为偶数 质子为偶数, 中子为奇数
产生核磁(磁性原子核)
用于人体 MRI 的为 1H(氢质子)
人体元素 摩尔浓度
原因有:
1H
99.0
1. 1H 的磁化率很高

MRI基础知识知识分享

MRI基础知识知识分享
夹层动脉瘤I型
肺动静脉瘘
右侧肾动脉狭窄
正常鼻咽部
鼻咽癌
鼻咽癌伴周围肌肉侵犯
右侧腮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右侧喉癌伴喉旁侵犯
颈部淋巴管瘤
中央型肺癌伴肺动脉侵犯
转移性纵隔 淋巴结
先心(室缺、大动脉转位、内脏反位)
先心 (右肺动脉流出异常、室缺)
T1WI
T2 WI
左心房粘液瘤
升主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II型
5.MRI的三种基本图象特点
T1WI TR 500ms TE 20ms T2WI TR 1500ms TE 100ms 质子加权 TR 1500ms TE 20ms T2WI和质子加权可在一次成像中得到,质子加权诊断意义不大,现很少使用
肝豆状核变性
脑炎
脑脓肿
蛛网膜囊肿
2. 脊柱病变的诊断 椎间盘病变 椎体病变 椎管肿瘤 先天性畸形
椎间盘变性
颈椎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脊髓压迫水肿
T2WI
T1WI
T2WI
腰椎椎间盘突出
腰椎椎间盘突出
高位椎间盘突出
脑干梗塞 CT颅底伪影多,脑干和小脑病变易漏诊、误诊
小脑多发梗塞 (男性,45岁,突发眩晕)
显示脑灰白质
7.2 高对比度 MRI软组织分辨极高率
T1WI
T2WI
显示脊髓及椎间盘
T2WI
T1WI
显示听神经
T2WI
T1WI
显示半月板及韧带
矢状位:显示胼胝体、脑干、导水管等
冠状位:显示垂体、海马等
顶部脑膜瘤, CT漏诊
CT
冠状位增强
矢状位
游离型椎间盘突出
判断肝肾交界处病灶来源
7.5 一些特殊方式成像 血管成像MRA 心脏大血管成像 MRCP与MRU 功能成像及波谱分析

MRI

MRI

磁共振成像(MRI)知识讲座引言我们将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知识向大家略做介绍,希望能有所帮助。

第一章磁共振成像(MRI)基础知识一、磁共振成像(MRI)基本原理1、人体组织的化学特性人体内最多的分子是水,约占人体重量的65%,其次为脂肪成份。

此外,还有大量有机分子,如蛋白质、酶、磷酯等。

这些物质中都含有大量的氢原子。

因此,氢原子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原子。

2、磁共振成像(MRI)原理目前的磁共振成像是氢原子的成像,实际上是脂肪和水为主的软组组成像,或者说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身体细胞中的氢原子在磁场内共振产生信号,通过精密的电脑系统重建而获得高清晰的影像,以达到诊断目的的一种技术。

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发展概况1、1977年:初期MRI全身图像产生;2、1980年:首台商品磁共振成像系统问世;3、1981年:首台超导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建立;4、1983年:获准进入市场;5、1989年:我国0.15T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ASM-015P)问世;6、1992年:我国0.6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ASM-060S)问世;7、1999年:我国0.35T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NOVUS系列)开发成功;8、2000年:我国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NOVUS系列)开发成功;9、目前: 3.0T超导磁共振应用于临床;10、目前:7.0T、10.0T磁共振进入临床前研究;三、磁共振成像(MRI)的一些基本概念1. 什么是Tesla?Tesla(T)是一个磁场强度单位,中文译为特斯拉,一单位T等于10000Gause,Gause中文译为高斯,地球的自然磁场强度为0.3~0.7Gs,南北极有所不同。

2. 什么是共振?共振是一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物体的运动在重力作用下将会有自身的运动频率。

当某一外力作用在某一物体上时,而且有固定的频率,如果这个频率恰好与物体自身运动频率相同,物体将不断吸收外力,转变为自身运动的能量,随时间的积累,能量不断被吸收,最终导致物体的颠覆而失去共振状态。

磁共振基础知识

磁共振基础知识

何为加权???
所 “重 谓的加权就是 点突出”
的意思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 纵向弛豫)差别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 横向弛豫)差别
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突出组织氢质子含 量差别
T1WI T2WI
T1WI T2WI
人体不同组织的
磁共振检查技术
平扫(T1WI,T2WI,PDWI) 增强(TIWI) 动态增强(Dynamic MR)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脂肪抑制成像(STIR) 水抑制成像(FLAIR) 水成像(MRCP、MRU) 灌注成像(Perfusion) 弥散成像(Diffusion) 功能成像(Function MR)
进入静磁场后,H核磁矩发生规律性排列(正负方向),正负方向的磁矢量相互 抵消后,少数正向排列(低能态)的H核合成总磁化矢量M,即为MR信号基础
z M
x
按照单一核子 进动原理,质子 群在静磁场中 y 形成的宏观磁 化矢量M
Z
B0
Z
MZ
X A
Y
X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能量
Y MXY
B
A:施加90度RF脉冲前的磁化矢量Mz B:施加90度RF脉冲后的磁化矢量 Mxy.并以Larmor频率横向施进 C:90度脉冲对磁化矢量的作用。即M 以螺旋运动的形式倾倒到横向平面
X
X
体各类组织均有特定T1 、
(4)停止后一定时间 (5)恢复到平衡状态 T2值,这些值之间的差
异形成信号对比
弛豫:Relaxation;
自然界的一种固有属性;即任何系统都有在外





MR 信 号 特 点

磁共振最基本知识

磁共振最基本知识

磁共振最基本知识(总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T1加权,TIWIT2加权 T2WIT1是纵向弛豫时间,T2 是横向弛豫时间不同的物质,在T1WI、T2WI、PdWI上的成像信号是不同的(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图像则主要反映组织的质子含量差别。

)比如骨髓,在T1、T2都是白色的, PdWI上是灰白的,水在T1WI 上黑 T2WI 黑灰在PdWI上表现为白短T1组织是脂肪,蛋白质。

中T1组织是脑,长T1组织是肌肉。

椎管内由于充满脑脊液,所以在T1加权像上呈现低信号, T1和T2是组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接受一系列脉冲后的物理变化特性,不同组织有不同的T1和T2,它取决于组织内氢质子对磁场施加的射频脉冲的反应。

T1加权像、T2加权像为磁共振检查中报告中常提到的术语,很多非专业人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要想认识何为T1加权像、T2加权像,请先了解几个基本概念:1、磁共振(mageticresonanceMR);在恒定磁场中的核子,在相应的射频脉冲激发后,其电磁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称为磁共振。

2、TR(repetitiontime):又称重复时间。

MRI的信号很弱,为提高MR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同一种脉冲序列,这个重复激发的间隔时间即称TR。

3、TE(echedelaytime):又称回波时间,即射频脉冲放射后到采集回波信号之间的时间。

4、序列(sequence):指检查中使用的脉冲程序-组合。

常用的有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FSE),梯度回波(GE),翻转恢复序列IR),平面回波序列(EP)。

5、加权像(weightimage.WI):为了评判被检测组织的各种参数,通过调节重复时间TR。

回波时间TE,可以得到突出某种组织特征参数的图像,此图像称为加权像。

6、流空效应(flowingvoid effec t):心血管内的血液由于流动迅速,使发射MR信号的氢质子离开接受范围,而测不到MR信号。

mri知识点总结

mri知识点总结

mri知识点总结一、MRI的基本原理1. 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MRI利用原子核在外加静态磁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的共振行为来获得图像信息。

当原子核置于强磁场中时,原子核会沿着磁场方向产生磁矩,且会有精确的共振频率。

当外加一个与共振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时,原子核的磁矩倾角会发生改变;去除射频脉冲后,原子核的磁矩会重新恢复到平衡状态,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

这些能量的释放可以被探测器捕捉和记录下来,最终形成图像。

2. 磁共振成像的工作原理在进行MRI扫描时,患者位于一个强大的静态磁场中。

磁场会使人体内的原子核(通常是氢原子核)具有磁矩,因此可以被用来进行成像。

通过应用梯度磁场和射频脉冲以及检测信号,可以获得人体各部位的高分辨率图像。

3. MRI图像的构成MRI图像的构成是通过对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子进行成像,利用水分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来获得图像。

不同组织中水的含量和分布不同,因此不同组织的MRI信号强度也不同,这使得MRI成像有很好的对比度。

4. MRI成像的参数MRI成像的常用参数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Proton密度成像等。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调节脉冲序列以获得不同对比度的图像,从而更好地显示不同组织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情况。

二、MRI的应用1. 临床应用MRI广泛应用于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疾病诊断,包括脑部疾病、胸部疾病、腹部疾病、骨骼和关节疾病等。

其高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优异成像效果,使得MRI成为临床诊断和病理学评估的重要手段。

2. 科研应用MRI在科学研究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神经科学、心血管疾病、肿瘤学等方面的研究。

MRI成像可以提供组织的形态学和功能学信息,有利于科学家深入探究生物体内的结构和生理学特性。

3. 临床研究MRI也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例如药物疗效评估、疾病进展监测、预后判断等方面。

MRI 成像可以提供定量化的测量数据,为临床试验提供科学依据。

三、MRI的安全性1. 对患者的影响MRI成像不使用任何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没有明显的毒性和刺激性。

头颅MRI基础知识

头颅MRI基础知识

T2Flair序列能够充分显示脑室旁、脑 沟旁病灶。除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重 要作用,对多发性硬化、脑炎、囊肿与 实质性病灶鉴别、肿瘤与水肿的区分以 及脑外伤的诊断非常有效。目前该序列 已经是常规扫描序列。
在T2Flair图像上,正常脑室与脑沟、 脑池为低信号。正常情况下脑室旁可以 有少许室管膜下渗出为高信号,除此之 外一旦发现高信号即为异常。
注意:头颅MRA最好与头颅MRI平扫结合应 用,单纯应用MRA常常贻误诊断。
MRA的优点:
无创、快速,可以反复进行,
重建的图像可以进行三维动态观察,对脑动 脉瘤的瘤颈的观察非常重要。
MRA的缺点
MRA反映的是血流图,即只有血液流动, 才能出现MRA血管图像,因此,在实际中 对血管管腔的评价中易出现假性狭窄或夸大 狭窄;
中线结构移位
脑内组织结构异常 脑组织界面破坏 中线结构移位 脑室形态改变 脑内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动消失 或出现异常流空 颅骨改变 脑内异常强化
脑室形态 改变
脑积水
脑内组织结构异常 脑组织界面破坏 脑萎缩 中线结构移位 脑室形态改变 脑内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动消失脑室变形 或出现异常流空
颅骨改变 脑内异常强化 脑室移位
T1图像—了解脑内结构
T2图像—发现病变
脑内同一扫描方向上,各个序列扫描的 参数是匹配的,即层厚、间隔、位置是 相同的,这样才能有效的对比不同序列 的信号特点。
正常磁共振图像的特征
脑组织结构完整 脑组织界面清晰 中线及中线旁结构居中 脑室系统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完好 脑沟、脑池的形态、大小无改变 各扫描序列中脑内未见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空现象存在 颅骨结构无破坏与增生 脑内无异常强化
脑血肿的MR表现
分期
时间 状态 血红蛋白 信号强度

MRI基本知识总结

MRI基本知识总结

MRI基本知识总结2014-09-05朗润医疗1加权像高信号的产生机制一般认为,T1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多由于出血或脂肪组织引起。

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1加权高信号尚可见于多种颅内病变中,包括肿瘤、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以及某些正常的生理状态下。

在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

射频脉冲终止后,处于激发状态的氢质子恢复其原始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

在弛豫过程中,氢质子将其吸收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若质子及所处晶格中的质子也以与Larmor频率相似的频率进动,那么氢质子的能量释放就较快,组织的T1弛豫时间越短,T1加权像其信号强度就越高。

T1弛豫时间缩短者有3种情况:其一为结合水效应;其二为顺磁性物质;其三为脂类分子。

一.结合水效应小分子的自由水(如脑脊液)具有非常高的运动频率,它的运动频率要远高于MRI的Larmor频率,其T1弛豫时间也远长于身体内其他组织,所以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

如在水中加入大分子的蛋白质,那么具有极性的水分子会被带有电荷的蛋白质分子吸引而结合在蛋白质分子上,从而形成一个蛋白质水化层。

在此蛋白分子水化层内的水分子受蛋白分子的吸引,致使水分子的运动频率下降,接近于Larmor频率。

使其T1驰豫时间缩短,故T1加权成像时呈现出高信号改变。

二.顺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的特点是含有不成对的电子,常见的有铁、铬、钆、锰等金属、稀土元素及自由基。

在磁场中顺磁性物质的磁进动与组织内质子进动相互作用,产生一个随机变化的局部微小磁场,这个微小磁场的变化频率与Larmor频率接近,从而使T1弛豫时间缩短。

三.脂类分子纯水分子非常小,运动频率非常高,远高于Larmor频率。

大分子如蛋白质和DNA分子运动频率较慢,低于Larmor频率。

所以大、小分子在T1加权上均呈低信号。

脂类分子为中等大小,其运动频率高于蛋白质,低于纯水,与Larmor频率相似,所以T1弛豫时间短,T1加权像呈高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I基本知识总结2014-09-05朗润医疗1加权像高信号的产生机制一般认为,T1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多由于出血或脂肪组织引起。

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1加权高信号尚可见于多种颅内病变中,包括肿瘤、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以及某些正常的生理状态下。

在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

射频脉冲终止后,处于激发状态的氢质子恢复其原始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

在弛豫过程中,氢质子将其吸收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若质子及所处晶格中的质子也以与Larmor频率相似的频率进动,那么氢质子的能量释放就较快,组织的T1弛豫时间越短,T1加权像其信号强度就越高。

T1弛豫时间缩短者有3种情况:其一为结合水效应;其二为顺磁性物质;其三为脂类分子。

一.结合水效应小分子的自由水(如脑脊液)具有非常高的运动频率,它的运动频率要远高于MRI的Larmor频率,其T1弛豫时间也远长于身体内其他组织,所以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

如在水中加入大分子的蛋白质,那么具有极性的水分子会被带有电荷的蛋白质分子吸引而结合在蛋白质分子上,从而形成一个蛋白质水化层。

在此蛋白分子水化层内的水分子受蛋白分子的吸引,致使水分子的运动频率下降,接近于Larmor频率。

使其T1驰豫时间缩短,故T1加权成像时呈现出高信号改变。

二.顺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的特点是含有不成对的电子,常见的有铁、铬、钆、锰等金属、稀土元素及自由基。

在磁场中顺磁性物质的磁进动与组织内质子进动相互作用,产生一个随机变化的局部微小磁场,这个微小磁场的变化频率与Larmor频率接近,从而使T1弛豫时间缩短。

三.脂类分子纯水分子非常小,运动频率非常高,远高于Larmor频率。

大分子如蛋白质和DNA分子运动频率较慢,低于Larmor频率。

所以大、小分子在T1加权上均呈低信号。

脂类分子为中等大小,其运动频率高于蛋白质,低于纯水,与Larmor频率相似,所以T1弛豫时间短,T1加权像呈高信号。

正常脑组织的MR信号特点水水分子较小,它们处于平移、摆动和旋转运动之中,具有较高的自然运动频率,这部分水在MRI称为自由水。

如果水分子依附在运动缓慢的较大分子蛋白质周围而构成水化层,这些水分子的自然运动频率就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这部分水又被称为结合水。

自由水运动频率明显高于Larmor共振频率,因此,T1弛豫缓慢,T1时间较长;较大的分子蛋白质其运动频率明显低于Larmor 共振频率,故T1弛豫同样缓慢,T1时间也很长。

结合水运动频率介于自由水与较大分子之间,可望接近Larmor共振频率,因此T1弛豫颇有成效,T1时间也较上述二者明显缩短。

局部组织含水量稍有增加,不管是自由水还是结合水,MR信号均可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相比之下,后者更为明显。

认识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概念有助于认识病变的内部结构,有利于对病变作定性诊断。

CT检查由于囊性星形细胞瘤的密度与脑脊液密度近似而难以鉴别,而MRI检查由于囊性星形细胞瘤中的液体富含蛋白质,其T1时间短于脑脊液,在T1加权像中呈较脑脊液信号为高的信号。

又如,MRI较CT更能显示脑软化。

脑软化在显微镜下往往有较多由脑实质分隔的小囊组成,这些小囊靠近蛋白质表面的膜状结构,具有较多的结合水,T1较短,其图像比CT显示得更清楚。

所以MRI所见较CT更接近于病理所见。

再比如,在阻塞性脑积水时,脑脊液(相当于自由水)由脑室内被强行渗漏到脑室周围脑白质后,变为结合水,结合水在T1加权像中信号明显高于脑脊液,而在T2加权像中又低于脑脊液信号。

综上所述,局部组织水份增加可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前者引起T1明显延长而远离Larmor共振频率,后者造成T1稍有延长而接近Larmor频率而致使T1加权像上信号增强。

脂肪与骨髓组织脂肪与骨髓组织有较高的质子密度,且这些质子具有非常短的T1值,根据信号强度公式,质子密度大和T1值小,其信号强度大,故脂肪和骨髓组织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高强度信号,与周围长T1组织形成良好对比,信号高呈白色。

若为质子密度加权像,此时脂肪组织和骨髓组织仍呈高信号,但周围组织的信号强度增加,使其对比度下降;若为T2加权像,脂肪组织和骨髓组织的信号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肌肉组织肌肉组织所含的质子密度明显少于上述脂肪和骨髓组织,且具有较长的T1和较短的T2驰豫特点。

所以在T1加权像上,信号强度较低,影像呈灰黑色。

随着短T2的弛豫特点,信号强度增加不多,影像呈中等灰黑色。

韧带和肌腱组织的质子密度低于肌肉组织,该组织也具有长T1和短T2弛豫特点,其MR信号无论在T1或T2加权像上,均表现为中低信号。

骨骼组织骨皮质内所含的质子密度很小,MR信号非常弱,无论在T1加权或T2加权扫描,均表现为黑色低信号。

钙化软骨的质子密度特点与骨皮质相同,所以也表现为黑色低信号。

组织内出现其他钙化,无论其形态或大小,一般均呈现为与钙化软骨相同的组织影像特点。

纤维软骨组织则与钙化软骨不同,其组织内的质子密度明显高于骨皮质和钙化软骨。

且组织具有较长的T1和较短的T2弛豫特征,但因其具有一定的质子密度,故在T1或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不高,呈中低信号。

透明软骨内含有75%~80%的水份,具有较大的质子密度,并具有较长的T1和长T2弛豫特征。

在T1加权像上,因T1值长,所以信号强度较低。

而在T2加权像上,因T2值长,信号强度明显增加。

病理组织的MR信号特点不同的病理过程,病理组织有不同的质子密度、T1及T2弛豫时间。

采用不同的脉冲序列,将表现出不同的的信号强度。

掌握这些信号变化特点,有助于判别大体的病理性质,部分作出定性诊断。

水肿脑水肿分为3种类型,即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毒素水肿及间质性水肿。

血管源性水肿是最为常见的脑水肿,由血脑屏障破坏所致,常见于肿瘤及炎症。

由于血脑屏障破坏,血浆由血管内漏进入细胞外间隙,这是血管源性水肿的病理生理基础。

血管源性水肿主要发生在脑白质内,结构致密的脑灰质通常不易受影响,典型的血管源性水肿呈手指状分布于脑白质之中,在肿瘤、出血、炎症以及脑外伤等脑部疾患中颇为常见。

由于上述脑病变本身也可使T1或T2时间更长,其MRI表现与水肿有类似之处,尤其在T1加权像上难以分辨。

鉴别的方法是采用重T2加权扫描序列,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水肿信号强度逐渐增高,而肿瘤信号增加幅度不大。

必要时可行Gd-DTPA增强扫描,水肿区无异常对比增强。

细胞毒素水肿是由于缺氧使ATP减少,钠-钾泵功能失常,钠与自由水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肿胀,细胞外间隙减少所致。

细胞毒素水肿常见于急性脑梗塞的区域,使脑白质与脑灰质同时受累。

急性脑梗塞有时在T2加权图像上,其边缘部分信号较高,即为细胞毒素水肿的MRI所见,它反映了梗塞区域存在肿胀的脑细胞。

由于细胞毒素水肿出现和存在的时间不长,有时与血管源性水肿同时存在,MRI要绝对区分它们尚有一定的困难。

间质性脑水肿时,由于脑室内压力增高,出现脑脊液经室管膜迁移到脑室周围脑白质的病理生理表现。

当脑室压力高,如急性脑积水或交通性脑积水时,T2加权图像上于脑室周围可出现边缘光整的高信号带;在脑室内压力恢复到近乎正常时(如代偿期),上述异常信号又消失。

间质性水肿由于含有较多的结合水,在T2加权像上已能与脑室内脑脊液(自由水)的信号区别,在质子密度加权图像上,两者信号对比更明显出血出血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

按出血部位可分为硬膜下、蛛网膜下、脑内及脑室内出血,它们均有一个基础疾病,如外伤、变性血管病、血管畸形、肿瘤或炎症。

MRI在显示出血、判断出血原因以及估计出血时间方面有独特作用,其中以脑内血肿MRI 信号演变最具有特征性。

较多血液由血管内溢出后,在局部脑组织内形成血肿。

随着血肿内血红蛋白的演变以及血肿的液化、吸收,MRI信号也发生一系列变化。

因此,探讨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对于认识与解释血肿MRI信号甚为重要。

人体血液富含氧合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出氧气后即转化为去氧血红蛋白。

氧合血红蛋白与去氧血红蛋白中含有的铁均为二价还原铁(Fe2+),还原铁是血红蛋白携带氧气、释放氧气、行使其功能的物质保证。

人体内维持血红蛋白铁于二价状态的关键在红细胞内多种代谢途径,其结果阻止了有功能的亚铁血红蛋白变为无功能的正铁血红蛋白。

但当血液从血管中溢出后,血管外红细胞失去了能量来源,细胞内多种代谢途径丧失。

同时由于红细胞缺氧,血肿内含氧血红蛋白不可逆地转化为去氧血红蛋白,最终变为正铁血红蛋白,还原铁转化为氧化铁,使血肿的MRI信号发生根本的变化。

脑出血的MRI表现取决于出血时间,主要由血红蛋白的不同代谢状态及血肿的周围环境决定的。

超急性期:出血时间不超过24h。

红细胞内为氧合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内无不成对电子,不具顺磁性。

T1加权像为等或稍低信号,反映了出血内较高的水含量。

T2加权像为稍高信号,说明新鲜出血为抗磁性,不引起T2弛豫时间缩短。

急性期:出血时间为1~3d。

红细胞内为去氧血红蛋白,它有四个不成对电子,具有顺磁性,但它的蛋白构形使水分子与顺磁性中心的距离超过3埃,因此,并不显示出顺磁效应,T1加权像仍成稍低信号。

但由于它具有顺磁性,使红细胞内的磁化高于红细胞外,当水分子在红细胞膜内外弥散时,经历局部微小梯度磁场,使T2弛豫时间缩短,T2加权像呈低信号。

亚急性期:出血的3~14d。

出血后3~7d为亚急性早期,7~14d为亚急性晚期。

在亚急性早期,去氧血红蛋白被氧化为正铁血红蛋白首先出现在血肿的周围,并逐渐向血肿内发展,它具有五个不成对电子,有很强的顺磁性。

由于正铁血红蛋白形成,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因顺磁性物质的磁敏感效应而呈低信号。

亚急性晚期红细胞开始溶解,在T1或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

红细胞溶解使红细胞对正铁血红蛋白的分隔作用消失,水含量增加是T2加权像信号增高的主要原因。

慢性期:出血时间超过14d,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形成。

在此期间,正铁血红蛋白进一步氧化为氧化铁,同时由于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含铁血黄素沉着于血肿周边部,其使T2弛豫时间缩短,因此在血肿的周边部出现低信号的影像环带,其余仍为高强度信号表现。

所以血肿中心T1加权像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血肿周边T1加权像为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为低信号。

铁沉积过多在中高场强MRI系统作T2加权扫描时,可于苍白球、红核、黑质、壳核、尾状核和丘脑部位见到明显的低信号,这是由于高铁物质在上述部位沉积所致。

脑部铁沉着(非亚铁血红蛋白)始于儿童,约在15~20岁达到成人水平。

在6个月龄的婴儿苍白球中已有铁存在,黑质铁沉着见于9~12个月时,红核在1岁半~2岁,小脑齿状核要到3~7岁才显示铁的存在。

上述部位的铁沉着量与年龄增长有一定相关性,仅沉积速度不一样,如苍白球的含铁量在开始时就高,以后缓慢增加;而纹状体(如壳核)的含铁量开始时不高,以后才较苍白球有明显的增加,直到70岁之后接近苍白球内所含的铁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